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劝学教案及答案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语言特点,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3)学会运用课文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2.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分析不同版本的《劝学》之间的异同。
(3)结合现实生活,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会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执着追求,培养自己勤奋好学的品质。
(2)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课文结构。
(2)掌握议论文的论证方法。
(3)学会运用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如何将课文观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文言文知识,为学习《劝学》做好铺垫。
(2)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
2.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生词和难句。
3.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分享讨论成果,全班交流。
4.精讲点拨(1)讲解课文中的比喻和象征手法。
(2)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如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等。
(3)讲解修辞手法,如对偶、排比等。
5.比较阅读(1)让学生阅读不同版本的《劝学》,比较它们的异同。
(2)分享阅读心得,全班交流。
6.实践运用(1)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劝学》的理解和感悟。
(2)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课文观点,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
四、课后作业1.根据课堂学习,整理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2.阅读其他版本的《劝学》,进行比较阅读,写一篇心得体会。
3.运用课文观点,写一篇关于自己学习反思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精讲点拨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了《劝学》的内容和结构,掌握了议论文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
教案《劝学》教案优秀8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2.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3.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
4.理解本文开卷有益的主旨。
教学重难点重点:1、学习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2、学习运用“吴下阿蒙”“刮目相待”等成语;3、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主旨。
难点:体会人物语言的情味。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类型:自读课教学过程一、导入1、以一段小故事作引,带出“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进而带出两个成语的出处——该段文字。
吸引学生注意力,导入新课的同时也让学生懂得两个成语的运用。
同学们,上课之前来作一个听力小训练,我来说一段话,要求是你们用心听,并找出我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
话说我初中的时候有个同学小刘,这人特别不爱学习,成天脏兮兮挂着两条鼻涕,被同学戏称为“鼻涕虫”。
鼻涕虫是那种老师一提就摇头叹息,也没有什么伙伴的人。
在大家心目中他也就是混一初中文凭久完事的。
毕业以后我们就再没有见面。
多年后工作了,有天初中同学搞了个小聚会。
大家很久没见面,个个都觉得特别新鲜兴奋,大家聊得特别高兴。
这时候有人高喊:快看!我们一瞧,原来来了一辆亮银色宝马,车门一开,从车上下来一个穿着西装,戴着眼镜,特潇洒一“款哥”。
所有女同学都“哇”了一声,纷纷议论这帅哥是谁呀,这时候一同学说了:“他就是当年那个‘鼻涕虫’啊!人家上了高中以后就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刻苦努力,后来考上了一名牌大学。
人家现在已非‘吴下阿蒙’,而是一上市公司的主管了!”所有人都把嘴巴张得大大的,因为实在没办法把鼻涕虫跟眼前这个帅哥联系起来。
一同学不禁摇头叹了一句:“唉,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啊……”好,这段话就讲到这里,同学们能不能找出我刚才这段话里的两个成语呢?(如示)对了,这两个成语出自我国一部著名的史学著作,大家知道是什么吗?——《资治通鉴》2、简介《资治通鉴》及作者司马光资治通鉴,由司马光支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三国到五代1362年的历史。
《劝学》高一语文教案
《劝学》高一语文教案《劝学》高一语文教案1一、基础字词1.识记字音喉咙(hóulóng)战栗(lì)清澈(chè)憎恨(zēng)翡翠(fěicuì)栖息(qī)蔚蓝(wèi)崛起(jué)2.识别字形3.分辨词义闪烁·闪耀闪烁:着重指光亮忽明忽暗,明暗不定。
可以说“闪烁不定”。
闪耀:着重指光彩耀眼。
可以用于忽明忽暗地四射,或非忽明忽暗地四射。
优美·幽美都有美的意思。
“优美”是好而美,可以指环境,也可以指动作。
如“这个跳水运动员的动作很优美”。
“幽美”主要指环境幽静而美好,如“这里环境幽美”。
二、文学常识江河,原名于友泽。
北京人。
1971年高中毕业。
任北京胶刃厂工人。
职业作家。
1980年开始发表作品。
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三、经典句段我和春天一起写这首诗/和你,和更多的人一同唱这支歌/海水和冰块猛烈相撞,船冲向浪头/我们这样站着/温柔地呼唤风,像呼唤姑娘们/使大地上所有的小树木都涨满绿色的帆点拨:这些诗句有力地体现了作者对美好春天的向往与执著追求。
问题导引1.诗中的“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为什么?提示:诗中的“你”和“我们”都是青春的象征,指年轻有为、有着激情和斗志的青年一代。
如诗中所说的“你热情、开朗、像四月的阳光/想象的云朵在疾风中飘扬/寻找着美好的声音/爱情的震颤,庄稼的波涛,金属的鸣响/走向辽远的地方,放出喉咙里的力量”等都是青春的标志,是青年人的特点。
2.为什么“我们”要“一起奔腾”?请列举诗句举例回答。
提示:诗人在第4节诗中用了一系列的问句,如“我们又将给大地留下什么呢”“我们的手臂又将收获什么”“我们死去和诞生的地方还有什么意义”“我们的劳动、创造还有什么意义”等充分表现了青年一代——在拥有“青葱的愿。
《劝学》高一语文教案2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掌握并能运用文中的成语。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优秀教案5篇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优秀教案5篇高一语文课文《劝学》优秀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懂得学习的重要性及学习的方法与态度。
2积累一定数量的实词,了解文言实词在演变过程中词义引申扩大转移缩小四种现象,提高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3注重本文以喻代议寓议于喻及从正反两方反复论证的特点,注意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教案#导语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介绍荀子明确荀子的生卒年代历史地位政治主张和文学成就,重点介绍荀子散文的特点和文学地位,说明本文出处。
