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中国古代精神文明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明(一)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明(一)

⑤新文化运动: 全面否定儒家思想,提出“打倒孔家店” ⑥“文革”: 批判儒家思想,迎合政治斗争的需要 ⑦改革开放后: 对儒家思想逐渐客观全面பைடு நூலகம்价
(居于统治地位)
不受 空前 全盘 理学 压制 正统 利用 重视 否定 心学 强化
是否顺应了时代发展及统治者加强 君主专制,巩固统治的需要
中国古代精神文明(一)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聚焦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儒学的产生和发展。
儒家思想的近现代发展脉络 ①以林、魏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 萌发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②洋务派: 提出“中体西用”的观点 ③资产阶级维新派: 借助儒家思想宣传维新变法 ④南京临时政府: 规定学校不读四书五经

三、 中国古代精神文明

三、 中国古代精神文明





(2012年浙江文综历史)12.东西方先哲的思 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 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 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 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2013年重庆高考1题)我国古代有一位学者, 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为君主专 制统治提供了“天命攸(所)归”的神学依据。 该学者应该是 A.韩非子 B.孟子 C.董仲舒 D.朱熹



【答案】


(1)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 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社会发生政治和经济大变动;政治上,分封制瓦 解,诸侯争霸;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广,井田制破坏。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 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多元性(兼收并蓄)。 唐朝实行开放政策;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对外交往频繁等。 (4)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 丰富。




(2011· 安徽文综· 12)安徽境内历史遗存丰富, 人文景观众多。图3中体现儒家伦理思想的是 ( ) 图3

A.①④
B.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2011· 上海单科· 8)当代某学者谈及自己为人处世 的宗旨时说:对己学道家,意思是清静寡欲;做事 学法家,意思是按原则办事;待人学儒家,即( ) A.爱无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D.存天理,灭人欲 (2012年上海历史,31)孔子说:“天何言哉? 四 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说:“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韩非子说:“唯夫 与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 谓 常。”从以上儒家、道家、法家言论来推断,三家 都 A.针对先秦的社会现状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张 B.认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在古代中国,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有着密切的互动与相互依赖。

精神文明代表了文化、价值观念、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物质文明则指代了科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

两者的平衡与和谐是古代中国社会繁荣与进步的重要基石。

古代中国对精神文明的高度重视始于礼乐教化的理念。

礼乐教化强调了道德行为、社会规范与诗书礼仪的培养。

这一教化方式通过文化传承来塑造人的品性,培养良好的公民素质。

在礼乐之外,古代中国还大力弘扬儒家思想,将孔子与孟子的理念奉为道德规范,这进一步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人伦道德准则。

另外,佛教和道教的传入也为中国社会带来了新的精神力量,促进了伦理观念的深化和人生意义的探索。

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互动在古代中国形成了很有特色的关系。

物质文明的提升,如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手工业艺术的提高,进一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在古代中国,物质文明的进步往往带动了文化与艺术的繁盛。

例如,古代中国的陶瓷艺术、丝织业乃至纸张的发明都直接或间接地与物质文明的进步相联系。

物质文明的发展为艺术和文化提供了更多的表现空间与机会,这也反过来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与精神境界。

从这个角度看,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实现了相互滋养和共同进步。

然而,物质文明的崛起也带来了一些挑战。

物质文明的迅速发展往往会导致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和浮躁化。

当社会中心逐渐向经济和物质倾斜时,精神文明往往受到冷落。

这可能导致道德底线降低、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紧张等问题。

在古代中国,这种问题也不可避免地存在。

儒家学说就试图通过强调价值观念的传承与倡导来解决这一问题。

儒家提倡的“仁爱”、“孝悌”等伦理观念,就是为了找回人性的真善美。

在当代社会,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之间也存在着紧张关系。

尽管物质文明的进步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物质享受,但是人们内心深处的空虚感、焦虑感也在无处不在。

这时,精神文明的强调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培养人们的良好道德品质、弘扬社会正能量,可以有效满足人们对品质生活的追求,从而更好地实现精神和物质的平衡与和谐。

