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理论与实践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环保意识的不断提高,生态文明理论的概念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中。
生态文明是一种新型的发展模式,旨在通过生态环境的优化和保护,促进社会、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达成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本文将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探讨生态文明。
一、生态文明理论1. 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是一种全新的发展模式,是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文明,旨在建设一个符合人民群众需要、经济持续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生态环境安全的新型社会。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人类现代化进程中所面临的环境问题,强调了人类在发展中必须把生态环境纳入考虑。
2. 生态文明的内涵和目标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包括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社会文明三个层面。
生态经济是以生态系统为基础,通过人工干预和管理实现经济发展的一种新型经济模式。
生态环境是指人们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自然环境系统,包括土地、水、大气、动植物等。
社会文明是指人们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套规范、文化等。
生态文明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现代化路径。
具体包括:建设生态优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城乡社会;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减少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构建长效机制,保障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文明实践1. 国家政策和法规生态文明的推动需要国家政策和法规的支持。
中国政府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法规和政策,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
这些法规和政策旨在提高公众环保意识,推动企业常态化环境管理,加强自然保护,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 城市建设和环保措施城市化进程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重大的挑战。
为了保障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各地相继实施生态城市建设,加强城市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
比如,深圳实行了垃圾源头分类和垃圾减量行动,减少垃圾产生,提高资源利用率;北京市在公共交通方面实施了流线型、大容量的地铁和公交系统,减少了机动车使用量,提高空气质量。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评《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学院,南京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相统一、战略性对策与实操性建议相结合的原则,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的篇,一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论,主要探讨了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基础、核心及其有益借鉴。
二是中国生态文明的政策、规制和实践探索,集中于对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深刻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卓有成效,但依然存在许多问题,面临着严峻形势。
该书从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和生态系统退化3个方面深刻分析了我国目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严峻态势,并追溯了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
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生态文明的特点、我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需坚持的核心理论以及采取的措施。
生态文明是尊重自然的价值观念、绿色发展的实践路径、依法规范的社会关系和长期的时间跨度的统一,是人类对理想社会的理性思考和价值追求。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习近平的“两山”理论及可持续发展观理论,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为人民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态环境需要。
而优化国土空间、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强化生态系统保护、加强制度建设等则是推动我《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聚焦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有其深厚的理自然界是人类进行一切生产、生活活动的前提,同时人类要遵循客观规律,在此基础上利用自然、改造自然。
该书以生态马克思主义流派为切入点,生态马克思主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当代生态环境问题,为揭示生态文明的本质提供了全新视角。
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对科学技术的误用及消费异化则是加剧生态危机的直接原因。
该书通过对生态马克思主义历史地位及其局限性的深刻解读,揭示了生态马克思主义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联系,即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在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进行深度挖掘的基础上,立足于新时代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明确指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2024年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心得体会范文(五篇)
2024年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心得体会范文____年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心得体会在____年,我有幸参与了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并且收获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和任务之一,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追求可持续发展。
通过我的学习与实践,我深刻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也体验到了生态文明建设所带来的美好和幸福。
首先,学习生态文明建设让我更好地认识到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在过去,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资源浪费,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气候变化、水源短缺、空气污染等。
而学习生态文明建设,让我深刻认识到人与自然应该是和谐共生的关系,我们必须尊重自然、保护环境,同时也要从自然中获取所需的资源,但要有所节制,避免过度开采和浪费。
只有通过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学习生态文明建设让我更加关注和珍惜自然的美丽和宝贵。
通过学习,我了解到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也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那些美丽的风景、丰富的生物多样性都是我们珍贵的财富,我们应该尊重和保护它们,让它们得到合理的利用和可持续的发展。
在学习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我也亲自参与了一些环保活动,如植树造林、垃圾分类等,这让我更加亲近自然,深刻感受到了自然所带给我们的美好与幸福。
再次,学习生态文明建设让我明白了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它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在过去,很多发展方式都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而通过学习生态文明建设,我了解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调整发展观念,采取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重视资源的节约利用,平衡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的长期稳定和社会的长期繁荣。
最后,学习生态文明建设让我认识到个人行为的重要性。
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对生态环境产生影响,所以每个人都应该从自己做起,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考核试卷
4.生态文明建设中,__________是保障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
5.在生态文明建设中,__________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6.生态文明建设强调__________,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7.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之一是__________,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
A.资源产权制度
B.环境保护制度
C.政绩考核制度
D.财政税收制度
三、填空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请将正确答案填到题目空白处)
1.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坚持__________的发展理念。
