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部编新教材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

七年级上册-全册文言文比较阅读(含答案)

(一)(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见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太傅①盘桓东山时,与孙兴公诸人泛海戏。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

太傅神情方旺,吟啸②不言。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既风转急,浪猛,诸人皆喧动不坐。

公□云:“如此,将无归?”众人即承响③而回。

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

(注释)①谢太傅在东山隐居,时常和孙兴公、王羲之等畅游山水。

②吟啸:吹出曲调。

③承响:应声。

1.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太傅神情方旺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B.未若柳絮因风起若屈伸呼吸....C.足以镇安朝野俭以养德 D.公欣然曰其人舍然大喜....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舟人以公貌闲意说,犹去不止。

4.(甲)文收入于《世说新语》“言语”篇,某位同学是这样理解编者的意图的:从“公大笑乐”可以看出谢太傅对兄子兄女咏雪的比喻很满意,特别是兄女“柳絮”精彩的比喻,表现出她才思敏捷的风度。

而且文末特别交代谢道橸的身份,也暗含了对她才华的肯定。

(乙)文收入于《世说新语》“雅量”篇,结合文末“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一句,请给画线句中的□选择最合适的一个词,并说明理由。

A .即B .徐C .笑D .怒我选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风起浪涌/孙王诸人色并遽/便唱使还2.B3.划船的老翁因为谢安的脸色气定神闲的缘故,仍旧继续向前划船。

4.选 B。

理由:“徐”是慢的意思,表现出谢安在遇到风浪时处变不惊的名世风度,与众人的惊慌失措形成鲜明对比,表现出他是个沉着冷静,临危不乱的人。

文末“于是审其量,足以镇安朝野”进一步赞美了谢太傅为人的雅量。

最新部编版七上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有答案)

最新部编版七上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练习(有答案)

七上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项训练《陈太丘与友期》对比阅读一、(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乙)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司马光《资治通鉴》)【注释】①虞人:侍卫。

1.解释加点词语解释(4分)陈太丘与友期.行去后乃.至天又雨.,公将焉之是.日,饮酒乐2..翻译下面句子。

(4分)①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②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3.(甲) (乙)两文表现的共同主题是什么?读两文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4分)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刘义庆《世说新语》)(乙)陈元方年十一时,候①袁公。

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②?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行绥③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孤④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

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注释:①候,拜访,问候。

②履行,实践,做。

③绥,安,安抚。

④孤,封建时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

1.解释下列词语。

(4分)过中不至.尊君..在不?孤往者尝为.邺令孔子亦不师.周公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含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期末文言文对比阅读训练(一)【甲】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算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雍也》)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选自《〈论语〉十二章》)【乙】子贡①问政②。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节选自《论语·颜渊》)【注释】①子贡:孔子的弟子。

②政:治理国家的方法。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吾日三省吾身省:(2)人不堪其忧堪:(3)民信之矣信:(4)自古皆有死皆: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3.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一句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简要阐述。

4.【甲】【乙】两文都强调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看待这一问题的?(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注释]①行部:巡视州郡。

②西河美楼:地名,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史。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以下是6篇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的对比阅读,供您参考:1.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暝,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卖胡琴者,价格百万,豪贵传视,无辨者。

一僧闻之,入市遍视,得其真者,酬值勿计,其人讶之。

僧曰:“此琴安能舍数百万哉?公当自度。

吾是何许人,能办此事须著工价百缗①。

”人竞谢去。

僧因取良者换败弦,改调弄一过,听之甚美。

即付直与卖者。

其人持归,以告豪贵。

豪贵始悟曰:“吾所听音不深也!僧所换弦声高下与旧异;吾持去又改其调音律与价无差;若更观他过然后定夺则未晚也!”于是争以重价买之信矣。

(选自《阅微草堂笔记》)【注】①缗(mín):成串的铜钱。

古时一贯千钱,故称百缗。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

①止有剩骨 ______②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______③豪贵传视 ______④若更观他过然后定夺则未晚也 ______(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②此琴安能舍数百万哉?公当自度。

