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范文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肯定律》教学反思一《牛顿第肯定律》位于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开头位置,示意着它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位置基石。
本节内容看似少简洁,其实隐藏着很深的思想。
借助我校的课改,本节课我按三条主线绽开展现。
历史的主线:分析从亚里士多德伽利略笛卡尔牛顿的观点,提出评价。
在一个班级中,学生形成了两个小组之间的对话,还有一组学生通过从胚芽到大树的进展图展现了历史的进展,学生的思维开头翻开。
但惊喜也消失了另一个班级中,学生是以一个学簇为主,一学生主持,把对话发散到全班。
时空穿梭在过去与现在之间。
学生回味着历史,体会着思想。
学生的评价开启了物理思想,打破了课本的局限,但折射着,我对学生的课前辅导不够,特殊是历史资料的给及,与学生的沟通缺乏。
抱负试验的思想主线:学生用自己的理解,通过画图和语言展现了本试验。
由于校安工程,没能动手是圆满之一,更大的圆满是没有和学生一起重新换思路,设计和经受试验。
概念的主线: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几个例子例如:车越快越不易停是不是速度大,惯性大?区分惯性。
在此主线中留意了教师的主导,对概念进展精确的表述和通俗的表达:惯性惰性:反抗运动状态变化的力量。
对力、质量新的定义学生没有意识,我直接学生提问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学士概念的提升。
但效果不太好。
在教学中时间与估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急,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对惯性的概念的教学,感觉例子没有找好,有一种只可意会不行言语的缺乏和思想。
物理学是一曲理性的旋律。
物理教学不应满意于对某肯定律的提醒,而应使他超越自身,使之上升到具有更大普遍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层次的东西,这样,物理规律的探究就能不断取得进步。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通过对《牛顿第肯定律》的预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熬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转变。
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思考、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进展,同时能更有效的与高考相结合。
《牛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这节课是关于初高衔接的公开课,牛顿第一定律是研究物体运动规律的三大定律之一,是初、高中力学教学的重点和重要依据。
为了讲好这节课,我用了近一周的时间去准备,如修改课件,练习板书,更多的是精炼我的语言。
与此同时,我也不断去参考旧教材,翻阅高中教材,汲取其中最简练易懂的知识点,避免自己出现专业上的错误。
在指导师傅谢校、廖科长、备课组长伍老师及韩鹏玮老师的帮助下,我很顺利地完成了公开课,并得到了各位评课老师一致好评。
老师们评价课堂中有不少亮点,如:1、遵循“五-四行”高效课堂模式,课堂设计环节紧凑、合理,有深度;2、课堂引入有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提升学生参与度,3、问题设计有层次,能由浅入深,引导学生总结归纳知识点,4、注重与生活的联系,从课堂回归生活,5、课堂探究实验注重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有亮点等。
但是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归纳如下:1,关于这节课的重难点“牛顿第一定律”的文字解释仍不够通俗易懂,就初中生现有的理解、思维能力来说,解析不够清晰;2,惯性的补充说明不够,没有及时解释清楚惯性与质量、速度的关系,惯性的特点,导致部分学生理解不透彻;3、在选择惯性事例时,应该更多的去挖掘一些学生熟悉的,能理解的,不要过于空泛;4、实验中也存在一点小失误,前后两次实验的鞋面坡度轻微变动,这是物理学科控制变量法所不允许的,5、小组评价不够灵活,应充分考虑学生能力+答题能力,对于很多举手准备发言的同学,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对于问题回答非常好精彩的同学,也该给予更大的激励。
最后,物理专业上的问题,平面光滑和粗糙程度的问题,在高中光滑一般就是指平面没有摩擦,是种理想情况,所以就不会有某平面比较光滑之说。
所以在课堂上这个问题我没有清晰的认识到。
另外有关惯性量度的问题,高中教材中提到:惯性的唯一量度就是质量。
也就说惯性只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与其他因素无关,在此我解析不到位。
举例也不够贴近生活,这也提醒我,专业上还要更深入学习。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通用6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1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本节课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注重以问题引导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注重学生亲身体验,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一、在知识处理上: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是否理解这一物理规律,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高中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甚至电学部分的学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对本节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高中又一次学习,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别要强调“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
并由此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二个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现象一定要做实验再配合讲解。
