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众观对中国传媒改革创新的意义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价值观与传统媒体的责任担当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价值观与传统媒体的责任担当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互联网的兴起使得信息传播的速度和范围大大增加,人们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终端获取各类新闻。
然而,与此同时,互联网时代也带来了新的问题和挑战,其中之一便是新闻价值观的改变以及传统媒体的责任担当。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价值观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媒体在新闻报道中注重事实真实性、客观公正性和社会效益,而在互联网时代,新闻价值观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
互联网上的新闻内容繁多,有些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可能夸大事实、制造轰动效应,甚至编造假新闻。
这种新闻价值观的改变,使得互联网上的新闻可信度受到质疑,人们对新闻的选择和判断能力也面临着考验。
传统媒体在这个时代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应该担负起责任,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
传统媒体具有专业的新闻团队和严格的新闻审核流程,他们对新闻报道的真实性有更高的要求。
与此同时,传统媒体也应该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借助互联网的力量,提供更多样化的新闻内容,满足读者的需求。
然而,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传播也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新闻传播变得更加快速和便捷,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自由发布和传播信息。
这种去中心化的传播方式给传统媒体带来了竞争压力,他们需要更加积极主动地与读者互动,提供更有价值的新闻内容,才能保持竞争力。
传统媒体还需要加强自身的创新能力。
在互联网时代,传统媒体需要更加注重多媒体融合,通过视频、音频等形式来传播新闻,提高用户体验。
同时,他们也需要更加注重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开发适应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新闻产品,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获取新闻的需求。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价值观与传统媒体的责任担当是一个相互关联的问题。
互联网时代的新闻价值观的改变使得传统媒体的责任更加重大,他们需要坚守新闻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提供有价值的新闻内容。
同时,传统媒体也需要积极适应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加强创新能力,提高新闻传播的效果和影响力。
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发展2024
引言概述: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社交媒体的兴起,新媒体传播已经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新媒体不仅改变了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还为受众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
在这样的背景下,受众参与式文化逐渐成为新媒体传播的一个重要方向。
本文将从新媒体传播和受众参与式文化两个方面分析其发展的重要性和影响,进而探讨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发展趋势。
正文内容:1.新媒体传播的概念和特点1.1新媒体传播的定义和范围1.2新媒体传播的特点和优势1.3新媒体传播的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2.受众参与式文化的概念和影响因素2.1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定义和内涵2.2受众参与式文化的主要形式2.3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3.新媒体传播对受众参与式文化的推动作用3.1新媒体传播对受众参与方式的改变3.2新媒体传播对受众参与意识的激发3.3新媒体传播对受众参与活动的拓展4.受众参与式文化对新媒体传播的影响和挑战4.1受众参与式文化对信息传播的影响4.2受众参与式文化对舆论形成和传播的影响4.3受众参与式文化对新媒体传播的挑战和应对策略5.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的未来发展趋势5.1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趋势5.2受众参与式文化的深化和多样化趋势5.3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的融合趋势总结: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发展是一个相互促进和不断演变的过程。
新媒体传播技术的不断创新和推进为受众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使得受众参与式文化得以迅速发展。
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兴起和发展又进一步推动了新媒体传播的发展。
未来,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将更加紧密地结合,呈现出更加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
对于传媒从业者和学者来说,需要深入研究新媒体传播和受众参与式文化的互动关系,不断探索和创新传媒的理论和实践,以更好地适应和引导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浅谈受众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
浅谈受众对新闻传播效果的影响传播史论文(必读10篇)之第十篇摘要:受众在新闻传播活动中的选择、接纳与排斥行为是影响新闻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 研究、掌握这几方面的活动规律, 可以使我们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更有效地关注受众、了解受众、分析受众, 从而最大程度满足受众的需求, 增强新闻传播的效果。
本文联系传播效果研究史及新闻实践, 指出受众在现代新闻传播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
关键词:受众,选择,接纳,排斥,传播效果当前, 我国的大众传播事业已经成为信息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播活动服务对象的受众, 其作用更为突出。
只有树立为受众服务的观念和思想, 千方百计地去了解、分析和掌握受众在特定条件下的特定需要, 才能在传播活动中策划或传播符合受众不同需要的新闻信息, 从而达到良好的传播效果。
