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对比表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比较
二 内容:
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 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 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 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 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三 影响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维新派发动和领导的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和资 本主义改良运动。它虽然失败了,但是它所宣传的资产阶级思想,却引 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极大反映,更多的人了解和接受了资产阶级维新思 想,更多有识之士开始思索救国救民之路,因此,客观上起到了思想启 蒙的作用,它是近代首次思想解放运动。
二、封建统治势力与维新派实力的强弱不同:
武士阶层,对幕府统极为不满,甚至发展到“恨主如仇”的严重程度,一部分武士开始 向资产阶级转化,这就使幕府陷入极端孤立的地位。1864、1865年幕府两次发兵征讨长州 藩,标志着幕府与强藩的矛盾也已公开化。维新势力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抬出天皇为旗 帜,与反幕府的强藩相结合,既有基地,又有军队,广大农民和市民也积极参加和支持反幕 武装,因此组成强大的维新阵营,一举推翻了幕府旧政权。 中国自秦朝以来,基本上是一个大一统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明清时君主专制制度 空前强化。辛酉政变后四十多年,清廷实权一直牢牢掌握在慈禧手中。晚清时虽出现过地方 实力派,但关键时刻都无一例外地效忠慈禧。中国维新派没有日本那样的强藩作后盾,更无 可能拥有自己的据点,独立地创建和训练军队。维新派尽管曾得过几个军机章京的头衔,但 从未真正夺到过政权。
戊戌变法
一 背景:
(1)19世纪末民族危机严重。——历史使命:救亡图存。(原因主要
原因是帝国主义的侵略;重要原因是清政府腐朽统治。
(2)19世纪末(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历史使命: 发展资本主义。原因见前。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标志——1894年“公车上书”) (4)90年代:资产阶级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
对比表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①社会背景:日本方面——人民反抗持续而猛烈;新兴的阶级力量相对较强;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较大分化。
中国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很不充分;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列强勾结,封建势力比较强大。
②领导力量:日本——中下级武士拥有较大武装力量,通过武装倒幕使天皇掌握实权,改革的阻力相对薄弱。
中国——改良派不能发动群众,寄希望于毫无实权的皇帝,虽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的诏书,但根本无法实施。
③国际环境:日本——明治维新期间,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争夺殖民地高潮还未形成。
西方列强正加紧侵略中国,客观上也为日本发展资本主义提供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中国——维新变法期间,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迫切需要开拓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市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在这样的背景下变法图强,为帝国主义列强所不容。
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郑和下西洋和新航路的开辟都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二者有共同之处,但也有明显的不同。
第一,从时间上看,郑和下西洋比欧洲的达·伽马、麦哲伦和哥伦布的航海早半个世纪。
在规模和航海次数方面,外国与中国是无法比较的。
这说明中国人民有足够的能力和胆略征服海洋。
第二,从目的上看,郑和下西洋主要是政治目的,宣扬国威,内容是贡赐贸易,形式是以和平友好交往为主;西欧主要是出于经济目的,侵占海外殖民地,进行资本原始积累。
第三,从影响和后果来看,郑和下西洋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国家人民的友谊,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赏赐式的贸易是违背经济规律的,给明政府造成巨大的经济负担;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成长和资本主义时代的到来。
同时,其规模、影响越来越大,为后来大规模的殖民扩张打下了基础。
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比较(1)从历史背景来看:文艺复兴发生在14—16世纪资本主义萌芽时期。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在西欧封建社会内部孕育成长,文艺复兴是新兴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反映,但当时成长中的资产阶级还没有一套成熟的政治理论和完整的思想体系,于是他们从具有现实主义精神的古典文化中寻找斗争武器,借用古典文化来表达自己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是中国和日本历史上两个重要的时期,分别发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这两个时期的改革都试图从根本上改变各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但最终的结果却截然不同。
