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古诗阅读之咏物言志诗
![古诗阅读之咏物言志诗](https://img.taocdn.com/s3/m/0a6d2998c5da50e2524d7fc4.png)
古诗阅读之咏物言志诗作者:卢家连杨守训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5年第42期【技法指津】一、概念与特点咏物言志诗是指作者以生活中某一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以此表达自己的精神品格、理想志向或爱憎好恶等思想情感的一类诗。
描摹其态求形似,融入哲理求神似,形神兼备是此类诗的特点。
二、常见类别及主旨1.单纯咏物。
状物之形貌,写物之神态,只求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情感,只为表达作者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
2.托物言志(志向)。
诗中描绘的物象只是载体,借以表达作者的人生态度、抱负追求与豪情壮志。
名为咏物,实则通过描摹物象特征展示个人志向:或远离尘世(污浊的官场)、追求闲适的田园生活;或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或坚持理想、绝不媚俗,不向恶势力屈服;或表达渴望得到赏识重用的愿望,等等。
3.托物喻理。
通过咏物来表达一定的自然法理、社会道理、人生哲理。
4.托物讽世。
通过咏物来讽喻揭露批判社会上的不公平现象,讽刺丑恶的人性。
5.咏物抒怀(情感)。
以诗歌所咏之物自喻,或表达羁人生不幸遭遇的愤懑感慨;或表达羁旅离愁;或表达思乡念亲之情;或表达怀才不遇、命运多舛的伤感;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想破灭的哀愁;或忧国忧民,感时伤世;或愤世嫉俗,针砭时弊;或抒发政治上失意的郁闷苦恼,等等。
三、常考题型针对咏物言志诗,一般有以下几种题型。
1.这首诗所描写的主要意象(物象)是什么?有何特点。
2.通过分析意象(物象),把握抒情主人公的主要形象特征、性格追求。
3.通过分析诗中意象(物象)的寓意,进而分析诗歌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或主旨。
4.分析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或比较两首诗情感技巧的异同。
四、鉴赏方法1.抓“物”的特点。
鉴赏咏物言志诗,首先要注意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生长环境。
我们只有准确抓住外形特点,分析物的比喻或象征意义,才能展开联想,探求到主旨。
如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植物,有耐寒的特点,能在恶劣环境中顽强生存,所以二者往往象征坚贞不屈、孤傲直立、刚正不阿等品质。
咏物言志诗鉴赏
![咏物言志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ba793dd01a37f111f1855b7b.png)
• 5、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咏物诗常用的表现手法
• 托物言志 • 比喻、象征 • 对比、烘托 • 拟人等
六、实战演练
找出下列各诗中具有明显标记的诗题标志、意象,并分析感悟。
教 材 诗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 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 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 诗歌。
菊 郑谷
王孙莫把比蓬蒿, 九日枝枝近鬓毛。 托物言志 露湿秋香满池岸, 由来不羡瓦松高。 对比 拟人
菊 花 黄巢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托物言志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对比 比喻
• 三、常见意象---花草类:
最后两句赞美山泉的品格,表现山泉得天地之声色、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 又表现了山泉 恬淡自然、清高自守的品格,寄托了 诗人清雅的人格追求 。
3.下列对《咏山泉》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一首较为工整的五律,此诗的内容组合与行文结构
颇具特色。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
然。
B.诗人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
4、讽刺社会上丑恶的人性或现象。
单纯咏物
仅状物之形貌,言物之神态,仅求 其形似,不赋予个人的感情,最多表 达诗人健康而高雅的审美情趣。如贺 知章的《咏柳》赞美春柳的轻盈姿态, 仅透露一点对自然之物的喜爱之情
如何鉴赏咏物诗?
• 1、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 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 2、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3、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自伤迟暮、自叹身世
咏物诗手法之托物言志
![咏物诗手法之托物言志](https://img.taocdn.com/s3/m/625d45a41a37f111f1855b4b.png)
五、咏物诗名作背诵和自主鉴赏
卜算子·咏梅 宋.陆游
•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 风和雨。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 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
•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 枝俏。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 , 她在丛中笑。
一、温故知新 引导鉴赏
石灰吟 明·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二、探索发现 归纳总结
1.什么是咏物诗?
