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平衡原理

合集下载

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学习中的补充)

化学平衡(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学习中的补充)

特殊标志判断法
反应体系的总压强、总物质的量、总质量、颜色、 反应体系的总压强、总物质的量、总质量、颜色、混合 气体的平均分子量、密度等都是有条件的特殊规律, 气体的平均分子量、密度等都是有条件的特殊规律,视具体 反应、具体条件决定是否可作为平衡的标志。 反应、具体条件决定是否可作为平衡的标志。
使用平衡常数应注意的问题
二、化学平衡的建立
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里, 在一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里,加1molSO2和 1molO2,发生反应 2SO2+O2 2SO3 ,
思考: 思考:
(1)开始阶段有什么特征? )开始阶段有什么特征?
c(SO2) 、c(O2)大,c(SO3) =0, v(正) >0 ,v(逆)=0 大 , 正 逆
练习
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 在一定温度下的恒容容器中 当下列物理量不再 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 表明反应: 发生变化时 表明反应 A(固)+3B(气) 固 2C(气)+D(气)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气 气 气 已达平衡状态的是 其中只有B气体有颜色 气体有颜色) (其中只有 气体有颜色) ( BCD ) A.混合气体的压强 混合气体的压强 C.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气体的平均分子量 B.混合气体的密度 混合气体的密度 D.气体的颜色 气体的颜色
练习
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 下列说法中可以充分说明反应 P(气) + Q(气) 气 气 状态的是( 状态的是( A R(气)+S(气) , 在恒温下已达平衡 气 气 )
(A) P、Q、R、S的浓度不再变化 、 、 、 的浓度不再变化 (B) P、Q、R、S的分子数比为 的分子数比为1:1:1:1 、 、 、 的分子数比为 (C)反应容器内 、Q、R、S共存 反应容器内P、 、 、 共存 反应容器内 (D)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反应容器内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化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

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大学基础化学复习提要------------------------------------本课程的主要内容1. 化学基本原理* 热化学* 化学平衡* 化学反应速率2. 化学平衡原理及应用* 酸碱平衡及酸碱滴定* 沉淀平衡* 氧化还原平衡及滴定* 配合平衡及配合滴定3. 物质结构* 原子结构* 分子结构4. 元素化学* 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 过渡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考试的基本题型判断题、选择题、填充题、计算题第一章热化学重点内容:状态及状态函数计算注意点:1、热力学标准状态:在pθ(101325Pa)压力下,理想气体、液态和固态的纯物质、1mol×L-1浓度的溶液。

2、理解时,最稳定单质是指:C(石墨 ),Cl2 (g) ,Br2 (l) ,I2 (s)等。

3、1) 盖斯定律:热化学方程相加减,相应的也相加减。

例1、298.15K时由于Na (g) Cl-(g)→NaCl(s)的= -770.8kJ·mol-1,则NaCl(s)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是-770.8kJ·mol-1。

(×)解:标准摩尔反应焓定义:由最稳定单质生成1mol化合物的焓变。

本题中Na (g) Cl-(g)不是最稳定单质。

例2、反应 Na2O(s) I2(g) ->2NaI(s) O2(g)的为( C )(A) 2 (NaI, s) - (Na2O, s)(B) (NaI, s) - (Na2O, s) - (I2, g)(C) 2 (NaI, s) - (Na2O, s)- (I2, g)(D) (NaI, s) - (Na2O, s)例3、已知Zn(s) O2(g) = ZnO(s) 1= -351.5 kJ?mol-1 (1)Hg(l) O2(g) = HgO(s) 2=-90.8 kJ?mol-1 (2)Zn(s) HgO(s) = ZnO(s) Hg(l) (3) 的3为 = -260.7 kJ?mol-1解:∵(3)=(1)-(2)∴3 = 1 - 2= -351.5 90.8=-260.7 kJ?mol-1第二章化学平衡重点内容:* 标准平衡常数* 标准平衡常数的应用(计算)* 多重平衡规则* 化学平衡移动1、标准平衡常数表达式注意1)各种条件下平衡常数表达式的正确书写2)平衡常数的物理意义3)能进行化学平衡常数的有关计算根据已知条件求算平衡常数;根据平衡常数计算c平(p平)或α。

高中化学选修四 第二章 等效平衡原理

高中化学选修四 第二章  等效平衡原理

高二化学《等效平衡》专题一、等效平衡的概念1.定义:对于同一可逆反应,当外界条件一定时,无论该反应是从正反应开始,还是从逆反应开始,或是从中间状态(既有反应物又有生成物的状态)开始,只要到达平衡时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数(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对应相等就可达到相同的平衡状态,这就称为等效平衡。

在一定条件(定温、定压或定温、定容)下,对于同一可逆应,尽管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不同,而达到平衡时,同种物质的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相同,这样的平衡称为等效平衡。