本文将对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成败原因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背景不同。
明治维新发生在日本明治时代(1868-1912年),当时日本正面临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国家处于危机之中。
而戊戌变法则发生在清朝末年,中国正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社会问题日益严重,经济衰退,民族危机加剧。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动力不同。
明治维新得到的推动力主要来自于日本的精英统治集团,他们热衷于西方近代化的思想和制度,并认识到只有进行变革才能使日本在国际竞争中生存下去。
而戊戌变法则主要受到中国的理学、保守主义和守旧思想的约束,改革的动力较为薄弱。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目标不同。
明治维新的目标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强大的国家,通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和制度来提升国家实力。
在政治上,明治维新废除了封建制度,实行了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推动了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在社会上,进行了教育改革,提倡平等和进步的价值观。
而戊戌变法的目标是挽救清朝的统治,尽力保持朝廷的权威和地位,以及推动一系列的社会、政治和军事改革。
由于各种原因,这些改革都未能实现。
第四,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在执行和实施方面也存在差异。
明治维新得到了日本政府的大力支持和集中的权力,政策的执行力度较强。
明治维新时期涌现了许多杰出的政治家和改革者,他们有强烈的决心和才华,能够推动变革。
相比之下,戊戌变法时期中国政府无力有效执行改革政策,各种内外因素阻碍了改革的进展。
当时中国的政治贪污腐败现象严重,也使改革难以推进。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在国际环境的影响力也不同。
明治维新发生在列强争霸的背景下,日本意识到不进行改革就会被西方列强侵略和掠夺。
明治维新得到了一些列强的支持,包括美国和英国。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的异同
中国戊戌变法与日本明治维新相同点和不同点:中国戊戌变法(1898年)与日本明治维新(1868年)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背景相同:改革前两国都是落后的封建国家,资本主义都有一定发展,都面临着严重的民族危机;(2)方式相同:都是本国封建主自上而下进行的;(3)性质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4)内容相似: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5)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发展资本主义;(6)作用相同: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1)民族危机程度不同:中国在甲午战争后,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帝国主义在华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而日本被美国打开大门后,面临着沦为半殖民地化的危机;(2)依靠力量不同:中国依靠的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资产阶级本身的软弱性和妥协性,不敢发动和依靠广大的人民群众,而本国封建派势力又过于强大,而日本则是在推翻本国幕府统治后,下层的大名、武士纷纷支持变法;(3)结果不同:戊戌变法失败了,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4)影响不同:戊戌变法没有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但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而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并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不久后,对中国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表资料讲解
内容
中心内容是“练兵制器”.以“自强”为目的创办了军事工业;以“求富”为目标创办了民用企业;创办了近代海军;派遣留学生,创办近代学堂.
废藩置县,消灭封建割据势力,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确认土地私有权.
向西方学习,重视教育,引进技术,废除关卡,迅速发展资本主义.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梁启超在上海办<时务报>宣传变法。严复的《天演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结局与作用
结局: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作用: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以后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但是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成为一个具有极大侵略性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维新派的改革措施,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发动政变,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表
明治维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比较表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时间
19世纪60年代_90年代
19世纪60_70年代
19世纪90年代
代表人物
