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通用14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左传》的相关学问,积累文学常识,积累文言文常见的字词与句式,培育归纳整理字词的力量和习惯。
2.赏析人物形象,提高同学初步鉴赏文言文的力量。
3.学习烛之武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得失、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分析烛之武这一人物形象。
【课时支配】二课时。
【教学步骤】一、导语:曹孟德有诗云: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古往今来,有多少志存高远之士,哪怕社会、命运对他如何不公,但到了紧要关头,依旧挺身而出,为国家为苍生献出自己的一分光和热。
烛之武就是这样的一位让我们鄙视不已的人。
二、《左传》介绍《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具体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
由于《左传》和《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
《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以时间先后为序,具体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起于鲁隐公元年,最终鲁哀公二十七年)。
记事比《春秋》具体而详细。
《左传》从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比较系统地记叙了整个春秋时代各诸侯国所发生的重要大事,同时也较为详细地描绘了一些人物的生活琐事,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面貌和政治状况。
在选材、描写和评论时,往往带有自己的褒贬和爱憎。
以其敏锐的观看力,深刻的熟悉和高度的文学修养,对很多大小历史大事,作了深刻而生动的记述。
《左传》擅长描写战斗和记述行人辞令,记事条理清晰,叙述精确,详略合宜,委曲简洁;写人简而精,曲而达,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经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
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三、介绍故事背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
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二是在公元前632年(鲁僖公二十八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出兵关心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6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篇一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板书课题)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自动撤离的故事。
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是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一册第二单元讲读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要求是让学生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把握文章情节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教学难点则是对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赏析。
说教法在教法上,根据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两种教法,一是对于文言文词句方面的知识,采取学生质疑、教师点拨的方法;学生质疑法,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
二是对于文章的人物形象、烛之武外交辞令的语言艺术,则采取学生自主讨论法。
学生自主讨论可以发挥学生的积极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说学法在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具体的学法是讨论法、朗读法和参照注解勾画圈点法,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阅读习惯。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高中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尊敬的评委、教师们:大家好!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一篇高中语文课文《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这篇课文选自高中语文必修一的《楚辞》,作者是屈原。
全文通过描绘烛之武退秦师的情景,展现了楚国民族英雄屈原的风采与忠诚。
从篇幅上来看,本文属于短篇散文,紧凑有力,语言简练。
本文参杂了一些较为复杂的成语和比喻,需要学生结合上下文理解。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了解《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2)掌握文中比喻的运用,理解比喻的含义;(3)能够分析屈原的人物形象及其形象塑造的手法。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讲解课文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2)通过阅读理解,让学生理解比喻的含义;(3)通过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让学生了解屈原的性格和处世之道。
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启发学生对忠诚、勇敢和不屈不挠的品质的追求。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文中比喻的含义;(2)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方法。
2.教学难点(1)理解比喻的含义;(2)分析屈原的形象塑造方法。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显示课文中的名句:“烛之武退秦师,百里而千岁。
”让学生猜测课文标题,并进行展开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
2.核心内容的讲解(1)为学生介绍《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简要讲解周朝末年楚国与秦国之间的战争;(2)通过分段阅读,让学生理解文中的比喻,如“击筑蛮衣,来犹百回就”等,帮助他们理解比喻的含义;(3)让学生分析屈原形象的塑造,如他忠诚于楚国、不屈不挠的精神等。
3.提问与讨论根据课文内容,提问学生屈原的形象塑造和屈原的行为是否值得称赞,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并引导学生形成自己的观点。
4.拓展延伸通过与其他文学作品的对比,例如《岳阳楼记》、《离骚》等,让学生了解屈原在古代文学中的地位,以及不同时期不同文学作品所表达的含义、思想和情感。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背景和主要内容,理解了文中比喻的含义,分析了屈原的形象塑造方法。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合集3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合集3篇)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第1篇各位评委老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必修一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古代记叙散文单元。
学习本单元,既可以从中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艺术。
本文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危在旦夕,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两国人马自动撤退的故事。