如,常温常压下,可逆反应:N2 + 3H22NH3①1mol 3mol 0mol②0mol 0mol 2mol③0.5mol 1.5mol 1.0mol①从正反应开始,②从逆反应开始,③从正逆反应同时开始,由于①、②、③三种情况如果按方程式的计量关系折算成同一方向的反应物,对应各组分的物质的量均相等(如将②、③折算为①),因此三者为等效平衡2.标志:由以上定义我们可以看出,判断同一可逆反应达到的平衡状态是否达为等效平衡的标志是:达到平衡后,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分数(质量分数、物质的量分数或体积分数)是否对应相等。

3.意义:等效平衡的概念的提出反映了化学平衡状态的建立与途径无关。

二、等效平衡规律根据反应条件(定温、定压或定温、定容)以及可逆反应的特点(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是否相等),可将等效平衡问题分成三类:1、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改变的可逆反应只改变起始时加入物质的物质的量,只要经极限转换后,与原起始物质的物质的量(或浓度)相等,则两平衡等效。

[例1]在一定温度下,把2 mol SO2和1 mol O2通入一个一定容积的密闭容器里,发生如下反应:2SO2+O22SO3当此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混合物就处于化学平衡状态。

现在该容器中,维持温度不变,令a、b、c分别代表初始加入的SO2、O2和SO3的物质的量(mol)。

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2

第二章 水文循环与水量平衡2

海洋的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 程为:
P c R Ec
Po R Eo

从上面分析看,则全球多年平均水量平衡方程为:


P c P o Ec Eo


说明全球多年平均降水量与多年平均蒸发量相等。
PE
第二节

水文循环的尺度
水文循环具有全球水文循环、流域或区域水文循环和水— 土壤—植物系统水文循环等三种不同的尺度。
3、河道纵比降 落差、纵比降 比降计算公式: ( 1 )当河道纵断面近于直线 时,比降计算式为:

J
h1 h0 h l l


( 2 )当河底高程沿程变化时, 如下图,比降计算式为:
(h0 h1 )l1 (h1 h2 )l2 (hn 1 hn )ln 2h0 L J L2

形成水文循环的内因是水的三态(固、液、气)在常温下 可以相互转化,水文循环的外因是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重 力)。因下垫面的不同,水文循环的强度、规律和路径也不
同。
水文循环的存在,不仅是水资源和水能资源可再生的根本原因,而且是地 球上生命生生不息,能千秋万代延续下去的重要原因之一。水文循环是自 然界众多物质循环中最重要的物质循环。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二、流域
(一)流域 流域:汇集地面水和地下水的区域称为流域。也就是 分水线包围的区域。 (闭合流域、不闭合流域)

(二)流域的基本特征
1、流域面积:流域分水线包围区域的平面投影面 积。 2 、 河网密度:流域河流干支流总长度与流域面 积的比值。 3、 流域的长度和平均宽度: 流域的长度(流域的轴长):以流域出口为中心 向河源方向做一组不同半径的同心圆,在每个 圆与流域分水线相交处作割线,各割线中点的 连线的长度就是流域的轴长。 平均宽度:流域面积与流域长度之比。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09(1)

第二章.流体静力学09(1)

fz
1
p z
0
(1)式各项依次乘以dx,dy,dz后相加得:
f x dx
f ydy
f z dz
1
p ( x
dx
p y
dy
p z
dz)
∵p = p(x,y,z) ∴压强全微分
dp p dx p dy p dz x y z
dp ( fxdx fydy fzdz)
称流体平衡微分方程的综合式或欧拉平衡微 分方程的全微分表达式或压强微分公式
x
z]
p0——相对平衡容器内任一点 压强分布的一般表达式
可得:等压面方程 acos x z 常数
g asin
tan1( acos )
g asin
自由液面方程
z0
g
acos asin
x
M点压强: p p0 (g a sin )(z0 z) ——线性分布
31
练习:如图所示 ,盛水容器以不变的线加速度a=3m/s 作水平加速运动,容器长3米,静止时水深1.5米 试计算:①水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α?
流体。
绝对平衡(静止)流体:流体相对于地球无相对运动。 相对平衡(静止)流体:流体相对于运动容器无相对运动。
平衡流体的特性:由于平衡流体相互间没有相对运动,
流体粘性在平衡状态下无从显示,故平衡流体内部不存在 内摩擦力或切应力。流体静力学中的一切原理不仅适用于 理想流体也适用于实际流体。
3
第一节 流体静压强特性
等压面方程
而dpdp
(f
xfdxxdx
f ydfyy
dyf
zdzfz df0z)ds
fxdx
f ydy
fzdz 0
等压面重要性质:平衡流体等压面上任一点的质量力恒正交于等

《商务谈判》复习资料

《商务谈判》复习资料

《商务谈判》复习资料(03874)目录第一章商务谈判导论 (2)第二章商务谈判原理 (7)第三章商务谈判方法 (12)第四章商务谈判内容 (15)第五章商务谈判准备 (25)第六章商务谈判的程序 (33)第七章商务谈判策略 (40)第八章商务谈判技巧 (46)第九章商务谈判素质 (53)第十章商务谈判礼仪 (58)第十一章商务谈判管理 (64)客观题 (66)第一章商务谈判导论第一节商务谈判的特征<考*点>1、商务:是人们在市场上从事的一切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交换或买卖活动的泛指或总称。

