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论语为政教案
《论语》十二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精选
![《论语》十二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精选](https://img.taocdn.com/s3/m/d9077e2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41.png)
《论语》十二章优质教案教学设计(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论语》前十二章,涉及《学而》、《为政》、《八佾》等篇目,主要内容包括孔子的道德思想、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
详细内容如下:1. 《学而》篇:强调学习的重要性,提倡“温故而知新”,以及“三人行,必有我师”等观念。
2. 《为政》篇:讲述如何做好政治工作,提倡“仁政”,强调“以身作则”。
3. 《八佾》篇:论述礼乐制度,强调礼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论语》的基本内容,理解孔子的道德观念和政治理念。
2. 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孔子思想的内涵。
2. 教学重点:孔子的道德观念、教育观念和政治理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论语》注释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及其弟子的事迹,引发学生对《论语》的兴趣。
2. 课文阅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3. 课文解析:详细讲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僻字、词,解释句子含义。
4. 例题讲解:分析《学而》篇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引导学生理解孔子的教育观念。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为政》篇中的“以身作则”,巩固所学知识。
6. 课堂讨论:分组讨论《八佾》篇中礼乐制度的作用,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六、板书设计1. 《论语》十二章2. 内容:《学而》篇:学习、师从他人《为政》篇:仁政、以身作则《八佾》篇:礼乐制度、礼的重要性七、作业设计“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答案:1.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担心物资匮乏,而担心分配不均;不担心贫穷,而担心社会不安定。
2.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道德自然产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翻译能力有所提高,但对孔子思想的内涵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引导。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8977395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68.png)
初中语文教师资格面试—《论语》十则教案教案一:《论语》中的“为政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论语》中的“为政篇”的内容和主要思想;2. 掌握《论语》中的相关名句和典故;3. 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观念和为政才能。
二、教学重点:1. 《论语》中的“为政篇”的内容和主要思想;2. 相关名句和典故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方法:1. 导入法:利用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 讲授法:通过讲解、解读名句和典故,阐述“为政才能”的重要性;3. 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情景模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主动学习的态度。
四、教学步骤:1. 导入: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论语》中的经典名句和典故,并探究其含义和启示,例如:“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等。
2. 讲授:教师简要介绍《论语》中的“为政篇”的背景和内容,并解读其中的名句和典故,例如:“君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等。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名句和典故对于“为政才能”的重要性。
3.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论语》中的“为政篇”的主要思想和对于自己的启示,然后由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进行汇报。
教师引导学生有序讨论,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培养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思辨能力。
4. 情景模拟:根据《论语》中的名句和典故,设计情景模拟活动。
例如,让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各种不同的政治情境,让他们通过实际操作感受“为政才能”的重要性,并思考在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为政才能”来解决问题。
五、巩固与拓展: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论语》中“为政篇”的读后感;2. 探究拓展: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史书和其他哲学著作,深化对“为政才能”的理解,并举一些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进行分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名句和典故,引导学生探究“为政才能”的重要性。
通过分组讨论和情景模拟等活动,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afbbcaa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c.png)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教案标题:《国学经典论语》教案教案目标:1. 使学生了解《论语》是中国古代的一部重要经典,了解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教案步骤:导入活动:1. 通过展示《论语》的封面和简要介绍,引起学生对这部经典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听说过《论语》吗?你们对它有什么了解?知识讲解:1. 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者孔子,以及他的学说和影响。
2. 介绍《论语》的内容和结构,重点讲解其中的经典语录和思想。
3. 分析和解释《论语》中的一些典型语录,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道德和价值观。
阅读活动:1. 分发《论语》的选段给学生,让他们自行阅读和理解。
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选段中的重要观点和思想,然后分享给全班。
