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讨论_叶列平

合集下载

动力时程分析法综述

动力时程分析法综述

动力时程分析法综述作者:周兆辉来源:《中国房地产业·上旬》2018年第06期【摘要】本文主要介绍地震作用计算方法中的时程分析法。

通过梳理并陈述时程分析法的定义、类别、适用范围、优缺点及其实际运用的过程等多个方面,使更多初步涉及时程分析法的工程师及学生初步认识时程分析法,为进一步的抗震设计计算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地震作用计算;时程分析法1、引言进行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步骤是要对地震作用进行计算,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以及时程分析法三种。

本文将就时程分析法进行浅析。

2、时程分析法的定义及原理时程分析法是20世纪6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抗震分析方法。

它是由结构基本运动方程输入地震加速度记录进行积分,求得整个时间历程内结构地震作用效应的一种结构动力计算方法,又称为直接动力法。

3、时程分析法的类别首先,是作为第一阶段抗震计算补充方法的弹性时程分析。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要满足在小震作用下,建筑物保持原样,不受破坏的要求,要用时程分析进行补充计算。

且在计算过程中,建筑物发生线性变化,结构的刚度和阻尼也保持不变。

其次是作为第二阶段抗震计算方法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在这一阶段,由于要满足建筑物在强震作用下,建筑物能够挺立不倒的要求,必须要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且在计算过程中,建筑物发生非线性变化,随时间的变化,结构刚度和阻尼也会发生变化[1]。

4、时程分析法的适用范围时程分析法的计算工作十分繁重,必须借助计算机,并且会产生较高的费用,且存在许多难以确定的计算参数。

因此目前仅在一些特殊的、复杂的、重要的以及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应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时程分析法的适用范围规定如下: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下表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2]。

5、时程分析法相对于其他两种方法的优劣势5.1优势1)能够计算出结构和构件在弹塑性阶段(非线性阶段)的地震响应,从而能实现对模拟强震作用下的建筑物进行塑性变形计算,从而确定结构易受破坏的部位和层,以便对该部位或层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

关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的讨论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一直是建筑工程领域的重要议题,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安全的重视,抗震设计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在实际中,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建筑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本文将围绕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若干问题展开讨论,探讨当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解决方案。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地震力的计算。

地震力是地震作用在建筑结构上的力,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基础。

在地震力的计算中存在一些不确定性,比如地震动的频率特性、地震波的传播路径等因素都会影响地震力的计算,因此地震力的计算在一定程度上是不确定的。

为了解决地震力计算的不确定性,可以采用一些先进的地震动观测技术和地震动数值模拟技术,来更精确地获取地震动的参数,从而提高地震力计算的准确性。

还可以通过对地震波的频谱特性进行研究,来获得更加准确的地震力计算结果。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还存在着结构材料的选择问题。

目前常用的建筑结构材料包括混凝土、钢材等,这些材料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也不尽相同。

比如混凝土在地震作用下易发生裂缝和压碎,而钢材则具有较好的延性和韧性,能够有效减少地震损失。

针对结构材料的选择问题,可以通过材料性能的评价和对比研究,选用具有较好抗震性能的材料。

还可以通过改良结构材料的配比和制造工艺,提高材料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还存在着结构形式的选择问题。

不同的结构形式对地震作用的反应也不尽相同。

比如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等,它们在地震作用下的变形和破坏形式都有所不同。

对于结构形式的选择问题,可以通过对不同结构形式的地震反应进行模拟和分析,来评估其在地震作用下的性能。

在实际设计中,可以根据具体的工程情况和要求,选择最适合的结构形式,以确保结构在地震作用下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还存在一些细节设计和施工质量的问题。

比如结构连接件的设计和施工质量、构件之间的接缝处理等,这些细节设计和施工质量的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到结构的抗震性能。

动力时程分析法综述

动力时程分析法综述

动力时程分析法综述本文主要介绍地震作用计算方法中的时程分析法。

通过梳理并陈述时程分析法的定义、类别、适用范围、优缺点及其实际运用的过程等多个方面,使更多初步涉及时程分析法的工程师及学生初步认识时程分析法,为进一步的抗震设计计算打下坚实基础。

标签:地震作用计算;时程分析法1、引言进行建筑抗震设计的关键步骤是要对地震作用进行计算,目前国内外常用的计算方法主要有: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以及时程分析法三种。

本文将就时程分析法进行浅析。

2、时程分析法的定义及原理时程分析法是20世纪60年代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抗震分析方法。

它是由结构基本运动方程输入地震加速度记录进行积分,求得整个时间历程内结构地震作用效应的一种结构动力计算方法,又称为直接动力法。

3、时程分析法的类别首先,是作为第一阶段抗震计算补充方法的弹性时程分析。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要满足在小震作用下,建筑物保持原样,不受破坏的要求,要用时程分析进行补充计算。

且在计算过程中,建筑物发生线性变化,结构的刚度和阻尼也保持不变。

其次是作为第二阶段抗震计算方法的弹塑性时程分析。

在这一阶段,由于要满足建筑物在强震作用下,建筑物能够挺立不倒的要求,必须要用时程分析法进行补充计算。

且在计算过程中,建筑物发生非线性变化,随时间的变化,结构刚度和阻尼也会发生变化[1]。

4、时程分析法的适用范围时程分析法的计算工作十分繁重,必须借助计算机,并且会产生较高的费用,且存在许多难以确定的计算参数。

因此目前仅在一些特殊的、复杂的、重要的以及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应用。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对时程分析法的适用范围规定如下:特别不规则的建筑、甲类建筑和下表所列高度范围的高层建筑,应采用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2]。

5、时程分析法相对于其他两种方法的优劣势5.1优势1)能够计算出结构和构件在弹塑性阶段(非线性阶段)的地震响应,从而能实现对模拟强震作用下的建筑物进行塑性变形计算,从而确定结构易受破坏的部位和层,以便对该部位或层采取相应补救措施。

