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

合集下载

清末民初中国新闻传媒的兴起与影响

清末民初中国新闻传媒的兴起与影响

清末民初中国新闻传媒的兴起与影响自19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逐渐走向现代化。

这一过程中,新闻传媒的兴起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清末民初是中国新闻传媒发展的重要时期,本文将就其兴起与影响进行探讨。

一、新闻传媒的兴起新闻传媒在中国可以追溯到明代,但直到19世纪下半叶才开始真正意义上的普及。

在此期间,西方新闻文化开始向中国传播,才促使了中国新闻传媒的兴起。

中国第一份新闻刊物是由美籍传教士创办的《震旦周报》,它由英文发行,最终在中国撤下版面。

仅仅不到一年后,《申报》应运而生,它标志着中国新闻传媒的正式开始。

《申报》创办人林则徐是当时清政府的一位高官,他认识到新闻传媒的重要性,并将其作为方式之一来推动现代化。

在此后的二十年中,新闻传媒发展成一种强大的文化、政治和经济力量。

新闻报纸和杂志的日益增长已经导致了大量的拷贝、印刷和发行工作。

过程中逐渐出现了固定的发行模式与组织结构,并进一步促进了新闻业的发展。

二、新闻传媒的影响1. 文化影响从文化角度来看,新闻传媒对于中国民众的思想观念有着巨大的影响。

新闻杂志的发行使得大众可以更多了解国内外事情,从而逐渐摒弃传统社会中“无知者无罪”的观念。

新闻传媒的兴起,不仅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化的产生,还推动了道德规范与伦理观念的进步。

比如说在自然灾害后,新闻报纸会发表关于避免灾难的文章,提醒公众需时刻保持安全意识。

2. 政治影响在政治方面,新闻传媒充当了揭露问题与社会监督的重要角色,不仅推动了政治制度的变革,还为中国的革命运动和反对外国侵略的运动提供了重要的宣传支持。

例如由当时领袖孙中山所发起的辛亥革命,新闻传媒的兴起深入影响了它的进行和发展。

透过新闻媒体,人们了解到国民革命军的作战进展,同时也能看到外国列强掌控国民政府的情形。

3. 经济影响在经济方面,新闻传媒的兴起也对中国的现代化产生了重要促进作用。

新闻传媒的发展促进了广告业的兴起,造就了大批从事新闻广告、版面编辑等工作的人。

广告的出现不仅带来了商业资本的推动,还成功的将国内企业与产品推出国际舞台。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时报》



戍戌政变后改良派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也是重点创 建的舆论阵地。 1904.6.12-1939.9.1,上海,狄平子、罗普分任经理与主笔。 业务创新: 将粱在《新民丛报》上所创时事短评移植日报,评论与报 新报道紧密结合; 设“北京特约通信”专栏,聘黄远生写新闻通讯; 设周刊专版,聘专家任主编,轮流刊出; 1至6号字排版,新闻标题和新闻、评论的重点加圈点; 全张式版面模式




(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推翻清政府统 治; (2)要不要进行民权革命,建立共和政体; (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 (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 国招致瓜分。
二、“新政”与国内新闻事业的发 展




(一)“慈禧新政”与清末民营新闻事业 的发展 (二)立宪派报刊活动的复苏与发展 (三)革命派报刊的进一步活跃
3.上海新老商业报纸

《中外日报》 前身1898.5.5《时务日报》 改革: 日出两张,双面印刷,四版,每版四栏, 首创“片面分栏,新闻分类” 重视新闻报道 政治:保守爱国主义


老牌民营报纸

改进经营 《申报》:史量才
《新闻报》:副刊《庄谐丛录》后改《快 乐林》
(二)立宪派报刊活动的复苏与发展
“苏报案”




起因:与宣传邹容的《革命军》密切相关,直接 导火索是章太炎《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系》一文 的发表 经过:1903.6,从日回国邹容出版《革命军》, 《苏报》刊文对其加以大力介绍和鼓吹。 1903.6.29,刊登章太炎的《康有为与觉罗君之关 系》 结果:1904年5月21日,章太炎、邹容分别被判监 禁3年和2年,《苏报》永久停刊。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发展与管理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发展与管理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摘要】清末民初我国新闻报刊业的发展几经起伏,而且,清末与民初的新闻发展特点也不同,这些都与当时政府机构的新闻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有很大关系。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我国现代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奠基期。

【关键词】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发展与管理我国古代的官方信息传播系统,一般情况下都体现为封闭性、迟缓性、保密性和单向性的特点。

这种传播特点极大地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传播思想开始逐渐受到国人的注意。

综观整个晚清时期、国民党临时政府时期,袁世凯政府时期以及北洋军阀执政期间,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和新闻传播制度、管理方式都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看,清末民初新闻业的发展为我国现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清末民初新闻报刊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取消了对传教的禁令,一些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大量的中文报刊,如《中外新报》(美国人玛高温、应思理1954年在宁波创办)、《六合从谈》(英国人伟烈亚力1957年在上海创办)、《中西新闻见闻录》(美国人丁韪良1872年在北京创办),以及《中外杂志》、《广州新报》、《闽省会报》等。

根据1895年基督教会李提摩太调查中国报刊出版情况时所做的统计,当时先后刊行的76种中文报刊之中,“十之六系教会报”。

1我国最初开始进行具有官办意识的办报实践,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

1851年,御史张芾奏请以官报形式刊刻邸报并发行各省,但遭到咸丰皇帝的斥责,认为“所有刊发抄报,乃民间私设报房,转向递送,与内阁衙门无关。

”若为官报,“不但无此例,且恐别滋弊端。

”2可见当时报业改革维艰。

中日甲午战争打破了洋务运动的迷梦。

清政府开始有所注意文化传播和制度等方面的重要性。

传教士在中国的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对康、梁一类的知识分子。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康有为等人多次上书,提出创办官报的设想。

1898年,光绪皇帝听从康有为(化名宋伯鲁)的谏议,将要对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时务报》改为官报,并命令康有为督办,公开宣布“报禁”的法令,使民报和官报第一次同时获得自由办报的权利。