一、受众对传播的选择性接触受众作为接受信息的群体, 并不是不加区别地对待任何传播内容, 而是更倾向于"选择";那些与自己既有的立场、态度一致或接近的内容加以接触。
由于受众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 以及他们在年龄、种族、性别、职业、收入、教育、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不同, 其心理结构、知识结构、价值观念、对待问题的态度和立场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
这就导致了他们对信息的选择、取舍有着自己的标准和爱好, 呈现出极大差异。
以报纸为例, 读者对新闻的选择在读报中不是一次完成的, 而是逐步完成的。
读者总是先集中注意一份报纸中的某个版面, 然后注意该版面上的某一个特定新闻对象, 再次集中注意另一个新闻对象;总是先集中注意某新闻的特定部分(例如标题) , 然后集中注意该条新闻的另一部分(例如导语或某一精彩段落) 。
一般而言, 读者对新闻的"注意";多属于"随意注意";, 而那种目的十分明确, 有意识到报纸上去寻找哪一方面新闻的情况毕竟不常见。
归纳读者对新闻的随意注意中, 决定其选择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即:新闻对于读者的需要满足程度、对于读者的趣味性、对于读者的接近性及新闻本身的特点。
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发展
新媒体传播与受众参与式文化的发展■蔡骐黄瑶瑛【本文提要】在新媒体时代,以网络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构建起一套全新的参与式文化体系。
新媒体传播全力推动了参与式文化的发展,这一助推力主要来自技术与社会这两者的综合作用。
受众参与式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总体表现主要有四个方面:传播模式与传受关系的改变、共享性文化的发展、社会变革的推进、个体交往与互动的重建。
受众应培养辩证与批判的思维,因此需从认知和实践两个维度同时推进,提高受众的新媒介素养,以应对这一全新的媒介文化。
迅猛发展的互联网不断改变着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和传播方式,与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相比,网络作为“新媒体”无疑将人类社会引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然而,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一个时间的概念,一个发展的概念,随着网络技术的升级和社会文化的变迁,网络媒体自身也在不断更新换代,告别了以门户网站为主体的第一代互联网时代,如今的互联网新媒体更强调信息的去中心化以及受众的参与性,无论是风靡一时的微博、SNS,还是广受好评的各类UGC (User-Generated Content“用户所创造的内容”)网站都高举“用户参与”的大旗,它们以积极的姿态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构建起一套全新的参与式文化体系。
那么新媒体传播到底给受众参与式文化带来了怎样的发展契机,参与式文化在新媒体时代有哪些主要表现,以及人们应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应对这一全新的媒介文化,这些问题显然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一、新媒体与参与式文化面对20世纪汹涌的媒介技术革新浪潮,麻省理工学院比较媒介研究中心主任亨利·詹金斯在其名著《文本盗猎者》中提出了“参与式文化(participatory culutre)”这一概念,他还颇具建设性地指出:当今不断发展的媒介技术使普通公民也能参与到媒介内容的存档、评论、挪用、转换和再传播中来,媒介消费者通过对媒介内容的积极参与而一跃成为了媒介生产者。
"时至今日,随着新一代互联网覆盖范围的不断拓展,参与式文化已成为一股正在崛起的全球性文化潮流。
对受众观与媒介经营问题的分析
高效、 节约而叉不易滋生腐败的现代公务用车制度。 并通过公
车制度的改革 , 逐步实现政府改革 的良旨。
种改革方式 , 都应该把握高效 、 节约、 廉洁的基本价值取向:
一
是公车服务的高效性。改革无论采取何种方式 , 政府 部
( 责任编辑 : 原淑玲 )
门都应该首先确保其公务人员拥有高效 、 便捷的交通服务 , 从 而确保政府机关的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 。如果影 响了公务 人
而热播 的民生新 闻, 都是 围绕城市市 民的民生 , 占 口大多 把 人
数农 民的民生 问题 几乎排除在外。
成功与否往往由收视率决定。 因
而受众在 某种 程度 上又 影响 着
( 以受众作为办台理念, 三) 容易造成媒介 自身素养的淡
漠
媒介 的发展方 向 , 并引发 了传播
中的种种缺失 : ( ) 一 以收视 率论高低 , 有失
员在公务中的交通便利,公车制度改革也便失去了它的价值
所在。
参考文献 【】康建成 . 车使 用管理要 走改 革的路子 卟 党风 1 公 通讯, 9 ,7 , 1 8 () 9 【]辽 宁鞍 山曝 光 19 2 2 辆黄金 周接 亲公 车牌 号【 . N】
新 闻晨 报 .06 5 9 A1 ) 2 0 — — ( 8,
为现代传 媒市 场竞 争 的焦点 所 在。 本文拟对 当代传媒的受众 和 媒介经营问题做一分析探讨 。
一
、
受众观的偏颇与传播缺
失 的 表现
传播媒介是面 向受 众的媒运 营的角度看 , 失去受众就 意 味着失去一切 。 由于传播媒介 的
办和准备开办的对农广播频率的只有陕西 、 山东。 河南三家 。 而开办或准备 开办的对农 频道也是廖廖几 家。目前 , 深受欢迎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新闻传播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方式,在当今社会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在新闻传播中,受众与传播效果是两个不可或缺的因素。
受众的特点和需求会直接影响到传播效果的实现和表现。
本文将就新闻传播中的受众与传播效果展开探讨。
一、受众对新闻传播的重要性受众是新闻传播过程中的接收者和使用者,其在信息传递中的作用不可忽视。
受众的多样性和特点直接决定了信息传播的效果。
首先,受众的数量和分布范围会影响到信息传播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不同群体的受众会对相同的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反应,这对于信息的传递和接受有着深远的意义。
其次,受众的接受能力和需求水平也会影响到信息传播的效果。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受众对于所获取的信息有着不同的筛选和理解能力,因此,新闻传播者需要更加注重受众的需求和心理状态,以确保信息能够准确传达和被接受。
二、受众对传播效果的影响受众的特点直接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实现和表现。
不同群体的受众会对同一信息产生不同的理解和感知,这就要求新闻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要考虑到受众的多样性和差异性。
在信息传递中,受众的态度、价值观和知识水平会影响到信息的接受和传达。
因此,新闻传播者需要根据受众的需求和特点来选择恰当的传播方式和手段,以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
另外,受众的反馈和互动也是传播效果的重要评判标准,只有与受众形成有效的互动和沟通,才能实现信息传播的目的和效果。
三、传播效果对受众的影响传播效果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结果,更是对受众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通过新闻传播,受众可以获取到各种信息和知识,进而影响其思想和行为。
