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梁惠王下

合集下载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原文】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昔者齐景公问于晏子曰:“吾欲观于转附、朝舞,遵海而南,放于琅邪。

吾何修而可以比于先王观也?”晏子对曰:“善哉问也!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

春省耕而补不足,秋省敛而助不给。

夏谚曰:“吾王不游,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吾何以助?一游一豫,为诸侯度。

”今也不然:师行而粮食,饥者弗食,劳者弗息。

睊睊胥谗,民乃作慝。

方命虐民,饮食若流。

流连荒亡,为诸侯忧。

从流下而忘反谓之流,从流上而忘反谓之连,从兽无厌谓之荒,乐酒无厌谓之亡。

先王无流连之乐,荒亡之行。

惟君所行也。

”景公悦,大戒于国,出舍于郊。

于是始兴发补不足。

召大师曰:“为我作君臣相说之乐!”盖《徴招》、《角招》是也。

其诗曰:“畜君何尤?畜君者,好君也。

”【译文】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

宣王说:“贤人也有在这样的别墅里居住游玩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有。

人们要是得不到这种快乐,就会埋怨他们的国君。

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可是作为老百姓的领导人而不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

国君以老百姓的忧愁为忧愁,老百姓也会以国君的有愁为忧愁。

以天下人的快乐为快乐,以天下人的忧愁为忧愁,这样还不能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是没有过的。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

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晏子回答说:“问得好呀!天子到诸侯国家去叫做巡狩。

巡狩就是巡视各诸侯所守疆土的意思。

诸侯去朝见天子叫述职。

述职就是报告在他职责内的工作的意思。

没有不和工作有关系的。

春天里巡视耕种情况,对粮食不够吃的给予补助;秋天里巡视收获情况,对歉收的给予补助。

梁惠王章句下全文,翻译赏析

梁惠王章句下全文,翻译赏析

梁惠王章句下全文,翻译赏析展开全文【原文】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⑴,文王事昆夷⑵;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⑶,句践事吴⑷。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⑸。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诗》云⑹:‘王赫斯⑺怒,爰⑻整其旅,以遏徂莒⑼,以笃周祜⑽,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⑾:‘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⑿志?’一人衡行⒀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⑴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

葛,葛伯,葛国的国君。

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⑵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

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⑶太王事獯(xun)鬻(yu):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

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⑷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

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⑸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

周颂。

我将》。

⑹《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

大雅。

皇矣》。

⑺赫斯:发怒的样子。

⑻爰:语首助词,无义。

⑼遏:止;徂(cu):往,到。

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⑽笃:厚;祜:福。

⑾《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

周书。

泰誓》。

⑿厥:用法同“其”。

⒀衡行:即“横行”。

【译文】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孟子回答说:“有。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

只有有智慧的人才能够以小国的身分侍奉大国,所以周太王侍奉獯鬻,越王勾践侍奉吴王夫差。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作文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及阅读答案原文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

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任贤,如不得人,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齐人伐燕,胜之。

宣王问曰:或谓寡人勿取,或谓寡人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而举之。

人力不至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子对曰:取之而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人有行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而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人有行之者,文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水火也。

齐人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以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词语注释: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与解析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与解析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与解析孟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被尊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深受后世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其中,孟子梁惠王下是孟子的一篇重要文章,下面将对其原文进行解析。

【原文】梁惠王曰:“孟子!寡人昔者曾与庄子之徒论仁义而未得其要。

”孟子对曰:“王何为求短?”王曰:“寡人欲使民不杀生,亦欲仁义而未得其要。

”孟子曰:“王循仁义,则民奚杀生?请举其所欲为仁义者而后我言之。

”孟子曰:“王欲仁义,然民夺其一牛,王焉得仁义?”王曰:“寡人得之。

”孟子曰:“王之所得者,民夺之;民夺之,犹有不得者焉。

”王曰:“寡人未之有闻也。

”孟子曰:“王之宫中有神道者,终朝而不省,王焉得闻?所以道者不可闻矣。

王欲闻之与?”王曰:“寡人之宫中有神道者,朝夕而听焉。

所以道者,必由闻之,不闻则不知。

”孟子曰:“王之所以道者,莫乎其宫中不闻也!王之臣有过于道者,必闻之;不闻则不知。

臣闻之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解析】在这篇文章中,梁惠王向孟子请教仁义的问题。

梁惠王说自己曾与庄子之徒讨论仁义,但未能理解其真正含义。

孟子则反问王为何要求短,梁惠王回答说他希望使人民不再杀生,同时也希望实现仁义但尚未找到方法。

接着,孟子要求梁惠王举出他所认为的仁义的例子。

梁惠王回答说他希望民众不要夺取他的一头牛。

然而,孟子指出,即使梁惠王得到了他所希望的,民众仍然可能会夺取其他东西。

梁惠王对此表示惊讶,孟子进一步解释说,就像梁惠王的宫中有神道却无法亲身体验一样,真正的道理是无法通过听来了解的。

孟子认为,梁惠王只能依靠闻知来了解仁义。

最后,孟子告诉梁惠王,他要通过了解自己的宫中及听闻他臣子的行为来判断他们是否符合仁义的标准。

他引用了一句名言:“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意思是人们应当知足不贪婪,知道适可而止,这样才能长久地保持和平与稳定。