提高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设计思想与方法_叶列平

提高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设计思想与方法_叶列平

第29卷第4期建 筑 结 构 学 报V o l 129,N o 142008年8月Jour nal of Bu il d i n g S tructuresAug 12008文章编号:1000-6869(2008)04-0042-09提高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的设计思想与方法叶列平,曲 哲,陆新征,冯 鹏(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北京100084)摘要:工程结构的抗震能力是社会抗震防灾系统的第一道防线。

建筑物的倒塌是造成地震灾害的主要原因。

建筑物在地震中的破坏程度,大体决定了震害的严重程度。

因此,建筑结构的抗震能力,特别是抗地震倒塌能力,是地震区抗震防灾能力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文中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介绍了提高建筑结构整体抗震能力的设计思想,结合汶川地震中建筑震害的教训,重点针对建筑结构抗地震倒塌能力,讨论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和改进建议。

研究结果表明:建筑结构系统的安全储备分为基本安全储备、整体安全储备与意外安全储备三个层次。

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和抗地震倒塌能力取决于整体安全储备和意外安全储备,意外安全储备不足是汶川地震建筑结构震害严重的主要原因。

结构系统的意外安全储备主要来自其鲁棒性、整体稳定性和整体牢固性。

目前对于结构系统的整体安全储备和意外安全储备的研究很不够,结构设计规范的相关规定和要求也有待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汶川地震;建筑震害;结构抗震体系;抗倒塌能力;鲁棒性;整体稳定性;整体牢固性中图分类号:TU31213 TU 31811 文献标识码:ACollapse prevention of building structures :a lesson fro m theW enchuan earthquakeYE L i eping ,QU Zhe ,LU X i nzheng ,FENG Peng(D epart m ent o f C ivil Engi neering ,T si nghua U n i versity ,Beiji ng 100084,Chi na)Abstract :The aseis m ic capacity of eng i neeri ng str uctures i s t he first li ne i n the earthquake defense syste m of the soci ety .Bu ildi ng c o llapse is one of the m ajor earthquake devastati ng consequences .Da m ages o f buildi ngs generally refl ect t he degree of eart hquake disaster .A s a resu lt ,the ase i s m ic capacity of buildi ng str uctures ,especiall y their capacity to preve nt collapse ,is of great m i porta nce to the overall earthqua ke defense syste m of the soc i ety .Base d on analyzing the buil ding seis m i c da m age i n theW enchuan earthquake ,m ethods to i ncrease the overall ase i s m ic capacity of buil ding structures are discussed i n the fra m e wor k of syste m theory .So m e key proble m s and suggestions for seis m ic desi gn ,especi a lly for increasi ng the capacity to preve nt collapse of buildi ng struct ures are pr oposed .It is sho wn that :the safety mar g i n of buil d i ng str uctura l syste m s can be di v i ded into 3levels :funda m enta,l integral and unexpecte d safety margi ns .T he overall seis m ic capacity and coll apse preve ntion o f buil ding structures are m ainl y deter m i ned by the i ntegral safety m argin and unexpected safety m argin .Lac k o f une xpected safety mar g i n is the m ai n reasons of the severe buil d i ng da m age i n the W enc huan earthquake .The unexpecte d safety mar g i n of a str uctural syste m ma i nly c o m es fro m its robustness ,stability a nd i ntegrity .R esearch on the integral a nd une xpected safety mar g i ns of bu ildi ng struct ures i s still lm i ited .Correspondi ng require m ents and specif i cations i n current desi gn code for buildi ng structures need to be m i proved .K ey wor ds :W enchuan earthquake ;bu ildi ng seis m ic da mage ;seis m ic syste m;co llapse preve nt i on ;robustness ;stab ility ;str uctural i ntegrity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2006BA J03A 02)基金资助。

论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论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论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叶列平,经杰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100084)Email:ylp@摘要:本文从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历史,总结了结构抗震性能与结构抗震能力的关系,以及抗震性能指标之间的关系,建议以承载力和能综合反映结构滞回耗能和损伤的等效延性系数(位移)作为抗震性能设计指标。

随后又进一步讨论了抗震设防水准与结构抗震性能需求之间的关系。

根据能力设计方法的概念,研究了具有多道抗震防线结构的性能、抗震设防水准和地震位移反应模式,指出将多道抗震防线概念、能力设计方法与位移模式结合的基于性能/位移抗震设计方法,可更易把握结构的抗震性能和性能目标的确定,从而易于实现基于性能/位移抗震设计方法。

关键词:结构抗震,等效延性系数,位移反应模式,多道抗震设防1.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历史是人们对地震作用和结构抗震能力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

对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发展历史的回顾,有助于对结构抗震原理的认识。

结构抗震设计方法经历了静力法、反应谱法、延性设计法、能力设计法、基于能量平衡的极限设计法、基于损伤设计法和近年来正在发展的基于性能/位移设计法几个阶段[1]。

有些设计法的发展阶段相互交错,并相互渗透。

为了更好地从结构抗震原理上认识和理解结构抗震设计方法,本文将结构抗震设计方法分为:(1)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2)基于承载力和构造保证延性设计方法(3)基于损伤和能量设计方法(4)能力设计法(5)基于性能/位移设计方法以下分别简要介绍上述抗震设计方法。

1.1 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基于承载力设计方法又可分为静力法和反应谱法。

静力法产生于二十世纪初期,是最早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上世纪初前后日本浓尾、美国旧金山和意大利Messina的几次大地震中,人们注意到地震产生的水平惯性力对结构的破坏作用,提出把地震作用看成作用在建筑物上的一个总水平力,该水平力取为建筑物总重量乘以一个地震系数。