(3)甲、乙两文都写了“人”与“狼”的较量,但结局不同:甲文中“两狼”被杀,“人”胜利;乙文中“豪贵”被蒙骗,“僧”胜利。

请简要分析两文作者对“人”与“狼”的不同态度及两文的写作意图。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部编版 《杞人忧天》-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部编版  《杞人忧天》-七年级语文上册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解析版)

比较阅读6 杞人忧天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杞人忧天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

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身亡.所寄(2)因往晓.之(3)其人舍.然大喜(4)若.屈伸呼吸2.用现代汉语翻译划线句子。

(1)天,积气耳,亡处亡气。

(2)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3.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来的人就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申成“杞人忧天”这个成语。

B.寓言中那位热心人对天、地、星、月的解释是不科学的,只能代表当时的认识水平,但他那种关心他人的精神、耐心诱导的做法,还是值得学习的。

C.《杞人忧天》选自《列子·天瑞》,题目是原来就有的。

D.“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这句话表明,杞人的担心是无根据的。

4.本文主要使用哪种描写方法来刻画人物形象?杞国忧天者是个怎样的人?【答案】1.①同“无”,没有②告知,开导③同“释”,解除,消除(4)你2.(1)天,不过是积聚的气体罢了,没有哪个地方没有空气的。

(2)你行走跳跃,整天都在地上活动,怎么还担心地会陷下去呢?3.C4.语言描写。

胆小怕事,患得患失。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亡,通假字,同“无”,没有。

晓,本义,告知,开导。

舍,通假字,同“释”,解除,消除。

若,一词多义,你。

2.本题考查文言翻译。

要求:完整,流畅,准确。

注意:(1)积气,积聚的气体。

亡,同“无”,没有。

(2)若,你。

躇步跐蹈,都是踩踏的意思。

奈何,怎么,为何。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6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6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6篇)XXX《论语十二章》对比阅读1、子曰:“学/而时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乎?”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XXX,回也!”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此.夫,不舍日夜。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2、XXX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甲】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乙】XXX常射中矣,请之于XXX。

XXX:“知子之所以中乎?”答曰:“XXX也。

”XXX:“未可。

”退而之三年,又请。

关XXX:“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子列子曰:“知之矣。

”XXX:“可矣,守而勿失。

”非独射也,国之存也,国之亡也,身之贤也,身之不肖也,亦皆有以。

圣人不察存亡、贤不肖,而察其所以也。

21.说明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⑴温故而知新⑵亦皆有以⑶XXX也⑷是XXX22.用当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4分)⑴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⑵子知子之所以中乎?23.选段二中,向XXX研究的XXX主动采用了选段一中的两种研究方法:但整体看选段二,作者从中得出的研究方法是。

【精编】部编语文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答案在最后)1

【精编】部编语文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答案在最后)1

部编语文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答案在最后)一、阅读《陈太丘与友期行》和《王冕读书》完成下面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日:“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行》)【乙】《王冕读书》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①,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已而②复如初。

母日:“儿痴如此,曷③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④僧寺以居。

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狰恶可怖;冕小儿,恬⑤若不见。

(《王冕读书》)【注释】①已:止,罢。

②已而:过后。

③曷:何,怎么,为什么。

④依:投靠。

⑤恬:安然。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1)相委而去() (2)辄默记()2.下列各组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太丘舍去冕因去 B.元方入门不顾窃入学舍C.未若柳絮因风起冕因去 D.下车引之父怒挞之3.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①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4.【甲】文主要表现元方的特点。

【乙】文主要表现王冕的品质。

5.两篇文章同是刻画儿童形象的,但写法却不尽相同,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二、阅读《诫子书》和《诫兄子严敦书》完成下面问题。

【甲】《诫子书》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須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換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或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选自诸葛亮《诫子书》【乙】《诫兄子严敦书》吾欲汝曹①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

好议论人长短,妄是非正法,此吾所大恶也,宁死不愿闻子孙有此行也。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共12组,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期末复习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共12组,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谢安怜翁谢奕①作剡②令,有一老翁犯法,谢以醇酒③罚之,乃至过醉,而犹未已。

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④在兄膝边坐,谏曰:“阿兄,老翁可念,何可作此!”奕于是改容曰:“阿奴⑤欲放去邪?”遂遣之。