2、谈判:是人们为了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满足各自的需要,通过协商二争取达成意见一致的行为和过程。

3、商务谈判:就是在各种商务活动中,人们为了协调彼此的关系,满足各自的需求,在一定的时间空间条件下,通过协商对话以争取达成意见一致的行为与过程。

4、商务谈判的内涵:商务谈判是建立在人们彼此经济需要的基础上的;商务谈判是两方以上的交际行为;商务谈判是寻求建立或改善人们的经济关系;商务谈判是一种协调行为的过程;商务谈判的各方要接触就要选择恰当的时间和地点。

5、商务谈判的特征:商务谈判作为谈判行为的一种常见方式,不仅具有目的性、相互性和协商性等谈判的共性,还具有以下个性特征——商务谈判是以经济利益为目的,是物质利益关系的特殊表现,具有利益性;商务谈判是在遵循价值规律的基础上进行的,以价格为谈判的核心;商务谈判是促进商品经济发展的工具;商务谈判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以经济效益作为商务谈判的主要评价指标。

第二节商务谈判的分类<考*点>6、商务谈判的分类:1)根据参加谈判的人数规模,分为个体谈判和集体谈判。

2)根据参加谈判的利益主体的数量,分为双边谈判和多边谈判。

3)根据谈判双方接触的方式,分为口头谈判和书面谈判4)根据谈判的事项(所涉及的经济活动)分为投资谈判、商品(劳务)贸易谈判、技术贸易谈判、租赁、承包谈判等5)根据谈判者所在地区范围为标志分类,分为国内商务谈判和国际商务谈判。

建筑力学第三分册结构力学第五版课后答案

建筑力学第三分册结构力学第五版课后答案

建筑力学第三分册结构力学第五版课后答案第一章:概述1.1 建筑力学的定义建筑力学是研究建筑结构受力及其反应的力学学科。

它研究建筑结构的受力机理、稳定性、及其设计、计算、分析和检查等问题。

1.2 结构力学的定义结构力学是研究结构的受力规律、变形规律和运动规律的力学学科。

它主要包括静力学、动力学和稳定性等内容。

第二章:力学基础知识2.1 力的基本概念和单位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运动的原因。

国际单位制中,力的单位是牛顿(N)。

2.2 受力分析法受力分析法是研究物体受到的力及其相互作用关系的方法。

通过将力的作用分解为平行于坐标轴的分力,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计算物体的受力情况。

2.3 静力学平衡原理静力学平衡原理是指物体处于静力学平衡状态时,受力矩和受力合力均为零。

静力学平衡原理是结构力学分析的基本原理之一。

第三章:结构受力分析3.1 构件受力特点分析在结构受力分析中,首先需要进行构件受力特点的分析。

通过分析构件的几何形状、受力方式等因素,可以确定构件的受力特点,为进一步的受力计算提供基础。

3.2 力的平衡方程力的平衡方程是应用静力学平衡原理进行受力计算的基本工具。

通过编写力的平衡方程,可以解得构件受力的未知量。

3.3 弹性力学基本原理弹性力学基本原理是研究物体受力引起的变形规律的基础理论。

根据弹性力学基本原理,可以确定受力物体在各个截面上的应力和应变分布,并进行受力计算。

第四章:结构稳定性4.1 构件轴向受压稳定性构件轴向受压稳定性是指构件在受到轴向压力作用时,其稳定性的能力。

具体的稳定性计算方法包括欧拉公式和截面弯曲稳定性。

4.2 构件受弯稳定性构件受弯稳定性是指构件在受到弯矩作用时,其稳定性的能力。

欧拉公式和弯矩拟心法是常用的稳定性计算方法。

4.3 构件抗侧稳定性构件抗侧稳定性是指构件在受到侧向力作用时,其稳定性的能力。

弯扭组合稳定性和刚度稳定性是常用的稳定性计算方法。

第五章:结构应力分析5.1 简单应力分析简单应力分析是指对于一维应力状态下的结构构件,通过应力分析计算其受力情况。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化学反应原理》第二章 第二节 第3课时 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第3课时浓度、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核心素养发展目标] 1.从变化的角度认识化学平衡的移动,即可逆反应达到平衡后,浓度、压强改变,平衡将会发生移动而建立新的平衡。

2.从Q与K的关系及浓度、压强对可逆反应速率的影响,分析理解化学平衡的移动。

3.通过实验论证说明浓度、压强的改变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一、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1.实验探究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按表中实验操作步骤完成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将有关实验现象及其结论填入表中:实验原理Fe3++3SCN-Fe(SCN)3 (浅黄色) (无色)(红色)实验操作实验现象试管b溶液颜色____,c[Fe(SCN)3]_____ 试管c溶液颜色________,c[Fe(SCN)3]________实验结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减小反应物的浓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2.化学平衡移动(1)概念:在一定条件下,当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后,如果改变反应条件,平衡状态被破坏,平衡体系的物质组成也会随着________,直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这种由________________达到________________的过程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2)用K与Q的关系判断平衡移动的方向当Q=K时,可逆反应处于________状态,v正____v逆;当Q<K时,化学平衡向________移动,v正____v逆,直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当Q>K时,化学平衡向________移动,v正____v逆,直至达到新的平衡状态。