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背景(简要回答)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科学技术的洋务派.
19世纪中期,美国用大炮打开日本锁国大门,民族危机加剧.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严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目的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巩固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之六大不同
1、对政权的态度不同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都以西方为榜样,以改革为手段,企图在保留封建地主阶级特权的前提下,全面发展资本主义政治、经济、文化。
戊戌维新提倡君民共主,改革封建官僚机构,利用南学会变相推行地方自治制度;经济上要求“以工定国”;科学文化方面力主废除八股科举,积极发展资本主义教育、新闻、出版、文化事业,培养资本主义所需人才。
至于路线,戊戌维新领导人早期寄望于达官贵人,尤其是圣上光绪的一声谕旨。
政变后仍抱定“唯有一策,尊皇而已”。
明治维新的施政大纲同样是皇权专制与西方议会政治的结合。
早在政变前,维新派有名的《船中八策》就明言:“天下政权奉还朝廷,政令应出自朝廷”,“设上下议政局……万机应决于公议。
”这是明治政府的五条誓文的基石。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日本维新派在改革路线上死死抓住的也是个政变前并无实权的傀儡天皇。
明治维新是“具有资产阶级革命意义,并带有近代民族民主运动鲜明特点的一次资产阶级改革运动”。
它是以暴力夺取政权作为维新的前提。
虽然日本和中国都是封建专制国家,但两国历史差别很大,维新前夕的政局也截然不同。
日本大约在公元4—5世纪由大和朝廷完成了统一,经过7世纪中叶大化革新,确立了以天皇为首的中央集权国家。
公元12世纪末,源赖朝树立了武士政权,它代表新兴封建领主阶级利益。
这个政权的中央机构为幕府,把持全部朝政。
天皇大权旁落,只是日本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精神象征。
1603年,德川家族在江户建立幕府,明令将日本分为士(武士)、农、工、商四个等级,而掌权的武士阶级,又细分为许多阶层,上下尊卑,等级森严。
以幕府将军为首,下有诸侯(大名),其领地称藩国,政治经济军事上皆具有相对独立性,自成行政系统。
所以德川幕府统治制度又称“幕藩体制”。
19世纪30—40年代,一些经济实力雄厚、政治影响较大的强藩,如长州、萨摩、土佐、肥前等,成功地进行了“藩政改革”。
他们顺应商品经济发展趋势,引进西方先进生产和军事技术,积极扩大对外贸易,促进了藩内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
2012-4-21
惊 破 太 平 梦
几 只 蒸 汽 船
2012-4-21
国际环境
国际上英美对二者的前期态度基本相同,但 支持程度显著不同 * 对日:竞相扶植,并从经济、教育、军事、 思想上给予直接的物质军事援助;日本是小 国,地位不重要,列强争夺不激烈 * 对中:虽有赞助之举,从未提供实质性的 帮助;中国地大物博,列强竞相瓜分
君民共主、学习西方;在保存封建阶级特权的前提下, 君民共主、学习西方;在保存封建阶级特权的前提下,以改革 为手段 皇权专制与西方议会政治的结合
2012-4-21
续表:
明治维新 政治上, 废藩置县 废藩置县”;实行“四民平 内容 (1)政治上,“废藩置县 ;实行 四民平 政治上 等”;颁布《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 ;颁布《日本帝国宪法》 代天皇制。 代天皇制。 (2)经济上,改革币制;实行土地私有 经济上, 经济上 改革币制; 推行“殖产兴业 政策, 殖产兴业”政策 制;推行 殖产兴业 政策,发展资本 主义新经济。 主义新经济。 (3)文化上,倡导“文明开化 ,建立近 文化上,倡导 文明开化”, 文化上 文明开化 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倡导西化。 代教育体制;生活习俗倡导西化。 (4)军事上,建立近代军事体制并辅以 军事上, 军事上 武士道教育 结果 发展健康迅速,由于政治变革、社会 发展健康迅速,由于政治变革、 启蒙、人才建设有机结合比较紧急, 启蒙、人才建设有机结合比较紧急, 日本启蒙思潮得以转化为改造为社会 物质力量,取得了显著的实效。 物质力量,取得了显著的实效。 戊戌变法 (1)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政治:鼓励官绅士民上书言事; 政治 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精简机构,裁减冗员。 (2)经济:设立农工商总局,鼓励发 经济: 经济 设立农工商总局, 展农工商业。 展农工商业。 (3)文教:改革科举制度;鼓励私人 文教: 文教 改革科举制度; 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 办学;准许民间创办报馆、学会; 设立译书局。 设立译书局。 (4)军事:建立新式军队,装备新式 军事: 军事 建立新式军队, 兵器,按新法练兵。 兵器,按新法练兵。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比较表
全方位的学习,政治,经济,军 事,文化,法律等。 是一次改革,涉及各个方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改革要从根本着手。
应涉及各个方面,几个企业无法救中国。 个人的力量太小,改革需要政府大刀阔斧的改 。 人民是历史发展的推动者,改革要从基层做起 。
政府行为。 日本自上而下的改革争取民众的支 持
日本明治维新与俄国1861年改革比较一览表
内容
项目
背景 日本明治维新 19世纪中期闭关落后的国家,由于 商品经济发展,封建经济开始瓦 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 自上而下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通过改革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 保留了封建残余,走上了对外侵略 扩张道路。 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幕府统治危机 (内忧外患)。 政治、经注、社会生活、军事等方 面改革。 为摆脱危机,建立欧美式资产阶级 国家。 俄国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比较表(同性质比较)