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 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 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 歌。这种诗歌最主要的艺术手法 是托物言志。
2.鉴赏步骤总结
三、牛刀小试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画眉鸟 王安石 百啭千声随意移, 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 不及林间自在啼。 本诗表现手法上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从诗中能领悟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沙场练兵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梅花 陈焕 云里溪桥独树春,客来惊起晓妆匀。 试从意外看风味,方信留侯似妇人。 【注】留侯:汉代名将张良,功高位重,但却摒弃人间富 贵。传说他有大丈夫的胸怀,又有美如少女的外貌。 王安石和陈焕两首咏梅诗,都抓住了梅花的同一特征 进行歌咏,这一特征是什么?两位诗人是怎样借此抒发他 们的情感的?
经典诗作品读
咏蛙 毛泽东 独坐池塘如虎踞, 绿荫树下养精神。 春来我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
山水有意
草木含情
咏物诗手法之托物言志
金沙中学 陈响伦 2017年6月15日
咏物言志诗上课
![咏物言志诗上课](https://img.taocdn.com/s3/m/51aad461f46527d3240ce05e.png)
自伤迟暮 自叹身世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依依惜别图
对故居的 依恋难舍
咏物言志诗小结: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 神似——
整体构思: 或讽喻现实,或写个人身世、 品格和志向; 常用手法: 托物言志、比喻、拟人、对比、 环境烘托等。 因此我们要品味诗人将什么情感寄托于物, 或者将物赋予什么象征意义。
类 别
情 感
单纯咏物、托物言 志(寓意)、托物喻理、 (1)从具体 托物讽世、以物比兴 。 描写的方法看, ①寄寓作者的理 主要是正面描 想抱负,或实现个人 写(绘形绘色) 理想,或报效国家。 与侧面烘托。 ②寄寓高尚的节 (2)从修辞 操,或表达怀才不遇 手法看,主要 与命途多舛的伤感, 是比喻(比况)、 或抒发年华易逝与理 象征、拟人和 想破灭的哀愁。 对比。 ③托物讽世,或 (3)从抒情 忧国忧民,或感时伤 方法看,主要 世,或愤世嫉俗,或 是托物言志。 针砭时弊,或冷嘲热 讽。 (4)揭示某种哲理
检查预习:你掌握了吗?请填写下列表格。
题材特征 内容情感
常用技法
借助吟咏自然或社 内 会事物来表达诗人的思 涵 想感情。
①从对象上来看, 咏物诗的对象是单纯的 某个物。着重对所咏之 物的特征、功能进行刻 画,或者着重对所咏之 标 志 物的某一内韵、精神进 行吟咏。 ②从题目上来看,或 以所咏之物为诗名或以 “咏某物”“题某物” “某物吟”等为题目形 式。
高考复习咏物言志诗的鉴赏
![高考复习咏物言志诗的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0ace0bf75fbfc77da269b154.png)
②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 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 “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 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 保持自己的节操。
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 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 月晓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 ③“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仅从“绿 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 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自 • • • •北京卷
红 梅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 尚余孤瘦雪霜姿。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注] 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独开迟”既点出了红梅晚开,也赋予了她不与众花争 春的品性。
B .“自恐”句不是说自己真的担心,而是含蓄地表达了不 愿趋时的情感。 C .“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 无奈。 D .“酒晕”句是说梅花之色仿佛是人饮酒后脸上泛起的红
咏 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咏 柳 曾巩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
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碧玉:出自乐府《碧玉歌》,这首诗是歌咏-位名 叫碧玉的美丽女郎的。
1. 两首诗运用了不同的修辞方法,前者主 比喻 ,后者主要用了____。 拟人 要用了___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f3053e4531b90d6c85ec3a87c24028905f8548.png)
“咏物言志诗词”教学案【教学目标】学问与技能: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理解古诗常见意象。
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分析比照、衬托等艺术手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
【教学重点和难点】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课时安排:三课时。
学问储藏【咏物诗的鉴赏】1、含义: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表达人文思想。
