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3 小说阅读(环境)-【口袋书】高考语文备考系列(复习思维导图+必备知识手册)
最全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思维导图
步 角度。
骤 第三步、分杂列,规范答。组织答案时,要每个角度的作用单列一条,这样答案要点更明晰。
小 说 形 象 思 维 导 图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1)刻画人物性
直接描写 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
作
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
用
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然而止的结尾:留下空白,给读者留有无穷回味的余地
对环境的作用:交代/突出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
答 内容方面
对人物的作用:塑造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或精神,刻画人物……心理,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等。 对主题的作用: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丰富……主题等。
小 说 环 境 思 维 导 图
环 答 工作状态和心境的句子中分析特点④从对描写地域风情、风俗习惯的句子中分析特点。
境 题 第三步、抓修饰,作归纳。小说环境描写往往有诸多修饰性描述,要特别注意抓住修饰性强的形容词(有时是动词)去归纳环境特点。有的可直接选用
特 步 修饰词语,有的则要提炼后概括。
点骤
的
情 节
解 题 方
明考型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感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 括出情节发展的各个阶段内容。
概 略 暗考型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细节,勾画关键词句进行提炼、概括。
专题03-小说环境+标题对点训练(教师版)-2023年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之小说典例分析+对点训练
2023高考复习专题之小说阅读对点训练(教师版)专题三环境+标题铁圈[俄]索洛杜布①一天清晨,一位妇人带着一个4岁的小男孩在郊区的街道上散步。
那孩子天真活泼,面色绯红。
那妇人年龄不大,穿着考究。
她一边幸福地微笑着,一边细心地照看着自己的儿子。
孩子正在滚着一个黄色的大铁圈,他穿着短裤,挥动着棍棒欢快地笑着,跟在铁圈后面跑。
真开心!方才他还没有铁圈,可是现在有了,真叫人高兴!②一个双手粗糙、衣服褴褛的老头,身体紧靠栅栏,站在十字路口,好让那女人和小孩走过去。
老头用那昏花的两眼凝视着孩子,脸上露出呆痴的笑容。
“一个富户人家的公子”,老头心里思忖道,“是个好孩子,你看他多么天真可爱,毕竟是阔人家的孩子!”③当他——这个老头儿——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过的是苦难的日子。
即使现在,他虽然不再挨打受饿了,但生活还谈不上美好。
在他的孩提时代,他过的是挨打受骂、饥寒交迫的生活。
那时,他没有铁圈,也没有其他这类阔少爷的玩具。
他整个一生都是在艰辛困苦中度过的。
他没有什么值得回忆的事,也没有一件让人高兴的事。
④他咧开没有牙齿的嘴朝那小孩微笑着,心里不禁产生了嫉妒。
心想:“这种玩艺没有意思。
”嫉妒又转而变成了烦恼。
于是他回到工作的地方——一家他从幼年起一直工作到现在的工厂。
那小孩边跑边笑追逐铁圈的情景萦绕在他的脑际,不管机器声多么嘈杂,他都忘不了那个孩子和铁圈,晚上也总梦见他们。
⑤第二天早晨,他又做起白日梦来。
机器隆隆的响,工作机械单调,没有必要过多操心,再说他已干惯了这种活儿。
厂房里的空气充满了灰尘,传送带平稳地运转着,远处各个角落声音嘈杂,光线晦暗。
人们像鬼魂一样地走来走去,人的说话声淹没在机器声里。
⑥这个老头仿佛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个小男孩,他的母亲也是一位贵妇人,他也有一个铁圈和滚铁圈的棒子,他也穿着白裤衩滚着铁圈玩耍。
⑦他天天干着同样的活,做着同样的梦。
⑧一天晚上下班回家时,老头在街上看见一个从旧木桶上掉下来的又大又脏的铁箍。
高考语文复习各个专题知识导图(最新版)
高考语文复习各个专题知识导图(最新版) 高考语文复各个专题知识导图(最新版)目录第一部分高考论述类文本阅读知识导图1.考情回顾2.整体阅读3.命题陷阱4.考点点睛第二部分高考语文实用类(非连续)文本阅读知识导图1.考情回顾2.整体阅读3.答题思路4.答题模板5.答题步骤6.文体特征第三部分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导图1.考情分析2.整体阅读3.形象题4.情节题5.环境题6.探究题7.回归课本小说复策略:1.明确小说文体特征,学会据此解读小说。
2.归纳小说阅读命题的类型和解题方法:人物的鉴赏要点。
环境的鉴赏要点。
主题的鉴赏。
手法的鉴赏。
语言的鉴赏。
