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第五节 土地承载力评价
农业生态区法的特点
• 1.农业生态区法方法先进,结果比较准确 • 2.农业生态区法机制合理、思路严谨 • 3.农业生态区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
农业生态区法(AEZ)
1 清查研究区的农业资源
• 气候资源、土壤资源、作物资源及耕地资 源 • 气候资源清查→光温生产力图,光温水生 产力图 • 土壤资源清查→土壤资源图
农业生态区法简便易行可操作性强农业生态区法aez气候资源清查光温生产力图光温水生产力图土壤资源清查土壤资源图农业生态区法aez土壤资源图农业生态区法aez光温水土生产力图旱作农业的生产力农业生态区法aez计算行政单元的耕地面积灌溉地旱地草地和水域的土地生产力农业生态区法aez进一步考虑经济投入水平使土地生产潜力的计算社会经济条件结合按每人每天需要多少焦耳的热量和多少克蛋白质并将按不同的年龄劳动强度和性别的人折合为一个平均人并将不同粮食品种的产品分别折合成热量与蛋白量并计算为相应的农业生态区的单位面积的生产量两者相除即得到单位面积土地所承载的人口数量上限Biblioteka 二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思路
• 进行承载力计算的三种途径: • 资源途径:通过资源总量与资源的人均占有量比 例求取 • 环境途径:通过自净能力与人均排污能力,治污 能力的平衡来计算 • 生产途径:通过土地的物质生产能力与一定的人 均消费标准来求取
二 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的思路
从“在一定生产条件下土地资源的生产力和 一定生 活水平下所承载的人口限度”这一基 本概念出发, 土地承载力的研究具有如下四 个非常必要的前提: • ①土地能够而且也只有土地才能够生产出人类赖以 生存
农业生态区法(AEZ)
6、计算一定土地的人口承载力。
• 按每人每天需要多少焦耳的热量和 多少克 蛋白质,并将按不同的年龄、劳动强度和 性 别的人折合为一个“平均人”,并将不 同粮食品种的 产品分别折合成热量与蛋白 量并计算为相应的农业 生态区的单位面积 的生产量,两者相除即得到单位 面积土地 所承载的人口数量上限。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价研究一、引言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是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人口的逐年增加,土地的利用和开发不断加剧,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逐渐减弱,土地环境质量也随之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对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进行科学评价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基本概念土地资源承载能力是指在现有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土地所能承受的最大资源利用强度和人口负荷强度。
由于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同,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评判标准是会有所差异的。
土地资源承载力有许多方面的因素影响,可以分为自然、经济、社会和技术四个方面,分别是:1.自然因素:土地资源的数量、品质、利用条件、生态环境条件等,包括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自然植被、地貌地形及灾害等。
2.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组成、产业结构、人口数量等,主要与土地的生产力、经济潜力及土地利用的功能有关。
3.社会因素: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及土地利用方式等,对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产生较大的影响。
4.技术因素:包括可持续性土地利用技术、土地开垦和改良技术、农业生产技术、新兴产业技术等,以及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所需要的技术支持。
三、土地资源承载能力评价方法评价土地资源承载能力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和模型,进行研究。
常用的评价方法有子系统模型、定量化方法和综合评价等。
1.子系统模型:是将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分解为多个子系统,针对不同的系统设置不同的评价指标进行评价。
例如,将土地资源承载能力分解为自然系统、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等,分别通过相应的指标综合评价,最终得到总的承载能力指数。
2.定量化方法: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分析相关数据,通过定量化分析、统计和模拟等的方式进行评价。
例如,研究不同土地类型的生态环境质量、土地利用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制定不同类型土地对资源的限度系数等。
3.综合评价:是将不同的评价方法结合起来,综合评价土地资源承载能力。
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与规划
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与规划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土地资源供给面临日益紧张的局面。
为了合理利用和保护城市土地资源,评价城市土地承载力并制定相应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与规划的关系以及其重要性。
一、城市土地承载力的概念城市土地承载力是指城市土地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能够满足人口、经济、环境等要素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城市土地承载力主要包括人口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环境承载力三个方面。
二、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城市土地承载力需要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
人口承载力指标包括人口密度、居住面积、社会服务设施等;经济承载力指标包括城市产业结构、就业率、人均GDP等;环境承载力指标包括水资源利用率、空气质量、生态环境等。
通过综合评价这些指标,可以客观地判断城市土地的负荷能力。
三、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的方法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主要包括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两种。
定量分析利用统计学和模型分析方法,通过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和计算来得出评价结果;定性分析则是基于专家经验和定性判断进行评价,较为主观。
综合运用这两种方法,可以得到较为全面准确的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结果。
四、规划与城市土地承载力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城市规划与土地利用。
评价结果可以为城市规划部门提供决策依据,帮助其合理安排土地开发和利用,避免过度消耗土地资源。
基于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规划措施,如调整土地用途、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五、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评价结果可以发现城市土地使用的隐患和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改善,保障城市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通过评价与规划,可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提高城市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六、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与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价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通过评价城市土地承载力,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有效的土地资源分配依据。
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估与优化
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估与优化随着全球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增长的持续推动,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与管理成为当代城市发展的重要议题。
