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部编版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公开课课件
苏轼《定风波》优质课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 料峭春风:
• 人生旳逆境 政治旳风雨
• 山头斜照:
• 人生旳希望
•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 看到曙光,不让这临时旳挫折和逆境 左右自己旳心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旳人生启示?
A阳光总在风雨后。
B可能正当我们感到绝望旳时候,希望和转 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诗词背景
• 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1082),此 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 年。在这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旳几年 里,苏轼内心当然有忿懑和痛苦旳一 面,但他却一直能以超人旳旷达心态 泰然处之。这首《定风波》就体现了 苏轼当初“泰然处之”旳心境。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 而遂晴,故作此。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弟兄,失败来了, 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斥乐观和 希望。
回眸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 回头望望刚刚遇雨旳地 方,真是晴雨无常!回 去吧,不论风吹雨打也 好,阳光四照也好。
• 萧瑟处:指遇雨旳处所。 萧瑟,风雨吹打树林旳 声音。
手法揭示
以 “小” 事: 苏轼遇雨(实) 一“雨”双关
对
竹杖芒鞋轻胜马 (虚)
比
同行皆狼狈
见 “大”
生”
情: 旷达超越 寓情于景“一蓑烟雨任平
纵横奔放旳报国豪情 人生如梦旳感伤 宠辱皆忘、超乎物外旳旷达乐观
苏轼旳人生态度
主动、进取 乐观、旷达
苏东坡是在苦难中完毕了自己旳一种人 物,挫折磨练了他旳顽强意志,面对风 雨,不惊恐,不逃避,不哀伤,泰然处 之,潇洒从容,这就是苏轼最具魅力旳 人格光芒。
苏轼《定风波》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自题金山画像》
❖ 心似已灰之木, ❖ 身如不系之舟。 ❖ 问汝平生功业, ❖ 黄州惠州儋州。
定风波
苏轼
学习目旳:
1、感受词人旳形象,体会作者豁达 旳胸怀和作品旷达旳意境。 2、了解作品旳思想内容,体会诗歌 中包括旳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旳体现手法。
学习要点:
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旳形 象,体会作者豁达旳胸怀和作品旷 达旳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旳体 现手法。
定风波
苏轼
鉴赏词作 点拨措施
1、知人论世; 2、找意象,了解象征义; 3、找感情词或暗含感情旳词; 4、善于想象和联想,体会诗中要暗示 或启迪旳东西; 5、抓住词眼或主旨句; 6、分析体现技巧。
解读小序 了解背景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 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思索: 小序交代
6、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 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索,词人利用了一种什么体现 手法来体现了他旳人生态度旳?
利用一语双关旳手法,将自然界旳风雨 和人生旳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 哲理。
⑶虚实结合 实写自然风雨和自己旳坦然 面正确态度;虚写人生旳风雨、政治 “风雨” 和他在政坛风雨中遭贬后仍泰 然处之旳豁然旷达人生态度。
小结此句:
⑴“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 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旳政治“风雨” 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旳顺境。
⑵这一句是此词旳画龙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 大自然微妙旳一瞬间所取得旳顿悟和启示。人 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祸福。但不论 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越旳心态 去看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 这么才干完毕自己旳人格涵养。风雨变化不了 苏东坡,也变化不了我们。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共19张PPT)(优质版推荐)
感悟人生
1.“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 相迎”三句,给我们以怎样的人生启示?
阳光总在风雨后。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2.“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在 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怎样的一种顿悟和启示?
A“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 境。
B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 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风雨改变 不了苏东坡,也改变不了我们。
答: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 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 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句饱含人生 哲理,应如何理解?
答: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 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 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小
结
返回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 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 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 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 夜,短松冈。
苏轼为什么会做这个梦?
对亡妻的思念,深厚的感情 历经尘世沧桑,失落的自叹
人生为何不快乐 只因未遇苏东坡
定风波
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 宁安农场中学 杨威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 泰然。
一蓑(suō):蓑衣。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PPT精品课件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诚然轻巧、 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走用它,怎么能比“骑马”还 “轻”呢?
