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大学德育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与大学德育

本文主要对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内容,如爱国主义、自强不息、以人为本:和谐统一、诚信为人、重义轻利、尊荣知耻等思想进行阐释,探讨儒家思想对大学德育教育的积极作用,并提出有关继承和弘扬儒家思想的对策以积极推进大学德育建设。

[标签]儒家思想传统大学德育

虽然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由于历史的局限,有些东西早已成为糟粕,但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并未过时。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思想中包含许多具有持续生命力的永恒的哲理和有益于人类文明的精华,这正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所在,也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方法。

一、传统儒家思想精华的主要内容

中国传统儒家思想开创于孔子,在中国社会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性、民族心理、民族群体意识的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传统儒家思想主要有以下内容:

第一。爱国主义。热爱祖国是对人的首要的、基本的道德要求。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始终把爱国主义奉为道德传统的至高原则,始终把爱国与否看作是对人进行道德评判和价值衡量的重要标准。儒家传统的纲常伦理对爱国主义、民族精神和道德情操具有砥砺作用。儒家创始人孔子倡导“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由此造就了历史上无数为国家民族勇于献身的仁人志士。如汉朝持节牧羊的苏武、“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宋朝作《正气歌》的文天祥。清朝“禁烟固疆以强国”的林则徐等等,都表现出了高度的爱国情感。以儒家为主导的教育体制和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都在于使人们从小对社会、对国家具有参与感、责任感。《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周易》提出“蒙以养正,圣功也”,强调一个人从小开始就要加强自身修养,立足社会,然后报效国家。个人道德修养的理想归属,就是要直接为天下、国家的太平盛世提供政治蓝图,使其得以实施,“独善其身”的最终目的是达到“兼济天下”,走内圣外王之道,实现治理国家的抱负。这形成了传统儒家思想中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这样的国家、民族意识。这些闪耀着爱国主义光芒的至理名言,这种忧国、许国、殉国的民族精神是传统儒家思想的精华。那些植根儒家思想、具有高尚民族气节和强烈国家责任感的仁人志士正是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情操的极好题材,必将激发大学生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自强不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忍辱负重是中华民族总体精神的体现,也是儒家所积极倡导的人生理念。自强不息、积极进取、见机而作、居安思危,实现君子的宏伟抱负,同时具有像大地一样的忍辱负重的品格和厚重博大、吸纳百川的胸怀,这些都是成就事业和发展学业的必要基础。自强不息的道德修养与勤劳节俭、艰苦奋斗的精神往

往联系在一起,几千年来,一直是我们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和传统美德。《孟子·告子下》中强调:“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只有在艰难困苦中磨练、奋斗,才能锻炼人的意志,增长人的才干;也只有经过逆境的磨练,才能成就更伟大的事业。所谓“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在艰苦中自强不息,“知困,然后能自强”。《愚公移山》寓言中所颂扬的愚公精神,正是中华民族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优秀道德传统的生动写照。

第三,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服务人民是中国传统社会民本思想的道德理想。儒家以人为中心,主张“天生万物,唯人为贵”。古代儒家“人本”主义观强调要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同时也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治理国家应“以富民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大学德育教育中以人为本,就是要重视学生,以学生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本主义思想,从而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培养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第四,和谐统一。和谐是社会稳定的基础,也是儒家所追求的目标。儒家提出了中和思想。“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如果达到中和的境界,天下万物各得其所、生化不已,都能实现自己,使自然与社会都能和谐发展。这是一种普遍的和谐观,世界上的各种关系,包括人与人、人与集体国家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达到和谐统一。在人际关系中,“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对待他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以对方为重,尊重对方,关爱对方。“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达到“人恒爱之”的彼此相互尊重、相互协调。儒家所提倡的“温、良、恭、俭、让”,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妇和睦,都是要使人际关系达到协调的和谐境界。整个和谐社会理想的境界是:“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上,儒家提出“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和谐自然观,认为人应该遵循自然法则,人与万物共生共存,协调发展。儒家的和谐观念对当今人际关系的协调、社会的稳定和发展、生态的平衡与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第五,诚信为人。诚实守信是儒家传统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人和人与人之间交往的一项重要行为规范,是社会人际关系存在的前提,也是人享誉群体、立足于社会的基本道德准则。儒家认为,诚实是为人之本,守信是立事之先。“诚信者,天下之结也”,主张真诚待人,诚实敬业,恪守信用,讲求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苟信不继,盟无益也”。孔子大力提倡诚信,“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为人诚实守信,不仅是天地之道,也是人的本性、人格的跃升。“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为人之道就是对诚信的追求。孔子强调做人要“敬事而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人“无信不立”。宋代理学大师程颐说:“相比之道,以诚信为本”。实践表明,一个人如果缺乏诚信,就会为人所不齿,而诚信的人则受到人们尊敬。传统儒家思想中的诚信观至今仍具有智慧的光芒,也是大学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

第六,重义轻利。中国古代儒家认为,如何处理好“义”、“利”之间的关系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