这篇文章通过对话的方式展开,孟子以问答的形式引导梁惠王思考仁义问题的真正含义。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原文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梁惠王下)原文

王顾左右而言他(孟子 .梁惠王下)原文王顾左右而言他( .梁惠王下)原文及原文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老婆于其友而之楚游者。

比其反也,则冻馁 (n ěi ) 其老婆,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可以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以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说明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约公元前 372 -公元前 289 ),名轲,战国邹人 (位于东省西南部,古称邹鲁圣地)。

思想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记录孟子言行的儒家经典著作。

谓:对说。

(王之臣)之:的。

托:寄,交托。

老婆:老婆和子女。

(有托其老婆与其友而之楚游者)之:到去。

比:等到。

反:通返,回来。

冻:使冻,受冻。

馁[něi],使.......饥饿,受饿。

如之何:对他怎么办?弃:扔掉,此指断交。

士师句:士师,古代的司法官。

士师之下有乡士、遂士等官。

后一个士当指士师的部下。

治,管理。

已:止,这里指免除。

四境:国家。

顾:环视周围。

译文孟子对齐宣王说:假如有一位大王的臣子,将老婆子女交托给朋友照料而自己到楚国去游览。

等他回来时,却发现他的老婆子女却在受饿受冻,对这样的朋友应当怎么办?齐宣王回答说:和他断交。

孟子说:假如司法官不可以管理好部下,那该对他怎么办?齐宣王说:免除他。

孟子说:若是一个国家没有治理好,那该对王怎么办?齐宣王环视左右,把话说题扯到其余地方去了。

这是一段特别出色的。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翻译

《孟⼦·梁惠王下》原⽂翻译《孟⼦·梁惠王下》原⽂翻译 孟⼦见齐宣王⽈:“所谓故国者,⾮谓有乔⽊之谓也,有世⾂之谓也。

王⽆亲⾂矣。

昔者所进,今⽇不知其亡也。

”王⽈:“吾何以识其不才⽽舍之?”⽈:“国君任贤,如不得⼈,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贤,未可也;诸⼤夫皆⽈贤,未可也;国⼈皆⽈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之。

左右皆⽈不可,勿听;诸⼤夫皆⽈不可,勿听;国⼈皆⽈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可杀,勿听;诸⼤夫皆⽈可杀,勿听;国⼈皆⽈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国⼈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母。

” 齐宣王问⽈:“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对⽈:“于传有之。

” ⽈:“⾂弑其君可乎?”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谓之⼀夫。

闻诛⼀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齐⼈伐燕,胜之。

宣王问⽈:“或谓寡⼈勿取,或谓寡⼈取之。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五旬⽽举之。

⼈⼒不⾄于此,不取,必有天殃。

取之,何如?”孟⼦对⽈:“取之⽽燕民悦,则取之。

古之⼈有⾏之者,武王是也。

取之⽽燕民不悦,则勿取。

古之⼈有⾏之者,⽂王是也。

以万乘之国伐万乘之国,箪⾷壶浆,以迎王师,岂有他哉?避⽔⽕也。

” 齐⼈将取燕,诸侯谋救之。

宣王⽈:“诸侯多谋伐寡⼈者,何以待之?”孟⼦对⽈:“⾂闻以七⼗⾥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畏⼈者也。

书⽈:‘汤⼀征,⾃葛①始。

’天下信之,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奚为后我?’民望之若⼤旱之望云霓也。

使市者不⽌,耕者不变,诛其君⽽吊其民,若时⾬降,民⼤悦。

书⽈:‘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征之,民以为将拯⼰于⽔⽕之中也,箪⾷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兄,系累其⼦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倍地⽽不⾏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②,⽌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后去之,则犹可及⽌也。

” (节选⾃《孟⼦·梁惠王下》有删改) 词语注释: ①葛:远古时期的部落名。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孟子·梁惠王下》注译析(上)

全国重点高中名师精编教案_《孟子·梁惠王下》注译析(上)

《孟子·梁惠王下》注译析(上)古代文化0209 1621《孟子·梁惠王下》注译析(上)小勇与大勇【原文】齐宣王问曰:“交邻国有道乎?”孟子对曰:“有。

惟仁者为能以大事小,是故汤事葛⑪,文王事昆夷⑫;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故大王事獯鬻⑬,句践事吴⑭。