2021/4/2
5、一蓑烟雨任平生。——序文已说“雨具先去”, 可这里为什么又有“一蓑”,前后不是矛盾吗?如 何理解?“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一个 “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021/4/2
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 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 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 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 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 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 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 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 了这首《定风波》。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 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 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2021/4/2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 )第三 单元课 外古诗 词诵读 《定风 波》课 件 (35张)-精品教学课件ppt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2018部编版 )第三 单元课 外古诗 词诵读 《定风 波》课 件 (35张)-精品教学课件ppt
不喜晴。
2021/4/2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 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 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 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 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 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 潇2潇021/4/2的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课件(共29张PPT)
定风波
【北宋】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 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 雨也无晴。
贰
解读小序
[]
此遂不狼去雨沙三 词晴觉狈,。湖月
小
。,。,同雨道七 序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
绝 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 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望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 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
与 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 希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 望 舞,深得其乐”。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肆
小结体悟
词人出游遇雨,却不慌不忙,在雨中吟咏长 啸,聆听雨韵,思索人生。那"穿林打叶"的风雨, 可以不去留意,把它们当作背景音乐;那料峭的 春风,最多不过把酒吹醒,让人感到微冷而已。 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这样,无 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 人生何尝不会"栉风沐雨"?只要坚守自己的精神 世界,顺境不骄,逆境不惧,就会少些烦恼,多 些宁静和快乐。
料峭春风:人生的逆境 政治的风雨 山头斜照:人生的希望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 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 迎” 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壹
贰
叁
阴雨之后必有阳 光,生活中要充 满乐观和希望。
上帝给你关了一 扇门,必然会为 你打开一扇窗。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
迈之情。“谁怕”二字,运用反问,表达了词人对自然风雨、
人生风雨的毫不在乎。最后一句写出了词人面对人生风雨时
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诗歌赏析
。后三句是精神上的再度升华。雨过天晴,回头看刚才狂 风大作、骤雨肆虐的地方,一切都归于平静,其中包含着深刻 的人生道理: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 难都会过去。这里一语双关,投射出词人对生活的感悟,表现 了其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
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
的作品。题材广阔又擅长化用前人典故入
词,风格沉雄豪迈、慷慨悲壮。
诗歌理解
此词当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中秋夜,为赠 友之作。当时辛弃疾任江东安抚司参议官,治所建康 (今江苏省南京市)。这时他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 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他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都未 被采纳,所以只能以诗词来抒发自己的心情。
疾等人继承并发展其词风,形成豪放词派。
诗歌理解
这首词选自《东坡乐府笺》卷二,作于宋神宗元丰 五 年(1082) 春, 是 苏 轼 因“ 乌 台 诗 案” 被 贬 为黄 州 (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的第三个春天。
诗歌赏析
主
旨
此词通过描述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
点
拨 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词人虽处逆境而不
诗歌赏析
主
旨
这首词运用浪漫主义的艺术手法,通过古代的神话
点
拨 传说,强烈地表达了词人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
失地的政治理想。
诗歌赏析
词
鉴 赏
上片对月抒怀。开篇两句写中秋的圆月皎洁,月轮
转动,暗示着时光流逝。白发不请自来,词人忍不住向月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共53张PPT)
山坡羊 ·骊(lí)山怀古
元 张养浩
骊山四顾,阿房(páng)一
炬,当时奢侈今何处?只见草
萧疏,水萦(yíng)纡(yū)。
朝天子·咏喇叭
至今遗恨迷烟树。列国周齐秦
明 王磐
汉楚。赢,都变做了土;输, 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
都变做了土。
官船来往乱如麻,全仗你抬
声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
民怕。哪里去辨甚么真共假?
课外古诗词诵读
统编版九年级下册 语文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一课时
南安军 宋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别云间(jiān)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jī )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guān)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地
?
位
阿房宫被誉为“天下第一宫”,阿 房宫从骊山建起,再向西直达咸阳, 规模极其宏大,设施极其奢华。
显耀
微小
曲儿小腔儿大 全仗你抬声价
显达
卑微
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
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 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显要
微小
卑微
显达
目
对的
是
比
什 么
?