传播效果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受众对信息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在传播效果的评估中,受众的态度、行为和反馈将会成为重要的考量因素。
因此,新闻传播者需要不断调整和改进传播策略,以满足受众的需求和期望,从而实现最佳的传播效果。
结语在新闻传播中,受众与传播效果是密不可分的关系。
受众的多样性和特点决定了传播效果的实现和表现,而传播效果的好坏也会直接影响到受众的认知和行为。
新时期主流媒体的价值坚守和融合创新分析
新时期主流媒体的价值坚守和融合创新分析【摘要】新时期的主流媒体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面临着诸多变革与挑战。
本文就主流媒体的核心价值观、价值坚守与社会责任、媒体融合创新的发展趋势、融合创新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媒体融合创新的案例分析进行了探讨。
未来,新时期主流媒体需要坚守自身的核心价值观,同时进行融合创新,从中获得发展的机遇。
价值坚守与创新融合将成为主流媒体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需要不断完善自身,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需求,持续发挥其重要作用。
【关键词】主流媒体、价值坚守、融合创新、社会责任、发展趋势、机遇与挑战、案例分析、未来发展、重要性。
1. 引言1.1 新时期主流媒体的重要性在新时期,主流媒体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主流媒体作为社会公共信息的重要传播渠道,承载着传播真实、客观、全面信息的责任和使命。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主流媒体具有权威性、公信力和影响力,能够引导公众舆论,塑造社会舆论环境。
主流媒体的报道可以引起社会关注,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
主流媒体对于社会稳定和发展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能够监督政府工作、揭露社会问题,发挥监督和舆论监督的作用,推动社会各界关注公共事务,促进政府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主流媒体也是公众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可以帮助公众了解国家政策、社会变化,增强社会认同感和国家凝聚力。
新时期主流媒体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它不仅是信息传播的重要平台,更是社会正能量的传播者和引领者。
只有不断提升主流媒体的品质和影响力,才能更好地满足公众信息需求,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1.2 媒体的变革与挑战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科技的不断创新,主流媒体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变革。
传统媒体受到数字化媒体的冲击,互联网的普及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使得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传统媒体的发行量和收视率受到了极大的挑战。
虚假信息和低质量内容的泛滥也给主流媒体带来了信任危机,公众对媒体的真实性和公正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国传媒大学 713《传播历史与理论》考试大纲 考试题型 考试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传播历史与理论》考试大纲一、考试的总体要求《传播历史与理论》考试大纲适用于报考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学、传媒教育、传媒经济学和广告学等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
《传播历史与理论》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学史、传播基本原理、传播者和传播体制研究、传播内容与文化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传播效果研究等。
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媒介现实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思考的能力。
二、考试的内容(一)传播学史1.美国主流范式的诞生与发展2.批判研究与多元化3.本土化:中国传播研究的发展(二)传播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传播与媒介研究的主要方法2.定量与定性研究方法的差异与结合(三)传播1.传播的概念2.人类传播演进的历史进程3.人类传播发展的规律与趋势(四)信息、符号与讯息1.信息及相关概念2.三论3.符号的概念、特征与类型4.有关符号的理论(五)传播类型【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11.内向传播的定义2.人际传播的定义、特征及相关理论3.群体传播的定义、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4.组织传播的定义、形式与功能5.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征6.传播的功能研究(六)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1.不同视角下的传播过程2.重要的传播模式(七)传播者与传播体制1.传播体制研究与媒介规范理论2.把关研究3.媒介垄断、媒介组织及其结构4.媒介专业主义及其反思(八)传播内容与文化1.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2.大众传播内容的商业化3.大众文化(九)传播媒介1.媒介及认识媒介的基础性原则2.各种媒介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劣势3.新媒介与媒介融合4.媒介与技术:英尼斯、麦克卢汉等人的理论(十)受众1.受众的概念、特征、类型2.受众观的变迁3.受众的行为4.关于受众的各种理论【育明教育】中国考研考博专业课辅导第一品牌育明教育官方网站:2(十一)传播效果1.传播效果研究的发展历程2.认知理论与传播效果3.态度劝服研究4.宣传研究5.两级传播论6.创新扩散论7.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动力及社会认同研究8.舆论研究与沉默的螺旋9.议程设置、铺垫作用10.知识沟、数字鸿沟11.媒介对现实的建构12.涵化理论13.电视暴力研究14.媒介与性别研究15.媒介效果理论的批判及其新发展(十二)传播研究的专题领域1.新媒介研究2.全球化与大众媒介、发展传播学、文化依附、全球传播3.国家形象与大众媒介4.媒介事件5.健康传播学6.媒介素养7.消费主义与大众媒介8.阶层、社会公平与大众媒介9.广告研究、公共关系、危机传播、品牌战略10.其他传播研究的前沿课题三、考试的基本题型主要题型可能有: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等。
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研究——从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的角度