清末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

清末新闻事业的发展情况

第二次办报高潮但戊戌政变后,各地报纸纷纷停刊,国人自办报刊走向低谷,“圣主幽囚,新政隳堕,内地报馆封禁无存。

天津、上海、澳门为权奸势力所不能及,巍然存者,仅二三焉。

”不过,报业很快恢复并加强了发展势头。

1901年1月,清政府发布上谕,宣布实行“新政”,遂步放开报禁与言禁。

在经历了由戊戌政变所导致的发展低谷后,国人自办报刊很快恢复,掀起了报业扩展的第二次高潮。

这次办报的热潮一直持续到1912年,成为中国近代报业史上的重要时期。

一、海外保皇报刊的活跃:变法失败后,康有为等维新派人士被迫逃亡海外,他们以日本为基地,奔走于世界各华人聚居地区,短短几年,在世界各地广泛建立了“保皇会”,创办和控制了30多种报刊,将海外华文报刊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海外华人报刊的出现与初步发展:海外华文报刊的出版由来已久。

鸦片战争前在东南亚出版的《察世俗每月统纪传》等是最早的一批。

其后,从19世纪50年代到1998年,主要在美国和东南亚,先后出现过20多种华文报刊。

1854年的《金山日新录》——第一份以华人华侨为读者对象的华文报刊,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报纸;1856年的《沙架免度新录》——在美国出版的第一份由华侨自己创办的的华文报纸,也是世界上第一份中文近代日报;李根——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1875的《唐番公报》(《华番汇报》)是19世纪在美国出版时间最长的一份华文报纸;1883年的《华美新报》是纽约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纸;2、海外保皇报刊:上述海外华文报刊大都多是宗教或商业性的,主办者有外国人也有华侨,这些报刊都以当地华人为读者对象,与中国国内的联系较少。

而保皇会在海外创办的控制的报刊,则有很强的政治性。

其中在日本和东南亚出版的,还大量发行到国内。

保皇会在海外创办和控制的报刊主要有:1898的《天南新报》——新加坡;1898年的《清议报》——日本横滨;1899年《文兴报》——美国旧金山;1900年的《新中国报》——檀香山;1902年《新民丛报》——日本横滨;1902年《东华报》——澳大利亚。

清朝的传媒与新闻发展

清朝的传媒与新闻发展

清朝的传媒与新闻发展清朝(1644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一个充满变革和发展的时期。

在这段时间里,传媒和新闻发展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进步。

本文将探讨清朝传媒的发展历程、媒体形式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一、传媒的发展历程清朝时期,传媒行业开始崭露头角。

原本的官方媒体主要是由朝廷发行的各种官方公报和敕报,用于传达朝廷的政令。

然而,由于其通行于官宦贵胄之间,对于一般民众来说了解的渠道非常有限。

随着时代的变迁,出现了一些被视为非官方传媒的形式。

一个重要的例子是传统的书院和私塾,他们通过传授知识和建立学术社群的方式,起到了对社会舆论的引导和影响作用。

此外,民间故事会、戏剧和吟诗也是重要的传媒形式,通过表演艺术的方式,将新闻和故事传播给大众。

随着技术和社会的进步,印刷术的引进为传媒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刊物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传媒形式,尤其是报纸和杂志的出现。

这些刊物以文字和插图的形式,传达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的消息。

二、传媒的形式在清朝,除了传统的官方媒体和民间传媒外,一些新的媒体形式也开始出现。

除了早期的手工印刷外,机器印刷术的引进使报纸和杂志的发行更加便捷。

同时,摄影术的发明也为图像传媒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除了印刷媒体,清朝还有一种重要的传媒形式是演播。

戏曲和说书人以富有感染力的表演形式传递消息和故事,成为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

传媒形式的多样化丰富了社会信息交流的方式,使更多人能够获取到不同领域的知识。

三、对社会的影响传媒在清朝的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知识的传播和获取提供了平台,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和进步。

刊物和书院成为知识分子们交流思想、分享经验的重要场所,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知识体系。

其次,传媒对于社会民主化和舆论监督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民间报纸和杂志的兴起使得社会舆论不再受到单一声音的局限,人们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促进了社会的思想解放。

一些刊物还关注社会问题,揭露不公平现象,推动社会进步。

清末新闻思想及业务发展

清末新闻思想及业务发展

公开承认报刊的党派性 党报要重视舆论制造和指导 党报重视民意
新闻业务的改进
版面设计更现代化
开版双面印刷 新闻、评论、副刊与广告全面出现于报纸上
பைடு நூலகம்
报刊内容更专业化
新闻:标题、新闻分类、摄影图片、号外; 评论:短评、按语出现 副刊:《中国日报》的《鼓吹录》;《申报》的 《自由谈》等
维新派——集大成者:梁启超 维新派
辛亥革命之后(1911-1921) 幻想在资产阶级推翻封建王朝之后,中国走 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他在报业理论 上强调“言论独立”。
革命派
强调报纸的宣传作用, 强调报纸的宣传作用,主张为革命而办报
郑贯公:“不必匕首,不必流血,笔枪可矣,流墨可 矣。咄,此何物?咄,此何事?曰报纸也。” 孙中山:“革命成功,全仰仗报界鼓吹之力”“革命 成功极快的方法,宣传要用九成,武力只可用一 成。”
清末 新闻思想与新 闻业务发展
维新派——集大成者:梁启超 维新派
戊戌变法时期(1895-1899)
强调“去塞求通”“耳目喉舌” 《论报馆有益于国事》
维新派——集大成者:梁启超 维新派
变法失败,海外逃亡(1899-1911) 报纸的两大天职: 监督政府 向导国民 办好报纸的四条原则: 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 确而速 健全舆论主张 五本:常识、真诚、直道、公心、节制 办刊宣传的两种办法 浸润 煽动 新闻采写 论说要“公、要、周、适” 采集写作要“博速确直正”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在我国近代历史中,新闻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重要的历史阶段。

这三个阶段分别是嘉庆至光绪年间的新闻萌芽阶段、民国时期的新闻兴起阶段以及新我国成立后的新闻蓬勃发展阶段。

这三个阶段的发展轨迹和特点各不相同,但都对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新闻萌芽阶段(嘉庆至光绪年间)在清朝嘉庆至光绪年间,我国新闻事业进入了萌芽阶段。