资料补充:
元朝统治者在夺得政权之后更奢侈挥霍无度,全然 不顾国库空虚社会经济急待调整。
南安军 宋 文天祥 梅花南北路,风雨湿征衣。 出岭同谁出?归乡如此归! 山河千古在,城郭一时非。 饿死真吾志,梦中行采薇。
别云间 明 夏完淳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
人生为何不快乐 只因未遇苏东坡
定风波
黑龙江省 牡丹江市 宁安农场中学 杨威
注释 定风波:词牌名。 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已而:过了一会儿。 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树叶上的声音。 吟啸:放声吟咏。 芒鞋:草鞋。 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 泰然。
一蓑(suō):蓑衣。 料峭:微寒的样子。 斜照:偏西的阳光。 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不喜晴。
3、下片前3句写什么景象?有何作用? 答:下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 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 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 词诵读 《定风 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 词诵读 《定风 波》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情”句饱含人生 哲理,应如何理解? 答: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 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 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
❖
12.新诗坚持反传统立场,这在很大 程度上 ,决定 了新诗 是一种 缺乏经 典意识 ,甚至 抵制经 典化的 特殊文 体。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 词诵读 《定风 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 词诵读 《定风 波》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 词诵读 《定风 波》
1、“竹杖芒鞋轻胜马”表现了怎样的情感? 答:“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 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 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 豪迈之情。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课外古诗 词诵读 《定风 波》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课件(共26张PPT)
(6)“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要问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北宋·苏轼《自题金山画像》
(7)“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 ——北宋·苏轼《惠州一绝》
(8)“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被贬海南儋州时作。(诗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疑问一
“穿林打叶”用一个“穿”字和“打”字,说明雨大、猛、 急,而且小序中已说明“雨具先去”,即携带雨具的人已 先走了,作者为什么不忙着避雨,而是“吟啸且徐行”?
引证资料
(1)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唐·王维《竹里馆》
【长啸】撮口而呼,这里指吟咏、歌唱。古代一些超逸之 士常用来抒发感情。魏晋名士称吹口哨为啸。 (2)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啸】撮口发出的长而清越的一种声音。 吟啸,即吟诗长啸,魏晋时期文人常以“吟啸”的方式来 表达超尘脱俗、任情率性和卓尔不群的个性。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背景资料
(一)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著名文学家、书 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 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 (二)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下狱, 险遭杀身之祸,随后被贬至黄州。 (三)1080年2月,四十多岁的苏轼,充黄州团练副使, 是一个当地州郡看管的犯官。
句译文: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 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疑问四
明确指出天气为雨后天晴, 可作者为何说“也无风雨也无晴”?
引证资料
(1)弱冠,父子兄弟至京师,一日而声名赫然,动于四 方。……“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 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节选自《苏轼传》(《宋史》)
人教部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课件(21张ppt)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suō)烟雨任平生。 指刚才经历风雨的时候。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料
此句表现作者在风雨中体味出超旷、乐观心理感受。
双关,既指自然界中的风雨,亦指政治的风云变幻
峭(qiào)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 这是词人饱经风雨养成的智慧:以顺处逆、以理化情。
陶贬渊到明 杭有州此,精他神说,:故“我"结本庐无在家人更境安,住而,无故车乡马无喧此"好,湖从山而”写。出一首首平淡之极却又醇厚之极的动人诗篇。
处,在宋词中多解释成时候。 贬在到这杭 遭州受,严他重说政:治迫“我害本后无的家几更年安里住,,苏故轼乡内无心此当好然湖有山忿”。懑和痛苦的一面,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人生的希望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阳光总在风雨后
作者在于挫折中看到希望,于逆境中看到曙光,不让这暂时的挫折和 逆境左右自己的心情。
思考探究——下阕
二.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
回诗首性向 的来精萧神瑟加处上,深归厚去的,学也识无,风能雨够也使无诗晴人。养成晶莹而锐敏的艺术感受力,或者说赋予诗人一双与众不同的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义和深层含义。 实 苏际轼说一人 生生 并旅 未程 隐就 退像 ,自 也然从界 未风“归雨田一”,样却,比有前顺人境任有何逆口境头。上或事实上的“隐退”、“归田”、“遁世”更要深刻更沉重。
此遇句雨表 本现是作极者平在常风的雨事中,体但味不出同超的旷人、在乐遇观雨心时理的感不受同。表现,能充分显示不同的心性修养。
看诗人人生精神境界,既有老庄《齐物论》中“齐物我”“一死生” 等观念的影响,以超越的态度看到人生的悲欢离合、是是非非。
《定风波》公开课课件
返回
1.下列各项中,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
A. 故垒
B. 神游
公瑾
华发
纶(ɡuān)巾
樯橹
雄资英发
酹(lèi)江月
C. 狼狈
D. 料峭
何妨
斜照
吟(yín)啸
回首
竹仗
潇瑟(sè)
A.“雄资英发”应为“雄姿英发”。C.“竹
仗”应为“竹杖”。D.“潇瑟”应为“萧
瑟”。
19
2.下列对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内容的解说,
不当的一项是 ( )
A.“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总领全词,
