简述几种常用结构形式的多道防线设计概念

合集下载

建筑物抗震的“概念设计”

建筑物抗震的“概念设计”
2008 05

防 灾 博览
2 1
22
o
v e r v ie w
。f
D is
a s
te
r
P
re v e n

2008 05

20. 防 博 08 5 灾 览2 0 3
面上 的突 然变 化 点 会 产 生应 力 集 中 ,是 地 震 来 袭
时较 易 受 损 的地 方 , 面变 化 处 越 多 , 的耐 震 性 平 它 就 越差 。房屋 立 面 造 型不 规 则 的耐 震性 能 比造 型
以往 的震 害 经 验表 明 , 强 结 构 物 的 延 性 有 利 于 凝 土 结 构 构 件 的 截 面 尺 寸 , 置 纵 向受 力 钢筋 和 加 配 防止 结 构 倒 塌 。从 建 筑 材 料 上 区分 , 石 结 构 的 箍 筋 , 免 剪 切 破 坏 先 于 弯 曲破 坏 、 凝 土 的压 砖 避 混
件破 坏 : 体 结 构 应 按 规 定 设 置 钢 筋 混 凝 土 圈梁 筑 物 在 地 震 中轻 易 倒 塌 。 砌
和构造 柱 、 柱或采用 配筋砌 体等 ; 应力混凝 芯 预 土 的抗 侧 力 构 件 ,应 配 有 足 够 的非 预应 力 钢 筋 ;
非结构构件应满足抗震要求
房 屋 建筑 中的非 结 构 构 件 ,主 要 包 括框 架 填 充 墙 、内 隔墙 、围护 墙 等 非 主要 承 重 和 受力 的墙
受 的地 震 作 用 得 以 缓 解 f 》 右 。 川 省 彭 州 市 囱鹿 镇 中 学 的
两 栋 教 学 楼 分 别 位 于 发 震 断 裂 两 侧 地 震 时 断 裂 错 动 达
2 1米 但 由于 教 学楼 建筑 质

多层工业钢结构多道抗震防线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多层工业钢结构多道抗震防线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安徽建筑中图分类号:TU3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359(2023)11-0084-04DOI:10.16330/ki.1007-7359.2023.11.0290前言“多道抗震防线设计”在工程结构设计中早有涉及,《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0)[1](简称《抗规》)、《构筑物抗震设计规范》(GB 50191-2012)[2]、《高层民用建筑钢结构技术规程》(JGJ 99-2015)[3]、《建筑抗震设计规程》(DGJ 08-2013)[4]等规范中都有关于多道抗震防线的诸多表述。

2022年最新发布的《钢结构通用规范》(GB 55006-2021)[5](简称《钢通规》)更是将上述规范中建议的“结构体系宜具有多道抗震防线”提升到“应具有多道抗震防线”的强制性要求,这也意味着工程设计中必须采取更为合理有效的手段进一步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

在此背景下,相关工作却推进缓慢,主要问题在于理解何为多道防线以及实际设计中如何实现。

本文首先对多层钢结构设计现状以及多道防线设计方法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大量PKPM 模型计算来阐明多道抗震防线设计的解决思路,并对若干技术细节进行说明,力求为工程设计人员对于多道防线设计方法的理解以及具体实践应用提供一定参考。

1工业多层钢结构设计方法对比1.1传统设计方法传统多层钢框架大多设计成柱弱轴方向与梁铰接,并在弱轴方向加设支撑,而柱强轴方向与梁为刚接但无支撑的结构体系。

这种结构体系上存在如下问题。

①柱弱轴方向。

由于梁与柱为铰接,并没有形成框架,去掉支撑后实际上是一种可变机构而并不是稳定的结构,结构整体稳定全部依靠支撑,其受力特点更接近排架结构的纵向体系。

②柱强轴方向。

梁与柱为刚接,形成框架单一抗侧力结构体系。

③两个方向的动力特性。

由于弱轴方向有支撑而强轴方向无支撑,致使两个方向的位移、周期等指标均相差悬殊,基本无法实现两个主轴方向动力特性接近的抗震设防目标。

多通道设计介绍

多通道设计介绍

多通道设计介绍在电路设计中,对于规模较大的原理图,虽然可以利用Altium Designer绘制在一张图纸中,但是会产生图面过大,层次性不分明的问题使图面可读性变差,查看不便。

Altium Desinger为此提供了多通道设计的解决方案。

设计者可以按功能将电路分别绘制在不同的图面中。

复杂的电路就会变成相对较简单的几个模块,便于检查和修改,复用性也得到提升。

Altium Designer提供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层次化原理图设计的方法。