城市土地的承载力评估与优化,涉及到城市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和环境保育等方面的问题,对于提高城市质量和人居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地承载力评估的概念与方法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在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承担持续合理利用的能力。
土地承载力评估是通过综合考虑土地资源要素、生态环境状况、人口经济需求等多个因素来分析和评估土地的可持续使用能力。
评估的结果对于城市土地规划、土地利用调控和土地资源保护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目前,土地承载力评估主要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定性评估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调查与研究,结合历史演变和未来发展趋势,分析土地资源的优势与限制因素,综合评价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
定量评估则通过建立评估指标体系,收集统计数据,运用专业模型和技术工具,量化评估土地利用的可行性与容量。
两种方法的结合可以实现对土地承载力的全面评估。
二、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估的意义与挑战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估对于城市发展和土地利用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评估结果可以明确城市土地的利用潜力和限制条件,为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和资源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评估可以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不合理现象,为城市更新和改造提供支持。
最后,评估能够预测土地利用的趋势和变化,为未来的规划和决策提供参考。
然而,城市土地承载力评估也面临着挑战。
首先,数据的获取和质量对评估的准确性和科学性有重要影响。
由于土地利用数据的不完备性和更新滞后,评估结果可能会有一定的误差。
其次,评估中的技术工具和模型需要不断更新和改进,以适应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需求的变化。
最后,评估结果的应用需要与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等环节紧密结合,才能实现评估的有效性和实践性。
三、城市土地承载力优化的策略与方法城市土地承载力的优化是推动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优化城市土地承载力需要从土地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城市功能的提升和生态环境的恢复与改善等方面入手。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土地承载力是指在一定的生态环境条件下,土地能够承担的经济社会发展活动的能力。
它是一个综合指标,可以反映出土地的资源禀赋、环境条件和可持续利用的潜力。
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是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利用和合理规划的重要依据。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一、确定评价指标在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之前,需要确定一些评价指标。
常用的评价指标包括土壤质量、水资源状况、生态环境状况、气候条件等。
这些指标可以从数量和质量两个角度进行评价。
数量方面可以使用统计数据,质量方面可以进行实地调查和采样分析。
二、收集数据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持。
可以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调研、专家访谈等方式搜集数据。
同时,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例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可以获取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
三、建立评价模型在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时,可以使用数学模型的方法。
常用的数学模型有多目标规划模型、层次分析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型,并根据数据进行建模和求解。
四、进行评价与分析根据建立的评价模型,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评价与分析。
通过计算、比较和综合等手段,得出土地承载力的评价结果。
评价结果可以用直观的图表、图像等形式展示。
五、提出改进建议在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上,可以提出改进建议。
根据评价结果,分析土地利用的合理性与可持续性,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措施。
例如,对于承载力过高的区域可以提出适度开发利用的建议,对于承载力不足的区域可以提出保护与恢复生态环境的建议。
以上是关于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的一些基本步骤。
评价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因素,确保评价结果客观、科学、可靠。
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的目的在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同发展。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测量与分析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测量与分析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承受人类活动的能力,在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准确测量和分析土地承载力是合理规划土地利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测量和分析的方法和技术。
一、引言土地承载力是指土地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活动所能承受的最大程度。
它不仅与土壤的物理性质有关,也与土地利用类型、人口密度等因素密切相关。
正确测量和分析土地承载力对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确保城市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二、土地承载力的测量方法1. 土壤力学试验土壤力学试验是测量土壤力学性质的关键方法之一。
通过野外取样和室内试验,可以测量土壤的抗拉强度、抗剪强度等参数,从而推算土壤的承载力。
这种方法能够直接衡量土壤的力学性质,对于土地承载力的测量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2. 土质调查和采样分析土质调查和采样分析是评估土地承载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通过采集不同深度的土样,分析土壤的含水量、有机质含量、粒径组成等指标,可以间接评估土壤的负荷能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面积土地的评估,具有初步判断土地质量的能力。
三、土地承载力的分析方法1. 承载力指标体系建立合理的承载力指标体系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的关键。
该体系通常包括土地负荷能力指标、土地可持续利用指标、土地安全利用指标等。
通过综合评估不同指标的权重和关系,可以综合考虑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安全利用能力。
2. 土地利用评价方法土地利用评价是进行土地承载力分析的重要环节。
通过收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结合土地承载力指标体系,使用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可以评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承载力。
这种方法能够量化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负荷的影响程度,为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四、案例分析以某城市为例,结合土地利用规划工作,进行土地承载力的测量和分析。
首先通过土壤力学试验和土质调查采样,获得土壤力学性质和土壤质量指标。
然后,建立土地承载力的指标体系,考虑土地负荷能力、可持续利用能力和安全利用能力等指标。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
资源环境承载力分析与评价资源环境承载力是指一定地域范围内自然资源与环境条件所能支持的人口和经济发展的能力。
在实践中,对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和分析,有助于合理规划和管理资源、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内涵1、资源承载能力资源承载能力包括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
自然资源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海洋资源、动植物资源等,这些资源在不同地域、气候、生态环境等条件下有所不同。