以大事小者,乐天者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诗云:‘畏天之威,于时保之⑮。

’”王曰:“大哉言矣!寡人有疾,寡人好勇。

”对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诗》云⑯:‘王赫斯⑰怒,爰⑱整其旅,以遏徂莒⑲,以笃周祜⑳,以对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⑴:‘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⑵志?’一人衡行⑶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释】⑪汤事葛:汤,商汤,商朝的创建人。

葛,葛伯,葛国的国君。

葛国是商紧邻的小国,故城在今河南宁陵北十五里处。

⑫文王事昆夷:文王,周文王。

昆夷,也写作“混夷”,周朝初年的西戎国名。

⑬太王事獯(xun)鬻(yu)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即古公父。

獯鬻又称猃狁,当时北方的少数民族。

⑭勾践:春秋时越国国君(公元前497年至前465年在位)。

吴:指春秋时吴国国君夫差。

⑮畏天之威:,于时保之:引自《诗经。

周颂。

我将》。

⑯《诗云》:以下诗句引自《诗经。

大雅。

皇矣》。

⑰赫斯:发怒的样子。

⑱爰:语首助词,无义。

⑲遏:止;徂(cu):往,到。

莒:古国名,在今山东莒县,公元前431年被楚国消灭。

⑳笃:厚;祜:福。

⑴《书》曰:书,《尚书》,以下引文见伪《古文尚书。

周书。

泰誓》。

⑵厥:用法同“其”。

⑶衡行:即“横行”。

【译文】齐宣王问道:“和邻国交往有什么讲究吗?”孟子回答说:“有。

只有有仁德的人才能够以大国的身分侍奉小国,所以商汤侍奉大国,周文王侍奉昆夷。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

孟子梁惠王下全文及解释梁惠王,是《论语》中的一篇文章,把孟子的一些思想宣扬出来,并且给其他统治者提出一些有益的政治建议,这篇文章充分表达了孟子的政治思想,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论语》的“梁惠王下”的全文如下:子曰:“梁惠王之下,必有贤臣。

”孟子说,梁惠王统治下去,必然会有贤臣出现。

孟子对梁惠王有着高度的敬仰,他认为梁惠王是一位有能力可以引导贤臣的好国君,有此贤臣可以协助其做一些有利于国家发展的事情。

子曰:“夫佞也,贤臣唯其亡者也。

故曰:‘有贤臣,梁惠王之治也。

’”孟子说夫佞,是指广受宠信的贤臣,只有在他们失败之后,才会有真正的贤臣出现。

所以梁惠王的政治,是有贤臣可以实际帮助其运作的。

子曰:“相因而立,可以明其德;道必乾,可以昭其智;无以为而不贵其贤;可以涤其邪;无以为而不戒其非。

”孟子说,人彼此因缘而结合,可以显示出他们的德行;遵循正义,可以显示出智慧;没有任何可以掩盖善良的事情,可以消除邪恶;没有任何可以偏袒不义的事情,可以戒备不良。

子曰:“大国者,其责任之大也,大国必尽其责任,小国必择其任务。

”孟子说,大国应当尽其责任,小国则可以自行选择它们自己要承担的责任。

孟子主张大国应该有远见,不应该从细小之事,而是要发展成为一个崇尚正义、自由自在的社会。

子曰:“行邪之正,恶邪之正,安可以谋求而得之?安可以坐而得之?”孟子说,行邪之正,恶邪之正,能够如何期望能够得到?可以做些什么来得到它们?在孟子看来,只有崇尚正义,自由自在,努力奋斗,才能够获得这些正义和恶邪之分,而不是坐着等待获得。

子曰:“梁惠王之治,是以明公正也,动百姓之情,安可以不假其令?”孟子说,梁惠王的治理是以公正为本的,可以引导百姓的意愿,因此是不可能不令人称颂的。

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想获得后代的支持,就一定要遵循正义,并且以公正的态度对待百姓,赢得百姓的尊重和支持。

子曰:“百姓之利,必使宗室有利。

”孟子说,百姓的利益,一定会带来宗室的利益。

《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 梁惠王下》(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孟子 梁惠王上》《孟子 梁惠王下》(节选)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郁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湾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有删改)材料二: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将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太早之望云宽也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已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有删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民望之A若大旱B之C望云霓也D归市者E不止F耕者G不变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之,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与《〈老子〉四章》“物或恶之”中“之”的意思不同。

《孟子》全文

《孟子》全文

《孟子》全文《孟子》全文《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多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

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麋鹿攸伏,麋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于轫鱼跃。