这一时期,我国的新闻事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在这段时期出现了一些传播文字信息的新型机构,如“上海申报”,但新闻传播的范围相对较窄,报刊发行数量有限。

由于当时社会制度的限制,新闻机构受到政府的广泛监管,新闻内容受到严格的审查和控制,使得新闻事业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新闻事业的萌芽、传播范围有限、受政府监管。

二、新闻兴起阶段(民国时期)随着清朝的覆灭和民国的建立,我国的新闻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国的新闻事业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新的报刊机构和新闻传媒,如《申报》、《新闻报》等,新闻传播的范围也更加广泛,新闻内容更加多元化。

与此新闻业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行业,新闻工作者开始形成自己的专业化团体,新闻职业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然而,受社会动荡和政治因素的影响,新闻媒体在这一时期仍然受到一定的政治干预和限制。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新闻事业的兴起、传播范围扩大、专业化程度提高、受政治干预。

三、新闻蓬勃发展阶段(新我国成立后)新我国成立后,我国的新闻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在这个阶段,我国的新闻事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新闻传媒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新闻报道的形式和内容也更加多样化和丰富。

与此新闻媒体开始逐渐摆脱政府的严格控制,新闻工作者有了更大程度的和报道空间,新闻业的职业化水平大幅提高。

新闻科技的发展也为新闻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持,新闻传播的速度和范围都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新闻事业蓬勃发展、传播范围广泛、、专业化程度高、技术支持充足。

从这三个历史阶段来看,我国新闻事业从萌芽阶段逐步发展到兴起阶段,最终走向蓬勃发展阶段。

中国近代的新闻传媒和文化传播研究

中国近代的新闻传媒和文化传播研究

中国近代的新闻传媒和文化传播研究在中国近代史上,新闻传媒和文化传播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领域。

从清朝末年开始,中国社会逐渐步入了近代化的道路,这也使得新闻传媒和文化传播在相应的背景下得以迅速发展。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回顾中国近代的新闻传媒和文化传播,探讨其发展的历程和影响。

第一部分:新闻传媒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新闻传媒的发展始于清朝晚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逐渐摆脱了封建主义的束缚,同时,也开始吸收西方的文化和科技。

这也使得新闻传媒在中国得以迅速发展。

1895年,中国第一份报纸《申报》成立。

《申报》发行的初衷是为了宣传自由、民主和爱国主义。

除此之外,它还为市民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时事报道和评论文章。

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中国的报纸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不仅仅是《申报》,还有创办于1902年的《北洋军阀报》,以及1903年创办的《大美报》等等。

新闻传媒的快速发展,让更多的中国人了解到了国内外的时事热点。

这也使得中国社会的民主和宪政运动得到了推动。

在这个过程中,“报人”成为中国社会的新兴阶层。

他们在提供信息的同时,也努力推动中国社会的民主进程。

第二部分:文化传播的发展与新闻传媒相比,文化传播的发展相对比较缓慢。

在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文化传播形式包括中国传统剧目的海外巡演和对外汉语教学等。

这些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但是受到限制较多。

直到20世纪初,文化传播才开始进入快速发展的阶段。

1912年,在北平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宣传文化机构——图书馆。

这个新成立的机构为人们提供了各种图书、报刊和杂志,同时也努力推广文化科技的知识。

它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为社会的进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除了图书馆外,中国各大城市也开始创办文艺团体、文化协会等。

这些组织通过舞蹈、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传播着中国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也使得中国成为了世界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第三部分:新闻传媒和文化传播的影响新闻传媒和文化传播的发展,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新闻事业史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

中国新闻事业史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
1866.11.12生于广东省香山县.
1892年7月以第一名成绩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
(1866-1925)
1894年在檀香山 成立第一个资产阶级革
命团体兴中会
1905年在东京创建第一 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同盟会
兴中会宣言
中国积弱,至今极矣!上则因循苟且, 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
……乃以政治不修,纲维败坏,朝廷则 鬻爵卖官,公行贿赂;官府则剥民刮地, 暴过虎狼。盗贼横行,饥馑交集,哀鸿 遍野,民不聊生,呜呼惨哉!
郑贯公(1880-1906)
名道,字贯一、笔名自立、仍旧,广东中山人。
早年赴日留学,曾任《清议报》助理编辑。 后组织开智社,在日本主编《开智录》。 因谈及革命,被《清议报》解职,后任《中国日 报》记者。 在香港先后创办《世界公益报》、《广东日报》、 《有所谓报》等革命报刊。 以报纸为“笔枪”,鞑伐列强和清廷。
从创刊开始,《中国日报》倡言 “大抵以开中国之风气、祛中国人 之萎靡颓庸,
增中国人兴奋之热心,破中国人之 拘泥于旧习,而欲使中国维新之机勃然 以兴。”
力倡“救国保民”、“复兴中国”。
《中国日报》早期宣传内容
1.宣传反清和反对封建制度; 2.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思想 3.报道革命党人留日学生革命活动; 4.宣传反帝救亡; 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
一、革命派早期的宣传活动 (1894-1899)
个别革命党人游说、演讲、向中外报刊 投稿和编印、翻印小册子等方式
“劝者谆谆,听者终归邈邈,其欢迎革命 主义者,每埠不过数人或数十人而已。”
二、《中国日报》的创办 (1900.1.5-1913.8)
“中国者,中国人之中国”(报名由来)
孙中山领导创办的第一份报纸 陈少白任社长兼总编辑 兴中会第一份机关报 革命党人在港重要的舆论阵地 革命派活动的重要场所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民众对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普遍不满,反清情绪高涨。清政府对官报的态度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一份官报是《北洋官报》,倡扬道德情感、启发民智。1902年,袁世凯首先在天津创办了《政治官报》、《商务官报》等一批中央报纸,直至辛亥革命爆发近十年间,清政府陆续开办各类官报近50种。可以说,早期官报的主要任务在于晓谕朝廷法令、新政、洋务新说等。当然,官办报纸的宗旨在于教化民众、统一政令。此外,由于清政府对国内新闻报刊业的控制有所松弛,全国创办的刊物数量增速迅猛。这十年中,国内大约有1100种之多的报刊问世,到1912年,全国报纸总销量达4200万份。4可谓盛况空前,形成了我国初期报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此次办报运动中,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占据了舆论主流。从1903年兴中会由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1905年《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在东京创刊,除了这两个在海外创办的报刊外,国内主要有以于右任创办的以竖三民系列报刊,整个辛亥革命革命时期,革命派在国内外创办了大约176种报刊,主要宣扬革命思想。武昌起义前后,由于孙中山所倡导的报界言论自由的主张,整个新闻界呈现繁荣局面。但随着袁世凯废除共和,实行帝制,控制舆论,1913年,整个报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很多报纸被查封。癸丑报灾后,全国报纸从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至1916年的130150家,同时,促使报刊的报道重心从政治转向商业和其他方面。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舆论空前自由、活跃的时期。由于西方各种现代文化思想的大量涌入,极大促进了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变革。在此时期,各方军阀混战割据,更在客观上打破了封建传统一元专制的思想和文化局面。五四前后,我国报业再次大发展,五四时期,即1917年到1921年间,全国新出的报刊有1000种以上。5这一时期的报纸刊物大多数都致力于反帝、反封建、反对军阀统治方面。此时期,一批新型报刊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新闻业的开端。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第1卷名《青年杂志》和1918年陈独秀、李大钊在北京创办的《每周评论》;1916年,陈其美、叶楚伦等人在上海创办的《民国日报》;五四时期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晨报》副刊、《京报》副刊等,都积极宣传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都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展。五四运动爆发后,国民党的理论刊物《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创刊,着力于宣传社会建设。但在此期间,北洋军阀在不同程度上压制了新闻事业的发展。各级军阀都对革命进步报刊进行了压制,如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针对新闻界的反帝爱国、反对军阀暴力血腥的宣传活动,段祺瑞政府一次下令就查封了北京的19种报刊,并做出了种种严苛的报刊出版限制。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四章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三版) 中国新闻传播史第四章