意大利都灵大学应用力学教授M.Panetti建议,1层建筑物取设计地震水平力为上部重量的1/10,2层和3层取上部重量的1/12。

弹性多自由度系统地震输入能量的研究,程光煜,叶列平

弹性多自由度系统地震输入能量的研究,程光煜,叶列平

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x&g 为地面运动加速度。将
式( 1) 左右两端各项同乘微分 dx , 并取从 x ( 0) 到 x
( t0 ) 的积分, 可得:
x(t )
x(t )
Q Q 0
0
m&x dx +
cÛx dx
x (0)
x (0)
[ 收稿日期] [ 基金项目]
2006- 03- 21 教育部科技创新工程重大项目培育资金项目 ( 704003)
= - [ m ] { 1} &ug
( 12)
对式( 12) 两边同乘以 d( [ 5] { Ûq } ) T 进行积分得到以
下弹性 MDOF 系统的能量方程:
t
Q{ Ûq } T [ 5 ] T[ m ] [ 5 ] { &q } dt 0
t
Q + { Ûq } T [ 5] T[ c] [ 5 ] { Ûq } dt 0
抗震设计方法认为, 结构在强震作用下是一个能量 输入与耗散的过程。能量谱反映了地震过程中地面
运动输入结构的能量总和。如果结构的耗能能力大
于地震输入能量, 则结构就具备相 应的抗震能力。
由以上能量方程可知, 结构的耗能能力由阻尼耗能 和结构累积滞回耗 能两部分组成。增加结构 的阻
尼, 或采取充分的构造措施保证结构的累积滞回耗
0
mx&gdx = -
0 m&x g Ûx dt 为地震输入能。因此,
x( 0)
0
式( 3) 也可以简写为:
EK + ED + EE + EH = E I
( 4)
对于弹性 SDOF 系统, 无累积滞回耗能 EH, 即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方法的研究_叶列平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方法的研究_叶列平

第27卷第12期 V ol.27 No.12 工 程 力 学 2010年 12 月 Dec. 2010 ENGINEERING MECHANICS102———————————————收稿日期:2009-05-07;修改日期:2009-06-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9081502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9BAJ28B01)作者简介:*叶列平(1960―),男,浙江温州人,教授,博士,博导,从事结构工程抗震和混凝土结构的研究(E-mail: ylp@); 马千里(1983―),男,江苏丹阳人,博士,从事结构工程抗震研究(E-mail: maqianli00@); 缪志伟(1981―),男,江苏如东人,博士,从事结构工程抗震研究(E-mail: miaozhiwei@).文章编号:1000-4750(2010)12-0102-12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设计方法的研究*叶列平,马千里,缪志伟(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北京,100084)摘 要:针对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大多未能实现“强柱弱梁”的问题,结合国外几个代表性规范的有关规定和文献资料,对我国规范“强柱弱梁”设计方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指出影响“强柱弱梁”的主要因素包括柱梁抗弯承载力比、梁端钢筋超配、现浇楼板和材料强度的离散性等。

根据“强柱弱梁”机制的结构受力特点,采用合理简化结构模型,通过20条强震记录的弹塑性时程分析,对柱梁抗弯承载力比需求η及其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柱梁抗弯承载力比需求η 随地震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并根据分析结果给出了不同抗震等级框架结构柱梁抗弯承载力比的设计建议。

关键词: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强柱弱梁;现浇楼板;柱梁抗弯承载力比;弹塑性时程分析 中图分类号:TU375.4 文献标识码:ASTUDY ON WEAK BEAM-STRONG COLUMN DESIGN METHODOF RC FRAME STRUCTURES*YE Lie-ping , MA Qian-li , MIAO Zhi-wei(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Abstract: The prefered ‘strong column-weak beam’ mechanism is not oberseved in most buildings in 5.12 Wenchuan Earthquake. The ‘strong column-weak beam’ design method in Chinses code are reviewed. Referring to international seismic design codes and related literatures, it is found that the damage pattern is affected by the following factors: the ratio of column-to-beam strength, over-reinforcement in the beam, contributions of the cast-in-site concrete slabs, scattering of material strength. Nonlinear dynamic analysis of RC moment-resisting frames excited by 20 strong ground motions are carried out to study the required ratio of column-to-beam strength and its heigh-wise distribution. It is found the required ratio of column-to-beam strength in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earthquake intensities. Finally, some suggestions are given to ensure the realization of ‘strong column-weak beam’ mechanism.Key words: reinforced concrete moment-resisting frame; strong column-weak beam; cast-in-site slab; ratio ofcolumn-to-beam strength; nonlinear time history analysis现行结构抗震设计理念是通过“结构承载力”和“结构延性”的合理组合来抵御预定抗震设防水准的地震作用。

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几点思考

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几点思考

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的几点思考摘要:由于我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区域,并且,地震的分布相对分散,建筑物的抗震问题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近年来,相关的研究工作者借助国内外先进经验,已经在建筑的抗震设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是,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本文重点探索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工作,希望能够为有关的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发展现状中图分类号:tu3文献标识码:a2008年,汶川地震的惨痛事件让我们清醒的认识到建筑物抗震的重要性。

2010年,我国的相关部门结合国内建筑特点,颁布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其中,对地震多发区的建筑物抗震等级以及抗震结构施工都做出了严格规定。

有效地提升了国内建筑物的抗震标准,但是,在实际的工作当中,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本文重点对建筑物抗震结构设计进行分析。

一、建筑抗震的主要影响因素(一) 抗震设计标准目前,国内在不同地区设定的基本设防烈度,主要是根据该地区以及具体建筑在一段时间内遭受地震以及地震强度的概率而定的。

如果是一般建筑,则执行基本烈度设防,如果是重要的建筑物,则相应地提升设防烈度,但是,随着烈度的提升建筑的造价会有所增加。

(二) 建筑结构形式为了有效地保证建筑物“小震不坏,大震不倒”,在最新的设计规范中,砖混内框架结构被严格取缔了。

目前,主要采用的是剪刀墙结构、框架结构等。

尽管单纯的框架结构造价低,但是,抗震性能较差,因此,普遍适用于一些地震发生概率地、级别小的地区。

(三) 抗震措施抗震措施主要是根据建筑的重要性决定的。

在确定建筑等级及场地类型之后,将先进的抗震理念和系统的分析计算纳入到抗震措施设计中,即可改善建筑抗震设计,提高建筑抗震效果。

二、结构抗震设计中概念设计所谓“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所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是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地震动是一种随机振动,有难于把握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要准确预测建筑物所遭遇的特性和参数,目前尚难做到。