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

乐其有麋鹿鱼鳖。

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汝偕亡。

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

河东凶亦然。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

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兵曳甲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污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如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

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孟子梁惠王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孟子梁惠王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

孟子梁惠王下文言文阅读题答案及译文孟子见齐宣王曰:“为巨室,则必使工师求大木。

工师得大木。

则王喜,以为能胜其任也。

①匠人斫而小之,则王怒,以为不胜其任矣。

夫人幼而学之,壮而欲行之。

王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则何如?今有璞玉于此,虽万镒,必使玉人雕琢之。

至于治国家,则曰:‘姑舍女所学而从我。

’②则何以异于教玉人雕琢玉哉?”(1)翻译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2)本节举工匠和玉匠两个例子旨在说明什么主张?【答案】(1)①后来工匠们在砍削这木料时,把它砍削小了,那么大王您看到了,一定很生气,认为他们不能胜任这项工作。

②这为什么与叫玉匠雕琢璞玉不同呢?(2)旨在说明君主利用贤人治国应当发挥贤人所学的治国之道。

【参考译文】孟子拜见齐宣王,说:“比如要盖大的房子,必定先要派工头去寻找大的木料。

工头找到了大木料,那么大王您一定很高兴,认为他能够胜任这项工作。

后来工匠们在砍削这木料时,把它砍削小了,那么大王您看到了,一定很生气,认为他们不能胜任这项工作。

现在人家从小就学了那圣贤的道理,长大了想要实行这圣贤的治国之道。

大王您却说暂且放弃你所学的道理,按照我的意思去做。

你看这样如何?又比如现在有块尚未雕琢的.璞玉在这里,即使价值万镒,也一定要让玉匠雕琢它。

至于治理国家,却说暂且丢弃你所学的道理而听从我的。

这为什么与叫玉匠雕琢璞玉不同呢?”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3—24题。

(5分)邹与鲁拱①。

穆公②问曰:“吾有司死者三十三人,而民莫之死也。

诛之,则不可胜诛;不诛,则疾视其长上之死而不救.如之何则可也?”孟子对曰:“凶年饥岁,君之民老弱转乎沟壑,壮者散而之对方者,几千人矣;而君之仓廪实,府库充,有司莫以告,是上慢而残下也。

曾子曰:‘戒之戒之!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

’夫民今而后得反之也。

君无尤焉!君行仁某某某,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

”《孟子·梁惠王章句下》注释:①邹与鲁拱:邹国与鲁国交战。

②穆公:即邹穆公。

孟子是邹国人,所以穆公问他。

孟子梁惠王下大学语文课件陈洪第五版

孟子梁惠王下大学语文课件陈洪第五版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 始也。
• 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
• 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 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
治主张。
“五亩之宅, 树之以桑, 五十者可以 衣帛矣。鸡 豚狗彘之畜, 无失其时, 七十者可以 食肉矣;
• 树:名→动,栽种; • 之:音节助词 • 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 • 衣:yì,穿,名→动 • 帛:丝织品; • 豚:小猪; 彘:大猪; • 之:代词,复指; • 畜:动词,喂养 • 无:通“毋”,不要 • 失:错过; • 食:吃
• 王:wàng,名 →动,为王,统 一天下
• 未之有也:宾
语前置句
是何异于刺 • 是:这
人而杀之, • 异:区别
曰:‘非我
• 兵:武器 • 罪:名→动,归罪
也,兵也。’ • 斯:那么,就
王无罪岁, 斯天下之民
• 至:到,归顺 • 焉:语气词,了
至焉。”
小结:
课文中阐述的是“王道之始” 和“王道之成”的道理,强调: 以民为本、实行仁政是统一天下 的根本保证。孟子认为,国君如 能实行仁政,减税宽刑,不滥杀 无辜,以忠信孝悌教育百姓,就 可以使天下归心。这就是说,真 正能够爱人民的人,他的力量是 不可战胜的。
十步而后止。 • 走:逃跑。
以五十步笑百 •或:有的人。
步,则何如?” •以:凭借。
•曰:“不可。 •直:只是。
直不百步耳, 是亦走也。”
•耳:罢了,语气 助词
•曰:“王如 知此,则无 望民之多于 邻国也。
•是:这。
•无:通“毋”, 译为“不要”
•望:希望
•于:比,介词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 食也。数罟不入洿池,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 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 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 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 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 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 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 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孟子—梁惠王下》“齐人伐燕,取之”文言文阅读