荀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文学家。
他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气势浑厚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绵密多排比句子,又善于用比喻。
《劝学》一文的这些特点较为明显。
而《劝学》一文最为突出的特点,还是比喻的运用,它多达20个,且形式灵活。
巧妙有力地阐述了学习的意义作用及学习方法和态度。
这些比喻的含义及内在联系是学习本文的重点难点。
因此只有准确理解比喻的含义,课文内容的理解字词句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解题从“劝”字入手,在比较古今词义不同的同时,明确“劝”在此处应是“劝勉”的意思,与现代汉语“劝阻”语义不同。
“劝”是手段,“学”是目的,明确本文主旨是劝勉人们学习。
四学习课文1讲解第一自然段:提问:本段在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是什么?明确:⑴ 是全文的文眼。
⑵ 统领全篇,开门见山,引起下文论述。
词语:已。
2讲解第二自然段:⑴ 请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精选16篇)
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精选16篇)高一语文课文《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积累和把握文言词类和句式现象;2、学习比方论证的方法和对比论证的行文方式;3、了解荀况关于学习意义和学习态度的论述。
【难点、重点分析】1、以哪几个角度论述中心论点的?每组比方包含什么意思?各组比方之间在意义上有什么内在联系?2、本文的比方论证有何特点?【教学过程设计】一、导入本文由先秦文学谈百家争鸣;综合上节课所讲《秋水》一文庄子的道家思想引出儒家代表荀子。
二、荀子简介荀子,名况,赵国人。
一生主要从事学术活动;主要思想:1、法后王;2、人定胜天;3、人性恶,重视教育。
其思想主要体现有《荀子》一书,被郭沫若称为先秦散文四大台柱之一。
其文浑厚,规律严密。
三、解题劝,即劝勉,鼓舞。
四、诵读第一段1、诵读的精确。
先划分节奏,订正字音;2、同学朗读第一段;3、同学归纳其中的词类现象,文言句式;老师指导;4、指名同学口译第一节;5、文理分析:⑴ 本节的观点是什么?⑵ 实行什么方法,如何论证观点的?⑶ 比方论证,其中的本体,喻体各是什么?如何理解喻意?这些比方的角度有何不同?⑷ 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层而来劝学的。
五、诵读其次节1、主要步骤同上(第一节);2、文理分析:⑴ 本节的论点是什么?⑵ 此节依旧实行比方论证,立刻一节不同的是,他实行了一组比方。
争论:分析、归纳这些比方论证中的本、喻体及内涵。
⑶ 此节的第一句有内容上如何理解?在结构上起到怎样作用?⑷ 这一节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六、诵读第三节1、主要步骤同上;2、文理分析:⑴ 划分层次,概括层意;⑵ 第一次运用比方论证,分析其此喻意,这一层从哪几个方面来绽开论证的?⑶ 其次层除了喻证还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骐骥一跃,驽马十驾,这一句侧重哪个角度的对比?鍥而舍之,鍥而不舍,这一句侧重哪个方面的对比?⑷ 最终一层内容如何理解?⑸ 这一节侧重从学习的哪个角度来劝学?七、全体同学一齐朗读本文八、《劝学》是节选,结合本文,拓展思维。
高一语文上《劝学》教案(精选9篇)
高一语文上《劝学》教案(精选9篇)高一语文上《劝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2、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重点]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教学难点]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教学步骤]一、导语同学们,在我们的学习过程中,是否总有些困惑?有人说,我整天冥思苦想,埋头看书,但是效果不佳;有人说,我上课真的是认真听讲了,也觉得听懂了,但是一做题就不会了;有人说,我认真努力地学习了,付出了,可考试总是成绩平平。
我们也曾是雄心勃勃,也想卧薪尝胆,也想破釜沉舟,但面对现实中的自己又总是有些无奈。
今天,让我们走进荀子,走进他的《劝学》,希望这位睿智的思想家、教育家,能帮助我们走出困惑,给我们指明一条前行的路。
二、解题劝,劝勉,鼓励。
学,学习。
三、分析课文(一)分析第一段:1、我们已经粗略地翻译完了这篇课文,大家思考: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生答:学不可以已,学习是不能够停止的。
)2、从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看,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让我们很容易想到古代的老学究,穿着灰色长袍,正襟危坐,拖着长腔,讲着一堆枯燥、乏味、单调的大道理时的情形。
这篇文章是这样吗?(二)让我们分析第二段(学生齐读,老师纠正读音)。
1、大家思考:本段一共有几个比喻句?(学生回答:五个)请读出并翻译前两个。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靛青是从蓼蓝中提取,却比蓼蓝的颜色更深;冰是由水凝结成的,却比水温度低得多)经过提取的过程,靛青不再是蓼蓝的颜色,经过凝结的过程,冰的寒冷也不同于水,说明经过某种人为或自然的变化过程,事物可以改变原有的性质。
第一句已发展成固定的成语。
(学生回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里是说明事物可以有所提高。
我们还记得孟子用了“五十步笑百步”这个比喻说明什么吗?(答: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与“邻国之政”并无本质区别。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文中的比喻和典故,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勤奋好学的精神。
(2)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经典文学的热爱和尊重。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文中的比喻和典故,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中深刻的道理和寓意。
(2)运用文中的比喻和典故,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劝学》的背景和作者。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激发学生对学习主题的思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劝学》,理解文意。
(2)学生结合注释,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
(3)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2)每组选代表进行汇报,其他组成员进行补充和评价。
4. 写作练习(1)教师给出写作题目,要求学生结合《劝学》的内容进行创作。
(2)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教师进行指导和评价。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评价(1)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参与度。
(2)教师通过学生的写作练习,评价学生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2. 作业评价(1)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给出具体的评价和建议。
(2)教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展示和讲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五、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文本。