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研究——从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的角度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研究——从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的角度摘要:随着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发展,传媒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机遇和挑战。
本文通过对当代中国传媒的受众策略进行深入研究,以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为切入点,分析了传媒在触达受众上的新思路和策略。
研究结果表明,传媒应根据受众特点和需求,采取 differentiated targeting 策略,积极创新内容形式和推广渠道,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多样化需求,实现传媒与受众的双向互动。
关键词:传媒;受众策略;社会转型;受众身份衍变一、绪论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传媒在中国社会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传媒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渠道,在塑造公众思想和价值观念,传播社会文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然而,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传媒面临着诸多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旨在通过对当代中国传媒受众策略的研究,从社会转型中受众身份衍变的角度,探索传媒在互联网时代对受众进行有效触达的新思路和策略。
二、社会转型对受众身份的影响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从封闭的计划经济到开放的市场经济,从传统的封建社会到现代的多元社会,人们的身份认同和需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传统观念的崩溃和新兴观念的崛起,使得人们的受众身份日益多样化和个性化。
首先,社会结构的变化导致了受众身份的多元化。
过去,中国社会以工人、农民、干部等为主要社会群体,传媒在信息传递中更倾向于满足这些特定群体的需求。
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同职业、阶层和年龄段的人们成为了主要的受众群体。
这就要求传媒更加客观全面地满足各类受众的需求。
其次,价值观念的多样化引发了受众身份的个性化。
社会转型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
过去,中国社会普遍倡导共同的道德和行为准则,人们的思想相对单一。
但如今,信息技术的进步和民主文化的兴起使得人们对于价值观念抱有更加多元化和个性化的态度。
四十年来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
一、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经历了飞速发展的四十年。
这一发展历程充满了辉煌与挑战,堪称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领域之一。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分析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历程,以期为读者呈现一个客观而全面的图景。
二、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 改革开放初期的新闻传播体制改革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新闻传播体制经历了根本性的改革。
在政策层面上,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文件,如《新闻出版管理条例》,《广播电视管理条例》等,建立和完善了新闻传播行业的法规制度。
2. 传媒机构的多元化发展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的传媒机构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
许多新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媒体相继建立,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行业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格局。
三、新媒体时代的来临1. 互联网的兴起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我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互联网媒体成为新的传播评台,改变了传统传媒的发展模式。
2.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融合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成为行业的重要趋势。
传统媒体纷纷开设全球信息站、博博、信信等新媒体评台,通过多渠道传播信息。
四、新闻传播技术的进步1. 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移动智能设备成为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主要渠道,新闻传播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
2. 大数据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大数据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帮助传媒机构更好地了解受众需求,精准推送信息,提高信息传播效率。
五、新闻传播行业的挑战与机遇1. 传统媒体面临的困境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媒体面临着来自新媒体的激烈竞争,广告收入下降、发行量减少等问题成为传统媒体的困扰。
2. 新媒体的发展壮大与传统媒体相比,新媒体具有快速、多元化、互动性强等优势,发展迅猛,成为新的市场主导力量。
六、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前景展望我国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但同时也蕴藏着巨大的机遇。
传媒的改革创新应坚持六个理念
刊首语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增强文化软实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
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精心构建对外话语体系,发挥好新兴媒体作用,增强对外话语的创造力、感召力、公信力”。
要“着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阐释好中国特色”。
这些要求都切中时弊,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要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传媒的新指示、新要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笔者以为,传媒业在移动互联时代下的改革创新,应该牢固树立下述理念,全面更新思维方式。