为下文描写周郎埋下伏笔,营造出雄浑的气氛。 B.“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词生动 形象,绘声绘色地描绘了赤壁奇景。 C.“江山如画”承上总括,“一时多少豪杰”呼应 “小乔初嫁” “千古风流人物”,再为赞美周郎蓄势,自然过 是侧面描写。 渡到下阕。
译文:不要去听那穿林打叶 的雨声,不妨一边吟诗长啸, 一边缓步而行。竹杖和芒鞋 轻捷的更胜过马,有什么可 怕!只要披一件蓑衣,任凭 一生风雨,我也不在意。
赏析探究
下片: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 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 意吹醒,我感到微微的寒冷。 抬头看时,山头的斜阳却殷 殷相迎。回头望望方才风吹 雨落的地方,我信步归去, 既没有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诵读课文,积累感悟
朗读的要求: 1、读准字音 2、读出节奏 3、读出感情
诵读感知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教版苏轼《定风波》(公开课)-2024鲜版
活动目的
通过朗诵苏轼的诗词作品,让学生更 深入地了解苏轼的艺术风格和人文精 神,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活动准备
选定苏轼的代表作品作为朗诵内容, 对学生进行朗诵技巧指导,准备相关
背景音乐和道具。
2024/3/27
活动形式
组织学生进行苏轼诗词朗诵比赛,邀 请专业人士担任评委,设立奖项激励 学生积极参与。
活动流程
开场白介绍活动背景和目的,学生按 顺序进行朗诵表演,评委打分点评, 颁奖环节表彰优秀选手,最后进行总 结和展望。
18
05
跨文化对比与交流
2024/3/27
19
中西方诗歌比较视野下的《定风波》
主题与情感表达
比较《定风波》与西方诗歌在主 题和情感表达上的异同,探讨中 西方诗歌在审美、价值观等方面
2024/3/27
12
苏轼其他代表作品欣赏
01 《念奴娇·赤壁怀古》
欣赏苏轼的代表作之一,领略其豪放洒脱的词风 和深邃的历史感慨。
02 《江城子·密州出猎》
了解苏轼在密州任知州时的生活和心境,感受其 词中表现的壮志豪情和爱国情怀。
03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品味苏轼的这首中秋词,体会其对人生哲理的深
02 当时苏轼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但他却毫不 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于是写
下了这首词。
02 这首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 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出旷达 超脱的胸襟和寄寓着超凡脱俗的人生理想。
2024/3/27
5
时代背景:北宋中后期社会风貌
北宋中后期,社会经济文化高度 发展,城市繁荣,市民阶层壮大。
的差异。
意象与象征手法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优秀课件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 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 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
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
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 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 坷的超然情怀。
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
人生险途。
主旨探究
《定风波》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
定自若,在仕途风雨中坦然处之,在痛苦 中旷达自解等一系列复杂而深邃的情致。
板书设计
部编·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课外古诗词诵读
学习目标
1.能够把握词的内容,赏析词语言。
2.能够体会词人深沉的思想感情。
写作背景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陈与义也 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 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 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 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词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 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 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何 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走近作者
【陈与义】(1090—1138), 字去非,号简斋。北宋末、
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临江仙》课件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将沉单挚击添的加内悲容单恸击添化加内为容 旷达的襟怀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输入标临题内江容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陈与义
上片忆昔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输入标题内容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标题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输入标题内容
忆昔午桥桥上饮,单击坐添加中标题多是豪英。 单击添加内容单击添加内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吟啸:高声吟咏。 面对骤雨时的坦然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芒鞋:草鞋。
隐喻了词人认为闲散江湖
胜过劳碌官场的轻松心态
suō
一蓑烟雨任平生。
展现了词人笑傲人生 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qiào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料峭:形容微寒。
一语双关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向来:刚才。
指野外所遇的风雨
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又暗指政治的风云变幻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只要胸怀坦荡、可以包容天地,听任自然 无论是风吹雨打,还是阳光照耀,都能随遇而安。
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课件部编本
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 苏轼的《定风波》中“
”一句写雨滴打在竹叶上发出响声,你不要感到扫兴,如果你把它当着美妙的音乐来欣赏,就“
”了。
(1分)②借杏花疏影、景色幽香的静景和伴着清韵悠远的笛声欢歌到天明的动景,(2分)③描写了作者当年在良辰美景中与朋友一起借着酒兴尽情戏闹的游乐情形。
一边是山头斜照,些些的暖意,在写景中传达出人生的哲理:寒冷中有温暖,逆境中有希望,忧患中有喜悦。
“直下看”指目光一直往下看,这看似简单的口语化表达增加了词作的趣味。
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 “惊”字写出了靖康之变,北宋沦亡,作者逃到南方,饱尝颠沛流离、国破家亡的痛苦。
第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
书、画等方面有很高的成就。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 (2分)评分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所谓词牌,就是指唐宋时代经常用以填词的大致固定的一部分乐曲的原名。
健,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 ,
。