2. 参考资料:有关《劝学》的注释、译文、解析等。
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六、教学内容1. 文章内容梳理:详细讲解《劝学》的每一句话,解释其中的比喻和典故,帮助学生理解文中的深刻道理。
10.1《劝学》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1)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10课《劝学》教案【教学目标】1、梳理文章大意,积累重要字词句。
2、理解文章以比喻阐发的道理,进而全面把握文章观点。
3、形成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一、新课导入①知而好学,然后能才。
——荀子②不知则问,不能则学,虽能必让,然后为德。
——荀子③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
——荀子“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书。
”从《礼记·学记》中的“玉不琢,不成器”,到当今社会倡导的终身学习和个性化学习,数千年来,人们一直在不懈地探索学习之道,以更好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和自身修养。
那么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荀子《劝学》,去探寻他所阐述的“学习之道”。
二、解题《劝学》劝,鼓励、勉励,”劝“字统领全篇,告诉我们这是一篇勉励人们努力学习的文章。
三、知人论世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
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
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拿来与孟子的“性善论”作比较。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
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因此,他十分强调教育的作用和学习。
四、疏通文意提示:结合学案、注释疏通文意1、重要字词(略)2、“而”总结“而”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连词,可用于表示并列、承接、递进、转折、修饰等多种语义关系。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⑥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⑧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2)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其意义;(3)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涵;(2)学会欣赏古代散文的美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运用文章中的哲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培养勤奋好学的品质;(2)懂得学习的重要性,认识学习对个人成长的意义;(3)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共同进步。
二、教学重点1. 《劝学》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其意义;3. 文章的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汇的理解;2. 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3. 将文章哲理应用于实际生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荀子及其学术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大意,划分层次;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深入剖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理解文章内涵;4. 课堂讲解:讲解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其意义,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及逻辑关系;5. 案例分析:选取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运用文章中的哲理解决问题;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学习态度和重要性;7. 布置作业:让学生课后背诵课文,拓展阅读相关文献。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劝学》全文;2. 收集荀子的其他著作,了解其学术思想;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文章中“学不可以已”的理解。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检查学生对《劝学》的理解程度,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背诵课文的情况,以及对文中重要词汇和论证方法的应用;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文章内涵的理解;4. 学生反馈:了解学生对课堂教学的满意度,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七、教学策略1. 启发式教学:通过提问、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提高课堂互动性;2. 情感教学: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比喻,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兴趣;3. 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建议;4. 激励机制:设立学习目标,对达成目标的学生给予表扬和奖励。
2023最新-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最新4篇)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最新4篇)教案设计要以学生为目标,尽可能使学生可以高效率地接受,理解知识点,同时也能使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下面是牛牛范文为大伙儿带来的4篇高中语文《劝学》教案,如果能帮助到您,牛牛范文将不胜荣幸。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了解荀子有关学习的意义、作用和学习应持态度的论述。
过程和方法:1.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2.掌握绝、强、假、望、闻等多义词义项,积累四个通假字,三个文言虚词。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理解孟子主张行仁政,重视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积极思想。
【教学重点】1.比喻论证2.积累文言知识【教学难点】了解全文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特点。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指导学生参阅《讲练通》(作家作品、相关知识)2.解题。
《劝学》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
教师先在黑板上写一个“劝”字,问道:这个字是什么意思?学生往往会不假思索地回答:“劝告”。
教者趁此在“劝”字后加上一个“学”,再问:“劝”是什么意思?学生才会领悟:原来它还有“劝勉”的意思。
这在心理学上叫做给学生建立“注意中心”。
接着就讲:“劝”的繁体字“勸”是形声字,凡是用“力”作声旁的字,多数有给人们勉励的意思,如“励”、“努”等。
这是“劝”的本义,而在现代汉语中,“劝”,解释为“劝阻”,词义已经转移了。