项目 时代背景 国内 国际 领导者 参加者 明治维新 列强入侵激化国内矛盾;统治阶级 内部分化,幕府极端孤立。 西方列强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和市民、 商人、手工业者。 戊戌变法 清政府对外妥协退让,对内绞杀人民革命,守 旧势力强大。 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 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脱离人 民群众不同点
内容 总目标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两次改革比较(同时间比较) 以及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中国洋务运动 (1860—1894) 是不改变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的 基础上,学习西方的技术,主要 是军事。 最主要的洋务活动是创办企业。 学西方是清政府同意并得到支持 的个人行为。 中国学西方与中下层民众无关。 日本明治维新 年开始) (1868 启示
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之对比
关于中国戊戌变法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几点思考王科土木建筑工程学院学号2013301550120日本1886年的明治维新与中国1898年的戊戌变法,变法时间、变法前国情、变法目的等庶几近之,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日本经过变法国力愈强;中国经过变法,国力愈衰。
同样是变法图强,有关中国戊戌变法的失败和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第一,维新运动涉及的阶层和地理范围不同。
在阶层上日本明治治维新接近于全民运动,社会各阶层都被发动了起来,德川幕府的守旧势力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已经失去了藏身之所,不让它覆灭都难。
中国的戊戌变法几乎是几个“君子”孤军作战,没有社会基础,社会主体力量没有发动起来,维新派的活动基本上局限于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的小圈子,多数民众完全不知道变法的意义何在,更谈不上支持变法。
维新派不但脱离人民群众,而且惧怕甚至仇视人民群众。
表面轰轰烈烈的维新实际上浮在空中,很快烟消云散。
从地理范围上来说日本的明治维新,力量来自于政权难以涉及的周边地域,他们在维新之前就已经脱离德川幕府管束,他们通过海外贸易秘密筹集资金与军火,培训各方面人才。
这一切德川幕府不是不知道,是无能为力。
干柴一旦遇到火星,燎原之势就难以阻遏了。
变法的力量全部集中京畿之地,偌大中国周边地区几乎与变法无关。
如此变法,要成功何其难也。
第二,两国维新派领袖个人阅历和行政经验不尽相同。
明治维新聚拢了一大批能人,包括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这些人绝非康梁可比,他们都是实干家,做事周密,组织能力强,具有政治远见,行政经验,敢于和善于开展斗争,是改革成败的重要条件之一。
德川幕府耍“奉还大政”鬼把戏(为的是延缓时间,以行反扑)时,维新志士们及时戳穿了阴谋,把兵力集中到京都,准备起事。
1868年1月3日,维新武装力量包围住皇宫,提出“王政复古”这一深得民心的政治口号。
相比之下,中国维新派领袖康、梁等都是些读书人,虽有进步的思想和丰富的知识,却缺乏行政经验,疏于政务,黯于世事,缺乏韬略。
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的比较
比较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之异同
相同点
1背景:改革前都面临严重的社会(民族)危机。
2性质:都是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进行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3目的:富国强兵、挽救民族危机、维护统治、发展资本主义。
4领导阶级相同。
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积极分子,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5内容:两国都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上采取了重大措施;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进行的。
6作用:都有利于本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不同点
1结果不同:日本成功中国失败
2内容不同:日本经济上有土地改革扶植垄断,政治上有设议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军事上有灌输武士道精神,文化教育上有建立一套完整学制文明西化内容,而戊戌变法这些都没有。
3影响不同:日本改革后摆脱了民族危机,资本主义快速发展,成为亚洲强国,中国民族危机统治危机更加严重。
4成败原因不同:日本封建势力相对较弱,资本主义发展则相对充分,是在倒幕成功后在以天皇为首的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联合改革,中下级武士政治斗争经验丰富,改革措施行之有效,并大力推行,且当时世界处于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因此改革成功,最终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并逐渐强大起来。
而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很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维新派缺乏政治斗争经验,改革又急于求成,且脱离群众仅仅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又想在维护封建统治的前提下改革,且当时世界处于垄断资本主义时代,所以改革必然以失败而告终,仍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成败比较
六、思想文化传统
戊戌变法: 中国儒家思想传统 思想文化根深蒂固, 比较难接受新鲜事物 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知识分 子容易吸收外国的新 思想、新文化,西方 学说普及早。日本的 大化改新就是最好的 证明。
七、结果
戊戌变法: 中国戊戌变法失败 了,中外势力更加紧 密的勾结在一起,中 华民族的危机进一步 加深。 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了, 逐渐使日本成为一个 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
谢谢观看!
