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和实践的浅析
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
谈谈你对全面小康社会的认识全面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大目标,也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过程中的历史性成就和时代性要求的高度概括。
全面小康社会的理念,实质上是要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让全国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首先,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需要经济的全面发展。
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的经济取得了巨大的成功,GDP增长迅猛,人均收入稳步提高。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关注经济的增长速度,还要关注发展的质量和公平性。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改善民生,减少贫困和分配差距,促进各个阶层的共同富裕。
其次,在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过程中,人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至关重要。
这包括了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的问题。
全面小康社会要求我们建设全民教育体系,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让每个人都能接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提高整个国家的人力资源素质。
同样,医疗保障体系也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高医疗水平,使每个人享受到公平、可及、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此外,全面小康社会还要求我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环保措施,降低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倡导绿色发展理念。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保护好我们的家园,给后代留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全面小康社会的实现需要我们克服许多困难和挑战。
首先,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转型必然会伴随着一系列的难题。
我们需要通过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全面发展。
其次,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也需要不断完善。
我们需要加大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力度,建立健全的社会救助体系,确保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基本的福利。
最后,实现全面小康社会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
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都应该为之努力奋斗,共同营造一个和谐、稳定、繁荣的社会环境。
总的来说,全面小康社会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高度概括,是全党全国人民的共同理想。
全面建设小康体会与感悟
全面建设小康体会与感悟摘要:一、导语:对全面小康的定义和理解二、正文:全面建设小康体会与感悟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已成为我们共同的目标。
在这个历程中,我们见证了国家的繁荣昌盛,感受到了生活的日新月异。
在这里,我想分享一下自己对全面小康的体会与感悟。
首先,我们要明确全面小康的定义和内涵。
小康社会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领域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
它不仅仅是经济的繁荣,更是人民生活水平的全面提升。
在这个意义上,全面小康既是一种发展目标,也是一种发展理念。
其次,回顾全面小康的建设历程,我们为之自豪。
多年来,我国政府紧紧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总目标,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改善人民生活。
从温饱不足到小康水平,再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成就,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党的领导下我国发展的巨大潜力。
在这个进程中,全面小康的实质与特点日益显现。
它强调全面发展,各领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它突出人民至上,让全体人民共享发展成果;它倡导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些特点,为我国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世界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对于个人而言,全面小康意味着更好的生活条件、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在全面小康的背景下,我们不仅享有丰富的物质生活,还能在精神文化层面得到满足。
我们的人生道路变得更加宽广,实现梦想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收获着幸福,也为国家的繁荣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全面小康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还对国家和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它有助于提高国家综合实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有助于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有助于推动世界发展,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智慧。
面对未来,我们要继续推进全面小康建设。
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确保各领域协调发展。
另一方面,全体人民要共同努力,为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及重大意义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及重大意义引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目标,是对党和国家发展的总体要求,具有重大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以及其所承载的重大意义。
一、小康社会的定义与目标小康社会是指经济相对富裕、社会相对和谐、人民相对幸福的社会状态。
实现全面小康的目标是让亿万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主要指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有经济指标、社会指标和生态指标三个方面的要求。
其中,经济指标包括国民经济总量、人均收入、贫困人口等;社会指标包括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发展;生态指标则强调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必然要求,它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发展路径,取得了一系列伟大实践。
1.经济发展实践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巨大发展,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不仅提高了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还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为实现全面小康打下了坚实基础。
2.教育事业实践中国高度重视教育事业的发展,推动了教育普及和教育质量的提升。
通过加大投入、优化资源配置和改革方案,提高了国民素质水平,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3.医疗卫生事业实践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取得显著进展,提高了人民的健康水平和医疗保障水平。
通过卫生体制改革和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正在逐步实现。
4.社会保障实践中国积极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了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等一系列制度。
