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研究

合集下载

癌因性疲乏相关治疗研究进展

癌因性疲乏相关治疗研究进展

癌因性疲乏相关治疗研究进展癌因性疲乏是临床上癌症患者最为常见的伴随症状,它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可导致患者癌症治疗中断,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CRF的病因及机制较为复杂,国外许多学者认为,CRF的发生可能与贫血、肥胖、肿瘤类型、失眠、炎性细胞因子,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有关。

针对CRF患者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干预,本文对CRF的相关治疗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提供指导。

Abstract:Cancer-related fatigue is the most common concomitant symptom in cancer patients.It not only seriously affect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but also leads to the interruption of cancer treatment and endangers the lives of patients.The etiology and mechanism of CRF are more complicated.Many foreign scholars believe that the occurrence of CRF may be related to anemia,obesity,tumor type,insomnia,inflammatory cytokines,and 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axis.The CRF patients should take effective measures to intervene.This article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CRF related treatment and provides guidance for clinical practice.Key words:Cancer-related fatigue;Cancer;Treatment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CRF)不同于一般的疲乏,它不仅发生快、程度重,而且持续时间长、不能通过休息等方式来缓解[1]。

成年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非药物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成年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非药物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

成年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非药物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成年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非药物管理的最佳证据总结引言:癌症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很多成年肿瘤患者在接受治疗过程中会经历癌因性疲乏。

癌因性疲乏是指癌症患者在无任何体力活动后仍然感到疲惫,失去活力和动力,影响生活质量。

虽然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疲乏症状,但在许多情况下,非药物管理方法也能有效帮助患者减轻疲乏和提高生活质量。

本文将总结成年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非药物管理方法,并介绍它们在临床实践中的最佳证据。

一、锻炼和体力活动适当的锻炼和体力活动可以改善体力状况和心理状态。

研究显示,适当的运动可以减少疲劳感,提高患者的体力水平。

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个体化的康复计划可以包括有氧运动、力量训练和伸展运动。

逐渐增加运动量,避免过度疲劳,同时要根据身体反应进行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二、放松和冥想放松和冥想是一种减轻疲乏的有效方法。

通过深呼吸、冥想或其他放松练习,可以帮助患者放松身心,减少焦虑和压力感,进而改善疲劳症状。

研究表明,定期的冥想和放松练习可以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并减少日间疲倦感。

三、规律饮食和水分摄入营养均衡的饮食对于减轻疲劳和提高体力至关重要。

患者应遵循膳食建议,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和维生素,以满足身体的需求。

此外,适量的水分摄入也很重要,可以预防脱水和疲劳。

患者应尽量避免食用高糖和高脂肪食物,保持适度的饮食多样性,以提供充足的营养支持。

四、良好的睡眠质量良好的睡眠是恢复体力和改善疲劳感的关键。

患者应保持规律的睡眠时间表,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并避免影响睡眠的刺激物,如噪音和亮光。

适当的运动、放松练习和规律的饮食可以帮助患者改善睡眠质量。

五、心理支持和社交交流癌症患者常常面临身体和心理的困扰,需要得到良好的心理支持和社交交流。

参加癌症康复小组、家庭支持等社交活动可以帮助患者从心理上获得支持,减轻焦虑和疲劳感。

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心理治疗方法也可以帮助患者应对疲劳和焦虑。

艾灸治疗老年晚期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疗效

艾灸治疗老年晚期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疗效

艾灸治疗老年晚期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疗效前言随着人口老龄化加剧,老年人成为了重要的医疗群体。

肿瘤作为老年人的常见病,患者通常伴随着疲乏等症状,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相关研究,艾灸可以有效缓解老年肿瘤患者的癌因性疲乏,为我们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什么是艾灸艾灸是中医药常用的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它是指用艾条直接或间接燃烧后对人体特定穴位进行热刺激,以达到治疗或保健目的。

艾灸有很多种方式,包括直接灸、间接灸等,不同的灸法针对不同的病症选择最佳灸法可以取得更好的疗效。

癌因性疲乏的症状癌因性疲乏是癌症的常见症状之一,通常描述为一种无法消除的、全身性的、过度的疲劳和虚弱感。

症状可以如此显著,以至于患者无法从睡眠或休息中得到缓解。

癌因性疲乏还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智能障碍和心理症状。

艾灸治疗癌因性疲乏的原理艾灸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缓解癌因性疲乏:1.激活穴位艾灸的原理是通过热刺激和灸烟中的一些成分对人体的穴位进行刺激,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缓解疲劳感。

2.非特异免疫调节艾灸对人体免疫系统可以起到调节作用,可以通过调节免疫抑制性T细胞数量和活性达到促进机体健康的效果。

3.调整神经内分泌系统大量的研究表明,艾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中53个激素的含量,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从而缓解疲劳感。

艾灸治疗癌因性疲乏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研究表明,艾灸可以显著缓解老年肿瘤患者的癌因性疲乏,提高生活质量。