总结
二、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 “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发 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 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持民族 独立的国家。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 面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 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二、国际环境
戊戌变法: 世界资本主义向帝国 主义阶段过渡,并开 始瓜分中国 。 明治维新: 世界处于自由竞争资 本主义时期,夺取殖 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 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对 西方列强力量的牵制, 为明治维新提供了一 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 境。
三、领导力量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 中国的维新派由有资产 成熟,但向资产阶级 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 转化的具有革新精神 士大夫领导,力量脆 的中下级武士充当了 倒幕运动的领导。他 弱,仅把希望寄托在 们懂得斗争策略,建 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立了军队和基地,分 身上。既没有基地, 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 也无兵权、财权,加 旧势力的任务,保证 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 之守旧势力强大,因 行。 而改革不能成功。
中国可以借以下几点:1.进一步对外开放,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2.重视教育,重视人才 3.民族团。 4.改变政治制度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
简要对比分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成败原因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都是中国和日本近现代历史中关键的政治事件。
本文将对这两个事件的成败原因进行简要对比分析。
一、政治背景不同明治维新是19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政权内部的改革运动。
明治维新成败的背景是日本幕府政权的衰败。
幕府制度在经历了几次政治危机之后,引发人民的不满,使得政治压力愈加增大。
在这种背景下,有力的政治势力逐渐崛起并创造了一种新的政治全新系统来完成维新,从而使得日本政体发生了质变。
戊戌变法则是中国清朝晚期的政治改革,具有不同的政治背景。
中国当时面临的是列强侵略和民族危机,社会矛盾尖锐,经济困难,政治体制腐败,导致人民不满意。
戊戌变法是指清朝政府在维护统治地位和应对政治危机的背景下,进行一系列综合性的立法与行政改革,试图革新中国政治制度,加强其国家实力,从而促进国家的发展。
二、改革方案不同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戊戌变法的改革内容也存在差异。
在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实行了大量西化改革,包括西化教育、新兵制度和官僚制等,还进行了一系列的土地改革和开放政策,以促进社会发展。
在戊戌变法的时期,中国尝试了许多政治体制上的改革,涉及到各个领域,例如太平天国后继军的撤军、海关稽查司、慈禧太后新政等等。
三、政治因素的不同宗教和文化等因素也在两个国家的政治改革中扮演不同的角色。
日本明治维新中,日本天皇的神权正确地被利用,作为领导强权和国家认同的象征;而在戊戌变法中,中国皇帝并没有成功地利用中国传统文化作为稳定政府和领导人民的道德基础,也没有利用宗教作为广泛推广改革的方式。
四、改革必须满足历史与时代脉搏无论是日本明治维新还是中国戊戌变法,其最终成功与失败也都与其不断地进行前进和尝试相关。
历史和时代脉搏不断变化,改革必须要满足不断变化的历史和时代要求。
综上所述,无论是明治维新还是戊戌变法,其成功和失败都与政治和历史因素以及具体的改革方案有关。
值得注意的是,成功的改革必须要顺应社会的新变化,通过推动中等的社会政治改革来改变国家的命运。
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比较中国的戊戌变法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探讨为什么日本学习西方比中国成功比较:相同点1、目的相同:都是想通过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的先进制度,对国内现状改革,摆脱现状,使国家强大2、手段相同:采取政治制度改革,并意图参照英国的方式,实行君主立宪制3、过程相同:都采取了各种向资本主义方向的改革方式,颁布一些法律维护新制度不同点(1)社会背景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农民的起义和市民的反抗斗争持续而猛烈,新兴地主和高利贷商人对自身处境越来越不满,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中下级武士对现实的不满增强。