不要留意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
特别是“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两句,“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 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 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 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 雨任平生”,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 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 风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 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月光随长沟 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对着杏 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单元 12《词四首》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1课时PPT课件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形容微寒。
偏西的阳光。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精读课文
句子解读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译文:微寒的春风把醉酒的我吹醒,感觉有些冷,山头初晴的 斜阳来迎接我。回头望一眼刚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 风雨也好,天晴也罢,对我来说没有差别。
统编版 · 语文 · 九年级(下)
课外古诗词诵读
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重点) 2.运用想象描绘诗歌画面,通过解读诗歌意象了解诗歌主 旨。(难点) 3.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
新知导入定风波苏轼来自新知导入观看视频,让我们一起来品味一代文豪苏轼旷达的人生态度。
https:///video/BV19K411571N/
本词序的作用:主要是介绍作者写这首词的经过和目的,也就 是当时的背景和作者的心情。
精读课文
古文探究
高声吟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草鞋
蓑衣,用草或棕毛制成的、披在身上的 防雨用具。
精读课文
句子解读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精读课文
朗读指导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
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定风波》课件(共20张PPT)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定风波》作于元丰五年谪居黄州时。虽然这首词 着力表现了吟啸徐行、任凭风雨吹打的超然自得的人 生境界,但实际上潇潇春雨和料峭春风使苏轼得了一 场重病。苏轼不提病事,而直抒胸襟,充分体现了作 者的潇洒豪迈,乐观旷达的精神。
熟读词作,疏通内容大意
定风波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 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 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词序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 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 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 这首词。
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 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其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 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作者一语双关,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 人生大哲理。 (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词的主旨
全词紧扣途中遇雨这样一件生活中的小事, 借景抒情,写出了途中遇雨的所感所思,蕴含 深刻的人生哲理,表现了作者乐观旷达的生活 态度。
北宋时期,我国出现了一个大文豪, 他是豪放词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和他的父 亲、弟弟都是进士出生,且他们三人在我国 文学史上都有重要地位,他一生数次被贬, 但他仍不妥协于生活,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 度感染了无数人,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作 者 : 苏 轼
学习目标
1.复习作者的相关常识,了解词的创作背景。 2.理解词的内容和写作手法,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学 会正视人生道路上的风雨。 3.背诵词及思想感情。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定风波 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公开课优质课课件教案视频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统编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词诵读四首中的一首,苏轼。
本单元课文都是传统名篇,内涵丰富而深刻。
通过学习从中汲取古人思想精华,获得情感的激励,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学会选择和坚守。
在诵读中把握诗词的意蕴,领悟的思想感情。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对诗词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积累,可引导学生在理解字面内容的基础上,重点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当然,苏轼的思想是复杂的,他将儒、释、道的思想精髓杂糅融通,为他所用。
本课情感就比较复杂,如“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要允许学生心存疑问,留待他们有一定的生活阅历后加深理解。
【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情怀。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豁达的胸怀。
2.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师生合作探究法【教学过程】一、走近,了解背景1、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师提问题词中三父子是指谁?明确:苏洵苏轼苏辙2、《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dān]州。
(诗中所说的黄州惠州儋[dān]州乃苏轼被贬谪之地。
这位备受后人景仰的文学巨匠,在其从政为官期间竟三次遭贬谪,行遍人间崎岖路,尝尽酸甜苦辣情,历尽排挤、打击和屈辱。
面对残酷的命运,他写下这样的诗句:)被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被贬到惠州,他说:“日啖[dàn]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齐读后简单概括诗的 内容。
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 景物和心境,
下片写雨过天晴后的景 象和感受。
2020/8/26
3、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雨势如何?是大还是小?苏轼是怎样面对 的?体现出怎样的性情?