【注释】①谢奕:字无奕,谢安的长兄,谢道韫之父。

②剡(shàn):指剡县,在今天的浙江嵊州。

③醇酒:含酒精度高的酒。

④绔:裤子;纨绔:用细绢做的裤子。

⑤阿奴:对幼小者的爱称,弟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未若柳絮因.风起因:(2)遂遣之.之:2.用“/”标注下面句子的句读,正确的一项是()A.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B.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C.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D.太傅时年七八岁/着青布绔/在兄膝边坐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阿奴欲放去邪?4.两篇短文里都有孩童的形象,在《咏雪》一文中看到童年谢道韫是一个(1)____________的人;而《谢安怜翁》中童年谢安则是一个(2)_________________的人。

5.比较阅读两文,《谢安怜翁》中“奕于是改容”,体现了谢奕对幼弟怎样的态度?这与《咏雪》中谢安对待子侄辈的态度有何异同?(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陈太丘与友期行》)田子为相,三年归休,得金百镒①,奉其母。

母曰:“子安得此金?”对曰:“所受俸禄也。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世说新语》对比阅读(8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世说新语》对比阅读(8篇)

《世说新语》两则对比阅读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甲文选自(朝代)人(姓名)组织编写的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

2.两篇文章都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甲文是。

乙文则是(用课文原句填空)。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篇文章中三个儿女的回答都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B.甲文最后交代兄女(道韫)的身份,暗示谢太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C. 乙文的故事主旨在于说明人的先见之明。

D.两篇文章都涉及对一个问题的看法,甲文不同角度咏雪,乙文相同角度强调修补防盗。

4.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只填序号)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敬词有谦词有5.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C.裁如星点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解释下列词语①内集②俄而③欣然④智子7.翻译句子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

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9.《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10. 假如你是这“邻人”,在知道被怀疑后,你是否会去跟那“富人”说明真相,为什么?【二】【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课内外文言文对比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一、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锅巴救命吴郡陈某,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陈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伫录焦饭,归以遗母。

后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

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陈独以焦饭得活。

【注释】①铛:铁锅。

②主簿:掌管文书机要、主办事务的官吏。

③伫录:贮藏。

④遗:赠送。

⑤未展:来不及。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1)寒雪日内集()(2)未若柳絮因风起()...(3)恒装一囊()(4)逃走山泽()..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2)陈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

3.【答】文末“即公兄无子,左将军王凝之之妻也。

”这句话的作用是什么?④⑤①②③4.读了乙文后,你有什么感悟?写出你感悟最深的一点。

2.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魏文侯与虞人期猎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是日,饮酒乐,天雨。

文侯将出,左右日:“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日:“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①虞(yǘ)人:侍卫。

②焉之:到哪里。

1.下面各组加点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陈太丘与友期行(期待)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约定)、..b.走了以后,连(只)走,走了(所以,就)..c.方圆的参赛作品不顾(照顾)太阳、喝酒和下雨(这)..D.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地方)天又雨,公将焉之(下雨)..2.翻译下面句子。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系列练习0108(共10组,附参考答案)

初中语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系列练习0108(共10组,附参考答案)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对比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甲】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徐孺子赏月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

人语之曰:“若令①月中无物②,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③,无此必不明。

”注释:①若令:如果。

②物:指人和事物。

神话传说月亮里有嫦娥、玉兔、桂树等。

③瞳子:瞳孔。

1.解释下列句中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①与儿女讲论文义文义:②撒盐空中差可拟差:③尝月下戏戏:④人语之曰之:2.翻译文中下列的句子。

①未若柳絮因风起。

②无此必不明。

3.对《徐孺子赏月》中徐孺子巧妙回答的分析,不合理的一项是()A.他回答这种看起来不可能回答的问题,用了人的眼睛来做类比,一下子就使回答既贴切合情合理又新鲜动人,新颖有趣。

B.他的这个回答,妙在“无中生有”,他从问者“月中无物”的问题纰漏中,抓到月中有物这个问题关键,在无中生有中解决问题。

C.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较,他不是正面回答提问者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样东西来间接告诉提问者他的回答。