《孟子—梁惠王下》“齐人伐燕,取之”文言文阅读

《孟子—梁惠王下》“齐人伐燕,取之”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人伐燕,取之。

诸侯将谋救燕。

宣王曰:“诸侯多谋伐寡人者,何以待之?”孟子对曰:“臣闻七十里为政于天下者,汤是也。

未闻以千里畏人者也。

书曰:‘汤一征,自葛始。

’天下信之。

东面而征,西夷怨;南面而征,北狄怨。

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

归市者不止,耕者不变。

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

民大悦。

书曰:‘徯我后,后来其苏。

’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

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天下固畏齐之强也。

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是动天下之兵也。

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

”(《孟子·梁惠王下》)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齐人伐.燕,取之伐:攻打B.系.累其子弟系:捆缚,拘禁C.诛其君而吊.其民吊:慰问,这里指对百姓安抚D.今又倍.地而不行仁政倍:违背2.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B.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C.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D.王速出令/反其旄倪/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则犹/可及止也/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齐国攻打燕国,占领了它之后,却要面对一些诸侯联合抗齐的局面,齐宣王与孟子的对话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B.孟子肯定了齐宣王发动战争是以“救民于水火”为目的,因此老百姓才会“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C.孟子认为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如今齐国战胜了燕国,扩大了疆土,增强了国力,因此不用担心诸侯的反应。

D.文章中把齐国占领燕国比作一场及时雨,肯定了它是“谋于燕众”的正义之举。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的意思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的意思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的意思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这句话出自《孟子·梁惠王下》,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文献中的一部分。

这句话蕴含了深刻的哲理,反映了孟子关于君王道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的理念。

本文将详细解释这句话的含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这句话的原文出自《孟子·梁惠王下》,其大致意思如下:
如果一个君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他的百姓也差不多都能过上安定的生活。

具体来说,这句话包含了以下几个层面的意思:
1.君王的喜好与国家治理:孟子认为,一个君王的道德品质和喜好会直接影响到国家治理。

在这里,“好乐”不仅仅是指对音乐的喜好,更是一种道德品质的体现。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君王,会使国家政治清明、社会和谐。

2.“齐其庶几乎”的含义:这里的“齐”是指国家治理得当,百姓安居乐业;“庶几”是指差不多、接近。

孟子认为,当一个君王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时,他的国家治理也会趋于完善,从而使百姓过上相对安定的生活。

3.儒家的道德观:孟子主张“仁政”,认为君王应以仁爱之心治理国家。

在这句话中,孟子通过强调君王的喜好与国家治理的关系,再次强调了儒家道德观的重要性。

4.社会和谐与个体幸福:孟子认为,君王的道德修养不仅关系到国家的繁荣昌盛,还关系到每一个百姓的福祉。

当一个君王喜好音乐时,意味着他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有助于实现社会和谐与个体幸福。

总之,“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这句话表达了孟子关于君王道德修养与国家治理的理念。

他认为,君王的喜好和道德品质对国家治理具有深远的影响,只有当一个君王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时,才能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和百姓的幸福安康。

《庄暴见孟子》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庄暴见孟子》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庄暴见孟子》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作品简介:《庄暴见孟子》是《孟子》中的经典段落,节选自《孟子·梁惠王下》,内容以庄暴和孟子的对话为形式,阐述孟子想要告诉君主仁君应“与民同乐”、实行“仁政”的基本儒家思想。

作品原文:庄暴①见孟子,曰:“暴见于王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曰:“好乐③何如?”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④乎!”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王变乎色⑤,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⑥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曰:“独乐乐⑦,与人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

今王鼓⑧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⑨之音,举⑩疾首蹩頞(11)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12)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⑨疾首蹩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

“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13)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14)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

“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字词注释:①庄暴:人名,即下文提到的的庄子。

②见(xiàn)于王:被齐王召见或朝见齐王。

③乐(yuè):《说文》:“五声八音总名。

”《易》曰:“雷出地奋豫,先王以作乐崇德。

”《礼记·乐记》:“先王之所以饰喜也”“天地之和”“德之华也”。

可见,古代的乐是为了身心合德而作。

音乐是道德感情的心声,也是回归天地万物和谐境界的途径。

④庶几:差不多。

这里指“差不多治理好了,有希望了“。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梁惠王下

梁惠王下一、《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18分)(一)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4分)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

(4分)答案:1.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2.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还是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二)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4分)A.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

“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B.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C.庄暴见孟子,把齐王好乐自己不能回答的事告诉孟子。

有一天,孟子就去见齐王,将好乐之事问齐王。

齐王告诉孟子有好乐之事,但脸色变了。

孟子就顺水推舟地说好乐好。

齐王高兴了,然后孟子才说独自好乐的危害。

最后孟子才说明施行仁政,与民同乐的思想。

D. 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E.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F.“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与“欣欣然有喜色”不同的政治局面时对比举例论证,突出说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重要性,进一步升华主题。