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题目的文章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培根说过,知识就是力量。
知识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物质文明的进步。
那么,获取知识的途径是什么?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学习。
可以说,人的一生都处于不断的学习中,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
我们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这种无意识的本能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大幅度地提高学习效率。
这一点,古人已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劝学》就精辟论述了学习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里,脍炙人口的好文章。
高中《劝学》教案
高中《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劝学》的主旨和核心观点。
2.分析《劝学》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劝学》的主旨,分析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论证方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聊一聊:同学们,你们在学习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和挫折?2.自学感知分组讨论:同学们自由组成小组,阅读《劝学》全文,感知文章的主旨和论证方法。
小组分享:请各小组代表汇报自学成果,其他同学补充发言。
3.课堂讲解讲解《劝学》的背景和作者:荀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学说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需要通过学习和教育来改变。
这篇文章就是荀子对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的论述。
分析文章结构: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学习的重要性,第二部分论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第三部分论述学习的作用和意义。
翻译和解析重点句子:如“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等。
4.课堂讨论讨论一:荀子认为学习的重要性体现在哪些方面?讨论三: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劝学》的理解和感悟。
四、课后作业1.翻译《劝学》全文,理解文章内容。
2.摘录《劝学》中的名言警句,谈谈自己的感悟。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同学们对《劝学》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
2.同学们在课堂讨论中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体现了较高的思辨能力。
3.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较好,同学们能够将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4.不足之处:部分同学对文言文的翻译和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辅导。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表现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2.作业完成情况:同学们能够按时完成作业,质量较高。
3.学习效果:同学们对《劝学》的理解较为深入,能够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理解《劝学》主旨:通过师生互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文章主旨,如:“荀子在这篇文章中最想告诉我们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劝学》。
(2)理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3)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积极态度。
(2)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和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整体结构和论证方法。
(2)关键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教学难点:(1)文章中一些深奥的哲理的理解。
(2)对文言文的朗读和背诵。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具体例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成书背景。
(2)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和背诵《劝学》。
(2)让学生自主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
(2)讲解文章中的深奥哲理和思想内涵。
4. 小组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文章的论证方法和论点。
(2)让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方法和目标。
5. 写作练习:(1)让学生根据文章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学习方法和目标的文章。
(2)让学生通过写作,表达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和表现,包括朗读、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等。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提交的作业,包括书写、理解和应用能力等。
3. 写作评价:评价学生的写作文章,包括内容、结构和表达等。
六、教学内容1. 文章背景:介绍《劝学》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朱熹的生平事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
2. 文章内容:详细讲解文章的每一段,分析其意义和表达的思想,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主旨。
高一《劝学》教学教案(精选3篇)
高一《劝学》教学教案(精选3篇)高一《劝学》教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荀子》及相关文学知识,掌握并积累文中重要的实词和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背诵全文。
思维发展与提升:理解并学习*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审美鉴赏与创造:体味文中蕴涵的“学习之道”,通过研读文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明确认识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必须“积累”“坚持”“专一”的道理。
教学重点:掌握本课有关君子学习的智慧,明确君子学习的态度以及具体的做法。
教学难点:了解荀子思想;深入浅出,明确现实中学习的意义,能学以致用。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解题1.齐读颜真卿《劝学》诗。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这首诗劝导人们在年轻的时候,抓紧时间,勤奋学习,不要错过读书的好时光。