拓展活动:1. 邀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论语》中的某个主题或观点,并撰写一篇小论文。
2. 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论语》的选段,并写下自己的思考和感悟。
评估活动:1. 设计一份选择题或简答题的测验,考查学生对《论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2. 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小论文中的表现,评估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教学资源:1. 《论语》选段的复印件或电子版。
2. 课堂展示材料,包括《论语》封面和相关图片。
3. 评估测验的题目和答案。
教学延伸:1. 组织学生参观相关的文化遗址或博物馆,加深他们对《论语》和孔子的了解。
2. 鼓励学生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撰写关于《论语》的论文或进行相关的演讲。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和理解《论语》这部国学经典的重要性和价值。
他们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评估活动,我也能够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进一步指导他们的学习。
在教学延伸方面,我还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学习内容,让他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论语》和中国传统文化。
《为政以德》教案
![《为政以德》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225856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26c3167.png)
《为政以德》教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了解《为政以德》这篇文章的背景和重要性。
2. 激发学生对政治道德的思考和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为政以德》是《论语》中的一篇重要文章,是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重要论述。
2. 强调政治道德在古代和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为政以德》这篇文章。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政治道德的意义和作用。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政治道德的理解和看法。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二章:孔子的政治道德观念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核心观念。
2. 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教学内容:1. 分析《为政以德》中孔子关于政治道德的主要观点。
2. 探讨孔子提出的“仁爱”、“忠诚”、“诚信”等道德原则。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为政以德》中的相关段落。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孔子的政治道德观念。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孔子道德观念的理解和应用。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三章:政治道德在古代社会的应用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了解古代社会中政治道德的应用和实践。
2. 培养学生对古代社会的理解和认识。
教学内容:1. 分析《为政以德》中关于古代政治道德的应用和实践。
2. 探讨古代政治家如何运用道德原则来治理国家和社会。
教学活动:1. 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为政以德》中的相关内容。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古代社会中政治道德的应用。
3.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古代社会和政治道德的理解和看法。
评估方式:1. 观察学生的阅读和讨论表现。
2. 收集团队讨论的笔记和学生的个人分享。
第四章: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的意义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2. 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意识。
教学内容:1. 分析政治道德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和实践。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6e03f19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1f.png)
国学经典诵读教案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国学经典诵读》教材第三章《诸子百家》部分,详细内容为《论语》中的“学而第一”和“为政第二”两个章节。
通过对这两个章节的深入学习,使学生了解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论语》中“学而第一”和“为政第二”两个章节的基本内容,理解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
2. 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提高他们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对《论语》中句子含义的理解和运用。
教学重点:把握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学会将儒家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材、《论语》注解、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孔子与弟子颜回的故事,引发学生对儒家思想的兴趣。
2. 新课内容:讲解“学而第一”和“为政第二”两个章节的基本内容,分析句子含义,引导学生理解儒家思想。
3. 例题讲解:以“学而第一”中的“巧言令色,鲜矣仁”为例,分析句子结构和含义,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并运用。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翻译“为政第二”中的“君子不器”,并解释其含义。
5. 实践情景引入:讨论现实生活中如何运用儒家思想处理人际关系,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六、板书设计1. 《论语》章节:学而第一、为政第二2. 儒家思想核心:仁、义、礼、智、信3. 实践情景:人际关系处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翻译并解释“学而第一”中的“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答案:温习旧知识,能够获得新的理解,就可以当老师了。
2. 作业题目: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运用儒家思想处理人际关系。
答案:示例:在与同学相处时,遵循儒家的“礼”,尊重他人,诚实守信,以诚待人。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论语》中的经典章节,使学生初步了解了儒家思想的基本内涵,但课堂时间有限,学生对句子含义的理解仍有待提高。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个别辅导。