人文资源包括人口、教育、科技、文化等,这些资源对于社会发展、经济增长等具有重要作用。
2、环境承载能力环境承载能力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
自然环境包括水环境、大气环境、土地环境等,这些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十分重要。
人文环境包括建筑、景观、文化遗产等,这些环境对于人们的精神生活十分重要。
二、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评价主要是通过对一定地域范围内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以下是一些较为常见的指标:1、资源指标(1)水资源利用率(2)土地资源利用率(3)森林、草原覆盖率(4)矿产资源的提取率2、环境指标(1)空气质量指数(2)水质量指数(3)土壤质量指数3、经济指标(1)人均收入(2)GDP(3)能源消耗量4、社会指标(1)人口密度(2)教育水平(3)健康水平以上指标可以根据评价的具体对象和目的进行适当的调整。
三、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在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过程中,主要可以采用以下方法:1、分析法分析法通过对所评价系统的要素进行分解和分析,从而对系统整体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主要适用于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中要考虑的各种因素相对比较复杂的情况。
2、指标法指标法是通过选择适当的评价指标,对目标系统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能够很好的表征目标系统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可行性。
3、模型法模型法是将目标系统建立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运算,分析出系统的优劣,对目标系统进行评价。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可持续利用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可持续利用土地资源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经济的不断发展,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因此,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并进行可持续利用成为当务之急。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含义。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地所能提供各类生态系统服务和社会经济服务的能力。
这包括农田的耕作能力、城市用地的开发潜力、森林的生态功能等。
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是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些资源,保障人民的生活需求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必须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土地资源的养分含量、土壤肥力、水资源、气候条件、地形地貌、生物多样性等都是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
例如,在农业领域,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需要考虑土壤的肥力和水源的可利用性,以确定合理的农作物种植结构和耕作方式。
在城市用地规划中,需要评估土地的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以确定合适的建筑区位和土地利用方式。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此外,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还需要考虑人口的需求和经济的发展。
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了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这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必须考虑人口数量和质量的变化,以确定适当的土地利用方式和资源配置。
同时,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还需要考虑经济的发展需求。
不同行业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是不同的,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需要充分考虑各个行业的需求,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可持续利用。
最后,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还需要考虑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
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必须遵循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的原则。
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需要考虑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只有通过科学评价和合理规划,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综上所述,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工作。
只有通过全面、科学的评价,才能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评价与综合承载力
土地资源评价与综合承载力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科学评价土地资源的价值和承载能力对于合理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土地资源评价和综合承载力两个角度来探讨土地资源的价值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一、土地资源评价土地资源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进行综合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其使用效益、适宜利用方式和潜力大小。
在评价土地资源时,需要综合考虑土地的质量、地形、水文、气候、生态、文化等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评价的目标是在合理利用土地的基础上,实现土地的最大化价值。
首先,土地质量是评价土地资源的重要指标。
土壤肥力、土地利用潜力和土地可利用率等都是评估土地质量的关键因素。
良好的土地质量能够提供较高的农作物产量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于粮食生产和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土地地形和水文条件也对土地资源评价的结果产生影响。
陡坡土地和水湿地的利用潜力较低,而平原地区和河流沿岸土地具有较高的适宜利用程度。
水文条件对于农田排灌和生态水环境的维护同样重要,因此,在评价土地资源时需要考虑地形和水文因素。
另外,土地资源评价还需要综合考虑气候和生态因素。
不同气候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潜力存在差异。
例如,气候干燥的地区适宜发展旱作农业,而气候湿润的地区适宜发展水稻等水田农业。
生态因素则需要考虑土地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保护生态环境对于维持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土地资源评价还需要考虑到文化因素。
土地资源利用往往受制于人文习俗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例如,古老村庄和历史遗址所在的土地往往受到保护和限制。
二、综合承载力综合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承受和满足人类社会发展需求的能力。
综合承载力包括生态承载力、经济承载力和社会承载力三个方面。
生态承载力是指土地生态系统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保持自身稳定和提供生态服务功能的能力。
例如,森林的生态承载力能够提供空气净化、水源涵养和土壤保护等重要生态功能。
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
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已经成为多数城市面临的重要问题。
作为东北地区的重要城市,沈阳市的土地资源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
土地资源的有限性、环境承载力的不足以及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都给沈阳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压力。
对沈阳市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具有现实意义。