其中,治疗时间、治疗次数及穴位选择等因素均会影响艾灸的疗效。

一项研究发现,对于老年癌症患者,每周艾灸三次,连续四周,可以显著缓解疲乏症状和压力,并提高生活质量。

此外,这项研究还发现艾灸的治疗时间越长,治疗效应就越高。

另外一个研究表明,不同的穴位选择对艾灸的疗效也有影响。

在该项研究中,研究者分别对九个不同的穴位进行了艾灸,中指穴灸疗效最佳。

如何进行艾灸治疗进行艾灸治疗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1.由专业医师选定被治疗者2.选定相应的艾灸穴位3.选定艾灸方法4.控制治疗时间和次数在治疗时,首先需要选择适合被治疗者的穴位,这需要由专业医生来进行选择,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调整治疗强度。

癌因性疲乏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癌因性疲乏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癌因性疲乏发病机制及治疗的研究进展癌因性疲乏是指在癌症患者中普遍出现的一种持久性疲劳状态。

疲乏与癌症疾病自身相关,也受治疗、心理和生理因素的影响。

然而,疲劳的发病机制并不十分清楚。

本文将综述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机制及其治疗的最新研究进展。

1. 发病机制(1)免疫系统异常:研究表明,癌因性疲乏与免疫系统紊乱有关。

患者体内的炎症、细胞毒素和调节因子水平升高,特别是白细胞和淋巴细胞减少,这些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能量代谢和行为变化。

(2)神经内分泌紊乱:癌症患者常伴随着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性腺功能障碍等。

一些调节情绪和行为的神经递质的异常水平在癌症患者中也有所观察。

(3)细胞代谢异常:在癌症患者中,肌肉和脑组织中存在着异常的细胞代谢,并且这些改变对能量载体和产生机制有直接的影响。

患者的线粒体功能受损,ATP 生成减少,需要调节酶和底物的代谢过程发生变化。

2. 治疗的研究进展(1)适量的身体活动:虽然达到疲惫极限后的身体活动有时会引发疲乏,但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癌症患者的疲乏感。

如散步、骑自行车、慢跑等跟气息与心率相匹配的身体活动。

(2)药物治疗:一些药物可以改善癌症患者的疲乏状态,如兴奋剂(如糖皮质激素),美沙拉嗪(抗组织胺药物),以及非甾体消炎药(NSAIDs)。

此外,利用酰胺类药物可改善脂肪代谢和能量负荷。

(3)认知行为疗法:认知行为疗法(CBT)通过改变患者的行为和思维模式来改善疲乏感。

CBT 帮助患者控制焦虑和疼痛,激发健康行为和正确的休息方式。

综上所述,癌因性疲乏是癌症患者疾病状态和治疗方法对身体的影响的结果,涉及多个复杂的生物学和心理社会因素。

未来,需要在遗传和环境因素方面开展更深入的研究,以提高预防和治疗疲乏的有效性和效率。

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治疗与护理研究进展

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治疗与护理研究进展

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治疗与护理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9-03-17T12:09:25.68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9月18期作者:杨静[导读] 对于患者的生理、心理以及情感要求得以满足,通过开展全面性、个性化的护理模式,可使患者的癌性疲劳症状有效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中医医院;448000)[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8-0457-02癌因性疲乏是一种困扰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存在严重不良影响。

虽然肿瘤患者治疗期间70%~100%会出现癌因性疲乏,但是,由于临床认知不足、缺乏有效的治疗与护理方法,使得癌因性疲乏在很长时间内未得到人们重视。

本文从癌因性疲劳概念出发,对肿瘤患者癌因性疲劳的发病机制进行总结,并对近年来癌因性疲劳的治疗与护理研究的新进展进行讨论,以期加强人们对于癌因性疲劳的重视。

1 癌因性疲乏概念于2000年美国国家肿瘤综合网络将癌因性疲劳定义为一种主观上、持续性、非普遍性的乏力感症状,与癌症及其治疗方法存在密切关系。

癌因性疲劳属于一种功能缺失与情绪悲痛的状态,患者主要以精神减少、休息时间增加为特点,部分患者也会伴发机体、认知、情绪、社会等方面功能障碍,在肿瘤患者中具有较高发病率,严重影响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根据临床研究证实,癌因性疲乏存在各年龄阶段、各种疾病类型的肿瘤患者以及无瘤患者中,相比于健康人群所出现的慢性疲劳综合征而言,肿瘤患者所出现癌因性疲乏症状的发病率较高,危害更高。