(3)从浓度影响Q的角度解释上述实验平衡移动的方向①试管b溶液中,Fe+2Fe3+===3Fe2+,c(Fe3+)减小,Q=c[Fe(SCN)3]c(Fe3+)·c3(SCN-)________,Q____K,平衡向______________移动,c[Fe(SCN)3]减小。

②试管c中溶液,c(SCN-)增大,Q=c[Fe(SCN)3]c(Fe3+)·c3(SCN-)________,Q____K,平衡向_________移动,c[Fe(SCN)3]增大。

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

第二章  流体静力学

p p0 g z0 z p0 gh
这就是不可压缩流体的静压强分布规律。
• 公式说明一点上的流体静压强p是由两个独 立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自由液面上的压 强 p0 ,一部分是单位截面上的液柱重力 。 • gh 静压强分布规律也可以用静压强分布图 表示。如图2-8

平衡流体互相之间没有相对运动,因 而流体粘性在平衡状态下无从显示,流体 静力学中的一切原理都适用于实际流体。 分析与实验结果完全一致。流体静力学是 工程流体力学中独立完整而又严密符合实
际的一部分内容,这里的理论不需要实验
修正。
§2-1 平衡流体上的作用力
从平衡流体中取体积为ΔV的任意微团(如图2-1) 作为分离体。作用在流体微团上的力可以分为两种:
F p ndA gh ndA g n hdA
A A A

计算壁面上的流体静压力时,式中 的静压强产一般只用计示压强即可,因 为壁面无论是全部或部分与液体接触, 它四面八方所受大气压的作用都是互相 平衡的。以大气压为零的计示压强计算, 则无需考虑未与液体接触的部分壁面上 的大气压作用,这样要简单得多。
一、任意空间壁面上的流体静压力
• 如图2-16所示,在与平衡液体相接触的空间 壁面A上任取一个微元面积Δ A,它的矢量式 为Δ A=nΔ A ,或取极限时dA= ndA ,假定 它的淹没深度是h,则其计示压强 p gh , 于是微元面积上的流体静压力为
dF p ndA
• 整个受压面积A上的流体静压力为
§ 2-4
静压强的计算与测量
一、静压强的计算标准 • 不可压缩平衡液体的自由液面如果与大气连通,则 公式(2-25)中的 p0 等于大气压强 pa ,于是

高二 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等效平衡

高二 选修四第二章第三节等效平衡

• 3)当n=4时
• ①加入6molA,2molB,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达平衡时, C的浓度为_______;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达平衡时C 的浓度为_______;
• ②加入1.5molA,0.5molB,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达平 衡时,C的浓度为_________;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达 平衡时,C的浓度为__________。
• ③加入2molC,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达平衡时,C的浓 度为______;在恒温恒压条件下达平衡时C的浓度 为_______。
• 1、(2003年全国新课程)某温度下,在一定容积可变的容器
中,反应2A(g)+B(g)⇌2C(g)达平衡时,A、B和C的物质的量分别
为4mol,2mol和 4mol。保持温度和压强不变,对平衡混合物中 三者的物质的量作如下调整,可使平衡右移的是( )
• 变换3、将变换1,变换2均换为恒温恒压讨 论
二、三类等效平衡
• Ⅰ类: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如果起始 加入的物质换算成方程式同一边物质, 其“量”与原平衡建立时相同,则二 平衡完全等效。特点是:平衡时各物 质的百分含量(a%),浓度(c)、 物质的量(n)、质量(m)、分子数 (N)均相同。
•。
• Ⅱ类:在恒温恒容条件下,对于反 应前后气体体积相等的可逆反应,
应加入多少摩尔的B和C。 • ②如起始加入xmolA、ymolB和zmolC时,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要使达到平
衡后C的浓度仍为Wmol·L-1时,x、y、z应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 恒 温 恒 压 条 件 下 要 使 平 衡 后 C 的 浓 度 仍 为 Wmol·L-1 , 则 x=0 、 y=0 时,z______;x、y、z满足的关系是_________。 • ③加入6molA,2molB在恒温恒容条件下达平衡时,C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取 值 为 _______; 在 恒 温 恒 压 条 件 下 达 平 衡 时 C 的 物 质 的 量 浓 度 的 取 值 为 ________。 • ④恒温恒容条件下加入1.5molA、0.5molB达平衡,C的物质的量浓度的取 值为_________; • ⑤恒温恒压条件下;加入0.2molB;平衡时,要使C的物质的是浓度仍为 Wmol·L-1,应加入A_____mol。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19
20
5)标准摩尔生成焓 在标准压力下,由最稳定相态的单质为原料,生成 1摩尔 某物质的反应的焓变,称为该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 H o
f m
298.15 K温度下的许多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数据可查附录。
根据标准摩尔生成焓可以推算相关反应的焓变ΔrHo
例如, CO(g) + H2O(g) → CO2(g) + H2(g)
1
第二章 化学热力学基础
从给定的原料出发,能否生成期望的目标产物? 是否可能把原料全部转变成目标产物? 化学热力学的研究目标:
判断化学反应能否发生。(自发过程进行的方向)
判断化学反应的最大限度。(化学反应的平衡原理)
自发过程的概念
由分子、原子构成的体系,在一定的条件下,听其自然, 不去管它,这个体系会发生一些变化,这样的变化过程 称为自发(变化)过程。
2
传热:高温物体向低温物体传热,直至温度相等 气体做功:高压力向低压力膨胀,直至压力相等 溶液扩散:溶质从浓溶液向稀溶液扩散,直至浓度相等 电流:电子从低电势向高电势流动,直至电势相等 化学反应:锌投入硫酸溶液产生氢气, 直至化学平衡。 自发过程的共同特征: 不去管它就会发生;进行到平衡为止;不会“自动”反向进行。 (化学)热力学 从热和功入手,研究(化学)自发过程进行的方向、限度。
Q r Q ir
所以
Qr T