为政教案教案
![为政教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6d529ecf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e4.png)
为政教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为政》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学习《为政》中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思想。
3. 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领导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为政》中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思想。
2. 难点:如何将《为政》中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三、教学方法:
1. 讲授法:讲解《为政》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为政》中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思想。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实际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如何将《为政》中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播放有关《论语》的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导入新课。
2. 讲解《为政》的主要内容和思想:介绍《为政》的背景和作者,讲解其中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3. 学习《为政》中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思想:分析《为政》中的政治智慧和管理思想,如“为政以德”、“君子不器”等。
4. 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领导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将《为政》中的思想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领导能力。
5. 课堂小结: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强调重点和难点。
6. 布置作业:让学生阅读《为政》的相关章节,写一篇读后感。
为政教案 教案
![为政教案 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be20d77bdd126fff705cc1755270722192e5993.png)
为政教案教案教案:为政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为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一课《为政》。
本课主要讲述了孔子关于为政以德的思想,通过孔子的言论,让学生了解古代圣贤的治国理念,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学会孔子言论中的关键词语,提高文本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古代圣贤的智慧,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把握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
难点:孔子言论中的关键词语的理解;学会运用课文中的观点分析现实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情景引入:播放古代宫廷音乐,让学生想象古代宫殿的庄严肃穆。
教师引导: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古代的圣贤吗?他们是如何治理国家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为政的古文《为政》。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勾画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课文大意。
教师巡视课堂,解答学生疑问。
3. 合作探讨4. 讲解分析教师针对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孔子的为政以德思想。
5.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练习题,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运用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分析现实问题。
学生答题,教师点评。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六、板书设计为政以德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孔子为政以德的理解。
答案:孔子认为,治国理政应当以德行为先,领导者应当具备道德品质,以身作则,引导百姓行善。
只有这样,国家才能和谐稳定,百姓才能安居乐业。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当遵循这一理念,做一个有道德、有担当的人,为社会的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
![五年级国学论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f19bbf4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2c.png)
教学目标:1.理解孔子的思想和哲学观点,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人生观。
2.掌握《论语》中的重要篇章,能够对其中的名句进行理解和运用。
3.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能够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合理的论证。
4.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论语》中的重要篇章,如《学而篇》、《为政篇》等,学会分析其中的名句并进行思考。
2.运用所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1.进一步理解《论语》中的思想观点,并提出自己的观点。
2.能够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见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论语》的封面,向学生介绍《论语》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思想著作,它记载了孔子的言论和教学理念。
2.引导学生回顾并简述孔子的生平和贡献。
二、学习《论语》中的重要篇章(15分钟)1.学生分别阅读《学而篇》、《为政篇》、《里仁篇》等篇章。
2.学生小组讨论每篇章的重点和思想观点,汇报讨论结果。
3.教师讲解每个篇章的重点内容和核心名句,并与学生共同分析对应的思想和价值观。
三、分析名句(20分钟)1.教师出示一些经典名句,如“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等,让学生进行思考。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这些名句的含义和思想观点。
四、思辨讨论(30分钟)1.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如“孔子认为什么是一个好的领导者?”让学生作答,并提出自己的理由。