第四部分高考语文散文知识知识导图1.考情回顾2.散文分类3.整体阅读4.结构线索5.人称作用6.引用作用7.叙述作用8.议论作用9.表现手法10.手法作用11.鉴赏语言12.散文物象13.常见题型14.答题模板15.散文学案第五部分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导图文言文知识简表高考真题再现人物传记高频词归类第六部分高考语文古诗鉴赏知识导图1.总论2.形象鉴赏3.语言鉴赏4.技巧鉴赏5.内容鉴赏6.情感鉴赏7.答题模式8.模板典例9.客观题10.回归课本第七部分高考语文语言表达知识导图成语知识导图病句知识导图语言表达与运用知识导图第八部分高考作文知识导图1.审题立意2.任务驱动3.万能标题4.开头结尾5.结构模板6.段落过渡7.说理分析8.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常用模式9.任务驱动型作文押题训练——“一点四面”是王道2017年的学术论文选题清晰,结构完整,而且与2018年相比,选文和字数都有所增加。
其中以气候正义为视角,探讨中国参与国际气候治理的法律策略。
从考查角度来看,论述类文本阅读考查面相当广泛,包括理解B、分析综合C等能力层级和考点。
其中,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是考查重点。
从题型设置来看,几年来均设置三道四选一式的单选题,要求考生选出“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
2018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小说阅读导图
2018高三语文复习专题--小说阅读导图三、小说阅读复知识导图1、考情分析12、整体阅读23、形象题34、情节题455、环境题66、探究题77、回归课本89小说二轮复策略学生问题:1.不能根据小说文体特征阅读鉴赏小说,与散文混淆。
2.没有很好地对小说命题特点作系统归纳,缺乏相关题型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解决策略:1、讲明小说和散文的文体特征,教会学生读懂小说2、归纳小说命题特点和相关题型,每种题型都归纳出简明的解题方法与答题范式,提供给学生,要求研究像背古诗文一样背过。
复要点:(一)明确小说文体特征,学会据此解读小说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掌控人物形象,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分析小说结构,留意从概括XXX入手,理清各部分之间的接洽,团体掌控,掌控文章的主旨。
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挖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小说的团体浏览,能对各色人物作出本人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掌控作品的内涵。
环境描写,包孕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和人物举动的场所。
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
另外,还要掌控小说的主题、品味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本领。
(二)归纳小说阅读命题的类型和解题方法1.人物的鉴赏要点。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对描写手段进行分析。
既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也有侧面陪衬。
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
(2)接洽人物举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准确掌控人物明显的本性与社会意义(共性)。
(3)分析作品中运用的顿挫、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伎俩。
2019高考文学类文本复习思维导图
2019高考文学类文本复习思维导图一、小说阅读复习知识导图1、考情分析2、整体阅读3、形象题4、情节题5、环境题6、探究题二、散文阅读复习知识导图1、散文分类2、整体阅读3、结构线索4、人称作用5、引用作用6、叙述作用7、议论作用8、表现手法9、手法作用10、鉴赏语言11、散文物象 ①物象作用如果用某一物象作标题,常常作为贯穿全文的线索。
②物象特征概括出物象的特点,类似于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③物象意注意“物象”的象征意义,象征某些人物、某种哲理,表现某种情义思。
12、常见题型13、答题模板14、散文学案一两步骤解决结构思路分析类两大题型常考题型审题定向答题角度结构安排类常见设问1.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上分析××的心理变化。
2.文章主要写了××,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3.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1)内容、主题:内容角度就是要考虑该内容对人物刻画、情感表达、基调奠定等方面的作用。
主题角度可考虑对主题有强化、深化、突出、揭示等作用。
(2)结构、思路:结构角度可考虑有设置悬念、作铺垫、伏笔照应、首尾呼应、结构完整、承上启下等作用。
思路角度可考虑暗示、揭示了什么样的思路等作用。
请简要分析。
(3)表达技巧:不是所有的句段都有表达上的特点。
如果特点较突出,则要从该技巧出发考虑渲染气氛、画龙点睛、对比衬托、象征等作用,也要注意表达技巧自身的作用。
(4)读者情感或心理:从这个角度可考虑有加深印象、激发情感、产生共鸣、深受启发、发人深思、催人想象、回味不尽、想象无穷等作用。
上述维度、角度有关涉就要分析归纳,没有关涉就不必强答。
审题关键1.题干中有“情节”“写作思路”“过程”等字样。
2.题干中有“构思”“梳理”等字样。
局部段落类常见设问1.赏析文章末段的文字。