专题三 古代中国精神文明

专题三 古代中国精神文明

(2008·江苏单科·12)孔子和苏格拉底是公元前5世纪的东 西方思想巨人,两者思想的不同之处是( )
A. 重视道德的意义 B. 肯定人的价值 C. 强调知识的作用 D. 推崇君主权威
(2010·浙江文综·12)论文的关键词对内容有着提纲挈领
的作用。有一篇评价某历史人物的论文,关键词有“哲学
家”“中庸之道”“逻辑学”等,该人物最有可能是( )
天理体现在社会中即“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道德 伦理和等级秩序。把天理与儒家伦理道德结合起来。
人之一心,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未有天理人 欲夹杂者。去其气质之偏,物欲之蔽,以复其性,以尽其伦。
存天理灭人欲
“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不曾高,众人不曾低”
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专题三 中国古代精神文明
考纲解读
考试说明
课程标准
春秋战国时期的 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 “百家争鸣” 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
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汉代儒学成为正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统思想
宋明理学
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 发展。
明清之际的儒学 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
都为维护封建统治需要
唯心主义
促进儒学理论化思辨化,标志儒学成熟。
维护统治,扼杀人的自然欲求;对塑造中华民 族性格起积极作用
世界本原是外在的 世界本原是内在的
“理”
“心”,心即理
格物致知,强调实践 致知格物,强调内心自 省
客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横向比较之三:中外比较
1、百家争鸣与古希腊哲学 2、孔子与苏格拉底 3、明清启蒙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

中国古代纪律道德与文化精神

中国古代纪律道德与文化精神

中国古代纪律道德与文化精神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核心是礼乐道德,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最本质的区别。

礼乐和道德是一个紧密相连的整体,相互支持、相互贯通,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中枢。

在中国,礼乐是社会和个人行为规范的基础,是品德高低、社会地位和荣誉感的重要标志。

礼乐与道德一样,都有繁荣和衰败的轨迹。

早期的礼乐和道德主要是贵族阶层的行为准则,后来渗透到社会各个阶层中,成为了广泛遵循的社会准则,并且塑造了中国人民独特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

古代中国道德教育始于家庭、延伸到社会。

在家庭中,中国父母会很早地向孩子传授道德知识,引导他们遵循正确的道德准则。

在社会中,资质优异者可以通过科举考试登上仕途,这也促进了道德的普及和弘扬。

纪律是中国古代社会的另一重要标志。

中国古代纪律分为法律纪律和道德纪律两种。

法律纪律是由统治者制定的具有强制性的规则,道德纪律则是建立在良好生活习惯和道德传统的基础上的自律性规范。

这些纪律规范具有强制性和自愿性双重特点,对社会公德、家庭伦理、个人行为等方面都有明确的规定,凡是挑战这些规定的行为都要受到制裁。

在古代中国,严守纪律规范是被推崇的,违反任何规范都会被视作可耻和卑劣行为,会被整个社会所不容。

违反纪律规范和道德行为的人会失去道德支持,也会被切断家庭和社会联系,导致孤立和边缘化。

另外,中国古代的文化精神也体现在良好的人际关系上。

在中国古代,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人们注重保持身份、地位、权势及家族等重要关系。

父子、兄弟、朋友之间的各种关系都是通过礼仪来维持的,这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明确、标准和统一的规范。

总之,中国古代文化精神的核心是礼乐道德,这三者在实践中相互交织、互相支撑、互相促进,构成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也塑造了中国人民独特的道德品质和行为方式。

在这个过程中,纪律、人际关系等也是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些文化精神更是历经千年流传至今,一直对当代社会和人民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精神文明

中国古代精神文明

第17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 专题一 第三讲
状元之路 高考热点专题专练· 二轮钻石卷
历史
2.书法艺术
考源教学资源网 www.
第18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 专题一 第三讲
状元之路 高考热点专题专练· 二轮钻石卷
历史
四、绘画艺术
考源教学资源网 www.
第19页
答案
C
考源教学资源网 www.
第39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 专题一 第三讲
状元之路 高考热点专题专练· 二轮钻石卷
考源教学资源网 www.
第30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 专题一 第三讲
状元之路 高考热点专题专练· 二轮钻石卷
历史
解析
B、C两项均只讲一方面,不足以全面概括董仲舒
的治国理念;D项“均贫富”的主张属于农民阶级思想,而董 仲舒是地主阶级的代表;由“上下相安,故易治也”可知董仲 舒提出的治国理念为A项。
答案
C
考源教学资源网 www.
第35页
返回导航
第一部分 专题一 第三讲
状元之路 高考热点专题专练· 二轮钻石卷
历史
探究三
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1.在内容上,应用性强,主要集中于与农耕经济和日常生 活关系密切的农学、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医学等方面,但对事 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生产、生 活经验的总结,缺少实验、理论探究。
状元之路 高考热点专题专练· 二轮钻石卷
历史
【例3】
(2013· 重庆文综)某中学生参加电视节目的知识
竞赛,有一道关于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题,他很难确定其中表 述正确的选项,向你电话求助。你应帮他选择( A.“司南”最早出现于春秋时期 B.“蔡侯纸”是中国古代最早的纸 C.火药在唐代开始应用于军事 D.活字印刷书籍的出现始于元朝 )