下面我们简单介绍这两种层次原理图设计的方法。

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所谓“自上而下”的设计方法是指用户根据系统结构,将系统划分成不同功能的子模块,再根据划分,将系统的层次原理母图画出,最终完成整个系统原理图的设计。

常用命令在这种设计方法中常用的命令如下,下列命令可以从Design菜单下进入:Create Sheet from Symbol:使用这个命令,可将方块电路生成原理图,方块电路图中的端口会在生成原理图的过程中自动加载到原理图中。

Create VHDL file from Symbol:使用这个命令可以产生一个VHDL文件,这个VHDL 文件的实体声明部分包含与指定的方块电路中相匹配的端口的定义。

Create Verilog file from Symbol:使用这个命令可以产生一个Verilog文件,这个Verilog 文件的模块声明部分包括与指定的方块电路中相匹配的端口的定义。

Push Part to Sheet:使用这个命令可以将一个已经放置好的元件“推”到一个新原理图的子图中,代替原理图母图中的已有元件。

而原理图母图是以方块电路的形式存在,每一个方块电路对应一个子图。

相匹配的端口自动加到子图中。

右键单击元件可以进入这个命令。

操作方法下面以Create Sheet from Symbol的方式来介绍自上而下设计方法的具体操作放法。

1、利用方块电路绘制电路层次母图。

关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二道防线的思考

关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二道防线的思考

关于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二道防线的思考作者从理论入手,对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二道防线问题作了较为详尽的分析,为结构设计人员理顺了思路,找到了问题的关键部分,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

标签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二道防线;剪力调整;结构底部总剪力1 框架-剪力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二道防线的涵义抗震结构应该尽量将结构超静定次数设计的高一些,例如可通过设置多道抗震防线等方式,使结构体系具备最大可能数量的内部、外部赘余度,有意识地建立起一系列在大震作用下有效分布的屈服区,这样,结构就能够吸收并消耗大量的地震能量,不至于倒塌,即使破坏也较易修复。

对于纯框架结构来说,一般空间较大,自重轻,建筑功能布置起来较灵活,但由于其水平抗侧力构件只有框架柱,整体刚度较小,相对赘余度也较小。

在罕遇地震来临时,一旦框架这道防线遭到破坏,结构将丧失全部承载力而倒塌。

所以框架结构通常只用于层数较低的建筑物。

对于抗震墙结构来说,墙肢较长,墙体较多,侧向刚度大,空间整体性好,赘余度大,抗震性能较强。

但因墙体多而长,所以内部空间布置不够灵活。

故一般只适合于开间较小的住宅等居住性建筑。

而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则在一定程度上综合了纯框架和纯抗震墙结构的优点,平面布置比较灵活,结构变形亦比较均匀。

因此在高层公共建筑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框架-抗震墙结构和框架-核心筒结构采用的是两重抗侧力体系,在强烈地震袭击下,由于剪力墙(筒体)的抗侧刚度比较大,可以分担大部分的地震力,所以较容易首先开裂或者破坏,作为第一道防线。

这第一道防线遭到屈服破坏后,框架部分作为第二道防线立刻承担起抵挡住后续的地震动冲击的能力,保证建筑物最低限度的安全,免于倒塌。

2 关于框架剪力墙中框架剪力调整的问题大震作用下,框架剪力墙结构中的剪力墙破坏后,引起塑性内力重分布,框架将承受第一道防线刚度退化之后转移出来的内力,故此时框架承受的剪力会比多遇地震下只按弹性分析设计出来的内力增大,因而框架必须具备足够的强度和刚度才能承担起第二道防线的任务,这就需要对框架结构承担的剪力予以适当的调整,以提高框架的设计内力,从而实现它第二道防线的功能。

结构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

结构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

结构设计的“四项基本原则”刚柔相济,多道防线,抓大放小,打通关节1、刚柔相济合理的建筑结构体系应该是刚柔相济的。

结构太刚则变形能力差,强大的破坏力瞬间袭来时,需要承受的力很大,容易造成局部受损最后全部毁坏;而太柔的结构虽然可以很好的消减外力,但容易造成变形过大而无法使用甚至全体倾覆。

结构是刚多一点好,还是柔多一点好?刚到什么程度或柔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呢?这些问题历来都是专家们争论的焦点,现今的规范给出的也只是一些控制的指标,但无法提供“放之四海皆准”的精确答案。