二、在能力培养上:1、借助伽利略理想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做伽利略的实验,建立形象思维;后说明伽利略实验的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初中物理公开课教案《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这节教材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介绍了四位科学家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
然后讲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这是初、高中知识相衔接的一节课程。
学生已经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基本内容,所以在教学设计上应以教材中有关“力是运动的原因还是改变运动的原因”这一问题认识的发展历史为线索,以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教育与思维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
教学的侧重点应放在理解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研究、思考、推理过程,学习科学研究中常用的理想实验方法。
在牛顿第一定律内容的学习上,注重知识的理解及与生活实际的联系。
为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思维的积极性,本课采取学生自主探究模式组织教学。
二、教学过程设计引入新课:运动的起因是什么(一)学生阅读历史的回顾并找出四位科学家关于力和运动的观点这块内容中有些知识点学生是已知的,也有未知的,但学生都看得懂,所以就由学生来完成,同学们相互补充,教师只起到归纳总结的作用。
1.亚里士多德: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现象:在平路上人推车,车才能运动,人停止用力,车子就要停下来。
2.伽利略:水平面上物体所以会停下来,是因为摩擦的作用,如果没有摩擦,水平面上物体一旦具有某一速度物体将保持这一速度运动下去。
笛卡儿:如果没有其它原因,运动物体将继续以同一速度沿着一条直线运动,即不会停下来,也不会偏离原来的方向。
牛顿:一切物体总保持原来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为止。
(二)问:以上四位科学家每一位都把人类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试分析每人推进的一步体现在哪里?你认为谁的贡献最大?教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指明学生要探究的内容与方向,具体由学生们合作完成,教师只起到总结归纳的作用。
a)亚里士多德的贡献:通过直觉的观察提出问题为科学家的研究确立了课题。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2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注意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了学生学习的多样化,进行了较多的学生活动环节,通过生活体验、实验探究、问题思考等方式,基本实现了课程的三维目标。
整个课堂环节衔接较好,思路明确,但也存在较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教学过程中做的较好的地方有:一、重视物理实验,通过伽利略对接斜面的演示和实验的探究深化了学生对“物体运动停下来的原因是摩擦力,如果没有摩擦水平面运动的物体会一直运动下去。
”的理解,从而归纳出:物体的运动是不需要力来维持的。
二、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教学中采用演示实验、学生实验、生活实际等情境,促进学生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特别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发展其逻辑思维能力。
三、重视生活案例在教学中的作用,列举了大量生活实际的事例,安排了一些生活情景的再现,加深了学生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有:一、板书部分较差,主要是字体不美观,今后还要努力才行。
二、课堂上调动学生思考和回答问题的能力有待加强,主要是应变能力较差,语言表达的精准性欠缺,提问方式单一乏味等。
三、课堂中教师表达的过多,语言不够简练,学生表达机会就相对少了。
四、评价方式较少,对学生评价缺乏发展的观点。
五、课堂教学在教师的整体设计框架下进行学习探究,引导学生思维的突破,这样的方式较好的完成了教学目标,但对于学生自我的思维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制约,今后应该适当改进。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例文.doc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范文【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本节课的内容由阻力对物体的影响,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三个部分组成。
重点是把物体的运动状态和物体是否受力练习起来,从而使学生初步认识力和运动的关系。
他将为后面学习二力平衡、压力、浮力、物体的浮沉条件、杠杆的平衡条件等打下基础,并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生在学习了力的定义和作用效果后看,对力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了力有两个作用效果,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但是学生对于其真正的含义还没有正确理解。
尤其是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会理解不到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对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理解更加到位。
通过伽利略理想实验的展示,让学生对理想情况有所了解,为学生提供了感性的认识,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支持。
实验过程中,通过大屏幕展示实验的过程,加深学生对实验的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展示理想情况下阻力实验,让学生通过演示理想情况下的实验,形成感性的认识,有利于得出推论。
通过展示日常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加深对惯性现象的认识,使学生能自主发挥想象,联系生活中更多的和惯性有关的现象。
使学生能自主的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增强了学生的能力。
《牛虻》读后感范文【读后感范文】一个为意大利的自由而战斗的斗士归来,意味着他此生再无安宁。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牛虻》读后感范文,欢迎借鉴参考。