古代精神文明——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古代精神文明——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第三讲 古代精神文明 ——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新儒学有利于维护统一,神化皇权;儒家经典成为全国统一教科
书;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措施使儒学自汉代始成为正统 思想。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涵、实质和影响。
(2)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抓主干 核 心 自 查 悟考向 题 源 探 秘 夯基础 随 堂 演 练 练典题 素 能 提 升
《秋思》,元杂剧: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 (6)明清小说:元末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施耐庵的《水
浒传》;明朝:吴承恩的《西游记》;明清的“三言”“二拍”,商
人成为被歌颂对象。清朝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 史》、曹雪芹的《红楼梦》。
菜 单 隐 藏
高考专题复习 ·历史

2011年高考历史 专题3 中国古代精神文明

2011年高考历史 专题3 中国古代精神文明

4.戏曲 . (1)戏曲的起源:“傩”在先秦时期被国家礼仪所吸收, 戏曲的起源: 傩 在先秦时期被国家礼仪所吸收 在先秦时期被国家礼仪所吸收, 戏曲的起源 成为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成为我国最古老的戏剧源头之一。 (2)南戏与杂剧: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流行 南戏与杂剧:两宋之际,在浙江温州一带, 南戏与杂剧 一种戏剧形式,人们称之为南戏;到了元代,杂剧 一种戏剧形式,人们称之为南戏;到了元代, 在北方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在北方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戏曲的成熟。 (3)京剧的形成:起源于清代乾隆时期,流行于安徽 京剧的形成:起源于清代乾隆时期, 京剧的形成 的四大徽班进京,博采众长,融入秦腔、 的四大徽班进京,博采众长,融入秦腔、昆曲和北 京语言。道光在位时期形成京剧。 京语言。道光在位时期形成京剧。
专题三 中国古代精神文明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科技和艺术长廊
高考导航
考纲扫描 1. 春秋战国时期的 百家争鸣 ;汉代儒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百家争鸣”; 学成为正统思想 2.宋明理学;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宋明理学; 3.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 4.书画的起源和演变 . 5.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 .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 曲、明清小说 6.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
考点二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
一、四大发明 1.概况 . (1)造纸术:西汉前期出现,东汉蔡伦改进造纸 造纸术: 造纸术 西汉前期出现, 用便宜易得的原料造出便于书写的纸, 术,用便宜易得的原料造出便于书写的纸,人 蔡侯纸”。 称“蔡侯纸 。 蔡侯纸 (2)印刷术: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宋刻本被后 印刷术: 印刷术 隋唐出现雕版印刷术, 世藏书家视为珍品。 世藏书家视为珍品。北宋毕升发明了胶泥活字 印刷术。 印刷术。 (3)火药:中国古代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发明了 火药: 火药 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 火药。唐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宋朝在军事 上广泛使用火药。 上广泛使用火药。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明(二)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明(二)
中国古代精神文明(二) 课标要求: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 的贡献。 (2)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 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3) 概述汉字、绘画的起源、演变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和发展脉络。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考点: (1)四大发明的成就和影响 ; (2)数学、天文历法、农学、中医学的成就和地位; (3)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 (4)先秦诗歌创作成就; (5)汉赋的特点及典型作品; (6)唐诗宋词的繁荣的原因及代表作;(7)元曲特点及代表作; (8)明清小说繁荣原因及代表作品; (9)汉字的产生和演变; (10)各书体的特点及代表作(楷、行、草)。 (11)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脉络和成就; (12)京剧的形成和影响;(13)京剧的艺术成就。
A
魏碑也属于楷书
水调歌头· 文综何其难
• 文综何其难,把卷看阴天。 • 不知出卷高人,是否已成仙。 • 我欲多写几句,又恐时间不够,难处不胜汗。 • 拼命没做完,仿佛在考研。 • 政治怪,地理偏,历史难; • 答案一对,脑袋变成标准圆。 • 题有南北阴阳,问有怪论哲学,此卷真经典。 • 但愿人没疯,千里共癫痫。
• • • • • •
你不能决定命题,但你可以控制复习 你不能改变教材,但你可以重建结构 你不能左右天气,但你可以改变心情 你不能控制命题,但你可以掌握自己 你不能预见明天,但你可以利用今天 你不能样样顺利,但你可以事事尽心
列表总结
先秦
政治 经济
四大 发明 数学
秦汉
魏晋南北朝
隋唐
宋元 明清
科 学
戏曲
【例题】 例1 宋元时期的文化特征如何?其形成这一特征的 原因是什么?