2.作者回忆××的经历,在文中有什么作用?3.××和××的对话在文中出现多次,这样安排有何用意?4.文中引用××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分析时注意三特色:①时代特色(常表现为文章的一些词语只在某一些特定的时代使用,有明
显的时代气息)
②地域特色(常表现为大量使用方言、俚语等)
③语体特色(分为口语和书面语。前者充满生活气息,后者则典雅庄重)
标题意蕴理解
第一步:点出标题所用的表达技巧。比如:双关、比喻、 反讽(反语)、反问、引用等。
第二步:分析标题的表层义。即把标题在文中所表示的 最浅层的意思分析出来。
境写
应;结尾的环境描写,与上文××内容相呼应,结构完整。
的
4.主题方面:①暗示(象征)主题。
题作
用
社会环境描 写的作用
1.展示人物活动及其成长的时代背景。 2.揭示形成人物性格的社会基础。 3.揭示影响人物行动的因素。
4.预示人物或悲或喜的命运。
5.揭示社会本质特征,凸显小说主题。
人物形象物的出现为主要人物的活动提供了具体环境,起到了渲染气氛、 用 莫定感情基调的作用。渲染气氛的次要人物多是群体人物。
陪衬人物 1.衬托主要人物;2.渲染气氛定基调;3.同主要
注:次要人物“我” 线索人物
人物一起揭示主题;4.贯穿全文充当线索;5.推 动情节发展;6.是故事的见证人。
物 象 1. 物象衬托了人物品格,突出了人物形象。2. 物象往往是组织和推动情节发展的线索物件。
的 3.从环境方面思考:一是它对时代特色氛围做了怎样的揭示或暗示,二是它对人物活动的具体环
作 用
境的刻画作用。4.从主题方面思考:“物象”往往具有衬托或象征意义,有揭示和深化主题的作 用。
理解重要语 句的含义
1.自身作用:指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有的自身还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 具有的作用首先是自身的作用和价值。 2.牵线搭桥,推动情节:通过次要人物的见闻,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推动情节发 展。他们担当特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3.侧面衬托,突出主要人物:凸现主要人物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更加鲜明清晰。 4.揭示主题,增添魅力:揭示了小说的主题,增添小说的艺术感染力。
2019年高考语文 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专题03 环境描写考点分析(含解析)
专题03 环境描写考点分析环境描写是指对人物所处的具体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描写。
其中,社会环境是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等景物以及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山川湖海、森林原野等。
综合来看,考查环境描写的命题角度有三种: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特点的概括、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环境特点概括自然环境特点概括题即对自然景观特点的概括,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景物”“特点”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例: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
(《芒种》)社会环境特点概括题即对历史背景、时代氛围、人情风俗、处所以及人际关系特点的概括,题干中往往有“概括”“分析”等作答动词和“生活”“特点”等表答题方向的名词。
例:文中第②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东坛井的陈皮匠》)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中小城生活的特点。
(《邮差先生》) 解答步骤:第一步:审题干,分清环境描写的类型,即分清是自然环境描写还是社会环境描写。
此类题干中常有显示环境类型的关键词。
如“景物描写”显示是自然环境,“古城”显示是社会环境,据此类关键词,可快速确定题目的环境特点。
第二步:抓景物类别,依类概括特点。
(1)社会环境:①人物活动的场所,如家庭、街道及工作地点等,分析它们呈现出怎样的特点;②弄清楚在此场所中的人际关系是友善,还是紧张、冷漠;③要注意人物的生活、工作状态和心境特点,是否压抑或者愉悦等。
(2)自然环境:分析写的景物的“形、声、色”,这些景物有什么共同特征。
第三步:抓景物修饰词,提炼景物特点。
小说描写环境,往往要对景物进行修饰性的描述,抓住这些修饰性的词语,即可提炼出景物特点。
二、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代环境时运用的各种技巧,包括描写的具体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描写的角度(写作顺序、观察角度、感觉角度等)。
环境描写的手法考题有的侧重于考查具体方法,有的侧重于考查描写角度,更多的则是综合性考查。
小说阅读导图(整理版)
小说阅读复习知识导图整体阅读3、形象题4、情节题5、环境题6、探究题小说二轮复习策略学生问题:1. 不能根据小说文体特征阅读鉴赏小说,与散文混淆。
2. 没有很好地对小说命题特点作系统归纳,缺乏相关题型的解题思路与方法。
解决策略:1、讲明小说和散文的文体特征,教会学生读懂小说2、归纳小说命题特点和相关题型,每种题型都归纳出简明的解题方法与答题范式,提供给学生,要求学习像背古诗文一样背过。