人民群众的社会保障水平得到了提高,为全面小康社会的构建起到了重要作用。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意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中国乃至世界都有深远影响。
1.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的庄严承诺,体现了党的初心和使命。
实现这一目标,对于巩固党的执政基础、赢得人民信任具有重大意义。
小康社会的体会和感悟
小康社会的体会和感悟一、小康社会的内涵理解小康社会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
从经济层面来看,它意味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家庭收入稳步增长,贫困现象大幅减少。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国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到2020年的0%,数以亿计的人口摆脱了贫困,这是人类减贫史上的伟大奇迹。
在消费方面,人们从满足基本的温饱需求,逐渐向追求高品质的生活转变,例如在住房上,更多家庭能够住上宽敞舒适、配套设施完善的房子;在出行上,汽车逐渐普及,同时公共交通也日益发达。
从社会层面来说,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得到极大改善。
教育资源更加公平地分配,越来越多的孩子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高等教育也走向大众化,更多的年轻人有机会通过知识改变命运。
医疗方面,医保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医疗技术不断进步,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
例如,现在一些重大疾病的治愈率比过去有了显著提升,这背后离不开医疗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
二、个人在小康社会中的亲身感受(一)生活质量的提升小时候,家里的居住环境比较简陋,一家几口人挤在狭小的房子里。
而现在,随着小康社会的建设,家里换了大房子,装修精美,家电齐全。
购物也变得极为方便,各种电商平台让我们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全球各地的商品。
在饮食方面,过去可能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到丰富的菜肴,现在日常饮食就非常多样化,各种新鲜的食材随时可以买到。
(二)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增加我有幸享受到了教育普及的成果,能够顺利完成大学学业。
大学期间,学校的教学设施不断更新,师资力量也日益强大。
毕业后,就业市场提供了丰富的选择机会。
不像过去,就业岗位有限,很多人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
现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新兴行业不断涌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施展才华的舞台。
(三)社会和谐与文化丰富在社区里,邻里关系和谐,经常会组织各种文化活动。
这体现了小康社会不仅是物质的丰富,也包括精神文化的繁荣。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已被确立。
这一目标不仅引领着中国的发展方向,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是党的宗旨的具体体现。
建设小康社会是一个全面的目标,体现在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
从经济层面看,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需要保持经济持续、健康、稳步发展。
人民生活质量的改善离不开经济的稳定发展。
近年来,中国不断推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创新发展,促进高质量发展。
同时,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国家综合竞争力,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从社会角度来看,建设小康社会还包括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民全面幸福是构建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这需要从保障民生福利、丰富文化层面、提高教育医疗水平、加强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加强社区建设,落实精准扶贫,增进民生福祉,让人们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
同时,建设小康社会也要让生态环境始终保持良好状态。
这要求我们坚决治理环境污染,推进资源利用和环保技术创新,坚守生态文明理念,建设美好家园。
只有在保持生态平衡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人和自然的和谐共生。
为了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中国不断提出新的理念和思路,积极推进新的举措和计划。
例如,构建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包括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创新发展动能,包括推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发展数字经济等;同时,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绿色发展体系,加强环保治理,确保实现可持续发展。
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同时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每个人都积极参与。
我们应该秉持坚定的信念,求真务实,增强创新能力,勇于担当,采取积极措施,为实现小康社会目标作出自己的贡献。
同时,政府应该加强改革和体制创新,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健全政策措施,破除各种发展障碍,为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保障和支持。
总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已成为国家的共识,也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美好向往。
只有坚定信心,持之以恒,不懈努力,携手奋进,才能真正实现这一伟大目标。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
通过建设小康社会,可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的 发展和转型升级。同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和 福利保障,有利于增强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社会稳定与和谐
小康社会的建设有助于缓解社会矛盾,减少贫困 人口,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增强社会的稳定性 和和谐度。
提高国际竞争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助于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 国际竞争力,使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更具影响力和 话语权。同时,也有利于促进全球的繁荣促进就业创业,完善社 会保障体系,提高教育和医疗水平,加强 社会治理。
文化方面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文化创新,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国 民素质。
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社会目标
经济目标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提高发展 质量和效益,实现工业化、信息 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 展。
背景介绍
01
历史背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据了总人口的大部分。在改革
开放初期,农村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02 03
社会背景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差距逐渐扩大,农村地区 的贫困问题日益凸显。同时,城市内部也存在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一些 地区和群体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国际背景
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带来了国际间的竞争和合作,中国面临着来自其他 国家的竞争和挑战,因此需要提高自身的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