2.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到2030年,__________明显改善。
A.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B.改善生态环境
C.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D.加速城市化进程
2.以下哪些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内涵?()
A.生态平衡
B.绿色发展
C.人与自然和谐
D.环境保护
3.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任务包括()
A.优化产业结构
B.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C.推广绿色生活方式
D.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4.以下哪些措施有助于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
A.实施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
B.推广节能减排技术
C.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D.加大对高污染企业的扶持
5.生态文明建设中,政府应承担的责任包括()
A.制定环保政策
B.加强环境监管
C.提供环保资金支持
D.直接参与环保项目
6.以下哪些因素可能影响生态文明建设的效果?()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及实践考试题及答案
考试返回上一级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1.〔〕是生态文明建立和环境保护工作的根底和保障。
A.绿色开展B.全民参与C.循环经济D.生态和谐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2.以下不属于生态农业开展阶段的是〔〕。
A.原始农业B.传统农业C.现代农业D.有机农业我的答案: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3.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造成的。
A.资源过度开发B.粗放利用C.奢侈消费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4.生态文明建立的前提和关键是().A.开展B.人与自然和谐相处C.观念转变D.改善和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5.开展低碳经济,需要在哪方面彻底转型.A.两者都不是B.两者都是C.经济构造D.能源构造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6.将〔〕纳入政府的工作目标与政绩考核指标,各政府和环保主管部门的环境决策行为经济环境行为和环境管理部门的监管工作,听取群众意见。
A.治理环境B.节约资源C.保护生态D.保护环境我的答案:D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7.生态系统保持〔〕,具有一定的自主性、适应性,能在一定的围进展自动调节、自动控制。
A.动态平衡状态B.静态平衡状态C.失衡状态D.波动状态我的答案:A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暂无8.在党在十八届〔〕全会上明确提出了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实现经济建立、政治建立、文化建立、社会建立以及生态文明建立“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A.二B.三C.四D.五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暂无9.2021年,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把〔〕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A.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B.生态文明C.生态环境保护D.建立美丽中国我的答案:未做答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10.使用绿色产品能给消费者带来比使用传统产品所没有的效用,如〔〕A.满足自身和他人使用需要B.心理上自豪感以及由于降低对环境的负影响而得到社会认可C.跟上了流行D.以上都是我的答案:B参考答案:B答案解析:暂无11.面对我国严重的土壤污染,最切实有效的做法是〔〕。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是中华民族优秀生态文化传统的重要实践,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战略框架下,以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入实施以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需要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
在理论创新方面,首先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
要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优先发展,可持续发展,人与人共同富裕之间的相互关系,形成“生态先行,绿色发展,循环发展”的发展理念。
其次,要加强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阐释,构建生态文明观、自然观、人与人的和谐观等方面的理论体系,深入研究和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要义。
理论创新要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情,要真正能指导实践,促进实践的不断深入和提升。
在实践方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要深入实施生态保护和建设,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行动计划,强化环境经济政策,依法保护生态环境,加强环境监管,推动实现绿色发展。
其次,要注重生态环境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环保法律法规的学习和宣传。
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生态文明村镇等实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的道路。
再次,要强化生态文明保护和维护机制,加强生态保护的投入,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体系,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面临许多困难挑战。
比如,一些地方在发展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够,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执行不到位,环境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
因此,在实践中,需要不断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投入,努力实现经济健康发展和环境保护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考试题及参考答案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生态文明建设》测试题1-20单选题(每题2分)1、资源和环境是经济社会( B)发展的物质基础和保障,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和环境的支撑。
A、全面B、可持续C、又快又好D、协调2、建立和完善环保立法和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
加快环境保护立法、执法、监督的动态机制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环保独立执法监察体制体系建设,把人和自然关系纳入制度化、( C )轨道。
A、民主化B、规范化C、法制化D、有序化3、循环经济的特征是( B )。
A、能量梯次使用B、以上都是C、物质闭路循环D、以上都不是4、( B)的核心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A、低碳发展B、绿色发展C、循环发展D、生态发展5、( A )作为当代乃至我们长期追求的目标,受到全世界不同制度国家的普遍关注,成为时代潮流。
A、生态文明B、生态文化C、生态和谐D、生态精神6、“生态文明是自然、人、社会价值的生态定位和选择”是以下面哪个视角在对生态文明进行界定?(B)A、世界演化图景的视角B、价值论视角C、社会文明的研究视角D、文化形态的视角7、2008年1月29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 C )次集体学习时间明确强调“贯彻落实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必须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
A、四B、二C、三D、五8、以下哪项不属于生态环境问题的特征?(B)A、艰巨性B、人文性C、长期性D、复杂性9、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在哪个方面彻底转型?(B)A、两者都不是B、两者都是C、经济结构D、能源结构11、(A)是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强烈的精神信仰,是一种理性的、具有生态智慧的信念。
A、生态精神B、生态文明C、生态和谐D、生态文化12、“生态文明要求转变传统工业化生产方式,提倡清洁生产”属于下面哪个层次?(A)A、生产方式层次B、物质层次C、生活方式层次D、以上都不是13、通过认识和实践,形成(D)和生态相结合的生态化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第38卷第1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1月 Vol.38 No.1 Journal of Tangshan Normal University Jan. 2016──────────基金项目:郑州轻工业学院博士基金项目(2014BSJJ010),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2015-QN-252) 收稿日期:2015-10-27作者简介:刘吟霄(1984-),男,回族,安徽蚌埠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124-政治学法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刘吟霄(郑州轻工业学院 思政部,河南 郑州 450000)摘 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实需要。