《牛虻》读后感范文一暑假里读了两本小说,一本是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另一本则就是《牛虻》。
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牛虻》吧!牛虻是爱尔兰作家伏尼契的代表作,也是教育各影响了三代中国人的伟大作品!自使至终最突出的是它洋溢着一种强烈的英雄主义精神。
故事发生在意大利人民为赶走奥地利人,统一祖国而进行反抗与斗争的惊心动魄的战乱年代。
而文中的主人公亚瑟也就是牛虻,是一个生在富裕家庭深信上帝的教徒,直到有一天,他开始怀疑,开始慢慢放弃心中的信仰,他才发现,没有上帝,所谓的上帝只不过是一个思想的束缚者,一个凭空捏造的所谓的崇高的“神”。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反思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优秀教案反思教学设计思路根据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制定“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设计方案。
对于“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主要采用探究学习的方式,具体设计思路是:通过“推箱子”入手,提出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然后介绍伽利略的观点及理想实验;接着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并表述“牛顿第一定律”;然后简要介绍“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及理想性。
对于“惯性”部分,主要采用接受性学习的方式,具体设计思路是:先通过鸡蛋的例子引出惯性;然后介绍惯性的概念;接着介绍如何解释生活中的惯性现象;再说明惯性的特点;最后说明生活中惯性的利弊。
学习任务分析“牛顿第一定律”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8年级《物理》第六章第一节的内容,主要包括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
该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简单机械运动和力(弹力、重力、摩擦力)的基础上,继续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
其主要特点是探究性学习“牛顿第一定律”,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强化学生分析与论证的能力;强调“牛顿第一定律”的理想性;以及惯性的实际应用,为以后动力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
(1)教学重点①通过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②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③理解惯性及其生活中的应用(2)教学难点①正确理解“牛顿第一定律”②正确理解惯性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学习者分析学生是普通水平的初中生。
①已学习了简单的机械运动和几种力,第一次接触力与运动关系的知识;②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比较困难,比如对惯性的理解;③平时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但对知识的实际应用了解甚少,比如惯性的日常应用;④学生对观察演示实验有较浓厚的兴趣,利用演示实验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及激起学生的求知欲,这点对物理教学比较有利,鼓励老师多做实验,化抽象概念为具体。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通过实验探究、理解“牛顿第一定律”②加深对惯性的理解及其日常应用(2)过程与方法①经历实验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引入问题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下载,谢谢。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引言物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通过实验和观察,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和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
牛顿第一定律作为物理学的基础定律之一,对于初中物理教育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然而,在我教授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本文就对初中物理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总结。
问题1:抽象概念的表达牛顿第一定律讲述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状态。
这是一个相对抽象且难以理解的概念,因此在教学中,我观察到很多学生对此概念存在一定的困惑。
解决方案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我采用了以下措施:1.做实际案例分析:通过给学生讲述一些实际生活中的案例,如小车运动和飞机飞行等,让学生能够将抽象的概念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使他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2.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参与到实验中,通过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他们发现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运动状态,并且理解其中的科学原理。
3.利用多媒体教具:使用多媒体教具,如动画、模拟实验等,将抽象的概念通过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示给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问题2:实践环节的不足在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实践环节上的参与度较低,无法深入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解决方案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参与度,我采取了以下措施:1.设计实践任务:通过给学生设计一系列实践任务,如制作小车模型实现匀速直线运动、观察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下的静止状态等,让学生亲自动手,亲自体验,提高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
