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学习的性质参考资料
高中物理必修三 新教材 学习笔记 第9章 章末素养提升
章末素养提升物理观念几种常见的电荷1.点电荷:带电体的________、________及________________对它们之间的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时2.场源电荷:________________的带电体所带的电荷3.试探电荷:放入后不影响要研究的电场及用来研究电场各点的性质的电荷4.元电荷:最小的_______,即_______所带电荷量的大小5.比荷:带电体的________与________的比值叫作比荷两个定律1.电荷守恒定律:电荷既不会________,也不会________,它只能从一个物体________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物体的一部分________到另一部分;在转移过程中,电荷的________保持不变2.库仑定律:真空中两个静止点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它们的____________成正比,与它们的距离的________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______________。
这个规律叫作库仑定律。
这种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叫作________或________电场强度1.定义式:E=Fq(适用于________电场)决定式:E=kQr2(适用于________)2.电场线:电场中画出假想的曲线,每点的________________表示该点的________________方向,疏密表示电场的________,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科学思维理想化模型点电荷控制变量法库仑定律的探究微小量放大法库仑扭秤实验比值定义法E=Fq 形象描述电场线科学探究1.通过实验观察,了解静电现象,探究物体带电的本质2.通过探究如何得出库仑定律,体会库仑扭秤实验的科学思想和方法3.通过实验模拟和定量分析的方法,探究描述电场强弱的物理量,获得探究体验科学态度与责任1.会从微观的角度认识物体带电的本质2.通过实验观察静电现象,培养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3.通过库仑扭秤实验的巧妙设计,体会科学思想和方法4.通过了解生活中关于静电的利用和防护,能对利用和防护静电的一些行为发表自己的观点,有进行科学普及的兴趣和责任感例1(2019·全国卷Ⅰ)如图,空间存在一方向水平向右的匀强电场,两个带电小球P和Q 用相同的绝缘细绳悬挂在水平天花板下,两细绳都恰好与天花板垂直,则()A.P和Q都带正电荷B.P和Q都带负电荷C .P带正电荷,Q带负电荷D.P带负电荷,Q带正电荷例2(多选)(2022·弥勒四中高二阶段练习)如图所示为一对不等量异种点电荷A、B的电场线,从C点到D点的虚线为不计重力的带电粒子运动轨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A电荷的电荷量大于B电荷的电荷量B.电场中各点的电场强度方向就是正试探电荷所受静电力方向C.图中没有电场线的空白区域没有电场D.带电粒子带负电例3(2022·勃利县高级中学高二月考)如图所示,较厚的空腔球形导体壳中有一个正点电荷,则图中a、b、c、d各点的电场强度大小关系为()A .E a >E b >E c >E dB .E a >E c =E d >E bC .E a >E c >E d >E bD .E a <E b <E c =E d例4 如图所示为两个固定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点电荷,距离为d ,电荷量分别为+Q 和-Q ,在它们连线的竖直中垂线上固定一根长为L 、内壁光滑的绝缘细管,有一电荷量为+q 的小球(直径略比细管小)以初速度v 0从上端管口射入,重力加速度为g ,静电力常量为k ,则小球( )A .受到的库仑力先做正功后做负功B .下落过程中加速度始终为gC .速度先增大后减小,射出时速度仍为v 0D .管壁对小球的弹力的最大值为2k qQd2例5 (2022·山东卷)半径为R 的绝缘细圆环固定在图示位置,圆心位于O 点,环上均匀分布着电量为Q 的正电荷。
普通心理学 第9章 动机与学习动机 总结笔记考研笔记-精品
第九章动机与学习动机第九章动机第一节动机概述一、简述动机的含义与功能[一级](1)动机的含义:动机是一种由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个体活动的一种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2)动机的功能:①激活功能;②指向功能;③维持和调整功能。
二、简述需要的含义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它表现在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并成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
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和心理的不平衡。
三、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并说明几种需要的关系。
[一级][12L](一)马斯洛认为,个体的需要具有层次性,由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与生俱来的。
①生血的需要:维持人的正常生活条件的需要,如人对食物、水分、空气、睡眠、性的需要等。
它们在人的所有需要中是最重要,也是最有力量的。
②安全的需要:它表现为人们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有秩序、能免除恐惧和焦虑等。
③归属与爱的需要: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希望归属于某一群体并在其中获得某种地位的需要。
④尊重的需要:它包括自尊和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
⑤自我实现的需要:人们追求实现自已的能力或潜能,并使之完善化的需要。
(二)马斯洛认为,这些需要之间的关系是:[i]这五笫需要都’是皤最基本的需要。
这些需要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它们构成了不同的等级或水平,并成为激励和指引个体行为的力量。
[2]需要的层次越低,它的力量越强,潜力越大。
随着需要层次的上升,需要的力量相应减弱。
[3]在高级需要出现之前,必须先满足彳氐级需要。
只有在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得到满足以后,高级需要才有可能出现。
