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作者:陈洪波潘家华

来源:《决策与信息》 2013年第10期

陈洪波

潘家华

一、引言

20世纪中期,西方工业化国家先后发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事件,人们开始反思工业化弊端。从1962年《寂静的春天》的出版,到1972年《增长的极限》的发表和瑞典斯德哥尔摩“人类

环境会议”的召开,再到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和200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世

界首脑会议”的召开,等等,国际社会一直在寻求一种有别于传统工业化的模式,希望走上经

济发展、社会进步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同时,一些学者开始从社会文明形式

的高度来思考工业文明。保罗?伯翰南在其1971年发表的《超越文明》中预见了一种“后文明”即将出现,但没有指明这种“后文明”将是一种什么形式。1995年,美国学者罗伊?莫里森在《生态民主》一书中正式将生态文明定义为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与此同时,西方的

生态马克思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和运动也悄然兴起。加拿大学者威廉?莱斯分别于1972年

和1976年发表了著作《自然的控制》和《满足的极限》,指出生态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基于“控制自然”观念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异化的消费观念,要解决生态危机就必须建立“易

于生存的社会”。此后,相继出现了双重危机论、政治生态学理论、经济重建理论、生态社会

主义理论,形成了系统的生态马克思主义理论。在实践上,生态运动也在西方政治和社会文化

领域兴起。诞生于20世纪70年代初的“绿党”受到民众拥护,在工业化国家不断发展壮大,

许多国家的议会中也取得越来越多的议席。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七大”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

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明确阐述:“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在中央政府及相关领导的积极推动下,我国的生态文明理论研究

和实践探索取得了显著进展。

二、生态文明理论研究进展

我国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始于1984年,当时著名生态学家叶谦吉最早使用了生态文明的概念,他从生态学和生态哲学的视角来界定生态文明,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

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和谐统一的关系。之后,理论界开始

广泛研究生态文明,尤其是“十七大”以后,生态文明成为许多学科研究的热门课题。据统计,截至2011年底,我国共发表了以“生态文明”为题的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及报刊文章累计达10029篇。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生态文明概念与内涵的研究。许多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生态文明进行了界定。

一是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认为人类至今已经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

业文明三个阶段,在对自身发展和反思的基础上,人类即将迈入生态文明新阶段。二是认为生

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认为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

种文明,四大文明一起支撑和谐社会大厦。三是认为生态文明是一种发展理念。生态文明与

“野蛮”相对,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建设和保护

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四是认为生态

文明是改善人民生活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是一种建立在先进生产力基础上的文明形态。

在确保人民群众基本生活需要的基础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转变生产模式和行为模式,走一条依靠自然、利用自然而又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互动发展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总

体而言,目前关于生态文明概念的讨论很多,但尚未形成一种公认的、权威的概念。

第二,关于生态文明与传统文化的研究。许多学者从儒、释、道中探究生态文明的文化渊源。研究认为,儒、释、道从各自的角度阐释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儒、释、道都强调“天

人合一”,把尊重生命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共同的生态价值观。佛教认为生命主体与生态

环境是一个统一体,天地同根、众生平等,天地万物本身就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总之,我国

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佛性统一、万物平等,等等,

这些朴素的自然观及其生态实践观,对于建设当代生态文化体系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第三,关于生态危机与社会制度的研究。我国学者主要分析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著作中的生态观思想,介绍了国外生态马克思主义和生态社会主义思潮和绿色政党运动,从社会制度

的角度研究了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的必然联系。

第四,关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研究。许多学者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环境保护、可持续

发展等不同层面研究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也有学者研究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机制、理念以及

生态文化等,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措施。还有的学者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内容,提出了一些具体设想。也有一些学者结合各地实际,提出了相关省市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

第五,关于生态文明评价体系研究。有的学者采用系统分析方法,从经济发展效率等方面,构建了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河南、贵阳、厦门等地还建立了地方性的生态文明评价标准。

总之,近年来生态文明的理论研究方兴未艾,取得了丰硕成果,对于增强生态文明意识,

树立节能环保和生态保护观念,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当前低水平重复

研究居多,高质量深层次的研究较少;对生态文明概念探讨的多,从哲学、社会制度、人与自

然的本质属性等基础理论研究的少;就事论事、解读政策的研究多,从战略高度研究的少,生

态文明理论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探索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目标。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

资源、生态、环境的问题日益显现,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有所深化,建设速度较前加快。近年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法规和政策体系逐步建立,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生态保护、应

对气候变化等各项工作全面推进,取得了明显成效。

第一,建立生态文明建设法规和政策体系。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开始关注经济、

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从1994年发布《中国21世纪议程》,到2007年“十七大”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党的报告,党和政府对环境问题的认识逐渐上升到生态文明的高度,并将其

作为党的纲领和国家战略。为落实这些战略目标,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政策,仅“十

一五”期间,先后有100多部国家和地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法律法规、环境标准出台或实施。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起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和保障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

规与政策体系,使生态文明建设能够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之中。

第二,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工作。节能减排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行动,“十一五”以来,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在“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把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列为约束性指标。国务院成立了节能减排工作领导小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