2.荀子(约公元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
荀子是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指出先秦儒家三个时期的三位代表人物),朴素唯物主义思想集大成者。
韩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学生。
他反对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规律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
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
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对话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指出先秦议论文发展的三个阶段),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
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
《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
*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3.*标题“劝学”,如何理解?“劝”字是”六书”构字法的哪一种?明确:勸,从力雚声,形声字。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论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2)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勇于探索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的基本内容理解。
2. 文章的论证方法分析。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重点字词的理解。
2. 作者论点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 合作探讨:课堂上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3.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讲解。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劝学》的背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分享课前预习的成果,对课文内容进行初步了解。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言文的基本内容,重点解析字词的含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阐述作者的论点。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共同寻找答案。
5. 案例分析:选取课文中的典型事例,进行分析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堂所学。
8. 教学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为下一节课的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评估: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小组讨论评估: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问题解决能力等。
七、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让学生阅读其他有关学习态度和方法的文章,进行对比分析,拓展视野。
2. 实地考察:组织学生参观学习优秀的学生或学术机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八、教学资源1. 教材:《劝学》文本及相关注释、译文等。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能够概括文章的主旨和观点;(3)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2)通过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学会运用辩证思维;(3)通过朗读、背诵等方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3)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学会与人沟通交流。
二、教学重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2. 文章的主旨和观点;3.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的理解;2. 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的分析。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3. 朗读背诵:让学生朗读、背诵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文章出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5. 朗读背诵:让学生朗读、背诵课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6.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内容1.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如“劝学”、“博学而笃志”等;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逻辑结构,如对比论证、举例论证等;3. 解读文章中的名言警句,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七、教学步骤1.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疑问和难点,进行讲解和分析;2.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文章中的具体论证实例,让学生理解论证方法的应用;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对名言警句的理解和感悟;4. 分享交流:邀请学生上台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培养表达能力;5. 课堂小结: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知识点。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准确地背诵《劝学》全文,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3)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2)学会如何运用文中的道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方法;(2)培养勤奋好学、自强不息的品质;(3)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背诵《劝学》全文,理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分析文章的结构,掌握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3)运用文中的道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2. 