最后,专家们达成难以准确言传的共识:刚柔相济乃是设计者的追求。

道也许都是相通的。

想想看,人应该是刚多一点好还是柔多一点好呢?思考的哲人们对此各抒已见,力求给出处世的灵丹妙方。

总的来讲,做人太刚和太柔都不受推崇。

过份刚强者,应变能力差,难以找到共同受力的合作者,便要我行我素,要鹤立鸡群,即使面对任何突然袭来的恶势力,亦敢于硬顶硬撞而不留变通的余地,这种时候必须有足够的刚度才能立于不败,否则一旦后继乏力,油尽灯枯就会发生脆性破坏,导致伤痕累累、体无完肤的灭顶之灾。

在盛赞这种刚气之余,却鲜有人能够或者愿意完全去做到,英雄的眼泪大抵只有英雄自己能体味。

人们唯有感叹道:精神可嘉,方法难取!世人处世多以“柔”为本,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为贵。

柔者易于找到共同受力的构件以协同消化和抵抗外力。

但过柔亦为人所不耻。

因为“柔”必然产生变形以适应外力,太柔的结果必然是太大的变形,甚至会导致立足不稳而失去根本。

处世极为圆滑者,八面玲珑,见风使舵,整日上窜下跳,左右逢源,活得游刃有余,这种柔得无形,表面上着实不容易受到伤害,骨子里却难免有“似我非我”的疑问,弄不好会个性丧失、面目全非,可能还免不了要背上奴颜婢膝的骂名。

所以古人在长期的实践后发现了中庸之道最适合生存。

用现代的话来讲大意是做人最好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也就是刚柔相济。

刚是立足之本,必要刚度不能少,如此方能控制变形在可以忍受的范围内,才不会失掉本质的东西;柔为护身之法,血肉之躯刚度毕竟有限,要学会以柔克刚,不断提高消化转换外力的能力,有时候,牺牲一点变形来抵抗突然到来的摧毁力是必要的,也是值得的,但应以不失去自我为度。

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

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

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的抗震设计桥梁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枢纽,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地震可能导致桥梁结构的损坏甚至倒塌,严重影响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因此,对桥梁结构进行科学合理的抗震设计是保障桥梁安全的关键。

一、地震对桥梁结构的影响地震是一种突发的自然灾害,其释放的能量以地震波的形式传播。

当地震波到达桥梁所在地时,会对桥梁结构产生多种影响。

首先是水平地震力的作用。

水平地震力会使桥梁产生水平位移和加速度,导致桥墩、桥台等构件承受较大的弯矩和剪力。

如果这些构件的强度和刚度不足,就可能发生开裂、屈服甚至破坏。

其次是竖向地震力的影响。

虽然竖向地震力通常比水平地震力小,但在某些情况下,如近断层地震或大跨径桥梁中,竖向地震力也不可忽视。

它可能导致桥梁支座脱空、梁体与墩台的碰撞等问题。

此外,地震还可能引起地基土的液化、滑坡等现象,削弱桥梁基础的承载能力,导致桥梁整体失稳。

二、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为了确保桥梁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抗震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1、多道防线原则在桥梁结构中设置多个抗震防线,当第一道防线失效后,后续的防线能够继续发挥作用,从而提高桥梁的抗震能力。

例如,墩柱可以作为第一道防线,当墩柱破坏后,支座、伸缩缝等构件能够起到一定的耗能作用。

2、能力设计原则通过合理的设计,使桥梁结构的各个构件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按照预定的方式屈服和破坏,避免出现脆性破坏和不合理的破坏模式。

例如,应确保桥墩的塑性铰出现在预期的位置,并且具有足够的变形能力。

3、整体性原则注重桥梁结构的整体性,使各个构件之间能够协同工作,共同抵抗地震作用。

例如,通过合理设置系梁、盖梁等构件,增强桥墩之间的连接,提高桥梁的整体刚度和稳定性。

三、桥梁结构抗震设计的方法1、静力法静力法是一种简单的抗震设计方法,它将地震作用等效为一个静态的水平力,作用在桥梁结构上。

这种方法适用于规则、简单的桥梁结构,但对于复杂的桥梁结构,其计算结果可能不够准确。

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含义新内容

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含义新内容

风险管理“三道防线”含义新内容一、风险管理“三道防线”的概念一谈到企业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概念。

我们就会想到前些年企业进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时,经常提起的在组织机构层面建立企业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的做法,即企业的业务部门作为前端部门是风险管理的第一道防线;企业风险管理职能机构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二道防线;企业的内部审计职能机构作为风险管理的第三道防线。

三道防线共同组成了企业风险管理的防线系统,中国企业前些年进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建设主要内容,是以建设第二道防线为主,包括建立组织机构和工作机制,识别和评估包括整个风险管理防线系统的相关风险,作为第二道防线工作开展的基础。