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其二、中国的封建统治危机虽然十分严重,但由于封建统治者与帝国主义勾结,封建势力还比较强大。
(2)领导力量不同:其一、尽管日本资产阶级尚不成熟,但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充当了倒幕运动的领导。
他们懂得斗争策略,建立了军队和基地,分阶段完成了清扫敌对旧势力的任务,保证了国内改革的顺利进行。
其二、中国的维新派力量脆弱,仅把希望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加之守旧势力强大,因而改革不能成功。
(3)政策措施不同:其一、日本幕府统治被推翻后,明治政府发布命令,采取了一系列除旧布新的改革措施,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其二、在中国戊戌变法中,尽管光绪帝也颁布了一系列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变法诏书,但由于资产阶级维新势力并未掌握政权以及守旧势力强大,根本不可能实施。
(4)国际环境不同:其一、日本明治维新发生在19世纪中期,当时世界还处于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时期,夺取殖民地的高潮尚未开始。
由于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客观上为日本的明治维新提供了一个较为有利的国际环境。
其二、中国戊戌变法已是19世纪的90年代末,世界资本主义已经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成了列强瓜分的对象。
这时帝国主义列强也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国际环境对中国维新运动很不利。
为什么日本学习西方比中国成功戊戌变法中,中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2000多年)受封建思想影响严重,当时中国人民还未彻底的认识到改革的迫切性。
日本1886年的明治维新与中国1898年的戊戌变法
日本1886年的明治维新与中国1898年的戊戌变法,变法时间、变法前国情、变法目的等庶几近之,结果却有天壤之别。
日本经过变法国力愈强;中国经过变法,国力愈衰。
造成这种情形的原因多多:第一,治维新接近于全民运动,社会各阶层都被发动了起来,德川幕府的守旧势力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已经失去了藏身之所,不让它覆灭都难。
中国的戊戌变法几乎是几个“君子”孤军作战,没有社会基础,社会主体力量没有发动起来,多数民众完全不知道变法的意义何在,更谈不上支持变法。
表面轰轰烈烈的维新实际上浮在空中,很快烟消云散。
第二,日本的明治维新,力量来自于政权难以涉及的周边地域,他们在维新之前就已经脱离德川幕府管束,他们通过海外贸易秘密筹集资金与军火,培训各方面人才。
这一切德川幕府不是不知道,是无能为力。
干柴一旦遇到火星,燎原之势就难以阻遏了。
变法的力量全部集中京畿之地,偌大中国周边地区几乎与变法无关。
如此变法,要成功何其难也。
第三,日本有一个可资利用的王牌--天皇,明治维新是打着明治天皇旗号的,所有维新志士都麇集在天皇麾下。
天皇具有无可限量的号召力与凝聚力。
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天皇已经名存实亡,打出天皇这张牌,多少有些复古意味,日本人是个怀旧意识强烈的民族,天皇发布诏谕,无不响应。
可以说,明治维新的精神领袖是强有力的。
中国戊戌变法的情形大相径庭,光绪皇帝几乎等于傀儡,毫无作为。
作为满族皇帝,也难以乞求他具有什么了不起的感召力或凝聚力。
他自身难保,遑论策划变法。
谭嗣同与虎谋皮,劝袁世凯杀荣禄,谋皮不成反而丧命。
第四,明治维新聚拢了一大批能人,包括大久保利通、西乡隆盛、木户孝允等,这些人绝非康梁可比,他们都是实干家,做事周密,组织能力强。
德川幕府耍“奉还大政”鬼把戏(为的是延缓时间,以行反扑)时,维新志士们及时戳穿了阴谋,把兵力集中到京都,准备起事。
1868年1月3日,维新武装力量包围住皇宫,提出“王政复古”这一深得民心的政治口号。
戊戌变法志士的智商不一定低,但他们多为白面书生,仅依靠袁世凯这一事就足以说明能力上的不足。
明治维新,俄国1861改革,戊戌变法对比
明治维新,俄国1861年改革,戊戌变法对比与反思
当时中日俄都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三者的资本阶级都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来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转变。
而三国的背景却是不相同的。
当时的日本国内幕府统治加上外族入侵激化了许多社会矛盾;当时的俄国却被农奴制羁绊住了发展的步伐;而那时的中国正处在甲午战败和半殖民地困扰的水深火热之中。
同样是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同样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同样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为什么俄日成功,中国失败呢?