2 癌因性疲乏发病机制癌因性疲乏是癌症本身、治疗方式、并发症、患者的心理因素、社会因素等共同作用下所产生的。

目前,临床尚未有统一的癌因性疲乏发病机制的阐述,也缺乏客观准确的诊断方法。

2.1 肿瘤治疗因素放化疗治疗所出现的恶心呕吐、骨髓抑制、食欲减退、免疫功能降低等因素均可导致肿瘤患者出现疲劳症状。

癌因性疲乏解析

癌因性疲乏解析

• ⑥ 活动困难; • ⑦ 存在情绪反应,如悲伤、挫折感或易
激惹;
• ⑧ 不能完成原先能胜任的日常活动; • ⑨ 短期记忆减退; • ⑩ 疲乏症状持续数小时不能缓解。
• 总的来说,CRF不同于一般的疲乏,它 发生快,程度重,持续时间长,不能通
过休息来缓解。癌因性疲乏从体力、精 神、心理、情绪方面影响患者。
间接影响癌症患者的身心状态、生存质 量及疾病的疗效
• 疼痛 • 疲乏 • 恶心呕吐 • 食欲减退 • 便秘 • 腹泻 • 发热
常见症状
常见症状
• 失眠 • 口腔溃疡 • 心理问题:焦虑,抑郁 • 上腔静脉综合征 • 凝血功能障碍 • 手足综合征
• 以往研究更多关注单个症状,如疼 痛强度、疲劳程度、睡眠质量、饮食状
• 疲劳程度:采用简易疲劳量表(bri ef fatigueinventor y,BFI)评估过去24 h 内的疲劳 程度 ,根据有无疲劳症状用0 ~10 表示,0 表示没有疲乏,10 表示严重 的不能缓解的疲劳。

• 症状群: • 采用安德森症状测量表(M.D.Ander
son symptom inventory, • MDASI) 测评,该自评量表包含疼痛、
• 数字分级法用0-10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 0为无痛,10为剧痛。疼痛程度分级标 准为:
• 0:无痛;1-3:轻度疼痛;4-6:中度 疼痛;7-10:重度疼痛
• 3、 根据主诉疼痛的程度分级法(VRS法) • 0级:无疼痛。 I级(轻度):有疼痛但可忍受,
生活正常,睡眠无干扰。 Ⅱ级(中度):疼痛明显,不能忍受,要求服用 镇痛药物,睡眠受干扰。 Ⅲ级(重度):疼痛剧烈,不能忍受,需用镇痛 药物,睡眠受严重干扰可伴自主神经紊乱或被 动体位。

《2024年河北省食管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与希望水平的相关研究》范文

《2024年河北省食管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与希望水平的相关研究》范文

《河北省食管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与希望水平的相关研究》篇一一、引言食管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高不下。

河北省作为我国食管癌的高发地区,患者众多。

在漫长的治疗过程中,食管癌患者常常出现一种非特异性症状——癌因性疲乏,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希望水平作为一种重要的心理因素,与患者的预后、治疗接受度、生存质量等方面均有密切关系。

因此,探讨河北省食管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与希望水平之间的关系,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本研究旨在探究河北省食管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与希望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此外,通过本研究的开展,可以加深对食管癌患者心理状态的认识,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依据。

三、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河北省内多家医院的食管癌患者进行调查。

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程度评估,采用国际通用的量表进行评估;二是患者的希望水平评估,采用希望量表进行评估。

同时,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等基本信息。

四、研究结果1. 河北省食管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程度普遍较高,其中以中度和重度疲乏为主。

2. 患者的希望水平与癌因性疲乏程度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

具体表现为:随着疲乏程度的加重,患者的希望水平呈下降趋势。

3. 年龄、性别、病情等因素对患者的希望水平也有一定影响。

其中,年龄越大、病情越严重的患者,其希望水平相对较低。

4.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的患者,其癌因性疲乏程度和希望水平均有明显改善。

五、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食管癌患者的癌因性疲乏与希望水平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随着疲乏程度的加重,患者的希望水平呈下降趋势。

这提示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应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特别是希望水平的变化,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患者的希望水平,从而改善其生活质量。