第二节 “新政”与国内新闻传播事业的发 展
一、“慈禧新政”与清末民营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
1901慈禧的新政促进了新闻事业的发展,使清末十年成为中 国报刊发展的又一次高潮。 1906年9月清廷宣布预备立宪后,近代报刊进一步发展,形成 了中国新闻事业史上的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 报刊出版地点有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成都、重庆、贵 阳、桂林、昆明、济南、广州、兰州、伊犁、西藏等60多个 城市和地区,几乎遍布全国。这些报纸中绝大部分是政治上 比较温和、主张改革的报纸。比较著名的有《京话日报》、 《东方杂志》和上海的一些比较出色的商业报纸。
同盟会阶段
1905年11月26日,《民报》在日本东京创刊,是一份大型时事性政 论月刊。宣传“三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是《民报》的办刊宗旨。 《民报》一出,就在海外留学生以及华侨社会中风行。
第一节
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 港澳的报刊活动
四、留日学生的办报活动
留日学生刊物以1902年为界限分两个时期:
清末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四章
第一节
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 港澳的报刊活动
一、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开始,之后发展十 分缓慢。 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
1、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1854年4月22日创刊; 2、《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 3、第三份是首次由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1856 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
第一节
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 港澳的报刊活动
一、1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
由于华文报刊生存空间狭小,基础薄弱,自1858年《沙架免 度新录》停刊后,海外华文报刊进入了一个长达16版 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2)

第四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2)



《国民公报》

《国民公报》,1910年7月立宪运动进入高潮后由梁 启超支持的密友徐佛苏在北京创办,借以联络各省立宪 派人士,指导各地的立宪运动。
这个报纸虽然由徐佛苏主编,梁启超“每三四日平均 寄文一篇,畅论国民应急谋政治革命之理由”。
三、资产阶级革命派报刊的进一步活跃



《苏报》和“苏报案”、 《国民日日报》、 《俄事警闻》、 《中国女报》、 于右任和“竖三民”报、 《楚报》、 《商务报》、 “大江报案”

资产阶级革命报刊是第二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 上海、武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在国内的两大办报基地。
上海

上海经济发达,水陆交通方便,印刷条件先进, 又有外国租界可以作为庇护所,因此成为革命派在国 内办报的首选之地。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苏报》《中 国女报》和于右任主办的《神州日报》、“竖三民” 报。
二、资产阶级立宪派报刊活动的复苏与发展

《大公报》、 《时报》、 《时事新报》、 《政论》月刊、 《国风报》旬刊、 《国民公报》、 《预备立宪工会报》
《大公报》



《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创刊,报头 刊有法文报名“L”Impartial”(意为“无私”)。该报经费主 要来自天主教徒资本家柴天宠、朱志尧及王郅隆等人的投 资,也有少量法国传教士和法驻华公使的入股。 发起创办并 主持报务的是皈依天主教的满族入英华。 是中国迄今发行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

1906年著名的南昌教案发生后,该权连续报道事件真相, 并将被法国传教士残害致死的南吕知县江召棠遗体的照片公 诸报端,揭穿了江是自杀的谎言,激发起读者对帝国主义的 极大义愤。 该报曾连续揭露清朝王府活埋侍妾的罪行和驻京淮军经 常骚扰百姓的事件,敢于在“太岁”头上动土,并与读者保 持密切联系,热心为读者服务,因而深受读者的信任和赞许, 却得罪了官僚和权贵。 1906年9月28日,清廷以“妄议朝政,容留匪人”的罪名 将该报查封,彭冀仲被处流放新疆10年。在他离京之日, “市民去送者数干人,赠送程仪者无算”,一位读者还自愿 陪他去新疆。1913年彭翼仲从新疆回京后,复刊《京话日 报》.但不久又因触怒定世凯再度被封。袁世凯死后,再度 复刊.一直办到1922年。

第4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4章  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

第四章清末时期的新闻事业复习笔记一、资产阶级各政治派系在海外、港澳的报刊活动1.l9世纪下半叶的海外华文报刊(1)海外华文报刊的创办自1815年由传教士始之后,发展十分缓慢。