复习要点:(一)明确小说文体特征,学会据此解读小说小说的基本特征“三要素”是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
分析情节,要善于把握故事发生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四个环节,并能概括各部分的要义,为提炼主题思想做准备。
同时,我们还须从情节的发展中把握人物形象,在事件发展的过程中,才能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分析小说结构,注意从概括段意入手,理清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整体把握,把握文章的主旨。
要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就要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描写——外貌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等,从而评价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小说的整体阅读,能对各色人物作出自己客观公正的评价,进而准确把握作品的内涵。
环境描写,包括社会背景、自然环境和人物活动的场所。
人物的性格通过环境得以凸显,环境是为人物而设置的。
另外,还要把握小说的主题、品味小说的语言和表达技巧。
(二)归纳小说阅读命题的类型和解题方法1. 人物的鉴赏要点。
我们对小说人物的鉴赏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对描写手段进行分析。
既有正面描写(肖像描写、神情描写、细节描写等),也有侧面烘托。
既有概括的介绍,也有具体的描绘。
(2) 联系人物活动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中的自然环境,准确把握人物鲜明的个性与社会意义(共性)。
(3) 分析作品中运用的抑扬、虚实、对比、衬托等塑造人物的传统手法。
解题思路:首先总体把握小说人物形象特点,确定作者的感情倾向是褒还是贬,是颂扬还是讽刺;然后画出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言行的语句,以及作者的议论或者作者借作品中其他人物对他的评价的语句;接着判断其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概括;最后选择恰当的词句表述出来。
2023届高考小说常见题型思维导图
从“‘我’的作用”考虑
分析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考虑其对情节的推进 作用。
考虑对情节的作用
分析人物形象的典型性,考虑对文章主题的作 用,也就是作者塑造人物的用意:反映社会现实 和寄托情感
考虑对主题的作用
主要人物形象的作用
结合社会现实深切理解人物对当代社会的思想产 生的影响或作用,体会人物形象的艺术价值给读 者带来的某种启示
情节作用
指物象揭示了怎样的主题。
主题作用
形象手法赏析 形象概括分析 形象作用分析
小说形象类题目
有的小说标题除了表面意思外,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或双关义等,往往隐含着小说的主旨。
抓标题
小说塑造人物离不开情节,而情节常常有揭示主题的作用。情节的发展变化是矛盾冲突发展 的体现,抓住矛盾冲突就可挖掘小说揭示的主旨。
抓情节
在小说中,作者浓墨重彩塑造的主要人物就是“主题性人物”,他的际遇遭逢、命运归宿 常常联系着社会生活的本质,显示着作品的主题。把握其典型性格及其生成的历史,即 可窥见作品的主题。
抓人物形象
①分析环境的特点。分析环境的特点可以窥见人物的性格,进而能揭示主旨内涵。
②抓背景介绍。思考故事发生的时代,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 握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看它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从而达到探究思想意蕴与 情感意蕴的目的。
塑造人物形象六个着眼点
从情节角度概括
从描写角度概括 从他人评论角度概括
形象概括分析解题“四角度”
从作品历史背景角度概括
次要人物不只是一个线索或情节上的关联人物, 有的自身还具有鲜明的性格特点,其具有的作用 首先是自身的作用。
高考语文小说阅读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人 物 形 象 的 塑 造 手 法
分 类
形 象 题
人 物 形 象 的 概 括 与 分 析 人 物 形 象 的 作 用
答 题 步 骤
1.肖像、神态、动作描写:更好地展现人物的内心及性格特征 2.语言描写:言为心声,人物的语言也体现着人物的思想性格(1)刻画人物性 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2)描摹人物的语态,使形象刻画 直接描写 (正面描写) 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3.心理描写:直接表现人物思想和内在感情(矛盾、焦虑、担心、喜悦、兴奋 等),表现人物思想品质,推动情节发展 交代人物,突出特点,展现人物品质 1.借助其他人物对比衬托 引发读者的联想、想象,含蓄曲折地表现人物形 间接描写 2.借助物象衬托 象 (侧面描写) 3.借助环境烘托 1.刻人物性格、爱好、追求 2.深化主题 注: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都注重细节描写 3.推动情节发展 4.逭染时代气氛、地方特色 5.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活动 第一步:确定角度,明考向。