D.他避开了“月亮”这一概念,而借用偷换了“眼睛”的概念,以“眼有瞳仁”类比对方的“月中有物”,运用了辩论常用技巧。

4.《咏雪》这个故事中,谢安、谢朗、谢道韫三人,谁是故事主角?请做出回答并说明理由。

(二)【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入门不顾。

【乙】郭伋字细侯,茂陵人。

为并州牧,素结恩德。

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

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②,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③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伋谓别驾从事,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恐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须期乃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狼》对比阅读(6篇)

《狼》对比阅读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增笑耳【乙】两牧竖①入山至狼穴,穴中有小狼二。

谋分捉之,各登一树,相去数十步。

少顷,大狼至,入穴失子,意甚仓皇。

竖于树上扭小狼蹄、耳,故令嗥;大狼闻声仰视,怒奔树下,号且爬抓。

其一竖又在彼树致小狼鸣急。

狼闻声四顾,始望见之;乃舍此趋彼,跑②号如前状。

前树又鸣,又转奔之。

口无停声,足无停趾,数十往复,奔渐迟,声渐弱;既而奄奄③僵卧,久之不动。

竖下视之,气已绝矣!【注释】①牧竖:牧童。

竖,童仆。

②跑:兽类用足扒土。

同“刨”。

③奄奄:气息微弱的样子。

1、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狼之并驱如故.故.令嗥B.目似瞑,意.暇甚意.甚仓皇C.狼不敢前.跑号如前.状D.相去.数十步一狼径去.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②竖下视之,气已绝矣!3、比较阅读【甲】【乙】两文,下面赏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A.甲文主要表现狼的贪婪、凶残、狡诈和愚蠢;乙文则从大狼身上体现伟大的母爱。

B.甲乙两文在刻画狼时,都运用了动作和神态描写。

C.甲文表现狼的狡诈时主要写两狼配合,一明一暗地“诱敌”;乙文中开篇写“谋分捉之”,以下从狼的侧面处处体现了“谋”的结果。

D.两文的语言都简练而生动,都运用了比喻和描写。

4、同是人与狼的较量,屠户与牧竖对狼的做法,你更赞同哪一种?为什么?参考答案:1.B 2.①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增加笑料罢了。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世说新语》对比阅读(8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课内文言文《世说新语》对比阅读(8篇)

《世说新语》两则对比阅读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一】【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fǔ,对老年男子的尊称)亦云。

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1.甲文选自(朝代)人(姓名)组织编写的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

2.两篇文章都交代了故事的背景,甲文是。

乙文则是(用课文原句填空)。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篇文章中三个儿女的回答都体现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B.甲文最后交代兄女(道韫)的身份,暗示谢太傅更赞赏道韫的才气。

C. 乙文的故事主旨在于说明人的先见之明。

D.两篇文章都涉及对一个问题的看法,甲文不同角度咏雪,乙文相同角度强调修补防盗。

4.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只填序号)①敝人②卑职③陛下④令尊⑤寡人⑥足下⑦令郎⑧老朽⑨麾下敬词有谦词有5.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诲女知之乎B.学而不思则罔C.裁如星点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6.解释下列词语①内集②俄而③欣然④智子7.翻译句子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③暮而果大亡其财。

8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纷”,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9.《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10. 假如你是这“邻人”,在知道被怀疑后,你是否会去跟那“富人”说明真相,为什么?【二】【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精品)部编版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

七上文言文对比阅读(含答案)班级:姓名:《<世说新语>二则》对比阅读一、复习《练习册》P26-27二、比较阅读文言文《咏雪》和《陈太丘与友期》:【甲】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2)撒盐空中差.可拟.差:(大体) 拟:(相比)(3)柳絮因.风起(趁,乘) (4)陈太丘与友期.行(约定)(5)太丘舍.去(舍弃) (6)去后乃.至(才)(7)相委.而去(舍弃) (8)下车引.之(拉,牵拉)(9)元方入门不顾.(回头看)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D )A未若柳絮因.风起/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 B元方入门不顾./将军宜枉驾顾.之C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D相委.而去/委.而去之3.翻译句子(1)与儿女讲论文义译文:和子侄辈们讲谈论议文章的义理。

