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期控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花期控制

花期控制

第一节概述

花期控制(controlling blooming season)又称花期调控、催延花期,就是通过人为地控制环境条件或采取一些特殊的栽培管理方法,满足各种花卉生长发育的需要,使花卉在自然花期之外,按照人们的意志提早开花或延迟开花。比自然开花期提早的称为促成栽培,比自然开花期延迟的称为抑制栽培。

一、花期控制的意义

在自然条件下,每种花卉的花朵开放时间,都受地理位置和季节的限制,这种花开有期的传统规律制约着花卉在园林中应用的广泛性。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花卉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不仅要求花卉生产者增加品种、数量,提高品质,而且还对花卉的周年供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花期控制技术就此应运而生,并已被广泛应用,在以花卉为商品的生产中,这项技术更加重要。

花期调控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满足花卉的四季均衡供应,解决市场的旺淡矛盾。

2.保证节日和国际交往的特殊用花需要。

3.使父母本同时开花,解决杂交授粉的矛盾,有利于育种。

4.缩短栽培期,加速土地利用的周转率。

5.提高花卉的商品价值,增加种植者的收入。

6.增加外贸出口。

7.利于举办花展。

二、花期控制的理论基础

人们对开花理论的研究已经进行了一个多世纪。认为影响植物开花的因素包括内因和外因二个方面。内因主要包括植物营养生长的状态、养分的积累、遗传特性、内源激素条件等。外因主要包括植物所处的生长环境,如温度、光照、土壤条件、水分、肥料等条件。

在对植物开花理论的研究中,逐渐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目前有关开花的理论主要有:春化作用学说、光周期学说、激素调控学说、碳氮比学说。

(一)春化作用学说

1918年Gassner研究了低温能够促使植物开花的现象。1935年苏联遗传学家提出春化作用的概念,指出低温诱导植物开花的过程称之为春化作用。因为很多植物的生长发育都对温度条件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其自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这一质变过程中更是如此。

春化作用的现象早已普遍接受,但是目前关于春化的生理机制尚未明了。一种观点认为,春化作用启动了植物体内决定花芽分化的基因,最终导致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的发生,从而使植物顶端分生组织的特定区域转化为花原基。有些研究者认为,在低温诱导的过程中,植株的蛋白质、核酸等发生了变化,从而产生了特定的mRNA、rRNA,因此可以认为低温条件与植物体内的核酸代谢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例如在嫁接繁殖过程中,植物完成了春化效应的细胞能够通过分裂的方式将春化信息进行传递,即尚未感受春化效应的子细胞能够感受母细胞的春化效应。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低温的诱导下,植物体内会产生所谓的“春化素”,这种物质的前体在低温条件下为中间产物,而在高温条件下,“春化素”呈钝化状

态。当在一定的温度条件下,这种中间产物便转化为稳定的物质,即“春化素”。但时目前“春化素”尚未被提取出来进行鉴定。

根据植物感受春化作用时植物体的状态,通常可以将其分为种子春化、器官春化和植物体整株春化三种类型。种子春化的植物有香豌豆等,器官春化的植物有郁金香等,整株春化的植物有榆叶梅等。一般认为,秋播一年生草花有种子春化现象,二年生草花和多年生草花没有种子春化现象。但是也有例外,例如多年生草本的勿忘我就有种子春化现象。需要春化才能开花的植物主要是二年生植物和某些多年生植物。根据春化作用对植物的效应分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对低温的反应表现为量的关系,如果不经过低温处理只能导致植株成花的时间后延,花朵的数量减少;而另一类型对低温的反应表现为质的关系,如果不经过低温处理则无法使植株花芽分化,植株难以正常开花。

植物完成春化作用的时间因植物种类、品种和具体温度的不同而不同。植物通过春化作用的温度范围也因种类、品种而异,通常此温度范围在0~17℃,其中0~5℃适合绝大多数需要春化的植物,甚至可达-5~10℃。例如麝香百合的春化适温为8~10℃。

植物的春化作用能否顺利完成除取决于温度条件外,还受到一些其他因素的影响。种子春化时,必须在含水量达到40%左右时才能顺利进行。例如,将干燥的勿忘我种子进行冷藏,并不会产生春化效应。将勿忘我的种子播种1~2天后,当它的胚开始活动时,感受冷藏的效果最佳,冷藏温度为2~3℃,温度超过5℃则春化处理的效果较差。还有些植物的种子,氧气的充足与否也能决定春化作用能否正常进行。此外,经过春化作用的植物还需要在一定的光照条件下才能开花。例如紫罗兰等十字花科的植物,在春化作用过程完成后,植株必须在长日照的条件下才能顺利开花。在很多情况下虽然植物体处于适宜的春化温度内,但如果处理时间过长,则其春化的程度反而会有所减弱,这种现象称为“过度春化”。当植株的春化过程还没有完全结束前,就将其放到常温下,则会导致春化效应被减弱或完全消失,这种现象被称为“脱春化”。例如,勿忘我小苗在低温处理后如果置于30℃条件下经过5天,则春化效应几乎全部消失。要防止勿忘我脱春化现象的发生,应该在环境温度低于20℃时再将经过冷藏的勿忘我小苗出库。一般来说,某种植物在其适宜进行春化的温度范围内所放置的时间越长,环境温度越低,则春化的效果就越显著,其春化效应也越不易被解除。

(二)光周期学说

自然界光照与黑暗相对长度的周期性变化叫做光周期。很多植物的开花过程受到光周期的影响,需要一定的日照长度与黑夜的交替,才能开花。植物对光照与黑暗的昼夜交替发生反应的现象叫做光周期现象。除开花过程外,植物的萌芽、落叶、休眠等生理过程均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光周期的影响。

根据植物对光周期的反应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短日照植物、长日照植物与中日照植物。短日照植物在开花时要求光照长度短于一定的时间,例如菊花、孔雀草、蟹爪、一品红等。长日照植物在开花时要求光照长度长于一定的时间,例如倒挂金钟、金光菊、紫罗兰等。中日照植物的开花对光照长度没有一定的要求,如扶桑、香石竹、月季等,开花主要受其它环境因子的影响。此外,短日照植物还可以分为绝对性短日照植物和相对性短日照植物两种类型,长日照植物也可以分为绝对性长日照植物和相对性长日照植物两种类型。

植物的光周期类型与其地理起源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通常起源于低纬度的多半属于短日照植物,而起源于高纬度的多半属于长日照植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