看题干要求和文本内容,确定答题是从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从间接描写的角度,还是两者兼有。 第二步:寻找对应,析效果。从文中找出直接描写或者间接描写对应的内容,对使用及效果作具体分析。 第一步、瞻前顾后,结合上下文,看看在这一语段之前或之后发生了什么,哪些情节与这些描写有关系,从而揣测出人物的内心活动。 第二步、分清描写,抓关键词,在整体把握情节的前提下细读所给文字,要分清是哪类(些)描写(语言/动作/肖像/侧面描写),理清其 中的层次,抓住其中的关键词语。 1.从情节角度概括:情节是小说故事推进的过程,也是人物性格的展现史。因此,抓住情节,就可以把握 人物的性格特征 抓主干概括主要特征 2.从描写角度概括:小说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描写,通过对小说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心理等正 面描写和侧面描写,尤其是对细节描写进行分析,即可概括出人物形象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理枝叶补充完善形象 3.从他人评论角度概括:小说中人与人之间的谈论常常带有对他人的评价,有时作者也从不同的角度进 行评判因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的评价入手,就可以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的特点 4.从作品背景角度概括:把人物放在典型环境(一定的历史背景)下,结合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 养、气质等因素去分析,也可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2023年高考语文备考:小说阅读之情节(附思维导图+教材经典课文示例解析)
小说情节知识清单一、情节结构(一)单线结构1.顺序: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示例:《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如何展开的2.倒叙:将小说的高潮或结尾部分前置示例:《祝福》在结构上采用什么记叙顺序?这种手法有什么作用3.插叙:在叙述故事中插入其他故事示例:分析《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中“林教头沧州遇故旧”的叙述方式及作用。
4.补叙:补充与之相关的事情示例:《水浒传》第十六回《智取生辰纲》一节,叙述在黄泥岗松林内七个贩枣的客商劫走了生辰纲,作者使用什么叙述方式解释“同一桶酒,贩枣客商喝得,为什么杨志等人就喝不得?”并分析其妙处。
答案:插叙,造成叙事的波澜,也让读者在惊异与顿悟的情感呈现中感受到作品的艺术魅力。
5.平叙:同时叙述同一时间发生在不同地点的两件或两件以上的故事,又叫“分叙”示例:在《水浒传》,《林海雪原》,《烈火金刚》,《铁道游击队》等长篇小说中都有精采的运用。
(提示:一般地说,平叙也只有在写较长的文章时才用得上)(二)复线结构1.明线与暗线:明线叙故事,暗线写主题示例:分析鲁迅小说《药》的明线和暗线,并提炼主题鲁迅写的小说《药》就是如此。
故事的明线是:清末年间,华老栓的儿子小栓得了痨病,人们说此病吃了血馒头就好了,所以老栓等到一天清早衙门杀人,就拿着洋钱去买用囚犯血染的馒头,并匆匆拿回家给小栓吃。
此文暗线是:老栓去取血馒头那天清早,被杀的囚犯是革命者夏瑜,小栓就是吃的他的血馒头,但这剂“药”并没把小栓的病治好。
小栓最终还是被痨病夺去了生命。
作者就将这明暗两线交*,结成双环连套——在本文结局的坟场上,让小栓的墓和夏瑜的墓错落地挨在一起,小栓的母亲、夏瑜的母亲又都在给儿子上坟、烧纸……《药》的主题:“愚昧的群众享用革命者的鲜血,不是医治病苦的良药;资产阶级脱离群众的革命,不是疗救中国社会的良药。
”就自然而然地从坟地里奔出来了。
2.蒙太奇结构:镜头组合,立体感,省去交代与过渡示例:先秦作品《弾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古“肉”字)”使用了什么叙事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使用了蒙太奇手法,四个词,就是四个镜头,四个镜头组合起来,就形成一幅完整的古代原始人类劳动狩猎的画面,真实的再现了古代人类的劳动过程。
高三小说知识点归纳总结思维导图
高三小说知识点归纳总结思维导图高三阶段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小说知识点的掌握对于语文学科的提高至关重要。
本文将通过归纳和总结高三小说知识点,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复习与理解。
以下是高三小说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思维导图:一、小说的定义和特点小说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一种常见形式,以故事情节为主线,通过人物形象、环境描写、对话等手法展示作家的思想和审美观点。
特点:1. 故事性强:小说以故事为载体,通过刻画事件发展和人物形象来吸引读者。
2. 人物形象多样:小说可以通过丰富的人物形象描写来展示社会、历史和人性的多面性。
3. 现实生活写实性:小说倾向于真实描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现象,通过小说展现现实。
4. 心理描写:小说通过描写人物内心活动,深入剖析人物的心理变化和行为动机。
5. 文学性强:小说具有艺术性,通过语言的选择和组织来传达情感和思想。
二、小说的分类1. 依题材分类:a. 现实主义小说:真实描写社会生活和人民命运的小说,如《围城》。
b. 历史小说:以历史事件或人物为背景,塑造人物形象,如《红楼梦》。
