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工具论的表现形式及悖论分析
工具论的立与破
工具论的立与破因为最近有同学问工具论怎么破的问题,所以就把这个问题写一下。
话说这个工具论,或者说证明一个事物利大于弊的问题,可以算是我们2011年秋季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忘了怎么用和怎么破就太可惜了。
我把今年春天写的单变量模型的一般性讨论和它的特例,工具论,都放在了附录里。
1 工具论是基于什么问题呢?工具论解决类似这样的问题:××很好用工具论的方法就可以解释为:某工具很好注意:附录之前的讨论,都是基于这样的前提:解决的问题是:“××很好”,而不是“应该用××”。
当然“应该用××”也可以用工具论,就好比“应该用菜刀”,也是讨论工具的问题,只不过假设变了,后面的推论、结论就要相应改变而已。
2 工具论的“立”要满足什么条件呢?1、可控。
即,不会容易造成坏的后果,更不会必然造成坏的结果。
2、能解决需求。
满足这两点,论证“某工具是好的”。
就足够了。
这就好比说:“菜刀是个好东西”。
首先,菜刀怎么用,是人控制的。
所以可控性保证了坏的后果跟菜刀没关系,只跟使用者有关系。
其次,菜刀可以切菜。
所以菜刀对于需要切菜的人来说,挺好的。
所以菜刀没有坏,只有好,所以是个好东西。
注意:1、“可控”跟工具的使用环境、对象是有关的!即,要证明在该工具所有可能的使用环境下,对于所有参与的对象,都要是可控的。
2、解决需求只需要能解决特殊场合、特殊人群、特殊情况下的需求就够了。
3 在工具论之下,我们可以声称不用证明什么呢?工具论可以帮助我们对付对方或者评委问的这些问题:1、“为什么您方非要用这个玩意儿不可呢?”呵呵,我方不用证明非要用它,我方只要证明用了它还好,就够了。
这就像我们只是证明吃苹果挺好的,但没逼你吃苹果。
2、“在没需求的情况下,用这个玩意儿不是吃力不讨好?”呵呵,任何事物没需求还要用,都是吃力不讨好,您说了等于白说3、“对于不会用这玩意儿的人,是不是太危险了?”呵呵,任何事物都有不会用的人,都算太危险了,您说了等于白说。
课堂教学技术化的价值悖论及其超越
2013年8月第29卷第4期教育科学E ducat i on Sci enceA ug,2013V01.29N o.4课堂教学技术化的价值悖论及其超越于翠翠(山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山东济南250014)[摘要]伴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以及教学改革过程中对高效课堂的盲目追求,很多课堂教学呈现出技术化现象。
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教学技术化可以细分为器物形态、工艺形态和智能形态三个维度,每种形态的技术化又因其维度差异呈现出不同的价值悖论表征。
课堂教学技术化的价值悖论将技术置于一种尴尬境地,教学活动中的师生主体不但没有因为技术的使用获得应有的解放,反而陷入被技术控制的状态。
技术化的结果,不仅导致了教学本身的异化,而且进一步造成教学中人的异化,与教学的育人初衷严重背离。
要超越当下课堂教学技术化的价值悖论,就必须在技术更新的基础上完成技术观的转变,即在理性认识技术,反思技术化倾向同时,发挥制度的规约和保障作用。
(关键词)课堂教学;技术化;价值悖论;超越[中图分类号]G423.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8064(2013)04—0045—05自上世纪80年代,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科学技术对教育领域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传统的学习方式受到了全方位的挑战。
深陷困惑中的人们总是容易对新事物寄寓太多的厚望,以至于把它臆想成是能够救黎民于水火的神圣,一举根治沉疴多年的教育教学。
诚然,教育的现代化的确为教学改革起到了推动作用,但在带来优势的同时,许多问题也应运而生。
教学实践中的现代化设备到位了,但是我们的考试评价制度,教师的认识和教育理念,却并没有像我们所预料的那样,因为新技术的使用而发生根本性地转变。
这种失衡、错位将课堂教学置于一个尴尬的处境,一方面,学校为了改进传统课堂教学投入了大量的资本更新技术;另一方面,技术的更新不但没有引领教学走出困境,反而在很大程度上将其置于技术化的奴役状态。
一、课堂教学技术化的价值悖论在现代社会条件下,技术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一般意义上,我们习惯将技术划分为三个主要形态:器物形态、工艺形态和智能形态。
TRIZ技术矛盾实例
TRIZ技术矛盾实例第一篇:TRIZ 技术矛盾实例TRIZ 技术矛盾实例: 实例一:学生书包问题学生的书包应该需要很大的容量以便容纳更多的物品,但是书包大了放的物品多了书包又重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实例二:飞机油箱问题飞机油箱越大盛的油越多,飞机的续航能力越强飞的越远,但是飞机的油箱越大也影响了飞机的机动性和耗油量实例三:手机的功能问题手机的功能自然是越强大越好,但是手机的功能越多越强大手机的耗电量和价格也就会上升TRIZ物理矛盾实例: 实例一:手机体积与电池容量大小问题现代手机希望体积变小而电池的容量变大即电池的体积变大实例二:公交车的体积与载客量的问题现在一般希望公交车的体积变小减小交通拥挤但同时又希望能够多载客实例三:自行车的体积问题人们总是希望自行车在行走的时候体积变大但在停放时体积变小第二篇:Triz理论实例TRIZ理论应用淬火工艺的案例一个车间得到一份订单,对很大的金属零件进行热处理。
要进行这项工作,吊车司机必须从炼铁炉中吊出通红的铸铁,将它运到一个油池上方并使其落人油槽。
工作了几天之后,吊车司机找到老板抱怨说:“这样干我很难呼吸。
我的控制室离房顶很近,所有从油槽里升起的烟都向我飘来,我不干了。
”烟雾本来不是问题,因为处理小部件时,车问里的通风设备满足要求;现在,在处理大型部件时,烟就变成了主要问题。
因为处理过程不能改变,老板面临一个典型的管理局面:得想出一种办法,但他还不知办法在哪里。
从定义上来说,一个技术系统应该有三种成分:两种物质和一个场(能量)。
要解决问题,首先应明确引起问题的技术系统。
在这个例子中,引起问题的技术系统是油池里的油、金属部件,以及该部件的热能。
烟是这个过程的副产物,对吊车司机造成危害。
现在,需要确定在技术系统中必须改善的特性。
为做到这一步,我们来填写附表1,指出需改善的特性。
1.标明技术系统的名称金属处理过程2.指出技术系统的系统对大型金属部件进行过油处理3.列出该技术系统中的主要成分及相应作用4.描述技术系统的操作本例中,吊车司机将通红的部件放到装满油的油槽中,金属部件一接触油就会激起浓烟,污染环境。
基于技术论工具论和技术价值论的反思
1 何 谓两种技术论
既 没有什么善 ,也没有什么恶 ,一切 决定于人 ;技术对于将 如何 利用 它是 漠不关心的。”而 梅塞纳认 为 , “ 技术为人类的行动创造了新 的 可能性 ,但 也使得对这些可能性 的处 置处于一种不确定的状 态。技术 产生什 么影响,服 务于什 么目的 ,这些 都不是技术本 身所 固有的 ,而
学 术 研 讨
咖峰 煞 21 4 2 oj 期 6 年第
基 于 技 术 论 工 具 论 和 技 术 价 值 论 的 反 思
张 晓 霞 蔡 冬 冬 张 宇 星
( 安建筑科技 人学思政 院 ) 西
摘 要 本文立足于对技术本质 的理解 ,阐述 了对两种技 术论 ,即技术工具论和技 术价值论的深刻解读 和哲学思考 ,以揭示技术 与人 类社套二者之 问的关 系.进 而探 索技 术价值论的思想转 向.这对 于技 术哲 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宇 技 术工具论 技术价值论 表现形 式 人类社会中,技术从被应心的 那一刻开始,就永久的埋下 了两种 可能性 的根源 ,正面和 负面的效应 。一方面 ,人类社会在技术的助 力 和推动下 飞速发展 ,而 另一方面 ,技术的广泛应川在社会发展 中又会