2.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并进行合理的论证。
3.学生代表发言,与全班进行辩论,展开思想碰撞。
五、总结归纳(10分钟)1.教师与学生共同总结今天的学习内容和收获。
2.引导学生思考《论语》对于我们的启示和影响。
3.教师进行课堂点评,并鼓励学生继续深入学习《论语》。
六、作业布置(5分钟)1.要求学生完成一篇关于《论语》的读后感,表达自己对《论语》的理解和思考。
2.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论语》,并选择其中一篇章进行深入研究,写一篇读书心得。
论语为政 教学设计
![论语为政 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c8bbf67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cd.png)
论语为政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论语》中的政治理念,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掌握儒家政治思想的精髓和实践价值,加深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二. 教学内容1.《论语》及其作者孔子的生平介绍,讨论《论语》在古代政治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2. 通过对《论语》中的政治经典语录的解读、讨论,重点掌握《论语》中的“仁政”、“德政”、“法治”、“礼治”等儒家政治理念的核心。
3. 着重分析儒家政治思想在古代中国实践中的成果、局限和发展方向,以及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中儒家政治思想的借鉴价值。
三. 教学流程1. 背景介绍(5分钟)首先对《论语》的作者孔子进行简要介绍,介绍《论语》在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中的地位和意义。
2. 《论语》中的政治经典语录解读及讨论(30分钟)分段解读《论语》中关于仁政、德政、法治、礼治等重要政治经典语录,并就其含义和意义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深入认识儒家政治思想的核心及其价值。
3. 儒家政治在古代中国实践中的成果、局限和发展方向(30分钟)介绍儒家政治思想在古代中国政治实践中的成果和局限,以及儒家政治思想的发展方向。
引导学生认识儒家政治文化的历史渊源,深化对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认知。
4. 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中儒家政治思想的借鉴价值(30分钟)结合现代中国政治制度建设的实践,分析儒家政治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和转化,就儒家政治思想在中国现代政治制度建设中的借鉴价值展开讨论。
5. 总结(5分钟)总结前面的内容,引导学生回顾儒家政治思想的精髓和实践价值,进一步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和理解。
四. 教学方法1. 讲述通过讲述儒家政治思想的历史、特点、成果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民族精神。
2. 互动讨论通过互动讨论,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体会儒家政治思想的现实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探究儒家政治思想在实践中的运用,帮助学生深入掌握政治思想。
3. 课外阅读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让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中国传统政治文化。
论语为证教学设计
![论语为证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946a467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1a.png)
论语为证教学设计根据题目要求,下面是一篇关于以《论语》为证教学设计的回答。
教学设计名称:《论语》为证教学设计——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观念教学目标:1. 了解和掌握《论语》中的经典篇章和精彩语录,提高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2. 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注重个人品德的提升。
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分析能力,提高学生对经典文献的理解和独立思考能力。
教学内容:1. 选取《论语》中的经典篇章和精彩语录,如《学而篇》、《为政篇》、《仁篇》等,展示其中的道德原则、价值观念和人际关系。
2. 分析和讨论这些篇章和语录背后的道理和哲学意义,并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思考问题。
3. 配合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对《论语》的内容进行深入理解,并应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论语》的背景和作用,并引导学生对《论语》的作用进行初步的探讨和思考。
第二步:展示经典篇章和精彩语录(15分钟)教师选取几个经典章节或语录进行展示,让学生感受其中的道德原则和价值观念,并对其进行简单解读。
第三步:分组讨论(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每组选择一个篇章或语录进行讨论。
每个小组需要思考以下问题:1. 这个篇章或语录中的道德原则是什么?它是如何体现在现实生活中的?2. 它对个人的道德品质有哪些要求?我们如何才能达到这些要求?3. 它对社会的价值观念有哪些影响?为什么这些价值观念对社会和个人都有意义?第四步:小组汇报(15分钟)每个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结果和自己的观点。
其他小组可以提出问题或提供不同的观点,进行互动和讨论。
第五步:个人总结(10分钟)学生个人就这次讨论和分享的内容进行总结和归纳,根据自己的理解,思考如何将其运用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
第六步: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篇章或语录,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写一篇感想或小论文。
教学方法:1. 教师讲授结合学生讨论的方式,既能提供基础知识,又能激发学生的思考和互动。
一为政以德-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
![一为政以德-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505b175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c5.png)
一为政以德-语文版《论语》选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历史背景、思想内容和价值意义。
2.掌握《论语》中的重要典故,如孔子弟子的言行和故事。
3.理解“为政以德”的基本意义,掌握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方法。
4.培养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促进学生成长和发展。
教学内容第一课《论语·学而篇》1.引导学生了解《论语》的历史背景和思想特点;2.引导学生逐字逐句地读懂《学而篇》,记住其重要内容和精神内涵;3.根据《学而篇》的内容,引导学生讨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含义与重要性;4.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不耻下问,不畏困苦”是做人的一种态度和品德。