同时,我们还发现年龄、病情等因素对患者的希望水平产生影响。

因此,在制定干预措施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个体差异,制定个性化的干预方案。

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Obstet Gynecol Reprod Biol, 2015(190): 65-70.[12] CHEN Z, QIN H, QIU S, et al. Correlation of triglyceride to high-densitylipoprotein cholesterol ratio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mongthe non-obese Chinese population with normal blood lipid levels: aretrospective cohort research [J]. Lipids Health Dis, 2019, 18(1): 162.[13] YOUNOSSI Z, ANSTEE Q M, MARIETTI M, et al. Globalburden of NAFLD and NASH: trends, predictions, risk factors andprevention [J]. Nat Rev Gastroenterol Hepatol, 2018, 15(1): 11-20.[14] BYRNE C D, TARGHER G. NAFLD: a multisystem disease [J]. JHepatol, 2015, 62(1 Suppl): S47-S64.[15] NIRIELLA M A, KASTURIRATNE A, PATHMESWARANA, et al. Lea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lean NAFLD):characteristics, metabolic outcomes and risk factors from a 7-yearprospective, community cohort study from Sri Lanka [J]. HepatolInt, 2019, 13(3): 314-322.[16] SHI Y, WANG Q, SUN Y, et al. The prevalence of lean/nonobese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J]. J Clin Gastroenterol, 2020, 54(4): 378-387.[17] FAN J G, KIM S U, WONG V W. New trends on obesity andNAFLD in Asia [J]. J Hepatol, 2017, 67(4): 862-873.[18] ARGO C K, HENRY Z H. Editorial: “Lean” NAFLD: metabolicobesity with normal bmi… is it in the genes? [J]. Am JGastroenterol, 2017, 112(1): 111-113.[19] WANG A Y, DHALIWAL J, MOUZAKI M. Lean non-alcoholicfatty liver disease[J]. Clin Nutr, 2019, 38(3): 975-981.[20] BALLESTRI S, NASCIMBENI F, BALDELLI E, et al. NAFLDas a Sexual dimorphic disease: role of gender and reproductivestatus in the development and progression of nonalcoholic fattyliver disease and inherent cardiovascular risk [J]. Adv Ther, 2017,34(6): 1291-1326.[21] RYU S, SUH B S, CHANG Y, et al. Menopausal stages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in middle-aged women[J]. Eur J ObstetGynecol Reprod Biol, 2015, 190: 65-70.[22] SINN D H, KANG D, CHO S J, et al. Lean non-alcoholic fattyliver disease and development of diabetes: a cohort study [J]. Eur JEndocrinol, 2019, 181(2): 185-192.[23] FENG R N, DU S S, WANG C, et al. Lean-non-alcoholic fattyliver disease increases risk for metabolic disorders in a normalweight Chinese population [J]. World J Gastroenterol, 2014,20(47): 17932-17940.[24] LONARDO A, NASCIMBENI F, MANTOVANI A, et al.Hypertension, diabetes, atherosclerosis and NASH: Cause orconsequence? [J]. J Hepatol, 2018, 68(2): 335-352.[25] SULTANI R, TONG D C, PEVERELLE M, et al. Elevatedtriglycerides to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tg/hdl-c) ratiopredicts long-term mortality in high-risk patients[J]. Heart LungCirc, 2020, 29(3): 414-421.[26] KATSIKI N, MIKHAILIDIS D P, MANTZOROS C S.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dyslipidemia: An update[J].Metabolism, 2016, 65(8): 1109-1123.[27] SCICALI R, GIRAL P, D’ERASMO L, et al. High TG to HDLratio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on atherosclerosis extension inprediabetes and newly diagnosed type 2 diabetes subjects[J].Diabetes Metab Res Rev, 2020(18): e3367.收稿日期:2021-02-25;修回日期:2021-04-07(本文编辑:王丽)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李宁,于雷,王延风*(国家癌症中心/国家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综合科,北京 100021)摘 要:目的 探讨晚期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癌性疲乏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癌因性疲乏

癌因性疲乏
疲劳从广义来讲分为中枢性疲劳和外周性疲劳。中枢性疲劳多由脑部各种神经束和物 质失调引起,外周性疲劳多与肌肉组织有关 中枢性疲乏多由脑部的各种神经束和物质失调引起,外周性疲乏多与肌肉组织有关。
研究表明,在癌症发生、发展、治疗过程中,脑内5-HT的浓度升高、5-HT的受体数量
增多,进而产生中枢性疲乏的。 5-HT作为神经递质,主要分布于松果体和下丘脑,可能参与痛觉、睡眠和体温等生理 功能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5-HT含量、功能异常可能与精神病、偏头痛等多种疾病的 发病有关。动物侧脑室注射5-HT后,可引起镇静、嗜睡和一系列行为反应,并影响体 温调节和运动功能。5-羟色胺(5-HT)本身有许多功能:包括对于食欲、睡眠、记忆、 学习、体温等的调节;对于心情、行为、心血管功能、肌肉收缩、激素分泌等的控制。 有研究表明,在肿瘤发生、发展和治疗过程中,脑内5-羟色胺(5-HT)的浓度升高、 5-HT的受体数量增多,过量的5-HT使脑部的功能活动受到抑制这可能就是产生中枢性 疲乏的原因之一。
持续时间评分、对生活质量的影响都比化疗前有明显加重。,化疗过程中有恶心、呕吐症状者
化疗后疲劳程度更高,联合化疗病人比单药化疗病人的疲乏程度严重
张小芬,周利华,王维利,肿瘤治疗因素对癌因性疲乏的影响研究进展,护理研究· 2012年8月第26卷第8期上旬版
肿瘤放射治疗对癌因性疲乏的影响
• • 放射治疗 沈婵娟等通过对72例肺癌病人分别在放疗前和放疗后第15天疲乏程度的 测评,经过比较发现,癌症病人在放疗后的疲乏程度明显高于放疗前,这与 国外Jerczek-Fos-sa等对接受放疗的头颈部肿瘤病人疲乏增 加的研究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可能与放疗导致病人血白细胞、血红蛋白、 血清白蛋白降低有关
癌因性疲乏的发病机制

癌因性疲乏护理研究

癌因性疲乏护理研究

癌因性疲乏护理研究1引言癌症是目前临床危害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类型之一,癌因性疲乏(CRF)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主要症状之一,可由癌症或其治疗效果引起。

随着患者对疼痛、呕吐等症状的控制,批发问题日益成为了研究的重点,也受各界的重视。

近年来,医学界对CRF进行了大量是研究,据相关数据显示,癌症患者的疲乏发生率在35%-76%之间,相对恶心、疼痛等症状而言,疲乏持续的时间更长,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为此,疲乏护理效果的好坏已经严重影响到患者治疗与康复的重要因素,介于此,我将针对CRF的特点、影响、相关因素以及干预措施进行系统梳理,为临床护理提供理论支撑。