关于文言文的学习,《课程标准》有两方面的要求:一是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二是体会作品中蕴含的民族精神,汲取民族智慧。
依据课标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文学常识,积累文言知识。
2、能力目标:学习提要钩玄的阅读方法,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知识,分析烛之武的形象。
教学难点:对烛之武高超说辞艺术的赏析。
二、说教法和学法《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就是让老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同学们自觉主动学习,合作交流,探究分析,共享学习成果。
高中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但大部分同学对文言文有一种畏惧心理,缺乏兴趣。
本文是高中第一篇文言文,老师更要做好引导,使学生树立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因此,我准备采用情境教学法和讨论分析法学习本文。
情境教学法就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讨论分析法就是通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老师可合理启发补充。
《烛之武退秦师》 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共3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共3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1《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人教版高一上册)一、选取背景文本主题:《烛之武退秦师》本文属于《战国策》中的一篇,描写了楚国将领烛之武在秦楚之间进行战争,最终退却的故事。
二、教材分析本文作为人教版高一上册的一篇课文,其学科类型属于语文与历史。
在语文学科中,本文主要讲述了文学欣赏与写作的相关知识;而在历史学科中,则主要涉及了战争、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掌握文学欣赏与写作的相关知识,如文学思想、技巧、手法等。
2. 理解战争、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历史背景与相关概念。
能力目标:1. 能够应用所学的文学欣赏与写作技巧,写出符合文章主题的作文。
2.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理性思考并分析历史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等。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品味和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关心国家、珍爱和平的爱国主义情感,理解对战争制止的重要性。
四、教学重难点重点:1. 文学欣赏与写作的相关知识2. 战争、政治、外交等方面的历史背景与相关概念。
难点:1. 如何用历史思维分析和评价文学作品。
2. 如何在文章中准确表达思想、理解作者的意图。
五、教学过程设计1. 导入环节通过讲解《战国策》的背景、历史背景等内容介绍,并简要讲述烛之武退秦师的事件,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文本分析通过共同阅读、分析文本,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核心思想与文学特点,并以此为基础,多角度分析文章,特别是历史背景与政治相关概念的分析。
3. 文学写作训练通过讲解文学思想、技巧、手法等内容,引导学生在学习欣赏与分析的基础上开展写作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思维与写作能力。
4. 分组讨论、演讲根据历史事件,组织学生讨论和演讲“烛之武退秦师”事件的背景、原因、结果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5. 课堂练习在学习结束前,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所学的知识。
六、教学资源教学用具:PPT、黑板、笔等。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说课稿一,说教材1、教材简析:《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2、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高一教学就是在初中对文言文学习的基础上继续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烛之武退秦师》是新编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该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这篇课文,实现“由教到不教”,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这是一个关键所在。
3、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结合该课的特点以及所教班级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如下教学目标:a、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教师恰当的提升引导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引领学生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用现代汉语复述课文内容。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说明]确定以上的三个目标是要体现“新课标”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三维教学理念。
4、教学重点与难点:文章虽然作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末期,但内容生动有趣,语言也比较浅显,且新大纲对高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只要求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必对艺术特色等作过多的分析。
因此,我把该文教学重点确定为: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烛之武的说解是一篇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短短125个字,却说了四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其语言艺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高一语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引言《烛之武退秦师》是中国古代历史散文的典范,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讲述了烛之武以其智慧和口才说服秦军撤退的故事。
本课旨在通过对这一历史事件的学习,提升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历史感悟力。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
学生能够复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并理解其历史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授、讨论和角色扮演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尊重和兴趣。
通过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词汇与句式解释文中的生僻字、词及特殊句式。
2. 故事内容理解讲述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分析烛之武的策略和智慧。
3. 历史背景介绍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发生的时代环境。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对文言文中的难点进行详细讲解。
2. 互动讨论组织学生讨论烛之武的说服技巧及其对现代的启示。
3. 角色扮演分配学生扮演烛之武和秦军将领,模拟说服过程。