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
实现共同富裕
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其目标是实现 共同富裕。通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可以缩小城 乡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促进全国范围内 的均衡发展。
建设小康社会存在的问题
发展不平衡
虽然我国经济总体上保持增长, 但在地区、城乡之间还存在发展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怎样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代表大会确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制定了21世纪头20年我国现代化建设宏伟的蓝图。
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理论和纲领,是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和发展,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在新世纪的发展阶段和继续前进的方向。
正确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科学内涵,对于我们在新世纪正确实施这一战略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在我们发展的正确历史时段提出的。
关于我国进入和建设小康社会的判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是根据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性变化的实际情况做出的。
经过20多年的改革和发展,我国社会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历史性变化。
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社会经济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其中显著的变化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人民生活的商品供应普遍短缺的状况得到根本改观。
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以及人口、环境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
二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的突破性进展。
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通过艰苦努力,这种新经济体制已经初步建立。
对外开放把封闭半封闭型的经济体制改革为开放型的经济体制。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全方位对外开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也标志着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新的阶段。
三是人民生活实现两大历史性跨越。
20世纪80年代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90年代由温饱达到小康。
千百年来困扰中国人吃饭的问题,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根本解决。
祖祖辈辈关于小康生活的梦想,今天成为现实。
其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要分阶段发展的。
中国社会经济的阶段性变化,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分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部署,走了前面两步,现在开始走第三步。
必须清醒地看到,从大的社会发展阶段来说,我国现在还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从世界范围的横向比较来说,我国虽然经济总量已经居于前列,但人均还不到1000美元,刚刚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国家的行列。
论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论文资料)
论题: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认识“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江泽民同志把这样的小康社会概括为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而上世纪末达到的总体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不平衡的小康状态。
低水平,就是指刚刚进入小康的门槛。
一是指人均水平还不高,二是指还有相当比重的人口还没有进入小康。
不全面,是讲我们以往总体达到的小康主要是从经济方面看,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
发展不平衡,是讲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
城市与农村之间、东部与西部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差距。
因此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加强社会福利制度建设、法制建设、民主建设和提高民族的综合素质。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需要继续执行并加强可持续发展战略,使生态环境、资源利用与人类能和谐统一。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要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
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说不仅物质生活富足殷实,而且人民的民主权利、精神生活和生存环境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正如十六大报告指出的,实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的祖国必将更加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必将更加幸福美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将进一步显示出巨大的优越性。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引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重要目标,它不仅代表了国家的发展方向,也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个方面,从历史背景到实施政策,以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个人理解。
历史背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目标最早提出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
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同时也面临着城乡差距扩大、贫富分化等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政府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概念,旨在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实施政策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以下是一些关键政策:农村改革农村改革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个关键领域。
这包括了土地制度改革、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
通过这些政策,中国的农村地区得以发展,农民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
城市化城市化是中国社会变革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中国政府鼓励农民进城,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这有助于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同时也促进了城市和农村之间的互动。
教育和医疗教育和医疗领域也受到政府的特别关注。
中国政府增加了对教育和医疗体系的投入,以确保每个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这有助于减少社会不平等,提高人民的幸福感。
生态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政府还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
这包括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和可持续发展。