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予了肯定的感情。
在诗中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奇特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2、特点:第一,常以所咏之物为题,或者可以从题目看出所咏之物。
咏子规,题目即为《子规》;咏葡萄,题为《葡萄》;咏牡丹,题为《赏牡丹》。
其次,抓住物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
如,写青松的“挺”“直”,这是形态描写;写梅花像雪一样洁白,这是色泽描写;《石灰吟》中写“大雪压”“凌寒”“出深山”“烈火燃烧”,这些都是外部环境描写。
其实根本上每一首咏物诗都有这一特点。
第三,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德,寄予作者的情志。
如对于青松,我们可以读出青松的“坚贞不屈、傲岸高洁”、对于梅花,我们可以读出梅花的“不畏严寒、清雅高洁”、对于石灰,我们可以读出石灰“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明磊落的襟怀”,固然,物的品质实际上也是作者的品质表达,是作者的人格写照。
3、作者借所咏之物所寄予的常见情感:第一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其次表达自甘孤独、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第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第四,表达对人民的怜悯,对黑暗现实的不满。
4、鉴赏方法:①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
②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予的感情。
《咏物言志诗》课件
![《咏物言志诗》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6447de9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9a.png)
晚唐李商隐《无题》
总结词
李商隐的《无题》以爱情为主题,抒发对人生的感慨。
详细描述
《无题》是李商隐的代表作之一,通过对爱情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 。诗中通过对爱情的描绘,展现了爱情的美丽和痛苦,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无常和
短暂的感慨。
05 咏物言志诗的影响与价值
对后世的启示与影响
传承文化
《咏物言志诗》PPT 课件
目录
CONTENTS
• 咏物言志诗的定义与特点 • 咏物言志诗的创作手法 •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 • 咏物言志诗的代表作品与诗人 • 咏物言志诗的影响与价值
01 咏物言志诗的定义与诗人内 心情感和志向的诗歌。
定义解释
这类诗歌通常以自然界或生活中 的具体事物为对象,通过细致入 微的描绘,展现出诗人的情感世 界和人生追求。
理解诗人情感表达
总结词
理解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是鉴赏咏物言志诗的关键。
详细描述
咏物言志诗中,诗人常常借助物象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在鉴赏时,我们需要深入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感受其 喜怒哀乐,从而更好地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主题。
体会诗歌的艺术美
总结词
体会诗歌的艺术美,是鉴赏咏物言志诗的重要环节。
象征手法
总结词
通过象征性的事物或形象来表达某种意义或情感。
详细描述
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将抽象的概念或情感具象化,使得读者在欣赏诗作的同时, 能够领悟到象征背后的深层含义和情感表达。
对比手法
总结词
通过对比不同事物或形象来突出表达 某种意义或情感。
详细描述
诗人运用对比手法,将相反或相对的 事物或形象进行比较,使得读者在欣 赏诗作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 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和情感。
咏物言志诗咏物诗
![咏物言志诗咏物诗](https://img.taocdn.com/s3/m/bf31cec85f0e7cd1842536fa.png)
诗歌形象的鉴赏分析
传统意象——“柳”
六、“章台柳”。韩翊诗云:“章台柳、章台柳, 昔日青青今在否?”以柳暗喻其宠妓。“眠花卧 柳”、“烟花柳巷”,柳即指落入烟花的妓女。
诗歌形象的鉴赏分析
传统意象——“柳”
七、“寒食柳”。据 《荆楚岁时记》载: “寒食日,皆折柳插 门。”张炎诗云: “折得一枝杨柳,归 来插向谁家?”以柳 寄思亲恋乡之情。倪 瓒“旧家应在,梧桐 霞井,杨柳藏门。” 以柳感怀游子乡情。
诗歌形象的鉴赏分析
传统意象——“柳”
八、“金雪柳”。李 清照《永遇乐》中云: “铺翠冠儿、拈金雪 柳,簇带争济楚。” 以柳妆扮,更添女儿 几分娇美。常言道 “清明不戴柳,红颜 成皓首”,就是这个 道理。
诗歌形象的鉴赏分析
传统意象——“动物”
猿猴
哀伤 凄厉
鸿鸽 (瘦)马 鱼
理想 追求 奔腾 追求 漂泊 自由 惬意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1、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 的夏蝉。
2、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 须任何外在凭借。
3、手法:托物言志
三、由物到人,由实到虚,把握作者在描摹事 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从以上三首诗歌,我们可以读出青松的 “坚贞不屈、傲岸高洁”、梅花的“不 畏严寒 、清雅高洁”、石灰“不怕牺 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光明 磊落的襟怀”,当然,物的品质实际上 也是作者的品质体现,是作者的人格写 照。
咏物言志诗咏物诗
咏物诗
咏物诗是借对自然界中万物的 细致描摹,寄托诗人自己的思想感 情。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 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 或咏物怡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 歌。