2主体2.1CRF的特点国际疾病分类标准将CRF定义为非特异性乏力、虚弱、全身衰退、嗜睡、疲劳等。

CRF 区别于健康人群经理的疲乏,与一般性疲乏相比,发生快、能量消耗大、持续时间长、不可预知,并且不能通过睡眠和休息起到缓解重用。

2.2 CRF的理论研究虽然理论界对CRF的影响进行了很多的研究,但是CRF起因如何,尚无准确的定论,有部分研究认为它与疾病的质量过程相关,有部分学者认为它与肿瘤本身导致的贫血、疼痛、抑郁、营养、睡眠质量、新城代谢密切相关。

虽然起因理论界还没有准确的定论,但由于CRF伴随着癌症而产生(集中表现为这种事发的概率较高),为此我们不得不考虑对之的治疗因素。

Osoba和Holley等专家的调查发现,CRF对患者和护理者在生理、情感、精神、社会活动和经济方面有着显著的影响,在有疲乏经理的患者中,91%认为影响正常生活,88%人认为改变了日常生活规律,65%人认为护理者承担更多的压力,平均每月需请假4-7d以缓解这种压力。

对于CRF,人们往往存在认知的误区,即认为应少活动、多休息,但学者的研究发现运动组患者的生理参数状况好于对照组,结果显示完全静息状态可导致肌肉的分解代谢,过多的休息并不利于疲乏的缓解,在化疗期间活动与疲劳呈负相关。

CRF往往伴随癌症患者治疗、化疗而存在,形式则随着患者结算治疗类型的不同而不同,往往呈现相互重叠的特征,据相关研究表明,在接受化疗的患者中65%-100%的患者经历了疲乏,它是局部放疗的全身性反应,而随着放射剂量的增加,疲乏也越来越严重,而依据不同的患者类型,表现形式也有差异。

血液肿瘤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血液肿瘤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状况及相关因素研究
疲乏程度为 中度 ; 当平均分为 7~1 0分 时 , 表示疲乏程 度为重 度 。该 量 表 的重 测 信 度 为 0 . 9 8 , 4个 维 度 的
1 . 1 对 象 选择 2 0 1 2年 3 - _ 7月收治 于我 院的血液 肿瘤化疗患者 9 9 例 。纳入标准 : ①经病 理学等检查 已 明确诊 断并正 接受化疗 的血液 肿瘤患者 ; ② 本次住 院
患者癌 因性疲乏 的状况 , 并探讨 其影 响 因素 。现报道
如 下
F a t i g u e S c a l e , P F S ) 。该 量表 最初 为 美 国学 者 P i p e r
1 对 象 与 方 法
设计 制定 , 由香港学者 s o等 翻译 中文 版 , 共有 2 2个
重要方面 。本研 究 旨在通过 调查 , 了解血液 肿瘤 化疗
否存在睡眠 障碍 、 消化道 症状 、 胸 闷气促 和疼 痛 等 ; ③
实验室检 查 指 标 : 红细胞计数、 血 红 蛋 白、 白蛋 白和
血钾 。 1 . 2 . 2 癌 因性 疲 乏 量 表 采用 P i p e r 疲乏量 表 ( P i p e r

30 ・

血 液 肿 瘤化 疗 患者 癌 因性 疲 乏状 况 及 相 关 因素研 究
许方蕾 , 张丽亚
( 同济 大 学附属 同济 医院 , 上海
摘要 : 目的
2 0 0 0 6 5 )
探 讨血液肿瘤化疗患者的癌 因性疲 乏水平及相 关因素 , 为制 定有 效的疲乏 干预措 施提供依
1 . 2 方 法
害, 给患者带来 更多更 严重 的不适症 状 , 其 中疲 乏 、 疼
痛、 恶 心呕吐最为常 见 。美 国国家综 合癌症 中心联

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现状及聚焦解决模式的干预研究

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现状及聚焦解决模式的干预研究

《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现状及聚焦解决模式的干预研究》2023-10-30•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目录•数据收集与分析方法•研究结果与讨论•结论与建议•参考文献01研究背景与意义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发生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

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疲乏的描述和影响因素分析,缺乏有效的干预措施。

注患者优点和资源的心理干预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

本研究将通过对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调查,了解其现状及影响因素。

通过随机对照试验,评估聚焦解决模式干预对改善患者癌因性疲乏的效果。

研究结果将为临床医护人员提供有效的干预措施,改善妇科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

02文献综述总结词癌因性疲乏是指肿瘤患者因疾病和治疗产生的疲乏感,具有持续性和主观性,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和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要点一要点二详细描述癌因性疲乏是一种主观感受,常常伴有身体和心理上的消耗感,表现为虚弱、无力、精力不足等症状。

这种疲乏感可持续数天甚至数月,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和社交活动。

根据产生原因,癌因性疲乏可分为疾病相关性疲乏和治疗相关性疲乏。

疾病相关性疲乏是由肿瘤本身引起的,而治疗相关性疲乏是由化疗、放疗等治疗手段引起的。

癌因性疲乏的定义及分类总结词癌因性疲乏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可能与肿瘤本身、治疗方式、心理因素、社会支持等多个因素有关。