地震作用与结构计算分析

地震作用与结构计算分析

地震作用与结构计算分析盐城市华信建筑设计院邵成明【摘要】本文针对现阶段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地震作用与各种结构计算分析方法做简单的阐述以便结构结构工程师更深刻的了解规范近期对新混凝土规范GB50010-2010,抗震规范GB50011-2010,高层建筑规范JGJ3-2010 进行学习•对于GB50010中的第五章结构分析方法,GB50011中第三章的结构分析与第五章的地震作用,JGJ3中第四章的地震作用与第五章的结构计算分析,进行汇总学习、归纳总结•一.混凝土规范提出了结构分析时的常用分析方法•1. 弹性分析方法•2. 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方法•3. 弹塑性分析•4. 塑性极限分析•5. 试验分析.对于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法,可用于连续梁和连续单向板的分析•重力荷载作用下的框架,框剪结构中的现浇梁等,经弹性分析求得内力后可对支座或节点弯距按内力重分布思路进行适当调幅•对于超静定的钢筋混凝土人防结构,可按由非弹性变形产生的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内力.但由于抗弯能力调低部位的变形和裂缝可能增大,导致在特殊环境中和直接承受动力荷载的构件中禁用•所以该方法使用范围并不广泛•塑性极限分析是使超静定达到承载力的极限状态.结构中早期达到屈服的构件实际上已有一定程度的损伤•所以结构不能承受多次重复荷载的作用•此种方法也叫破损分析•主要目的是找出极限荷载•极限荷载与弹塑性分析所得到的极限载荷完全相等•但他避开了弹塑性分析的复杂过程•实际工程中该方法使用不多•试验分析是对结构体型不规则,受力状态复杂,无合适的简化分析方法•或是十分重要的建筑可采取此方法•但是其成本较高,很少在实际工程中使用•弹性(线性)分析方法,是最基本和最成熟的结构分析方法,分析简单实用•承载力设计偏于安全•采用较多的是结构力学和弹性力学的分析•大多数混凝土工程是按此方法分析设计,使用极其广泛•弹塑性(非线性)分析方法,是以混凝土的实际力学性能为依据,进行结构受力全过程分析•由于引入分析的非线性本构关系不够完善•使其使用范围有限•仅对重要的,复杂的高层结构在罕遇地震下的变形分析•二.抗震规范与高层规范的地震作用与结构分析•抗震规范第3.6条着重阐述了弹性分析方法与弹塑性分析方法.弹性分析方法,规范要求对建筑结构进行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可假定结构和构件处于弹性工作状态,内力和变形分析可采用弹性静力方法或弹性动力方法•弹性静力法包括我们熟知的底部剪力法与反应谱法.弹性动力法有弹性时程分析法.弹塑性分析方法•规范要求不规则且具有明显薄弱部位可能导致重大地震破坏的建筑结构应进行罕遇地震作用下弹塑性变形分析•即用非弹性方法进行结构的变形分析•在此规范也推荐了两种分析具体分析方法•即我们常说的静力弹塑性分析法(PUSH-OVER和动力弹塑性分析(弹塑性时程分析).下面我们对以上五种分析方法:底部剪力法、反应谱法、弹性时程分析法、推覆方法(PUSH-OVET )弹塑性时程分析分别总结.底部剪力法其实是最经典的分析方法,他在早期地震作用结构分析三大法(底部剪力、反 应谱法、时程分析法)中占有很大地位。

普通多高层结构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

普通多高层结构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

普通多高层结构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
一、底部剪力法。

这可是个挺常用的法子呢。

就想象这个建筑底部受到一个总的剪力,这个剪力就和地震作用有关啦。

它主要适用于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

计算的时候啊,先算出结构总的重力荷载代表值,然后根据一些经验系数之类的,就能得到底部剪力啦。

就像是给这个建筑底部来个“力量评估”,这个力量就是地震可能给它的冲击力。

这方法简单又直接,就像我们平时做事情找个最直接的办法一样。

二、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这个听起来有点复杂,其实也不难理解啦。

把建筑结构看成是好多振型的组合。

就好比一个人有好多不同的动作模式,建筑也有它不同的振动模式。

每个振型都有自己的频率、周期和振型参与系数。

通过计算每个振型下的地震作用,然后再把这些作用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起来,就得到了总的地震作用。

这就像是把建筑每个可能的振动“小情绪”都考虑进去,然后综合起来看它在地震时的反应。

这个方法能比较准确地反映结构在地震中的表现,不过计算起来相对底部剪力法要复杂那么一丢丢。

三、时程分析法。

这个方法就更酷啦。

它是直接输入地震波,然后看建筑结构在这个地震波的“刺激”下,随时间变化的反应。

就像是给建筑放一段地震的“小视频”,然后观察它的反应。

不过这个地震波的选择很重要哦,要根据建筑所在的场地类型、地震设防烈度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地震波。

这个方法可以详细地分析结构在地震过程中的各种情况,像结构的位移、内力等随时间的变化。

但是呢,它计算量超级大,就像做一个超级复杂的大工程一样。

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探讨

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探讨

第43卷第9期 山西建筑Vol.43No.92 0 1 7 年3 月SHANXI ARCHITECTURE Mar.2017 • 49 •文章编号:1009-6825 (2017)09-0049-02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探讨张永春(国策众合(北京)建筑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西分公司,山西太原030001)摘要:介绍了我国现阶段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从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弹性时程分析法等方面,阐述了多遇地 震时水平地震作用的计算方法,为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提供了依据。

关键词:抗震设计,底部剪力法,弹性时程方法,PKPM,YJK中图分类号:TU352 文献标识码:A我国现阶段抗震设防的“三水准设防目标”和为实现这一目 标所采取的“两阶段设计步骤”是结构抗震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水准设防目标的通俗说法为:小震不坏、基本地震(设防烈 度地震)可修、大震不倒。

第一阶段设计:承载力验算,是每个结 构设计都需要进行的。

多遇地震作用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是对结构反应、截面承载 力验算和变形验算最基本的要求,建筑结构应进行多遇地震作用 下的内力和变形分析,而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是结构抗震计算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结构抗震设计计算的基础。