2.分组合作学习: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实践任务。
在合作中,学生可以互相交流讨论,相互启发,激发彼此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潜能。
3.思维导图和实验报告:引导学生在实践过程中记录观察数据和思考过程,通过思维导图和实验报告的形式进行总结和表达,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践能力。
问题3:教学资源的匮乏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我发现由于教学资源的匮乏,我无法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例和案例来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学习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第一定律课后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课后反思《牛顿第一定律》课后反思这堂课我基本上是按照新课程的理念来设计的,而我们也能看到这堂课的教学过程实现了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这三维目标一体化。
这节课主要教授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的关系,是经典力学的基石,力学的第一原理。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不仅理解了牛顿第一定律,而且体验了这一定律的科学探索过程,了解了人们关于“力与运动关系"认识演化过程,不仅掌握了科学结论,而且懂得科学精神的重要;不仅获得了知识,而且学会了比较和鉴别、质疑和思考。
同时能够利用惯性知识解释某些生活现象,达到从课本回归生活的目的。
这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由一个课前争论引出一个问题:物体的运动需不需要力来维持?没有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的运动状态会怎样?力与运动有怎样的关系?通过问题引出实验探究。
其次是让学生进行分组实验,探究物体不受力时的运动情况。
本环节所用的时间较多,老师对各组实验过程中不规范的地方一一指导,最后规范演示了整个实验过程,强调细节,加强了学生探索的广度、深度和规范性。
我认为探索不仅仅是完成实验,也必须包含思想的活动,在实验完成后学生总结归纳出实验结论,并思考推理得出不受摩擦力时物体的运动情况,切合初中生的认知水平,有效的突破本节重点和难点。
再次是惯性知识讲解,强调对惯性知识的理解,让学生先讨论自己对惯性的理解,并举例说明,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将惯性知识结合生活现象讲解,让学生觉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并且学能致用,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力.本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方面:一、做好实验是关键,但实验过程占用时间较多,导致后面有点赶,实验时间可以适当压缩。
二、从感性认识经过推理上升到理性认识,教师的引导不够,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够。
三、关于惯性知识讲解,一是设疑不够,二是举例太少、影响惯性大小的因素没有展开讨论,没有提高学生的认识深度,四、例题设置太少太单一,学生的练习不充分。
初中物理教学课例《牛顿第一定律》教学设计及总结反思
(四)让学生们仔细阅读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并 思考定律包含的几层含义
在进行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时,不能只满足于学生
擦较大。若换一个摩擦较小的斜面,可以看出,它就较 接近那个水平高度。若摩擦越小,就越接近。这是实验 事实。科学推理:依据这可靠的实验事实为基础,然后 沿着摩擦力越来越小的发展趋势,去科学推理──假如 摩擦非常非常的小、以至于没有摩擦,那小球将非常非 常接近──以至于达到原来水平高度。这是一种理想的 实验情景,即小球沿着光滑的斜面总能上升到原来的高 度。教师指出“假设”两个字用得很好,它对物理结论 进行合理的外推,其结论的得出符合逻辑。减小第二个 斜面的倾角,倾角越小,小球为达到原来的高度所通过 的路程就越长;倾角越小,通过的路程就越长。然后, 我们再去科学推理,假如它最终成为水平面,那小球所 通过的路程也就无限长,只能沿着水平面继续运动下 去。
2.阐明了力的科学定义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它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即产生加速度的原因,而不是 产生和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
3.一切物体都有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 态的性质,揭示了物体普遍具有的属性──惯性。
(五)学生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分析惯性问 题
我认识到,相信学生,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去解决, 这是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题作用必 不可少的前提。如果教师不给学生机会,学生的思维就 课例研究综 会被束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就会受到遏制。 述 如果把机会留给学生,让他们去思考,人人动手、动脑, 学生的视野就会开阔,思维就能得到扩展,解决实际问 题的能力就会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坚持这样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1.学生学习牛顿第一定律的困难在于从生活经验中得到的一种被现象掩盖了本质的错误观念,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力作用的结果。
如推一个物体,它就动,不再推它时,它便静止。
为使学生摆脱这种错误观念,首先,要把运动和运动的变化区别开,树立从静到动和从动到静都是“运动状态改变”的概念,这是为了揭示力和运动的关系作的重要铺垫。
其次,通过实验确立“力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的概念。
再通过推理建立“不受力运动状态不变”的概念。