这一批报刊主要有三种:①已知最早的《金山日新录》于l854年4月22目在华工比较集中的旧金山创刊,由美国基督教会主办,发行人为威廉·霍华德,周刊。

该报内容有新闻、中西商业广告、国内外船期和货物行情等,具有浓重的新闻性和商业色彩。

仅出了几个月即告停刊。

②《东涯新录》于1855年1月4日在旧金山创刊,由基督教长老会牧师威廉·斯卑尔创办,中国留美学生李根担任华文编辑。

李氏被称为“美国第一位华人编辑”。

《东涯新录》初为双日刊,每星期出版三次,前两次用中文,后一次中英文合刊,几个月后改为中英文合刊的周报,出至l856年末停刊。

③第三份是1856年12月创刊的《沙架免度新录》。

该报由旅美华侨、广东四邑人司徒源创办并任主编,是首次由旅美华侨自己创办的华文报纸。

初为日报,不久后改为周二刊,以刊登与华人社会有关的新闻为主。

出至1858年停刊,出版时间不满两年。

由于它是第一份中国人在海外创办的华文报纸,也可能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份华文日报,因此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2)19世纪70年代以后,海外华文报刊再度兴起。

这一时期出版的华文报刊,绝大多数诞生在美国和南洋地区。

19世纪60年代后,清政府被迫取消禁止华工出国的法令,除华工之外,远涉重洋的还有一批商人和知识分子,他们成为日后华人社会的中坚力量。

①这一时期在美国创办的刊物主要有以下几种:《旧金山唐人新闻纸》、《唐番公报》、《文兴报》、《华人记录》、《金山新报》、《华英经报》、《华美新报》、《檀山新报》、《华夏报》等。

②南洋一带也是海外华文报刊发展得比较繁荣的地区。

主要报刊有:《日升报》、《叻报》、《星报》、《日新报》、《中兴日报》、《晨报》、《华报》、《岷报》、《槟城新报》、《益友新报》、《飞龙报篇》等。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

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一、本文概述《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这篇文章旨在深入探讨中国近代新闻事业从诞生到逐渐成熟过程中所经历的三个重要历史阶段。

通过对这三个阶段的细致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在社会变革、政治动荡和技术进步等多重因素影响下的发展轨迹,以及它在推动中国社会进步、信息传播和公共舆论形成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诞生背景进行概述,揭示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和社会条件。

接着,文章将重点分析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三个历史阶段:第一阶段是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主要探讨报纸、期刊等新闻媒介的兴起及其对社会变革的影响;第二阶段是民国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关注新闻业在政治斗争和社会变革中的角色,以及新闻法制建设的初步尝试;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将分析战争时期新闻事业如何成为舆论战的重要武器,以及新闻业在推动民族解放和社会进步中的积极作用。

通过对这三个历史阶段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近代新闻事业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历史规律,为今天的新闻事业提供历史借鉴和启示。

本文也期望能够引起更多学者和从业者对中国近代新闻事业的关注和研究,共同推动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进步。

二、第一阶段:晚清时期的新闻事业(1840-1911年)晚清时期,中国的新闻事业开始崭露头角,这一阶段的新闻事业主要以外国人在华创办的报刊为主,同时也有一些中国人自办的报刊。

这一时期的新闻事业,受到了外国列强的侵略、清政府的腐败以及民族危机的加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发展态势。

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列强纷纷在中国设立租界,并在租界内创办了大量的报刊。

这些报刊以传播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为主要目的,同时也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以《申报》《字林西报》等为代表的报刊,以其丰富的新闻内容、独特的报道视角和先进的印刷技术,吸引了大量的读者,成为了当时中国新闻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清末民初是中国传媒业发展最为活跃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里,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成为了一个新的时代潮流,而新闻的传播和发展也成为了一个引领时代的重要力量。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探讨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

一、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背景在清朝末年,中国的新闻传播业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

本着秉持“天王巨变”的时代背景,外来的思想文化逐渐引领着中国的社会变革。

几乎所有的社会领域都在发展变革之中,新闻媒体的发展也呈现了蓬勃的态势。

1907年,中国出版了第一份全国性的报纸——《大公报》。

自此之后,无论是政治、文化、经济,还是科学,新闻传媒都进行了广泛的报道和宣传,这为民主思想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特点在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过程中,宣传思想、策划、编排,以及新闻报道等一系列的方面都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和发展。

首先,在宣传思想的方面,新闻媒体追求的是高度的专业水平,它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多方面的信息,且这些信息都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和分析。

新闻机构也开始在广告、画报和文化新闻方面投注重要的资源。

其次,在策划和编排方面,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内部的分工和协作逐渐走向了成熟。

编辑、记者、摄影师等不同职业以及管理层之间的紧密联合,用各种精细的手段来策划新闻报道,以提高新闻的可读性和可信度。

最后,在新闻报道方面,新闻媒体开始广泛采集、整理和传播新闻,它们的报道面向了全国各个地区,各个层次的人群。

此外,也有新闻机构开始对外进行新闻合作和交流,以扩大中国媒体的影响力。

三、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管理方法在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和推进过程中,新闻机构开始运用一系列的管理手段来引导、控制和规范自己的新闻发展。