当时的中国是地主阶级的改革。
而日本和德国都是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中国未对封建制度作任何变动,单纯只是学习和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军事技术,只在器物上得到了些许的发展,思想实质仍是老样子。
俄日改造了封建制度,发展了资本主义。
在改革方式上,三个国家也不尽相同。
中国是在综理洋务的总理衙门和地方上办洋务的代表下所进行的与资本主义有密切联系的军事、经济、文教等活动;日本是在经过武装倒幕,肃清封建幕府势力的基础上实行的比较全面、广泛地向西方资本主义学习的改革;俄国是握有实权的沙皇代表贵族地主推行的改革。
由于各国国情的不同,这点决定了改革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改革不但要符合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还要符合国情跟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
改革要照顾到方方面面的事情,要注意到政治、经济、思想的协调发展等等。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十大差别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的十大差别一,改革的国情不同从1185年直到1868年明治维新前的德川幕府时代,日本的实际统治权都被各种不同的征夷大将军所掌握,日本的天皇只是一个名义上的统治者。
明治维新前,全日本大小诸侯有三百个左右,其中最大的诸侯是德川幕府。
德川幕府以天皇所封的征夷大将军为官职,挟天皇以令诸侯。
所以明治维新的第一步,就是要结束这种军阀割据的状态,建立全日本统一的中央集权政府。
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全国统一的中央集权统治,直到1898年戊戌变法前的清朝,除了其中有短暂的分裂状态,绝大多数时间一直都处于统一状态。
可是戊戌变法的第一步,却是从分裂中央集权内部开始,将原本统一的国家统治集团,分裂为“后党”和“帝党”这两大政治集团,最后甚至发展到要用武装政变来彼此消灭对方。
从分裂走向统一符合正义期待和历史潮流,从统一走向分裂,则注定要失败。
二,改革前的准备不同德川幕府末期,以下层武士阶层和地方诸侯为主的意在恢复日本天皇实际统治权的“尊王攘夷”活动风起云涌连续几十年,不但在思想上、军事上,而且在人才上、经济实力上等都为明治维新做了充分的准备。
戊戌变法从共车上书开始。
1895年4月,日本逼签《马关条约》的消息传到北京,康有为发动在北京应试的1300多名举人联名上书光绪皇帝,揭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
到1898年6月光绪皇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变法。
前后一共只有三年时间,除了在全国一些地方组织了强学会和出版了一些报纸为变法做宣传外,既无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准备,也没有思想上和人才上的准备。
尤其是作为发动变法的核心人物,康有为也完全不具备成熟的变法思想和能力,只不过是一时头脑发热,激于义愤而突然产生了上书变法的冲动,对于究竟应该怎样变法等,可以说完全没有任何准备。
准备越充分的改革越容易获得成功,缺乏必要准备的改革难免失败。
三,改革的领导者不同明治维新的领导者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大批,而且是在长达几十年的幕府末期的血与火的革命中锻炼成长起来的,成分包括职业革命家、各诸侯的职业军人和官僚,从事国际贸易的商人等。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对比表
军事方面
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训练新式军队
结果
日本逐步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摆脱了被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运
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改良转向革命。
启示
1、脱离人民群众;2、采取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3、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明治维新(1868年)
戊戌变法(1898年)
时代背景
国内
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入极端孤立地位
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强大
国际
世界处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领导者
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参与者
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市民、商人、手工业者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改革措ຫໍສະໝຸດ 施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比较表
内容
中心内容是“练兵制器”.以“自强”为目的创办了军事工业;以“求富”为目标创办了民用企业;创办了近代海军;派遣留学生,创办近代学堂.
废藩置县,消灭封建割据势力,成为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废除买卖土地的禁令,确认土地私有权.
向西方学习,重视教育,引进技术,废除关卡,迅速发展资本主义.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动“公车上书”,拉开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梁启超在上海办<时务报>宣传变法。严复的《天演论》为维新运动提供了思想武器。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实行变法。
明治维新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比较表
洋务运动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时间
19世纪60年代_90年代
19世纪60_70年代
19世纪90年代
代表人物
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
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
背景(简要回答)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打击下,清朝统治者内外交困,出现了主张学习和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的洋务派.
结局与作用
结局:甲午战争宣告洋务运动的破产;
作用:推动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以后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但是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成为一个具有极大侵略性的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
维新派的改革措施,触犯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
19世纪中期,美国用大炮打开日本锁国大门,民族危机加剧.
甲午战争后,中国民族严重;随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目的
为了维护清王朝的统治.