2.通过探究实验来比较、分析、综合、推理是本节课的核心,可对学生进行简单的科学推理方法的教育。
在此实验中可通过设计不同的问题渗透研究方法。
3.本节课可按照人类对知识的认识顺序组织教学,让学生体会规律的认识过程。
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伽利略的研究——笛卡尔的补充——牛顿的总结”这一条线来进行教学。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篇一: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位于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的开始位置,暗示着它在牛顿运动定律中的位置——基石。
本堂课的教学,我采用演示实验为主,学生思考、分析讨论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知道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而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在讲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时,通过学生分析和讨论、教师指导的教学方法,学生大部分知道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经验,分组探讨一下运动和力是怎样的一种关系?让学生以推木块为例,体会亚里士多德是怎样得出他自己的观点,时空穿梭在过去与现在之间。
学生回味着历史,体会着思想。
概念的主线: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几个例子例如:车越快越不易停是不是速度大,惯性大?辨别惯性。
在此主线中需要注意学生的主体、教师的主导,对概念进行准确的表述和通俗的表达,惯性:抵抗运动状态变化的能力。
对“力、质量”新的定义学生没有意识,我直接学生提问学生,有意识的引导学士概念的提升,但效果不太好。
在教学中时间与预计出入,在概念的教学中感觉时间紧张,同时自己急于求成,想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一步到位,太失误。
物理学是一曲“理性的旋律”。
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完善和提高的过程,自己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学习和进步。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
篇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一.备课得之要上这堂课的时间是星期六上午,而我呢,幸运的被安排在了第二个星期二上午去上课,也就意味着我有将近三天的时间去做充分的准备。
在课前我也一直努力做着各方面的准备,参考了多份成熟的教案以及ppt教材,还下载了网上的一些前辈的课去认真的听,因此,在教案上又吸取一些新的思想,对于一些有疑惑的方面,在星期天又抽空请教了下钱老师,最后觉得差不多了定下初稿,由于这堂课演示内容比较多,需要用到ppt,于是又在电脑上下载了多份ppt,把可以引用的内容引用进来,根据自己的教案做了一份配套的ppt,当然为了上好这堂课,我还在星期一的时候自己找了个空教室自己给自己讲了两遍,感觉语言组织方面应该没啥问题了,时间把握也差不多,而且在准备过程中,我也没有忘记学生是活的,在课堂上生成的东西总有你意想不到的,于是在我的教案中也有一些预设内容。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揭示了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
这节课首先对人类认识运动和力的关系作了历史的回顾,着重介绍了伽利略研究运动和力的关系的思想方法及卓越贡献,而后讲述了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和物体惯性的概念。
为后续的牛顿运动定律的学习打下好的基础。
这节课重点放在伽利略的理想斜面实验和结论的推理上,给学生展现了伽利略理想实验法的全过程,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教育。
一、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1.注重实验探究,体现了实验是物理学习的基础。
通过实验,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学习科学的事实求是的严谨态度,又让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得到了培养。
该实验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光滑木板的平面上。
先让学生自主探究,观察学生实验中出现的问题,交流他们的发现。
然后控制一些条件,并思考:一是为什么要用同一小车从同一斜面的同一高度由静止滑下?二是毛巾、棉布、木板这些不同表面对同一小车的摩擦阻力有何影响?并指明让学生观察的内容,这样学生带着任务再进行探究,实验目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就会十分清楚,也就能把握关键抓住要害,取得预期的实验效果。
实验是桥梁,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层层深入,若表面逐渐光滑,直到摩擦非常小时,小车速度的改变及前进的距离将如何?学生会很。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重点是作好实验,通过实验,即能为学生生动具体的形象,又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学习科学的事实求实的严谨态度。
该实验是让同一辆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光滑木板的平面上。
做实验前,应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用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二是毛巾、棉布、木板这些不同表面对同一小车的摩擦阻力有何影响?并指明让学生观察查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该实验的目的、方法及注意问题就会十分清楚,也就能把握关键抓住要害,结合实验,取得实验结果。
在这方面我做的不够理想,还需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同时还有几点不足
1情感目标没有充分体现。
2实验结果学生交流不充分。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物理教学反思
虽然跟着学校的大方向,一直在学习杜郎口教学模式,可是没想到第一次实践教学就是在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的公开课上。
学校为了大家相互交流教学技巧和培养优秀的青年教师,特地举办了第三届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参赛的主要对象是学校里35岁以下的教师们,而我作为去年刚分配来的新人,也抱着向前辈们学习的目的参加了这次比赛。