答案:E(开门见山切入“好乐”话题,但没有摆出观点,观点在结尾。

)(三)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

“臣请为王言乐。

”这里的“乐”当解释为“欢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其理由至少有二。

请简析。

(6分)答案:①“言乐”的内容包括两个: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②以上两件事,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而最后的结论是:与民同乐。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

孟子·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
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
《孟子》“四书”之一。

战国中期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为孟子、孟子弟子、再传弟子的记录。

最早见于赵岐《孟子题辞》:“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

而《梁惠王下》属于《孟子》中的一篇。

下面请欣赏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梁惠王下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孟子见梁惠王D。

王日:“叟2!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日:“王!何必日利亦3有仁义而已矣王日,何以利吾国大夫日,何以利吾家土庶人日,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S 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O。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8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9。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日利?。

国学经典《孟子名句》集锦

国学经典《孟子名句》集锦

国学经典《孟子名句》集锦国学经典《孟子名句》集锦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人(也就是如今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家乡曲阜不远。

下面是yjbys我为大家带来的国学经典《孟子名句》集锦,欢迎阅读。

《孟子梁惠王下》1.孟子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3.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4.孟子曰:"于我心有戚戚焉。

'5.君子不以其所以养人者害人。

6.天予不取,反受其殃。

7.以大事小者,乐天也;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

乐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国。

《孟子公孙丑上》1.孟子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2.孟子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3.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孟子曰:"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孟子曰:"当今之世,舍我其谁。

'6.虽有智慧,不如乘势;虽有鎡基,不如待时。

7.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

《孟子滕文公》1.孟子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猛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2.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

《孟子离娄上》1.孟子曰:"不以规距,无以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2.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于眸子。

眸子不能掩其恶。

胸中正则眸子了焉;胸中不正则眸子眊焉。

听其言也,观其眸子,人焉廋哉?'3.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孟子·梁惠王下》读后感

《孟子·梁惠王下》读后感

读后感是指读了一本书,一篇文章,一段话,几句名言,一段音乐,然后将得到的感受和启示写成的文章叫做读后感。

读后感就是读书笔记,是一种常用的应用文体,也是应用写作研究的文体之一。

简单来说就是看完书后的感触。

今天为大家精心准备了《孟子·梁惠王下》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孟子·梁惠王下》读后感孟子的一生可以说相当精彩了,他是个极其有抱负的人,也曾周游列国门人弟子前呼后拥,怒斥国君,虽然很热闹,声势浩大,但终究是被时代所限制,最终放下执念回故乡教书育人。

梁惠王下不同于其他晦涩的思想论述,他更倾向于通过谈话的艺术引导对方得到自己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以及该如何去做。

孟子听说齐王喜好音乐,见到了齐王后并没有想象中的开使批评,说喜欢音乐玩物丧志是不对的,而是提出“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的问题来问,齐王想了想还是与人乐与众乐,问题就引导至了如何才能与众乐,孟子表示“与民同乐者,推好乐之心以行仁政,使民各得其所也。

”你喜欢音乐没事,但你别让你的子民一听到奏乐就想到你是个增添他们疾苦的人,你要做到让你的子民听到音乐知道你身体没事觉得欣然快乐。

那么你就是与民同乐了。

没有剑拔弩张的激烈,中正平和,就是在聊天,让听的人容易接受,的确如果一个上位者不能让自己的子民安居乐业,沉溺于个人的享受,那么百姓疾苦,再好的音乐对人们来说也弃之如敝履,艺术的需求建立在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上,上位者懂了知道去亲民爱民了那么人民还会害怕艺术吗。

孟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但也有很多的道理夹杂在一责责故事中,浅显易懂,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孟子·梁惠王下》读后感今日我读到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

”我顿感心门大开。

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孟子认为,说话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守信,行为不必拘泥于世俗所谓的有始有终,最重要的是以道德的大义所在来引领自己的言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惠王下一、《孟子·梁惠王下·庄暴见孟子》(18分)(一)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4分)2.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不若与人。

(4分)答案:1.君王曾经把您爱好音乐的事告诉庄暴,有这回事吗?”2.一个人单独欣赏音乐快乐,还是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别人一起欣赏音乐快乐。

(二)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4分)A.听了孟子的问话:“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时,“王变乎色”。

“王变乎色”的原因是为自己不喜欢先王之乐而爱好世俗之乐而羞愧。

B.孟子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

”“今之乐犹古之乐也”,在孟子看来,问题不在爱好新乐或古乐,在于能否施行仁政。

C.庄暴见孟子,把齐王好乐自己不能回答的事告诉孟子。

有一天,孟子就去见齐王,将好乐之事问齐王。

齐王告诉孟子有好乐之事,但脸色变了。

孟子就顺水推舟地说好乐好。

齐王高兴了,然后孟子才说独自好乐的危害。

最后孟子才说明施行仁政,与民同乐的思想。

D. 庄暴与孟子的谈话是一个引子,只有短短几句,由庄暴之言,提出齐王“好乐”,而孟子的简单回答,则直接提出了本文的论题“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E.作者开门见山地把自己的论点摆出来,巧妙地运用对话的方式,在谈话中自然地转换话题,借题发挥,从齐王好乐切入,归结到与民同乐的主旨上。