详细描述癌因性疲乏的发生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生理、心理、社会等多个方面。

生理上,肿瘤本身和治疗手段都可能对患者的身体产生负面影响,导致疲乏感的出现。

心理上,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也可能引发癌因性疲乏。

此外,社会支持不足、日常活动减少等因素也可能加剧患者的疲乏感。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

总结词癌因性疲乏的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疾病分期、治疗方式、心理因素、社会支持等。

详细描述多项研究表明,年龄、性别、疾病分期、治疗方式、心理因素、社会支持等因素都可能影响癌因性疲乏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癌因性疲乏管理中障碍因素的研究现状

癌因性疲乏管理中障碍因素的研究现状
碍, 有效 地 实施 疲乏 管理 。 1 癌 因性 疲乏 的概 况及 现 状 1 1 癌 因 性 疲 乏 的 概 况 美 国 国 家 癌 症 综 合 网 . ( C ( 0 0年 ) 3 NC N) 2 0 [ 把癌 因性疲 乏定 义 为一 种 扰 乱 7 机体 正 常功 能 的 、 同寻 常 的 、 久 的 、 非 持 主观 的 劳 累 感, 与癌 症 或癌 症 治 疗 有 关 。定 义 中强 调 癌 因性 疲
疲 乏 管理 障碍 的测 量 主要 通 过知 识 、 度 等来 反 映 , 态 没有 统一 的工具 。
者经历着疲 乏[ 。近年 来 , 着对 恶 心 、 吐 、 9 ] 随 呕 疼 痛等症状 的有 效 控制 , 乏 受 到 研 究 者 的重 视 , 疲 国外早在 2 0世 纪 9 0年 代 就 已 经 对 癌 因性 疲 乏 展
理 中的 障碍 因素 ; 括 1 包 3个 条 目, 以分 为 3个 维 可
度 , 别 为患 者 对 于疲 乏 的 信 念/ 度 、 意 当好 患 分 态 愿
乏是 个 体 的一 种 主 观感 受 , 对 个 体 所 产 生 的影 响 它 是令 人 不愉 快 的 、 久 的 。它不 同 于一 般 的疲 乏 , 持 其 持续 时 间长 , 常不 能通 过休 息 或 睡 眠来 缓 解 , 重 通 严
不 足_ ] 在 临床 实践 中疲 乏 的评 估 和 处 理未 作 为 临 4 ,
床工 作 常规 l , 者 的疲 乏 没 有 得 到 有 效 缓 解 。本 _ 患 6 ] 文 旨在 对癌 因性 疲 乏 管 理 中 的 障 碍 因素 进 行 综 述 , 帮助 医 护人 员在 临 床工 作 中有 意识 地 识 别 和克 服 障
开 研 究 , 内 近 年 也 开 展 了 大 量 研 究 , 括 疲 乏 国 包

辅酶q10治疗癌因性疲乏疗效观察

辅酶q10治疗癌因性疲乏疗效观察
辅酶Q10是一种天然的抗氧化剂和营养物质,具有改善细胞能量代谢、保护细胞膜 和抗氧化等作用。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辅酶Q10在肿瘤治疗中具有一定的疗效,但其对癌因 性疲乏的治疗效果仍需进一步探讨。
研究目的与方法
01
02
03
04
研究目的:探讨口服辅酶Q10 对癌因性疲乏的治疗效果,并
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
研究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治疗,实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添加辅酶 q10。
实验结果与分析
实验结果
经过8周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疲乏程度 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生活质量也有所 提高。
VS
结果分析
辅酶q10可能通过改善氧化应激状态、增 加能量产生和调节细胞凋亡等途径来减轻 癌因性疲乏。此外,它还可能增强免疫功 能,提高患者对肿瘤治疗的耐受能力。
诊断
癌因性疲乏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有时需要排 除其他可能的病因。
评估
评估癌因性疲乏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以及与日常活动量的关系,有助于医生制 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03 辅酶q10概述
辅酶q10的化学结构与性质
化学结构
辅酶Q10是由11个异戊二烯单位组成的,其化学结构为2,3-二甲氧基-5-甲基-6癸烯基异戊二烯。
临床疗效评价与讨论
临床疗效评价
根据实验结果,辅酶q10治疗癌因性疲乏表 现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讨论
虽然本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仍存在一 些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研究时间较短等 。未来可以进一步探讨辅酶q10在癌因性疲 乏治疗中的最佳剂量、疗程以及与其他药物 的联合应用效果。同时,也需要对患者的长 期生存情况进行观察和研究。

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从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研究大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增加。

与其它癌症一样,大肠癌的发病原因复杂多样。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情绪因素和机体免疫功能的异常与大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而在中医传统医学中,肝脾是疲乏和衰败疾病治疗中关键的器官。

基于这一认识,我们研究了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希望为大肠癌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发现,大肠癌患者往往伴有明显的疲乏感。

在常规治疗失败的情况下,我们采用了中医肝脾论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并观察到明显的改善。

这促使我们深入探究了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理论和实验依据。

肝脾是中医学中重要的脏腑,它们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肝主疏泄,肝气不舒则会导致情绪不稳定、易怒、抑郁等症状。