但是同时他又是制造出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武器的根源 ,带给人类 不 可言喻的灾难 。汁算机网络信 息技术的 不断更新和普遍应用 ,一方 面 使得现代人们沟通联系及资源共享方面更加方便快捷实J ,而同时却 I } j 成为不法分子进 行犯罪的新型 手段和技术。技术作为一种手段或者工 具 , 技术的 自然属性 及技 术 内在 价值 的体现 ,纵观人 类科学 技术 是 史 ,技术作为一种工具 , 证明 了工具论的产生和存在以及被人们所普 遍接受是具有其历史及逻辑上的合理性 。 ( 技术 价值 沦。技 术本身具有 两重属性 ,即技术的 自然 属性 2) 和社会属性 人是创造技术的主要能动 力量 , 是技 术创造 的主体 。而 同时人类又存在于社会之 中,这使得技术的 自然属性就不可避免地 被 带上了制度的枷锁 。技术本身就是通过其本身的两重属性 自然 属性和 社会属性对作为主体能动的人及其生存的社会发生积极或者消极 的作 用 , 这便是技术 价值 的显现 ,技术价值 主要体现在 技术的应 用上 。 当技术价值在投入应 用的过 程中会产生两种价值之分 ,即正 价值与 负 价值 。所谓正价值是 指技 术在投入生产或者运用的过程中 ,对人的主 观能动性的补充、扩 火乃 至延 伸 ,能够帮助人类达到 自身体能所无法 涉及的功能 ,帮助解决人体机能本 身的缺陷 ,大大提升了人类改造 自 然的能力。隧着技术更广泛普及 的运 用 ,随着技术 日 月异的改造 和 新 进步 , 技术越是先进 ,作 为技术运 用主体的人对技术的依赖程度就 越 来越强 :在具体的实践生产过程 中,技术 被负载 了人类 主观 改造社 会 的功 利性和工具性 ,形成 了技术对人的异化 ,不但影响 了人正常的 生 理机能的变化 , 潜移默 化地影响蕾人们的生活方式和 生活 习惯 : 还
海德格尔技术工具论批判思想的评价初探
海德格尔技术工具论批判思想的评价初探摘要:海德格尔批判技术,但其批判角度并非社会学、伦理学、生态学的视角,而是存在论的角度。
基于存在论,海德格尔区分了存在和存在者,存在不是存在者,进而他区分了技术的本质和技术,技术的本质不是技术,其中技术的本质相关于存在而技术相关于存在者。
现代技术的本质是“座架”,它同样是“解蔽”,但其方式区分于自然和技艺,其方式是强求和限定。
“座架”将世界和人设置为“持存物”,此“持存物”区分于主体的对象,这在于人首先被设置为“持存物”。
“座架”的“解蔽”方式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座架遮蔽存在自身和真理,而另一方面“座架”遮蔽自身。
在此,人并非主体而技术也并非单纯的工具,技术是世界的构造。
【关键词】:^p :技术工具论;海德格尔;技术批判思想;座架海德格尔批判现代技术是深刻的,但仅从“座架”来看又是极端的,这表现在过分强调技术的负效应而忽视技术的正效应。
由于人类具有自身生存的局限性,技术和人相伴而生,技术就是人的生活方式,并且从人性的角度来看,技术也是人性光辉的体现。
因此,对待技术既要看到它的自然属性也要看到它的社会属性。
1 座架的批判由于“座架”自身的强求性和限定性,从而它对社会的发展以及人的命运具有决定性,相反,社会和人对“座架”毫无影响,从而“座架”是技术决定论的也是技术悲观的,但由于海德格尔的思想是“林中空地”中光和影的游戏,从而世界、万物、人和座架都显示自身,并为处于无家可归状态的人类寻找到家园,那么海德格尔的技术思想并非是技术决定论和技术悲观的。
1.座架与技术决定论海德格尔的“座架”通常被认为是技术决定论的,那么,什么是技术决定论?《自然辩证法百科全书》中认为,所谓技术决定论“通常指强调技术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认为技术能直接主宰社会命运的一种思想。
技术决定论把技术看成是人类无法控制的力量,技术的状况和作用不会因为其他社会因素的制约而变更;相反,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活动的秩序和人类生活的质量,都单向地、惟一地决定于技术的发展,受技术的制约”[1]。
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的批判
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的批判在当代社会,科技日新月异,工具的使用越来越普遍。
然而,在我们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的同时,工具理性作为一种深刻影响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又引发了广泛的讨论。
工艺与技术并非单纯的手段,而是相关于社会、文化和人类存在的重要内容。
在这个背景下,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的批判成为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
工具理性的概念工具理性(Instrumental Rationality)源自于西方哲学的传统,尤其是启蒙时代以来,它最初强调通过理性和科学的方法实现目标和满足需求。
在这一框架下,理性被视为一种工具,用以达到特定的目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工具理性是一种实用主义,关注的是有效性和效率,而非事物本身的价值或意义。
然而,这种理性并不关注人类生活中的伦理、道德和情感等要素,它面临着几个显著的问题。
首先,它往往会导致对人的异化。
个体在追求效率和目标的过程中,容易忽视自身的独特性与内在价值,最终陷入机械化与无意义的生活状态中。
其次,工具理性忽略了社会关系中的复杂性,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变得疏远、冷漠。
技术哲学概述技术哲学(Philosophy of Technology)是研究技术现象及其影响的一项学科,它探讨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还有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等方面的关系。
技术哲学涉及多个层面,包括:技术的本质:技术究竟是什么?它是纯粹的工具,还是包含一定文化和价值观的实践?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技术如何塑造了我们的社会结构、生活方式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技术与伦理: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生活带来了哪些伦理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通过这种多元化的视角,技术哲学试图更全面地理解和批判技术及其背后的工具理性。
工具理性的批判1. 在价值观上的缺失工具理性的最大缺失在于它过于关注雇佣目标,而忽视了价值观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将社会关系简化为工具使用者与工具之间的简单关系,这种简化使得许多重要的人类经验被排斥在外。
价值观不仅包括道德,还涵盖美学、历史、情感等方面。
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的批判
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的批判在当代社会,技术以飞速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模式和社会结构。