在人类的进化以及个体的发展中/氐级需要出现较早,而高级需要出现较晚。
[4]低级需要直接关系到个体的生存,因而也叫缺失性需要。
当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个体将出现直接的生命危机。
[5]高级需要不是维持个体生存所绝对必需的,但是高级需要与人的健康成长紧密联系,高级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人健康、长寿、精力旺盛。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九章课题:第9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复习优秀教学案例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讲授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知识后,我会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我会提出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如“如何解决一个复杂的不等式组?”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共同寻找答案。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案例旨在通过复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巩固基本概念、性质及解法,提高他们在实际问题中运用不等式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达到对不等式知识的深度理解和灵活运用。同时,通过设置富有生活情境的例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亲切感,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本节课的导入我会设计一个关于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情境,如购物时遇到的折扣问题。通过展示实际案例,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不等式来解决问题,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不等式与不等式组的复习。这样的导入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使他们认识到不等式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二)讲授新知
2.引导学生利用不等式的性质和规律,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逻辑思维;
3.利用生活情境和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运用不等式知识解决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增强学生面对挑战的自信心;
3.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4.使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沪科版初中七年级上册数学精品授课课件 第9章 分式 9.1 分式及其基本性质 第3课时 约分
课后练习
1.从教材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4.先化简,再求值:
24mn 8m2 m2 6mn 9n2
,
其中m=-1,n=-3.
解:
24mn 8m2 8m m 3n 8m
m2 6mn 9n2
m 3n2
. m 3n
当m=-1,n=-3时,
原式 81 1 33 1.
课堂小结
根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 子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第3课时 约分
沪科版·七年级下册
情境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分式的基本性质:
分式的分子与分母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不等 于零的整式,分式的值不变.
即 a a m a m (a,b,m都是整式,且m≠0) b bm bm
这节课我们利用分式的基本性质来解决问题.
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式的分子 和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像课本例2中的第(1)(2)(3)小题就是约分.
例 约分:
8 xy 2 (1) 12x2 y ;
a2 2a (3) 4 a2 ;
a2 b2 (2) ;
ab x2 1
(4) x2 2x 1;
解
(1)
8 xy 2 12x2 y
=
4 xy 4 xy
2 3
y x
2y 3x
.
(2) a2 b2 = a ba b a b.
约分通常是把分式化成最简分式或者 整式.
随堂练习
1.下列分式中,不能约分的有( C ).
① 3y ;② x 1 ;③ x y ; 15x x2 1 x2 y2
④ 2x 3y;⑤ x2 x ; 3x 2y x2 2x 1
教育心理学-第9章 态度与品德学习
价值澄清过程:三个部分七个子过程
1.选择
自由地选择 从可选择的范围内选择 对每一可选择途径的后果加以充分考虑后的选择
2.赞赏
喜爱这一选择并感到满足 愿意公开承认这一选择
3.行动
按这一选择行事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加以重复
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学习的过程与条件
一、社会学习理论
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班杜 拉提出了社会学习理论,后又将该理论发 展为一个全面的人格理论,称为社会认知 论。该理论可以较全面地解释人的社会行 为的学习。
阿尔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 1925.12.04],美国心理 学家,生于加拿大阿尔伯达省的曼达尔镇。他是新行为 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社会学习理论的创始人。
(一)社会学习理论简介
班杜拉摒弃了心理动力学和心理特质论的内因决定论和 传统行为主义的外因决定论的人格理论模式,对三者之 间的关系提出了更为辩证和完善的三方互动决定论。
