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本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本理论

绪论

目的要求:了解中医学的发展概况、巨大成就及基本特点。

一、中医学的发展概况

(一)春秋战国—理论体系孕育阶段

元气论、阴阳五行学说

(二)秦汉—理论体系奠基阶段

《黄帝内经》—第一部理论经典

《难经》

《神农本草经》—第一部药学经典

《伤寒杂病论》—第一部临床经典

四大经典著作

(三)晋唐一分化、融合和临床发展

宋、金、元一学派涌现、理论突破

学派﹕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一寒凉派

张从正一攻下派

李杲—补土派

朱丹溪一滋阴派

(四)明清一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

温病学派

(五)近现代一

中医学院、中医学会

辨证与辨病结合

四诊客观化、中医理论阐发

一、主要学术内容

(一)中医理论

1、哲学思想

2、生理学

3、病因病机微生物病理

4、养生和防治原则

(二)临床知识与技能

(三)中药方剂知识

(四)养生保健技能

二、中医学的学科优势

(一)综合性

(二)实用性

(三)诊疗非损伤安全性

(四)重内因重调状态

三、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一)整体观念

* 指人体本身的整体性和人与自然的整体性。

(二)辨证论治

辨—辨别证—证候

辨证—将四诊收集到的病史、症状、体征等资料,用中医基础理论进行分归纳,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邪正盛衰,辨别疾病属何种证的基本原则。

论治(施治)—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三、中医理论体系主要特点

(一)整体观念

整体指统一、完整、联系

1、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1)五脏一体观

(2)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

(二)恒动观念

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用运动、变化、发展观点

(三)辨证论治

辨证—四诊资料→综合分析→病(因、性、位、势)→证

论治(施治)—辨证→治法

症、证、病区别

症→单一的临床表现

咳嗽

证→某阶段疾病变化本质(主要矛盾)

风热犯肺肾阴虚

病→基本矛盾的概括,可以有不同的发展阶段

肺痈消渴

同病异证→同病异治

感冒风寒→荆防败毒散

风热→银翘散

异病同证→异病同治

胃下垂中气

崩漏下陷

久泻脱肛

→补中益气汤

第一章阴阳五行学说

目的要求:

1、了解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熟悉阴阳五行的基本概念。

3、掌握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第一节阴阳学说

第二节五行学说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属性的概括。水(阴)

火(阳)

阴阳的划分:

阳—运动的、热的、在上的、向外的、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阴—静止的、寒的、在下的、向内的、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阴阳的相对性:互相转化

无限可分性

二、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一切事物或现象都存在着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彼此之间相互制约、相互斗争。

制约斗争动态平衡

2.阳的互根互用

事物相互对立的阴阳两个方面是相互依存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而且还存在着

相互资生的关系。

3、阴阳的消长平衡

阴阳是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消—消减、衰弱

长—增加、强盛

消长—制约—动态平衡

阴阳是在不断的消长运动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状态。

消—减少、消耗长—增多、增长消长—制约—动态平衡

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冬至春至夏)

阴阳俱消、俱长(气血)

平衡→阴阳消长的运动变化处于一定范围、限度、时间内进行, 总体相对稳定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

阴证阳证

寒极生热

热极生寒

三、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阴阳

脏腑

体表脏腑

心阴心阳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阳)功能物质(阴)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实热证、实寒证

实热证急性肺炎

实寒证痛经

阴阳偏衰: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变化。

虚热证、虚寒证

虚热证肺结核甲亢

虚寒证夜尿频

阴阳两虚:属于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导致另一方不足的病理变化。

阴虚阳虚阴阳两虚

阳虚阴虚

四)指导疾病诊断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五)用于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1、确定治疗原则

(1)损其有余热者寒之寒者热之

(2)补其不足

滋阴温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