与此同时,技术哲学作为一种反思工具,让我们得以深入探讨技术对人类及其环境的影响。
其中,“工具理性”这一概念尤为重要,它强调了技术在判断和决策中的效率与效用。
然而,随之而来的批判也在逐渐深化。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工具理性及其在技术哲学中的表现,以及对这种理性所进行的批判。
工具理性的定义及背景工具理性,源于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的社会学理论,指的是一种以效率、目标导向为核心的思维方式。
这种理性关注的是通过合理的手段达到某一特定目的,而忽略了目的本身的道德和伦理考量。
在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被广泛应用于管理、科学和工程等领域,使得各类决策趋向于逻辑和数学模型,然而,这种趋势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随着科技的发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时代,人类依赖技术的程度不断加深。
在这一过程中,工具理性变得越来越显著,成为人类推演、预判并决策的主要模式。
然而,它给我们带来的不仅是便利,还有对人类自身价值和自然环境的深刻反思。
工具理性的特征工具理性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效率优先:工具理性追求以最少的资源和时间实现最大化的利益,其核心逻辑常常是“如何更高效地达到目标”。
这种思维方式在生产、管理等领域广泛应用,强调操作过程中的标准化与优化。
目标导向:这一思维模式强调对结果的关注,而非过程本身。
在许多情况下,只要结果满足预设目标,即使过程充满争议或不道德,也被视为可接受。
功能主义倾向:工具理性通常呈现出极强的功能主义特征,即将事物视为其功能与效能的总和。
这种观点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现代科技与社会观念,使许多人在面临选择时更倾向于关注工具的效果而忽视其潜在后果。
工具化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与生活中,个体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多地被视为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人际关系本质上被简化为各种工具使用关系。
这种状况会导致人们与他人的关系产生疏离,缺乏真正的人文关怀。
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的批判
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的批判在我们日益依赖科技的当今社会,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之间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工具理性是指通过高效合理的方法和手段达到既定目标的能力,而技术哲学则关注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之间的互动。
这篇文章旨在探讨工具理性在现代社会中的表现,并对其进行批判。
同时,通过技术哲学的视角,阐明工具理性可能带来的局限和问题。
工具理性的概念工具理性源于西方哲学中的实用主义思想,它强调合理性与效率。
对于个体而言,工具理性意味着在达到目标时所采取的一切行动、选择和决策都是基于最佳有效的手段。
在经济、管理乃至日常生活中,工具理性的运用无处不在。
例如,在工作环境中,管理者常常运用科学决策方法,例如成本效益分析,以确保资源得到最高效的利用。
在这一过程中,个人的情感、道德考量被边缘化,决策更多地依赖数据和公式。
这种方法虽然可以提高效率,但同时也可能忽视了人文关怀与情感联系。
工具理性的优势工具理性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能够使复杂问题简化。
通过数据分析和逻辑推理,不仅提升了决策质量,而且降低了错误率。
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文化的传播以及科技的进步都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此外,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经济活动往往跨越国界,工具理性提供了一种统一的思考框架,使得各种文化背景的人们在合作时能够使用共同的语言。
例如,在国际市场中,各国企业可以利用相同的数据分析工具来评估投资风险与回报,从而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然而,在这一优越性背后,我们不得不面对一系列潜在的副作用与局限。
工具理性的局限首先,工具理性往往会导致人际关系的淡化。
过分依赖数字化、程序化的方法来解决人类问题,使得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机械与冷漠。
在许多工作场所,人们变得更像是统计数字,而非真实的人。
这种现象不仅影响到团队协作效率,同时也会影响员工的心理健康及整体福祉。
其次,工具理性很容易忽视道德层面的考量。
在某些情况下,追求效率和盈利最大化可能导致伦理问题。
例如,一些企业可能为了降低成本选择牺牲员工福利,这种短期行为虽能提升公司利润,但从长远来看却会损害企业声誉并影响员工忠诚度。
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
对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批判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在教育技术的实践中,工具理性的运用逐渐引发了人们的质疑和思考。
本文将探讨教育技术“工具理性”的运用、存在的问题以及替代性技术解决方案,以期为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提供启示和建议。
在教育技术中,工具理性指的是以技术为工具,追求效率、精准和标准化。
这种理性主义的思想在教育领域中的运用,使得技术的发展对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数字化教学资源的普及、在线课程的开发、辅助教学等,都是工具理性在教育技术中的具体运用。
然而,随着工具理性在教育技术中的不断深入,也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信息过载现象严重。
学生需要处理的海量信息可能会使其产生焦虑和压力,从而导致学习效果下降。
干扰问题也不容忽视。
技术设备的普及使得学生更容易被无关的信息所吸引,从而影响其专注度。
技术的大量使用还可能导致学生和教师疲劳,影响其身心健康。
针对这些问题,一些替代性技术解决方案逐渐被提出。
例如,互动性课件和自适应学习系统等,这些技术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其学习效率和兴趣。
互动性课件通过提供更加丰富、生动的视听体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自适应学习系统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能力,为其提供定制化的学习资源和建议,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当然,对于教育技术的工具理性进行批判并不意味着我们应该完全否定其在教育技术中的作用。