沈阳市的土地资源现状分析将有助于深入了解城市土地利用情况,从而为未来的土地规划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构建沈阳市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能够全面评估土地资源的综合状况,为城市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建立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有助于揭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从而引导城市合理规划和管理。
对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和对策建议能够为城市拟定可持续发展战略和政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经济、环境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作出贡献。
1.2 研究目的沈阳市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的研究目的是在全面了解沈阳市土地资源现状基础上,构建适合该地区特点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综合的承载力评价模型。
通过对沈阳市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进行评价,可以帮助政府部门和规划者更好地认识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及时发现和解决资源承载力不足的问题,有效保护土地资源,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通过评价结果的分析,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沈阳市土地资源的科学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最终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沈阳市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通过本研究,希望能够为其他地区的土地资源综合承载力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1.3 研究意义沈阳市作为东北重要的工业城市,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价对于城市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沈阳市土地资源的综合承载力,可以为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
对沈阳市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评估也可以为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科学决策参考,帮助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有效防止土地过度开发和资源过度利用,保护生态环境,维护城市生态平衡。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与管理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与管理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日益减弱,环境问题愈加严重。
因此,如何有效地评价和管理土地资源的承载力,成为了当前社会的重要议题。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定义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某一区域土地资源所能养活的人口数量和对环境造成的容忍度。
简单来说,就是指一块土地在一定时间内所能承载的人口和生产力。
而这个承载能力的大小与土地面积、土地肥力、气候、水资源等因素密切相关。
二、如何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在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时,需要考虑许多因素。
常用的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种:1. 应用模型法。
将所研究的土地区域抽象成模型,并在模型中设定各种因素,例如经济水平、人口数量、环境状况等,从而进行量化分析。
2. SWOT分析法。
对土地的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进行分析,并结合土地发展规划及环境保护等因素进行权衡。
3. 灰色系统理论法。
将各种不确定、模糊的因素进行模型化,然后由该理论所提出的相关理论模型,通过数据处理找出其内部规律,从而评估土地资源承载力。
4. 生态足迹法。
该方法主要是从生态角度出发,考察土地的生态保护能力,进而评估土地资源承载能力。
除此之外,还可以结合一些工具进行综合评估,如GIS(地理信息系统)和LCA(生命周期评价)等。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管理了解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不仅有助于经济和人口发展,更有助于环境的保护。
在具体的土地管理中,可以采用以下措施:1. 农业绿色发展。
采用有机农业和节约型农业模式,降低农业对土地、水资源的依赖,保护农业景观生态系统。
2. 建设城市绿地和生态廊道。
适度扩大城市绿地面积,以增加城市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同时建设生态廊道,使城市与自然环境合理地结合。
3. 节约用水。
加大水资源的保护力度,不乱排放工业废水和农业化肥,积极组织群众节约用水。
4. 发展清洁能源。
大力发展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综上所述,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和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必须要将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有机结合,做到可持续发展。
贵州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预测
贵州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预测贵州地区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省份之一,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地区。
在许多方面,贵州地区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特色,其中包括其土地资源。
贵州地区的土地资源非常丰富,然而,这些资源同样也需要及时进行评价和预测,以便更好地促进其经济、社会和人口等各方面的发展。
本文将探讨贵州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预测的相关问题,并从多个角度分析其远景和前景。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评价与意义首先,对于土地资源的评价与预测,我们应该充分意识到其重要性。
所谓土地资源承载力,指的是土壤在长期农业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维持自然水平的能力。
这一概念涉及到土地的生态系统、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方面,因此,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作用也十分广泛。
一方面,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有助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从而推动农业、工业、旅游等各个领域的发展。
另一方面,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还可以评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退化等不良现象,从而利于及时采取措施来处理这些问题,并加强对土地的保护。
二、贵州地区的土地资源情况其次,我们需要对贵州地区的土地资源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贵州省地处中国的西南地区,占地面积约17.36万平方公里,其中土地面积约13.32万平方公里。
贵州地区的土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广袤的高山峡谷之间、河流盆地和丘陵地等多种地形地貌,涵盖了丰富多彩的地貌景观和资源类型。
根据对贵州地区土地资源的评估和调查,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 贵州地区的土地资源类型非常丰富,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工矿用地等等多种类型。
2. 从土地的总面积和可耕地面积来看,贵州地区的土地资源是充裕的,但是在这些土地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方面,贵州还存在许多问题和挑战。
3. 贵州地区的土地资源平均海拔高度相对较高,这给土地的利用和管理带来了一些限制和挑战,也更加需要我们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和规划。
4. 贵州地区的土地资源利用方式比较复杂,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状况和资源情况也存在较大差异,因此需要采取不同的评价和规划方法。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