多遇地震时的水平地 震作用的计算方法有底部剪力法、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弹性时程 分析法。

底部剪力法视多质点体系为等效单质点系,存在多质点系底 部剪力值与对应单质点系(质量等于多质点系总质量,周期等于 多质点系基本周期)剪力值的差异,且在周期较长时顶部地震作 用的误差可达25% ,因此,尽管底部剪力法简单易行,但它的应用 范围非常有限,它只是一种简化方法,所以规范规定:只有高度不 超过40 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 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进行地震作用的计算。

事实上,随着我国 经济的高速发展,尤其是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各种造型、多种用 途的建筑物不断涌现,人们对于建筑物的要求不再是基本的保障 的需求,而是更高的品质的追求。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讨 叶程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讨 叶程

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探讨叶程摘要:地震是一种严重影响和损坏人类生存环境的自然灾害,由于我国对于地震预测的能力还不够强,不仅无法及时反馈地震的相关信息,同时也很难采取有效措施来降低地震带来的危害。

因此,这就需要相关人员在建筑结构设计阶段,尽可能地提高整个建筑工程的抗震性能,以满足所在地区抗震要求。

在建筑工程建设期间,相关企业和工程师要将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作为研究重点,对其中的关键点进行深入探索,从而有效提高建筑结构整体的稳定性以及抗震性。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设计;设计要点1导言建筑抗震设计是建筑设计中一个最基础的要素,只有充分的重视建筑抗震设计才能有效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使人们的生命安全和人生财产免受地震的倾袭,然而现阶段在我国的建筑抗震设计方面还存在有一定的缺陷,从而影响了我国建筑的整体抗震水平。

2抗震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重要性地震灾害所带来的经济损失、人员伤亡等都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我国部分地区受到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影响,地震灾害时有发生,一旦建筑物抗震设计出现问题,那么在地震过程中很可能会倒塌,造成人员伤亡,因此提升建筑设计中的抗震设计水平是当前建筑领域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近些年,我国城市化建设正在稳步进行,建筑物数量在不断增加,建筑规模也日渐扩大,高层建筑成为了现代化城市建筑的主要风格,同时城市人口密度较过去相比有了明显的提高,基于以上原因做好建筑抗震设计是尤为必要的。

首先,现代化科学技术在预测地震方面应用还不足,防范措施效果并不理想;其次,地震危害性大,一旦发生将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据统计,全球90%以上的国家都将建筑抗震设计作为重要建筑设计内容来抓,坚持“小震不坏结构、中震建筑稳固、大震建筑不倒”的基本原则。

但是部分地区发生一些小、中地震时出现了建筑结构部分丧失的情况,而这一情况的出现都是建筑抗震设计不合理所引起的,因此从这一方面分析,可知建筑抗震设计对保障建筑在地震中的安全性能发挥具有重要意义。

建筑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及地震设计参数的选取

建筑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及地震设计参数的选取

建筑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及地震设计参数的选取摘要: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在整个结构设计过程中至关重要、贯穿始终。

本文结合现行规范对设计过程中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如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时程分析法等)进行分类、总结,并对重要的、易混淆难理解的抗震参数(如偶然偏心、双向地震等)加以区分,方便结构设计时合理的选取。

关键词:地震作用计算;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偶然偏心;双向地震《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以下简称《抗规》)规定:6度时不规则建筑、建造于Ⅳ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以及7,8,9度的多层建筑均需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以下简称《高规》)规定:各抗震设防类别的高层建筑均需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可以说除规则的6度区多层建筑外,均应进行地震作用计算。

由于抗震计算软件基本能完成这部分的计算,但在实际项目中,我们应该弄清楚不同结构对应的抗震计算方法以及相应的计算参数的选取,这样才能正确高效的完成结构抗震设计。

本文结合现行规范对设计过程中常用的抗震设计方法进行分类、总结,并对重要的抗震设计参数加以区分,方便设计时合理应用。

一、地震作用计算方法1、底部剪力法《抗规》《高规》中均已明确:高度不超40m、以及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结构,以及近似于单质点体系的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等简化方法计算地震作用。

底部剪力法为简化的计算方法,它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均属于反应谱法范畴,此方法主要适用于手算或单层厂房等单质点体系的计算,目前多高层结构软件计算均不采用,而使用更为准确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2、振型分解反应谱法除了需要时程分析法进行设防地震(中震)、罕遇(大震)计算的建筑结构外,此方法为大部分多高层在多遇地震作用下进行地震作用计算的主流计算方法,是目前结构计算软件普遍采用的方法,主要应用于多遇地震(小震)的计算。

其计算效率高,结果相对准确,设计过程中便于调整、对比、分析。

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陆一平

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 陆一平

谈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要点陆一平摘要:随着当前的土木工程结构建设项目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结构的安全性与稳定性,抗震设计是提升工程结构安全与稳定的有效措施,同时还可以延长土木工程结构的使用寿命。

因此,为了促进我国土木工程的发展,必须要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融入抗震设计。

而工程的设计人员也要加强对抗震设计的认识,在实际的土木工程结构设计过程中,利用好抗震设计的理念,确保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设计能够发挥真正的作用和价值。

关键词:土木工程结构设计;抗震设计;要点1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抗震设计的重要性对于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这使得人们对于建筑安全性有了更高的要求,加之信息时代的到来,使得计算机技术不断替代了传统的人工操作。

而在土木工程结构设计中,由于其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加之地震灾害发生时具有多样性的特征,这一系列因素的存在使得建筑抗震设计成为重点,需要相关设计人员给予足够的重视;第二,土木工程建筑在进行结构设计时,除了要考虑质量和美观外,更多的要注重实用性和安全性,具体是从实际出发,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合理性,以达到抗震设计的实质性效果。

2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的原则为完善土木工程项目结构设计中结构的抗震性能,增大建筑结构稳定性,应采取多种有效措施不断提高结构的抗震设计质量,在这一过程中应明确土木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坚持的基本原则。