事实上,工具理性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
然而,我们也需要警惕其可能带来的问题,尤其是在信息过载、干扰和疲劳等方面。
因此,在未来的教育技术应用中,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工具理性和教育质量之间的平衡。
具体来说,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这种平衡:强调技术的人性化。
技术的应用应该服务于教育本身,而不是反过来控制教育。
我们应该注重技术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方面的作用,而不是使其成为衡量学生学习成果的唯一标准。
工具理性及其批判
Instrument Rationality and CriticismA Thesis Submitted to Chongqing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Degree of Master of PhilosophyByYan Xian WeiSupervised by Prof. He YueMajor:Philosophy of ScienceCollege of Trade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ofChongqing University, Chongqing, ChinaMay, 2011摘要自近代理性思潮兴起以来,工业化进程大大推进,人类社会及生活发生深刻变化,但伴随着科技负效应的出现,社会陷入了深重的危机,严峻的现实迫使学者对理性及其异化现象进行反思。
他们从文化的角度对西方社会展开了批判,得出的结论是西方社会的危机就是理性的危机,是工具理性僭越了价值理性的危机。
“技术统治”,“知识霸权”、“工具理性”、“科学技术意识形态化”等成为流行话语,交织而成了一股强大的反工具理性思潮。
工具理性问题的出现,在理论上,它反映了人们对理性问题的反思、对人类命运的关注;在实践上,它表明,人们对自己的实践行为结果的反省,体现了人们对其负效应的关注,也反映了人类对自然、社会、人自身发展的关注与负责。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为指导,坚持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遵循逻辑与历史一致的方法,对工具理性问题进行了再次探讨。
首先,从理性的起源与演化及内涵入手对工具理性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阐述;其次,通过对理性和工具理性解读分析了工具理性所蕴含的理论上、实践上的合理性,分析了科学技术发展带来的负效应;再次,在对工具理性所造成的异化现象了解的基础上,探讨了工具理性异化的原因以及异化的克服;最后,通过分析揭示了工具理性问题给我们现实发展带来的启示及意义,在充分、全面认识工具理性的基础上,在现代化进程中,使我们能更好地利用工具理性,推动我国现代化建设。
社会技术与社会技术悖论浅析
社会技术与社会技术悖论浅析社会技术的物质二重性决定了社会技术悖论的存在和基本属性,在对社会技术、自然技术和社会伦理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社会技术悖论是始终存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社会技术所带来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具有原则上的开放性、技术应用中的依赖性以及技术现象本身的非确定性等特征。
并基于卢曼的社会系统理论对社会技术悖论的规约进行了展望。
标签:社会技术;社会技术悖论;社会技术悖论规约技术是人类认识、改造和利用自然的基本手段和有效工具。
技术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标志性活动,同时社会技术的两面性,社会技术悖论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社会技术在为社会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带来了灾祸。
社会技术是人类目的性活動的基本格式,社会技术的建构运行是现代社会演进的重要趋势,因此对社会技术和社会技术悖论的深入系统研究是有意义且有必要的。
一、社会技术关于社会技术的研究,田鹏颖等探讨了国外一些思想家的社会技术哲学思想观点,亚里士多德、M·邦格、卡尔·波普尔、杜威、马克斯·韦伯等很多国外的著名哲学家也对社会技术这一范畴进行了深度的研究,他们从本体论、认识论、知识论等方面对社会技术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技术是一个历史范畴,社会技术范畴是成立的[1]。
同时,目前对社会技术的研究则一直带有浓郁的相关学科或问题情境色彩,例如韦伯的“科层制”、里茨尔的“社会的麦当劳化”、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凡勃伦的“专家治国论”、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爱丁堡学派的“技术的社会形成”学说,等等。
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视角、以不同的话语方式,触及现代社会技术的基础、社会技术建构或运行等重要问题,为探究现代社会技术问题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总的来说,社会技术的相关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技术到社会技术的过渡社会技术和自然技术都是人类目的性活动的基本格式,两者的区别在于认知上的差异。
传统技术论者认为对自然技术形式、功能和演化规律的探究是工程主义技术哲学的核心和重要贡献,并狭义的认为自然技术的存在是为了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需求矛盾,以满足人类社会物质文化发展,例如农业技术、工业工艺、物流技术、采矿技术、信息技术等。
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的批判
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的批判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是当代社会中备受争议的两大概念。
工具理性是指人们在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解决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理性倾向,而技术哲学则是指在技术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思维方式和哲学观念。
这两者在现代社会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同时也引发了不少质疑和批评。
本文将对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进行深入探讨,揭示其优缺点,并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