2.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3.规律:三水平六阶段
道德两难故事法
柯尔伯格所设计的故事中包含着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 故事,让被试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价,他还设计了相 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
实例: 在欧洲,有一位妇女因患一种罕见的癌症已濒临死亡。医生认为还 有一种可以救她的药,即该镇一位药剂师最近发明的一种镭。药剂师以 10倍于成本的价值2000元出售该药。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向每一位熟人借 钱,但总共才凑得药价一半左右的钱。他告诉药剂师:妻子危在旦夕, 请他便宜一些售药或允许迟一些日子付款,但药剂师说:“不成!我发明 了这种药,正是要用它来赚钱。”海因茨走投无路,闯进该药店为妻子 偷了药。 故事讲完后,要求被试回答:这个丈夫该不该偷药?为什么?海因茨 倘若被捕,法官该不该给他判刑,为什么?这样的道德两难问题,具有 不同道德水平的人会做出不同的判断并提出不同的判断理由。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章第1节《整式的概念》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章第1节《整式的概念》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沪教版数学七年级上册第9章第1节《整式的概念》主要介绍了整式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
本节内容是学生学习代数式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循序渐进的编排,使学生能够逐步理解和掌握整式的相关概念和运算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实数、代数式的基本知识,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学生在学习整式时,可能对一些抽象的概念和定义理解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练习来巩固。
此外,学生对于整式的运算方法可能存在一定的困惑,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理解整式的定义和性质;2.掌握整式的基本运算方法;3.能够运用整式解决实际问题;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数学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整式的定义和性质;2.整式的运算方法。
五. 教学方法1.实例教学法:通过丰富的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整式的概念和性质;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3.合作学习法:学生分组讨论和交流,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4.练习法:通过大量的练习,巩固学生的知识和技能。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和教辅资料;2.课件和教学卡片;3.练习题和答案;4.投影仪和白板。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数学表达式来表示这些问题。
例如,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求解物体在重力作用下的下降距离等。
让学生感受到整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和展示PPT,介绍整式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方法。
结合实例,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整式的概念和性质。
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巩固学生的知识。
3.操练(10分钟)教师分发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
练习题包括填空题、选择题和解答题,涵盖整式的定义、性质和基本运算。
机器学习算法与实践 第9章 聚类算法
无监督学习(Unsupervised Learning)是指在样本标记信息未知的情况 下,通过对样本的学习来找到数据本身的内在性质和规律。无监督学习可以 用于数据分析或者监督学习的前处理,主要包含聚类(Clustering)、降维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概率估计(Probability Estimation)等。
主要缺点:
26
9.4 层次聚类(假设类别之间存在层次结构,将样本聚到层次化的类别中)
聚合(Agglomerative)/自下而上(Bottom-up)聚类——本节重点
每个样本各分到一个类,之后将距离相近的两类合并,建立一个新的类别,重复 此操作直到满足停止条件,得到层次化的类别。
分裂(Divisive)/自上而下(Top-down)聚类
10
9.1.2 性能度量
显然,DBI指数越小越好,DI指数越大越好
11
9.2 原型聚类
12
9.2 原型聚类
算法流程:
13
9.2 原型聚类
14
9.3 密度聚类
基本概念:
假设聚类结构可以通过样本分布的紧密程度确定,以数据集在空间分布上的稠密程 度为依据进行聚类。
此类算法无需预先设定类别数量,因此适合于未知内容的数据集,代表算法有 DBSCAN、OPTICS、DENCLUE等(本节只讨论DBSCAN)
3
9.1.1 相似度
(1)闵可夫斯基距离(Minkowski Distance)
4
9.1.1 相似度
(2)马哈拉诺比斯距离(Mahalanobis Distance)
5
9.1.1 相似度
(3)相关系数(相关系数绝对值越接近1表示样本越相似;越接近0表示样本越不相似)
自考教育学重点笔记:第9章
自考教育学重点笔记:第9章第九章教学(下)[单选]在教学改革中,教学方法的改革比力容易着手,这是因为教学方法具有独立性。
[单选]最古老、也是在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最遍及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讲授法。
[单选]教师向学生叙述,描绘事物和现象的教学方法是讲述法。
[单选]前苏联教师沙塔洛夫在本身30年的教学实践基础上创立的教学方法是纲要信号图示法。