咏物诗鉴赏要点
![咏物诗鉴赏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775388ba9b89680202d8252d.png)
咏物诗鉴赏要点一、概念解说1、概念咏物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如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等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
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
2、托物言志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物与景: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
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志与情: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二、咏物诗的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构思上——从局部分析常用比喻、拟人、对比、象征等手法。
三、咏物诗分类⑴描摹情态类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海棠苏轼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作者恐怕花睡去点蜡烛去欣赏花。
将海棠比拟为美人,写出了海棠的娇艳妩媚,深切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爱花惜花之情。
⑵托物言志类作者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如:竹石郑板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韧,任尔东南西北风。
立根破岩,咬定青山,千磨万击,屹立挺然。
这副铮铮傲骨也正是诗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那种坚定的意志、顽强的精神和不向邪恶势力屈服的气节通过这首诗表现得淋漓尽致。
⑶咏物抒怀类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如:在狱咏蝉骆宾王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此诗作于患难之中,作者歌咏蝉的高洁品行,以蝉比兴,寓情于物,蝉人浑然一体,抒发了诗人品行高洁却“遭时徽纆”的哀怨悲伤之情,表达了辨明无辜、昭雪沉冤的愿望,是咏物诗中的名作。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3309a51c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2e.png)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
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
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
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
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
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
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
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
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
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
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
“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https://img.taocdn.com/s3/m/d5e9aef5172ded630b1cb649.png)
古诗词常见题材之咏物言志诗鉴赏咏物诗是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诗人自己的感情。
在诗人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花一木皆关情,他们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一、基本特点1、标题:直接以物象为题;咏(题、赠、赞)+物象。
2、形似:用形象语言描写出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多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3、神似:借物抒怀,表达理想、志向、情怀。
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4、分类(1)描摹情态类这类诗歌诗人往往满怀喜悦之情对事物的形、神、意进行描摹,字里行间往往洋溢着诗人的喜爱。
(2)托物言志类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
(3)咏物抒怀类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
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4)以物喻人类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5)托物言理类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
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4、写作技巧(1)从整体构思看,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2)常用修辞:比喻、象征、拟人、对比。
(3)从具体描写方法看,比喻、拟人、对比、正面描写、侧面烘托。