由于我任教的初二(5)班不是杜郎口教学模式的'试点班级,所以也没在平时的教学当中注意教学方式的改变,一直以为这种教学模式简单易行,“把课堂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就行了,当我真正的使用起这种教学方法的时候,才切身的体会到内中的门道有很多。
比如说,由于我课前的实验仪器准备不全面,在同学们动手实践的时候,我很难做到一个一个小组的帮助,点拨;再比如说,我不能够做到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时,就没办法真正的和他们互动交流,激发不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热情……加上这次是公开课,一紧张,把课前准备的内容说得乱七八糟,所以这一堂课上的是异常辛苦。
虽然课上完之后,我的心情很是郁闷,觉得自己真不是个称职的教师,但是反过来想想,要想成为一个能力出众的教育工作者,需要的正是这一次次的经验累积!。
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牛顿第一定律》的教学反思
通过对《牛顿第一定律》的准备和教学,让我在教学中得到了一次较好的锻炼,在教学理念上有了较大的改变。
我也将在以后的教学中持续思索、探讨,让我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本节课的重点是作好实验,通过实验,即能为学生生动具体的形象,又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水平和学习科学的事实求是的严谨态度。
该实验是让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分别滑到铺有毛巾、棉布和光滑木板的平面上,做该实验之前,应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要用同一小车从同一高度沿斜面滑下?二是毛巾、棉布、木板这些不同表面对同一小车的摩擦阻力有何影响?并指明让学生观察的内容,这样学生对该实验的目的、方法及注意的问题就会十分清楚,也就能把握关键抓住要害,结合实验,取的实验结果。
该实验实际是实验是桥梁,要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层层深入,若表面逐渐光滑,直到没有摩擦时,小车速度的改变及前进的距离将如何?学生会很顺利地得出,若表面绝对光滑,阻力为零时,小车将以恒定不变的速度永远运动下去,并静止的物体不受外力这两种情况作了总结概括,引导学生想象推理的过程,明确牛顿第一定律不是由实验直接得出的,而是通过推理而来。
这样的教学,让学生以经验为基础,层层深入,逐渐升华,符合学生的认知观点,更主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解决科学知识的方法。
课堂教学中还应更深入思考如何实行更有效的教学,让课堂教学充满活力的同时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8.1《牛顿第一定律》复习课教学反思---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
8.1《牛顿第一定律》复习课教学反思 20242025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学期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我一直秉承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
这次的《牛顿第一定律》复习课,我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问题驱动法,旨在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主要是通过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从而加深对这一定律的理解。
同时,结合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主探究,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
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并掌握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含义,能够运用牛顿第一定律解释实际问题。
难点在于如何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我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运动员百米冲刺的视频,让学生观察运动员冲过终点后是否会立即停下来。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运动员在冲过终点后还会继续前进一段距离,从而引出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
2. 知识回顾:我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
3. 实践操作:我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身体验并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过程中,学生通过操作实验器材,观察小车在不同情况下的运动状态,从而加深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4. 问题驱动:我提出一系列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学生通过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
六、活动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在于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牛顿第一定律的应用,提高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通过实验操作和问题驱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及含义。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发现学生通过情境教学法和问题驱动法,对牛顿第一定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沪科版初二物理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二
沪科版初二物理下册《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二