教学难点:(1)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2)文章深层含义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劝学》的作者朱熹及其学术成就;(2)阐述《劝学》在古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3)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2)要求学生标注出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3)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含义;(2)组织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讲解:(1)详细讲解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2)分析文章的结构,阐述作者的论证方法和逻辑思路;(3)解释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运用文中的道理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2)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3)教师点评并讲解答案。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劝学》全文;2. 总结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式,以及自己的学习心得;3. 运用文中的道理,写一篇关于学习方法的文章。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3. 练习题:分析学生的练习题答案,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新人教版必修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劝学》全文;(2)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3)了解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观点;(2)学会通过对比、分析等方法,解读文言文;(3)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2)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2. 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3. 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的理解和运用;2. 对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文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2. 合作探讨: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对比分析:通过对比现代文和文言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和修辞手法;4.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作者朱熹的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导学生了解《劝学》的重要性和价值;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和理解文章,注意掌握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思想;3. 合作探讨: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共同探讨作者的观点;4. 对比分析:对比现代文和文言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表达和修辞手法;5.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观点,布置课后作业。
六、课后作业1. 背诵《劝学》全文;2. 整理并总结文章中的重点句子和修辞手法;4. 选择一篇现代文,尝试运用文言文的表达和修辞手法进行改写。
【高中语文】《劝学》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劝学》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2)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论点和论据。
(3)能够领会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对学习的看法和建议。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理解和分析文言文的能力。
(2)通过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学习的热爱和积极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2)培养学生谦虚好学的品质,鼓励学生勇于探索和质疑。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劝学》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一些重点词汇和句式。
(2)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理解作者的论点和论据。
(3)领会文章的主旨,理解作者对学习的看法和建议。
2. 教学难点:(1)理解文言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式,如“学者”、“劝学”等。
(2)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如比喻、对比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文言文,复习相关的文言文知识和阅读技巧。
(2)向学生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文章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劝学》,理解文章的大意和主要观点。
(2)学生查找和理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和句式,可以进行笔记和标注。
3. 合作学习:(1)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答自主学习中的疑问。
(2)各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总结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四、课堂讲解1. 讲解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1)老师讲解文章的引言、本论和结论部分。
(2)老师分析文章中的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解释其作用和效果。
2. 讲解重点词汇和句式:(1)老师讲解文中的重点词汇,如“学者”、“劝学”等。
(2)老师讲解文中的重点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等。
五、课堂练习与拓展1. 课堂练习:(1)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2)学生进行翻译练习,练习将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 拓展活动:(1)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作者的论点对自己的启示和影响。
2024年《劝学》高中语文教案
1. 通过学习《劝学》,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思想,体会作者对学习的热爱和追求真理的精神。
2. 分析并掌握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句式和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3.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学习的重要性,培养他们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的品质。