而脾则主运化,脾气弱则会导致消化功能减退、食欲不振等问题。

大肠癌患者常伴有体力消耗过大、食欲不振、脾气不顺等状况,与肝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因此,肝脾论治对于改善大肠癌患者的疲乏感非常重要。

我们在实验室中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旨在探究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实验依据。

首先,我们建立了大肠癌细胞株,以模拟临床中的疾病状态。

然后,我们通过注射化学药物诱导肝损伤和脾功能减退,观察大肠癌细胞的生长和增殖情况,并通过ELISA等方法检测相关的炎症因子和免疫指标的变化。

实验结果显示,在肝脾功能减退的情况下,大肠癌细胞的增殖明显加快,免疫指标也出现异常。

而当我们通过中草药等方法进行肝脾治疗后,大肠癌细胞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相关免疫指标也得到了显著改善。

我们进一步探究了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分子机制。

通过基因表达谱分析和蛋白质组学研究,我们发现肝脾治疗可以调节与疲乏感相关的信号通路和基因表达,包括能量代谢、免疫应答和细胞增殖等。

这些研究结果为肝脾论治大肠癌癌因性疲乏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成人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运动干预的最佳证据总结

成人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运动干预的最佳证据总结

成人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运动干预的最佳证据总结成人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运动干预的最佳证据总结引言: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渐增长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放化疗是目前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放化疗所带来的不良反应,尤其是癌因性疲乏,给患者生活质量和治疗效果带来了很大困扰。

这篇文章将对成人肿瘤患者放化疗期间癌因性疲乏运动干预的最佳证据进行总结,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方法: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检索与筛选,选取了最佳证据进行总结和分析。

主要关注放化疗期间运动对癌因性疲乏的影响,包括运动类型、频率、强度和时长。

结果与讨论:1. 运动类型:有氧运动和抗阻力训练是放化疗期间最为常见的运动类型。

有氧运动,如散步、跑步、骑自行车等,可以增加患者的心肺功能、改善体力疲乏感。

抗阻力训练,如举哑铃、使用弹力带进行训练,可以增强患者的肌肉力量、改善肌肉疲劳感。

2. 运动频率:根据目前的研究,每周3-5次的运动频率可以带来较好的效果。

每天都进行运动的患者,相对于仅进行一次或两次运动的患者,其体能和生活质量有所改善。

3. 运动强度:适量的运动强度是关键,过高的运动强度可能导致患者疲劳加重。

一般来说,达到70%最大耐力的心率为宜。

定期监测患者的心率是必要的,以确保安全实施运动。

4. 运动时长: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和个人能力,运动时长应逐渐增加。

初期,每次运动10-15分钟即可,然后逐渐延长至30-45分钟。

结论:放化疗期间的癌因性疲乏对患者的身心健康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而运动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的疲乏感、提高生活质量。

有氧运动和抗阻力训练是较为适合的运动类型,每周3-5次的运动频率、适量的运动强度和逐渐增加的运动时长可以获得良好的效果。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每位患者的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在实施运动干预前,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评估其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并结合医学知识和专业经验,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

此外,运动干预只是一个辅助治疗手段,不能替代传统的治疗方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研究
1癌因性疲乏概况
Piper将CRF定义为一种主观感受、不寻常的全身性过度疲乏,与癌症有關且受到生理周期的影响。

持续时间和强度不定,其缓解与个人的行为和努力不成比例或不相关[1]。

国际疾病分类标准第10版对肿瘤患者因性疲乏等提出明显标志,即:①患者四肢全身无力;②存在情绪反应;③患者精力难以集中;④缺乏激情、情绪低落;⑤睡眠后精力感觉没得到恢复;⑥活动困难;⑦不能完成原先能胜任的日常活动;⑧患者夜间发生睡眠或比较嗜睡;⑨短期记忆减退;⑩疲乏症状持续数小时不嫩缓解。

而从认知方面角度来说:90%以上患者认为癌因性疲乏属于中一种正常现象,患者更多的原因忍受疲乏,并且他们觉得疲乏并不会加重病情。

应对方式方面:当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疲乏后更多的患者选择原地休息或停止活动;10%患者坚持锻炼或在医师指导下锻炼[2]。

2癌因性疲乏的常用评估量表
评价癌因性疲乏的方法主要是评估量表,有关生理、内分泌、代谢、血液学等的测量指标,已在国外研究中逐渐出现。

单维度量表(简短疲乏量表、癌症治疗功能评估疲乏量表)仅能测量疲乏的严重程度,而多维度量表(Piper疲乏修订量表、欧洲癌症治疗与研究组织的问卷、疲乏症状量表、癌症疲乏量表等)在评估范围方面更有优势。