F.“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的悲惨局面与“欣欣然有喜色”不同的政治局面时对比举例论证,突出说明“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的重要性,进一步升华主题。

答案:E(开门见山切入“好乐”话题,但没有摆出观点,观点在结尾。

)(三)孟子由欣赏音乐推及欢乐,技巧十分高明。

“臣请为王言乐。

”这里的“乐”当解释为“欢乐”,而不能解释为“音乐”,其理由至少有二。

请简析。

(6分)答案:①“言乐”的内容包括两个:一是王鼓乐,二是田猎②以上两件事,归结到是否与民同乐,而最后的结论是:与民同乐。

二、《文王之囿方七十里》(10分)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

民以为大,不亦宜乎!”(一)将“若是其大乎?”恢复正常语序,并翻译之。

(4分)答案:其大若是乎?/译为:它的广大像这样吗?(二)本段的主旨是什么?使用了什么论证手法?(6分)答案:主旨:与民同之,即与老百姓利益一致,不把自己的享乐建立在对百姓的侵害之上。

论证方法:对比文王与齐王的不同做法,对比由此产生的百姓的不同反应。

三、(孟子)对(齐宣王)曰:“王请无好小勇。

夫抚剑疾视①,曰:‘彼恶敢当我哉!’此匹夫之勇,敌一人者也。

王请大之!《诗》云:‘王赫斯怒,爰整其旅②,以遏徂莒③,以笃周祜④,以对⑤于天下。

’此文王之勇也。

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

惟曰其助上帝,宠之四方。

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一人衡行于天下,武王耻之。

此武王之勇也。

而武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今王亦一怒而安天下之民,民惟恐王之不好勇也。

”[注]①疾视:怒目而视。

②旅:军队。

③徂莒:此处指来侵莒国的敌众。

④祜:福。

⑤对:答。

(一)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孟子所说的“小勇”指的是血气所为之勇。

B.“王请大之”说的是要齐宣王去掉小勇,换之以——怒震天下的大勇。

C.“有罪无罪,惟我在,天下曷敢有越厥志”表现的就是武王的大勇。

D.孟子主要运用对比的说理方法来劝说齐宣王去小勇、存大勇。

答案:B(B项大勇指的不是“一怒震天下”,而是“一怒安天下”)(二)孟子说:“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

”(《孟子·离娄章句下》)请联系上文,说说孟子关于“勇”的认识。

(6分)答案:勇有小勇和大勇之分。

小勇指的是好勇斗狠、匹夫之勇,它会使父母受伤害;大勇指的是当国家安全、百姓利益受到侵害之时挺身而出的理义之勇,它可以使百姓得到安生。

四、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

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

人不得,则非其上矣。

不得而非其上着,非也。

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一)将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答案:人们得不到这种快乐,就要抱怨他们的君主了。

得不到就抱怨他们的君主,是不对的。

作为百姓的君主却不与百姓同乐,也是不对的。

(省略宾语“快乐”,1分;第一个非,动词,非难,埋怨,1分;第二个非,形容词,错误,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

)(二)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孟子提倡君王不仅要与民同乐,还要与民同忧,这充分体现了孟子学说中的民本思想。

B.孟子认为人们要是得不到在别墅居住游玩的快乐,而埋怨他们的国君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不对。

C.人民感受到君王的关怀,必定报之以忠诚,与其为善,达到君民同乐同忧的和谐景象。

D.孟子认为“乐以天下,忧以天下”是治国之本,统治者只要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巩固自己的地位。

答案:B(“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得不到这种快乐就埋怨国君是不对的。

)(三)请结合上面选段,联系实际,谈谈孟子为什么要强调君王要“与民同乐”? (6分)答案:统治者自己好“乐”,由己及人,民亦好“乐”,推恩于民,与民同乐,这样天下才会归服,国家才会稳固,这是治国之本。

今天,人民当家作主,政府为人民服务,就是民本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五、齐宣王问曰:“人皆谓我毁明堂①,毁诸?已乎?”孟子对曰:“夫明堂者,王者之堂也。

王欲行王政,则勿毁之矣。

”王曰:“王政可得闻与?”对曰:“昔者文王之治岐也,耕者九一,仕者世禄,关市讥而不征③,泽梁③无禁,罪人不孥④。

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斯四者。

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⑤!’”王曰:“善哉言乎!”【注释】①明堂:为天子接见诸侯而设的建筑。