本节内容所涉及的现象是学生在生活中比较熟悉,也是他们容易发生爱好的现象,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爱好,充分发挥实验及多媒体教学手段,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初中生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把握的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定来获得新知识,进展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在此过程仍需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靠,能够借助实验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明白得和把握。
1.本节课第一利用具体情境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习的动力,激发学生的爱好,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摸索以发觉问题,通过学生间的交流与讨论,动手操作使学生更真切的感受到物理学就在我们周围,最后应用所学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本节课充分表达了由“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转变。
具体表现为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阻碍时,教师没有仅仅停留在课本所给出的三种材料上,而是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的推理想象,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便于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明白得。
3.本节课对物理方法的教学表达充分,具体表现为:①在探究阻力对物体运动的阻碍时,教师以问题的形式提示学生对变量的操纵,在教师演示实验时又有意忽略对变量的操纵以进一步的强化学生对操纵变量法的应用和明白得;②在对“推理、概括”这一方法的教学中,表达了循序渐进的思想。
第一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一样性的结论,其次引导学生依照实验数据进行推理,完成相关数据的填写,并进而概括得牛顿第一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
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范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八年级物理《牛顿第一定律》教学反思范文,欢迎大家分享。
案例反思
新课改提倡学生探究学习,自主学习,通过交流与合作,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
本节课本着新课改的思想,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方面,注重以问题引导思维,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与讨论、交流与合作的空间;注重学生亲身体验,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每一位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实际教学过程中,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
一、在知识处理上:牛顿第一定律是牛顿物理学的基石,是否理解这一物理规律,会直接影响学生对这一章的学习,而且会影响整个高中物理课程中力学部分甚至电学部分的学习。
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过牛顿第一定律的内容,对本节的知识有了大致的了解,高中又一次学习,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提高对相关问题的认识。
所以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是: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特别要强调“物体不受力,原来运动的将做匀速直线运动,原来静止的,将永远保持静止”。
并由此得出力和运动的关系,即“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第二个重点是对惯性的理解,特别是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惯性。
惯性现象一定要做实验再配合讲解。
二、在能力培养上:1.借助伽利略理想实验,注重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以直观教学为主,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之上;而高中,物理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抽象思维的基础之上,高中物理教学要求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
所以在教学中,先让学生做伽利略的实验,建立形象思维;后说明伽利略实验的
整个过程,都是在假设斜面光滑没有摩擦的前提下进行的,而绝对光滑的斜面是不存在的,进而引导学生进行抽象思维。
2.对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总结能力的培养:学生先观察伽利略实验,然后有我引导学生分析,总结。
三、在学习方法的养成上:在教学中我采用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原则,使学生易于接受,是从生产生活实例引出力和运动有密切关系,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作出猜想后,我让学生自主、合作利用身边的物品设计自己的实验方案,并把实验方案汇报交流,从中选出最佳方案,再以动画展示斜面小车实验过程,给学生以启示,引导学生发现实验的技术关键,最后学生动手实验探究。
四、对重难点的处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我认为是理想斜面实验的探究推理过程、对牛顿第一定律的理解;所以在教学中,我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设计和完成实验,目的就是为了学生有直观感受,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
难点是力和运动的关系,惯性和质量的关系。
在教学中,采用“冲突法”,让学生的一些感官经验和课堂上的理论相冲突,从而得出印象深刻的正确结论。
五、本节内容蕴含了大量价值观素材,必须加以充分利用。
几点问题:
一是时间分配问题。
对于课堂每一个环节的时间把控有一定困难,特别是设计实验(斜面小车)部分,针对不同班级学生能力情况,学生素质高低,应有不同的预案。
基础较差的班级需要对学生提出预习的要求,以便学生能在课堂上跟上节奏。
二是教学内容的取舍,以及素材的选择。
根据新课程要求,本节内容安排为一课时,因此在内容上不能要求面面俱到,素材也要精心筛选,部分内容可以交由学生课后处理。
但由于学生能力参差不齐,若要每个学生都掌握得很好就比较困难,所以还需要有一定的课后辅导工作要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