2.1结构简单化土木工程项目结构设计中,需尽量选择结构简单的构造体系,进而改善工程的抗震质量和抗震效果。

与结构复杂的土木工程相比,结构简单的土木工程结构体系能够有效增强力学计算的准确性,进而加大对结构设计平衡性的把控力度,防止结构设计过于复杂而造成的设计质量不佳的问题。

同时,相对较为简单的设计形式能够减轻由于地震因素所造成的损害,减轻地震破坏力对结构的伤害,从而有效优化土木工程结构的抗震效果。

关于建筑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讨论

关于建筑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讨论

第39卷第2期建 筑 结 构2009年2月关于建筑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讨论叶列平, 方鄂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北京100084)[摘要] 地震作用计算是结构抗震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自89抗震规范开始采用按多遇地震(小震)计算地震作用。

国际上主要抗震国家和我国78抗震规范都采用按设防烈度地震(中震)计算地震作用。

随着抗震规范在修订、发展和使用中不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题,学术界和工程界多次提出恢复到按中震计算地震作用,以解决现行抗震规范及其它结构设计规范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近年来,随着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这一问题又再次被提出。

2004年编制出版的5建筑工程抗震性态设计通则6采用的是按中震计算地震作用。

在介绍两种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基础上,讨论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并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的发展,提出了我国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地震;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小震计算;中震计算Discussion on calculation method of earthquake force for building structuresYe Lieping,Fang Ehua(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China)Abstract :Since the aseismic desi gn code of 1989.s version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China,the earthquake forces is determined according the frequent earthquake intensity.But the seismic design code before 1978.s version and the codes of other countries that have earthquake resistance requirement,the earthquake forces a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he design earthquake intensity.After presen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se two methods,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both method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The method of seismic design based on performance for determination of earthq uake force is put forward.Keywords :earthquake;seismic design based performance;designed according the frequent earthquake intensi ty;designed according the design earthquake intensity作者简介:叶列平,教授,博导,Email:ylp@ 。

屈服后刚度对建筑结构地震响应影响的研究_叶列平

屈服后刚度对建筑结构地震响应影响的研究_叶列平

1 SDOF系统
1.1 计算模型和输入地震动 目前 , 对 SDOF系 统地 震响 应的 研究 , 主要 集中
在最大弹塑性位移反应谱和承载力降低 系数 R[ 9-15] , 考虑的影响因素主 要是初 始周期 、延 性系数 、阻 尼比 及滞回模型 等 , 与 屈服 后刚 度 相关 的研 究主 要 是针 对震后残余 位移 的影 响 , 部 分 涉及 对最 大弹 塑 性位 移和承载力降低系数的影响 [ 16-20] 。
图 4给出了最大 变形 dmax随 屈服 后刚 度系s的 短周期 结构 (图 4a, ξ= 0.02, αy =0.2), 对 γ>0的强化型结构 , dmax随 γ的 增大而逐渐减小 , 基本符合等能量准则 ;而对于 γ<0 的倒塌型 结 构 , dmax随 γ的减 小 迅 速 增 大 , 当 γ = -0.01时 , dmax已趋于 无穷 大 , 即 结构倒 塌 。对于 T= 2.0s的中长周期结 构 (图 4b, ξ=0.02, αy = 0.2), 对 γ>0 的强化型 结构 , dmax基 本符 合等 位移 准则 , 但对 γ<0 的倒塌型结构 , dmax也同样 随 γ的 减小而 迅速增大 。此外 , 由图 4a还可见 , 对于 T=0.5s的短 周期结构 (图 4a), 随着屈服后刚度系数 γ的增大 , 最 大变形 的离 散程度 有所减 小 ;但 对于 T =2.0s的长 周期结构 (图 4b), 屈服后刚 度系数 γ的 增大对 最大 变形的离散程度影响 不大 。图 4c、4d给出 了不 同屈 服强度系数 αy下 dmax平均值随屈服后刚度系数 γ的 变化情况 。 可见 , 对 于 T =0.5s的 短周 期 结 构 (图 4c), γ>0有利于减小 dmax ;而对于 T =2.0s的中长 周期结构 (图 4d), 当 γ>0, 对 dmax影响不大 , 基本符 合等位移准则 。 1.2.3 屈服后刚度系数对残余变形的影响

体系能力设计法与基于性态_位移抗震设计_叶列平

体系能力设计法与基于性态_位移抗震设计_叶列平

第34卷第6期建 筑 结 构2004年6月*国家自然科学重大基金资助项目(编号59895410)。

体系能力设计法与基于性态/位移抗震设计*叶列平(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北京100084)[提要] 首先论述了基于性态/位移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及其需解决的问题,综合了结构抗震耗能原理、破坏机制控制概念、抗震体系和能力设计法等结构抗震原理,提出了体系能力设计法思想。

体系能力设计法要求结构具有多重抗侧力抗震体系,并对不同子抗侧力结构采用不同的抗震能力,通过对抗侧力体系间能力差的控制,以实现主体抗侧力结构对整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位移模式和破坏机制控制,进而使得整体结构的弹塑性地震响应和耗能分布的规律便于把握和确定,从而解决了基于性态/位移抗震设计方法中的一些难以确定和计算的关键问题。

最后通过一实例介绍了体系能力设计法的应用,并讨论了实现体系能力设计法基本概念和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基于性态/位移抗震设计 体系能力设计法 多重抗侧力抗震体系T he problems in developing t he perform a nce/displac ement ba sed seism ic design are firstly pre sented.With the energy the ory,failure mec hanism control c oncept,structure system and capac ity de sign method in earthquake resista nt struc -tures,a struc ture system ca pacity de sign approac h is put forw ard.The mult-i structure aseism ic struc ture systems are needed for the structure system c apacity design,and the substructures have different seismic resista nce ca pacity.Wit h the control of seismic resistance capa city betw een the substructures,the displac em e nt mode and failure mecha nism can be controlled by the main substructure.And thus,the inelastic seismic response and energy dissipat ion distribution can be determined,w hich is the key problem in developing the performance/displace m e nt ba sed sei smic de sign.A practical e xample that using t he conc ept of the new suggested approach is finally presented a nd the problems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 d for the a pproach are also stated.K eyword s:performanc e/displacement based seismic design;structure system capacit y;design approach;m ult-i struc turea seism ic structure syste ms在现代化充分发展的今天,以减少人民生命损失为目标的单纯强调地震作用下结构不严重破坏和不倒塌的抗震设计方法,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对建筑结构的抗震需求。