巩固以天皇为首的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专政,为发展资本主义创造条件.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比较
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比较110年前,中国发生了戊戌变法运动。
140年前,日本发生了明治维新运动。
这两次维新变法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
一、历史背景相近:两次维新都发生在19世纪中后期,中日两国都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
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持续。
外来侵略导致被迫“对外开放”,民族矛盾持续上升。
西方侵略客观上带来的先进生产方式和思想观点,有力地冲击了原有的封建生产方式和伦理纲常,催生了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和资产阶级的维新思潮。
二、目标性质类似:都是向西方学习,通过政府命令自上而下推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目的是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三、领导阶级相同:两国的维新领导人都出生在封建家庭,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他们的行为代表了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四、列强态度相似:英美出于自身利益要求对明治维新竞相扶植,政治上偏袒强藩,经济上源源提供工业品和武器,并协助培养人才、训练军队、改善军备。
戊戌变法中,广学会对戊戌维新的兴起有不小推动作用。
英美日驻华使馆,在政变时援救保护过部分维新领袖。
政变后,日本政府和政界要人,继续为维新派提供了活动场所和部分经费。
五、政策措施雷同:两国都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方面实施改革。
戊戌维新实际上就是以明治维新为榜样、亦步亦趋实行的。
不过,两者的成效和结局却大为不同。
明治维新的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一跃成为东方唯一的资本主义强国。
而戊戌变法仅仅昙花一现,中国依然挣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同时维新,为何结局不同?仔细分析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一成一败的原因,会发现其实有着诸多不同。
一、国际环境不同。
明治维新前夕的国际环境对日本极为有利。
英国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美国处于南北战争期间,法国处于普法战争前夕,沙俄则因克里米亚战争败北,元气大伤。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在远东的侵略对象主要是中国,对日本较为放松。
而在戊戌变法时期,1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列强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通过争夺殖民地的已经基本把世界瓜分完毕,中国成了列强在东方争夺的“惟一富源”。
戊戌变法明治维新比较简表
导
阶
级
维新派都是出生在封建家庭,但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
“维新三杰”等领导人大都是出生在幕府时代,同时又是深受西方资本主义影响的知识分子。
列
强
态
度
英、日两国对维新运动有试探性的支持和帮助。
英、美出于自身利益要求对倒幕派有扶植和援助。
异
革
命
大
势
太平天国运动失败,革命处于低潮,社会相对稳定
诸藩割据,革命处于高潮,社会相对动荡
维新派大都参加了倒幕派,斗争经验丰富,能力较强。
变
法
阻
力
受社会各种顽固势力的阻扰
主要阻力来源与幕府
推
进
方
法
操之过急,急功冒进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
改
革
侧
重
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个方面,涉及面广。
主要是政权建设。
斗
争
策
略
依靠皇帝,疏远群众,缺乏与其他阶级的联系。
暂时联系了人民群众,利用了人民群众的革命决心和力量。
文
化
差
异
士大夫抵触外来文化,试欧美为蛮夷之邦,鄙夷其文化
吸纳欧美文化,以欧美为师
社
会
基
础
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发达地区仅在东南沿海和长江流域,而中国国土面积大,占全国比重小。
资本主义经济因素发达地区在京畿地区,而日本面积狭小,故占全国比重大。
领
导
能
力
维新派都自幼成长在书斋。参加社会实践少,改革的依据来源与书本,能力较差。
戊戌变法、明维新比较简表
戊戌变法
明治维新
同
历
史
背
景
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人民面临双重革命任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戊戌变法(1898年)
时代背景
国内
列强入侵激化了国内矛盾;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入极端孤立地位
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强大
国际
世界处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
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
领导者
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发言论
军事方面
实行征兵制,建立近代化军队
训练新式军队
结果
日本逐步由封建社会转变为资本主义社会,摆脱了被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命运
失败,促使资产阶级的斗争由改良转向革命。
启示
1、脱离人民群众;2、采取改良道路,不符合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3、资产阶级力量薄弱,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
参与者
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市民、商人、手工业者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
改
革
措
施
政治方面
“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
经济方面
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来自代工业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社会生活方面
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
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幕府陷入极端孤立地位清政府对内依靠汉族官僚地主对外妥协退让共同绞杀人民革命守旧势力强大国际世界处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期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开始瓜分中国领导者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级武士有资产阶级倾向的知识分子士大夫参与者反幕府的强藩广大农民市民商人手工业者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联合少数官僚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经济方面允许土地买卖引进西方技术鼓励发展近代工业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努力发展教育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