[单选]保加利亚医学博士卢扎诺夫创立的教学法是暗示教学法。
[单选],形成了颇具特色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论的是罗杰斯。
[单选]专门的教学手段出现在文艺复兴前后。
[单选]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单选]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备课。
[单选]在教学工作的实施过程中,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因材施教的主要途径和办法是课外辅导。
[名解]教学方法是指为达到教学目的,实现教学内容,运用教学手段而进行的由教学原则指导的一整套方式组成的师生彼此作用的活动。
[名解]谈适法是教师按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借助启发性问题,通过口头回答的方式,引导学生通过比力、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名解]讨论法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某个问题颁发和交换意见,通过彼此之间的启发、讨论、商量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名解]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必然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不雅察和研究这种操作引起的现象和过程,以获取知识的教学方法。
[名解]实习作业法是学生按照教师安插的任务,在课上或课外进行实际操作,将已经学过的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名解]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工作练习,从而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的教学方法。
[名解]参不雅法是教师按照教学目的,组织学生到校外不雅察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从而获取新知识或验证已经学习过的知识的教学方法。
[名解]教学手段就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互相传递信息的工具、媒体或设备。
[简答]如何运用讲授法?(I)包管讲授内容的科学性和思维性。
(2)讲授要做到条理清楚、重点分明。
物理化学-第九章 胶体-教案
稳定性等特征决定了其基本性质。本章重点介绍了其光学性质(丁达尔效应)、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扩散)
和电学性质(电泳、电渗);此外还介绍了溶胶的稳定与聚沉,电解质对溶胶稳定与聚沉的影响。
溶胶的特征:1)特定分散度:1~100nm。2)高度分散多相性。3)热力学不稳定性。
第二部分、简介:本章主要内容(多媒体介绍)1mi;溶胶的基本特征及重要性质(动力性质、
光学性质、电学性质)
本章目的要求:(多媒体介绍)1min
掌握胶体的概念、基本类型;溶胶的基本特征;溶胶的动力性质、光学性质、电学性质。
熟悉溶胶的分类;憎液溶胶相对稳定的原因。
通过两个实验来观察胶体的电学性质。电泳以及电渗。
电动现象说明:溶胶质点与介质分别带电,在电场中发生移动(流动电势),或移动时产生电场(流动电势)
并介绍电泳的应用。
四、溶胶的稳定性与聚沉
说明: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但在动力学上又是稳定的原因。
强调:溶胶稳定的原因:
1.动力稳定性(扩散力)。2.胶粒表面带电(静电斥力)。3.溶剂化作用。4.添加高分子保护。
3.溶胶有哪些性质?4.胶粒发生布朗运动的实质是什么?
课后作业:P342—7, 10
附:指导教师意见
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
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基础教学部化学教研室
溶胶的性质:1)光学性质:丁达尔现象。2)动力学性质:布朗运动。3)电学性质:溶胶胶粒和介质都带电。
热力学不稳定,动力学稳定的原因:1)热力学因素:高分散度,比表面能大,有自发聚集倾向。2)动力学因素:动力稳定性,表面带电,溶剂化,添加高分子保护。
第9章分式及其基本性质全章
9·1·1分式(1)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中分母不能为0是分式成立的条件。
2、使学生能求出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3、通过对分式的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分式的概念,明确分式成立的条件。
难点:明确分式有意义的条件。
三、教学方法:分组讨论四、教学过程问题情境1、在小学人们学习了分数,那么5÷3可以写成什么?2、根据上面的问题,填空:(1)长方形的面积为10cm2,长为7cm,宽 cm;长方形的面积为S,长为a,宽应为。
(2)把体积为200cm的水倒入底面积为33cm2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 cm;把体积为V的水倒入底面积为S的圆柱形容器中,水面高度为。
新课:请同学们根据问题1 的回答,回答出第2题的问题。
教师与学生一起及时纠正学生出现的错误。
学生回答,教师写出答案:(1),。
(2) ,。
新课:下面请同学们看一下这四个式了,看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说出、是分数,是整式。
而另两个式子,看他们有什么特点,请同学们自己总结一下,学生说出分母中有字母。
请大家归纳一下这个式子是什么式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回答分母中含有字母。
学生归纳:一般地,如果A、B表示两个整式,并且B中含有字母,那么式子叫分式。
引导学生回答出,(1)分式与分数一样,A叫分子,B叫分母。
那么小学学习过的分数中的分母有什么限制,(分母不能为零。
)分式中对分母的要求也是分母不能为零。
对于分式分母为零时分式才有意义。
(2)分母中含有字母。
请同学们再举出一些分式的例子。
例1 填空:(1)当x 时,分式有意义。
(2)当x 时,分式有意义。
(3)当b____时,分式有意义。
(4)当x、y满足关系时,分式有意义。
解:(1)当分母3x ≠ 0时,x ≠ 0时,分式有意义。
(2)当分母x-1≠ 0时,x ≠1时,分式有意义。
(3)当分母5-3b ≠ 0时,b ≠时,分式有意义。
第9章 学习策略
答案(P398):1.直接教学;2.交互式教学;3.脚本
式合作
JPKC
谢谢!