第二课《论语·为政篇》1.引导学生理解“为政以德”的基本含义和内涵;2.分析孔子对政治道德的看法和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为政以德”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3.探究“上行下效”的道理,引导学生思考领导者应该如何身体力行,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4.结合中国实际,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思考如何将“为政以德”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第三课《论语·中庸篇》1.引导学生理解“中庸”的基本含义和原则;2.带领学生读懂《中庸篇》的重点句子和段落;探究其中涉及的职业道德、家庭伦理、社会责任等内容;3.引导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抓住“中庸”的精髓,维护社会稳定和谐;4.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中庸思想,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困境和问题。
教学方法1.讲授与讨论相结合。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和集体讨论,深入理解《论语》中的思想和道理。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思想,实际落实到生活中,提高道德修养和实践能力。
3.个性化与群体化相结合。
针对不同的学生特点和需求,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既强调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又注重团体合作和集体提高。
教学评价1.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公民意识;2.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历史意识,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4.评价要注重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突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论语为政教案
![论语为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0cf75b94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85.png)
论语为政教案论语,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之一,是儒家学派经典之一,也是中国思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政治和教育的视角,探讨论语对于国家治理和教育的启示。
一、治国理政孔子被尊为儒家学派的创立者和权威,他的理念对于国家治理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论语中,孔子提出了许多明晰的治国原则。
首先,孔子强调民本思想,提倡以民为本,实现民主与平等的治理。
他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这一观点强调了民众的作用与权益,政府应更多地关注民生,真心为民务实办事。
其次,孔子主张以德治国,注重道德规范的制订和执行。
他认为“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孔子强调君子应遵循道德规范,以身作则,具备高尚的品质,为人民树立榜样。
此外,孔子提倡贤能治国,注重人才选拔。
他认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强调了困难环境下优秀人才的挑选和培养。
政府应该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他们并提供平等的机会。
最后,孔子强调教育的重要性。
“教”,在孔子的思想中占据重要位置。
他认为“教而优则,才而行则,学而优则”,倡导优秀的教育,提倡自我修养和培养人才。
二、教育观念论语对于教育的观念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教育思想至今仍被广泛应用。
首先,孔子注重实用主义教育,提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他认为学习应与实践相结合,知行合一。
只有通过实践检验,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行动能力。
其次,孔子强调师道尊严,主张教育者要具备高尚的品德和丰富的知识。
他提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将师者的责任与要求提到了极高的高度。
他认为一位教育者应当做到道德标准更加高尚,以及更高的道德品质。
此外,孔子强调“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提倡学习的深入与专注。
他认为只有清楚知道自己的限制,并逐渐夯实基础,才能获得真正的稳定和专注。
最后,孔子重视教育的平等与普惠性。
“教育无贫富贵贱之分”,他主张平等教育的观念,认为每个人都应有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
这是一个现代社会仍需努力实现的目标。
《论语》为政篇第二选节教案
![《论语》为政篇第二选节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794912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aef10d2.png)
《论语》为政篇第二选节教案第一篇:《论语》为政篇第二选节教案《论语》为政篇第二选节教案第一课时九龙小学徐维维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选节内容,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2.了解五则《论语》的大意,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读文,读出古文的韵味。
教学难点了解孔子所表达的思想,明白五则《论语》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音频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周所学的《论语》内容:(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 2.谈话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论语·学而篇第一》,对孔子有了一定的了解,今天我们开始学习《论语》的第二篇《为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其中的五则。
二、本篇概况介绍《为政》篇包括24章。
本篇主要内容涉及孔子“为政以德”的思想、如何谋求官职和从政为官的基本原则、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孔子本人学习和修养的过程、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以及对孝、悌等道德范畴的进一步阐述。
三、初读感受1.学生自由朗读句子,读准字音,读中感受句子意思。
2.检查学生读文情况,通过个人读,分组读和全班齐读等方式检查的学生朗读情况。
3.正字音,重点提醒共、罔、殆、诲、女、知等字的读音,听录音跟读。
4.划分节奏,注意读文停顿节奏。
四、了解大意1.教师出示学习的句子,让学生思考标有注释符号词语的意思。
2.师生共同解决注释意思,尽量让学生通过注释能说出句子大意,帮助学生理解它们的意思。
3.教师评析句子,引出每则《论语》所蕴含的道理,加深学生的理解。
五、师生小结孔子一生主张为政应以“德”为本,从第一则中我们就能够了解一二,孔子教育弟子要多做实事,少说空话,学习中要温故知新,思与学相结合。