“建设美丽中国”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树立科学理念,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能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的路径,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科学发展观;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A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16)01-0124-04DOI :10.3969/j.issn.1009-9115.2016.01.034O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LIU Yin-xiao(Depart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Affairs, 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 Zhengzhou 450000, China)Abstract: The Party led the Chinese people to explore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laid the founda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the realistic need to develop the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uilding a beautiful China" put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a prominent position through the establishment of scientific ideas, to protect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conserve resources and energy, transform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r economy path, leading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Key words: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cientific development view; circular economy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人类社会发展的高级文明形态。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一、本文概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是一篇系统探讨新时代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文章。
本文将围绕这一主题,全面梳理和总结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基本经验以及面临的挑战,深入剖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路径,以期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文章首先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进行概述,包括国内外生态环境形势的变化、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要求以及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趋势等。
接着,文章将回顾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历程,分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和特点,总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教训。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深入探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内涵,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总体目标以及重点任务等。
文章还将结合我国实际,分析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如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环境污染严重等,并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和建议。
文章将总结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提炼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生态文明建设模式和路径,为我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通过本文的阐述和分析,旨在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源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认为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这一理念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哲学基础,要求我们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原则,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行动指南。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生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正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生态问题的深刻思考和提出,指导着社会主义社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理论基础。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出发,探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意义和实践路径。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理论意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是对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根本解决之道。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盲目追逐利润最终破坏了自然环境,导致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系统的崩溃。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出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基础,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发展模式,彻底消除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对环境的破坏。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1. 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建立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生态文明要求的制度体系。
在经济制度方面,要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在政治制度方面,要加强环境立法、监管和问责机制的建设;在文化制度方面,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培养弘扬绿色价值观念的新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
2. 推进绿色发展理念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
要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推动资源循环利用,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3. 加强生态文明的国际合作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加强与世界各国的合作和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全球性生态问题。
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治理体系的建设,推动制定和落实全球环境保护政策。
三、中国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上的实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始终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战略任务,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国坚持绿色发展,大力推进能源结构转型,优化产业结构,加强环境污染治理,不断提高生态环境质量。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第一章概述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自然环境已成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严峻的环境形势已经引起全球的高度关注,为了保护地球家园并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当今时代的重要任务。
本文将围绕“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理论与实践”展开探讨。
第二章生态文明的概念生态文明是指坚持以人为本、协调人类与自然关系,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共同发展的社会文明。
生态文明建设是城市发展、农业现代化、资源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制度建设、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的深入改革和协调发展。
第三章生态文明理论的演进1. 生态经济学理论生态经济学理论首先提出了资源与环境问题,强调人类要在自然环境下得到均衡和可持续的发展。
生态经济学为后来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供了学科基础。
2. 生态学理论生态学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学科基础之一,生态学强调要以系统、协同、循环、平衡的方式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3. 社会生态学理论社会生态学是把人类社会看作一个生态系统,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这个理论使生态文明建设不仅注重自然保护,更加注重人类社会和自然的互动关系。
第四章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国具有伟大的生态文明建设实践,近年来,中国以“绿色、创新、协调、开放、共享”为指导思想,力求推进绿色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包括:1. 加强环境保护中国政府致力于改善环境质量,举行多项环保措施,如淘汰落后产能、增强企业环境责任、强化空气质量治理等。