下图是前些年我们对典型的三道防线组织架构图的理解。

在国际上,也有跟国内“三道防线”提法相对应的概念,即Three Lines of Defense,也可以直译为三道防线。

即第一道防线是Risk Owner (风险所有方),也是指业务单元或部门;第二道防线是Risk Management (风险管理), 前些年在风险管理理论还不太成熟时,也有称第二道防线是Risk Controland Compliance(风险控制与合规);第三道防线是Risk Assurance(风险保证),主要是指内部审计部门。

“三道防线”的概念到底是中国人先提出的还是国际上先出现的,我们还没有找到确凿的证据,如果是国际上先出现的,中国的三道防线的概念的提出是否是借鉴了国际经验,现在还不好下定论。

二、新版COSO-ERM中对于“三道防线”的表述新版COSO在附录中也阐述了对于三道防线的概念,是从风险管理责任的角度论述的,谈到了首席执行官CEO、首席风险官CRO和管理层三个层面各自的风险责任。

同时,也阐述了风险管理责任落实的第一道防线是:核心业务部门(Core Business);第二道防线是:支持职能部门(Supporting Function);第三道防线是:保证职能部门(Assurance Function)。

多道抗震防线

多道抗震防线

③防震缝
设置要求: 防震缝的宽度与建筑的层数及结构类型有关.防震缝应有一定的宽度,否则在地震时相邻部分会互相碰撞而破坏.伸缩缝的间距要符合要求征量来描述?结构破坏与地面运动特性有什么关系?
用强度,频谱和持续时间三个特征量来描述,强烈地震的加速度或速度幅值一般很大,但如果地震时间很短,对建筑物的破坏可能不大;而有时地面运动的加速度或速度幅值并不太大,而地震波的卓越周期与结构物基本周期接近,或者振动时间很长,都可能对建筑物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强度,频谱和持续时间称为地震运动三要素.地面运动的特性除了与震源所在的位置,深度,地震发生原因,传播距离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地震传播经过的区域和建筑物所在区域的场地土特性有密切关系.
3.5什么叫地震地面运动的卓越周期?卓越周期与场地有什么关系?卓越周期与场地特征周期有何关系?
卓越周期是指地震功率谱中能量占主要部分的周期;软土的反应谱峰值对应的周期较长,即软土的卓越周期长,且曲线的平台较硬土大,说明长周期结构在软土地基上的地震作用更大.如果距离震中近,则地面运动的频率成分中短周期成分多,场地卓越周期短,对刚性结构造成的震害大,长周期的结构反应较小;如果距离震中远,短周期震动衰减比较多,场地卓越周期比较长,则高柔的结构受地震的影响大.
3.6地震作用与风荷载各有什么特点?
空气流动形成的风遇到建筑物时,就在建筑物表面产生压力和吸力,这种风力作用称为风荷载.风的作用是不规则的,风压随着风速,风向的紊乱变化而不停地改变.实际上,风荷载是岁时间而波动的动力荷载,但设计时把它当作静荷载.在设计抗侧力结构,维护结构及考虑人们的舒适度时都要用到风荷载.地震波传播产生地面运动,通过基础影响上部结构,上部结构产生的振动称为结构的地震反应,包括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反应.其特性可用强度,频谱和持续时间三个特征量来描述.

建筑结构设计概念设计及常见结构类型

建筑结构设计概念设计及常见结构类型

建筑结构设计概念设计及常见结构类型摘要:概念设计作为建筑结构设计的核心部分,将直接影响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

本文分析了概念设计的基本概念,提出了建筑结构设计的概念设计和常见的结构类型。

概念设计的内容非常丰富,在市场上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特别是在建筑结构设计领域,概念设计为设计师开展设计工作提供了思路。

概念设计不仅降低了设计人员的工作难度,而且提高了建筑结构的设计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概念设计;常见结构类型引言目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城市中高层建筑的数量也相应增加。

对于高层建筑的建设和使用,人们首先考虑的是如何使建筑结构更加安全可靠。

在这方面,结构设计者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其中地震问题是首先要考虑的。

在整个设计过程中,要优化设计方案,不断完善建筑设计的内容,增强方案设计的效果,尽可能地促进高层建筑的稳定发展。

1简述概念设计概念概念设计是指设计师应用清晰的结构概念来研究建筑的整体结构体系和子系统。

无需数值计算,根据它们之间的力学关系、结构破坏机理、震害、实验现象和工程经验,得出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路,分析建筑结构和计算结果,以及设计方案中建筑结构的实际受力情况和模型假设计算结果之间的差异,调整方案,设计出最合理的建筑结构,确保建筑物整体受力均匀、结构安排更加合理的一种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