4. 多媒体辅助使用PPT展示相关的历史图片和资料,增强教学直观性。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烛之武的故事。
2. 知识讲解逐段讲解文言文,强调重点词汇和句式的理解和记忆。
3. 课堂互动开展小组讨论,让学生探讨烛之武的说服策略。
4. 角色扮演进行角色扮演活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5. 课堂小结总结烛之武的智慧和勇气,以及这一历史事件的深远影响。
五、作业与评估1. 作业布置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烛之武说服策略的短文。
2. 评估方式通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作业完成情况和文言文翻译能力进行综合评估。
六、教学反思课后进行教学反思,思考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和理解能力。
七、教学资源利用图书馆资源和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关于春秋时期的历史资料。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合同协议、条据文书、策划方案、总结报告、党团资料、读书笔记、读后感、作文大全、教案资料、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planning plans, summary reports, party and youth organization materials, reading notes, post reading reflections, essay encyclopedias, lesson plan material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of sample essays, please stay tuned!《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6篇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精选7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在掌握字词句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3、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能力目标1、在诵读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赏析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提高学生初步鉴赏文言文的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国难当头、不计个人安危得失、顾全大局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重点理解“贰、军、辞、鄙、陪、敢、济、肆、阙、与”10个词语。
2、归纳“若、说、辞、鄙、微、之”等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1、借助语境推断文言词语的意义。
2、领会和学习本文详略得当、波澜起伏、善于运用伏笔和照应的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朗读法。
自始至终以朗读为教学的手段和依据,运用多种形式朗读,教师诵读、学生自读、学生领读等,力求做到熟读成诵。
2、问答法。
教学过程中,多设题,巧设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思维,使其善于动脑,敢于发言。
3、探究拓展法。
适当补充《读本》中或《左传》中篇幅短小的文章,作为学生扩展阅读的材料,巩固所学知识,开拓视野。
【教具准备】投影仪、投影卡片、录音机、《烛之武退秦师》朗读磁带、多媒体CAI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教学步骤】预习提纲1、利用工具书,自行排除生字词。
2、反复阅读课文,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疏通文意。
[教学要点]了解《左传》的基本情况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反复朗读课文,正音。
整体感知、了解与本文内容相关的历史史实,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同学们,当我们在电视中看到奥运赛场上冉冉升起的五星红旗,心中会油然升起一种崇高感、自豪感、敬慕感。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烛之武退秦师》出自《左传》,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文言文。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记载了东周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人物。
这篇文章所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
在这关键时刻,烛之武凭借其出色的口才和对局势的深刻洞察,成功说服秦穆公退兵,从而化解了郑国的危机。
本文在塑造人物形象、叙述事件发展以及揭示战争背景等方面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通过学习这篇文章,学生不仅可以了解古代的政治、军事形势,还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谋略,同时对于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初中阶段已经接触过一些文言文,但对于较为复杂的文言文作品,理解起来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不过,这个阶段的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具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精神。
在学习本文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文言文基础知识,如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等,但对于古代文化常识和历史背景的了解相对较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常识来理解文章的内涵,同时加强对文言文基础知识的巩固和拓展。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左传》的相关文学常识,积累古代文化知识。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翻译等方式,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2)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分析烛之武的形象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感受烛之武的爱国精神和高超的论辩艺术,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沟通能力。
(2)认识到在国家利益面前,个人应该以大局为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烛之武退秦师教案6篇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以下是勤劳的小编为大伙儿收集整理的6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借鉴,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学习重点]1、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
重点了解《左传》作为先秦历史散文杰作的基本内容和语言特色。
2、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知识,以培养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学习难点]1、掌握正确诵读方法,养成阅读文言文的良好习惯,在课余拓展迁移中提高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了解烛之武智退秦师的政治活动,鉴赏烛之武的娴熟而精要的外交辞令。
[文习赏识]《左传》是我国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
以时间先后为序,详细地记述了春秋时期各国内政外交等大小事实。
《左传》也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
作者相传为鲁国的史官左丘明。