2. 发展绿色产业中国政府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推动实现资源型经济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支持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等。
3. 推进生态修复中国积极推进生态治理,实行有计划、有步骤、高效的生态修复,如植树造林、草原恢复等。
4. 做好生态环境监管中国政府强化环境监管,制定了一系列行业标准和相关法规,对环境违法行为进行打击。
第五章生态文明建设的困难和挑战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挑战。
一方面,国民经济发展面临环境越来越严峻的压力,另一方面,重工业比重较大的地区要实现转型升级困难,还有的地区落后产业人口规模庞大,资源环境矛盾严重。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现代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特别是人类活动对大自然的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退化的速度和程度。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国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这个理念也被认为是一个全球性的思想与实践,是我们人类共同的责任。
一、理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是文明发展的新阶段,是绿色发展的体现。
它强调生态与经济的相互促进、环境与社会的互动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要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的核心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经济”,并以人为本,以地球的生态平衡为前提。
生态优先是指在发展中要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遵循自然规律,将生态建设作为关键领域,促进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绿色发展是指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坚持以资源保护和环境保障为前提,实现由高耗能、高排放、高浪费的发展方式向低耗能、低排放、低浪费的绿色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
循环发展是指把资源的利用周期从“采用、制造、使用”三个阶段延长到“采用、再制造、再使用”的循环过程,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纳入经济发展全局,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
低碳经济是指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减少能源使用量、优化产业结构、提高效率、降低排放等措施,以实现低碳、环保、可持续的经济发展。
二、实践进程中国从2007年开始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同时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应对环境问题。
这些措施包括:1、大力发展绿色经济。
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支持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绿色产业发展,加大对传统高污染、高能耗产业的淘汰力度。
2、实施最严格的环保法律。
中国制定了一些法律措施来保护环境资源,如修订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等。
同时,对环保违法行为进行整治,对污染企业进行关闭、取缔等惩罚。
3、推进资源循环利用。
中国鼓励和引导企业和个人对资源进行再利用,实行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资源的损耗和浪费。
4、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改变过去保护分散、管理混乱的状态,实现“一盘棋”式的生态环境保护管理。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8篇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8篇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读后感8篇从往年的建设的:“三位一体”;到后来的“四位一体”;再到2013年召开的十八大会议中提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的总体格局中,不难看出,国家近些年来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增加了不少。
这不禁引起了我们的思考:生态文明是什么?它和美丽中国有什么样的联系呢?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这两个词汇我到是不陌生,可是当它们结合到一起,变成“生态文明”时,是什么意思呢?保护环境是它的同义词吗?这里我要告诉大家的是,他们不是同一个意思。
生态文明的含义要比保护环境深一个层次,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态,它和传统的工业文明、农业文明有很大的不同,它倡导的是人和自然和谐相处,互爱互助。
生态文明、美丽中国之间是条件关系:只有建设好生态文明,才可以创造出美丽中国。
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工业发展迅猛,一跃成为了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工业强国,然而,当我国的经济在迅速增长时,也同样在面临着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系统被破坏等一系列的困扰。
试想一下:一个水资源被污染、空气被污染、土地被污染的中国,能被称之为美丽富饶吗?当中国基本上摆脱了贫穷与落后时,当国人的钱包越来越鼓时,人们是不是也开始意识到:物质生活的好坏,并不能衡量生活质量的优劣。
并不是说人们过上好日子了,就幸福了。
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水、适宜居住的环境以及安全的食品,都是生活幸福的必需品。
一棵树好栽,而一片林难育。
为了国家、为了自己,我们应该团结一致,共同建设好我们的国家,为生态文明做出我们应该有的努力。
在暑假之余,我读了《美丽中国__勇做生态文明建设者》,让我明白了__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名族未来的长远大计。
面对资源的缺乏、环境的严重污染、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趋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名族永续发展的道理。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同事们:大家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的文明形态,是人类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
它不仅涉及到环境保护,还包括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建设等多个方面。
如何在实践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和谐发展,是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以下是我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些理论探讨和实践经验的总结。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的定义生态文明是指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通过科学的政策和有效的管理,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的一种社会文明形态。
它强调人类在经济活动中要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生态文明的核心理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确保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主张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
绿色发展: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发展绿色技术,减少环境污染。
生态文化:提倡生态意识的普及,倡导环保生活方式,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风尚。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依据主要包括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
生态学研究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可持续发展理论提供了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框架;社会学则关注人类社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角色和作用。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经验生态保护与修复生态保护与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通过制定和实施生态保护政策,开展生态修复项目,可以有效改善生态环境。
例如,在一些地区实施了退耕还林、湿地恢复等措施,取得了显著的生态效益。
这些实践经验表明,生态保护与修复能够有效恢复生态系统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产业发展是推动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推动绿色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发展绿色产业,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双赢。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焦点。
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中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成为当前热点话题。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理论创新和实践成果,以期为今后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一、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立足中国国情,注重本土化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大国,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自然资源丰富。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必须立足于中国国情,因地制宜,注重本土化发展。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提倡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中发挥积极作用。