今天的学习我们对孔子这些思想有一定了解,感受到孔子思想的光芒,今后我们要将这些思想融入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去。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4fe648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b7.png)
国学经典论语教案国学经典《论语》是儒家学派的重要著作,是中国古代最为重要的经典之一、教学《论语》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相处,并提供一种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方法。
下面是一份针对《论语》的教案,帮助教师进行教学设计。
教案名称:国学经典《论语》教学一、教学目标1.了解《论语》的作者、内容和意义。
2.理解《论语》中的核心思想和重要篇章。
3.学会运用《论语》中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
5.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
二、教学内容1.教学《论语》的作者、背景和写作意图。
2.分析《论语》中的核心人物和他们的思想观点。
3.研读《论语》中的重要篇章,探讨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4.运用《论语》中的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5.讨论《论语》中的智慧格言及其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重要问题,并询问学生是否了解《论语》。
3.分析《论语》的写作意图,解释为什么《论语》被称为“至圣先师语录”。
第二课:核心人物与思想观点(40分钟)1.导入:列举几个《论语》中著名的人物,并与学生一起回忆他们的故事。
2.分析《论语》中的核心人物及其思想观点。
例如:“仲尼师事孔子,孔子称之为仲由。
”3.学生分组讨论《论语》中几位核心人物的思想观点。
4.小结:总结核心人物的思想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不同的思想观点的差异与优劣。
第三课:重要篇章的解读(50分钟)1.导入:选择一两个《论语》中的重要篇章,组织学生进行课堂朗读。
2.分组解读《论语》中的重要篇章,探讨其中的思想和价值观。
3.学生展示解读结果,互相讨论并展开现场探讨。
4.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思想和价值观如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四课:运用《论语》思想解决实际问题(40分钟)1.导入:提供一个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运用《论语》中的思想方法进行解决。
2.学生小组活动,针对问题进行讨论,并应用《论语》中的思想方法提出解决方案。
论语为政教学设计及反思
![论语为政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fcb8d28f4335a8102d276a20029bd64793e6263.png)
论语为政教学设计及反思导言在传统的中国文化中,《论语》作为孔子的言行记录,被奉为儒家经典之一。
其内容丰富而深刻,囊括着关于政治、教育、道德等方面的智慧。
本文将探讨如何将《论语》运用于政治教学设计,并对其进行反思。
一、论语在政治教学中的应用《论语》作为一部政治经典,具有丰富的思想和启示,在政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
1. 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论语》中涵盖了孔子对于仁、义、礼等政治观念的思考与阐述。
通过教授《论语》,可以培养学生的领导能力,使其了解什么是真正的仁德和社会责任,并激发他们在未来成为优秀领导者的愿望。
2. 培养学生的思辨和推理能力《论语》中的对话和言论经常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多面性和复杂性。
通过深入研究《论语》,学生能够学会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自己的思辨和推理能力,从而成为理性思考的合格公民。
3. 弘扬传统道德观念《论语》强调个人品质和道德修养的重要性。
通过教授《论语》,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弘扬传统道德观念,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社会和谐度。
二、关于论语为政教学设计的反思尽管《论语》在政治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但我们也应该对其进行反思和评估,以使其应用更加科学和有效。
1. 合理设置教学目标在教学设计中,应明确《论语》对学生应具备的政治素养和能力的培养目标。
这样可以确保教学过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2. 灵活运用教学方法传统的经典教学往往以讲座和讲解为主,这种单一的教学方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因此,在教学中应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
3. 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进行自主研究和学习。
可以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研究任务,如读原文、解读白话文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4. 加强评估和反馈教学过程中的评估和反馈是促进学生学习进步的重要手段。
教师可以通过作业、课堂讨论、小组报告等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和不足,并给予指导和帮助。
古文阅读论语为政篇教学设计
![古文阅读论语为政篇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ebe4503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d8.png)
古文阅读论语为政篇教学设计古文阅读论语《为政篇》教学设计引言:论语《为政篇》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包含了孔子及其弟子们关于政治和政府管理的观点。
在中学语文课程中,教授学生阅读古文是非常重要的一项任务,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文化修养的有效途径。
本文将围绕论语《为政篇》展开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文,提升他们的古文阅读能力。
第一部分:导入在本节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并激发对《为政篇》的兴趣。
比如:“你们对孔子及论语有何了解?”,“你们认为政府应该如何合理管理?”等等。
通过引导学生思考,为接下来的阅读做好铺垫。
第二部分:背景知识讲解在本节课的第二部分,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与《为政篇》相关的背景知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古文的文化背景和语境。
例如,教师可以介绍儒家思想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以及与政治管理相关的古代中国社会情况等。
第三部分:文本解读在本节课的第三部分,教师将开始对《为政篇》进行详细解读。
教师可以选择重点段落进行讲解,并结合具体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古文中的观点和逻辑。
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论语中的一些名言警句,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并解释其含义和背后的价值观。
第四部分:语言点分析在本节课的第四部分,教师将对《为政篇》中的一些重要语言点进行分析。