如何进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则是对土地资源利用的重要工作。
土地承载力评价与分析旨在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保障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本文将从土地承载力评价的概念与意义、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以及土地承载力分析的实施步骤进行探讨。
一、土地承载力评价的概念与意义土地承载力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和负荷能力的评估和分析。
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各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可以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承载力评价对于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1.评价指标土地承载力评价主要包括自然承载力和人为干扰承载力两个方面的指标。
自然承载力指标主要包括土地肥力、土地类型、地形地貌等因素;人为干扰承载力指标主要包括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环境质量等因素。
在评价土地承载力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指标,以全面准确地评估土地利用的可行性。
2.评价方法土地承载力的评价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方法。
定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资源的人工观察和经验判断,根据各种因素的综合情况对土地承载力进行评估。
定性评价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但是对于简单、直观的情况下可以提供一定的评估结果。
定量评价是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型和计算方法来对土地承载力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需要依靠大量的实证数据和专业知识,可以提供相对准确的评估结果。
三、土地承载力分析的实施步骤1.数据收集土地承载力分析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数据,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土地类型、土地资源分布、气候条件、土地质量等方面的数据。
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需要借助现代化的技术手段,确保数据的准确和综合性。
2.数据处理与分析在收集到数据后,需要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首先,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合和分组,形成一定的数据集。
然后,可以采用统计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对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和分析,以获取土地承载力的相关信息。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方法及其应用研究土地资源是国家和社会最重要且最为基础的资源之一。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益,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工作。
本文从评价方法、评价指标以及应用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评价方法1. 定性评价:根据经验和专业知识的总结,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征象、特征、规律等进行简单描述,然后评估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
这种方法缺乏科学性和客观性,应用场景有限。
2. 统计评价:在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土地资源的相关数据的基础上,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力。
这种方法依赖数据,需要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一般用来研究大面积的土地资源。
3. 数学模型评价:采用数学模型来定量评估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包括统计模型、经验模型和物理仿真模型等。
这种方法具有科学性、标准化和自动化等优点,但需要专业的数学知识和软件工具的支持。
二、评价指标评价指标是评价土地资源承载能力的基础,不同指标的设置会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评价指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经济指标:包括土地产出、土地增值率、土地利用率等。
2. 社会指标:包括人口密度、社会服务设施、文化设施等。
3. 生态指标:包括土地肥力、土壤墒情、森林覆盖率等。
4. 工程技术指标:包括土地平整度、土地排水率、土地抗震性等。
5. 水资源指标:包括水资源利用率、水环境质量、水资源可再生能力等。
三、应用研究1. 统计分析法评价生态承载力:根据空间分布特征选取生态系统的主要要素,并结合统计分析方法分析其时空变化规律和分布格局,进而确定生态承载力的大小等。
2. 人-地格局匹配评价方法:根据生产生活和人口活动需求之间的关系,将土地资源和人口分布情况等进行匹配,从而评估区域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3. 统计模型法评价水资源承载力:通过搜集地表水、地下水、径流等方面的水资源及用水情况数据,利用相关分析和数学模型来评价水资源承载力。
汉江上游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
汉江上游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汉江上游是中国重要的水系和重要的自然资源集中区之一。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地土地资源的状况,包括土地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利用能力以及开发利用的潜力等。
本文将对汉江上游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土地资源概况汉江上游地区位于中国的秦岭-大巴山腹地,地处长江中游干流的上游地区,地势多山,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70%以上,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植被资源,是典型的山地丘陵地貌。
气候温和湿润,适宜农业发展,是农业资源比较丰富的地区。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1. 生态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汉江上游地区地形多样,地貌复杂,植被覆盖度较高,自然生态环境较为完整,生物多样性丰富。
但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该地区的生态环境逐渐受到破坏,土地退化、水土流失等问题日益严重,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下降。
2. 农业生产承载能力评价汉江上游地区是典型的农业生产区,农业资源丰富,种植业和养殖业是当地的主要产业。
但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过度开发,土地资源利用效率较低,土地承载能力较弱,产量和质量难以保障。
3. 经济社会承载能力评价汉江上游地区的经济较为欠发达,人口密度较低,资源禀赋优势明显,但由于交通不便、市场落后等因素的制约,经济发展潜力有限,对于承载大规模的人口和产业较为薄弱。
4. 土地利用承载能力评价由于土地资源丰富,汉江上游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较为单一,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农村占地面积较大,城镇化率较低,土地利用效率较低,土地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较弱。
三、土地资源承载能力问题分析1. 生态环境问题突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和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汉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承载能力正在逐渐下降,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问题较为突出。
2. 农业生产问题突出由于农业生产过度开发,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农产品供给不足,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发展滞后,农业生产承载能力较为薄弱。
3. 经济社会问题突出汉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劳动力较为过剩,社会资源配置不合理,人口的外流现象严重,城市化率低,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能力较为弱势。