Q ir T
其中下标r、ir 分别表示可逆(reversible)和不可逆(irreversible)。 所以,热的数值能够反映过程是可逆的(平衡)或不可逆的(自发)。
2. 熵
1) 熵的定义
Entropy,用 S 表示 (可以证明熵是状态函数)
23

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化学平衡及其影响因素

第二章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第三节化学平衡一、化学平衡状态1.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逆、等、动、定、变。

(1)“逆”——研究对象是可逆反应。

(2)“等”——即v正=v逆,这是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重要标志。

(3)“动”——即v正=v逆≠0,所以化学平衡状态是动态平衡状态。

(4)“定”——在平衡体系的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即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等)保持一定而不变(即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这是判断体系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重要依据。

(5)“变”——任何化学平衡状态均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与浓度、压强、温度等有关),而与达到平衡的过程无关(化学平衡状态既可从正反应方向开始达到平衡,也可以从逆反应方向开始达到平衡)。

当外界条件变化时,原来的化学平衡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2.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例举反应m A(g)+n B(g) p C(g)+q D(g) 是否平衡状态混合物体系中各成分的量①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或各物质的物质的量分数一定②各物质的质量或各物质的质量分数一定③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一定④总体积、总压强、总物质的量、总浓度一定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的关系①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m mol A,同时生成m molA,即v正=v逆②在单位时间内消耗了n mol B,同时消耗了p molC,则v正=v逆③v A∶v B∶v C∶v D=m∶n∶p∶q,v正不一定等于v④在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B,同时消耗q mol D,均指v逆,v正不一定等于v逆压强①若m+n≠p+q,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不变)②若m+n=p+q,总压强一定(其他条件不变)平均相对分子质量①M r一定,只有当m+n≠p+q时②M r一定,但m+n=p+q时温度任何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变化,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体系温度一定时体系的密度密度一定课堂练习1.下列有关可逆反应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逆反应是指在同一条件下能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B .2HI H2+I2是可逆反应C .2H+O2 2H2O与2H2O2H2↑+O2↑互为可逆反应D.只有可逆反应才存在化学平衡2.在一定条件下,使NO和O2在一密闭容器中进行反应,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反应开始时,正反应速率最大,逆反应速率为零B.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为零C.随着反应的进行,逆反应速率逐渐增大,最后不变D.随着反应的进行,正反应速率逐渐减小,最后不变3.可逆反应N2(g)+3H2(g)2NH3(g),在一定条件下于10 L的密闭容器中发生,若开始时加入2 mol N2、2mol H2、0 mol NH3,反应达到平衡时NH3的浓度不可能达到的值是() A.0.1 mol/L B.0.02 mol/L C.0.05 mol/L D.0.15 mol/L4.在一定温度下的定容密闭容器中,当物质的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表明反应A(s)+2B(g)C(g)+D(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A.混合气体的密度B.混合气体的总物质的量C.混合气体的压强D.混合气体的总体积5.在一定条件下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反应2A(g)+2B(g)3C(g)+D(g)达到平衡状态的标志是() A.单位时间内生成2n mol A,同时生成n mol DB.容器内压强不随时间而变化C.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B,同时消耗1.5n mol CD.容器内混合气体密度不随时间而变化6.在一定温度下,反应A2(g)+B2(g) 2AB(g)达到平衡的标志是()A.单位时间内生成n mol A2,同时生成n mol ABB.容器内总压强不随时间改变C.单位时间内生成2n mol AB同时生成n mol B2D.任何时间内A2、B2的物质的量之比为定值7.(双选)下列情况能说明反应2NO(g)+O2(g)2NO2(g)已达平衡状态的是()A.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 NO2的同时消耗了lmol NOB.在恒温恒容的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C.混合气体的颜色保持不变D.在恒温恒压的容器中,NO的体积分数保持不变8.恒温恒容密闭容器中,能够表明反应A (s )+3B (g )2C (g )+D (g )已达平衡的是( ) ①混合气体的压强不变; ②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③B 的物质的量浓度不变;④容器内B 、C 、D 三种气体的浓度比为3:2:1;⑤混合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不变;⑥消耗3molB 的同时生成2molC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②③⑤ D .①③⑥9.(双选)一定条件下的密闭容器中,可逆反应2A(g)B(g)+3C(g)在下列四种状态中处于平衡状态的是( )10.(双选)合成氨工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密闭容器中的反应:N 2(g)+3H 2(g) 2NH3(g),673 K 、30 MPa 下n (NH 3)和n (H 2)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所示。