c. 科学幻想小说:以科学发展为基础,设想虚构的未来世界,如《三体》。
d. 社会派小说:揭示社会现象和社会冲突,如《平凡的世界》。
e. 推理小说:以解谜和破案为核心,如《福尔摩斯探案集》。
2. 依文体分类:a. 长篇小说:篇幅较长的小说,一般有丰富的情节和人物刻画,如《活着》。
b. 中篇小说:篇幅适中的小说,情节相对简洁,如《草地》。
c. 短篇小说:篇幅较短的小说,通过精炼的叙事传达独特的意境,如《骆驼祥子》。
三、小说中的常见手法和技巧1. 对比手法:通过对比彰显人物性格或事件的冲突与发展,如《骆驼祥子》中的贫富对比。
2. 擦肩而过:通过人物之间的巧合相遇或错过,展示命运的无常或人与人之间的纠缠,如《平凡的世界》。
3. 倒叙:通过将故事情节按时间顺序相反的方式叙述,增加悬念与吸引力,如《哈利·波特与混血王子》。
高考小说阅读思维导图
步 贯法,或采用细节连贯法,划分段落,理清层次结构
骤 第三步、巧概括,规范答。抓文章的关键词句,提炼组合,规范概括。
情
第一人称: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与“有限视角”一样会受到一定的
叙述限制,但它能使小说显得真实亲切,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便于抒发感情。
节
小 叙述人称和叙 说 述视角
第二人称: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了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 于感情交流。
作
3.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尾: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喜剧性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②
用
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局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统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
之感。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凸显出的美好人性符合大众对审美的追求,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4.戛对然环而境止的的作结用尾::交留代下/突空出白人,给物读活者动留的有环无境穷,使回环味境的更余具地典型性等。
答 题 步 骤
第一步、通读全文,确定位置。找出相关情节在小说中的位置,根据所处位置,思考该情节的作用。 第二步、确定角度,找出对应。解答“情节作用”题需要从上面所讲的内容方面(环境、人物、主题、读者) 和结构方面思考,从文中找出对应内容分析
1.比喻:生动形象,化深奥为浅显,化平淡为生动,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繁冗为简洁。
法 叙述方式 内容更充实②衬托中心人物,丰富情节,深化文章主题。
情 节
4.补叙:①对上文的内容做补充交代,有助于更好地表达主题②使文章结构完整,行文跌宕起伏, 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③若无补叙,就会影响故事的完整性。
手
5.平叙:①条理清楚,便于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②拓展作品容量
法 情 节 安 排 技 巧
2024届高考语文小说题点知识点思维导图
手 排比:增强气势 有感染力
法 反语:比直接更有力 感情强烈
豪放与柔婉、直白与含蓄、质朴与华丽、庄重与诙谐 符合人物身份;有时代特色、 地域特色(方言俚语);口语 充满生活气息,书面语典雅庄重;文白夹杂;语言诗化。
文本元素
解读
关系:“故事(历史)”是“新编(虚构)”的基础,“新编(虚构)”是
小
1
故事与新编 (历史与虚构)
文本元素
解读
关系:(“虚构”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情节的编排、环境的描写或
叙述方式,“真实”体现在人物类型、故事类型、环境类型或叙述方
小 说
9
虚构与真实
式) “虚构”是对“生活真实”的提炼(而具有文学性),“文学真实”建
立在“文学虚构”之上[而“真实”则由原来的“生活真实”转化为
常
“文学真实(艺术真实)”]
用
作用 趣,引发读者思考。
照应前文;承上启下;线索,贯串全文;设置悬念,埋下伏笔; 为后面情节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发展,使情节曲折生动等。(关 键术语:照应、过渡、悬念、伏笔、铺垫)
叙述人称
第一人称:真实亲切、便于抒情 第二人称:拉近距离、便于抒情 第三人称:客观、自由、全面
叙述 情 手法 节 手 法
形象
次要 人物
情节 作用
对主要 人物 作用
环境 作用
主题 作用
作用
次要人物的见闻,可以把故事相关的情节自然地融合在 一起,推动情节发展;他们往往担当特定的角色,有一 定的叙事功用,常常起到线索作用。
次要人物可以将原本单调的故事情节衬托得活灵活现, 突现主要人物的品质,表达思想感情,使主要人物形象 更加鲜明清晰。
社会 环境 描写 的作
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03小说阅读环境描写专题03小说阅读环境描写一、人物环境(一)自然环境1.特点(1)画面示例:《荷花淀》诗与画和谐的统一,构成一种令人神往的艺术境界,是一幅幅秀美而明丽的画面;《祝福》以“雪”为特定环境描写,营造了一幅压抑悲凉的画面;《边城》语言朴实、笔墨简练,勾勒出一幅优美、宁静、恬然、闲适的画面;《老人与海》中大海被描写成一位女性形象、细腻深沉,在老人捕鱼的过程中,大海呈现出安详、宁静、祥和、波澜不惊的状态。