在实践中,中国注重借鉴国际经验,同时也强调在国际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
(二)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生态经济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注重生态经济发展。
中国提出了“绿色、低碳、循环、低排放”的发展理念,提出了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中国不断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发展道路,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中国还提出了能源低碳化、产业低碳化、城市低碳化、农村低碳化、交通低碳化等低碳化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转型升级,推动建设美丽中国。
(三)强调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发展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强调生态文明与社会发展的协同发展。
中国提出了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新理念,坚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人民的满意度为根本着力点,坚持走绿色发展之路,全面推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工作,促进了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如果这种情况得不到缓解,代价将会非常昂贵。
因此,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保护地球家园,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一个当今社会需要考虑和实践的问题。
一、生态文明建设概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经济、社会和生态三者协调发展的持续发展理念,旨在修复失去的生态功能、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增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力。
生态文明建设没有固定的标准和明确的时间表,具有高度灵活性,需要根据不同国家的本质特征和不同时期的特定考虑而确定。
建设生态文明就是要让人们关注当下的环境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人们生存的基本资源和条件,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达到人与自然都能幸福发展的目标二、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是由“中国梦”、“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等词汇所诠释的。
它认为人与自然是相互联系且不可分离的,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通过一系列的环境保护、节能减排、资源循环等措施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1.全局系统思维:生态文明建设需要人们从全局层面去思考,它要求我们不仅要从单个事物本身,也要看到其与外界的联系和影响。
我们需要从环境、社会、经济的全局视角出发,更好地使用和保护自然资源,以实现自然、人类和经济的和谐共生。
因此,全局系统思维是生态文明理念的必要前提。
2.环境保护型发展:环境保护性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所在。
要保护环境,减少污染,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加强环境保护规划和制度建设、推广技术创新、采取符合环境保护实际情况的经济政策。
3.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念。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是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最好的概括。
人们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需要考虑到资源的有限性和环境的承受力,并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探索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对于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1.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中,中国特色的主要理论创新之一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就在于以人民为中心,始终把人民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是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为指导,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中,中国特色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创新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这一理论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问题,更是整个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
3. 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理论还坚持了可持续发展原则。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中国特色的理论创新是要坚持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位一体”、协调发展的理论观点,追求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有机统一,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这一理念在中国的实践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如中国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提倡低碳生活、推动循环经济等。
二、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1. 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之一是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已纳入宪法,成为国家的基本政策。
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严格保护生态环境和生态资源,在实践中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之二是实施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备受关注的重要议题。
它不仅关乎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更是关系到地球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生态文明建设,简单来说,就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丽宜居。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
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和维持平衡的能力,但人类活动的过度干扰可能会打破这种平衡。
因此,我们需要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减少对生态系统的破坏。
环境科学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它让我们深入认识到环境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治理方法。
比如,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问题,都需要通过科学的手段进行监测、分析和治理。
可持续发展理论则强调了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求的能力。
这意味着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注重资源的节约和循环利用,避免过度开发导致资源枯竭。
在哲学层面,生态文明建设体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传统的人类中心主义观点将人类置于自然的主宰地位,导致了对自然的过度索取和破坏。
而生态文明建设所倡导的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理念,即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在实践方面,我国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举措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立法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通过制定严格的法律法规,对污染排放、资源开发等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例如,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温室气体排放;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鼓励生态旅游业的发展,让人们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增强环保意识。
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重大生态工程,如退耕还林还草、天然林保护、湿地保护等,有效恢复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增加了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
新形势下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论述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已经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瓶颈。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大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
二、理论层面:构建生态文明制度体系1.1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这包括制定和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建立健全资源环境管理体制,加强生态环境监管执法,推动绿色发展等方面的制度创新。
