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风雨》之读者反应批评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暴风雨》之读者反应批评研究

摘要:凯特·肖邦的《暴风雨》创作于1898年,它所表达的主题是性满足对女性的重要性,这也是这篇小说公开的意识形态目标。在当时,人们普遍认为女人有性欲是不正常的。本文拟从读者反应批评理论的角度,从情节、女主的身份、故事的不确定性来分析小说人物以及主题,为读者欣赏这部作品的艺术魅力提供新的路径。

关键词:读者反应批评;张力;似是而非;不确定性

引言

凯特·肖邦,作为美国19世纪末著名的小说家,她个性独立,自我意识超前,在她的笔下,成功塑造出许多寻求自我和追求灵魂独立,打破传统和冲破社会宗教束缚的前卫的女性形象。她关注女性生活,笔下的女性总是在试图突破父权制社会的条条框框,为寻求身份不懈地抗争。“婚外情”也是一个经常出现在她的作品中的主题,其短篇小说《暴风雨》也毫无例外。

正如伊瑟所言,“我们向前,我们向后,我们决定,我们改变,我们质疑,我们深思,我们接受,我们拒绝。”作者并没有明确的表明她的态度,而是把这些不确定因素留给读者去分析,这些不确定性使读者产生一种优越感,激励他们主动参与的积极性。[3] 在《暴风雨》中,肖邦刻意围绕空白安排情节、展现人物,设置意象唤起读者在多种层次上的参与,从而丰富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使作品的意义建构充满张力。

1、充满“张力”的情節安排

先开始就交代了天气,沉闷的炸雷会随着不祥的乌云从西边滚来,本来只是儿子感觉到快要下雨了,只是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且父子俩断定是肯定会下雨的,两人决定等暴风雨下完过后再开始上路,这就很自然地给妻子留下了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也为后面阿尔塞和卡里克斯塔创造了偷情的机会。文中第二段也写到,阿尔塞请求要避雨,并且也想等到暴风雨过后再走,这在结构上是一种对应,读者不难看出作者的别有用心。

此外,房间的设置也具有情节性。第二段下雨的时候,雨由于过大,水都要漫进屋子里了,阿尔塞先是在门廊上避雨,但是雨势过大,在外面避雨和淋雨没有多大的区别,于是顺势躲进了屋子。雨越下越大,只剩她的卧室还没有进水,这时候的闪电又像是天公作美,使得卡里克斯塔由于过于害怕而收到了惊吓,这时的阿尔塞就有机可趁,抱紧了她。女主人公说这雨太大了,有两年没这么下过了。一切都好像是巧合,上天赐予他们的这个机会,使后面发生的一切都顺理成章,她一边享受这“与生俱来的权利”,一边还在阿尔塞的怀抱里面担惊受怕着。

虽然说整个故事没有设定准确的季节,但是我们可以推定,暴风雨一般是在

夏季发生的。第二段写道,屋内热的令人窒息。这种身体上和心理上的燥热好似一种催化剂,催促着女主人公内心情欲的迸发,完成一次精神和肉体上的满足。

暴风雨,即水。水的意象始终贯穿全文,根据荣格的心理分析学的原型理论,“水”的意象是净化和救赎的象征之一。暴风雨过后,人人都过着幸福的生活。简而言之,暴风雨冲刷了卡里克斯塔的罪恶,不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肉体上的。在满足了自己的性欲之后,又回到了丈夫的身边。水,也代表着人生理上的欲望,在暴风雨来临之时,也正是卡里克斯塔的情感爆发的时候。暴风雨犹如洪水猛兽般袭来,女主人公的性欲也被完全的激发出来。一方面,暴风雨滋润了卡里克斯塔已干涸的心;另一方面,暴风雨也洗刷了自己偷情并背叛家庭的罪恶。两个家庭似乎都成功地躲过了暴风雨的袭击,但男女主人公内心的风暴过后,“暴风雨”还会不会再次袭击?[8] “暴风雨”意象的多意和含蓄,不仅对读者的阅读能力提出了挑战,而且为作品的意义构建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使作品充满张力,让读者在不断挑战中感受阅读带来的乐趣。

2、卡里克斯塔身份的似是而非

小说的女主人公卡里克斯塔,身上有着双重的女性形象。美国女评论家巴巴拉·韦尔特曾把19世纪美国社会所提倡的“真正女性”模式归纳为四种基本品质:虔诚、贞洁、顺从、持家。[6 ]一方面,她承担着传统的贤妻良母的角色,“她正坐在窗边拼命踩缝纫机,专注得没有感觉出暴风雨正在逼近”,窗外电闪雷鸣,可她全然不知,一心为父子俩缝制衣服。并且,在下雨前,她抢着把丈夫的礼拜服给收了回来。另一方面,小说以对通奸偷情的笔调刻画女主人公“性意识”的觉醒,大胆表露她追求婚外情的爱情观,她身上又被赋予了女性意识觉醒的新形象。