(2)景物示例:《荷花淀》中明月、清风、雾霭、荷花,《老人与海》中的大海,《百合花》中小雨、树枝、野菊花、皎洁的满月等,《边城》中明净的天空、青翠的小山和清澈的溪流。
(3)地点示例:《荷花淀》故事发生地点——荷花淀,《祝福》故事发生地点——鲁镇,《老人与海》故事发生地点——大海,《边城》故事发生地点——湖南茶峒等。
(4)时令天气示例:《百合花》故事发生在中秋佳节,《祝福》故事集中在新年前后,》《荷花淀》故事发生在荷花盛开的夏季,《边城》故事主要集中在“三个春秋的端午”。
2.作用(1)审美:表现地域风光,提示时间、季节和环境特点。
示例:《边城》的自然环境描写表现出边陲小城的闭塞而安宁,恒古而秀丽,《荷花淀》的自然环境描写白洋淀抗日地区清新宁静、充满诗情画意,《老人与海》中大海宁静安详,《哦,香雪》描写台儿沟的山青水碧、清新明亮等。
(2)渲染:渲染气氛。
示例:《荷花淀》“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出当地的地方特点,还渲染出平静、温馨的氛围。
《百合花》中描写小雨过后的清晨,渲染了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祝福》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
”渲染了一种凄惨悲凉的气氛,《边城》中湘西山水渲染了边城的古朴秀美,《老人与海》中大海的描写渲染了一种宁静祥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大雪的描写渲染了苍茫雄浑的气氛。
(3)烘托:烘托人物性格,或揭示某种心理。
示例《祝福》中写“雪花落在积得厚厚的雪褥上面,听去似乎瑟瑟有声,使人更加觉得沉寂”,烘托祥林嫂死的凄惨悲凉,也衬托当时“我”深夜神伤的孤寂悲愤。
《百合花》中“早上下过一阵小雨,现在虽放了晴,路上还是滑得很。
两边地里的秋庄稼,却给雨水冲洗得青翠水绿,珠烁晶莹,空气里也带有一股清鲜湿润的香味。
”作者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展现了一派生机勃勃的和平景象,运用听觉描写点明人物处在残酷的战斗之前,巧妙地烘托了人物的心情,表现了“我”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百合花》第45段,满月、野火、照明灯,展现了战场的氛围,烘托了“我”对敌人和战争的憎恶之情。
《荷花淀》“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烘托出水生嫂的朴实和纯洁。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那雪下得正紧“到晚越下得紧了”……,一个“紧”字,可谓境界全出。
如此写雪,既渲染了荒凉、凄冷、肃杀之气氛,又有力地展示了林冲的严酷处境,(4)铺垫:展开、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或埋伏笔示例《百合花》第45段环境描写突出“白夜”,彰显攻击战难打,为通讯员牺牲作伏笔。
第47段描写中秋节情景,①在结构上,照应开头的“一九四六年中秋”;②中秋是团圆节,是全家共享天伦之乐的美好节日,写中秋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后面战地情形的紧张形成对比。
(5)推动情节示例:《祝福》中“微雪点点的下来了。
”这其实是暗示柳妈的话即将带给祥林嫂带来巨大的心理阴影,起到暗示情节发展的作用。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三场雪,把整个故事隔成两个大段落。
这三场雪不仅隔开了情节,同时还调节了节奏。
这三场雪是一场猛过一场。
配合整个故事的节奏:第一场雪是故事的开始,第二场雪是故事即行将进入高潮,第三场雪,其势虽猛,却已带了收势,(6)深化主题:象征(或暗示)主题。
示例:《祝福》中“我在蒙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爆竹声联绵不断……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市镇。
”文末再次描写雪的大而猛,寄托作者对亡灵最沉重的哀悼,将其最大的哀痛显示于读者面前,这种感情与祝福时家家户户的欢乐喜庆格格不入,强烈的反差带给读者强烈的艺术震撼,深化了文章的悲剧主题。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二)社会环境1.种类(1)社区村落示例:《祝福》中鲁镇,《荷花淀》中荷花淀,《哦,香雪》中台儿庄,《党费》中“移民并村”,《小二黑结婚》中民主根据地刘家峧村,《阿Q正传》中江南农村未庄,《百年孤独》中虚构城镇马孔多等(2)单位示例:《复活》中法院、监狱,《大卫·科波菲尔》中货行(3)学校示例:《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学校(4)家庭《红楼梦》中贾府,《祝福》中鲁四老爷家,《大卫·科波菲尔》中米考伯先生家,《百年孤独》中布恩迪亚家2.特点(1)风俗观念示例:《祝福》A.祭祀民俗“祝福”,是旧时在浙江绍兴一带流行的一种祭祀风俗。
每年年底,富裕人家举行祝福,通过祭拜祖先和天神,来祈求来年的平安。
B.服饰民俗文中两次描写到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
”这一段对于祥林嫂服饰的描写,是为了表现祥林嫂“寡妇”的身份。
因为“扎白头绳和穿月白背心”,是旧时绍兴一带所流行的吊丧期间得一种服饰习俗。
C.民间婚俗《祝福》中描写了祥林嫂的两次婚姻,这两次婚姻有着不同的的民间婚俗。
文中写道样林嫂的第一任丈夫比她小十岁,这就暗示了样林嫂的第一次婚姻属于民间婚俗的“小女婿婚”,在绍兴地区也被作养媳妇。
“待到祥林嫂出来掏米,刚刚要跪下去,那船里便突然跳出两个男人来,像是山里人,一个抱住她,一个帮着,拖进船去了。