有它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
有关春秋时期各诸候国间的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经济、文化等方面的重大史实都有载述,具体面完整地显示了时代概貌。
显然,传统“天命”、礼教思想时有流露,这是历史局限性。
《左传》又具有很高的文字价值。
善于描写战争和记述行人辞令,叙事委婉详尽,情节富于故事性和戏剧性,描写人物婉而有致,人物形象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常常是寥寥几句,就能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显示了作者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
[整体感知]本文记述了秦晋联合攻打郑国的一个故事。
郑国被秦、晋两的国包围,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
烛之武巧妙地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仅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围,迫使晋国也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 4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4一、设计依据与教学目标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也是一篇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历史人物传记。
根据课标要求,“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通过阅读和鉴赏,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能获得自己独特的体验和发现,彰显自己的阅读个性。
注重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实践过程,让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本文的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知识2、培养学生阅读鉴赏品味浅易文言的能力3、正确认识烛之武的形象,能够历史客观评价,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教学过程与教学策略(一)导语孙子兵法上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其言实为最高之军事原则,至少可用于战略,若能用于政略,效力尤大。
在波诡云谲的春秋时期,烛之武就是运用谋略,成功运用了离间计,瓦解秦晋联盟,保全了国家。
今天我们一同走进《烛之武退秦师》的缤纷世界。
(二)自学指导要求:1、资料检索:《左传》的相关常识;烛之武退秦师的背景:晋公子重耳之亡、秦晋之好、殽之战;2、学习卡片制作,包括通假、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古今异义等。
(注:主要落实三维目标中的'知识目标)(三)课堂交流本环节目的是改变以往教师串讲的做法,把课堂还给学生。
就知识卡片的示例:1、通假(1)无能为也已已通矣(2)共其乏困共通供(3)秦伯说说通悦(4)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2、词类活用(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2)夜缒而出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3)越国以鄙远鄙:名词作动词,把·······当作边邑(4)阙秦以利晋阙:使动用法2、古今异义(1)东道主(2)行李(3)夫人3、特殊句式判断句式:是寡人之过也宾语前置:何厌之有状语后置: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4、一词多义注:动态交流,采取抢答的方式,关注学生主体地位。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9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优秀9篇)教学目标篇一(一)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
2.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
(二)能力目标1.训练学生古文句读能力和概括能力2.通假字的准确识别运用(三)情感目标1.正确认识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临危受命,不避险阻,只身说服秦君,维护了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重点:烛之武人物形象的把握。
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难点:通过学习本课,使学生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解决办法1.注意与已有知识联系,初中已学过《曹刿论战》,对《左传》有了一些了解,要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
要使学生有意识地关注《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上的地位,并自己参看有关书籍。
2.引导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对《左传》的语言特点有所了解。
课时安排3 课时学生活动1.课前预习。
(1)借助工具书,通读原文。
(2)参考有关资料,对《左传》在先秦文学史中的地位及《左传》的语言特色有所了解。
(3)初步了解故事情节,特别注意对烛之武这个中心人物的把握。
(4)画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及难点。
2.课内采用讲析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明确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课文的结构。
2.了解背景知识,作家、作品。
二、整体感知1.解题本文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主要是记公元前630 年郑国烛之武利用秦、晋矛盾,向秦伯分析了当前的形势,采取分化瓦解的办法,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终于说服了秦伯。
秦伯不但撤走了围郑的秦军,反而派兵保卫郑国,迫使晋国不得不撤兵,从而消除了郑国的危机。
烛之武临危受命,不避艰险,只身说服秦君,解除国难,表现了他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以及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10篇)

《烛之武退秦师》教案(优秀10篇)《烛之武退秦师》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掌握若、说、辞、鄙、微、之六个文言词的用法。
2.在理解字词句的基础上读懂课文,并体会其写作特点及烛之武说秦的语言艺术。
3.熟读并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课文第三段即说秦部分。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及特点。
教学课型:讲读课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和讲读第一、二段。
教学步骤:一、引入课题和释题(5分钟)1.标题重点释“退”和“师”两个词,然后理解标题的含义。
2.简介《左传》。
这可让学生自己完成,师只作扼要的补充。
二、展示并简释教学要求。
(5分钟)三、初读全文,处理生字读音,试析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4分钟)原则上计划由教师完成,也可视具体情况抽学生来完成。
四、讲读第一段(10分钟)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译释由学生完成,师只作扼要补纠和简要分析。
分析内容包括伏笔手法和语句深意,全段作用。
3.让学生齐读全段。
4.处理练习一之中的第1小题,要求学生试译回答,然后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五、讲读第二段(15分钟)1.抽生朗读本段,注意生字词读音。
2.讲析本段① 重点讲析三个文言词“若”、“之”、“辞”的用法和人物对话。
② 字词句的理解仍然注意发挥学生的能动性,让他们完成为主,师纠补为辅。
对要求掌握的三个文言词的用法要板书列于黑板上,对话部分要让学生试作语气练习。
③ 小结的内容包括情节的曲折性、写法的详略和表达的特点。
3.生齐读本段,然后处理相关练习。