中国追求绿色、可持续的经济增长,以确保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个人理解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认为它代表了中国政府对国家和人民的承诺。
它不仅仅是经济繁荣的体现,更是对社会公平、环境可持续和人民幸福的追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现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
每个人都应该为这个目标出一份微薄之力,从而共同创造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总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个重要发展目标,旨在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
通过农村改革、城市化、教育和医疗改革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政策,中国正朝着这个目标迈出坚实的步伐。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
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在新时代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任务和目标,它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准确把握工作重点和方向,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务。
首先,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在于要切实保障人民的权益和利益,让人民群众可以感受到生活的改善和社会的进步。
我们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不断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并以此为目标不断完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政策和举措。
其次,我们要加强制度建设,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保障。
制度的调整和优化必不可少,需要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稳定的制度环境。
特别是要加强社会保障、医疗、教育、住房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让人民群众享有公平、公正、可持续的发展机会和无忧生活保障。
再者,我们要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和完善市场机制。
市场的作用和价值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非常重要,必须充分发挥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吸引更多的投资、创业和创新,进一步提升中国科技和产业的国际地位。
同时,要强化监管,监测市场运行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加大处罚力度,确保市场秩序的公正和规范。
最后,我们要深化改革开放,促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
改革和开放是中国发展过程的根本动力和源泉。
要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方针,坚持市场化、法制化和国际化的方向,不断攻坚克难,把改革开放进行到底。
特别是要着力解决发展中的结构性难题,加快多元化、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的发展,推进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总之,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考,离不开深刻的理论思维,实践经验的积累,更需要不断的努力和实践。
只有不断做出科学的决策,把各项工作扎实推进,才能更好地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使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和实践的浅析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和实践的浅析彭文雯玉城街道办事处【摘要】:随着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我们国家也吹响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军的号角。
究竟小康社会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有些什么特质? 如何确定小康社会的实践取向?如何建成小康社会?本文就上述问题作一个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解決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责任制展和完善,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境界,步入新阶段。
着眼地解決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各项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战略性、指导性,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实际,把各项任务贯彻好、落实好。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要正确认识小康社会的本质在推动小康社会由建设向建成转化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正确把握两个基本前提。
这两个前提是: 小康社会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有些什么特质?认识小康社会的本质,需要从当代中国的社会形态来入手。
当代中国的小康社会发展,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基本背景的。
对现代化发展作出小康的定性要求,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基于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用是首要任务,现代化发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的考量。
这是从生活层面提出的一种阶段性的社会理想或者叫发展的目标导向。
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在回答对方关于中国现代化发展问题的提问时,用了“小康之家”来直观、形象的描述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
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与思考社会主义小康社会是全体人民共同期盼的美好社会形态。
它要求在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上,人民的生活质量得到普遍提升,实现社会的公正、和谐与稳定。
本文将从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和思考两个方面展开探讨。
一、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1. 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经济发展是小康社会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施改革开放政策,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内外需求、提升创新能力等多方面举措,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同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于小康社会建设至关重要。
我国已建立了全方位、全覆盖的社会保障网络,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住房保障等,为人民提供了基本的保障。
这使得社会各阶层的人们均可享受到经济发展成果,增加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2. 教育与科技进步教育是培养国家未来发展的根本,科技进步则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小康社会建设对教育的要求是普及、优质且公平。
我国不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和改革力度,并提出实施素质教育的目标,致力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与此同时,科技进步对小康社会的建设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
通过不断提升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我国在高铁、电子商务、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步,并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3. 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建设小康社会建设要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环境保护成为当务之急。