首先,对于新闻报道的寻求真实性和公正性,新闻机构必须通过各种渠道来保证自己的信息来源的可靠性。

比如,核实报道的真实性,引入短信验证等手段,确保其报道事实真实,证伪与查证,以确保报道的公正、准确,才能受到社会的认可和信赖。

1清末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1清末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聘请张竹平任经理兼营业部主任。设立广告推销科,聘用专职广告设计人员。扩展外阜订户,通过邮局或代办处发展集体和个人订户
发行量最高达到15万份
《新闻报》
1899年股权为美福开森购得,聘请汪汉溪为总经理,后其子王伯奇继任。1906年改组为有限公司
辛亥革命后以报道经济新闻为主,以工商界为主要读者对象。设专职记者采访,聘请通讯员,在会审公繲?、捕房等处聘请特别报事员,在北京摄常驻记者,国内各大城市设通讯网,在各国首都也聘请访事人员。
每日出铅印一小张,售价3文,设有演说、紧要新闻、本京新闻、各省新闻、各国新闻、宫门钞、告示、电报、小说、时事新歌、儿童解字、来函和商情广告等栏目。除文字外还附插图。
开发民智;争回中国人说话的权利;
发行数字一度超过10000份,成为当时北京销路最大声誉最隆的一份报纸
《东方杂志》
1904年3月于上海
上海商务印书馆
1清末民营新闻事业的发展
Hale Waihona Puke 报名创办时间创报人
首任编辑
管理变革
改革方案
出刊版式
宗旨
成就
《京话日报》
1904年8月16日于北京
彭翼仲
注重与底层读者的密切联系,热心服务读者,受到欢迎。宣传报道上重视有关反帝爱国主义思想的宣传。敢于冲撞权贵,触怒当局,遭到迫害。1906年9月28日,清廷以“妄议朝政,容留匪人”等米许有罪名查封之,流放彭翼仲到新疆。1913年彭翼仲回京复刊。不久被袁世凯查封,袁死后再度复刊,1922年自动停刊。
汪康年
1909年后保值多次转手,一度为上海苏松太道蔡乃煌所掌握,1911年停刊。
日出两张,双面印刷,四版,每版四栏。题目进行改进,让人耳目一新。重视新闻报道,政治上保持保守的爱国主义,用户慈禧垂帘听政,但反对废黜光绪,并支持1905年的地质美货运动。

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ppt

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ppt

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一、背景介绍清末民初(1840年-194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随着西方文明的输入和革命思潮的兴起,新闻事业在这个时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本文将介绍清末民初新闻事业的发展过程及其影响。

二、新闻事业的兴起在清末民初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种种挑战和变革,传统意识被冲击、社会秩序动荡,新兴的新闻事业开始崭露头角。

2.1 外国传教士的介入19世纪中后期,外国传教士开始逐渐涌入中国,在传教的同时也引入了西方的新闻观念和技术。

他们创办的报纸和杂志成为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重要途径,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2.2 报刊的涌现在清末民初时期,大量的报纸和杂志相继问世,从政治、经济到文化各方面都有所涉及。

例如,《申报》、《新闻报》等报纸成为了中国新闻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2.3 新闻机构的建立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新闻需求,一些新闻机构相继成立。

这些机构通过创办报纸、雇佣记者以及进行新闻报道等方式,进一步推动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三、新闻事业的发展3.1 新闻宣传的意义新闻事业不仅仅是为了传递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对社会的影响和意义。

新闻宣传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思想的开放,帮助人们了解社会动态,增强民众自我意识和社会参与意识。

3.2 新闻技术的进步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各种新闻技术也得到了改进和创新。

例如,印刷术的普及使报纸能够更快速地传播,摄影技术的引入让新闻报道更直观生动。

3.3 新闻机构的专业化随着新闻事业的发展,新闻机构逐渐形成一种专业化的模式。

记者开始接受专业培训,新闻编辑、摄影师等专业人才的需求也随之增加。

四、新闻事业的影响4.1 社会变革的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通过报道社会问题和批评权威,新闻媒体促进了社会意识的觉醒和民众的反思,为民主、自由的观念奠定了基础。

4.2 信息传播的加速新闻事业的发展使得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人们可以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方式了解各种时事新闻和知识,加深了人们的交流与互动。

清代新闻传播史及媒介文化

清代新闻传播史及媒介文化

清代新闻传播史及媒介文化【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清代新闻传播史的发展1.唐代之前的传播媒介2.清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兴起3.清代新闻传播的主要形式4.清代新闻传播的影响三、清代媒介文化的特点1.媒介的社会功能2.媒介技术的发展3.媒介与政治文化的关系4.媒介与社会文化的关系四、总结正文一、引言清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与创新的时期,新闻传播史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重要的发展。

本文将从清代新闻传播史的发展和媒介文化的特点两个方面,对清代新闻传播史及媒介文化进行探讨。

二、清代新闻传播史的发展1.唐代之前的传播媒介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主要分为六部分,即唐代之前的传播媒介、唐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宋代的新闻传播活动、元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明代的新闻传播活动、清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唐代之前的传播媒介主要包括夏商周时期的木铎,用来宣达政令、进行采风的特殊媒介。

2.清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兴起清代新闻传播活动的兴起,始于清朝成立之初。

清朝政府对新闻传播的管理相对宽松,使得新闻传播活动得以迅速发展。

清代新闻传播活动的主要形式包括邸报、官报、民营报等。

3.清代新闻传播的主要形式邸报是清代新闻传播的主要形式之一,是由各地驻京师官员主办的一种新闻传播媒介。

官报是由清朝政府主办的官方新闻传播媒介,主要用于宣传政令、报道战事等。

民营报则是由民间主办的新闻传播媒介,内容多样,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

4.清代新闻传播的影响清代新闻传播对中国近代新闻传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清代新闻传播为后来的新闻传播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清代新闻传播也为后来的新闻传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清代媒介文化的特点1.媒介的社会功能清代媒介文化的特点是多元化,既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也有宣传政令、报道战事等功能。

这使得清代媒介文化具有较强的社会功能,能够满足不同阶层、不同领域的需求。

2.媒介技术的发展清代媒介技术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印刷技术的进步和报纸出版的普及。

晚清至民 国时期中 国新闻业的舆论监督功能

晚清至民 国时期中 国新闻业的舆论监督功能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新闻业的舆论监督功能在晚清至民国这一历史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革,新闻业也逐渐兴起并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其中,舆论监督功能成为了新闻业的一个关键方面,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晚清时期,随着西方列强的入侵和国内社会矛盾的加剧,一些有识之士开始意识到新闻传播的重要性。

早期的报刊如《申报》等开始出现,它们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封建统治的言论束缚,对社会现象和政府行为进行了报道和评论。

这一时期的新闻业虽然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已经为舆论监督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时期,新闻业的舆论监督主要体现在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揭露上。

例如,一些报刊报道了官员的贪污受贿行为,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民众的愤慨。

通过这种方式,新闻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对政府的权力起到了制衡作用,让一些不良行为得以曝光。

进入民国时期,新闻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随着民主思潮的传播和民众意识的觉醒,新闻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也不断增强。