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古文词语、句式或修辞手法进行讲解,帮助学生解开古文的疑惑并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例如,教师可以解释古文中的代词运用、比喻手法或修辞格等。
第五部分:古文应用和拓展在本节课的最后一部分,教师将帮助学生将所学的古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并进行一些相关拓展。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对“如何做一个合格的领导者?”的看法,或者设计一些与政治管理相关的角色扮演活动,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结语: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深入理解古文阅读的重要性,了解论语《为政篇》中的智慧和价值观,并提升自己的古文阅读能力。
论语课程思政教案
![论语课程思政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87bbfcf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b2.png)
论语课程思政教案一、课程名称:论语课程类型:论语课程思政课主讲教师:XX授课对象:大学生授课时间:X周二、课程特点:本课程内容为《论语》,涉及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需的道德、伦理、法律等方面知识,对于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修养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同时也能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中国传统文化,感知人类智慧和历史渊源。
三、教学目标:1. 掌握《论语》核心思想,提升学生思想道德修养。
2. 培养学生对于道德、伦理、法律等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敏感度和理解力。
3. 帮助学生理解和尊重中华传统文化,以及有意识地拓宽视野,推动跨文化交流。
四、教学内容:1. 《论语》概述和作用2. 食品安全和诚信3. 家庭伦理和儒家思想4.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5. 做事情的正确态度和方式6. 社会公德和道德修养五、教学方法:1. 线上线下教学相结合。
线上教学采用PPT课件搭配文字、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以及线上讨论、答题、直播互动等方式。
线下教学采用课堂讲授、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
2. 以案例讲解和探讨为主要方法,结合实际问题和生活经验,启发学生思考和参与课堂讨论。
六、评价方式:1. 期末考试:占总成绩60%,问答形式,测试学生对于基本概念、核心思想、案例分析等方面的掌握能力。
2. 课堂表现:占总成绩40%。
包括参与课堂讨论、作业完成情况、课堂笔记等。
七、教学资源:1. 教材:《论语》2. 多媒体资源:PPT、视频、图片等3. 线上资源:电子图书、课外阅读资料、线上论坛等八、教学进度安排表九、教学策略1. 灵活采用“线上线下”的教学方式课程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线上往往采用多媒体资源,线下会采用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策略。
在教学中也强调学习的体验和参与感,引导学生营造自己的学习氛围。
2. 以案例讲解和探讨为主要方法案例分析是理论教学中常采用的方式。
通过阅读现实案例和名人典故,案例让学生更具体地了解论语中的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适用于现实的道德、伦理问题、法律规范等。
《论语》选读之《为政治国》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
![《论语》选读之《为政治国》教案 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d181f178bd63186bdebbcaa.png)
《论语》选读之《为政治国》教案教案教学设计重庆市江北中学教师孙存鹏拟稿课程计划一.专题题目:为政治国二.教学内容:1.孔子与《论语》2.孔子思想的现实意义3.《论语》的语言个性4.《论语》主题(自学)5.专题解6.为政第二7.八佾第三8.颜渊第十二9.子路十三. . . . . .(注: “为政第二”等篇选讲其中与本专题相关的若干章)三.教学方式:1.教师讲述与学生研讨相结合2.使用课件教学3.网上查阅相关信息四.教学时间安排:每周一课时,共计14课时授完本专题《〈论语〉选读》教案第一讲:《论语》与孔子教学目标:1.让学生明确学习《论语》的思想意义,懂得一些人生哲理;2.学习孔子的高尚人格和伟大智慧;3.了解孔子生活的时代背景,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
教学方法:讲述,用灯片展示相关资料。
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经典著作汗牛充栋,以孔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文化具有普遍的公理性,它能适应一切时代和一切民族;今天我和大家一道来共同探讨世界文化经典之一______《论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板书课题:《论语》与孔子(一)为何校本教材定为《论语》?1.深刻的思想性2.语言的文学性3.陶冶性情,吸取智慧4.现实生活中人的缺失(二)孔子其人三.教材的编排体制共三编:主题选讲论语原文综类撷英四.我主讲的内容:“为政治国”专题简介孔子与其弟子和当时的诸侯国君的对话录 . . . . . .一个人可以无为政之机但不可无为政之才。
五.课后作业:1.网上阅览《论语》和孔子的相关资料2.品读《论语》中“为政治国”部分第二讲:为政治国一.抽学生谈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二.学生提问,教师解疑语言______思想______理趣三.南怀瑾先生诠释孔子的为政思想四. “为政治国”篇选讲五.作业:写一篇关于阅读论语的心得体会的文章(特别提示:不求面面俱到,只求就一点阐发引申;标题自拟。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经典论语为政教案篇一《论语为政篇第二2.12——2.16》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论语为政篇第二2.12——2.16》,并能做到当堂成诵;2、通过自学,了解上述五则《论语》的意思。
二、教学重点难点熟读并背诵这五则《论语》,了解意思。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四、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前面我们已经学习了《论语》的第一篇,请大家回顾一下,其中谈到君子的有哪几则?指名学生说一说。
2、全班一起背诵第一篇中论述君子的几则《论语》。
3、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为政篇》,学习的内容是第12则到16则(板书课题:论语为政篇第二2.12——2.16)。
(二)学生自学1、今天学习的五则都非常短小,主要以大家自学为主,自学之前,先回顾一下我们前面学习《论语》的方法。
2、指名学生概括前面学习的方法,教师相机板书。
3、学生四人为一个小组,完成自学第一步:准确、流利地朗读(1)小组内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朗读这五则《论语》,教师巡视,了解朗读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2)指名学生展示朗读,大家评议。
(3)全班一起朗读一遍。
4、小组完成自学第二步:理解意思(1)交流汇报自己理解意思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利用学生现有的知识引导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帮助学生理解这几则《论语》的意思。
(重点理解"器"、"周"、"比"、"罔"、"殆"的意思。