2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具体应用2.1方案设计阶段设计阶段是建筑结构设计全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设计方案将直接影响建筑项目的方向和成果。

一个成功的设计方案应该保证建筑的功能性和美观性,并能与经济的结构模式相结合。

做好设计,关键在于选择最合适、最可靠的结构形式和体系。

在设计之前,设计师需要考察建筑物的建设地点,研究和分析周边的地理环境,保证结构设计不会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从而有效地发挥建筑结构设计的作用。

同时,工作人员需要考虑资金预算和设备配置等问题,例如建筑施工材料供应是否及时、建筑施工材料是否充足、建设单位的资金投入是否会影响建筑建设进度、施工团队的专业水平和综合素质是否符合实际建设要求等。

多道抗震防线

多道抗震防线

3.6地震作用与风荷载各有什么特点?
空气流动形成的风遇到建筑物时,就在建筑物表面产生压力和吸力,这种风力作用称为风荷载.风的作用是不规则的,风压随着风速,风向的紊乱变化而不停地改变.实际上,风荷载是岁时间而波动的动力荷载,但设计时把它当作静荷载.在设计抗侧力结构,维护结构及考虑人们的舒适度时都要用到风荷载.地震波传播产生地面运动,通过基础影响上部结构,上部结构产生的振动称为结构的地震反应,包括加速度,速度和位移反应.其特性可用强度,频谱和持续时间三个特征量来描述.
接近于直线
4.5写出振型关于质量矩阵,刚度矩阵和阻尼矩阵正交性的表达式.
框架节点的设计准则是:1节点的承载力不低于其连接件的承载力;2多遇地震时,节点应在弹性范围内工作;3罕遇地震时,节点承载力的降低不得危及竖向荷载的传递;4节点配筋不应使施工过分困难.二者是通过刚性楼盖使钢混框架和抗震墙变形共同工作的。共同作用时,二者变形必须协调一致,在下部楼层,抗震墙位移较小,它使得框架必须按弯曲型曲线变形,使之趋于减少变形,抗震墙协调框架工作,外荷载在结构中引起的总剪力将大部分由抗震墙承受,在上部楼层,抗震墙外倾,而框架内收,协调变形的结果是框架协助抗震墙工作,顶部较小的总剪力主要由框架承担,而抗震墙仅承受来自框架的负剪力。上述共同工作结果对框架受力十分有利,其受力比较均匀。故其总的位移为弯剪型
3.4试述场地土的液化现象及其判别方法.
处于地下水位以下的饱和沙土和粉土在地震作用时容易发生液化现象.砂土和粉土的土颗粒结构受到地震作用时将趋于密实,当土颗粒处于饱和状态时,这种趋于密实的作用时孔隙水压力急剧上升,而在地震作用的短暂时间内,这种急剧上升的孔隙水压力来不及消散,使原先由土颗粒通过其接触点传递的压力减小;当有效压力完全消失时,则砂土和粉土处于悬浮状态之中,场地土达到液化现象.2判别方法:1初步判别(地质年代,土层厚度,地下水位深度,粉土的黏粒含量)2标准贯入试验判别

产品EMC结构设计技术详解

产品EMC结构设计技术详解

产品EMC结构设计技术详解EMC结构设计技术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减少电磁辐射和提高产品的抗干扰能力,来达到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要求。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EMC结构设计技术:1.外壳设计:外壳是产品的第一道防线,它需要具备良好的屏蔽性能。

外壳的设计要合理布置产品内部电源线和信号线的走向,避免它们在外壳内交叉引起干扰。

外壳材料要选择导电性好的金属材料,如铝合金或镀铜板,以提高屏蔽效果。

2.接地设计:接地是保证产品正常运行的基础,也是防止干扰的关键。

在EMC结构设计中,正确设计和铺设接地线是必不可少的。

接地线要短而粗,尽量避免回路的串扰,采用星型接地结构,在产品内部形成一个共同的地点,减少地回线对其他线路的干扰。

3.滤波设计:滤波器可以削弱电磁辐射和抑制外部干扰。

在产品设计中,可以使用电源滤波器、信号滤波器等滤波器来减小电磁干扰。

电源滤波器可以过滤电源中的高频噪声,信号滤波器可以滤除信号线上的干扰信号。

4.线路设计:线路设计是EMC结构设计中的关键环节,它直接影响产品电磁兼容性。

在线路设计中,需要合理规划线路的走向和布局,尽量避免共模和差模干扰。

可以采用屏蔽线、屏蔽罩等措施来减小线路间的耦合。

5.引线设计:6.整体布局设计:产品的整体布局也会影响电磁兼容性。

产品内部线路和模块的布局要合理,要避免模块之间的干扰或共振。

可以采用分区屏蔽的方法,将不同模块之间的干扰最小化。

EMC结构设计技术的实施需要综合考虑产品的设计目标、电磁兼容性要求以及工艺可行性。

通过有效地应用这些技术,可以保证产品在电磁环境下的正常工作,同时减小对其他设备的干扰,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多道抗震防线