高考历史古代精神文明: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高考历史古代精神文明: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

高中历史古代精神文明古代中国主流思想、科技与文学艺术1.司马炎《论六家要旨》:“太史公仕于建元元封之间,愍学者之不达其意而师悖,乃论六家之要旨曰:《易大传》:‘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

’夫阴阳、儒、墨、名、法、道德,此务为治者也,直所从言之异路,有省不省耳。

”司马炎认为六家共同的目标是( )A.达到天下太平治世B.维护等级秩序C.为统治者出谋划策D.实现君民共治2.汉安帝永初三年,京师大饥,民相食。

诏曰:“朕以幼冲,奉承洪业,不能宣流风化,而感逆阴阳,至令百姓饥荒,更相啖食。

咎在朕助不逮。

”据此看来,汉安帝信奉( )A.“天人感应”学说B.“因信称义”主张C.“大一统”主张D.“三纲五常”学说3.苏东坡在《论养士》中对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进行了总结:“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

”以下对该“总结”的理解,正确的是( )A.三代时期只有受过教育的学者有从政的资格B.“以客出仕”成为秦朝以前流行的做官途径C.选官制度历经世官、察举和科举等阶段D.汉代的中央官员主要来源于地方郡县4.《必修三》第三课教材说:“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的主张,又称‘三教合一’。

”而复旦大学吴松弟教授通过电脑光盘检索,发现三教合一之称在整个《四库全书》中只出现过八次,且全都是在元代以后,也就是说,在明代之前,只有三教的概念,而根本没有三教合一概念的流行。

据此,你认为下列哪种说法可以成立( )A.元代之前确实无“三教合一”之说B.《四库全书》是史料,吴教授的观点比教材更可信C.不能据此判断隋朝没有提出过“三教合一”D.“三教合一”是后人对隋朝三教发展状况的一种描述5.有一位思想家说:“大而天地阴阳,细而昆虫草木,皆当理会。

一物不理会,这时便缺此一物之理。

……须是开阔,方始拓展”。

这是( )A.董仲舒在宣扬“天人感应”B.朱熹的在讲解“格物致知”C.陆九渊在解释“心即理也”D.王守仁在阐发“致良知”6.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的历史特征。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明的文明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明的文明

古代中国的精神文明的文明古代中国的精神文明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积淀了丰富的精神文明。

这种精神文明体现在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道德伦理、艺术和文化等方面。

在古代中国,精神文明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的动力。

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是影响最为深远的精神文明之一。

儒家强调个人修养和家庭伦理的重要性,提倡孝道、忠诚、友善和礼仪。

这种思想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孝道是儒家思想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认为子女应该尽力照顾父母,并以此来表达对他们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这种孝敬之道以家庭为基础,延伸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孝道的实践不仅增强了家庭的凝聚力,还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毛泽东曾经说过:“孝子之报国,至于可仁。

”这句话充分表达了孝道与国家事业的密切关系,强调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的统一。

忠诚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价值观。

忠诚是指对国家和君主的忠心耿耿。

在古代的中国,君臣关系被视为至高无上的道德关系。

忠诚是一种道德行为,也是对传统价值观的尊重。

忠诚可以使社会保持稳定和秩序,促进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友善是儒家思想中的另一个重要价值观。

友善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强调互相帮助和关心。

友善的实践不仅可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还可以增强社会凝聚力,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礼仪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要素之一,意味着尊重、自律和谦逊。

礼仪是一种规范行为的准则,涉及到社交礼节、仪式规范、礼节规定等方面。

通过遵循礼仪的行为,人们可以建立起和谐的社会关系,增加对他人的尊重和反思。

在古代中国的精神文明中,佛教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强调慈悲、智慧和解脱,对人们的心灵教育和精神追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使中国文化与其他亚洲国家的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交流与融合。