报刊数量增多,种类丰富,不仅有综合性的报纸,还有专业性的期刊。

同时,通讯社也开始出现,为新闻的传播提供了更广泛的渠道。

这一时期的舆论监督在政治领域表现得尤为突出。

新闻媒体对军阀混战、政治黑暗等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

例如,在军阀割据的局面下,报刊对军阀的横征暴敛、鱼肉百姓的行为进行了揭露,呼吁社会各界关注民生疾苦,推动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同时,民国时期的新闻业也关注社会问题,如劳工权益、妇女解放、教育改革等。

媒体通过报道和评论,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推动了相关问题的解决。

例如,关于劳工权益的报道,促使社会对工人的工作条件和待遇给予更多的关注,为劳工运动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舆论环境。

然而,晚清至民国时期的中国新闻业在发挥舆论监督功能时,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政治环境的不稳定和封建势力的残余,使得新闻媒体常常受到打压和迫害。

许多报刊因为发表了尖锐的批评文章而被查封,编辑和记者遭到迫害。

其次,经济上的困难也制约了新闻业的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的发展与管理【摘要】清末民初我国新闻报刊业的发展几经起伏,而且,清末与民初的新闻发展特点也不同,这些都与当时政府机构的新闻管理制度与管理方式有很大关系。

可以说,这一时期是我国现代新闻传播业发展的奠基期。

【关键词】清末民初;新闻传播业;发展与管理我国古代的官方信息传播系统,一般情况下都体现为封闭性、迟缓性、保密性和单向性的特点。

这种传播特点极大地影响了新闻信息的传播。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近代传播思想开始逐渐受到国人的注意。

综观整个晚清时期、国民党临时政府时期,袁世凯政府时期以及北洋军阀执政期间,我国的新闻传播业和新闻传播制度、管理方式都有所不同。

但总的来看,清末民初新闻业的发展为我国现代新闻传播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一、清末民初新闻报刊业的发展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取消了对传教的禁令,一些外国传教士在中国创办了大量的中文报刊,如《中外新报》(美国人玛高温、应思理1954年在宁波创办)、《六合从谈》(英国人伟烈亚力1957年在上海创办)、《中西新闻见闻录》(美国人丁韪良1872年在北京创办),以及《中外杂志》、《广州新报》、《闽省会报》等。

根据1895年基督教会李提摩太调查中国报刊出版情况时所做的统计,当时先后刊行的76种中文报刊之中,“十之六系教会报”。

1我国最初开始进行具有官办意识的办报实践,可以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

1851年,御史张芾奏请以官报形式刊刻邸报并发行各省,但遭到咸丰皇帝的斥责,认为“所有刊发抄报,乃民间私设报房,转向递送,与内阁衙门无关。

” 若为官报,“不但无此例,且恐别滋弊端。

”2可见当时报业改革维艰。

中日甲午战争打破了洋务运动的迷梦。

清政府开始有所注意文化传播和制度等方面的重要性。

传教士在中国的工作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对康、梁一类的知识分子。

维新变法运动兴起后,康有为等人多次上书,提出创办官报的设想。

1898年,光绪皇帝听从康有为(化名宋伯鲁)的谏议,将要对在国内影响较大的《时务报》改为官报,并命令康有为督办,公开宣布“报禁”的法令,使民报和官报第一次同时获得自由办报的权利。

但由于变法夭折,慈禧立即下令撤销《时务官报》。

庚子事变之后,清政府对于官报的态度才发生了转变。

但是,可以说,戊戌变法虽然以失败告终,但其对中国早期报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到1898年戊戌变法运动失败,短短三年间,各地新办报刊总计120种,其中,中国人自办的刊物约占五分之四。

这些报刊虽说政治倾向各不相同,但绝大多数主张或倾向维新,时事政治类综合性报刊和主张新学的刊物占主流地位。

3当然,这一时期的报刊有很强的社会功利性,与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关系紧密相联。

维新运动期间,全国创办的一百多种刊物除了少数报刊得到外国租界庇护外,其余都被查封。

甚至连一些办报也被迫停刊,我国近代新闻事业遭到第一次大规模的封杀。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辛丑条约》的签订使民众对清政府的卖国投降政策普遍不满,反清情绪高涨。

清政府对官报的态度才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第一份官报是《北洋官报》,倡扬道德情感、启发民智。

1902年,袁世凯首先在天津创办了《政治官报》、《商务官报》等一批中央报纸,直至辛亥革命爆发近十年间,清政府陆续开办各类官报近50种。

可以说,早期官报的主要任务在于晓谕朝廷法令、新政、洋务新说等。

当然,官办报纸的宗旨在于教化民众、统一政令。

此外,由于清政府对国内新闻报刊业的控制有所松弛,全国创办的刊物数量增速迅猛。

这十年中,国内大约有1100种之多的报刊问世,到1912年,全国报纸总销量达4200万份。

4可谓盛况空前,形成了我国初期报业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期。

此次办报运动中,以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派占据了舆论主流。

从1903年兴中会由陈少白在香港创办《中国日报》,1905年《民报》作为同盟会的机关报在东京创刊,除了这两个在海外创办的报刊外,国内主要有以于右任创办的以“竖三民”系列报刊,整个辛亥革命革命时期,革命派在国内外创办了大约176种报刊,主要宣扬革命思想。

武昌起义前后,由于孙中山所倡导的报界言论自由的主张,整个新闻界呈现繁荣局面。

但随着袁世凯废除共和,实行帝制,控制舆论,1913年,整个报界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很多报纸被查封。

“癸丑报灾”后,全国报纸从民国元年的500家锐减至1916年的130-150家,同时,促使报刊的报道重心从政治转向商业和其他方面。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思想舆论空前自由、活跃的时期。

由于西方各种现代文化思想的大量涌入,极大促进了中国的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变革。