多道抗震防线
建筑结构抗震
第二章 概念设计
✓ 抗震概念设计要旨 ✓ 抗震设防目标 ✓ 高度及高宽比 ✓ 规则性 ✓ 延性
✓ 多道抗震防线
✓ 结构整体性 ✓ 性能化设计
2.6 多道抗震防线
基本要求
• 在工程实践中,一般应优先选择不负担或少负担重力荷载的 竖向支撑或填充墙,或者选用承担竖向荷载相对较小的抗震 墙、实墙筒体之类的构件,作为第一道抗震防线的抗侧力构 件,着重提高第一道防线中构件的变形能力和提高该构件在 地震作用时预期先屈服的部位延性。
2.7 结构整体性
第五点:加强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
加强非结构构件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可设置拉结筋、水平联系梁、 圈梁、构造柱等与主体结构可靠拉结。 • 对于非承重墙体而言,材料、选型和布置,应根据烈度、房屋高度
、建筑体型、结构层间变形、墙体自身抗侧力性能的利用等因索, 经综合分析后确定。 • 非承重墙体宜优先采用轻质墙体材料,宜与柱脱开或采用柔性连接 ,并保证墙体稳定,采取措施减少对主体结构的不利影响,墙体应 能适应主体结构不同方向的层间位移与竖向变形的能力。 • 砌体女儿墙高度应予控制,并保证足够的锚固。
2.7 结构整体性
第四点:控制塑性铰的出现
塑性铰是结构进入非弹性阶段后的耗能部位。抗震设计控制塑 性铰的出现部位和出现次序。 • 对梁而言,较大的塑性铰范围可以提高耗能能力。对柱及剪
力墙而言,塑性铰范围过大将不利于结构稳定。 • 对结构而言,要求总体屈服机制,即水平构件先于竖向构件
屈服,塑性铰首先出现在梁上,使大部分梁甚至全部梁上出 现塑性铰,仍能维持相对稳定的承载能力,可以继续经历变 形而不倒塌,尽量避免竖向构件先于水平构件屈服而出现塑 性铰的层间屈服机制。
✓ 结构整体性

浅论内控“三道防线”助力企业内部管理

浅论内控“三道防线”助力企业内部管理

浅论内控“三道防线”助力企业内部管理V V 孙虹虹伴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不同企业所处行业领域和地域不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也有所变化,因此,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对于企业持续健康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企业内控“三道防线”是企业强化内部管理、实现健康和谐发展的有力支撑,然而,当前企业内控“三道防线”仍然存在一些问题,企业必须转变观念、强化管控、优化内控,积极构建“内控、风险、合规”三位一体的管控体系,夯实内部管理基础,为自身实现战略发展目标创造良好条件。

一、企业内控“三道防线”概述(一)内控“三道防线”的概念企业内控“三道防线”从字面意思来看,就是要从不同角度建立多位一体的风险防控体系,通过明确责任分工和角色定位,达到强化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目的。

其中,第一道防线是指企业的运营与管理部门,通俗来说就是企业的各业务部门,部门负责人是本部门内控风险管控的第一责任人,依据职责分工负责相关领域的内控风险管理工作,履行内控风险管理主体责任,对企业的风险责任和内控责任进行明确和分配,这对于企业的内部管理至关重要,最为理想的状态就是将企业的风险控制在第一道防线;第二道防线是风险管理和其他合规管理部门,其针对第一道防线存在的疏漏进行监督和检查,通过设计相互监督约束机制,合作开展风险管理工作,做好预防和应对重大风险的准备,第二道防线是企业整个内控风险管理体系中的关键部分;第三道防线是内部审计部门,它在风险管控方面具有重要地位,通过组织开展专业性的审计工作,有效识别潜在风险并为企业开展风险治理提供有益指导(见图1)。

通过“三道防线”的合作和信息交流,企业能够有效提升工作效率,避免出现重复作业的问题,确保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

图1 企业内控“三道防线”模型(二)企业强化内控“三道防线”的意义企业强化内控“三道防线”能够有效识别并应对风险,将可能面临的风险转化过滤成为可控风险,达到提升风险管理效果的目的。