”文中的这段描写体现的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所流行的民间婚俗的习俗,叫“抢婚”也叫“抢亲”,祥林嫂便是通过这种民间婚俗,被迫开始了自己的第二次婚姻,第二次不幸。
D.家族制度的民俗描写文中描写祥林嫂被自己的婆婆抓回去嫁给贺老六的情节,体现的是家族制度中的“公婆的权威”。
祥林嫂在丈夫死去之后,作为婆家的人,婆婆有权力为她再次安排婚姻,而她自己却无力反抗,最后只能默默承受。
E.5.民间信仰的民俗描写在民间信仰中人们普遍认为人死后会到阴间去,而生前所有的罪名,到了阴间也会受到阎罗王的处置。
(2)人际关系示例:《祝福》中人情的凉薄,《百合花》中纯真美好的人际关系,《边城》中简单和谐的人际关系,《百年孤独》不是为了表现人际关系的孤独、或者人生迷茫的孤独。
而是一个家族映射出的国家的孤独、拉丁美洲的孤独。
(3)建筑器物示例:《荷花淀》中苇席表现纯洁,《祝福》中对联和书房表现封建思想的无处不在,《红楼梦》中建筑与封建社会的秩序一般,有长幼尊卑,有君臣父子,不可丝毫逾越等。
(4)地域场所示例:《边城》中远离现代喧嚣生活的边陲小城,展现人与人之间平等交往、真诚以待、友善关爱,《哦,香雪》中被群山环绕的闭塞山村台儿沟,因一座小站而充满了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小二黑结婚》的故事安排在刚解放后新旧观念冲突的山西农村,《党费》中的村庄阴沉破败,是腥风血雨的社会现实的真实写照,《大卫·科波菲尔》中货站环境描写是表现生存的艰辛,《百年孤独》中马孔多被遗忘于现代文明之外,《装在套子里的人》中被专制笼罩的城市,《复活》中黑暗、肮脏的监狱环境等(5)时代背景《百合花》《荷花淀》的时代背景都是“抗战时期”,而小说却重点描绘了自然环境的优美秀丽,在对比中表现战争环境的残酷无情。
3.作用(1)交代背景: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②交代时代背景;③渲染特定氛围。
如《装在套子里的人》《复活》等。
(2)显示关系:①显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②展现人与自然的关系;③表现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④揭示社会关系。
如《哦,香雪》《百合花》《小二黑结婚》《复活》《老人与海》等。
(3)表现人物:①引导人物出场;②交代人物身份;③揭示人物心理;④揭示人物性格。
示例如上。
(4)揭示主题:①揭示社会本质特征;②凸显主题。
如《祝福》《复活》等。
二、描写手法(一)调动感官:从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描绘形、声、色、味。
示例:《荷花淀》中“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
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作者调动视觉、嗅觉等多种感官,营造了一幅恬淡自然的乡村风景画。
写战斗打响之前,女人们为了躲避敌人,摇船窜进荷花淀的急迫情形,是通过人物的视觉和听觉来描写的∶“几只野鸭扑棱棱飞起,尖声惊叫,掠着水面飞走了。
就在她们的耳边响起一排枪!”不论生离死别,还是残酷的战斗,以及那些可能要出现的血和泪的场面,在孙犁的笔下都被轻轻地忽略过去,而是把重点放在表现人民参与抗战的热忱和获得胜利的喜悦上,这样就带给人真实、自然、亲切之美。
《边城》山上翠绿的竹篁、草丛中繁密的虫鸣、溪面薄薄的轻雾、天空柔和的月光,都加剧了这种古典美的诗意氛围,烘托出了一个和谐、清静、空灵的世界,这是与世无争的世界。
(二)观察角度:上下左右、远近高低、写景有层次。
定点观察是选择一个立足点对四周景物按照一定顺序进行观察描写,如《祝福》开头的描写。
移步换景是随着立足点的变化对周围景物进行不同方位的描写。
如《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排比、反复、设问、反问、对偶、引用、双关等。
根据表达效果不同可以分为:形象生动的描绘对象有:比喻、拟人、借代等有利于突出描写对象特点的有:夸张、反问、排比、反复、借代等增强语言美感的有:对偶、排比、借代赋予描写对象深刻含义的有:双关等示例:《荷花淀》中“她们奔着那不知道有几亩大小的荷花淀去,那一望无边际的密密层层的大荷叶,迎着阳光舒展开,就像铜墙铁壁一样。
粉色荷花箭高高地挺出来,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吧!”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恣意生长的荷花比作保卫一方水土的“哨兵”与“铜墙铁壁”,既暗示此处将会发生一场激烈的敌我双方的战争,又鲜明地表现了“白洋淀”伏击战的地域色彩。
《荷花淀》中“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使用了拟人手法,苇眉子的修饰语“柔滑修长”异常美丽,将其人格化,在女人怀里跳跃,仿佛无比开心欢快,再现了女人内心的美好、宁静。
《荷花淀》中“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
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
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
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
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
”运用设问,设置悬念,为后文做了有效铺垫,自问自答间,将白洋淀的苇子和席子之多描写得淋漓尽致,且苇子垛起来的比喻成苇子长城,无比美好壮观,也暗示出人民群众的勤劳和化物为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