化学反应中的平衡

化学反应中的平衡

化学反应中的平衡化学反应中的平衡是指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的速率和生成物转化为反应物的速率相等的状态。

当反应达到平衡后,反应物和生成品的浓度不再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而是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下循环转化。

本文将讨论化学反应平衡的原理、平衡常数以及影响平衡的因素。

一、化学反应平衡的原理任何一个化学反应都有着一定的平衡规律,这是基于热力学第二定律的结果。

根据该定律,一个封闭系统趋向于达到熵最大的平衡状态,即自发发生反应使熵增加。

在化学反应中,当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反应物的浓度逐渐减少,生成物的浓度逐渐增加,直到最终达到动态平衡。

平衡状态下,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变化虽然不为零,但总体上保持稳定。

二、平衡常数和平衡表达式平衡常数是用来描述化学反应平衡状态的定量指标。

对于一个一般的化学反应:aA + bB ↔ cC + dD平衡常数 K 的定义如下:K = [C]^c ∙ [D]^d/ [A]^a ∙ [B]^b其中,[A]、[B]、[C]、[D]分别表示反应物 A、B和生成物 C、D的浓度。

根据平衡常数 K 的数值大小,可以判断反应在平衡时向正向还是逆向进行。

当 K > 1时,反应向生成物方向进行;当 K < 1时,反应向反应物方向进行;当 K = 1时,反应既可以向正向进行,也可以向逆向进行,也可以认为反应处于平衡状态。

三、影响反应平衡的因素1. 反应物和生成物浓度:根据平衡常数的定义,反应浓度的变化会影响平衡位置。

通过增加或减少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浓度,可以促使反应向需要的方向进行,以达到更高的产率。

2. 温度:温度是影响化学反应平衡的重要因素之一。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反应在低温下向放热的方向进行,而在高温下向吸热的方向进行。

通过调节温度,可以改变反应平衡的位置。

3. 压力:在气体反应中,压力对平衡的影响较大。

根据Le Chatelier 原理,增加压力会推动反应向分子数较少的一方进行,以减少总分子数和减小系统体积。

平衡工作原理

平衡工作原理

平衡工作原理
平衡工作原理是指在工程设计和机械原理中的一种重要概念。

它描述了一个物体平衡的原理和条件。

根据平衡工作原理,一个物体将保持平衡,当且仅当所有作用在它上面的力的矢量和为零。

在平衡工作原理中,力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可通过受力分析测量的“已知力”和需要通过计算或其他方法确定的“未知力”。

当我们分析一个物体的平衡时,首先要对物体所受的所有力进行矢量分解。

然后,对各个力的水平和垂直分量分别求和,使得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合力为零。

这样,我们可以得出关于未知力的方程,从而解决未知力的数值。

平衡工作原理成立的关键是要明确定义物体所受的所有外力,并确保这些力在矢量分析中得到正确的处理。

此外,平衡工作原理还要求物体本身是刚体,即其形状和内部结构不会因外力作用而发生变形。

通过应用平衡工作原理,我们可以解决各种工程和机械问题,例如计算悬挂物体的力的大小和方向,设计桥梁和楼房的支撑结构等。

在实际应用中,平衡工作原理也可以用来优化机械设计,减少物体所受的力,并提高稳定性和安全性。

总之,平衡工作原理是一种重要的工程原理,它描述了物体保持平衡的条件和方法。

通过应用平衡工作原理,我们可以解决
各种工程和机械问题,并优化设计,提高工程和机械系统的性能。

高考复习第二章化学平衡创新突破

高考复习第二章化学平衡创新突破

Ⅰ《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精点归纳一、化学反应速率1、定义公式:υ=△C/△t ;(△C—浓度变化量;△t—反应时间)△C= △n /V (△n—某物质的物质的量;V—反应容器体积)2、一个重要规律:不同物质的速率的比值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的系数比。

如对:mA + nB pC + qD有:υ(A)∶υ(B)∶υ(C)∶υ(D)=m∶n∶p∶q3、影响反应速率因素:①浓度: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固体不能改变其浓度)②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注意: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增大)③压强:增大压强(减小体积),反应速率增大④催化剂:加快反应速率;(正逆反应速率同时同倍数增大)二、化学平衡1、化学平衡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中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的状态。

2、化学平衡的特征:动——动态平衡;等——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定——各物质含量保持不变;变——条件改变,平衡移动。