在此时期,各方军阀混战割据,更在客观上打破了封建传统一元专制的思想和文化局面。

五四前后,我国报业再次大发展,“五四时期,即1917年到1921年间,全国新出的报刊有1000种以上。

”5这一时期的报纸刊物大多数都致力于反帝、反封建、反对军阀统治方面。

此时期,一批新型报刊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现代新闻业的开端。

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第1卷名《青年杂志》)和1918年陈独秀、李大钊在北京创办的《每周评论》;1916年,陈其美、叶楚伦等人在上海创办的《民国日报》;五四时期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晨报》副刊、《京报》副刊等,都积极宣传西方科学与民主思想,都有力地推动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的发展。

五四运动爆发后,国民党的理论刊物《星期评论》和《建设》杂志创刊,着力于宣传社会建设。

但在此期间,北洋军阀在不同程度上压制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各级军阀都对革命进步报刊进行了压制,如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后,针对新闻界的反帝爱国、反对军阀暴力血腥的宣传活动,段祺瑞政府一次下令就查封了北京的19种报刊,并做出了种种严苛的报刊出版限制。

总之,清末民初的报刊业作为我国新闻业的最初奠基期和起步阶段,发展过程几经起落,走过了一段曲折的路程。

二、清末民初的新闻出版制度和管理方式从鸦片战争爆发到五四运动后,我国对新闻传播业的管理方式,新闻报刊、出版发行方面的制度、法规等,也表现出不同的内容和思想特征。

晚清时期的报章律令鸦片战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先后创办了近百家报纸,由于畏惧外国势力,清政府对这些报刊采取听任的态度。

维新运动时期,国人办报意识增强,报业发展迅猛,形成一个高潮,促使光绪皇帝在封建时代首次确认新闻自由。

虽然维新变法失败,报馆被封,但是报刊活动利用境外和租界等条件进行宣传。

1906年到1908年,清政府开始比较全面地管理新闻报刊活动的新闻法规出台。

这些报律主要有:《大庆印刷物专律》、《报章应守规则》、《报馆暂行条规》和《大清报律》。

总的来说,这些报刊管理规定和制度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首先,最突出的特征是,维持封建专制思想,限制言论自由。

这是晚清新闻法制的本质特征。

晚清的报律显然不是为了维护新闻出版自由,而是更好地限制和管理新闻报刊业。

例如《大清印刷物专律》中专门规定了讪谤条款,凡有“令人阅之有怨恨或诲谩,或加暴于皇帝或政府,或煽动愚民违背典章图制”者,即构成“讪谤”罪,须罚以十年以下的监禁或五千元以下的罚款等。

同时,还给以各级地方官吏随意指控、逮捕、封闭印刷机构的权利。

《报馆暂行条规》的创制是民政部根据君主的命令制定法律草案然后经皇帝批准颁布执行的,不仅完全符合君主专制国家的立法程序,可见其明显的专制或独裁的特点。

报律中比较详细全面的《大清报律》于1908年3月13日正式颁布。

其内容涉及报刊创办的手续、编辑、稿件审查、出版、发行、禁载、处罚、职业道德等方面,是中国第一部内容比较完备的报刊法。

它同时也是封建时代最为严苛的新闻法规,对言论出版自由进行了限制。

如出版方面制定了预防制和保押金制度;言论方面则采用了稿件审查制度,禁载内容也超出刑法、民法的范围,增加了不准政务信息报道等额外的限制内容,等等。

总的来说,这些报律的立法体制仍然是以君主为核心,君主具有最后的裁度权。

其次,在具体实施中,权大于法,以权代法,表现出权力中心主义的特点。

虽然1908年9月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里宣称“臣民于法律范围以内,所有言论、著作、出版,及集会、结社等事,均准其自由”,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却往往都以官僚们的意志来决定。

长期的专制意识使官僚们并不具有法制意识,随意查封报馆、处罚办报人。

例如1906年《中华报》和《京话日报》事件就是以长官意志查封报刊的代表性事件。

当时,大部分报刊被查封都是这种因为触怒权臣而被随意加罪的情况。

这种情况下,报律就形同虚设了。

“官吏对于报纸,不经过法律之裁判,而遽从而封禁之者,其野蛮实与格杀勿论同科。

”(《神州日报》,1911年8月5日)从这个角度看,晚清报律的实质,与封建时代一直以来实现的文字狱相类似。

一旦报纸被纠,就会株连众多人,包括报刊发行人、主编,以及赞助人、投资人、撰稿人等等。

甚至一旦被捕就会不经任何审训手续就被处决。

在这种专制的出版法令和以权代法的办报环境下,众多民间报业惨遭践踏。

据统计,1898至1911年的13年中,至少有53家报纸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占当时报刊总数的三分之一多。

其中,被查封30家,被勒令停刊修整的14家,另外还有些报刊遭到被传讯、罚款、禁止邮递等处罚。

办报人遭到迫害的有数十人。

6总的来说,晚清控制言论自由的法令较之前代,只会有过之而无不及。

民初的新闻传播制度1912 年3月4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民国暂行报律》三章,称:“民国完全统一,前清政府颁布一切法令,非经民国政府声明继续有效者,应失其效力。

”“而民国报律,又未遽行编定颁布。

兹特定暂行报律三章,即希报界各社一律遵守。

”7但是,新闻界却对此表示不满。

孙中山3月9日即令内务部取消这一暂行报律。

民国初创对新闻出版自由的认识尚未达成统一,报律之争背后隐藏的是更为深刻的政治背景。

但这一争论也体现了言论自由思想与新闻法制思想的统一。

其实,在孙中山参与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已明确规定了“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孙中山以大局为重,断然取消了暂行报律,表明他的思想观念中,坚持和保障新闻言论自由的重要性。

当时报律之争的另一个重要争论内容表现在立法本身的合法性与解释的准确性方面。

章太炎等人认为,不能以报律来钳制舆论,他说,“报界中人,非不愿遵守绳墨”,只是要求法律本身的合法性和准确性(《大共和社论》1912年3月7日)。

辛亥革命后,封建言论禁令被废除,新的言论自由思想的倡导,百废待兴的社会状况,都不同程度促进了我国新闻事业的发展。

但是,袁世凯上台后,从根本上违背了孙中山的革命政治思想,使中国的新闻报业再次重陷晚清时期限制新闻、言论自由的黑暗状况之中。

袁世凯统治时期对新闻传播的专制管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在新闻控制方面所实施的专制管理更甚于晚清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