工具理性的特点与价值工具理性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强调的是人类运用各种工具和方法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工具理性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了空前的生产力提升。
通过工具理性,人类能够更高效地利用资源,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
因此,工具理性在当代社会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
然而,工具理性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过分依赖工具和技术可能导致人们丧失了原始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倾向于通过各种工具来解决问题,而忽视了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
其次,工具理性在追求效率和生产力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对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
过度开发和使用资源可能导致环境污染和生态平衡失调,给地球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技术哲学的意义与挑战技术哲学作为研究技术与哲学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在当代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力工具,更是一种影响人类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的力量。
技术哲学致力于探讨技术发展背后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伦理道德,并试图引导技术发展走向更加有益于人类社会进步的方向。
然而,技术哲学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型技术不断涌现,如人工智能、基因编辑等引发了许多伦理道德方面的争议。
技术的发展往往超出了人们对其影响和控制的范围,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未知的风险和挑战。
因此,在探讨技术哲学时,我们需要审慎思考技术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并寻找有效途径来引导技术发展走向更加可持续、和谐的方向。
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的批判既然工具理性与技术哲学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并且存在着一些争议和挑战,那么我们有必要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
《工具论》中《论辩篇》思考
《工具论》中《论辩篇》思考
《工具论》是法国哲学家休谟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论辩篇》是其中的一部分,主要探讨了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和错误性。
这篇文章将对《论辩篇》中的一些主要观点进行思考。
首先,休谟认为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在于我们只能通过经验来获取知识。
我们的感官只能感知到一部分现实,因此我们对于整个世界的认知只是有限的。
这种局限性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非常明显,比如我们无法察觉到一些微小的变化或者是不可见的现象。
其次,休谟认为我们的思维方式也会导致错误的结论。
他认为人类思维的常见错误有三种:偏见、错误的推理和语言的歧义。
这些错误可能会导致我们得出错误的结论,从而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负面影响。
最后,休谟提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即通过“实验”来检验我们的结论是否正确。
他认为我们需要通过观察和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结论,以确认它们是正确的。
这种方法成为了现代科学研究的基础。
总之,《论辩篇》通过对人类思维的局限性和错误性进行探讨,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观点和思考方式,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很大的启示和帮助。
- 1 -。
技术决定论之悖论
技术决定论之悖论■ 李 曦引言自十八世纪工业革命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新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很多人开始思考技术是不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在这种背景下,技术决定论在上世纪从科学决定论中分离出来,开始成为一门独立社会学说。
几十年来,随着技术的快速发展,技术决定论也迅速强大起来,成为了影响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学说。
技术决定论有两条基本的论点,第一是技术支配着社会、文化及人类的其他各种领域。
第二是技术是有自主性的,它遵循着自己的发展规律。
因为发明不是独立的,所以技术的发展并不受人类的主观控制。
技术决定论者试图以人类历史的进程来证明其理论的正确,其中一个著名的论证就是技术发展决定着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与消亡。
怀特在1962年出版的书中说到,马镫这种技术可以使人更为安稳地坐在马上,从而解放双手,使人在马上的活动更加方便自如。
它从亚洲传入欧洲后,欧洲骑兵的盔甲就越来越重,重骑兵在战场上的作用越来越大,欧洲的骑士就出现了。
随之而来的是各种骑士装备的开销也越来越大,因此与之对应的骑士封建采邑制度,骑士精神、道德乃至爱情也随之出现了。
然而,这个完整的体系,包括军事、经济、文化等,却都因为亚洲传入的另一项新技术而崩溃,那就是黑火药。
由于这项技术的出现,像骑士这样的精锐重骑兵轻易就被枪支射杀,而骑士们的城堡也更容易被大炮攻陷,这样骑士们在战场上的作用就大大缩小了。
随着骑士们在战场上的消失,各种社会体系也就消亡了。
1.马镫技术的引进和骑士制度的建立一个假说上升到理论的层面,就必须能够自圆其说,即它的推理必须是真实的、普遍的。
然而,拿欧洲封建历史这个推理来说,整个推理过程并不完美,远没有达到真实和普遍。
分析这个论证,它主要由两个过程组成,一个是马镫导致骑士的出现以致欧洲骑士封建采邑制度的建立,另一个是火药导致骑士的没落以及欧洲骑士封建采邑制度的崩溃。
首先,我们先看第一个过程,马镫-骑士-骑士的战场主导作用-骑士制度的建立,是一个完整的逻辑过程。
技术工具论的表现形式及悖论分析
・技术哲学・ 文章编号:1000-8934(2002)04-0055-03技术工具论的表现形式及悖论分析杨庆峰 赵卫国(复旦大学 哲学系,上海 200433) 摘要:人们理解技术的通常范式是工具论的观念,海德格尔曾经对这种理解方式给予过批判。