规范讲学-叶列平

规范讲学-叶列平

几个概念 • 同一个构件或结构,不同的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定义,承载能力可能不同
C B A
B点:保证正常使用的承 载能力极限状态 C点:保证生命安全的承 载能力极限状态
6.1.2 对于二维或三维非杆系结构构件,当按弹性分析 方法得到构件的应力设计值分布后,可按主拉应力设计 值的合力在配筋方向的投影确定所需的配筋量和钢筋布 置,并应符合相应的构造要求;受压应力设计值不应大 于混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受压钢筋可按构造要求配 置。当混凝土处于多轴受压状态时,其抗压强度设计值 可根据实际受力情况按本规范附录C的有关规定采用。
注:对临时性的混凝土结构,可不考虑混凝土的耐久性要求。
表 3.5.2 混凝土结构的环境类别
表 3.5.3 结构混凝土材料的耐久性基本要求
3.5 耐久性设计
8
防连续倒塌的概念设计
防连续倒塌的定量设计
02规范是 C15
02规范是 C20
注:RRB400 钢筋不宜用作重要部位的受力钢筋,不应用 于直接承受疲劳荷载的构件。
10
计算模型符合结构实际情况 边界条件(相应的构造) 荷载和作用 初始状态(初始应力,初始变形) 分析方法 力学平衡 变形协调 本构模型:材料本构,截面本构,构件本构
1 2 3 4 5
弹性分析方法: 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方法: 弹塑性分析方法; 塑性极限分析方法; 试验分析方法。
1 弹性分析方法:一般偏于安全,但变形不准 弹性分析方法:一般偏于安全,但变形不准 2 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方法:折减刚度法,调 塑性内力重分布分析方法:折减刚度法,调 幅法,荷载幅法,荷载-内力平衡法 3 弹塑性分析方法:弹塑性本构 弹塑性分析方法:弹塑性本构 4 塑性极限分析方法:破坏机构的极限平衡法 塑性极限分析方法:破坏机构的极限平衡法 5 试验分析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8 抗震规范的结构影响系数 C
结构类型 框架结构 钢 钢筋混凝土 C 0 25 0 30 0 30~ 0 35 0 35~ 0 40 0 45 0 45 0 30 0 35 0 40 钢柱 铰接排架 钢筋混凝土柱 砖柱
。这使 得地 震工 程师 无法解 释以
前按静力法设计的建筑物为什么也能够经受得住强震 作用, 在大震时并不倒塌[ 4 ] 。 为解决由静 力法向 反应 谱法的 过渡 问题, 以 美国 早期抗震 专家 Newmark 为代 表, 通 过地震 力降低 系数 R 将反应谱 法得到 的加速度 反应值 am 降低 到与静力 法水平地震作用相当的设计地震加速度 ad , 即: ad = a m R 数, 是一个大于 1 0 的系数。 在确定 R 的 过程 中, Newmark 认 识 到结 构的 非弹 性变形能力可使结构在较小屈服承载力的情况下能够 经受更大的地震作用。结构的非弹性变 形能力可以用 延性表示。延性不同的结构, 可以采用 不同的 R , 即延 性差的结构, R 取值 较小; 延 性较好 的结 构, R 取 值较 大。由于结构非 弹性 地震反 应分 析困难, 设计时 只能 根据震害经验采取必要的构造措施来保证结构的非弹 性变形能力。由此形成了目前国际通行 的基于反应谱 的抗震设计方 法, 即采 用加 速度反 应谱 并考虑 结构非 弹性变形能力特性折减后的地震作用来进行结构抗震 承载力计算, 而 结构的 非弹 性变形 能力 则通过 构造措 施予以保证。 与静力法相 比, 反应 谱法 在地震 力计 算的准 确性 方面有很大提高, 而引入 地震力 降低系数 R 则突出了 结构非弹性变 形能力 对结 构抗震 能力的 贡献, 并促使 ( 1) 式中, R 称为地震力降低系数, 现在称为 承载力降低系
1
引言 地震作 用计 算 是结 构 抗震 设 计首 先 要解 决 的问 84)
则 ( CECS160: 2004) ( 简称 抗震 性态 设计 通则 ) 采 用的 是按中震计算方法。在介绍两种地震作用 计算方法的 基础上, 讨论了两种方法的优缺点, 提出对 我国抗震规 范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改进建议。 2 按中震计算地震作用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按中震计算地震作用方法是在静力法 基础上发展 起来的反应谱法。静力法和反应谱法都属 于基于承载 力设计方法, 所 不同的 是反应 谱法 考虑了 结构 动力效 应, 使地震力分布更合理, 同时更加明确了 结构塑性变 形能力对结构抗震的作用。 静力法产生于 20 世纪初期, 是最早的结 构抗震设 计方法
Discussion on calculation method of earthquake force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Ye Lieping, Fang Ehua
( Department of Civil Engineering, Tsinghua University , Beijing 100084, China) Abstract: Since the aseismic design code of 1989 s version for building structures in China, the earthquake forces is determined according the frequent earthquake intensity. But the seismic design code before 1978 s version and the codes of other countries that have earthquake resistance requirement, the earthquake forces are determined according the design earthquake intensity. After presen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se two method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for both methods are presented and discussed. The method of seismic design based on performance for determination of earthquake force is put forward. Keywords: earthquake; seismic design based performance; designed according the frequent earthquake intensity; designed according the design earthquake intensity