波伏娃宣称,女性把自己完全奉献给丈夫和儿子的事业,她们试图回避自己可以在这个世界上发挥潜力的自由。她们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种自由很可怕:它要求个人承担责任,去不提供任何成功或幸福的保障。[7]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凯特·肖邦提倡“人们应该摆脱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去追求自我、享受与生俱来的性权利”。[4]

尽管文本在上述情节中积极主动地塑造了读者对卡里克斯塔的反应,但是在整个阅读过程中,读者还是会感受到一种严重的不确定性。因为我们逐渐了解到,文本同时支持两种互相矛盾的阐释:(1)卡里克斯塔是一个贤妻良母:她总是为家庭忙碌着,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在这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里,女人被要求一切以家庭为中心,,扮演着“家中天使”的角色;在德菲尔看来,“婚姻就是一份劳动合同,它使女性终日忙于无偿的家务劳动”;(2)卡里克斯塔在和她的旧情人阿尔塞偷情之后,享受了片刻的身体上的愉悦,待丈夫和儿子回家,三个人在餐桌边笑个不停,其乐融融。在当时,人们的思想趋于保守的状态,妇女受到压抑,正常的欲望受到谴责。但是,她没有抛夫弃子,暴风雨过后,一切就像是没有发生过一样。阿尔塞的主动出击使得卡里克斯塔心中那团被传统婚姻埋灭的爱情之火又被点燃了。这对传统与背叛的张力给故事增添了不少趣味。

在《暴风雨》里,读者也可以观察到女性形象的转变,卡里克斯塔虽说每日

为家中的琐事缠身,但她或许不再是那个受男性压迫的沉默女性,小说开篇就写到“博比诺特起身到柜台买了罐卡里克斯塔最爱吃的虾,拿着虾子回到原地呆坐着”,博比诺特害怕即将到来的暴风雨会惊吓到自己的妻子,于是想给她买最爱吃的虾来安抚她,来弥补留她一人独自在家的愧疚。暴风雨过后,父子俩急忙地往家里赶,经过水塘时也没有却步,并焦急地清除着由于路上的泥泞而被溅到裤脚的污泥,只想赶回家去想安抚妻子的心,说明丈夫怕妻子看到肮脏的裤脚并责备他们,“做好最坏的准备,谨慎地走进家门,”“一路想好的解释和道歉此时到了嘴边又咽下去了”[5]。在没有听到妻子的责备以后,他重重地舒了一口气。以上的种种,都表露了女主人公在家庭中的地位就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丈夫会在各个方面对她关怀备至。3、故事主题的不确定性

文章的最后写着,暴风雨过后,人人都幸福。这种典型的标准的童话式大团圆结局,在这里会引起读者的思考,是否人人都过得幸福呢?一时冲动造成的一次通奸行为似乎还促进了当事双方的情感健康和家庭生活。在婚姻的伦理道德和偷情之间,女主人公必须做出一个选择,而她不仅是和阿尔塞发生了关系,并且回到丈夫的身边做回妻子和母亲的角色。而读者会在脑海中产生这种疑虑:卡里克斯塔是否是一位合格的妻子?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她始终“忠于家庭”,最后还是回到丈夫身边,履行做妻子的职责,这种人物行为的不确定性促使读者去思考当下社会的伦理道德关系。

故事的最后两段,是阿尔塞和他的妻子克拉丽莎的通信内容。他告诉妻子,如果她想和孩子们继续在洛克西呆一个月,就不用着急回来,虽然很想念她们,但是为了妻子和孩子们的健康和快乐,自己可以忍受这短暂的分离。试想,作者说这是一封充满着柔情与挂念的书信,不难推断出阿尔塞是很爱自己的妻子的。但是仔细一想,如果他们的婚姻生活很幸福,也很挂念她们,却又为何在与卡里克斯塔偷情后的当天晚上给妻子写了这封信,还假惺惺地说能够继续忍受一个月的分离?

同时,克拉丽莎,感受到了婚后的一次的自由呼吸,“似乎让她又回到了少女时代自由自在的日子,一直在丈夫身边鞍前马后,现在她很想暂时放弃这种亲密的婚姻生活。”受婚姻、家庭的束缚和男权统治社会的压迫,她享受不到自己呼吸自由空气的权利,被家中琐事压的喘不过气来。这短暂的分离,让她感受到内心的自由。而这种自由,是不是也是和卡里克斯塔的自由是同一种呢?读者不得而知。

小说让读者产生了疑问,在封建社会的统治下,“婚外情”的关系是否具有合理性。如果从抽象的道德视角来看待这个问题,答案是否定的。但是,这种简单的否定不足以应对这个问题的复杂性,因为生活在男人是婚姻的主体的社会中,女主必须通过这种方式来寻求心灵上的自由和身体上的独立,来打破婚姻的传统,摆脱传统的贤良淑德家庭妇女的形象,去塑造一个自我意识觉醒的新女性的形象。

这种意义的不确定性和空白构成了作品的“召唤结构”,它召唤读者把文学作品中的不确定性或空白与自己的经验及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2]正是这种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