一是要解放思想。
马克思主义的最终价值追求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我们的思想要不断地解放,才能接近认识真理,适应环境和时代,也只有解放和发展文化传播的生产力,才能解放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创新活力,包括信息传播力,这是文化走向大发展大繁荣的前提条件。
要发扬民主,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权,在依法的前提下,鼓励自由的探索、自由的表达和自由的创作。
不可否认,目前还有很多过时的条条框框在左右着我们的思想、限制着我们的行动,我们要毫不犹豫地从这些思想羁绊中脱离和解放出来,才能甩开膀子、轻松愉快地大踏步前行。
二是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和要义。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党的根本宗旨。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者。
文化创造的活力和动力蕴藏在亿万人民之中,尊重文化包括传播业的发展规律,要充分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地位,推动文化的解放和文化的民主,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是文化走向发展繁荣的必由之路。
传媒业的“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受众。
新媒体事件的受众参与浅析
新媒体事件的受众参与浅析摘要:在当今社会,新媒体事件不断成为被关注的焦点。
依托于新媒体技术的进步,受众的能动性不断增强,借助新媒体提供的多种方式参与到新媒体事件的传播中,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新媒体事件的传播过程,可以说是受众不断实现自身在事件传播中参与性的过程。
本文通过对新媒体事件受众参与的内涵、参与度、原因和影响的分析,以引导大众传媒尤其是新媒体更加重视受众参与的实现,发挥其正面效应。
关键词:新媒体事件受众受众参与近年来,新媒体事件频发,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学者们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
对于“新媒体事件”(New Media Event)的定义,众说纷纭,尚未形成统一的观点。
本文对这一概念做如下界定:“新媒体事件”(New Media Event)脱胎于美国著名传播学者丹尼尔・戴扬和伊莱休・卡茨提出的“媒体事件”(Media Event)的概念,是指依托开放互动式新媒体技术的发展,通过以互联网、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重点参与传播,从而产生重大社会影响力的媒体事件。
“相对于传统的社会事件,新媒体事件具有传播速度快、受众参与程度高、社会轰动效应强等方面的特点。
”①本文基于新媒体事件广泛的受众参与特点,以分析新媒体事件受众参与的内涵、参与度、原因以及受众参与新媒体事件传播所产生的影响。
新媒体事件受众参与的内涵受众参与是受众作为传播过程中的一个独立要素参加到传播活动中的观念和行动。
受众参与理论概念源于社会参与理论,又称受众介入理论。
由美国学者J ・A・巴伦在1967年发表的《对报纸的参与权利》一文中最早明确提出,渊源于美国宪法中有关公民权利的一种受众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众参与媒介的观念迅速扩散;从90年代开始,特别是互联网被广泛应用以来,传播渠道迅速增长,传媒与受众的互动性空前加强;进入21世纪,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传媒环境更是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2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互联网普及率攀升至31.8%;手机网民规模达到2.77亿。
新闻传播学的社会影响与民众参与研究
新闻传播学的社会影响与民众参与研究新闻传播学作为一门重要的社科学科,研究了新闻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等方面的问题。
它不仅是了解新闻行业运作的学科,更是研究社会影响与民众参与的重要领域。
本文将以新闻传播学的视角,探讨其在社会影响和民众参与方面的研究。
一、新闻传播学的社会影响研究新闻传播学关注新闻对社会的影响力,通过对新闻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进行研究和分析,揭示新闻对社会行为和社会议程设置的影响。
1. 新闻媒介对社会舆论的塑造作用新闻媒介是信息传播的重要渠道,通过新闻报道和评论,对社会舆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新闻媒介的选择和报道内容的呈现,会引导公众对某种事件或议题的态度和看法。
例如,媒体对环保问题的关注与呼吁,推动了社会对环境保护的重视。
2. 新闻传播对社会行为的影响新闻报道对人们的言论、行为和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影响。
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新闻传播更加频繁和迅速,更容易引起公众的讨论和行动。
例如,一篇有关社会公义的新闻报道可能会引发公众对人权保护的讨论和相关行动。
二、新闻传播学的民众参与研究新闻传播学研究民众对新闻参与的程度和方式,探索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意义和影响。
1. 社交媒体平台上的民众参与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公众参与新闻传播的方式多样化。
在这些平台上,公众可以通过点赞、评论、转发等方式参与新闻话题的讨论。
新闻媒体也可以通过社交媒体平台与读者进行互动,获得反馈和意见。
民众参与的程度和方式,反映了公众对新闻报道的关注程度和态度。
2. 公众参与对新闻报道的价值公众参与新闻传播不仅满足了公众获取信息的需求,还能够提高新闻报道的透明度和可信度。
公众的参与促使新闻媒体更加关注公众需求和反馈,提供更加多元化和准确的信息。
同时,公众参与也激发了公众对社会公义和民主价值的关注,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结论新闻传播学的社会影响与民众参与研究,关注了新闻传播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影响。
通过研究新闻媒介对社会舆论的塑造作用和新闻报道对社会行为的影响,可以更好地理解新闻的社会意义和影响力。
对媒介受众分析研究研究文献综述
对媒介受众分析研究研究文献综述【摘要】新闻媒介的功能定位和受众定位是媒介经营策划的两大支点,如果说功能定位更多的是着眼于媒介性质,由媒介主持人(主办者)自身的主观愿望确定,带有更多的以“传者为中心”的主观色彩的话,那么,受众,作为一种广泛性、客观性的存在,作为传播活动的起始点与最终归宿的对象,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实实在在的、不以任何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的制约。
它与功能定位在一起,相辅相成,共同决定着媒介传播的内容、风格和整体面貌,并最终决定着媒介传播的成败得失。
研究受众,分析受众,重视、了解受众的兴趣和需求,已经成为今天所有媒介从业人员的共识和必需。
综述明确了受众的概念、表明了媒介受众观的重要意义、阐述了我国新时期受众的基本特点以及为了适应变化了的受众媒介应该做出哪些调整。
【关键词】受众受众分析媒介受众观媒介变革【引言】受众,是传播过程的构成要素,是信息传播链条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传播过程赖以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现代传播学研究表明,传播并非单向的过程,它并不以受传者接受信息为终止,而以受传者对信息作出反应为新的起点。