但是,这种观念仍然以各种形式显现在人们对于技术是什么与对技术的批判中,“工具论”的范式给人们自身带来的问题———事实悖论与伦理悖论并没有被充分注意到,所以有必要对此范式进行整理并给予分析。
关键词:工具论;事实悖论;伦理悖论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1-11-05作者简介:杨庆峰(1974-),陕西渭南人,复旦大学哲学系2000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技术哲学;赵卫国(1970-),山西大同人,复旦大学哲学系2000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西方哲学。
①尽管海德格尔被技术生态主义者作为一种思想资源,但是,这不意味着在海德格尔和技术生态主义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换句话说,海德格尔被利用的合理性问题是还需要深入地探讨。
1在对技术的分析中,海德格尔批判了技术的人类学理解和技术工具论的思想。
但是他的批判从根本上被人们所忽略,技术工具论依然在显示着自身的不合理的存在。
这种忽略的可能性代价是当隐含在工具论观念内的逻辑矛盾真正显现出来成为现实物之际,我们发现自身处于一种难以解脱的悖论中。
所以有必要考察一下,工具论的观念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于人们对技术的理解当中,存在于人们对技术的批判当中。
这样做将为自身克服悖论提供一种可能。
那么,当说出“技术是工具”的话语时,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的探索关系到对工具论表现形式的理解,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技术是工具,意味着技术是中立的,不承载价值,涉及到价值的所有问题都应和技术无关。
所以人们(技术的使用者)将成为所有问题的责任承担者。
在这个意义上,工具与工具的使用者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
工具“被动地”存在着,而工具的使用者操纵着、控制着工具,借助工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2019年整理图解亚里士多德《工具论》
哲学要按照真实性原则处理这些命题
经验理论:观点和逻辑分立
辩论术 认识形式
系统形式的观点
理论 自圆其说
科学 理论
三种形式分立Biblioteka 观点 3系统形式 三角形结构
意见 1
看法
哲学方法:逻辑思维 应把所有命题都放在最普遍的
2
形式中来考察,这样一就会成为多。
例如,如果对立者的知识是相同的,那
么就会有相反项的知识相同以及相关项
关系环节:矛盾 本质属性对立
对立 对立
存在 本体
存在 形式
存在 模式
命题和问题的关系:两个层次三种形式
相反者的知识 相同还是相异
本质:逻辑命题:规则 具体:逻辑关系:方法
宇宙是否 永恒
本质:自然科学的命题 具体:自然科学的问题
本质:伦理的命题 具体:伦理的问题
如果看法不一致 个人是否更应该 服从父母或法律
果出发来考察
3、结果环节 从质到量的深入
对比
2形式同一时 从结果考察
数目上更多的善比 更少的善更值得选
择,这是绝对的
1从本质出发
更持久或更稳定的 东西……更值得选择
本质关系的属性和形式特点
认识 模式
本质:逻辑
有些必然存在 于(或表述)它们 在任何时候都恰好 要表述的那些相关 事物中,如结构、 状况和对称…… 如认识模式、逻辑 规则、表述格式
存在形式:暂时的 某人在运动场周围漫步
关系特性分为两个层次四种形式
本质:设定的是一个特性
否定的又是另一个特性
本质和具体是两个层次
具体:人相对于马的关 矛盾形式
系特性是一个为两足, 层次关系
另一个为四足。
两个问题
对技术悖论的一点思考关于悖论的思考
对技术悖论的一点思考:关于悖论的思考技术的进步促进了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化,在现代社会,技术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作用的发挥远远超出了任何时代,可以用“技术社会”一词来对我们所处的时代进行简单地概括。
然而,正如其他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具有两面性一样,作为改造世界的重要实践形式的技术,其发展的“非人化”趋势随着技术生产力功能的张扬也得到了进一步地强化,技术在推动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形成了技术悖论。
一、技术悖论的根源追溯技术悖论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逃避的现实,要想实现超越,就不得不重新反思造成技术悖论的根源。
1.技术的社会选择从技术的社会产生过程来看,技术是社会选择的产物。
但是,人类的选择具有强烈的功利主义色彩。
人类之所以利用技术是因为技术是实践性的知识体系,技术能够提高劳动生产率,契合了人类追求效率的观念。
同时,人类的认识能力在有限的时间内是有限的,思维的有限性与客观存在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使我们无法在社会中将技术的作用完全合理化地加以规范。
因此,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人类不能够完全认识技术活动的结果的产物。
由于社会存在着大量的难以预测的社会因素与自然因素,以及在选择技术时,技术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和人类内部利益的冲突,使得人类在选择技术时并不能够完全达到理性的程度。
2.人类中心主义走向极端随着人的主体地位的确定,事物变成了人所控制和操纵的对象,外物的价值完全被人所赋予,人类也从此进入了对作为对象的世界的征服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人与世界处于对立状态,产生了人与世界关系的危机。
整个世界变成了主体按自身的意图进行创造和活动的场所,作为主体的人把世界看作占有的对象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原材料产地。
事物的其他尺度逐渐丧失,人类生存的根基遭到破坏。
技术本来是人所创造和发明出来的,但当它被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者当作手段和工具去肆意地掠夺和处置自然时,无疑会成为危害人类利益的帮凶,形成技术悖论。
二、正确对待技术悖论从技术本身来看,技术具有“双刃剑”作用,技术给我们带来积极正面作用的同时本身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亚里士多德《工具论》
探讨了语言的本质、结构和功能,为后来的语 言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3
形而上学
探讨了宇宙的本质和存在,为后来的形而上学 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工具论》的结构与特点
01
02
结构:《工具论》分为 六篇,每篇下设若干章 ,内容相互连贯,形成 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特点
03
04
05
逻辑严密:每篇内容都 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展 开,使得读者可以逐步 掌握逻辑思考的方法。
THANKS
谢谢您的观看
06
《工具论》的进一步研究与探讨方向