3、平衡状态的标志:①V正=V逆;(任何一种物质的生成速率等于其消耗速率)②各成分含量保持不变a、混合气体的总压、总体积、总物质的量不随时间而变(不适用于前后无体积变化的反应)b、各物质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不随时间而变化。

4、化学平衡的移动:如果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某一条件,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勒沙特列原理)(大欺小原理)。

①浓度: 增反应物浓度或减生成物浓度,平衡正向移动;减反应物浓度或增生成物浓度,平衡逆向移动.②温度: 升温,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降温,平衡向放热方向移动.③压强: 加压,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方向移动;减压,平衡向气体体积扩大方向移动.④催化剂: 对化学平衡无影响,但能缩短到达平衡所需的时间.5、合成氨条件选择:①温度:500℃ (为什么? )②压强:2×107 ~ 5×107 Pa (为什么? )6、化学平衡计算的基本模式——平衡“三步曲”例: mA + nB pC + qD起始: a b 0 0转化 :mx nx px qx平衡: a-mx b-nx px qx注意 : ①转化量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系数成比例;②这里a、b可指物质的量、浓度、体积等。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知识总结

《化学反应的速率和限度》知识总结

《第二章化学反应的速率和化学平衡》小结一、化学反应速率1、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式:△V(A)=△C(A) /△t 单位:单位:mol/(L·s)或mol/(L·min)化学反应的计算公式:对于下列反应: mA+nB=pC+qD 有v(A):v(B):v(C):v(D)=m:n:p:q2、化学反应速率都取正值3、同一个化学反应,用不同的物质表示化学反应速率,数值可能不同,但表示的意义是一样的。

同一个化学反应,各物质的化学反应速率之比=_____________________4、化学反应速率一般指平均速率,但在速率——时间图象中,经常出现瞬时速率。

5 对于没有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可逆反应: v(正)≠v(逆)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浓度:当其它条件一致下,增加反应物浓度就增加了单位体积的活化分子的数目,从而增加有效碰撞,反应速率增加。

(对于纯固体和纯液体,其浓度可视为常数,其物质的量变化不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压强: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其他条件不变时(除体积),增大压强,即体积减小,反应物浓度增大,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增多,单位时间内有效碰撞次数增多,反应速率加快;反之则减小。

若体积不变,加压(加入不参加此化学反应的气体)反应速率就不变。

因为浓度不变,单位体积内活化分子数就不变。

但在体积不变的情况下,加入反应物,同样是加压,增加反应物浓度,速率也会增加。

○1若参加反应的物质为固体或液体,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2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其它条件不变,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注意以下几种情况:A:恒温时,增大压强,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B:恒容时:a、充入气体反应物,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b、充入稀有气体,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C:恒压时:充入稀有气体,化学反应速率________。

物质平衡原理

物质平衡原理

物质平衡原理
物质平衡原理是化学反应和物质转化过程中的基本原理之一。

根据物质平衡原理,任何化学反应或物质转化过程中,参与反应的各种物质的质量和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在化学反应中,原料物质转化为产物物质,反应物质的质量可以通过热量变化、反应速率或其他测定方法来进行监测和测量。

在理想情况下,化学反应中的物质转化是完全的,即反应物质被完全转化为产物物质,反应前后物质总量的守恒成立。

物质平衡原理可用于化学反应方程式的配平。

在配平一个化学方程式时,必须保证方程式两边的原子数、电荷数和质量数相等,以满足物质平衡原理。

通过调整系数,使得反应物和产物原子数相等,可以完成方程式的配平。

此外,物质平衡原理也适用于其他物质转化过程,如溶液的配制、化学分离和纯化等。

在这些过程中,控制物质的质量和量非常重要,需要遵循物质平衡原理,确保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质量和量的平衡。