二、鉴赏方法赏析时要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一)注意“三读”1、读标题咏物诗以动植物名称作为标题,如《蝉》(李商隐)、林逋《山园小梅》、《鹧鸪》(郑谷)、《金钱花》(罗隐)、《石灰吟》(于谦)、《小松》(杜荀鹤)。
从标题中我们明确了作者所描述的对象,理解作者所选取的事物的特性和寓意。
诗歌鉴赏之咏物言志(教师)
![诗歌鉴赏之咏物言志(教师)](https://img.taocdn.com/s3/m/7f1225d74028915f804dc23b.png)
诗歌鉴赏之咏物言志诗一、概述诗歌形象......,既可指叙事诗中塑....即寄托着作者思想感情的事物。
一般分三类:一是人物形象造的人物形象(如白居易《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形象),也可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即诗人自己(如《雨霖铃》中的“我”)。
二是景物形象......,诗中的景物形象是情中景。
抒情诗,往往是借助客观物象(山川草木等)表现出来的主观感情形象,也就是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
三是事物形象....,.即指咏物诗的物象.往往由物及人,从物人一体的角度来把握事物的特点。
咏物言志诗.....是通过对独特事物(大自然中的景物、器物、动物或植物)的描绘或欣赏,来抒发作者的情感,表达自己的精神品质或理想追求的诗歌。
这类诗有的以物喻人,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
如曹邺的《官仓鼠》:“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也不走。
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
”用大老鼠来比喻、讽刺剥削者。
有的托物言志、咏物抒怀,诗人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是用象征、比兴等手法,把自己的某种理想的人格融于某种具体事物中。
如郑板桥的《竹石》:“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表达了作者追求清廉正直,不为浊世之风污染的高尚情操。
有的描摹情态,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
如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 香雾空蒙月转廊,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诗中海棠就是诗人本人,其爱花、惜花之情极为深切,可感触到诗人豁达洒脱的胸襟。
(二)咏物诗常见物象:1.蝉:悲凉或品行的高洁。
2.梅花:代表高洁人格。
3.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
4.竹子:具有“性直”“心空”“节贞”等特点,为隐者所爱,表现君子的品德修养。
5.菊花:傲霜之花,隐逸、高洁、脱俗。
6.莲花:代表高洁、雅致、宁静等。
7.东风:旷达、欢愉、希望。
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d53cbd0d1d233d4b14e852458fb770bf68a3b4e.png)
咏物言志诗鉴赏教案第一章:咏物言志诗的概念与起源1.1 咏物言志诗的定义1.2 咏物言志诗的起源与发展1.3 咏物言志诗的特点与价值第二章:咏物言志诗的写作技巧2.1 观察与描写2.2 寄托与象征2.3 对比与衬托2.4 咏物言志诗的构思与表达第三章:咏物言志诗的情感表达3.1 咏物言志诗中的情感分类3.2 情感表达的方法与技巧3.3 情感表达的深度与内涵第四章:咏物言志诗的审美鉴赏4.1 咏物言志诗的审美特点4.2 鉴赏咏物言志诗的方法与步骤4.3 咏物言志诗的审美价值与意义第五章:经典咏物言志诗鉴赏案例分析5.1 《墨梅》王冕的诗鉴赏5.2 《石灰吟》于谦的诗鉴赏5.3 《竹石》郑燮的诗鉴赏5.4 学生互动环节:分享自己的咏物言志诗作品及鉴赏心得第六章:唐代咏物言志诗鉴赏6.1 唐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6.2 唐代咏物言志诗的代表诗人6.3 唐代咏物言志诗案例分析:《蝉》虞世南第七章:宋代咏物言志诗鉴赏7.1 宋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7.2 宋代咏物言志诗的代表诗人7.3 宋代咏物言志诗案例分析:《墨梅》黄山谷第八章:明代咏物言志诗鉴赏8.1 明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8.2 明代咏物言志诗的代表诗人8.3 明代咏物言志诗案例分析:《竹石》郑燮第九章:清代咏物言志诗鉴赏9.1 清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9.2 清代咏物言志诗的代表诗人9.3 清代咏物言志诗案例分析:《石灰吟》于谦第十章:现代咏物言志诗鉴赏10.1 现代咏物言志诗的特点10.2 现代咏物言志诗的代表诗人10.3 现代咏物言志诗案例分析:《兰》郭沫若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咏物言志诗的概念与起源难点解析:咏物言志诗的起源与发展历程较长,需要对各个时期的特点进行详细梳理;咏物言志诗的价值在于其深刻的情感表达和审美鉴赏,需要对这两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二、咏物言志诗的写作技巧难点解析:观察与描写需要对咏物言志诗中的物象进行细致入微的描绘;寄托与象征需要理解诗人在诗中寄托的志向与情感;对比与衬托需要把握诗中的对比手法及其作用;构思与表达需要分析诗的整体结构和表达方式。
咏物言志诗常见手法
![咏物言志诗常见手法](https://img.taocdn.com/s3/m/cba392ba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e1.png)
咏物言志诗常见手法咏物言志诗,顾名思义,是通过描写物品的外形、特性、属性等来表达抒情意境,借以展示对生命、时空、自然的感悟和认识。
在艺术创作中,常见的手法大致可以归纳如下:一、描述快照这种手法主要是通过撷取某个瞬间、某个姿态来展示物品独特的魅力。
例如:“君子剪不断,妖姬又重愁。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这首《青玉案·元夕》通过描绘桥上人们热闹的场景,展示出燕子翻飞、鱼儿跃动的美妙景象,既表达了对自然的敬仰,又表现出节日喜庆氛围。
二、夸张手法这种手法常用于突出物品的特性和形象,形成生动色彩。
例如:“翠竹连篱落,珠帘半卷开。
客来茶犹热,新雨浴初晴。
”这首《题破山寺后禅院》通过夸张写法,形象生动地描述出禅院中宁静优美的环境,使人心生向往。