深入研究《工具论》的内部逻辑关系
总结词
深入挖掘《工具论》的逻辑推理和论证过 程,理解其思维方式和论述结构。
VS
详细描述
通过对《工具论》的细致研读,分析其内 部的逻辑关系和论证方法,探讨亚里士多 德的思维方式和逻辑学理Hale Waihona Puke ,进一步深化 对《工具论》的理解。
对比研究《工具论》与其他哲学著作的关系
对现代逻辑学的影响
创立逻辑学
亚里士多德创立了形式逻辑学,为现代逻辑学的 发展提供了基础。
推理规则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推理规则,如三段论等,至今 仍是逻辑学的重要内容。
语言分析
亚里士多德对语言的分析对现代逻辑学中的语言 分析方法有着重要的影响。
对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科学的影响
逻辑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为人工智能与计算机科学提供了重要的逻辑 基础。
《工具论》的现代意义与价值
对人类思维的意义
逻辑思考的基础
《工具论》是亚里士多德对逻辑 学的经典论述,为人类提供了理 解和推理事物的基本框架和方法 ,是进行逻辑思考的基础。
毛概日志文档之技术悖论
新的市场机遇和技术机遇在组织的官僚运转中不断遭到淘汰。所剩下来的机遇往往并不能完全真正为市场所接受,最终大大减少了成功的机会。这种陈旧式的创新模式是很难在市场或者商业届中取得较大成功的。
我们积极地研究技术悖论产生的原因,具体地从各个方面来探究其原因,最终我们得出了以下重要结论:
经过我们的讨论,都一致地认为:
技术认识和人类的所有认识一样,也具有真理和谬误的辨证统一,真理的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技术认识的正确性标准、检验性标准也是确定和不确定的统一,这就决定了技术和技术应用具有二重性。也揭示了“技术悖论”伴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而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指导教师签字
附件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技术认识和人类的所有认识一样,也具有真理和谬误的辨证统一,真理的绝对和相对的统一、技术认识的正确性标准、检验性标准也是确定和不确定的统一,这就决定了技术和技术应用具有二重性。也揭示了“技术悖论”伴随着人类认识的发展而不同程度的存在着。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不仅在快乐中得到知识,也从知识中获得快乐。
附件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教学日志
学院
年级
班级
团队
成员
活动
主题
活动
时间
活动
地点
活
动
内
容
摘
要
今天下午,我们小组对于“新技术悖论”的根源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主要讨论了悖论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两个方面的东西,以下是我们讨论的结果:
1、技术悖论的社会根源
一般来说,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越高,越有利于发挥技术的积极作用,克服或避免技术的消极作用。其次,社会制度是技术社会作用二重性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科学技术本身为缩短工作时间、减轻繁重的劳动以及人对自然的改造提供了手段。另一方面,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技术异化的程度与技术理性的沙文主义扩展是分不开的。技术理性的沙文主义的扩展,可以说已经渗透到社会的总体结构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发达工业社会对人实行全面奴役和统治的思想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技术哲学・ 文章编号:1000-8934(2002)04-0055-03技术工具论的表现形式及悖论分析杨庆峰 赵卫国(复旦大学 哲学系,上海 200433) 摘要:人们理解技术的通常范式是工具论的观念,海德格尔曾经对这种理解方式给予过批判。
但是,这种观念仍然以各种形式显现在人们对于技术是什么与对技术的批判中,“工具论”的范式给人们自身带来的问题———事实悖论与伦理悖论并没有被充分注意到,所以有必要对此范式进行整理并给予分析。
关键词:工具论;事实悖论;伦理悖论中图分类号:N031 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01-11-05作者简介:杨庆峰(1974-),陕西渭南人,复旦大学哲学系2000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技术哲学;赵卫国(1970-),山西大同人,复旦大学哲学系2000级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是现代西方哲学。
①尽管海德格尔被技术生态主义者作为一种思想资源,但是,这不意味着在海德格尔和技术生态主义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联系,换句话说,海德格尔被利用的合理性问题是还需要深入地探讨。
1在对技术的分析中,海德格尔批判了技术的人类学理解和技术工具论的思想。
但是他的批判从根本上被人们所忽略,技术工具论依然在显示着自身的不合理的存在。
这种忽略的可能性代价是当隐含在工具论观念内的逻辑矛盾真正显现出来成为现实物之际,我们发现自身处于一种难以解脱的悖论中。
所以有必要考察一下,工具论的观念以什么样的形式存在于人们对技术的理解当中,存在于人们对技术的批判当中。
这样做将为自身克服悖论提供一种可能。
那么,当说出“技术是工具”的话语时,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问题的探索关系到对工具论表现形式的理解,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技术是工具,意味着技术是中立的,不承载价值,涉及到价值的所有问题都应和技术无关。
所以人们(技术的使用者)将成为所有问题的责任承担者。
在这个意义上,工具与工具的使用者是两个相互依存的概念。
工具“被动地”存在着,而工具的使用者操纵着、控制着工具,借助工具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如果在目的的实现过程中出现问题,作为工具的技术并非是问题的承担者,而技术的使用者成为责任的完全承担者。
这种观念普遍存在于人们的意识之中。
在对技术进行的伦理学的分析中,通常认为,技术是非价值的,中立的,所以问题与技术无关而是与技术使用者有着关系。
在这种中立性的价值评价基础上,技术作为一种力量隐藏在人的背后,人成为问题的责任承担者。
所以在一些问题的分析上,解决问题的方案都是从提高人自身的道德素质方面进行探索的。
技术是工具,意味着技术存在的根据是因为被使用并且能够满足人的自身需求。
所以衡量事物存在的标准是因为我们使用着、控制着它们。
在这个意义上,能够被使用、能够满足需求是技术意义的根据。
人自身的需求是实现判断的一个标准,无论作为物质形态还是知识形态,它都是以“某种实践目的”为指导(邦格)或者是“某种控制意愿”的体现(舍勒)。
技术的存在和意义在于满足这种实践目的的需求,在于完成控制意愿的实现。
人们也正是根据满足实践目的的程度和实现控制意愿的实现程度来做出价值判断。
这种态度延伸的后果是,人们开始根据技术态度来对待事物。