对于企业而言,若想打造“三道防线”风险管理机制,就必须充分发挥每一道防线的作用。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简答题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简答题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简答题简答题1.什么是地基液化现象?影响地基液化的因素?答:饱和的粉土和砂土,在地震时由于颗粒之间的孔隙水不可压缩而无法排出,使得孔隙水压力增大,土体颗粒的有效垂直压应力减小,颗粒局部或全部处于悬浮状态,土体的抗剪强度接近于零,呈现出液态化的现象。

影响因素:土层的地质年代:地质年代越古老,越不易液化土的组成:级配良好的砂土不易液化粉土中粘粒含量超过一定限值时,不易液化土层的相对密度:土层的相对密度越大,越不易液化土层的埋深:埋深越大,越不易液化地下水位的深度:地下水位越深,越不易液化地震烈度和地震持续时间:烈度越高,持续时间越长,越易液化1、如何进行抗震设计中的二阶段设计?(1)第一阶段设计对绝大多数建筑结构,应满足第一、二水准的设计要求,即按照第一水准(多遇地震)的地震参数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结构分析和构件内力计算,按规范进行截面设计,然后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达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的要求。

(2)第二阶段设计对特别重要的建筑和地震时容易倒塌的结构,除进行第一阶段设计外,还要进行薄弱层部位的弹塑性变形验算和采取相应的构造措施,使薄弱层的水平位移不超过允许的弹塑性位移,实现第三水准的要求。

2.简述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

?第一阶段是在方案布置符合抗震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众值烈度的地震动参数,用弹性反应谱求得结构在弹性状态下的地震作用效应,然后与其他荷载效应组合,并对结构构件进行承载力验算和变形验算,保证第一水准下必要的承载力可靠度,满足第二水准烈度的设防要求(损坏可修),通过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来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对于少数结构,如有特殊要求的建筑,还要进行第二阶段设计,即按与基本烈度相对应的罕遇烈度的地震动参数进行结构弹塑性层间变形验算,以保证其满足第三水准的设防要求。

1、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三个水准是什么?如何通过两阶段设计方法来实现?3、简述我国抗震规范的抗震设防目标以及两阶段抗震设计方法?(6分)第一水准:当遭受低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多遇地震影响时,一般不受损坏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1分)第二水准:当遭受相当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地震影响时,可能损坏,经一般修理或不需修理仍可继续使用;(1分)第三水准:当遭受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罕遇地震影响时,不致倒塌或发生危及生命的严重破坏(1分)两阶段设计方法:第一阶段设计:工程结构在多遇地震下的承载力和弹性变形计算。

框架剪力墙结构二道防线调整

框架剪力墙结构二道防线调整

框架剪力墙结构二道防线调整摘要:框架剪力墙结构二道防线调整可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保证结构安全。

框剪结构中剪力墙是第一道防线,框架是二道防线。

设计时,要根据规范的原则来设置二道防线,保证二道防线具有一定的抵抗水平荷载的能力,防止第一道防线剪力墙进入塑性造成结构整体破坏。

本文以笔者设计的某高层框架剪力墙结构为案例,阐述二道防线的调整理论和方法。

关键词:框剪结构;抗震设计;二道防线调整引言:框架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较剪力墙结构灵活,在具有一定刚度和抗震性能的同时,可以满足不同使用功能的要求,在办公、公寓、商业、酒店等高层建筑中得到大量应用。

框剪结构在设计时,需设置二道防线,防止设防地震或大震发生时,一道防线进入塑性失去承载能力后结构整体破坏。

二道防线的设置,应符合《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2016年版)和《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中的相关规定。

1.框剪结构二道防线调整的作用框架剪力墙结构是由框架和剪力墙两种力学性能不同的抗侧力构件构成,共同抵抗水平及竖向荷载。

它的受力特点不同于框架,也不同于剪力墙在剪力墙结构中的受力特点。

因为框剪结构底部楼层剪力墙的位移较小,剪力墙主要承担水平作用,上部楼层剪力墙的位移比较大,具有外倾倾向,框架具有内收作用,框架阻止剪力墙按照剪切曲线变形。

剪力墙不仅承担上部楼层的水平作用,还需给框架提供附加水平剪力[1]。

框架部分的抗剪能力远小于剪力墙部分,因此在遭受地震时,由剪力墙来承担主要地震作用,框架辅助受力作用很小,剪力墙是承受水平作用的第一道防线。

在小震作用下,剪力墙的基本不开裂或开裂较小,刚度损失较小。

当承受中、大震作用时,剪力墙刚度退化严重,进入塑性,剩余地震作用将转移作用到框架,框架成为第二道防线。

根据抗规、高规的要求,设计二道防线时,要考虑框架结构塑性变形内力重分布特点,要求结构具有一定的延性和弹性,可以满足结构变形等要求,所以在设计时需对框剪结构进行二道防线调整。