)(3)讲述"邯郸学步"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学而不思则罔"的意思。
(4)介绍一些国学研究者对"攻乎异端,斯害也已"的不同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汉语的无穷魅力,体会《论语》的魅力,从而学会多角度看待问题,思考问题。
5、小组完成自学第三步:熟读成诵(1)小组内熟读这几则《论语》,争取背诵下来。
(2)指名3生背诵,大家评议。
(3)全班一起背诵一遍。
(三)拓展总结1、读了这五则《论语》,我们不妨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这样的人吗?(指名学生说一说。
)2、总结:我们今天学习《论语》,是为了让《论语》指导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道德修养和实践,所以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不妨多想想我们身边的人,这样可能会使你对《论语》理解得更深刻,也可能会使你得到新的启发,所谓"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篇二教学目标一、了解孔子的德政主张。
二、落实本课的字词句。
三、掌握课文中的词类活用。
四、掌握本文的文言句式特点、相关成语。
教学重点诵读原文,感受孔子思想;细析"季氏将伐颛臾"一节;整理活用现象、句式特点和相关成语。
教学难点孔子德政观点和固定句式。
教学建议诵读为主,归纳为辅。
让学生充分诵读,试着背诵。
在熟读的基础上与学生一起落实字词句,一起归纳课文中文言特点。
课前准备一、认真阅读课文、注释、翻译,掌握字音字义。
二、查阅资料,了解孔子有关思想。
三、研讨课后练习。
教学方式诵读式、整理式。
学习方式诵读、归类。
教学手段多媒体运用。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题导入公元前551前,有一个叫颜徵(征)在的女子在尼山祝祷归家后,果然怀孕。
待十月怀胎时,忽然梦见一位垂髫的仙女,手牵着一只满身龙麟的独角兽,背上坐着一小孩。
仙女言:"此兽名叫麒麟,专为送子而来。
"等到出生时,天上传来奏乐声,同时有五个仙翁,从云彩中冉冉下降。
其中一个说道:"天生圣人,天降音乐。
"结果这个孩子一出生,就发现他与众不同。
怎么与众不同?他降生后不但头顶如反盂(y,盛汤浆或饭食的圆口器具。
反盂,即头顶上中间低四面高),而且面部有"七露",眼露筋、耳露轮、鼻露孔、嘴露齿,眼、耳、鼻又均双露,称为七露。
看上去像个怪物,他的父亲叔梁纥和母亲颜徵在就把他扔在野地里了。
后来,不知道从哪里飞来一只老鹰给他打扇子,遮蔽骄阳;又有一只老虎将他衔进了一个山洞,并给他喂乳汁。
这就是所谓的"龙生虎养鹰打扇"的传说,这个传说至今还在曲阜一带流传。
这个人是谁?大名鼎鼎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是也。
孔子,名丘,字仲尼。
孔子是对他的尊称,孔老二是对他带点贬义的称呼。
二、逐章诵读请同学范读、齐读、自读、小组读、男声读、女声读。
读熟全文,读背其中脍炙人口的章节。
三、德政主张逐章把握孔子的德政主张。
本课记载的是孔子及部分弟子有关从政方面的言论,以德从政、以礼从政是其主要思想。
2.1章:主张为政以德,即以德从政(为政) 出示板书。
2.3章:以德从政,以礼从政出示板书。
并且说出了"以德从政、以礼从政"的手段是教民。
13.9章:富民、教民12.7章:富民、正己1.5章:正己16.1章:正己11.17章:举贤(去恶)12.9章:富民13.6章:正己12.19章:正己、教民2.20章:正己、教民、举贤14.5章:正己第二课时其基本手段有"富民"(13.9、12.7、12.9)、"教民"(2.3、13.9、12.19、2.20)、"举贤"(11.17、2.20)、"正己"(12.7本则的"信",这里解释为"百姓的信任"、1.5、16.1、13.6、12.9、2.20、14.5)等。
孔子强调以"德"来治理政事,主张用道德来教育和感化天下人,使之去恶从善,以期达到社会和国家的和谐稳定、兴旺发达。
孔子反对传统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指出前者的结果是"民免而无耻",后者则是"有耻且格"。
把"德"、"礼"与"政"、"刑"明确地对立起来,指出两种作法会导致两种结果,这是孔子在治国治民方面的创见。
只强调政、刑,把庶民置于残暴奴役之下,必然导致阶级矛盾尖锐化。
而强调"德"、"礼",这是孔子仁政思想的具体展开,即承认庶民也和贵族一样,是能够"知耻"的人,只要统治者以自身的德行去"示范",被统治者就会像草随风倒一样跟上来。
而"齐之以礼"则是使庶民产生羞耻之心的条件,从而改变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作法,把原来作为贵族专利品的"礼"推广到群众之中,使每一个社会成员都纳入礼的规范之中。
《论语》是一部说理为主的语录。
它采用的是当时流行的周王朝的普通话(即"雅言"),以当时中原地区的群众口头语言为基础,既通俗平易,明白晓畅,同时又吸收古代书面语言精粹、洗练、典雅、整饬的长处,形成一种新的语言风格。
所以言简意赅,深入浅出,朴素无华,隽永有味。
《论语》作为语录体散文,一般篇幅都比较短。
本课中的16.1篇幅较长,是一个特别的例子。
孔子的对话中有两个生动的比喻:"相"要扶持盲人让他不倾危跌倒才称职;野兽跑出笼子,宝物毁在匣子中,过错自然在管理者。
从而说明辅佐季氏的冉有、季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二、易错音义请同学们寻找容易出错的读音,归纳整理如下,顺便解释一下词义。
譬(p)如:比如,就好像。
冉(rǎn):姓。
庶(sh):众多。
①众多。
人多。
②百姓,平民。
③旧时指家庭的旁支,与"嫡"相对。
如"庶子",妾所生的儿子。
④差不多。
⑤副词,表示可能或期望。
千乘(shng):千辆兵车。
颛(zhuān)臾(y):鲁国的附庸国。
彼相(xing):那些扶持者。
相(xing)夫子:辅佐季氏。
盍(h):何不。
兼词,是"何不"的合音。
兼起疑问副词"何"和否定副词"不"的作用。
偃(yǎn):仆,倒伏。
被折服,被感化。
有成语"偃旗息鼓",放倒军旗,停击战鼓。
稼(ji):耕种,种田。
二、易错词义请同学们寻找比较容易解释错的词或短语,整理如下。
居其所:处在自己的位置。
适卫:到卫国去。
适,往,到。
问政:询问治理国政的道理。
斯三者:这三项。
斯,代词,这。
者,助词,表示提示停顿。
民无信不立:"民无信则国不立"的省略说法。
信,信任。
立,存在,生存。
不能者止:不能(胜任)就该辞去。
者,的人。
止,停止。
危而不持:如果盲人遇到危险却不护持。
危,危险。
持,扶持。
颠而不扶:即将跌倒却不搀扶。
颠,跌倒。
扶,搀扶。
尔言过:你的话是错误的。
言,话。
过,错误。
聚敛:用重税等搜括(民财)。
附益:增加,增益。
附:附着。
引申为增益。
《荀子礼论》:"刻生而附死谓之惑。
"(对活人刻薄,对死人厚待叫作糊涂。
)用不足:用度不足。
用,用度,费用。
其身正:他自身端正。
虽令不从:即使下了命令老百姓也不服从。
虽,即使。
敬、忠以劝:严肃认真、尽心竭力并且勤勉努力。
以,连词,而。
三、通假字寻找出课文中的通假字,包括异体字和古今字。
共:通"拱",读gǒng,环抱,环绕。
"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道:通"导",读dǎo,训导。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道:通"导",读dǎo,治理。
"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与:同"欤",读y,句末语气词,表疑问或感叹。
"与"是"欤"的古字,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欤"。
《论语》中均用"与"字,如:"求!无乃尔是过与?"补充说明:通假字指某一个字借用为另一个字。
这两字在形、义上不一定有必然的联系,只是因读音相同或相近,才临时通用。
通哪个字,读哪个字的音。
通假字一般是单向的,如"共"通"拱",而"拱"不通"共"。
四、古今异义寻找课文中古异义的词。
无耻:没有羞耻心。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
" 古代不守礼义、不光彩、不体面即"无耻",如寡妇改嫁、战败逃跑等。
现代汉语中意思是道德水平低下,含义较窄。
有事:有战事,指采取军事行动。
事,特指战事、祭祀等军国大事。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以为(东蒙主):以之为,让(拿)它做(东蒙山的主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