海德格尔认为,人“以限定的方式把现实当作持存物来解蔽”,借助这种力量,技术生态主义产生了,这是因为他们批判着以技术的方式对待自然界中的生物。
技术生态主义者认为所有的问题是人们用“技术”观念理解着自然界,自然成为人类算计、组织的对象,成为人们满足自身需求的东西,成为人实现自身控制意愿的对象。
所以他们开始了对技术观念的批判。
这种批判不是对作为物质的技术的批判,而是对一种观念的批判①。
这种观念正如上文所指出的那样,如果将其深刻地描述出来,可以看到一种人们自身的形象,一切都忽略了事物自身内在的价值,而更深刻地分析“人使用着,人满足着”之所以可能的根据?问题已经接触到了西方现代哲学的内核,后现代对作为西方传统基石的自我意识做出深刻的批判。
当然,技术生态主义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们的认识只是停留在这样的范围内,人类以技术的态度对待自然界,所以问题的解决是呼吁事物本身的内在价值和意义,反对人类中心主义。
技术是工具,意味着技术是人们满足自身需求的根据。
所以人们借助技术满足自身的需求。
作为中介,人们的某些需求可以通过技术来满足。
借助技术我们体现了控制实在王国的意愿,借助技术我们实现自由和民主。
早期的马尔库塞、哈贝马斯等学者的观点就建立在这样的基础之上。
在马尔库塞看来,技术首先是作为解放的工具存在的,在晚期,技术成为解放的桎梏;哈贝马斯批判着老师的“技术是解放的桎梏”,提出技术对于民主是一种促进作用,而且,所有的任务是探索这种存在于第18卷 第4期2002年 4月 自然辩证法研究Studies in Dialectics of Nature Vol.18,No.4Apr.,2002技术促进民主的具体过程。
“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技术和民主的关系问题,即如何把人们所掌握的技术力量,反过来使用于从事生产和进行交谈的公民的共识?”〔1〕可以看出,在哈贝马斯那里,技术是被作为促进民主的力量存在的。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技术也可以成为人们实现和满足自身需求的障碍。
当事物包括人在内被解蔽为持存物的时候,某种反面的作用就显现了出来。
技术是工具,意味着技术发挥功用是以其他事物为代价的,事物被控制、被改造、被组织。
所以这个矛盾———满足自身需求和尊重事物———难以调和。
技术与人的对立是这个问题最好的出发点。
马克斯・舍勒将技术与事物(包括人)看成是一种控制和被控制的关系。
技术体现着人的控制意愿,事物处于被控制意愿当中,在这种控制意愿实现的过程中,人自身可能成为被控制的对象。
在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可以看到在马克斯・舍勒那里没有成为现实的可能性的实现。
马尔库塞认为,个人被技术统治着,人们要求自由的需要被窒息,“技术的生产者成为流水线上的一个原子”,“在满足个人的各种需求的过程中,人的独立思想、自主性以及反对派存在的权利被现代化的工业设备及其高度的生产率所剥夺”。
另外,在生态伦理学那里,与技术有着密切关系的人的活动对于自然界是一种威胁。
从他们提出的种种伦理原则如“我们应该保护生态系统”、“我们应该保护环境”中,可以感受到一种从自然界立场出发的对于人的技术活动的某种描述,在这种描述中,一种以反对人类为中心提倡非人类中心论或者无中心论的观点体现了这种对立。
2在关于技术的理解中,可以明显地看到工具论思想的不同形式的影响。
有必要从科学与技术的划界、技术的本质、技术知识的起源、技术历史境遇的分析中表明这种影响的存在。
在讨论技术与科学的区别时,人们认为,技术指的是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与人工过程的知识、方法与技能的体系。
从目的上看,技术与科学完全不同,技术是关于生产的;从对象上看,技术研究人工自然系统;从处理的问题上看,技术处理事物应当怎样做等等。
可以看出,技术有别于科学,是“特殊的知识体系”。
这种特殊性表现在技术是“设计、制造、调整、运作和监控各种人工事物与人工过程”〔2〕。
尽管“知识形态”的技术观点受到“物质与方法”观点的批判,但是他们在一点上是一致的:技术具有使用价值,可以解决问题,可以是被我们用来解决问题。
在关于技术本质的理解上,国内外学者都表现出了相应的迹象。
马克斯・舍勒认为:“技术并不是在某种具有理论性和沉思特征的,由真理观念、观察过程、守恒过程、纯粹逻辑以及数学来表现其特征的科学之后,对这种科学‘加以运用的过程’,毋宁说,正是多少有些流行的、对这样那样的实存王国进行控制的意愿和进行指导的意愿,既共同决定了思想方法和直观方法,也共同决定了科学思维的各种目标,而且的确,他们似乎还在诸个体的意愿背后发挥共同决定作用,而这些个体的不断变化的调查研究动机,在这个过程中是无关紧要的。
”〔3〕国外学者对于他本人的研究也显示了工具论思想对他的影响〔4〕。
在回答“技术是什么”的问题上,国内学术界公认存在着两种分歧,无论是“物质手段和方法方式的总和”和“操作性(实践性)知识”的分歧,还是广义技术和狭义技术的分歧,都是将技术的本质理解为方法方式和操作性知识。
在通常意义上,技术被理解为关于怎样做的知识体系〔5〕。
很明显,技术的方法性和可操作性成为理解技术不可缺少的一种维度。
另外,荷兰学者霍依卡(R.Hooykaas)研究了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兴起和宗教的关系问题,他认为,现代意义上的技术是一门应用自然科学,是一种驾御自然从而使自然为人类服务的成就。
宗教之所以可能成为它的源泉是因为宗教为技艺提供了合理性。
在讨论技术知识的起源时,马克斯・舍勒认为技术是对实存王国进行控制的意愿和进行指导的意愿的一种体现。
现代技术不断前进的推动力,引导现代技术前进的基本观念恰恰是“进行控制和指导的意愿”。
在技术的历史境域问题———技术为什么受到哲学的忽略———上,人们普遍认为,由于西方哲学重理论的传统,所以作为手艺的技术,作为科学应用的技术被忽略成为一种必然,技术哲学没有得到类似于科学哲学的发展也是一种必然。
“认为技术理所当然是好的和只注意到技术坏的负面的倾向,都不是忽略技术哲学的根本原因。
除了具体的历史情况以外,还跟西方哲学注重理论的传统有关。
”〔6〕技术被哲学关注恰恰是因为技术本身的非工具性的因素在一个新的时代充分涌现出来,给人带来了许多值得思索的问题。
当“技术生存”、“技术化存在”成为问题被提了出来时,需要新的维度才能对这种现象给予理解。
技术是工具的观念还存在于中国传统的“体、用”范畴之中。
与技术和科学密切相联系的西学一直被看作是“用”,一种“技”。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提出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如此看来,技术工具论的观念如何作为一种潜在的观念存在于人们对技术的理解当中,如果在技术批判理论中也存在着同样的观念,我们不应感到惊奇。
因为这样的情况很容易理解,同样的观念可以存在于人们对技术的理解,也可以出现在人们对技术的批判中。
“批判”成为人们理解技术的一种通常的范式,批判理论的形态简单,可以概括为技术的伦理学批判、技术的生态学批判、技术的意识形态批判、技术的主体性批判。
在批判中,贯穿着这样一条主线:作为工具的技术发挥着工具所特有的作用。
这条主线作为一致性就存在与理论本身对技术的预设当中。
技术伦理学的批判恰恰是以第一种方式来完成对于技术的批判的。
被称作为技术伦理主义的批判理论是从伦理学的角度展开自身的批判的。
批判更深地涉及到人自身。
在这种批判中,“正、负效应”成为独有的范畴,使用这样的成对范畴意味着人们使用技术所产生的对于人们自身而言的后果有不同的区别,在这个过程中,技术被使用,体现出作为工具的中立性。
在所提出的问题———如何避免负效应———中,可以看到一种把解决问题的希望寄托在工具使用自然辩证法研究 第18卷 第4期者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