在艺术和文化领域,古代中国创造了许多世界闻名的艺术形式,如中国画、书法、音乐和戏剧等。

这些艺术形式不仅表达了古代中国人民的审美追求,还体现了他们对自然和人类生活的理解。

红对勾答案

红对勾答案

第二讲 中国古代经济文明
汇编卷 16题
(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 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 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 思想:出现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 心的观念体系(理学); 文学: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 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23题
(1)佛脚和道教的思想,(2分) (2)反对理学空谈义理,强调经世致用。(2分)儒学逐渐 走向极端,出现反传统儒学,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 想体系。(2分)
(3)材料一中“天理”的实质是封建等级秩序,材料三中 的“理性”指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2分) 发展之处: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出资产阶级国家 学说。(2分)根源在于社会经济基础的差异。(2分)
(2)明太祖认为秦朝以来宰相的擅专威福往往危及君 主的统治。(2分)
(3)内阁属于皇帝的顾问内侍机构,内阁首辅不是法 定中央一级行政或决策机构的长官,其权限大小取决 于皇帝; 军机处是皇帝谕旨的传达机构,军机大臣完全听命于 皇帝。 内阁首辅和军机大臣不具有宰相的权力,不能对皇权 形成制约,所以不是实质意义上的宰相。(4分) (4)宰相对皇权有一定的制约作用,废除宰相后,君 主专制制度逐步发展到了顶峰,形成了绝对的君主专 制,加重了政治腐败。(2分)
调研卷
16题
(1)①市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②商业活动 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③海外贸易更加兴盛; ④都市商业繁盛;⑤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并 大量使用。(8分。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2)①活字印刷术(1分)推动世界文化的传播(1分) ②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1分)帮助西方资产阶 级在近代战胜封建专制(1分)③指南针运用于航 海;(1分)在地理大发现中(或新航路的开辟) 起了重要作用。(1分) (3)宋代理学的兴起使文人更加注意内心的修养,(2分) 在书法上强调精神气度(2分)绘画上更加注重意境(2分) (4)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2分)商品经济发展,资 本主义萌芽产生;(2分)新儒学进一步束缚了人们的思想 (或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个性自由发展的愿望)明,闽商依附于海 洋文明;晋商与徽商是封建经济的附庸和补充,闽商更 具有商业意识和国际视野。 原因:枕山面海的地理环境,使福建和内省的陆上 交通很不方便,而海运具有特殊优势,海外贸易发达。 (2)批判理学家“存天理,灭人欲”的虚伪;提倡人 性的自由与发展。根源: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 萌芽出现。

中国古代精神文明

中国古代精神文明

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也是不断融合创新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没有固定的、僵化的模式。

秦代不善于综合,很快就失败了。

汉代善于综合先秦百家思想,形成多样统一的思想体系,成为汉代几百年的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从此奠定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

中华民族传统思想是极其复杂的,但是,有一些代表人物,他们象征着民族精神,代表了中国传统思想的主要倾向。

黄帝:集远古物质文明大成首先还要从黄帝说起。

中华民族在远古时代有没有一个黄帝?这是汉代就有人怀疑过的问题。

号称实事求是的史学家司马迁写《史记》时,第一卷为《五帝本纪》,首列黄帝。

他从几个角度证明黄帝其人确实存在:一是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和《帝系姓》都讲到黄帝。

今存《大戴礼记》有《五帝德》篇,开始就是“宰我问于孔子”,全篇所问的内容就是关于黄帝等五帝德的问题。

宰我,就是宰予。

孔子的学生。

另有一篇《帝系》,开始是“少典产轩辕,是为黄帝”。

从《史记》可以证明,《大戴礼记》中保存了汉代流行的一些文章。

我们从《汉书·儒林传》和《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中,虽然看不出戴德编撰《大戴礼记》的迹象,只能说明当时对编撰不太重视,并不能否定编撰的事实。

二是司马迁自己四出考察,“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所到之处,都可以听到老人说到黄帝和尧、舜的遗迹,风俗虽然不同,基本上都跟《五帝德》、《帝系姓》所载差不多。

三是司马迁读《春秋》、《国语》,发现这些书发挥了《五帝德》、《帝系姓》的内容,有许多明显的旁证资料。

《尚书》没有记载黄帝的事,是由于缺损,所缺的内容往往可以从别的典籍中看到。

司马迁经过调查、考证,确认黄帝的存在,并认为黄帝是中华文明的始祖,因此,他写《史记》就是从黄帝开始的。

中国的远古时代,黄帝之所以成为文明始祖,是由于他统治的那个时代为人类生存和发展创造了一系列物质文明。

黄帝成了这个时代的物质文明的代表,也是这个时代物质文明的集大成者。

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与国家意识

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与国家意识

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与国家意识中国是一个拥有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在众多的文化遗产中,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和国家意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些精神文化和国家意识,一直以来都在影响着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塑造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和文化形态。

一、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灵魂,包括哲学思想、文化传统、道德规范等。

作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深厚的文明之一,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在东亚文化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