从“莫听”二字来看,不管雨势是大是小, 苏轼都会无所畏惧,毫不在意;“何妨”是态度, “吟啸徐行”是行动。行文至此,一个在风雨路 上(也是人生路上)勇于迎接挑战,气定神闲的 形象,便栩栩如生地呈现在我们面前。
2020/8/26
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 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 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 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沙湖在黄州 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 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先行。却不料途 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 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吟啸一边慢步前行。 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 了这首《定风波》。
2020/8/26
4、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竹杖芒鞋诚然轻巧、 轻便,然而在雨中行走用它,怎么能比“骑马”还 “轻”呢?
2020/8/26
5、一蓑烟雨任平生。——序文已说“雨具先去”, 可这里为什么又有“一蓑”,前后不是矛盾吗?如 何理解?“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一个 “任”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020/8/26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 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变法;变法 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 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 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 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 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 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 案”。
不矛盾。“一蓑”并不是实指。这里的“蓑”,可指苏 轼的思想,精神风貌,包括他的才华。“我就是这个样子, 管你个东南西北风。”
不喜晴。
2020/8/26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 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 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要害怕树林中风雨的声音,何妨放开喉咙吟唱从 容而行。拄竹杖曳草鞋轻便胜过骑马,这都是小事情 又有什么可怕?披一蓑衣任凭湖海中度平生。
料峭的春风把我的酒意吹醒,身上略略微微感到一 些寒冷,看山头上斜阳已露出了笑脸,回首来程风雨 潇2潇020/8/2的6 情景,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语 ⑷已而:过了一会儿。
释 ⑸穿林打叶声:指大雨点透过树林打在
意 树叶上的声音。
⑹吟啸:放声吟咏。
⑺芒鞋:草鞋。
பைடு நூலகம்
2020/8/26
重 ⑻一蓑烟雨任平生:披着蓑衣在风雨里
点 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一蓑:蓑衣,用
词 语 释 意
棕制成的雨披。 ⑼料峭:微寒的样子。 ⑽斜照:偏西的阳光。 ⑾向来:方才。萧瑟:风雨吹打树叶声。 ⑿也无风雨也无晴:意谓既不怕雨,也
2020/8/26
1、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感受词人 的形象。 2、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3、理解词中“风雨”、“晴”的象征义以及“也无 风雨也无晴”的深层意蕴。。 4、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 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2020/8/26
【宋】苏轼
同学们,有没有在路上被突然而至的雨淋 过呢?你当时的心情怎样?有没有写一篇作 文记下来?
…… 一千多年前,文化巨人苏轼也被雨淋过。 他当时被贬黄州,有一次准备到沙湖买田终 老,在回去的路上突然下起了雨,不巧的是 雨具被先行的人带走了,同行的人都狼狈不 堪,只有苏轼浑然不觉,并写下了一首词, 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千古名篇《定风 波》。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 (即今四川眉山)人,是宋代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画家。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 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且 苏轼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 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 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被称为 最能代表宋代书法成就的书法家, 合称为“宋四家”。苏氏四门生为: 秦观、黄庭坚、晁补之、张耒。
1、词的小序写了什么内容?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 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境、 人物、事件。
定风波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 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020/8/26
重 点
⑴定风波:词牌名。 ⑵沙湖:在今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又 名螺丝店。
词 ⑶狼狈:进退皆难的困顿窘迫之状。
2020/8/26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 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 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期 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 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 所以早在暗中约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 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 一日,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 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定 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 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吉少,还曾 写下绝笔诗。
2020/8/26
定风波
xíng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x具ià先o 去,同行皆狼 狈,余独不觉,已而遂su晴ō,故作此词。
莫q听iào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02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