学习 策略
他人支持:老师,同学
第二节 认知策略
JPKC
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这些方法 和技术能使信息较为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包括: 一、复述策略
二、精细加工策略
三、组织策略
一、复述策略
定义
JPKC
是指为了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信息,在头脑中运用 内部言语多次重复学习材料,以便将注意力维持 在学习材料之上的策略。
5.关键词法
系起来记忆的方法,叫关键词法。
JPKC
找到每个识记材料的关键词,然后将这些关键词联 拉丁美洲的国家有6个:洪都拉斯、巴拿马、哥斯达 黎加、尼加拉瓜、萨尔瓦多、危地马拉。 ——洪巴哥尼萨危(谐音“红八哥你耍威”)
6.视觉想象法
做视觉想象法。 视觉表象越清晰,记忆效率越好。
JPKC
第一节 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界定
JPKC
影响学生的学习,除了智力水平、原有知识基础、学习态度、 学习动机等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学习策略 (learning strategies)。
自布鲁纳(1956)提出“认知策略”以来,心理学界对学习 策略的研究已有50多年的历史,其中: 美国心理学教授温斯坦和休谟(Weinstein&Hume )出版了 《终身受用的学习策略》一书(伍新春、秦宪刚译,中国轻 工业出版社,2003)。 蒯超英出版了《学习策略》一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
包括:①记忆术;②灵活处理信息
定义:将无意义的材料人为地赋予某种意义,以提高 记忆效果的技术,称为记忆术。
1.位置法
JPKC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9章《二次根式》教学设计
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9章《二次根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青岛版数学八年级下册第9章《二次根式》是学生在学习了实数、有理数、无理数等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对根式的概念、性质和运算法则进行深入学习的内容。
本章内容主要包括二次根式的定义、性质、运算法则以及二次根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概念,了解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实数、有理数、无理数等基础知识,对根式的概念和性质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对于二次根式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对于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和实际应用可能还不够熟练。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三. 教学目标1.理解二次根式的定义,掌握二次根式的性质和运算法则。
2.能够运用二次根式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3.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二次根式的定义和性质。
2.二次根式的运算法则。
3.二次根式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二次根式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
2.运用实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理解二次根式的应用。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交流分享的学习习惯。
六. 教学准备1.教学PPT、教案。
2.与二次根式相关的实际问题案例。
3.学生分组合作的准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与二次根式相关的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二次根式的实际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讲解二次根式的定义、性质和运算法则,让学生通过PPT和教材,理解并掌握二次根式的基本概念。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通过PPT上的练习题,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二次根式的运算,巩固所学内容。
4.巩固(10分钟)让学生分组合作,分析并解决PPT上的实际问题案例,提高学生运用二次根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高中物理必修三 新教材 学习笔记 第9章 专题强化2 静电力的性质