1、儒家思想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体系之一,具有深远的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规范行为、尊重传统、重视人伦关系和敬畏天地。

其中,所提倡的“仁爱”思想是中国现代社会仍然需要借鉴的。

2、道教思想在中国精神文化中,道教思想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道教思想强调“道”和“德”,“道”指的是宇宙之理,是一种完美的宇宙秩序。

在现代社会,这种“道”的思维方式为人们提供了很好的价值追求目标。

3、佛教思想佛教思想是中国文化中另一道重要的文化瑰宝。

佛教倡导“无我”,认为人应该超脱自我,追求精神上的升华和解脱。

佛教思想一直以来都在启迪着人们的心灵。

二、中国古代的国家意识在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国家意识是不断形成和演变的,历史上曾有周朝、秦朝、汉朝、唐朝等强大的中央政权。

中国古代的国家意识主要表现在:1、天朝图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强烈的天人合一的观念,即认为天地万物具有一体性。

从而,中国的国家意识便体现出一种“天朝图景”,认为中国是拥有天下的强大国度。

2、王朝天命思想中国古代的王朝天命思想,是国家意识的重要体现之一。

王朝天命思想认为,天赐皇帝以治理天下的权力。

因此,王朝的国家利益和天命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民族自豪感中国古代的国家意识中还包括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中国拥有灿烂的文明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这种民族自豪感在推动中国成为现代强国的过程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三、精神文化和国家意识的现代意义中国古代的精神文化和国家意识,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国家形态,而且对现代中国仍然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中国古代文化的品位和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文化的品位和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文化的品位和精神内涵中国古代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它涵盖了广泛而深刻的内容,从思想、信仰、哲学到文学、艺术、建筑等各个方面都有着独特的品位和精神内涵。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古代中国文化的品位和精神内涵。

一、思想信仰中国古代文化的品位和精神内涵最基础的来源是思想信仰。

中国有着丰富的哲学体系,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

其中儒家思想以仁爱、礼治为主要内容。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每个人之间的关系,所以在社会交往中,人们应该互相尊重彼此的身份和地位,保持礼貌,体现出品位高尚和精神上的修养。

加之中国人广泛崇信天、祖先等自然和超自然存在,也使得中国人对于礼仪和敬神的态度更为重视,这种信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品位高尚的体现。

二、文学艺术文学和艺术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文学中,诗词、散文、小说等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唐宋时期以诗词盛行,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唐诗宋词流传至今,不仅体现了古代文人的艺术造诣,更贴近生活,反映出中国古代社会的各个层面和人们的思想情感。

而小说则能够反映社会生活的喜怒哀乐,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从文学艺术来看,中国古代文化品位高尚,精神内涵也更加丰富。

在艺术方面,中国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如绘画、雕刻、陶瓷等艺术都展现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中国画能够把人物、山水、花鸟等自然景象通过简练的笔触传播出来,更多地是表现着画家的心灵世界,传达出与人性更为接近的独到情境。

而雕刻和陶瓷则更多地体现出中国人对于美的追求与精准的技术掌握。

这种艺术精神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品位高尚和精神内涵。

三、建筑中国古代建筑也是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形式,从汉朝开始就有了特色。

中国传统建筑的精髓在于取法自然,以自然的原则为基础,强调和谐、平衡、节制、秩序,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

中国建筑的精神内涵包括了中国人对于家庭和社会的关爱,反映出中国文化重视家庭团结和社会秩序的思想品质。

在曾经的历史时期中,建筑也成为了传承文化的象征和载体,而具有传统性和历史性的建筑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品位和精神内涵。

3古代中国的精神文明

3古代中国的精神文明

中国古代的精神文明【考纲要求】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3)宋明理学(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1)科技成就(2)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3)文学成就(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知识梳理】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一)形成的原因1.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提高,封建经济的发展为百家争鸣提供了物质基础。

2.社会原因:大变革时代创造了相对宽松的社会环境,为各阶级、各学派发表自己的意见提供了一个平台。

3.政治原因: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网罗人才,创造了宽松的政治环境,有利于文化的发展。

4.教育方面:私学兴起使教育逐渐普及和平民化。

(二)诸子百家儒家1.孔子:春秋时期鲁国人,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是伟大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整理出“六书”,即《诗》《书》《礼》《易》和《春秋》等典籍,其主要思想保存在《论语》中。

(1)思想:①政治思想:a. “仁”和“礼”。

其主要内容是“仁者爱人”和“克己复礼”(思想核心)仁:对统治者而言: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对所有人而言:提倡广泛地理解和体贴他人,以此调整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实现途径:遵循“忠恕”之道,即要求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礼”:要求人们的行为符合“礼”的准则。