三、拟人手法这种手法以物品为人,赋予其感情和品性,表现出自然界万物的生命力。
例如:“高山流水,凭君传语。
青山横北秦,白水绕东郭。
”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通过把山水比作人物,形成了壮美的景象,同时表现出作者那坚毅、豪迈的性格特点。
四、写景对物这种手法通过写景对物,可以表现出物品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展示出自然界的美妙。
例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这首《点绛唇·江城子》通过对江城美景的描绘,与娇美的女子对比,进一步表现出女子的清丽、形貌。
以上四种手法只是常见的一部分,实际上,咏物言志诗的创作手法各异,无一例外地展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世界的感悟和理解。
在艺术创作中,要善于把握各种手法,真正做到“调翠与山一色,衬红无数行香”,让读者感受到心灵和视觉的双重享受,由衷地领略到诗歌的美妙之处。
咏物言志诗总结与范例-
![咏物言志诗总结与范例-](https://img.taocdn.com/s3/m/2d8a85c9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70b38ee.png)
敌之策, 被拒不纳,
痛心疾首, 孤身隐 居苏州, 终身未娶。
表达不愿媚俗、不愿同流合污, 坚 持个性, 保持清白的高尚节操;或 者远大抱负, 老当益壮的情怀。
宋亡后, 他改字忆
菊 花 元稹 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1)菊花的什么特点触发了元缜的
诗情? 外在特点:百花先谢而菊花后凋 内在的神韵、品格:历尽风霜而后凋, “卓为霜下杰”的坚贞品质。
试析诗的后两联中的”比“的运用
1、“露重”“风多” 比喻 什么 ? 2.“飞难进”“响易沉”分别比喻什么 ?
1、比喻环境的压力 2.比喻政治上的不得意 和 言论上的压制
3.“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余心”的本义和实际含义是什么?
秋蝉高居树上,餐风饮露,有谁相信它不 食人间烟火呢? 这句诗是诗人的自我辩 白,是说他具有高洁的品性不为时人所了解, 还被诬陷入狱,无人肯为他表明心迹。
所言之志: 作者以柳自喻,借春柳之荣,秋柳之衰, 构成强烈的反差。叹己之少年得志,老来沉沦失意。
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3.分析诗人运用的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拟人、对比、拟人
(主旨)自伤迟暮, 自叹身世。 (表达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的悲凉心境) 这是咏柳寄慨之作, 其中隐含诗人身世之感
“清秋”、“斜阳”、“秋蝉” , 一派凄凉, 秋之柳的稀疏衰落。
2.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情与志。
(由物及人,知人论世,抓物与情志的契
春合柳点繁)盛 秋柳枯凋
契合点
少年得志, 老来沉沦 失意的诗人
诗人处境: 诗人年轻时怀有远大抱负, 17岁中进士,后 在牛李两党争斗的夹缝中求生存,辗转于各藩镇幕僚当 幕僚,郁郁不得志,潦倒终身。“一生襟抱未曾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咏物言志诗的鉴赏方法技巧
一、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
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
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
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
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
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
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
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二、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
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
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
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
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
”(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
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
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
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
“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
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
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
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
“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
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
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
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
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不遇,自生自灭,不胜悲凄。
细味此情,便知诗人写此诗的良苦用心。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咏物诗的写作技巧或拟人,或比喻,或正面描写,或侧面烘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