传播者根据受众提出的反馈信息,调整传播内容和方式,对提高传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上述内容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共性规律,在大众传播模式由传播者本位的“传受式”向受众本位的“受传式”迅速转变的今天,了解、分析并力图把握我国媒介受众的新需求,从而提出一些有针对性的应对措施,对我国媒介产业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定位,寻找自己新的生长点具有积极的作用。
随着社会信息渠道的日益通畅和人们科学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受众的欣赏品味越来越高,他们的需求逐渐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他们用一种从未有过的“挑剔”的眼光看待媒介内容。
中国的受众正在走向成熟。
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只是被动地接受我们已制作好的新闻产品,而是希望成为传媒的主体,参与其中。
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媒介从业者就不得不考虑受众不断变化着的需求,制作出令受众满意的媒介产品。
新媒体时代受众赋权和记者去权如何改变了社会结构
新媒体时代受众赋权和记者去权如何改变了社会结构?其作用机制是什么?随着网络技术的勃兴,新媒体因其独特的开放性,互动性,虚拟性,即时性等特点,渗透到社会的各个层面。
媒介的独特性赋予了受众更多的权利,记者的权利逐步消解,从而导致了社会结构的重构与解构,使得当前社会形成了新的态势。
在欢喜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应看到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隐患,从而更好地做出调整。
所谓受众赋权就是媒介的进步赋予了受众更多的话语权,媒介使用等权利,使其主体性增强,打破媒介束缚参与到实际的社会活动中来。
而从权利守恒角度来看,一方的赋权则会带来另一方的去权。
记者作为大众的哨兵,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其传播权、话语权、把关权等则正在慢慢被消解。
新媒介时代下,权利的变更使得由个人、群体、宏观社会所组成的社会结构也随之改变。
受众传播权利的增加,个人意见的表达更加自由,产生了多元的社会文化,朝着更加民主自由的方向发展。
而同时记者和主流媒体的权利消解,又带来社会合意难以形成,社会控制力不足等负面影响。
一、权利的变更对社会结构的改变(一)、“多元意见的民主表达”伴生“乱象频发的信息环境”网络媒体时代,媒介赋予了大众更多的表达权,借助社交媒体,人们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对社会事件的意见和看法,也可以分享有关生活的经历和感悟。
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媒介赋予人们更多的话语权,打破了传统媒体时代专业媒体的话语垄断。
在公共议题面前,人们有了更多发言权,作为个人,有权利参与社会议题的建设当中,意见表达更为自由。
我们同样应该注意,受众话语权的加重也会带来某些乱象的发生。
人们拥有了公开表达的权利,所产生的信息量成指数倍增,这就大大提升了信息把关和信息控制的难度,由此则会引发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甚至导致谣言的频发,污染了信息环境,误导人们的判断。
同时,公众在意见表达时,情绪因素往往会左右人们的理性思考,导致意见表达的情绪化,以致新闻后真相、新闻反转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网络塑造了“群体智慧”还是“群氓迷失”网络文化的多元化促生了人们圈层化的形成。
浅谈媒介融合时代的受众观念
规模 受众抽 样调查 受到 国内外新 闻传播
学界 和业 界关注 , 被誉为 “ 中国新 闻史上
在受者 中心论中 ,上世纪 8 O年代 受 众理论探讨 的重点是受众需要论 , 强调媒
受 众调查 的重点 已转 向把受众作 为传播
的一次 突破性行动 ” , 自此受众研究 作为
传播 学的重要 研究 内容进入 我 国新 闻传 播学界和传媒业 界的研究领域 。
暗 、或强 或弱 地起 着 各种 制 约作 用 , 即 “ 受者 中心论 ”。
体上形成一种散 布型网状 传播结构 。 在这 所 和北京 新 闻学 会调查 组开展 的北京市 种传播 结构 中 ,任 何一个 网结都 能够生 报 刊读者 、 广播听众 、 电视观众调查 , 这是 产、 发 布信 息 , 所有 网结 生产 、 发布 的信息
“ 本土化”。 受众在传播 学上 , 泛指媒介信息 的接 受 者。 在 大众传播 领域 里 , 受众 指的是 大
是指三 大新 闻媒介 即报纸的读者 、 广播 的 听众和 电视 的观众 。 在相 当长 的一段 时期
到今天 , 操作 简易快捷 的互联网 已被公认 受众 在新媒体 环境下 新 闻传 播活动 中的 为是继报 纸 、 广播 、 电视之后 的第 四大媒 本 性 的转 变。 在互联 网媒介 中 , 无论 是信 息 发布者还 是信息接受者 , 他们 首先都是 网络媒介 的共 同使 用者 。 因此 , 互联 网上 并 不存在 固定 的信 息接 收者群 体这一 概 念, 故 而不存在 传统意 义上 的 “ 受众 ”这
介 要服从于 、 服务于受众 的需要 ; 9 0年 代 直 接迅 速地反馈信息 , 发表 意见。 同时 , 网
葑 闻嗡謦
2 o 1 3 年 第1 2 期 - l 2 7
新型媒体的创新与改革
新型媒体的创新与改革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日益成熟,新型媒体的创新与改革已成为一个越来越热门的话题。
新型媒体不仅仅是一个名称,更是一种新的媒体形态,它已经成为了传媒领域内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
新型媒体的创新与改革涉及到多方面的技术、理念和业态的变革,也包括社会文化的转变等方面。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新型媒体的创新与改革,以及它对传媒行业的影响。
一、新型媒体是网络时代的产物,是一种新型的媒体形态。
它打破了传统媒体的时间、空间限制,可以对内容和形式进行更为灵活和多样化的表达。
传统媒体主要是指纸媒、电视、广播等媒体,而新型媒体则是指网络、移动设备等媒体。
在新型媒体的创新与改革中,技术变革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新型媒体的产生离不开互联网技术的支持,而对于新型媒体而言,技术创新才是赢得市场的关键。
比如,当前的人工智能、大数据、AR/VR等新技术的普及,不仅使内容创造更加丰富,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营销方式,带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除此之外,新型媒体也不断深化着其内容的更新,从而让用户得到更加充实的娱乐体验。
二、新型媒体创新的核心——用户体验在新型媒体发展过程中,用户体验一直是创新的关键核心。
新型媒体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优势在于,可以让用户更加自由地体验内容。
尤其是对于新型媒体中的游戏、音乐、短视频等业态,人们可以通过移动设备随时随地进行娱乐。
在新型媒体中,人们不仅可以听到声音、看到视觉内容,也可以通过互动玩法、社群互动的方式加深自身的参与感。
通过大量的数据分析和用户测试,新型媒体的互动性、多样性、即时性等优势凸显,让用户的使用体验更为丰富。
三、新型媒体创新对传媒行业的影响新型媒体的创新与改革极大地影响了传媒行业的发展,起到了一种催化器的作用。