4.指导学生背诵本段。
六、指导并检查学生背诵这两段。
(3分钟)七、指导学生预习后面的两段。
(3分钟)方法是读熟和背诵(包括生字词读音的认定)第二课时讲读课文第三、四段。
教学步骤:一、复习导入(5分钟)1.检查前两段的背诵情况及对内容的理解。
2.检查三个文言词的用法。
3.检查三、四段的通读情况。
二、讲读第三段(25分钟)1.讲读重点包括“说”、“鄙”、“之”三个文言词的用法和关键语句的语气及特点。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0篇)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0篇)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1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的说课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说重点难点、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几个方面阐述我的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烛之武退秦师》是鲁教版第一册第四单元“昨日的战争”中的一篇讲读课文,是先秦历史散文《左传》中的名篇。
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在旦夕。
烛之武临危受命,巧妙利用秦晋矛盾,凭三寸不烂之舌,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离散秦晋盟约,劝退秦师,智走晋师,从而解除了郑国的危机。
__内容生动有趣,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忠义智勇,辞令精妙绝伦,是一篇历史散文佳作。
该课的地位和作用:《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本单元学习先秦历史散文,学习本单元,要在重视诵读和背诵上;掌握文言词语的含义及其在课文中的用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并能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
课文安排在单元的首篇,指导学生学好这篇__,打好基础,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
二、(一)说学情:1、学情分析:经过初中阶段与必修一一单元的文言文学习,学生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已掌握一定的步骤,而且经过朗读训练,他们很容易感受到__的独特之处,容易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地加入到背诵,了解大意,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学习中来。
不过,由于初中对文言文语法不要求,绝大部分学生对词语活用、特殊句式的掌握有相当的难度。
这就需要上课多花时间在语法的介绍上面。
并且要通过听读、示范朗读、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兴趣,以读带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自主地进行文言知识的总结归纳。
(二)说教学目标:1、教学目标《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高中阶段在文言文方面的要求是:“诵读古典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
掌握课文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和文言句式,能理解词句含义,读懂课文,学习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烛之武,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位著名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故事在《左传》中有所记载,尤其是他在鲁国烛地之战中以智谋退却秦军的故事,被后人传颂,成为了中国历史上以智取胜的典范。
本文将围绕“烛之武退秦师”这一主题,展开说课。
一、背景介绍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繁。
鲁国作为当时的一个小国,常常受到周边大国的威胁。
鲁僖公十四年,秦国发兵攻打鲁国,鲁国面临着巨大的危机。
烛之武作为鲁国的大夫,虽然年事已高,但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挺身而出,承担起了指挥抵御秦军的重任。
二、烛之武的智谋烛之武深知秦军强大,直接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
因此,他采取了一系列巧妙的策略来退敌。
首先,他利用秦军不熟悉地形的弱点,布下疑兵,使秦军不敢轻举妄动。
其次,他通过派使者与秦军沟通,传达出鲁国愿意和谈的意愿,以缓和秦军的攻势。
最为关键的是,烛之武利用秦军统帅的贪婪心理,假装答应给予丰厚的贿赂,诱使秦军统帅放松警惕。
三、退敌策略的实施烛之武的退敌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心理战:烛之武通过散布谣言,夸大鲁国的军事实力,使秦军产生恐惧心理,不敢轻易进攻。
2. 地利利用:他巧妙地利用地形,设置陷阱和障碍,增加秦军的行动难度。
3. 外交谈判:烛之武派遣使者与秦军进行谈判,表现出鲁国的和平姿态,同时也为后续的计谋赢得了时间。
4. 贿赂诱惑:烛之武承诺给予秦军统帅大量财宝,使其产生贪念,从而放松了对鲁国的警惕。
四、秦师的撤退在烛之武的精心策划下,秦军统帅逐渐放松了警惕,甚至开始期待贿赂的到来。
而烛之武则趁机加强了鲁国的防御,同时秘密联络其他诸侯国,寻求支持。
最终,在内外压力之下,秦军统帅选择了撤退,鲁国因此得以保全。
五、历史意义与启示烛之武退秦师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他个人的智谋和勇气,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兵法中“以智取胜”的精髓。
烛之武的策略,实际上是对《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也”思想的具体实践。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在面对强敌时,不应只依赖武力,而应充分发挥智慧和策略,寻找敌人的弱点,以达到以弱胜强的目的。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

烛之武退秦师说课稿一、说教材1、《烛之武退秦师》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的一篇文言文。
2、这篇文章出自《左传》,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3、文章通过烛之武巧妙的言辞和智慧,成功劝退秦军,展现了高超的外交技巧和谋略。
二、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理解并翻译文中重点语句。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诵读、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
学习本文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和叙事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体会烛之武临危受命、爱国忠君的精神。
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字词和句式。
分析烛之武的人物形象和高超的劝说艺术。
2、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体会《左传》的叙事特点和文学价值。
四、说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文意的理解。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讲解点拨法对文中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和点拨,帮助学生突破难关。
五、说学法1、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资料,解决文中的生字词和初步理解文意。
2、合作学习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共同探究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归纳总结法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形成知识体系。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古代一些著名的外交故事,如晏子使楚等,引出本文的主题——烛之武退秦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初读课文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教师范读,纠正学生的读音和断句。