这里是指泰山明堂.是周天子东巡时设,至汉代还有遗址。

②关:道路上的关卡,近于现代“海关”的概念。

市:集市。

讥:稽查。

征:征税。

③泽梁:在流水中拦鱼的设备。

④驽:本指妻子儿女,这里用作动词,不孥即指不牵连妻子儿女。

⑤哿矣富人,哀此茕独:引自《诗经·小雅·正月》。

哿,可以。

茕:孤单。

(一)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别人建议齐宣王拆毁明堂,究竟是拆毁好呢,还是不拆毁好呢?齐宣王拿定主意后,于是再向孟子询问。

B.孟子认为明堂是施行王政的殿堂,大王如果想施行王政,就不要拆毁它。

于是,宣王要求孟子谈谈王政问题。

C.与孔子一样,孟子也是言必称文、武、周公的。

所以,他在这里向齐宣王介绍王道政治时也是以文王治理岐山的政策为依据的。

D.失去妻子的老年人叫做鳏夫;失去丈夫的老年人叫做寡妇;没有儿女的老年人叫做独老;失去父亲的儿童叫做孤儿。

答案:D(齐宣王拿不定主意,于是便向孟子询问)(二)孟子在上文所说的“王政”和下面文段中给梁惠王说的“王道”是否相同?为什么? (6分)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答案:孟子在这里所说的王政也就是前面给梁惠王说的王道。

因为“王政”抽取“九一税”,泽梁无禁,罪人不孥,也体现了“轻刑罚薄赋税”。

文王发政施仁,必先考虑鳏、寡、独、孤四者,体现“保民”“养民”“教民”的“王道”思想。

六、孟子谓齐宣王曰:“王之臣有托其妻子于其友而之楚游者,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王曰:“弃之。

”曰:“士师不能治士,则如之何?”王曰:“已之。

”曰:“四境之内不治,则如之何?”王顾左右而言他。

(一)将文中划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比其反也,则冻馁其妻子,则如之何?(5分)答案:假如大王有个臣子,把妻子儿女托付给朋友照顾,自己到楚国去游历,等他回来时,妻子儿女却在受冻挨饿,对这样的朋友该怎么办?(“有……者”固定句式,1分;“之楚”,动词,到,1分;比,等到,1分;冻馁,使动用法,1分;句意1分)2. 王顾左右而言他。

(4分)答案:宣王扭头去看左右的人,把话题扯到别的事情上去了。

(二) 此章采用层层设问、步步紧逼的方法,促使齐宣王反思,让他明白君王并非至高无上,一国之君应该。

(4分)答案:对人民负责七、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

王无亲臣矣,昔者所进,今日不知其亡也。

”王曰:“吾何以识其不才而舍之?”曰:“国君进贤,如不得已,将使卑逾尊,疏逾戚,可不慎与?左右皆曰‘贤’,未可也;诸大夫皆曰‘贤’,未可也。

国人皆曰‘贤’,然后察之;见贤焉,然后用之。

左右皆曰‘不可’,勿听;诸大夫皆曰‘不可’,勿听。

国人皆曰‘不可’,然后察之;见不可焉,然后去之。

左右皆曰‘可杀’,勿听;诸大夫皆曰‘可杀’,勿听。

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

故曰‘国人杀之’也。

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

”(一)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4分)A.孟子认为人们所说的历史悠久的国家,并非指国境内有古老而高大的乔木的意思,而是说有累世修德的勋旧之臣。

B.齐宣王向孟子求教,我要怎么做才能分辨出那些没有才能的人,以便弃而不用呢?孟子认为百姓都认定某人不可用,考察也发现他不可用,才弃置不用。

C.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一定要谨慎,要使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的。

D.什么样的人可以起用呢?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不能听左右之人和大夫的意见,只有平民百姓都说某人贤德,然后实际去考察了,如果发现其确实贤德,然后才起用他。

E.孟子认为国君在任用贤人的时候能做到一切都听从国人的意见,这样的国君就真正是百姓的父母之君了。

答案:C(孟子认为“国君任用贤人一定要谨慎”是指“国君任用贤人时,可能会出现地位低的超过地位高的,关系疏远的超过关系亲近的”这种情况,所以要谨慎。

)(二) 在这里,孟子的民本思想体现出了现代人的民主思想,结合语段,谈谈你的理解。

(6分)答案:孟子在这里提出了“以民为主”的政治主张:左右近臣与“国人”比,毕竟是少数的几个人,少数服从多数,所以应该以“国人”的意见来决定提拔、贬斥或杀人的可否。

这也就是一切以全民意向为依归,这是一个深具全民意识的观点,是人类早期的民主思想。

八、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