二、教学内容1. 解析文章“劝学”的含义,引出文章主旨。
2. 分析文章开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的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学习的喜悦。
3. 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如“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帮助学生理解古文。
4. 分析文章中的对比论证和排比修辞手法,让学生掌握论证方法。
5. 总结文章的中心论点,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劝学》的作者背景和文章主题。
2.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 讲解文章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让学生翻译并理解文章内容。
4.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修辞手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对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理解。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学习重要性的心得体会。
1. 课后收集学生作业,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2. 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3.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激发他们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劝学》与其他古代文学作品中对学习的描述,分析其异同。
2.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学者进行讲座,让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学习的重要性。
3. 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或小组合作,分享彼此的学习方法和经验。
七、评价与反馈1. 课堂上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积极的反馈。
2. 课后收集学生的作业和心得体会,对他们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
3. 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提高他们的自我认知和反思能力。
八、教学资源1. 准备相关的古代文学作品、参考书籍和学术资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拓展。
2. 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PPT、视频等,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互动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劝学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锲而不舍”是同学们早已熟悉的两个成语,这两个成语的含义是什么呢?和学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荀子·劝学》一文,领略一下荀子是如何“劝学”的。
二、课文诵读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纠正自己预习时的读音错误及断句不当之处。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检查学生字音掌握情况
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并注明通假字
(1)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2)吾尝跂而望矣()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4)其曲中规()
(5)虽有槁暴()()
(6)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7)君子生非异也()
明确:(1)kuǐ(2)qì(3)lòu(4)zhòng(5)yòu通“又”;pù(6)zhì通“智”(7)xìng通“性”
4.指名2~3名学生朗读课文(分节读)
教师作朗读提示:
为了突出强调,有时需重读,有时还需读后稍作停顿。
例,第一段:“学不可以已”,应重读“学”“不”“已”,并且“学”后稍作停顿,即:“学/不可以已”,以下要根据文意自己确定重读,停顿情况。
第四段,应注意一组一组的对比句,要把两种截然不同的方法和态度读出来——严格按标点符号的停顿来读。
5.分组齐读课文(通过读、听,强化记忆)
三、课文分析
1.讨论、分析全文的思路结构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引导学生讨论分析,教师总结、点拨: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
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
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课文一开头提出“学不可以已”这一论点后,接着从三个角度展开论述:在第二段中,学习可以使人“知明而行无过’,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三段,学习使本性与一般人没有差别的人成为君子,说明学习具有重大的作用,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第四段,学习应持注重积累、持之以恒、专心致志的方法和态度,半途停止是不会学好的,只有“学而不已”才能成功,从而证明“学不可以已”的论点是正确的。
(2)结合完成“思考和练习一”,引导学生理清全文思路结构
组内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归纳板书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整理、归纳文中的多义词、活用词、特殊句式
第二课时
1.检查背诵
2.整理、归纳文中重要文言知识
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教师列出要归纳的项目,小组内相互交流、补充,教师投影提示强调,其中难句理解、特殊句式等应让学生动手翻译,以训练其翻译技能。
A.字词解释
(1)通假字(结合“思考和练习”二)
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君子生非异也
(2)词类活用
①动词的使动用法:木直中绳,輮以为轮。
②名词作状语: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b.上食埃土,下饮黄泉
③名词用作动词:a.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b.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④形容词用作动词:假舆马者,非利足也
(3)一词多义(结合“思考和练习”二)
B.特殊句式(学生口译,教师重点点拨翻译注意点)
(l)判断句
①青,取之于蓝
②冰,水为之
③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⑤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2)固定格式
无以至千里(“无以……”意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下文“无以成江海”中“无以”同此)
(3)定语后置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3.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小组讨论,小组推荐发言人,以组为单位提问、交流)
(1)课文中心论点用“君子曰”引出有什么好处?中心论点包括哪几方面的意思?