我国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
这不仅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也为人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同时,文化建设是小康社会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国不断加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这为社会稳定、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
二、小康社会建设的思考1. 加强制度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离不开制度建设。
我国应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构建法治化的社会管理体系。
浅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浅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背景“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准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3000美元。
这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标志。
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万元。
三是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8000元。
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
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
六是城镇化率达到50%。
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及率20%。
八是大学入学率20%。
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
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在农村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一是今后几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从中国的国情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所以必须加快农村的发展,加快农民的富裕。
二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之后,对农业的生产经营带来了新的挑战。
将来谁来种地,怎么种地,这是一个现实的挑战。
另外一方面,由于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农民进入了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对农村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口流出的农村地区村庄出现了“空村化”现象,人口流入的地区的人口数量大量增加,在有的地方出现了外来农民多于当地人口的现象,这些都对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三是由于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的消费结构的变化,农产品需求的增长更快一些。
这两年,不少农产品进口数量在增加。
要想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保证粮食及其他重要农产品不出问题,需要我们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四、浅谈乡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要大力发展镇域经济。
只有镇域经济发展了,工业化、城镇化才能发展,农村劳动力才能转换,农民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让外出务工的农村更有信心建设家乡。
浅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文
浅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引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具体而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包括了经济繁荣、民主文明、社会和谐、生态文明以及人民幸福五个方面。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社会、环境等角度,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行探讨和分析。
经济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要素之一是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发展迅速且稳定,这促使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在经济方面,我们应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提高经济增长率经济增长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需要持续发展。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需要不断创新,提高生产力水平,吸引外资,鼓励创业创新,以及加强对技术的研发和应用等。
促进收入分配公平一个小康社会应该是一个收入分配公平的社会。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要重视贫富差距的问题,通过税收制度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保证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享受社会发展成果的权利。
加强农村经济发展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土地管理,推动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同时,要推动农业现代化,加强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提高小农户的生产能力。
政治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政治方面主要包括民主文明和法治社会的建设。
下面是几个重要的方面:加强民主建设民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需要广大群众参与决策并享受民主权利。
要加强民主制度建设,完善选举制度,扩大社会参与和公众监督,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推进法治社会建设法治社会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
要加强法治教育,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加强法治宣传,健全法制机构,完善法律体系,促进公平正义。
提高政府治理能力政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柱。
需要加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和效能,推行廉洁政府建设,提高政府服务能力,减少政府的干预和不公平竞争。
社会方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方面主要涉及到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等问题。
全国_小康社会实践报告
一、引言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
为深入了解小康社会的内涵和实践,本报告以全国范围内的小康社会实践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等方法,总结小康社会的实践成果,分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小康社会的内涵与实践(一)小康社会的内涵小康社会是指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过程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更加优美、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阶段。
小康社会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阶段,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二)小康社会的实践1. 经济发展: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GDP)从2010年的40.15万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01.6万亿元,年均增长7.9%。