专题强化2 静电力的性质[学习目标] 1.学会利用几种特殊方法求解非点电荷的电场强度(重难点)。
2.学会分析电场线与带电粒子运动轨迹结合的问题(重点)。
3.学会分析电场中的动力学问题(难点)。
一、电场强度的求解1.对称法对称分布的电荷产生的电场具有对称性,应用对称性解决问题,就可以避免复杂的数学运算与推导过程,从而使问题简单化。
例如:均匀带电的圆环有一个14圆弧的缺口,判断O 点的电场强度方向时,由于圆环上任何两个关于圆心中心对称的两点在O 点产生的电场强度矢量和为零,故可以等效为弧BC 在O 点产生的电场强度,弧BC 上关于OM 对称的两点在O 点产生的电场强度沿MO 方向,故 O 点的电场强度沿MO 方向。
例1 如图所示,一半径为R 的圆盘上均匀分布着电荷量为Q 的电荷,在垂直于圆盘且过圆心c 的轴线上有a 、b 、d 三个点,a 和b 、b 和c 、c 和d 间的距离均为R ,在a 点处有一电荷量为q (q >0)的固定点电荷。
已知b 点处的电场强度为零,则d 点处电场强度的大小为(k 为静电力常量)( )A .k 3q R2 B .k 10q 9R 2 C .k Q +q R2 D .k 9Q +q 9R 22.补偿法将有缺口的带电圆环或球面补全为完整的圆环或球面,根据作差法求解,从而将问题化难为易。
例如:已知均匀带电球壳内部电场强度处处为零。
如图半球球壳电荷量为+q,A、B两点关于半球壳球心O点对称,且半球壳在A点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为E。
求半球壳在B点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时,可以将题目中半球壳补成一个带电荷量均匀的完整球壳,设右半球在A点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为E′。
由于均匀带电球壳内部电场强度处处为零,则E′和E大小相等。
根据对称性可知,左半球在B点产生的电场强度大小也为E。
例2已知均匀带电的完整球壳在球外空间产生的电场等效于电荷集中于球心处产生的电场。
如图所示,在半球面AB上均匀分布着正电荷,总电荷量为q,球面半径为R,CD为通过半球面顶点与球心O的轴线,在轴线上有M、N两点,OM=ON=2R。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9章学习风格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9章学习风格第九章学习风格一、学习风格的涵义与特征:【重点】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
学习风格的特征有:1.独特性2.稳定性3.兼有活动和个性两种功能二、学习风格的构成要素【概要掌握】学习风格可以从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进行分析。
(一)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学习风格的生理要素包括生理刺激、时间节律、感觉通道、大脑单侧化。
(二)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学习风格的心理要素包括认知、情感和意动三个方面。
1.认知要素认知具体表现在认知过程中归类的宽窄、记忆的齐平化与尖锐化、场依存性与场独立性、沉思或冲动、聚合与发散等方面。
2.情感要素情感要素具体表现在理性水平的高低、学习兴趣或好奇心的高低、成就动机水平的差异、内控与外控以及焦虑性质与水平的差异等方面。
3.意动要素意动要素则表现为学习坚持性的高低、冒险与谨慎等。
三、认知风格理论认知风格属于学习风格的认知心理因素,是指个体偏爱的组织和加工信息方式,表现在个体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注意、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
(一)认知风格的分支研究与教学1.认知的知觉风格——场依存型与场独立型从个体在认知加工中对客观环境提供线索的依赖程度看,个体的认知风格可以区分为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
把受环境因素影响大者称之为场依存型;把不受或很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者称之为场独立型。
场依存——独立型认知风格具有以下特点:1)普遍性2)稳定性3)两极性场独立型学习者善于运用分析的知觉方式,易于给无结构的材料提供结构;而场依存型学习者则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
2.认知的问题解决风格——沉思型与冲动型根据个体在信息加工、形成假设和解决问题过程中的速度和准确性,可以把个体的认知风格区分为沉思型和冲动型。
沉思型学生在阅读、再认测验及推理测验中的成绩好于冲动型学生,在创造性设计中也表现优秀;冲动型学生擅长的是从整体上分析问题有关,在某些涉及多角度的任务中,冲动型的学生则表现较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心理学(三版)》第九章学习的性质参考资料摘编之一社会学习(一)社会学习的发现社会学习(social learning)是指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以及后果来进行学习。
例如,当一个孩子观察到父母的侵犯行为,他也会习得这种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学习是间接的,它发生在对他人行为的观察中。