榆次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榆次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榆次区位于山西省中部,地处太行山脉北麓,属于太原市下辖的一个区。
榆次区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是衡量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的重要手段,对于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对榆次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榆次区土地资源概况榆次区总面积约2100平方公里,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县,地势以东北高、西南低为特征,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因地处山西省中部,地形多为丘陵和山地,地势起伏、坡度大,地形复杂,山地面积占总面积的80%以上。
榆次区土地类型丰富,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等。
其中耕地面积约占总面积的30%,林地和草地面积占总面积的60%以上,水域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较小。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土地能够承受和支持人口、经济、社会等要素的综合影响的能力。
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常用的指标包括土地利用状况、土地适宜程度、土地生产力、土地生态环境功能、土地规划合理性等。
1.土地利用状况指标土地利用状况是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基础,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等指标,反映了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和利用潜力。
2.土地适宜程度指标3.土地生产力指标土地生产力是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重要内容,包括土地的农业生产力、林业生产力、草业生产力等,反映了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和生产能力。
4.土地生态环境功能指标5.土地规划合理性指标土地规划合理性是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关键指标,反映了土地利用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对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榆次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是为了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评价土地资源承载力能够为榆次区的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榆次区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分析土地资源的基本状况和发展趋势,建立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适当的评价方法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定量评价和分析,最终得出评价结果和结论。
基于lcci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分级评价标准
基于lcci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分级评价标准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基于LCCI的土地资源承载力分级评价标准1. 简介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土地所能承受的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增长的能力。
基础设施规划中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
基础设施规划中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基础设施规划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工作之一,其中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评估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旨在科学评估土地资源可用性和承载能力,有助于合理规划城市基础设施,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基础设施规划中的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
一、规划导向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需要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导向确定评估指标和方法。
规划导向包括城市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是评估土地资源承载力的重要依据。
二、评估指标评估指标是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的关键,包括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强度、土地生态功能等指标。
合理选择评估指标能够全面反映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三、数据采集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需要大量的数据支撑,包括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规划数据、环境监测数据等。
数据采集是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的基础,数据的准确性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四、评估方法评估方法是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的核心,常用的评估方法包括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模型模拟等。
不同的评估方法适用于不同的土地资源类型和规划需求,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可以提高评估结果的精准度和全面性。
五、环境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需要充分考虑环境影响,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和人为活动因素造成的影响。
评估过程中应该重视环境保护,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土地资源导致环境恶化。
六、社会参与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
社会参与能够促进评估工作的公开透明,提高评估结果的合理性和可信度。
七、风险评估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需要进行风险评估,包括自然灾害风险、人为活动风险等方面。
评估风险可以帮助规划者全面考虑土地资源利用的影响和可能出现的问题,提前做好规划调整和风险防范工作。
八、资源整合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估需要多种资源的整合和协同,包括人力资源、物质资源、财政资源等。
资源整合能够提高评估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为规划提供充分的支撑。
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研究
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研究近年来,随着人口的不断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问题日益凸显。
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成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方向。
一、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与意义土地资源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土地资源所能承受的人口数量或经济活动的强度。
它是评价土地利用可持续性的重要指标,对于合理规划土地利用、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旨在通过建立科学的模型和方法,对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进行预测和评估,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二、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现状目前,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主要研究方法包括定量模型、定性模型和综合模型。