人均GDP从2010年的37194元增长到2020年的72447元,年均增长6.6%。
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20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7131元,比2010年增长1.7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3833元,比2010年增长1.4倍。
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截至2020年底,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3. 基础设施建设:我国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机场、港口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城乡供水、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水平不断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4. 教育事业: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普及义务教育,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51.6%,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5. 医疗卫生: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全面建立,农村贫困人口基本医疗得到保障。
6. 生态环境:我国生态环境质量逐步改善,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绿色发展理念深入人心。
三、存在问题1. 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城乡之间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对现在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感所思所想所悟学生
对现在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感所思所想所悟学生作为一个学生,对于现在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感想和所思所想所悟可能会有以下几点:
1.历史性成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的重大历史性成就,标志着中国亿万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努力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就。
这是对全体中国人民共同奋斗的结果,让我们感到骄傲和自豪。
2.共同富裕的目标实现:小康社会的建成意味着绝大多数人口已经实现了相对富裕,贫困人口大幅减少,全体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然而,我们也要看到全面小康的目标并不是终点,仍需继续努力,确保全体人民共享全面小康成果。
3.生态环境问题: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也面临着生态环境问题。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一些环境污染和资源压力,需要更加注重生态文明建设,保护好我们的生态环境。
4.创新和发展:小康社会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
我们应该坚持创新和发展,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实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目标。
5.国际合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合作,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倡议,为世界和平与繁荣作出贡献。
总体而言,现在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发展的里程碑,是中国人民奋斗的结果。
然而,我们也要认识到面临的挑战和任务依然很多,需要持续努力,共同推动中国发展进步,实现更高层次的目标。
作为学生,我们应该珍惜时代机遇,努力学习,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生活贡献自己的力量。
全面小康的社会实践报告
一、前言全面小康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我国在全面小康的道路上取得了显著成果,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为了深入了解全面小康的内涵和实践,我们组织了一次全面小康的社会实践活动。
以下是本次实践活动的报告。
二、实践背景1. 全面小康的内涵全面小康是指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个方面都达到小康水平,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全面小康不仅仅是物质生活的富裕,还包括精神生活的丰富、民主权利的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的维护、生态环境的改善等方面。
2. 全面小康的实践意义全面小康的实践对于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三、实践活动内容1. 调查研究本次实践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前期调研,通过查阅文献、政策文件、新闻报道等,了解全面小康的内涵和实践;第二阶段为实地调研,走访基层,了解全面小康在各地的具体实践。
2. 座谈交流邀请专家学者、政府官员、企业代表、基层群众等参与座谈会,共同探讨全面小康的实践路径和经验。
3. 观摩学习组织参观全面小康建设的示范点,如美丽乡村、产业园区、教育机构等,学习先进经验。
4. 实地考察走访农村、社区、企业等地,了解全面小康在基层的实践情况。
四、实践活动成果1. 提高认识通过本次实践活动,我们深刻认识到全面小康的内涵和实践意义,增强了推动全面小康建设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 收集资料收集了大量关于全面小康的文献、政策文件、新闻报道等资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
3. 交流经验在座谈会上,与会人员分享了全面小康建设的成功经验,为各地提供了借鉴。
4. 撰写报告根据实践活动成果,撰写了全面小康的社会实践报告,为全面小康建设提供参考。
五、实践活动总结1. 成功举办本次实践活动组织有序,取得了圆满成功。
2. 取得实效通过实践活动,我们提高了对全面小康的认识,收集了丰富资料,交流了成功经验。
当代大学生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
小组成员:米申 庹斌艳 田全程 李宜芫 战博宁 刘博 洋 朱雅兰 宋晓宇 贾静裕
摘要
大学生,作为青年中的佼佼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战略实施中未来的生力军。大学生对“小康社会” 内涵、小康生活”标准的理解,以及对“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战略布局的认识与把握,直接关系到他 们能否或在多大程度上肩负起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 会战略目标的历史使命。本文以当代大学生对全面 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认识研究为研究主题,以大 学生为研究样本进行调查研究,对全面建成大学生 心中的“小康生活”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 析,并提出合理想法。
物质生活方面生活环境方面社会生活方面自我需求方面文化生活方面政治生活方面大学生心中的衡量标准里的小康生活主要内容为食品衣着住房交通等物质条件主要指空气是否清新交通是否拥挤以及水质和绿化状集中表现为高中和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不断上教育娱乐都是目前现在社会的热点问题如今的大学生应该怎么做首先要树立远大的志向以远大的志向为前进和发展鼓足动能
其次,要做到自强,树立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青年人最大的优点是: 有拼劲、充满活力和朝气;有激情,始终鼓足创新前行的动力;有锐气, 敢于挑战障碍,不拘一格
然后,要做到自立,勇于承担人才强国的重任
收获总结
(一) 认真学习十八大精神,充分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将自身对小康社会的理解与其实质内涵相结合,努力践行。 (二) 积极向党组织靠拢,进一步提高个人党性修养,提升个人 思想素质和政治素养;只有加入中国工人先锋队——共产党才能 成为构建小康社会的主力军。 (三) 构建和谐校园环境,培养和谐思想观念,努力学习科学文 化知识。 (四) 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做到谦虚、谨慎、不骄、不躁 的作风。 (五)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培养正确的思想意识,用科学 的知识武装自己。 (六) 积极参加以建设小康社会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贯彻执 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方针。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理解和认识李乐诗会计学ACC14174民亦劳止,汔可小康。