因此,社会学习有时也被称为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或是替代学习(vicarious learning)。
社会学习这个概念是由班都拉(Albert Bandura)第一次提出来的,他和他的同事进行了一项研究。
实验中,儿童观看成人电影,影片中成人的行为具有很高的侵犯性,对充气娃娃拳打脚踢,还朝充气娃娃扔东西。
这部电影有三种不同的结局,每种儿童观看得是其中一个结局的电影版本。
第一组,那些成人因为他们的侵犯行为而得到奖励;第二组,成人被惩罚;第三组(控制组),影片没有成人受奖励还是惩罚的结局。
看完电影后,让儿童和Bobo这个充气娃娃玩。
研究结果一目了然:那些看到成人的侵犯行为受到奖励的儿童,比控制组的儿童对充气娃娃表现出更多的侵犯行为;而那些看到成人的侵犯行为受到惩罚的儿童,比控制组的儿童有更少的恶侵犯行为。
也就是说,儿童的行为是通过观察习得的,尽管他们自己并没有主动参与。
后来的研究还表明,儿童即使没有看到侵犯行为受奖励也会去模仿(model)它,也就是说,作为角色榜样的行为起了作用。
在一个研究中,研究者让儿童分别观察不同成人的表现,这些成人或者挨着充气娃娃安静地坐着,或者攻击充气娃娃。
对这两类成人都不给予任何奖励或惩罚。
结果发现看到成人攻击充气娃娃的儿童比起那些没有看到侵犯性行为的儿童,后来的行为更富于攻击性。
儿童和成人在发展中发生的学习大部分是社会学习。
例如,儿童通过观察同性别家长的角色示范获得了性别发展。
作为教师,我们的目标是给学生提供积极的角色示范来帮助他们。
但是,你的学生可能也会面临许多危险的负面的角色示范。
例如,许多儿童和青少年每天花几个小时看电视,他们可能看到无数的暴力节目。
班都拉早期的实验表明,电视是一种相当有力的观察学习的媒介。
实际上,许多有力的证据表明,那些观看电视暴力节目的人易产生侵犯行为。
更糟糕的是,许多儿童在他们所住的街区或者自家的后院接触到大量的暴力行为。
教师不得不克服许多负面的角色示范。
有经验的教师运用下一节要讲述的社会学习的原理来鼓励积极的角色示范。
(二)社会学习是怎样发生的?教师经常会让学生进行观察学习。
在这样做之前,教师必须明白观察学习需要满足一下四个基本条件:1.注意(attention)当学生发生时,个体需要注意正在学习的行为。
注意指的是我们主动地关注信息—存在一个过滤器对感官接受的大量信息进行过滤,使我们能感知到相对有限数量的信息。
现代注意理论认为人有一个或多个固定的注意资源,能够根据不同任务需要来分配。
例如,在课堂上。
学生可能要将一部分注意分配给你讲的课,一部分注意分配给某个同学的滑稽动作,另一部分注意还要分配到影响他专心听讲的头疼头晕上。
有经验的教师应尽量减少课堂上的干扰,尽可能让每个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教师身上,而不是与课堂无关的刺激上。
除了减少干扰外,教师有时还必须吸引学生的注意,倘他们集中在讲授的课上。
教师可以使用的一般但是很有用的策略包括表现出热情,对他们所教的东西充满热情,以及变换各种活动类型。
例如教师希望学生学会回收废纸,他可能会大声提醒学生注意他要将一张废纸扔进回收箱中去,而不是静悄悄地把那张废纸扔进回收箱。
2.保持(retention)个体必须记住他所观察的东西,然后才能按照同样的方式反应。
为了帮助你的学生能更好地保持你希望他们模仿的积极行为,你可以鼓励他们运用主动记忆的技巧。
学生越能清晰地描述他们观察到的行为,这种行为就越能保持在他们的记忆中。
让学生复述你示范的一项特定任务的操作过程,鼓励他们思考你为什么要这样去操作这个任务。
你甚至使用测验来判断他们是否真正记住。
如果要学习的行为是回收废纸,那么教师可以让学生复述他们看到的,教师在午餐时间是怎样处理那些空牛奶盒的。
教师还可以问学生,那些被分装到回收箱里的牛奶盒最后会被怎么处理。
3.动机(motivation)个体必须要有动机去模仿他观察到的行为。
鼓励学生按照某种行为方式去做事情的一个办法,就是告诉他们这样做的理由。
另一个办法就是强化他们。
强化可以是:①直接强化(direct reinforcement),当学生的行为是你所希望的时,你就奖励他们;②替代强化(vicarious reinforcement)是指儿童看到被人被强化(在现实生活中或者电视里);③自我强化(self-reinforcement) ,当个体做出期望的行为时给予自己奖励。
儿童需要学习自我强化,这样他们才能成为自我控制的学习者。
教师如果希望培养环保行为,如废纸回收,他们要向学生说明废纸回收对整体环境的益处,如保留了更多的掩埋垃圾的场所,再生纸品并不昂贵。
教师可以在学生将废纸扔进回收箱而不是垃圾桶时表扬他们。
通过播放回收活动受到奖励的录像或电影可以提供替代强化。
甚至还可以让学生进行自我强化,当他们正确地将废纸扔进回收箱时,他们就可以自己在班级的回收表上放上一个标志。
4.模仿的潜力(potential for modeling)学生确实能够做出你期望的行为吗?例如,你可以播放许多关于短跑明星的电影,明星能够以每4分钟1.6公里的速度奔跑,但你的学生根本不可能去模仿这个行为。
孩子不仅需要在身体,而且要在心理和情绪上都有能力时,才能做到你期望的行为。
正如我们在第2章对道德水平发展的讨论,你可能希望非常小的孩子理解公正的普遍原则,以及这些原则是怎样体现在生活中的,但是这些孩子还没有成熟到能理解这些。
有时外部因素会阻碍学生模仿期望的行为。
例如,教师可能会增加课堂里的废纸回收行为,但假如学生的家长拒绝在家中回收废纸,学生就不能将他们的新行为带出教室。
行为被模仿的可能性也与该行为本身的特点有关,或者与做出这个行为的人有关。
正如表7.5所示,榜样的突出性—也就是一个榜样相对于其他榜样是否很突出,学生喜爱和尊重这个榜样的程度湖,榜样与学生之间的相似度,以及榜样的行为结果—所以这些都回影响榜样的行为被模仿的概率。