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知文意。
3、疏通文意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疏通文意。
小组内交流讨论,解决疑难问题。
教师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对重点字词和句式进行讲解。
4、分析人物形象引导学生思考:烛之武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临危受命的?分析烛之武的劝说艺术,他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伯退兵的?总结烛之武的人物形象特点,如深明大义、智勇双全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
高一语文上册《烛之武退秦师》的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我是语文-号,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三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
《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先秦历史散文《左传》,本篇所记述的是秦晋大军兵临城下,郑国危若累卵。
受命于危难之际的烛之武,不费一兵一卒,不动一刀一枪,却使秦晋盟散约毁,两支人马自动撤离的故事。
大纲要求及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对文言文的要求是培养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积累语言知识。
根据教材特点、学生心理、智力发展水平以及他们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a知识目标:了解《左传》有关知识,解决几个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c情感与态度目标:学习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维护国家安全的爱国主义精神。
4.教学重点:诵读复述课文,背诵课文,在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理解词句,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5、教学难点:烛之武高超的说辞艺术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教学过程应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准备采用以下几点教法:
1、演示法: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2、情境教学法: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寓教学内容于具体形象的情境之中,其中也就必然存在着潜移默化的暗示作用。
从而让学生获得感同身受的效果。
3、讨论分析法:通过设计问题,以启发引导的方式,让学生开展积极的讨论,让他们自己去分析,去感悟,最后由教师补充点拨归纳。
增加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能力。
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具体的学法有:
1、合作学习法:学生合作交流,不仅可以激发对学习的兴趣,还起到了加深对文本内容理解的作用。
可谓一举两得。
2、朗读法:在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对于词曲的`学习,朗读法是最常用到的。
3、勾画圈点法:学生在阅读过程将重要的字词或存在疑惑的重难点勾画出来,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非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过程
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课堂教学我准备按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环节1导入新课,我设计的导语是(有人说“口才,电脑,英语,驾驶”是当今青年必须掌握的四门技术,其中口才被排到第一位,由此可见口才在今天同样非常重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人怎样凭三寸不烂之舍就使强大的军队退却的故事,请看《烛之武退秦师》)此导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环节2落实基础,整体感知
首先,教师请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解决字词问题,教师有针对性的对某些容易读错写错的生字词进行指导,例如(佚,缒)。
这为学生阅读文本扫清了障碍,也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的特征。
接下来,教师请数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或者是听范读),教师请其他学生边听边圈画出每段的关键词句,理清文章脉络,教师根据学生板书文章脉络。
新课标对学生阅读的要求是: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
此环节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
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学生边读边思考,在听读中理清思路,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解决教学重点。
环节3研读赏析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
教师以多媒体出示Q1,Q2,教师请学生先默读在分组讨论。
③烛之武是怎样说服秦伯退师的?
烛之武的说辞共125个字,语言非常精炼,含义丰富,可分为五层:(学生讨论,理解内容,分出层次)
1)站在秦国立场上,博得秦伯好感,为进一步说服秦伯提供可能。
2)说明亡郑利晋,保郑利秦,动摇秦亡郑信心。
3)进一步利益诱惑,使秦舍弊求利,放弃原有做法。
4)再以历史上晋对秦的背叛,离间秦晋联盟。
5)从历史说到将来,指出晋的贪婪将威胁到秦的发展。
①文章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请总结烛之武的形象。
烛之武是这篇课文的中心人物,虽然长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但他的能力和能言善辩却早已闻名郑国。
所以,在国难当头,郑国君臣一筹莫展的时候,佚之狐推荐了他。
他的一番牢骚,使他的形象更加有血有肉。
郑伯的自责,更重要的是,烛之武深明大义和捍卫国家主权的使命感,使他化解了不满,增强了了义无反顾奔赴敌营的信心和勇气。
见到秦伯之后,他胸有成竹,对秦晋的关系和矛盾了如指掌,只字不提郑国的利益,似乎处处为秦国着想,因而能够不卑不亢,侃侃而谈,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
说的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层层递进,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左传》就是这样通过正面和侧面,用精彩的语言使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Q1,Q2的设置一脉相承,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讨论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进而解决教学难点。
环节4拓展延伸
好处: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
等等之类。
环节5课后作业
好处:巩固知识点(知识类)
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作文类)
四、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清晰直观,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理清文章脉络。
以上,我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三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