点拨:用“君子曰”引出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使观点更具权威性。
这个观点包括两个方面的意思,一是因为学习意义很大,所以学习不能停止;二是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就是不能停止学习。
(2)在论述学习的意义时,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用“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什么问题?
点拨:“青”“冰”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水平;“轮”“木”“金”的比喻论证了学习可以改造人的品性。
这五个比喻论述了学习的意义在于能提高人的智能、改造人的品性,使人智慧明达,不犯过错。
(3)在论述学习的作用时,“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这个比喻是论述什么观点的?(引导学生用课文原句回答)
点拨:这个比喻是论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这个观点的,强调了学习的作用。
(4)“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揖”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这就强调了“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凭借了外界条件。
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5)课文论述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可以分为几个层次?是如何正反设喻论证的?
点拨: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论述学习要积累,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第二层论述学习要持之以恒,是反正、反正设喻论述的。
第三层论述学习要专一,是先正面后反面设喻论述的。
4.鉴赏本文的论证艺术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比喻的有关知识,明确比喻的表达效果。
引入对本文论证艺术的最大特点——采用大量的比喻进行说理的艺术特色的鉴赏。
点拨:
(1)本文运用了大量生活中常见的比喻,把抽象的道理说得明白、具体、生动,深入浅出,使读者容易接受。
比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用同类事物设喻,从相同的角度反复说明问题,强调作者的观点。
例如: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积土成山,积水成渊。
有时将两种相反的情况组织在一起,形成鲜明的对照,让读者从中明白道理。
如将骐骥与驽马对照,朽木与金石对照。
设喻方式有时先反后正,有时先正后反,内容各有侧重,句式也多变化,读来毫无板滞之感。
有的比喻,单说比喻而把道理隐含其中,让读者思考,如“青出于蓝”“冰寒于水”。
有的先设比喻,再引出道理,如“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
而见者远”,“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有的先设比喻,引出道理后,再用另外的比喻进一步论证。
如先用“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设喻,引出“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的道理,再用“不积跬步”“不积小流’作进一步论证。
(2)论证方法灵活,是本文另一特点,全文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分段论证。
每段说明一个问题。
第二、三段是先行论证,最后归结论点;第四段则把论点贯穿于论证之中。
论证中有时先正后反,有时先反后正。
灵活而有变化,使论辩生动有力。
(3)语言特点:多用对偶,夹用排比,也是一个特点。
排比句使文章气势充沛,说理流畅。
本文中排比句与大量对偶句穿插使用,使文章既整齐对仗、节奏和谐,又参差错落、变化流畅,反映了荀文议论透辟、笔势雄健的特点。
(引导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这一特点)
指导学生齐背课文,进一步体味本文的语言特点和论证艺术。
5.小结
本文作为《荀子》的开篇之作,是一篇论述学习的重要意义,劝导人们以正确的目的、态度和方法去学习的散文。
文章以朴素的唯物主义理论为基础,旁征博引,娓娓说理,反映了先秦儒家在教育方面的某些正确观点,其中阐述的关于学习的道理,在今天也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同时,本文也体现了作为先秦诸子思想集大成者的荀子文章的艺术风格。
《劝学》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字,却形象清新、脍炙人口,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
关键在于,它把深奥的道理寓于大量浅显贴切的比喻之中,运用比喻时手法又极其灵活自然,生动鲜明而绝无枯燥的学究气。
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来阐述“学不可以已”的道理,堪称雄辩奇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文中所用的喻体几乎都是常见的、易懂的,这些仿佛信手拈来的通俗明了的比喻,都会使人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某些直观、浅近的形象事物,进而连类比物,启迪思考,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
所有这些,也是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