传统媒体在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必须尽快加强创新改革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而新型媒体不仅提高了传媒业的效率,同时也创造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娱乐、广告、电商等行业在新媒体的引领下,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进一步扩大了市场规模。
受众与新闻作品之间的“意义”互动——从媒介文化理论角度分析
成 ,具有一定的物质形态并且其 内涵的意义取决于
讯 息 的 发送 者 或接 收者 ”。简单 来 说 ,即是 指 受 众在 解 读 媒 介 文本 意 义 的 同 时会 将 自身 的经 验 和 立场 带入 其 中 ,并 且通 过 将社 会 实 践 与文 本原 始 意 义 的 相互融合产生 出全新的认识 和理解。这既是 费斯克 的媒 介 文 化理 论 的创 新 之 处 ,也 是对 受众 和新 闻作 品之 间 的“意 义 ”互 动进 行研 究 的出发 点 。
收稿 日期 :2017—O8— 13 作者简介 :金旭 阳(199O一 ),女 ,黑龙 江齐齐 哈尔人 ,渤海大学文学院新闻系 ,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史。
158
义 表 现 力 最 为 丰 富 的代 表 性 媒 介 产 品 当属 展 现 真 实题材 的纪录片。例如 ,《航拍 中国》作为一部取材 自然生 活 的 写实 纪 录 片 ,媒介 文 本原 始 意 义表 达 上 的 多义 性 和灵 活 性 在其 中 的表 现 较 为 突 出 ,其 创 作 意 图 明显 体现 在 制 作者 对 于 主题 地 点 的选 择 方 面 。 在 第 一 季 中就 分 别 选 择 新 疆 、黑 龙 江 、海 南 、上 海 、 陕 西 和 江 西 六 个 地 区 ,取 中 国东 、西 、南 、北 、中 之 意;地理位置的重大差异使得纪录片 中呈现 的 自然 风 貌 和 人文 风 俗算 得 上 是 各有 千 秋 ,最 大 限度 地 延 伸媒介文本 内容表现的张力。尤其是媒介文本的多 元化取材直接影 响着受众对 于媒介 文本 中原 始意 义 的接 受 程 度 ,所 以 ,在 新 闻作 品 中所 表 现 出 的 空 间差 异 和时 间跨 度 ,不 仅 将 吸 引 的 受 众 范 围 扩 大 , 还 拓展 了受 众 接收信 息 的广度 与 深度 。
受众为媒体设置议题
受众为媒体设置议题受众在传播过程中的作用1、对传播内容的选择取向具有决定性作用受众可以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与取舍,通过对媒介传播过程的认可与抵制的态度表示来影响传播者对传播内容的选择取向。
2、对媒体风格的定位具有重要影响力受众长期来逐渐形成的,对某一媒体的报道内容、形式、方式,及其报道传统、行为作风等方面的风格和特点的优劣与好恶的评价,以及对某一媒体阅读(收听、收视)习惯和购买行为的形成和由此产生的对这一媒体表示认可的心理定势,引领和规范着这一媒体风格的逐渐形成。
3、对媒体改革创新的进展具有强大推动力受众不断变化的新需求对媒体的改革与创新有着重要影响作用。
可以说,是受众在推动着媒体不断改革与创新。
4、对传播主体的工作具有评价监督权受众可以通过对媒体传播或给与认可、肯定,或进行抵制、排斥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来监督并规制媒体及传播者及时调整自己的传播内容、传播形式、传播方式及传播策略。
当今社会条件下的受众已经不再是射击场上的靶子,中弹即倒。
相反,受众作为讯息的接收主体,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这种自主性一方面表现在受众对媒介的选择性接触上,也就是说受众可以自由选择媒介,另一方面表现在受众在接触媒介后面对媒介传播的讯息所具有的选择性心理,包括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和选择性记忆。
二、关于议程设置议程设置理论强调,媒介决定了人们想什么。
并且提出了“拟态环境”的概念,认为我们所生活的环境不是世界的本来面目,而是由大众传播活动形成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客观环境的镜子式再现,而是大众传播媒介通过对新闻和信息的选择、加工和报道,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所提示的环境。
但事实上,这忽略掉很重要的一点,那便是这个“拟态环境”的原型,媒介环境中的媒介事件和媒介人物是基于受众而存在的,由于受众所产生的这些要素,才使得媒介有事情可报道。
(一)、受众为媒介设置议题是对新闻传播探索和发展的必然结果众所周知,早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过度相信新闻媒介的传播威力,认为它能够横扫一切,新闻媒介发送的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会产生传播者预期的效果。
评析:新闻评论中的受众观
评析:新闻评论中的受众观评论是时代的号角,任何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新闻评论总是以高瞻远瞩的姿态,关照现实,反思历史,成为直接影响社会舆论的最权威、最有战斗力的媒体武器。
故广播电视台常有“新闻立台评论强台”之说。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面临经济建设中的一系列新事物、新问题,新闻评论更是顺应主流、抓住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主要矛盾精辟分析,释疑解难,指明方向。
如何引导人们正确辨识、抉择,使新闻评论的空间变得更为广阔,题材更为丰富,社会作用更大。
这要求媒体和评论者更加注重研究受众,重视受众需要,更好地发挥评论无可替代的作用。
受众需要决定新闻评论的社会作用和价值新闻评论是就当前工作和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发表看法和主张,它的价值体现在评论播发后在社会上的反响,可以说,受众能否接受决定着新闻评论传播价值的实现。
新闻被受众接受历来被认为是完整的新闻传播活动的终端,是实现其价值的最终环节。
按照传播理论:“受众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大众传播的参与者”,受众“能够决定一个传播内容、一个传播世界,甚至传播者本身的发展前途。
”同时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由于生活经历、职业选择、知识水平、道德修养、性格习惯和情趣爱好等不同,往往会产生不同的心理。
这就使得受众对媒体的传播内容的选择有倾向性。
因此,在新闻传播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的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如何认识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
这个问题贯穿于传播活动的始终,直接影响传播效果。
研究新闻传播传受关系的核心是认识受众。
认识受众在新闻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传者、受众与传播内容的关系,这正是确立受众观念的关键所在。
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相互依存,受众是传播行为的接受者,是传播活动中信息流通的目的地。
离开了受众传播就失去了意义。
传者只有传播那些符合受众实际需要的信息才会被受众接受,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新闻传播的全部社会意义和审美价值只有在受众的接受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
就新闻评论来讲,一方面,与新闻的其它体裁相比,新闻评论具有说理性强的特点,而媒体的主要对象是一般受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受众观对我国传媒改革创新的意义
一、受众观的综述
传统的传媒模式以信息生产者为主导,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受众的地