(2)“白雪纷纷何所似?译文:白雪纷纷像什么?(3)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译文:和我相约同行,却丢下我先离开了。

(4)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译文:您与我的父亲相约在正午,(您)正午却没有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5)元方入门不顾译文: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4.两篇短文塑造了几个聪敏儿童的形象,但侧重点不同:甲文侧重赞赏人物的才气,乙文侧重写人物懂得为人的道理,说明了“信”和“礼”的重要性。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

新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及答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阅读练习1.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选自课文《陈太丘与友期行》)(乙)郭伋始至行部①,到西河美稷②,有童儿数百,各骑竹马,道次迎拜。

伋问:“儿曹何自远来?”对曰:“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伋辞谢之。

及事讫,诸儿复送至郭外,问“使君何日当还”。

伋请别驾从事③,计日告之。

行部既还,先期一日,伋为违信于诸儿,遂止于野亭④,须期乃入。

其为人若此。

(选自《后汉书·郭伋传》,略有改动)(注释)①〔郭伋(jí)始至行部〕郭伋刚担任并州牧,首次出巡。

行部,出巡。

②〔西河美稷〕地名。

③〔别驾从事〕部下官吏。

④〔野亭〕郊野外的亭子。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太丘舍去(________)②则是无信(________)③及事讫(________)④先期一日(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时习之B.计日告之/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C.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屈伸呼吸D.静以修身/以刀劈狼首(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闻使君到,喜,故来奉迎。

(4)文段理解。

甲与乙从选材角度看,甲文选取的是友人“无信”“无礼”的反面例子,乙文选取的是________的正面例子;从表达方式看,甲文侧重________,乙文侧重叙述。

【答案】(1)舍弃,丢下;不讲信用;等到;约定的日期(2)D(3)听说使君你要来,我们很高兴,所以出来迎接你。

(4)郭伋守信(或:郭伋不违信于儿童);描写(或:对话描写;语言描写)【解析】【想】(1)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舍”:丢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练习(一)〖甲文〗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

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

”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公大笑乐。

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乙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

”取之,信(真的)然。

1.解释下列加点词。

内集(把家里人聚集在一起)讲论(讨论)差.可拟.(大体)(相比)因(趁,乘)竞走..取之(争相)(跑)2.翻译下列句子:未若柳絮因风起不如把它比作柳絮随风飘舞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看见路旁李树结了很多李子压得树枝都弯折了3.甲文中的谢太傅给你何种印象?同样是少有才名,谢道韫与王戎有何区别?谢太傅:温和敦厚开明民主,注重后辈的教育,有方法,诗礼传家。

谢道韫:诗礼传家,书香门第之才女,聪颖优雅而有创意。

王戎:聪颖,善于思考,逻辑推断能力强,有主见。

(二)〖甲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乙文〗诸葛恪字元逊,诸葛亮的兄瑾之长子也。

恪父瑾面长似驴。

翌日(第二天),孙权大会群臣,使人牵一驴入,长检其面,题曰:诸葛子瑜。

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

”因听与笔。

恪续其下曰:“之驴。

”举座欢笑。

权乃以驴赐恪。

1.解释下列加点词:期.日中(约定)太丘舍去..(舍弃)(离开)去后乃.至(才)尊君在不.(通“否”)使.人牵一驴入(派,让)举.座欢笑(全,整个)2.翻译下列句子: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与人相约一道出行,却扔下别人自己先走了。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陈太丘的朋友感到很惭愧,就下车来拉元方的手(想要道歉),元方头也不回地进门去了。