定量模型主要基于土地资源的物质平衡原理,通过建立数学模型,定量分析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常用的定量模型包括承载力系数法、层次分析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量化指标,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并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定性模型则主要基于专家经验和知识,通过主观判断和定性分析,评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能力。
这种模型的优点在于能够考虑到更多的非量化因素,但其主观性较强,结果的可靠性有待提高。
综合模型则是将定量模型和定性模型相结合,充分考虑土地资源的物质平衡和非物质平衡因素,提高了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综合模型的研究相对较少,但具有较大的发展潜力。
三、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应用案例土地资源承载力估算与评估模型的研究已经在实际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以我国为例,许多地方政府和研究机构都开展了相关研究,并将其应用于土地利用规划、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土地资源承载力模型可以帮助决策者合理规划城市用地,避免过度开发和过度利用土地资源,保护城市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与土地利用规划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和土地利用规划则是保障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重要手段。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的紧缺问题日益凸显,如何评价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并制定合理的利用规划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是指对土地资源所能提供的各项服务能力进行综合评估的过程。
土地资源承载力包括生态承载力、农业承载力、水资源承载力、城市承载力等多个方面。
通过对各项承载力指标的评估,可以客观地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和潜力,为制定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首先要评价土地资源的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对生态系统稳定运行和提供生态服务的能力。
该指标主要从自然环境状况、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等方面进行评价。
评价结果可以为制定生态保护和恢复规划提供依据,避免过度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
其次是农业承载力评价。
农业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在农业生产中的支撑能力。
评价农业承载力时要考虑土壤肥力、水资源供给、气候条件等因素。
评价结果可以为粮食产量和农业发展规划提供指导,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另外,水资源承载力评价也是重要的一项工作。
水资源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在供应水资源方面所能提供的支撑能力。
评价水资源承载力需要考虑地下水资源和地表水资源的状况及其可持续利用情况。
评价结果可以为水资源利用管理和水资源保护规划提供参考,确保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得到满足。
同时,城市承载力评价也不容忽视。
城市承载力是指土地资源在城市建设和人口居住方面的支撑能力。
城市承载力评价需要考虑土地利用强度、交通状况、基础设施等因素。
评价结果可以为城市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调整提供参考,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在进行土地利用规划时,需要结合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的结果进行科学的决策。
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潜力,避免过度开发和浪费。
规划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使土地资源得到合理分配和有效利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城镇土地承载力评价——以中山市东升镇为例摘要:本文围绕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概念,构建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根据以指标标准值为依据的线形打分法,将属性数据进行标准化和量化,结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法确定的指标权重,采用以加权求和法为核心的评价模型对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计算。
最后,根据确立的5等级评价分级标准,对中山市东升镇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了综合分析与评价。
关键字:土地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层次分析1.引言土地孕育了人类。
为人类提供了生存与发展的空间与环境, 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和生产资料。
我国既是一个农业大国, 又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 人口众多, 人均资源相对匮乏, 其中土地资源尤为短缺。
目前,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 加之伴随工业化、城市化进程, 正面临着耕地资源不断减少、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等影响土地资源承载力的一系列问题, 使得土地资源的承载力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1.1概念阐述“承载力”亦称“承载能力”,源于生态学,用以衡量特定区域在某一环境条件下可维持某一物种个体的最大数量。
所谓土地承载力是指“在未来不同的时间尺度上,以可预见的技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及与此相适应的物质生活水准为依据,一个国家或地区利用其自身的土地资源所能持续稳定供养的人口数量”。
在此基础上,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又将其扩展到整个资源领域, 并定义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资源承载力是指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 在保证与其社会文化准则相等的物质生活条件下, 利用当地的能源和其它自然资源以及智力、技术等,所能够供养的人口数量”。
从以上定义可以看出,土地资源承载力由三大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土地资源对生活活动的承载。
这个部分主要从生活服务型用地①的供给角度,通过分析生活服务型用地的规模,判断其能否满足城镇人口一定生活水平下的需求的问题;第二部分是土地资源对生产活动的承载,这个部分主要从生产型用地②的规模和土地生产效益的角度,通过生产用地的规模和城镇单位面积用地的投入强度和产出效益,分析生产型用地的规模是否合理,土地生产效率是否高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承载,这个部分主要从生态型用地③对环境的支撑角度,通过生态型用地的规模和覆盖率,分析土地资源对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
2.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为便于对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进行具体、定性的评价分析,就需要建立一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采用一定的数学方法和逻辑关系进行综合分析,得出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指标,从而组成科学、完整的评价体系。
2.1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的原则城镇土地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主要有:①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②全面性与代表性原则。
③前瞻性与指导性原则。
④数据收集及评价操作可行性原则。
另外,评价方法的选择至关重要。
通过选择适当的数学统计方法测算城镇土地利用变化趋势或土地利用演进的弹性系数,使指标数据转化为可供决策参考的评价结果,为土地利用合理化提供依据。
2.2指标选取的原则⑴反映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内涵的原则指标的选取要能够全面地反映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各个方面,综合考虑小城镇土地与生活、生产以及生态之间的关系及其协调性等方面的内容,较客观地反映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状况。