2 1 按中震计算地震作用方法的由来
。该方法把地震地 面运 动引起 的结 构水平
惯性力 看 成 是作 用 在 建 筑 物 上的 水 平 力 ( 即 地震 作 用) , 并取该总水平力为建筑物总重量乘以 一个地震系 数。意大利 Panetti 教 授建 议, 建 筑物 层 1 取 设计 地震 水平力为上部重量的 1 10, 层 2, 3 取上 部重量 的 1 12。
1
为相 应于 结构基 本周期 T 1 的 地震影
max
值, 当设计烈度为 7, 8, 9 度时, 其最大 值
分别取 0 23, 0 45, 0 90; W 为产 生地 震荷 载 的建 筑物
表1
钢筋混凝土框架加抗震墙 ( 或抗震支撑 ) 结构 钢筋混凝土抗震墙结构 无筋砌体结构 多层内框架或底层全框架结构
2004 年的抗震性态设计通则已大大丰富了结构类 型, 并在式( 1) 的基 础上进行 了完善。其 第 6 2 2 条规
2
定, 结构水平地震确定 F Ek = C h 1 G ef1 ( 3) 式中, C 按表 2 采用;
[ 4]
对结构非弹性地震响应的研究。 随着近年来建筑工程所承担的社会和 经济重要性 越来越高, 在地 震中因 破损而 造成 的经济 损失 成为抗 震设计所必须考 虑的 因素, 同 时随 着对结 构的 非弹性 地震响应分析水平的提高, 基于性能 位移抗震 设计方 法成为目 前 抗震 设计 方 法 的主 要 方向。 其实 质 有两 个: 1) 对于承担具有重要经济 价值和 社会影响 的建筑 工程, 大震不倒不再是最低抗震设防目标, 而是以预期 综合经济指标损 失最 小为抗 震设 防目标, 也就 是建筑 抗震设防 是多 层次 的。2) 抗 震分 析方 法已 经发 展到 能够计算 包括 非弹 性 变形 在内 的 结构 非 弹性 地 震响 应, 从而有相 应的 技术 能力 实现 1) 的抗 震 设防 目标, 也即结构抗震设 计是多 参数的 ( 目 前主要 依据 结构承 载力单一指标) 。 上述问题不属于文中地震作用计算方 法讨论的问 题, 但又有关 系。因为按 中震 计算地 震作用 方法 的发 展与上述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有直接关系。 2 2 按中震计算地震作用方法的表达式 我国 78 抗震 规范 和抗震 性态 设计 通则 均采 用中 震计算方法。美国 规范 UBC、 日本 规范 BSL 、 新 西兰规 范 NZS 和 欧 洲 规 范 Eurocode8 也 都 采 用 中 震 计 算 方 法[ 5] 。因篇幅所限, 仅介绍我国 78 抗震规 范和抗震性 态设计通则的地震作用表达式。 78 抗震规范第 14 条规定的结构底部剪力为 Q0 = C 1 W ( 2) 式中, C 为结构影响系数, 是考虑不同结构 材料和结构 体系延性能力的差别对地震荷载( 即地震作 用) 的折减 系数, 见表 1; 响系数 总重量。 由表 1 可见, 78 抗 震规范 所包 含的结 构类 型比较 少, 这与当时国内的建设状况有关。
[ 1, 2]
题。基于 我国 建筑 结构 统一 设计 标准 ( GBJ68
( 简称统一标准) 规定的设计方法体系, 1989 编制的 建 筑抗震设计规范 ( GBJ11 89) ( 简称 89 抗震规 范) , 开 始采用按小震 计算地 震作 用的方 法, 该 方法一 直沿用 至今。国际上主要抗震国家的相关设计 规范和标准基 本都采用 按中 震 计算 地震 作用 的 方法。89 抗震 规范 的前 身 工 业 与 民用 建 筑 抗 震设 计 规 范 ( TJ11 ( 简称 78 抗震规范) 也是采用按中震计算。 89 抗 震规 范 和 建筑 抗 震设 计 规范 ( GB50011 2001) ( 简称 01 抗震 规范) 实施 以来, 我 国建 筑结 构的 整体抗震能力 有很大 提高, 理论分 析和 这次汶 川震害 情况也表明, 按 89 和 01 抗 震规范设 计的建 筑结构, 抗 震能力比 78 抗震规范有 明显提高。但是, 随 着各种新 型结构体系和 结构形 式的 不断出 现, 以 及基于 性能结 构抗震设计方 法的发 展, 按 小震计 算方 法暴露 出很多 问题, 学术界和 工程界 曾多 次提出 过恢 复到中 震计算 方法。2004 年编制出 版的 建筑工 程抗 震性态 设计通 78)
1=
考虑了结构规则性系数 F es 。 2 3 按中震计算地震作用的优缺点 2 3 1 优点 结构影响系 数 C 在 结 构抗 震概 念上 反 映了 结构 材料、 结构体系、 结构形 式、 结 构规则 性等整 体结 构特 征对在中震作用 下结 构抗震 能力 的影响; 能够 综合反 映结构整体抗震 能力 的本质, 即规 范采用 的设 计地震 作用是经过折减 的设 计指标, 而结 构在实 际地 震作用 下进入了非弹性 变形 阶段, 为 抗震 设计规 范在 地震力 估计时考虑结构的非线性变形能力或耗能 能力问题打
第 39 卷 第 2 期




2009 年 2 月
关于建筑结构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讨论
叶列平,
[ 摘要 ]
方鄂华
( 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北京 100084)
地 震作用计算是结构抗震设计首先要解决的问 题。我国自 89 抗震 规范开始采 用按多遇地 震 ( 小震 ) 计算 地震作用。国际上主要抗震国家和我国 78 抗震规范 都采用按设 防烈度地震 ( 中震 ) 计算 地震作 用。随着抗 震规范 在修订、 发展和使用中不断暴露出来的各种问 题 , 学术界和工程界 多次提出恢 复到按中 震计算地震 作用 , 以解决现 行抗震规范及其它结构设计规范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近年来 , 随着基于性能抗震设计方法的发展 , 这一问 题又再 次被提出。 2004 年编制出版的 建筑工程抗震性 态设计 通则 采用 的是按 中震计 算地震作 用。在介 绍两种 地震作 用计算方法的基础上 , 讨论了两种方法的优缺 点 , 并基于性能抗震 设计的发展 , 提出 了我国地 震作用计算 方法的研 究方向。 [ 关键词 ] 地震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 小震计算 ; 中震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