从古至今,小康是我们关乎理想的状态,是我们不懈追求的目标,是我们为之努力的方向,是我们奋进向前的动力。
自1979年,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小康之家”,我们开始了建设小康之路。
从十六大界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具体内容,到十七大的“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再到十八大“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显示着小康的观念对我们现代生活的影响。
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我们先实行了实现小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建设;在完成小康之路的建设之路上,我们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为基础,要建成全面协调持续发展的“五位一体”的社会。
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一个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社会,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的社会,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的社会,是人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提高的社会,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的社会。
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如期完成目标的各项指标:从经济发展指标看,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从民主法治指标看,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从文化建设指标看,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从人民生活水平指标看,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从资源环境指标看,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目标明确的完成各项指标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坚持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指导思想,是实现前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条件。
发展经济是立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必须的步骤,因此,科学发展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保证,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之一。
科学发展观是适应我国国情的发展战略。
我国是个人口众多,国土面积大,种族众多的国家,因此,各地区的发展都有制约条件,并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区都不同程度的得以发展,按着自己的步伐实现小康社会的进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理论和实践的浅析彭文雯玉城街道办事处【摘要】:随着党的十八大胜利闭幕,我们国家也吹响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军的号角。
究竟小康社会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有些什么特质如何确定小康社会的实践取向?如何建成小康社会本文就上述问题作一个浅要的分析。
【关键词】: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X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汇报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开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我们要精确推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X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雄伟目标。
〞从“解決温饱〞到“小康水平〞,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提出、责任制展和完善,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开创新境地,步入新阶段。
着眼地解決当代中国开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我们党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雄伟目标,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的各项部署,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战略性、指导性,需要我们紧密结合实际,把各项任务贯彻好、落实好。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首先要正确认识小康社会的本质在推动小康社会由建设向建成转化的时候,我们首先必须正确把握两个根本前提。
这两个前提是: 小康社会的本质是什么我们要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有些什么特质认识小康社会的本质,需要从当代中国的社会形态来入手。
当代中国的小康社会开展,是以社会主义现代化为根本背景的。
对现代化开展作出小康的定性要求,是改革放开初期中国共产党基于改善民生,解决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用是首要任务,现代化开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重点的考量。
这是从生活层面提出的一种阶段性的社会理想或者叫开展的目标导向。
1979年12月6日,X会见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在答复对方关于中国现代化开展问题的提问时,用了“小康之家〞来直观、形象的描述中国未来的开展目标。
X说,我们要完成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概念,而是小康之家。
从生活角度看,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
从此,建设小康之家,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目标。
而建成小康之家,也成为完成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开展战略第二步战略目标的最终表达。
202X 年1 月14 日,X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
他指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将建成经济更加开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
这一要求,以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开展的维度延伸到与民生相关的各个领域,使小康社会开展有了新目标,小康之家建成有了时间表。
而在202X 年11 月18日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上,在离我们确定202X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剩下不到十年的时候,X又一次明确强调了这一时间。
通过几代领导人的论述,我们对小康社会的本质可以作这样的理解: 小康社会是一个历史和时间的概念。
从历史维度看,它是中国现代化开展过程中某一个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定社会形态; 从时间维度看,它处在由温饱有余向现代化的转化期,贯穿这一时期的主线,是以民生为导向的现代化开展;从其根本表象看,它是一种极具动态性的社会形态,随着历史的演进、时间的推移而开展,总是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为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开展打算着必要的条件。
小康社会的这些特质,虽然给我们带来了认识和把握它的难度,但也为我们与时俱进、因时而变不断推动其开展,在开展过程中依据主客观条件的改变不断调整开展目标,提供了可能。
循着这一理解和认识,要把握目前在我们理论视域中的“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去为其全面建成打下坚实根底的小康社会,可以从历史和时间的维度出发,结合改革放开以来几代领导人关于小康社会的相关论述,从中抽象出我们将要努力去建成的小康社会的根本特征:(1) 经济方面: 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本建成;经济开展方法转变,经济结构调整根本完成;创新型国家建设取得进展,经济开展的资源环境代价减小,生态良好,经济可延续开展能力增强。