⑵紧密结合城镇化的原则将土地资源承载力放在城镇化背景下考虑,就决定了其不是一个仅根据生态学理论或者资源人口学理论就可以计算出的客观阈值,而是一个主观指标。
它需要综合平衡小城镇土地资源与生活、生产和生态之间的关系方可确定。
⑶兼顾普适性和特色性的原则由于小城镇不同的地域、规模、性质和发展模式有很大的差异,因此,指标的选取应以具有普适性的指标为主,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情况的小城镇有所调整。
⑷可操作性原则指标的选取应该可行、可量、可比。
指标数据的可获得性要强,其主要应该来自于两个途径:土地类的数据来自遥感识别和土地利用详查变更数据;人口、经济、社会、环境的数据来自地方统计年鉴。
指标的计算要简单,容易量化。
各指标都应该能找到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者地方标准,以便于确定评价标准。
2.3指标体系的框架指标体系逻辑框架是否合理,涵盖范围是否全面,层次结构是否清晰合理,直接关系到评价质量的好坏。
指标体系应能对全面收集数据和信息的整体过程进行指导,有利于指标的逻辑分组和合成。
根据前文对城镇化进程中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构成以及指标体系构建原则,评价指标体系的层次如下表:表1 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初选表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对生活活动的承载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人均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人均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土地对生产活动的承载人均耕地面积人均工业用地面积地均供水量地均供电量地均从业人员地均国民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产出率农业用地产出率耕地产出率土地对生态环境的承载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农用地化肥施用强度①目标层:单一目标层,即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
②准则层:准则层充分反映对目标层也就是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理解,也直接决定着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如前文所述,土地资源承载力包括三个方面:土地资源对生活活动的承载、对生产活动的承载以及对生态环境的承载。
这三个部分共同构成了土地资源承载力。
因此,准则层也应该由这三个部分构成。
③指标层:根据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构成初步选取了16个具体的指标以较全面综合地反映东升镇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状况。
2.4指标的筛选采用主成分分析法( PCA 法) 对初步筛选的16 个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进行优化,提取具有高度综合性的评价指标。
主成分分析步骤为:第1步,采用极差法,将原始数据标准化;第2步,计算评价指标相关矩阵R,求出R 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第3步,计算各主成分的得分及综合得分;第4步,按照特征值大于0. 5 以及累计贡献率( 即主成分方差占总体方差的比例) 大于85% 的原则提取主成分因子,确定主成分个数(K) 作为最终的综合评价指标,优化筛选合适的评价指标。
采用SPSS软件运行以上步骤,分析得到主成分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 根据主成分方差累计贡献大于85% 的原则,确定主成分为5个,结合SPSS 分得到初始因子载荷矩阵等。
其中,各主成分内涵为:主成分1 指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包括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人均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人均道路广场用地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主成分2 指水电资源供需水平,包括地均供水量、地均供电量;主成分3 指土地经济产出,包括人均工业用地面积、地均从业人员、地均国民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产出率、农业用地产出率、耕地产出率;主成分4 指土地生态环境状况,包括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森林覆盖率、农用地化肥施用强度;主成分5 指耕地压力,包括人均耕地面积. (见表2)表2 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度量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土地对生活活动的承载力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反映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及发展空间土地对生产活动的承载力水电资源供需水平反映水电资源可保障程度土地经济产出反映土地产出效率土地对生态环境的承载力土地生态环境状况反映生态环境的支撑能力耕地压力反映土壤环境对农业活动支撑能力2.5指标标准值的确定不同地区的小城镇,具有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发展条件、不同的发展动力与模式,也就具有各异的土地利用状态和承载能力。
因此,要制定适用于特定小城镇的标准值。
将指标标准值划分为绝对标准值和相对标准值。
绝对标准值指由国家和地方统一确定,是在大量调查国内外小城镇土地利用的演化规律、结构特点与社会经济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定位我国小城镇目前所处的状态,确定一套在中长期内的统一标准,其优点是可以容易地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缺点是标准值的制定比较困难。
相对标准值则指国家不制定统一的标准值,而根据一定范围内城镇的平均状况而制定的指标标准,该标准只对同范围的小城镇之间的比较有用,而进行大范围的横向对比则较困难。
因此,根据以下两种方法确定评价体系指标的标准值。
1.凡已有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或地方标准的指标,采用该标准规定的标准值作为绝对标准。
人均居住用地面积、人均公共设施用地面积、人均道路广场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参考《镇规划标准GB50188-2007》④中的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和构成比例计算得出(见表3)。
表3 生活服务性用地人均标准计算表类别代号用地类别占建设用地比例(%)人均用地规模(m2/人)R 居住用地28—38 39.2—53.2C 公共设施用地12—20 16.8—28S 道路广场用地11—19 15.4—26.6G1 公共绿地8—12 11.2—16.8 人均耕地面积标准采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规定的人均0.8亩的警戒线标准作为下限标准⑤;人均工业用地面积标准参考地方标准《广东省中心镇规划指引GDPG—005》中的数值:工业用地占建设用地的15%~35%,计算得出人均工业用地面积标准为21.0~49.0m2/人。
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标准参考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的《“十一五”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指标实施细则》中规定的数值35%作为上限标准⑥。
森林覆盖率标准参考国家环保总局颁布的《生态县建设规划标准》中的数值18%作为上限标准,农用地化肥施用强度标准参照《生态县建设规划标准》中规定的250千克/公顷作为上限标准。
2.参考相同地域范围内的小城镇的平均值作为相对标准地均国民生产总值和地均固定资产投资额标准采用中山市所有镇当年的平均值作为下限控制标准值。
(见表4)表4 历年中山市小城镇地均投入产出指标平均值年份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12.00 14.69 19.01 22.69 28.34 35.57 44.23 52.30 64.36 75.51 地均国民生产总值4.385.10 8.06 10.38 12.66 13.87 14.75 16.15 18.75 20.72 地均固定资产投资数据来源:《中山市统计年鉴》2.6评价等级的确定根据预测的需要,对小城镇土地资源承载力采用5等分级标准:以60分为基本标准,60分以上表示土地资源承载力满足土地的可持续发展需求,60分以下则表示承载力不能满足要求,具体分级如下(见表5)。
表5 土地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分级标准一览表分值承载力特征描述土地资源量生活用地规模生产用地规模土地生产效率生态环境状况80—100 高充足合理合理高优良60—79 较高较充足较合理较合理较高良好40—59 中级基本满足不合理不合理中等轻微受损20—39 低级不足非常不合理非常不合理低一定程度破坏0—19 弱严重不足极不合理极不合理极低严重破坏2.7土地承载力评价的方法1、指标打分的方法采用加权求和函数法作为土地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方法,将各级指标的打分值乘以各自的权重,求和得出综合评价的数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