例如,近年来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法律法规,如《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治保障。
1.2 强化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因此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全民生态文明意识。
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如新闻媒体、社交平台、教育培训等,普及生态文明知识,培养全民绿色生活理念,形成人人关心生态环境、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好氛围。
三、实践层面:推进绿色发展2.1 优化产业结构要推进绿色发展,首先要优化产业结构。
这意味着要调整产业布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淘汰落后产能,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例如,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产业,有效降低了对化石能源的依赖,减少了温室气体排放。
2.2 发展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再生为核心,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双赢的经济模式。
要推进循环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循环经济体系建设,推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培育循环经济产业链。
例如,我国已经在废旧金属、废旧塑料等方面建立了一批循环经济产业园区,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2.3 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要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重点是保护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
这包括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实施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开展水土流失治理等。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
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是一种全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是指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引领,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引领生态文明建设的转型发展和实践。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从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绿色发展和构建节约型社会出发,实行“绿色发展”的发展战略,通过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积极落实资源与环境政策法规,推动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中国也在改革开放中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如生态环境保护、人类生态环境健康、生态文化建设等。
首先,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
这个思想的核心是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既要保障生态环境质量,又要协调经济社会发展。
这也反映出了中国绿色发展的战略和愿景。
其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注重绿色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和应用。
从生态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利用、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出发,积极推广生态产品和服务,致力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节能减排。
这也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之一。
再次,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还注重了监督和评估机制的完善。
一方面,加强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监督,通过加强执法力度和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评估体系等手段,强化环境治理。
另一方面,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这也反映出了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路径。
最后,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也强调文化和价值观的转换。
在发展中注重生态文化的建设,弘扬“尊重自然、崇尚生命、绿色发展、科学创新”的生态文化,加强公民道德教育、环保意识教育和绿色消费教育等方面的宣传教育,培养公民绿色意识和生态责任感。
总之,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正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提出和实现的。
这种实践路径在中国发展中得到了深入推广,成为中国走向绿色发展的重要道路和示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作者:陈洪波潘家华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3年第10期陈洪波潘家华一、引言20世纪中期,西方工业化国家先后发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人们开始反思工业化弊端。
从1962年《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到1972年《增长的极限》的发表和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的召开,再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界首脑会议”的召开,等等,国际社会一直在寻求一种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模式,希望走上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同时,一些学者开始从社会文明形式的高度来思考工业文明。
保罗?伯翰南在其1971年发表的《超越文明》中预见了一种“后文明”即将出现,但没有指明这种“后文明”将是一种什么形式。
1995年,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在《生态民主》一书中正式将生态文明定义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
与此同时,西方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也悄然兴起。
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分别于1972年和1976年发表了著作《自然的控制》和《满足的极限》,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基于“控制自然”观念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异化的消费观念,要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建立“易于生存的社会”。
此后,相继出现了双重危机论、政治生态学理论、经济重建理论、生态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系统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
在实践上,生态运动也在西方政治和社会文化领域兴起。
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绿党”受到民众拥护,在工业化国家不断发展壮大,许多国家的议会中也取得越来越多的议席。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明确阐述:“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在中央政府及相关领导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进展。
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进展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始于1984年,当时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最早使用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他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视角来界定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
之后,理论界开始广泛研究生态文明,尤其是“十七大”以后,生态文明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热门课题。
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发表了以“生态文明”为题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文章累计达10029篇。
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于生态文明概念与内涵的研究。
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生态文明进行了界定。
一是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
认为人类至今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和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新阶段。
二是认为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
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四大文明一起支撑和谐社会大厦。
三是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
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四是认为生态文明是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一种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文明形态。