(2) 政治方面: 党的领导制度进一步完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能力提高; 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扩大,民主形式丰富、民主渠道拓宽;民主政治制度化、标准化、程序化取得新进展; 全面改革的攻坚期根本结束,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根底开展。
(3) 文化方面: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上升;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大开展;人民群众科学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明显提高。
(4) 社会建设和民生方面:社会治理体制完善、社会公共效劳和保证体系建立健全,收入分配趋于合理; “五有〞问题得到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
在以上成果的根底上,冲刺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以及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为核心内容的,超越了“生活型的〞更高水平的现代化开展,就有了坚实的经济根底、政治保证、智力支持和稳定的社会环境以及强劲的主体动力,中国的开展将进入新阶段。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实践取向〔一〕坚持科学开展,加快转变经济开展方法,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物质根底。
坚持科学开展, 就是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 充分挖掘我国内需的庞大潜力, 着力破解制约扩大内需的体制机制障碍, 加快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局面, 从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 转变为消费、投资和出口协调开展。
开展现代产业体系, 改造提升制造业, 培养开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开展效劳业, 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 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 使经济方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加快开展文化产业, 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 培养新的文化业态, 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法和消费模式, 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增强可延续开展能力。
深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 发挥人才资源优势, 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从过度依赖资源消耗转变为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来推动经济开展。
可见, 坚持科学开展,其实质和核心是解决制约中国经济开展的结构性问题, 加快转变开展方法, 全面提升经济开展的质量和水平, 是一种综合性的、系统性的、战略性的转变, 更加符合经济规律、科学规律和自然规律。
〔二〕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社会根底。
坚持以人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 就是要完善符合国情。
比拟完整、覆盖城乡、可延续的根本公共效劳体系, 提高政府保证能力, 推动根本公共效劳均等化,让人民群众共享开展成果。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广开就业门路, 促进就业增长和根本稳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完善收入分配格局, 合理调整收人分配关系,努力提高居民收人在国民收人分配中的比重、劳动酬劳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往重公平, 改变以往在分配中过分强调效益为先的做法, 把社会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 加大社会治理薄弱环节整治力度, 积极化解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增强公共平安和社会治安保证能力, 严密防范、依法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 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可见, 十七届五中全会解决民生问题更加系统全面,充分表达了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 说明了党和政府在今后五年将以更大的决心继续改善民生, 以更高的执政智慧破解民生难题, 顺应各族人民过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
〔三〕推动文化大开展大繁荣,建设文化强国, 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文化根底。
推动文化大开展大繁荣, 就是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信念教育, 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思想, 稳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根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培养和弘扬民族精神, 大力培养文明风气,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立活动,构建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道德和行为标准,促进人的全面开展,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培养新人。
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效劳体系, 推动重点文化惠民工程, 加强公共文化根底设施建设, 促进根本公共文化效劳均等化,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建设和谐文化, 加强人文关心, 注重心理疏导, 培养发奋进取、理性平和、放开包容的社会心态, 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开展的功能, 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制造力。
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加快推动文化传播手段的创新, 促进文化与科技相结合, 不断增强文化的自主创新能力, 不断提升文化的核心竞争力。
深刻推动文化体制改革, 构建统一、放开、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放开、有利于文化科学开展的体制机制, 增强文化开展活力。
三、展望未来,全面建成小康新玉城党的十八大召开标志着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时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新玉城的任务历史地落在了我们身上。
面临全街道人民尽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新期待,我们要以更大的决心和更有力的措施,一心一意谋开展,千方百计惠民生,尽心尽责促和谐,努力把玉城街道改革开展稳定各项工作做得更好。
以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为动力,加强科学开展,领先全面建成小康新玉城。
玉城街道办事处作为玉州区政府的派出机构,理所当然要按照玉州区的部署,按时按质完成上级下达的各工程标任务。
同时,还要组织全街道党员和干部群众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文件,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明确新时期的目标任务,投身到街道的经济社会开展实践中去,扎实工作,有所作为,为领先全面建成小康新玉城奉献自己力量。
以领先全面建成小康新玉城为目标,谱写玉城街道经济社会开展的新华章。
按照上级部署,抓好推动城乡一体化、创新社会治理、效劳街道民生、传承街道文化、加强生态建设等工作。
主要抓好旧村旧城改造、市场建设、购物街建设、推动“一效劳两公开〞工作,大力倡导放开包容、睿智灵性、重商立业、诚信义利、敢为人先、敬业奉献为主旋律的主旋律,提升文化软实力,彰显文化魅力。
兴文化,聚民心;重教育,强民基,促进文化大繁荣。
在制造宜居环境上下功夫,推动节能减排,爱护生态环境。
进一步抓好社会治理综合治理各项工作,着力保证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更多更广地分享改革开展成果,把为民办实事工作办好办实,让玉城街道干部群众的幸福感不断提升。
四、结语党的十八大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间和深化改革放开、加快转变经济开展方法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