恪跪曰:“乞请笔益两字。

”诸葛恪跪下说:“请求您借笔让我加上两个字。

”3.甲文中元方面对客骂父亲,乙文中诸葛恪面对孙权大帝的戏谑,各有怎样的表现?请你谈谈两者的不同之处。

元方:聪明正直,直指客人“无礼”“无信”,捍卫父亲的尊严,可谓有理有据有节。

诸葛恪:聪明机变,面对孙权君臣对父亲的戏谑和欠尊重,极有分寸地加上“之驴”俩字,可谓四两拨千斤,巧妙地化解了父亲的难堪,赢得了众人的尊重与称赞。

(三)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1.解释下列加点词。

不亦说.乎(通“悦”,高兴)有朋.自远方来(志同道合者)人不知而不愠.(生气,恼怒)吾日三省.吾身(自我检查,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竭尽自己的心力)十有.五(通“又”)不惑.(迷惑,疑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迷惑,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疑惑)逾矩(越过法度)人不堪.其忧(能忍受)饭.疏食饮水(吃,名—动)子在川.上曰(河流)三军可夺.帅也(改变)2.翻译下列句子:传不习乎老师传授的知识有没有按时复习呢?五十而知天命五十岁就能懂得上天的意旨。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这样的人)能够凭借这一点做老师。

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不能忍受这种困苦,颜回却乐在其中。

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

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选择他们的优点而学习,如果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变。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流水一样流逝,日夜不停。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广泛学习且能坚定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出疑问,思考当前的情况,仁就在其中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一国的军队,可以改变其主帅;一个人的志向却是不能改变的。

(四)〖甲文〗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乙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惟贤惟德,能服於人。

可读汉书、礼记,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

〖丙文〗晋平公问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1.解释下列加点词。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明确志向)(达到远大的目标)非学无以广.才(增长)遂成枯落..(凋落,衰残,比喻年老志衰,没有用处)益.人意智(增加)盲臣安敢戏.其君乎(戏弄)2.翻译下列句子。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放纵懈怠,就无法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

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大多对社会没有什么贡献,只是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那时再悔恨又怎么来得及!间暇历观诸子及六韬、商君书,益人意智闲空有时间的时候看一下那些有学识的人和他们的著作《六韬》、《商君书》,对你的智慧会有很好的帮助。

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点燃蜡烛照起亮光(行走)和在黑暗中行走(哪一个更好呢)?3.甲文诸葛亮诫子,乙文刘备训儿,丙文师旷讽君,其内容有何异同?同:劝学,学能励志,学可益智。

异:诸葛亮诫子,劝勉儿子立身修德,立志、学习、惜时是成才的三大条件,主张以俭养德,以静求学,以学广才;刘备训儿,劝儿养德修学,不辞善小,远离恶浊,读书益智;师旷讽君,劝学进德,永不嫌迟,与“朝闻道,夕死可矣”可谓异曲同工。

(五)〖甲文〗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

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骨已尽矣,而两浪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

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身已半入,止露尻尾。

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文〗有屠人货(卖)肉归,日已暮。

歘(突然)一狼来,瞰担中肉,似甚垂涎;步亦步,尾行数里。

屠惧,示之以刃,(狼)少却;及走,又从之。

屠无计,默念狼所欲者肉。

不如姑悬诸树而早取之。

遂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

狼乃止。

屠归。

昧爽(睡醒了,第二天早起)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人缢死状。

大骇。

逡巡(前前后后围着转圈)近视,则死狼也。

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鱼吞饵。

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

缘木求鱼,狼则罹(遭遇)之,亦可笑已!1.解释下列加点词。

止.有剩骨(只,仅)缀.行甚远(连接,紧跟)恐前后受其敌.(攻击)苫.蔽成丘(遮盖,覆盖)眈眈..(走近了观察)..相向(注视的样子)逡巡近视大骇.(害怕,惊恐)2.翻译下列句子。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他面前。

久之,目似瞑,意暇甚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似乎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

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只见)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步亦步,尾行数里屠夫走一步他跟一步,在后面跟屠夫走了几里路。

3.两文中的狼有何不同?两文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甲文中的狼贪婪凶残,狡猾,富于欺骗性;乙文中的狼更多的是贪婪和愚蠢。

甲文告诉我们,对待黑恶势力,不能有丝毫的幻想,要坚决斗争、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机智勇敢、运用智慧赢取最后的胜利;乙文告诉我们,一切贪婪的敌人决没有好下场,狼为肉亡!我们只要抓住敌人的这一弱点,诱之以利,善于斗争,最后一定能战而胜之。

(六)〖甲文〗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

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

”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乙文〗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

”“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

”“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

”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今邯郸去大粱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

愿王察之矣。

”王曰:“寡人自为知。

(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放心的陪太子去吧)”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

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解释下列加点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