位并不突出。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受众观作为传媒
理论中的重要概念逐渐受到重视。
受众观将受众作为信息传递的核心,重视受众的需求、参与和反馈,从而实现传媒与受众的双向互动。
在
我国传媒改革创新的进程中,受众观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
探讨受众观对我国传媒改革创新的意义。
二、受众观对我国传媒改革创新的推动作用
1. 强调受众需求,丰富信息传递形式
受众观突出了受众的需求和参与,传媒改革创新的关键在于更好地满
足受众的需求。
传统的传媒模式往往以数量为主导,而受众观则更加
注重质量。
在我国传媒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受众的需求,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信息传递形式,满足不同受众裙体的需求,提
高信息传递的质量和效果。
2. 推动传媒的创新发展,增强竞争力
受众观强调传媒与受众的互动,这种互动关系需要在传媒的发展中不
断推进和加强。
在我国传媒改革创新的过程中,传媒机构需要不断创新,提升自身的竞争力。
利用新技术、新媒体等手段,积极开展互动
传播,不断丰富内容形式,提高传媒产品的品质,以吸引更多的受众,从而增强传媒的竞争力。
3. 增强社会凝聚力,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受众观强调传媒与受众的互动和参与,能够增强社会的凝聚力,促进
社会的和谐发展。
在我国传媒改革创新的进程中,传媒应当注重倾听
受众的声音,关注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积极参与社会议题的讨论和
引导,引导受众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三、受众观对我国传媒改革创新的挑战与应对
1. 意识观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传媒模式下,信息生产者往往占据主导地位,受众的地位相
对较低,受众观需要在我国传媒改革创新的过程中,推动观念的转变。
传媒工作者需要意识到受众的重要性,认识到受众对于传媒的影响力,转变工作方式和理念,重视受众需求和参与。
2. 技术手段的应用
受众观要求传媒与受众进行双向互动,传媒机构需要借助先进的技术
手段,积极开展互动传播。
在我国传媒改革创新的过程中,需要不断
引进新技术、新媒体,充分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等评台,开展双向
互动传播,拓展传媒的传播渠道,提高传媒的传播效果。
3. 创新内容的生产
受众观要求传媒提供多样化、多层次的信息传递形式,传媒机构需要
不断创新内容的生产。
在我国传媒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应当充分了解
受众的需求,不断创新内容形式,提高传媒产品的品质,以满足受众
的需求。
四、结语
受众观作为传媒理论中的重要概念,对我国传媒改革创新具有重要的
意义。
通过强调受众需求、推动传媒的创新发展、增强社会凝聚力,
受众观能够促进我国传媒的发展。
然而,在我国传媒改革创新的过程中,受众观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在意识观念的转变、技术手段的
应用、创新内容的生产等方面加以应对。
只有不断深化受众观的内涵,推动传媒与受众的互动和参与,才能更好地实现我国传媒改革创新的
发展目标。
五、受众观在我国传媒改革创新中的实践
在我国传媒改革创新的进程中,受众观的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传媒机
构需要认真贯彻受众观的理念,积极接受新媒体和新技术的挑战和改变,不断深化与受众的互动关系,提升传媒产品的质量和影响力。
1. 创新内容生产,满足多样化需求
在受众观的指导下,传媒机构需要开展大量的调查研究,了解不同受
众裙体的需求和兴趣。
根据这些调查结果,传媒机构可以针对性地制
定内容生产计划,推出更多元化、创新性的内容产品,满足不同受众
的需求。
通过制作各种类型的节目、发布多样化的新闻报道、推出丰
富多彩的社交媒体内容等方式,吸引更多的受众参与和关注,从而不
断提升传媒产品的影响力。
针对新媒体时代受众需求变化的特点,传媒机构还可以积极开展线上
互动,例如通过社交媒体评台进行博博互动、直播互动等方式,与受
众开展更加深入的互动传播。
这种互动传播不仅可以更好地了解受众
需求,还可以增加传媒产品的知名度与关注度,有利于提升传媒机构
的品牌形象。
2. 推动技术创新,拓展传播渠道
随着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传媒机构需要加大对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以拓展传播渠道,满足受众的多元化需求。
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传媒
机构可以实现个性化推荐,更精准地推送受众感兴趣的内容;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传媒机构可以推出更加生动、立体的内容产品,吸引更多受众的关注和参与。
另外,传媒机构还可以积极借助移动互联网的便利,充分利用手机客户端、移动全球信息站等渠道,将内容推送到受众手中,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和便捷性。
3. 深化与受众的互动交流
除了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传媒机构还需要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交流,深化双向交流。
通过邀请意见反馈、话题讨论、线下交流等多种方式,与受众进行多层次、多角度的交流,了解受众对传媒产品的看法和建议,及时作出调整和改进。
传媒机构还可以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开展公益性报道等,增加与受众的共鸣,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提升受众对传媒机构的认同感和信任度。
六、受众观在我国传媒改革创新中的成果与展望
在我国传媒改革创新的进程中,受众观的引入与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通过不断深化与受众的互动、创新内容的生产、推动技术创
新和拓展传播渠道,传媒机构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得到了提升,受众的
满意度和参与度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未来,在我国传媒改革创新的进程中,受众观仍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加强受众与传媒机构的互动和参与,可以更好地满足受众的需求,提高传媒产品的品质,增强传媒机构的竞争力。
通过推动技术创新和
拓展传播渠道,可以更好地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实现传媒产品的多
样化、个性化传播。
通过深化与受众的互动交流,可以更好地增加与
受众之间的共鸣,提升传媒机构的社会形象和公信力。
受众观在我国传媒改革创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只有不断深化
受众观的内涵,提升传媒产品的品质和影响力,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
传媒行业向着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方向发展,更好地满足广大受
众的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提供优质、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服务。
相信随
着受众观理念的不断深化和实践,我国传媒改革创新一定能够取得更
为明显的成果和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