总之,物质平衡原理是化学反应和物质转化过程中必须遵循的基本原理。

通过确保反应物和产物质量和量的平衡,可以实现化学反应的有效进行,进而推动科学和工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单位
g mm g mm
μm
U
kg r Unit m
e=
µm g mm kg mg mm g
M
according ISO 1925
*1) m
R rotor mass often called m also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5
旋转参数
U
90°
U0°
U
U90°
90°
矢量(-力,- 不平衡量)组成分离。在这种情况下原始矢量被横向纵向分离成 90度。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11
矢量的叠加
平行四边形矢量的叠加
从共同作用力点 发出的3个矢量
矢量V1+V2形成的 第1个平行四边形
m/s
M
*1) n 也可表示成 [1/min, rpm]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6
离心力
描述 u 不平衡质量 r 半径 U 不平衡量 ω 角速度 n 转速 v 线速度 F 离心力 *
公式
单位 g mm g mm rad/s -1 min m/s N
不平衡量的形式 动不平衡
不平衡分布的常见情况是动不平衡
Dynamic Unbalance
它也可以被表述为静 不平衡与偶不平衡的 合成体
质心轴(即:主惯性轴)
不穿过轴线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19
刚性转子和挠性转子 转子:能旋转的物体; 刚性转子:在直至最高工作转速的任意转速下 旋转,由给定的不平衡量的分布引起的挠曲低 于允许限度的转子; 挠性转子:由于弹性挠曲不能认为是刚性的转 子。
描述
单位
m 不平衡质量 r 半径 U 不平衡量 ω 角速度 n 速度 v 线速度 公式
ω=
g mm g mm rad/s -1 min m/s
单位
v
n
ω
r
m
2π n π n ≈ n = 60 30 10
rad/s
according ISO 1925
这里转速 n 测量单位是 [rpm]
v = rω
这里半径 r 测量半径是 [m]
Balancing and beyond.
单位
2
v U n
ω
F
r
m
F = m r ω2 ≈U n 10 v F =m r
2
N
N
M
2
(with: v = r ω) [m/s] use u [kg], r [m]
* Newton(牛顿): 1 N = 1 kg m/s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7
要原因是什么?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22
讨论:下列转子是刚性还是挠性?单面还是双面校正?造成不平衡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23
讨论:下列转子是刚性还是挠性?单面还是双面校正?造成不平衡的主
矢量(V1+V2)+V3形成 的第2个四边形
V1 + V2
V1
V2
V1
V2
V1
V2
V1 + V2+ V3
V3
V3
V3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12
对一个刚性转子轴向不平衡量分布 在两个平面上的反应
公式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13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20
讨论:下列转子是刚性还是挠性?单面还是双面校正?造成不平衡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21
讨论:下列转子是刚性还是挠性?单面还是双面校正?造成不平衡的主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15
不平衡量的形式
静不平衡
公式
U s= m r
单位
g mm
Us
e = m r / M µm
r
m
e
惯性轴(质量轴) 与旋转中心轴线 平行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16
不平衡量的形式
准静不平衡
Quasi-static Unbalance
公式
Uq = u r u r Uq e = m = m UC = Uq x b UC = Ψ Ix - I z
单位
gmm
µm
g mm
2
rad
质心轴(即主惯性轴) 在重心面上与轴心线相交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18
刚性转子上的轴不平衡分布
3 个不同面上的不平衡量在2 个支撑面上的分布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14
刚性转子上的轴不平衡分布
U5
U4
U II
U3
U1
U2
单面不平衡量
UI
U1...5 2个平面上的不平衡量调换矢量总和
-
所有单面不平衡量的轴分布影响。
要原因是什么?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24
讨论:下列转子是刚性还是挠性?单面还是双面校正?造成不平衡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25
谢谢!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26
不平衡量的概念 不平衡质量的重量中心
r
m
不平衡质量m 作用在半径r 上
according ISO 1925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4
转子的(质量)偏心
描述 m 不平衡质量 r 半径 U 不平衡量 e 质量偏心 M 转子质量 *1) Formula U=mr=Me mr U = M M
练习题
1. 2. 3.
一个风扇的不平衡质量是15克,问在半径300毫米处不平衡量为多少? 一个100吨转子生产出来后质量偏心距为2毫米。请问初始不平衡量是多少? 如果校正半径是1.5米,请计算必需的校正质量。 一个重30克的陀螺仪,允许的质量偏心0.1 微米,问允许剩余不平衡 量是多少?如果校正半径是15毫米,请计算允许的剩余不平衡质量? 如果一个电机的电枢重量是5kg,允许的最大离心力是16 牛顿,零件的 质量偏心距是0.02 mm,求允许的最大速度是多少?
不平衡量的概念
描述 m 不平衡质量 r 半径 U 不平衡量
单位
*1)
g mm g mm
U
r 公式 U=mr 单位 mg mm g mm kg mm kg m g cm
u(m)
*1) u 不平衡质量经常也被称为mu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3
4.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8
练习题
1. 一个风扇的不平衡质量是15克,问在半径300毫米处不平衡量为多少? U = m r = M e = 15g×300mm = 4500gmm = 4.5kgmm或者4.5gm. 一个100吨转子生产出来后质量偏心距为2毫米。请问初始不平衡量是多少? 如果校正半径是1.5米,请计算必需的校正质量。 U = m r = M e = 100000kg×2mm = 200000kgmm = 200kgm m= U÷r = 200kgm÷1.5m = 133.33333333kg 一个重30克的陀螺仪,允许的质量偏心0.1 微米,问允许剩余不平衡 量是多少?如果校正半径是15毫米,请计算允许的剩余不平衡质量? M=30g,e=0.1μm,r=15mm. U= M×e = 30g×0.1μm = 3gμm=0.003gmm. m= U÷r = 0.003gmm÷15mm = 0.0002g = 0.2mg.
M
不平衡量的形式
偶不平衡
公式 Formula UC = Ux b UC = Ψ Ix - I z 单位 Unit g mm
2
U
x
rad
Ψ?
z
Ix 与lz 分别是x轴与 z轴的转动惯量
质心轴(主惯性轴)
在重心面上与轴心线相交
b
-U
-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17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9
矢量
不平衡量是一个矢量,正如一个带有方向的力。在它的运动轨迹上它 可线性的转移。
U
r r m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U
m
r
m
U
© Schenck Shanghai Machinery Corp.Ltd. Page 1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