关于风险管理“三道防线”模型的含义和运用(投稿)

关于风险管理“三道防线”模型的含义和运用(投稿)

对风险管理“三道防线”模式的分析和运用建议金俊峰(中国农业银行风险管理部)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构建是商业银行实行全面风险管理的基础和重要保障。

本文分析了国际大型银行构造风险管理组织体系普遍采用的风险管理“三道防线”(three lines of defence)模式,并根据农业银行目前的组织结构设置,对农业银行如何构造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提出了初步建议1。

一、“三道防线”模式的概念“管理当局所面临的最为重要的挑战之一是确定所在的主体在为创造价值而奋斗的同时,准备承受和实际承受了多大的风险”2。

其中,“准备承受”是属于风险偏好(risk appetite)的议题,由主体的董事会主观、事先确定。

“实际承受”则是主体通过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构建,实现对主体各项活动所承担风险的识别、评估、应对、控制、监控等风险管理行为,最终使实际承受的风险与准备承受的风险相一致,从而为主体创造价值、实现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

国际大型银行普遍将风险管理“三道防线”模式与“业务单元制”3组织架构和“流程银行”4建设相结合,构建全面风险管理组织体系。

风险管理“三道防线”模式已被国际大型银行证明行之有效,并逐渐被其它非银行类大型企业广泛采用5。

尤其是自2007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各国际大型银行围绕“三道防线”模式进一步加强风险管理组织体系的建设。

所谓风险管理的“三道防线”模式,指的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出三支对风险管理承担不同职责的团队(业务团队、风险管理团队、内部审计团队),相互之间协调配合,分工协作,并通过独立、有效地监控,提高主体的风险管理有效性。

“三道防线”的模式构建了一个风险管理体系监督架构,充分体现了风险管理的全员性、全面性、独立性、专业性和垂直性。

在国际大型银行发布的年度报告中,一般均明确指出其按照“三道防线”模式构建风险管理框架。

如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在其2008年度报告指出:美国银行围绕“三道防线”,即业务线(lines of business)、职能部门(enterprise functions)和审计(corporate audit)来设计风险控制流程和方法6。

电力系统三道防线

电力系统三道防线

电力系统三道防线《电力系统安全稳定导则》规定我国电力系统承受大扰动能力的安全稳定标准分为三级:第一级标准:保持稳定运行和电网的正常供电[单一故障(出现概率较高的故障)];第二级标准:保持稳定运行,但允许损失部分负荷[单一严重故障(出现概率较低的故障)];第三级标准:当系统不能保持稳定运行时,必须防止系统崩溃并尽量减少负荷损失[多重严重故障(出现概率很低的故障)]。

我们设置三道防线来确保电力系统在遇到各种事故时的安全稳定运行:第一道防线:快速可靠的继电保护、有效的预防性控制措施,确保电网在发生常见的单一故障时保持电网稳定运行和电网的正常供电;第二道防线:采用稳定控制装置及切机、切负荷等紧急控制措施,确保电网在发生概率较低的严重故障时能继续保持稳定运行;第三道防线:设置失步解列、频率及电压紧急控制装置,当电网遇到概率很低的多重严重事故而稳定破坏时,依靠这些装置防止事故扩大,防止大面积停电.三道防线的概念很清晰、明确,易于操作实施。

近年来我国电网没有出现全网性事故和大范围停电,应该说得益于三道防线的建设。

设置三道防线是我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成功的经验,但还应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加强三道防线建设,不断提高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在此提出以下建议:(1)精心进行电网规划设计,既要加强一次电网的建设,使电网结构符合电力系统稳定导则与技术导则的要求,又要加强二次系统的配套建设,按三道防线的要求配置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

(2)在厂网分开、电力市场等电力体制改革情况下,更要强调电力系统的统一调度和协调的重要性。

对于有关电网安全稳定的大事应立足全网大局统筹考虑,做好应付各种紧急事故的预案.(3)加强二次设备管理,尤其是继电保护与安全自动装置的管理.建议对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进行一次全面检查,落实"反措"的执行情况,确保装置在各种可能情况下正确动作,有效制止事故时的连锁反应.(4) 按新稳定导则要求,加强电网运行方式和稳定状况的分析,及时发现电网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和有效措施,做好应对重大事故的预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