学生会去模仿一个与众不同的人,尤其是他们喜爱和尊重的人,并且他们相信自己也可能像榜样一样获得奖励。
社会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教会学生自我调节(self-regulation),使之具有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让我们回忆一下第2章维果斯基提出的内化,它指的是儿童通过观察事件的发生,或者观察更具备专门技术的人操作一项任务,然后将他们看到的变成自身的一部分。
内化就是社会学习的含义。
它教学生吸收他们所看到的—不仅包括学业上的知识,而且包括自己各种各样的期望行为—然后将它们变成自己的。
你的学生永远从你的或者其他成人的视角看问题。
他们必须学会如何从自己的视角看问题,而且是越早越好。
社会学习能够帮助他们做到这一点。
表7.5 什么是社会学习的好榜样摘编自:【美】Robert J. Sternberg Wendy M. Williams著,张厚粲译《教育心理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3,第230-232页。
摘编之二班杜拉的教学观以及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强调的是行为的观察学习,示范作用在这个学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租用。
另外,班杜拉德的三元决定论对于理解课堂教学中的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也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在观察学习过程中,观察所学习的对象称为示范,示范有多种多样的形式,班杜拉对之区分处以下几种基本类型:真实的示范(现实生活中观察者接触到的具体的人)、象征性示范(通过语言或影视的图像而呈现的示范)、创造性示范(提供多种榜样的行为模式,使观察者形成带有创新性的行为模式)。
示范过程包括以下三个子过程:(1)在教学情境中确认适当的榜样。
在教学情境中,示范有两种,一是真实的人,二是象征性示范。
前者主要是同伴和教师,后者主要是指利用榜样来传授一般原则、策略和判断标准的方式。
(2)建立行为的机能价值。
在教学中建立教学事件的机能价值,对这种行为价值的预期可增强学习对工作的注意,并且还使学生能积极地预测未来工作完成后的结果。
示范行为的机能价值可通过下面两个途径建立:直接强化所示范的行为表现;预期强化的认知情境。
(3)引导学习者的认知和动作的再造过程。
在认知性和动作性技能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提供下列机会:把观察到的行为编成视觉意象或文字符号;在内心演练示范行为。
观察学习的教学设计应仔细分析拟示范的行为和学习的基本要素,观察学习的教学主要有以下四个步骤:步骤一,分析拟示范的行为:行为的性质是什么?它是概念的、动作的还好情感的?行为的序列步骤是什么?行为序列的关键的点是什么?步骤二,建立行为的功能性价值并选择行为的示范者:这种行为具有“预测成功”的特性吗?如果这项行为较难预测成功,那么哪些潜在的榜样较有可预测成功的倾向?需要真实的示范或符号示范吗?示范者的行为表现所得到的强化是什么?步骤三,发展教学序列:就动作技能而言,应使用何种言语符号来指示“这样做”而不是“那样做”?哪些步骤呈现的速度要慢一点?有哪些言语符号可以辅助这些步骤但不会取代这些步骤?步骤四,实施引导学习者认知和动作再生过程的教学:动作技能方面应该提供示范,提供学生符号复述的机会,在练习的同时,提供视觉性反馈。
概念性行为方面,应该提供示范(提供支持性的言语符号或提供从不同的例子中找出一致性的指导);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能概括示范行为的要旨;如果是问题解决或策略应用的学习,要提供给学生参与示范的机会;提供给学生将所学行为迁移到其他情境的机会。
社会学习理论20世纪70年代在西方崛起,它在联结派条件反射学说的反应学习途径之外,提出了有机体尤其是人的行为习得的观察学习的途径,注重观察学习中的认知中介因素,将认知过程引进自己的理论体系,因而超出了联结派的范畴,融合了联结派和认知派学习理论的思想,形成了一种认知—联结注意的模式,对学习理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班杜拉揭示了观察学习的基本规律及社会因素对个体行为形成的作用,该理论关于环境、个体与行为三元交互决定的观点,关于强化与自我效能感的见解,对于我们从整体上认识人的行为的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启示。
班杜拉德社会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严密的实验研究基础上,与联结派其他学说不同,他的实验研究只要以人作为被试进行,因此,他的理论对人的学习的解释就很有说服力。
班杜拉的示范教学及其步骤,揭示了通过示范进行教学的一般规律和注意事项,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但他的研究成果更多来自于实验研究,对于教育情境中的观察学习现象缺乏具体的研究,与教育情境中的具体运用还相差一定距离,而且,班杜拉对教学中运用示范问题并没有进行专门的细致研究,因此,他的示范教学观还不够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