孔子所追求的“礼”,是指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它规定了一整套在衣食住行方面必须合乎尊卑身份的礼仪规范,并发展成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基本准则。

实现途径:提出“正名”的主张,体现了思想保守的一面。

b.为政以德: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用“德”教化百姓;在以“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②哲学思想——鬼神观: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在优先位置。

③教育思想:教育原则:“有教无类”,即招收学生不分贵贱,使受教育者的范围得以扩大。

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即针对学生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启发诱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一中国古代文明第3讲中国古代精神文明【核心要点突破】一、儒学思想社会政治地位的变迁史论对位:1.战国到汉朝的儒学思想的发展:(1)战国时代的孟子、荀子是早期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发挥了孔子的思想。

(2)汉武帝时代,实施“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学思想逐渐被统治者确立为正统思想,在政治上占据了统治地位,这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3)从此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2.宋明理学的影响:(1)宋明理学成为官方正统儒学后,影响了后世六七百年之久,对维护专制主义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2)宋明理学用三纲五常维系专制统治,压抑、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产生了消极影响。

(3)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

(4)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3.明清时期儒学的发展:(1)明清时期儒学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藩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2)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传统儒学唯心体系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典题训练】(2010·上海高考)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A.从矛盾对立转换出发 B.从天人感应出发C.从万物本源出发 D.从人的本性出发【解析】选C。

本题考查学生对两宋时期理学的认识、理解能力。

“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知道程朱理学的这一核心主张,此题应该不难选择。

宋明理学,尤其是程朱理学,从哲学本体论高度来论证儒家伦理纲常的合理性,使得这一时期儒家义理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和严密的系统性。

即“宋代,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故本题正确选项为C项。

二、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和16-18世纪没能发展为近代科学的原因(1)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原因:①统一是历史的主流,社会相对稳定,为科学技术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

②中国确立封建制度,逐步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封建国家在科技发明中起了相当重要的组织和支持作用。

③中国农业、手工业长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推动科技发展。

④国内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各民族互相学习,共同创建了古代文化,并能不断吸取外来先进文化提高自己。

⑤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为科技的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

⑥中国古代科学家探索精神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重要因素。

⑦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和创造。

(2)16~18世纪没能产生近代科学的原因:①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但封建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限制了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对科技的发展提出迫切要求和推动力。

②中国封建统治者历来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清朝严格限制手工业生产的规模,压制手工业发展,不利于科技成果的产生、推广和应用。

③明清统治者加强文化专制,禁锢了思想、窒息学术空气,使知识分子不务实际,不利于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当西方资本主义兴起时,中国封建统治者又采取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中西文化的正常交流。

总之,当时中国腐朽的封建制度使中国没能产生与欧洲相似的近代科学。

特别说明科技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需求、政治环境、政府政策、国内外的交流、历史的继续与发展、科学家们的个人努力等因素有关,特别是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政治环境的稳定。

史论对位:1.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1)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对欧洲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伟大贡献。

(2)造纸术、印刷术,促进欧洲文化的发展、思想的解放;(3)火药在欧洲的应用与发展,推动世界从冷兵器时代进入热兵器时代;指南针的使用,使西欧人开辟了地理发现的时代。

(4)在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中,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2.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1)汉字书法是线的艺术,它以自由多样的线的曲直运动和空间构造,表现和表达出各种形体、感情和气势。

书法以点画和结构反映文字的形体美、动态美和意境美,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

(2)中国画不求形似,注重个人主观性情的表现,表现手法灵活、自由,在启迪民族的自信心、自尊心、独立自主、不畏强暴等方面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

【典题训练】1.)公元751年,唐朝军队在中亚败于阿拉伯军队,被俘往阿拉伯的士兵有不少技术工匠,这次战役客观上促成了中阿之间一次技术转移。

这时中国传人阿拉伯的技术应该是A.造纸术B.活字印刷术C.指南针D.火药与火器【解析】选A。

本题考查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时间:造纸术是东汉蔡伦改进的,活字印刷术是北宋毕昇发明的,指南针发明在北宋时期,唐朝末年火药开始运用军事,北宋时期制造出火器。

中国古代四大发明都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在题干中时间限制内“公元751年”、“唐朝”,这一时期中国传入阿拉伯的技术只能是造纸术。

