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抑郁症的论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对抑郁症的论述
抑郁症是现代医学病名,是一种情绪障碍。中医虽无"抑郁症"的病名,但根据抑郁症的主要表现,如心情抑郁、情绪低落、失眠纳呆、易悲易哭、胁肋胀痛等,可归属于中医的"郁证"、"癫症"范畴。
何谓郁证?郁者,滞而不通之义。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症。何谓癫症?癫者,颠也。名医张锡纯解释说:"癫者,性情颠倒,失去是非之明。"即癫症是精神失常的疾患。结合现代医学对抑郁症的认识,可以这样分类:反应性抑郁症、继发性抑郁症多归属于郁症范围,内源性抑郁症多归属于癫症的范畴。
对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历代医家论述甚丰,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中医学家已经认识到人的精神心理活动与脏腑功能关系十分密切。审症求因,认为抑郁症的发病虽然可由各种原因引起,但精神因素的诱发占主导地位。多因思虑太过,忧思气结,七情所伤,情志失调,使肝气郁结,耗伤心脾,气血失调而致病。在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中提出了"五脏主五志","五志主五脏"的学说。根据中国古代的阴阳五行学说,中医把"五志"即喜、怒、思、悲、恐五种情绪的变化与五脏功能联系起来,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情志活动本是人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心理反应。正常情况下,偶有情绪波动也不会致病。如果超越了一定限度而不能节制,即所谓七情过激,就会出现精神情志活动的异常,使五脏功能失调而致病,如"怒伤肝,思伤脾,喜伤心,悲伤肺,恐伤肾"等。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对于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认识,重点强调了情志内郁的发病机制。
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抑郁症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从病因到临床表现都有了进一步详细的论述。明清时期,确立了郁证的病名,并将郁证分为两种:一是因病致郁,因为某脏腑气血病变而使气机郁滞,情绪不畅;二是因郁致病,多因情志不舒,扰乱气机而发病。而抑郁症属于后者"因郁致病"的郁证范畴。名医张景岳对郁证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怒郁、思郁、忧郁最为常见。怒郁多由大怒气逆,实邪伤肝;思郁多由灯窗困厄,思虑过度,思则气结,结于心伤于脾;忧郁则全属虚证,多因衣食之累,利害之牵及悲忧惊恐而致郁。
另外,中医认为七情内伤虽然可以导致抑郁症,但精神刺激的强度大小,时间的久暂和患者本人的个体差异,均与抑郁症的形成、治疗有着密切关系。
对于抑郁症的治疗,千百年来,经过历代中医学家的探索,不断积累总结,已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医特色的治疗方法。根据辨证施治的原则,或将抑郁症分为虚证、实证两大类;或将其分为肝气郁结、郁久化火、气滞血瘀、心脾两虚、阴虚火旺等若干证型。
病之初起,情志所伤,肝气郁结,伤在气分,多属实证,临床表现多为抑郁不畅,精神不振,胸闷胁痛,善太息,不思饮食,治疗以疏肝理气解郁为主。《证治汇补·郁证》中提出:"郁病虽多,皆因气不调,法当顺气为先。J"此法既是抑郁症初起的常见法则,也是抑郁症治疗最基本、最重要的法则。如病情迁延日久,由气及血,化火伤阴,病及心脾肾,多属虚证。治疗则分别采用养心安神、补益心脾、滋补肝肾等法则。著名的中药方剂有:柴胡疏肝散、丹栀逍遥散、甘麦大枣汤等。针灸治疗精神病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历代文献记载中,约有130个穴位与治疗精神疾病有关,如四关穴、十三鬼穴等,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电针灸治疗抑郁症经过几十年的研究观察,取得了可靠的疗效,临床显效率可能性达75.2%。
另外,抑郁症的心理治疗,也被历代医家所重视,《素问·汤液醪醴论》指出:"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强调心理活动直接影响疾病的病程和预后。清代名医叶天士在诊治抑郁症患者时,也一再提及"惟怡悦开爽,内起郁热可平"、"各宜怡悦开怀,莫令郁痹绵延"、"务以宽怀解释"等,否则郁结不解,徒恃药石,其效不著,因而,抑郁症的治疗必须配以精神的调理,由于抑郁症病因病机复杂多样,治疗也要适乎其变,因人而异。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抑郁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抑郁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纵观历代中医学家对抑郁症病因病机的论述,经历由萌芽到发展,从发展到逐步完善的历程,从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体系,总结出一系列的治疗法则及方法,继承和发扬传统医学的精华,必将为更多的抑郁症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