由于患者所处的癌症阶段、疲乏程度、认知功能不同,量表的完成情况也不尽相同。

总体来说,晚期癌症患者的完成率普遍偏低。

研究者在选择测评量表时,可综合量表的信效度、适用人群及量表条目选择合适的量表[3]。

3癌因性疲乏的可控性影响因素
3.1癌因性疲乏相关症状疼痛-原因是疼痛本身使得患者活动耐力降低、诱发抑郁或沮丧;疼痛亦影响患者的食欲和睡眠,导致患者体能下降;营养不良:肿瘤患者食物的利用率下降、机体能量消耗过多、机体的能量供给少于机体所需要的能量,造成营养不良,从而引起疲乏;睡眠障碍:研究发现,疲乏程度与睡眠效率呈负相关,与夜间觉醒时间、入睡时间、24h睡眠时间呈正相关;焦虑、抑郁癌症可诱发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反应,焦虑和抑郁是最常见的反应。

抑郁与疲乏有关,但两者关系复杂,可互为因果。

3.2疾病相关治疗方式化疗所致的不良反应,放疗导致的免疫功能下降、细胞损伤,与癌因性疲乏的产生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

3.3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患者的社会支持、患者的疾病不确定感、患者的心理困扰[1]。

4癌因性疲乏管理中的障碍因素
4.1患者方面对疲乏认知错误(认为疲乏不重要或没有有效方法可以缓解);宿命观点(认为疲乏是应该忍受的、是治疗和疾病的一部分,收入越低的患者宿命观点越严重,并发症越多的患者其宿命感越强),愿意采用非药物办法患者缓解疲乏,但对有效措施缺乏了解;不愿意为医生添麻烦而不报告自己的疲乏症状。

4.2医护人员方面缺乏癌因性疲乏管理的相关知识和技能;重视不够;目前疼痛是唯一在临床实践中被评估、记录和管理的症状,绝大多数医院没有将疲乏的相关工作列入常规[4]。

5癌因性疲乏与神经内分泌关系的初步研究
康复期肺癌患者疲乏评分与血清甲状腺激素、皮质醇水平呈负相关,与ACTH水平呈正相关,低水平血清甲状腺激素对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不能有效的起到负反馈调节作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对低水平的血皮质醇激素有反应,但反应不敏感[5]。

6运动干预在癌因性疲乏中的作用
早期有氧运动能有效减轻或消除疲劳,体育锻炼和疲劳呈负相关。

有氧运动刺激垂体分泌B内啡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反应能力,增强机体对刺激的耐受力。

运动时机体神经系统产生微电刺激,可缓解肌肉紧张和患者精神抑郁,使大脑皮层放松,减轻心理紧张,促进新陈代谢,使重要脏器的血液增加,营养供应充足,功能提高,可达到减轻或消除疲乏作用[6]。

7护理干预对肺癌癌因性疲乏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①活动指导:临床上患者通过进行有氧运动能够有效的缓解疲乏,如:散步、练气功、打太极等。

患者训练的目标主要以中等强度为宜,锻炼时应该注意患者身体情况,避免适得其反[7]。

②呼吸锻炼:采用深呼吸法对呼吸功能进行有效的锻炼。

方法如下:深呼吸法主要是让患者保持坐位或卧位,放松全身肌肉,然后慢慢深吸出道人体最大肺容量后屏气,开始屏气时间为2~5s,逐渐增加到10 s,然后缓慢呼出[8]。

③放松性项目:步行训练:以放松肌肉和调节神经为主要目的。

时间控制在20~30min,90~120步/min,心率控制在120次/min之内。

之后进行5min的慢步走,使自己平静下来,1~2次/d,逐渐增强。

④肌肉强度训练:步行锻炼平静下来后,开始进行肌肉强度的锻炼,肌肉强化训练项目包括3~5min的热身和指定锻炼方案中6个对抗弹性集疗法的增加使用,使这个已影响70~100%的癌症患者的问题开始加剧[9]。

应采取措施提高医务人员对CRF 的认知水平和重视程度,进行深入研究,以缓解或消除癌症患者的CRF,对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9]。

同时随着癌因性疲乏研究的深入与完善,逐步将癌因性疲乏的监测纳入癌症的日常护理中[10]。

参考文献:
[1]杨小平.肿瘤患者癌因性疲乏可控性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1):1039.
[2]武晓红,张国华.70例癌症患者癌因性疲乏认知和应对方式调查[J].护理学报,2012,19(3B):12-14.
[3]薛秀娟,许翠萍,杨雪莹,等.癌因性疲乏测评工具及评价指标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9):859-861.
[4]赵旻,丁玥.癌因性疲乏管理中障碍因素的研究现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2,29(3):35-37.
[5]任维维.康复期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与神经内分泌关系的初步研究[J].现代肿瘤医学,2013,21(2):290-293.
[6]钟碧琴,彭丽君.家庭护理干预对癌因性疲乏患者的效果评价[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5):12-13.
[7]罗捷.肺癌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系统化护理干预[J].中华实用护理杂志,2012,28(7):59.
[8]姜梦媛,汪敏.太极拳对改善晚期肺癌患者癌因性疲乏及睡眠质量的影响[J].护理研究,2013,27(2):420-421.
[9]赵爱琳,郭晓庆.锻炼干预在缓解癌因性疲乏方面的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3):272-273.
[10]黄钦,曾凡.系统化护理干预对肺癌术后化疗患者癌因性疲乏的影响[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0,16(27):3275-3277.编辑/申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