2.(2010·海南高考)明清时期,以“风流文采磨不尽,水墨自与诗争妍”为特征的文人画兴盛。

图1是明清文人画的代表作之一。

这类作品所表现的是A.个人的情感B.真实的景象C.多彩的生活D.繁盛的社会【解析】选A。

文人画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以此分析A、B、C、D四个选项可知,正确选项为A项。

【高考真题探究】1.(2010·上海高考)春秋战国时代,诸子百家讲政治时大多站在民众一边,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与其他各家不同,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

这一家是A.儒家 B.法家 C.道家 D.墨家【命题立意】本题主要考查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观点及其代表的社会阶层,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B。

法家主张君主要依法治国,利用权术驾驭大臣,以绝对的权威来震慑臣民,提出了系统的法治理论;它代表了君主的利益,这正好符合本题题干材料“为君主作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重要信息,故B项为正确选项。

而儒、道、墨三家的思想主张显然不符合“为君主参谋,专替君主打算”这一信息要求。

2.(2010·天津高考)《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

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命题立意】本题以汉代儒学的相关知识点作为命题的角度,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分析材料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D。

此题可将问题表述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原因是()”。

“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对于没有文言文障碍的同学而言,答案不难从材料的前后文得出: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

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成功,对于具有政治敏感“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

故选D。

其余三项均与材料意思不符。

3.(2010·北京高考)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生发展而成。

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A.荀子、董仲舒B.荀子、孟子C.商鞅、孟子D.韩非子、董仲舒【命题立意】本提以古代的专制理论——中国的主流思想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再现、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D 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荀子、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不符合题干要求。

4.(2010•广东高考)“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A.孟子的“仁政” 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C.王阳明的“心学”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命题立意】本题通过诗句考查王阳明的心学,考查学生阅读、理解问题的能力。

【规范解答】选C。

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句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即反映了“心学”的理论观点,故正确选项为C项;而A、B、D三项均不符合诗句“万化根源总在心”这一关键信息。

5.(2010·福建高考)表2中的日文写法主要仿自中国某种书法字体。

唐代擅长这一书体的书法家是表2A.王羲之B.颜真卿C.柳公权D.怀素【命题立意】本题以日文平假名的字体入手,主要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历史特征。

日文平假名多于10世纪前后由汉字草书演化而来,这也成为本题命制的知识关联与依托,体现了新课程试题注重中外文化联系的一面。

【规范解答】选D。

根据题干“唐代”的时间限制,先排除属于西晋行书代表的A项。

再根据所学知识判断,B、C项都属于唐朝正楷的代表,只有D项与唐朝草书的代表吻合,故选D。

学科网ZXXK]【专题模拟演练】一、选择题:1.(2011·温州八校联考)伏尔泰在《礼俗论》谈及中国古代一思想流派时叹言道:“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与物质的世界。

”“新的精神……世界”是指A.法家的法治思想 B.道家的无为思想C.儒家的仁政思想 D.墨家的非攻思想2.“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诉,其入不距;倏然而往,倏然而来而已矣。

不忘其所始,不求其所终;受而喜之,忘而复之,……不以人助天,是之谓真人。

”材料中的思想属于()A.孔子B.老子C.孟子D.庄子3.(2011·高考预测卷)荀况在《荀子·议兵》中写到:“凡兼人者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

……故曰: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

”反映荀子的思想主张是A.主张“以德服人” B.主张“性恶论”C.主张“施仁政于民” D.主张“性善论”4.中国古代君主有颁布《罪己诏》的传统,其内容一般是君主反省自己的德行和政策。

唐德宗曾颁《罪己大赦诏》曰:“天谴于上而朕不悟,人怨于下而朕不知。

”与上述思想有关的派别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5.《汉书·艺文志序》载:“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习姝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

”以上材料说的是()A.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B.秦末汉初时期儒、道诸说沉渣泛起C.东汉末年以后儒、佛、道三家合流的出现D.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混乱局面6.关于以下二者的说法,错误的是A.使儒学思想更加理论化、思辩化B.都认为“万物只是一个天理”C.都主张“存天理,灭人欲”D.二者共同编著《四书章句集注》7.朱熹说:“若是饥而欲食,渴而欲饮,则此欲亦岂能无?”“同是事,是者便是天理,非者便是人欲。

如视听言动,人所同也。

非礼勿视听言动,便是天理;非礼而视听言动,便是人欲。

”在材料中,朱熹所说的是()A.心即理也B.“私欲”与人的正当欲望是同一概念C.“私欲”是指那些超出了正当要求以及违反了社会规范的欲望D.一概反对人的欲望8.理学的出现与走向成熟,体现了儒学的新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