在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转变生产模式和行为模式,走一条依靠自然、利用自然而又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互动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总体而言,目前关于生态文明概念的讨论很多,但尚未形成一种公认的、权威的概念。
第二,关于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研究。
许多学者从儒、释、道中探究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
研究认为,儒、释、道从各自的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如:儒、释、道都强调“天人合一”,把尊重生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共同的生态价值观。
佛教认为生命主体与生态环境是一个统一体,天地同根、众生平等,天地万物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
总之,我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佛性统一、万物平等,等等,这些朴素的自然观及其生态实践观,对于建设当代生态文化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三,关于生态危机与社会制度的研究。
我国学者主要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生态观思想,介绍了国外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和绿色政党运动,从社会制度的角度研究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
第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
许多学者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不同层面研究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
也有学者研究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机制、理念以及生态文化等,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
还有的学者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容,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
也有一些学者结合各地实际,提出了相关省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第五,关于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研究。
有的学者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经济发展效率等方面,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
河南、贵阳、厦门等地还建立了地方性的生态文明评价标准。
总之,近年来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增强生态文明意识,树立节能环保和生态保护观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然而,当前低水平重复研究居多,高质量深层次的研究较少;对生态文明概念探讨的多,从哲学、社会制度、人与自然的本质属性等基础理论研究的少;就事论事、解读政策的研究多,从战略高度研究的少,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资源、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显现,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有所深化,建设速度较前加快。
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和政策体系逐步建立,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法规和政策体系。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关注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
从1994年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到2007年“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党和政府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渐上升到生态文明的高度,并将其作为党的纲领和国家战略。
为落实这些战略目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仅“十一五”期间,先后有100多部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出台或实施。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能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
第二,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
节能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把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列为约束性指标。
国务院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发布了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采取了强化目标责任、调整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工程、推动技术进步、强化政策激励、加强监督管理、开展全民行动等一系列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经过努力,节能减排取得显著成效。
“十一五”期间,全国单位GDP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14.29%,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12.45%,以年均6.6%的能源消费增速支撑了国民经济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费弹性系数大幅下降,能源供需矛盾得到缓解,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
“十二五”规划除了万元GDP能耗、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以外,还将氨氮和氮氧化物也列入约束性指标,节能减排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第三,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发展循环经济,2005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若干意见》,提出了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目标、重点工作和重点环节。
“十一五”以来,经过不断的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十一五”期间,我国主要资源综合产出率累计提高了约8%,能源产出率提高23.6%,水资源产出率提高了34.5%,工业水资源产出率提高了58.0%。
2010年,我国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量为15.2亿吨,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从2005年55.8%上升到69.0%;钢铁工业废钢消耗总量达8670万吨,再生资源的回收率五年提高近30个百分点,发展循环经济已成为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结构优化、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
第四,稳步推进生态保护。
“十一五”以来,我国先后发布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规划纲要》、《全国生态功能区划》等一系列生态保护的政策文件。
通过建设湿地保护网络体系、防沙治沙工程、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使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控制。
“十一五”期间,森林面积大幅增长,全国造林面积增长了9.6%;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50.3%,增加了5个百分点。
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都取得显著成效,全国陆地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国土面积的14.7%。
第五,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十一五”以来,我国把应对气候变化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07年制定并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9年确定了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的行动目标。
“十一五”期间,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节约能源提高能效、增加碳汇等多种途径有效控制了温室气体排放,仅节能一项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4.6亿吨。
在适应气候变化方面,通过提高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减轻了气候变化对农业、水资源和公众健康等的不利影响。
“十二五”规划首次将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规划,确立了绿色、低碳发展的政策导向。
然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仍然任重道远。
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民意识有待提高,文明建设的制度不完善、机制还不健全,政策不配套和激励措施不到位的问题仍然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还有诸多障碍,节能减排的压力重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遏制,重点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经济的持续发展,威胁到社会稳定、国家安全和党的执政地位,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
因而,必须进一步提升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从最突出、最紧迫、对民生影响最大的环境问题入手,深入持久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发展环境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