菏泽(普通班)2018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含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菏泽一中12月检测历史试题
说明: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春秋战国时期学派林立,学术观点异彩纷呈,然“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诸子百家关注的共同点是( )
A.人与自然的和谐 B.社会现实
C.人与社会的和谐 D.人的价值
2.时人有云:治国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

该思想的渊源可追溯到( )
A.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B.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C.法家的“以法治国”思想D.墨家的“兼爱非攻”思想
3.韩非子说:“明主之行制也天,其用人也鬼。

天则不非,鬼则不困。

势行教严逆而不违……然后一行其法。

”这说明韩非子()
A. 主张推行开明君主制
B. 认为法、术、势缺一不可
C. 认同“君权神授”的说法
D. 用封建迷信蛊惑群众
4.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说:“自秦汉以降,虽有一副君主专制的骨架,但骨肉之间实含有浓厚的民本主义血脉,而因此民本主义血脉的周身流转,遂使君主专制的政治弊害得以减轻和纾解。

”秦汉以降,“民本主义血脉”能够“周身流转”,最早得益于()
A.士人群体都极力反对君主专制
B.“民贵君轻”理念的成功实践
C.法家思想因违背潮流而被抛弃
D.汉武帝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5.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指出:“中国科技发展到宋代,已经呈现巅峰状态。

”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也指出:“任何一项伟大事业的背后都存在着一种支撑这种事业成败与否的无形的精神文化气质。

”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取得得益于儒学推动
B.理学的求理精神推动了当时的科技创新
C.开放的文化氛围促进了古代科技的繁荣
D.近代中国科技的落后源于文化的缺失
6.1920年,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指出:“此等论调,由今日观之,固甚普通甚肤浅,然在二百六七十年前,则真极大胆之创论也。

故顾炎武见之而叹,谓‘三代之治可复’。

”“此等论调”应该是()
A.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格物致知思想
B.李贽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主张
C.黄宗羲的“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思想
D.康有为的“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观点
7.春秋战国时期有人提出:“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险而百姓不一。

”这个人最可能是( ) A.孔子 B.孟子
C.荀子D.韩非子
8. 文人画是士大夫思想、才情与德行的自然流露,文人画审美以悟道、体道、践道为终极理想。

以下各项与文人画体现的“精神境界”相通的是
A.爱多者则法不立,威寡者则下侵上 B.天下兼相爱则治,相恶则乱
C.大道无形,生育天地 D.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
9.某思想家认为:“亲以厚爱关子于安利而不听,君以无爱利求民之死力而令行。

明主知之,故不养恩爱之心而增威严之势。

故母厚爱处,子多败,推爱也;父薄爱教笞,子多善,用严也。

”据此可知这位思想家的治国理念是()
A.无为而治B.礼法并用
C.礼乐仁政D.严刑峻法
10.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

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

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
①儒家学派②墨家学派③苏格拉底④智者学派
A. ①③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①③④
11.古代雅典学者普罗泰格拉在《论神》中说:“神是不可知的,人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发明语言,造出房屋、衣服、鞋子和床,并且从土里取得养生之资的。

”这一观点()
A.否定神性,摧毁神学禁锢
B.提倡怀疑,肯定人的价值
C.尊崇理性,强调道德作用
D.肯定人性,主张认识自我
12.莫格在《他说的仍在实行》一文中指出:“和柏拉图一样,孔子认为‘明君’治国可以创造一个好的社会。

”“他们都是成功的教育家,但在推行自己的政治理想上,也都是失败的政治家。

”柏拉图和孔子成为“失败的政治家”的根本原因在于二人的思想()
A. 体现出治国理念的落后
B.支离破碎,缺乏系统性理论化
C. 与当时的现实政治脱节
D.在各自的治国实践中遭致失败
13.“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址忽成岑。

”与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万物源于“天理” B.心即理也
C.存天理,灭人欲 D.经世致用
14.“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

”下列各项中,与这一政治思想属于同一学派的是()
A.“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B.“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
C.“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 D.“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
15.黄宗羲评价某先贤说:“先生之学,……出入于佛、老者久之。

及至居夷处困,动心忍性,因念圣人处此,更有何道?忽悟‘格物致知’之旨,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该先贤是()
A.程颢 B.朱熹 C.王阳明 D.李贽
16.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

两人思想的共同点是()
A.蕴含人文主义精神 B.倡导个性自由
C.批判原有社会秩序 D.维护君主权威
17.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

这反映了()
A.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 B.儒、佛开始出现合流
C.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D.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
18.汉武帝之后儒学逐渐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这种主流地位确立的主要原因是()
A.儒学适应建立“大一统”的需要
B.儒家思想是完美无缺的
C.儒家思想迎合了统治者的需求
D.其他诸子思想一蹶不振
19.儒家“尊王”、“忠君”及“三纲”思想的精神实质,从来都不是让人们无条件地服从君权,或无止境地强化王室权威,而是敏感于地方势力的膨胀,以及诸侯兴起、地方分权破坏天下安宁之血的教训。

从儒家思想演变的进程看,最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A.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B.孟子主张“民贵君轻”“性本善”
C.董仲舒倡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朱熹主张“格物致知”“明道德”
20.《春秋繁露》曰:“大富则骄,大贫则忧……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

”在此,董仲舒提出的治国理念是()
A.上下相安利国益民 B.强制去富以抑其骄
C.竭力济贫以抚其忧 D.劫富济贫以均贫富
21.清朝末年李滋然作《明夷待访录纠缪》抨击《明夷待访录》,认为“今日之谈革命、讲自由而重独立者,皆托此篇以济其邪妄”。

该文中的“邪妄”实际上是指()
A.倡导工商皆本 B.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
C.学习西方 D.反对君主专制
22.有学者认为:“明清之际……一些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犀利笔锋对以往正统宋明理学做出了总结性批判,从儒学内部逐渐发展出一个脱离程朱理学樊篱的、异质的新思想系统。

”材料所说的“异质”()
A.体现了新兴市民阶层的诉求 B.没有突破先秦儒家思想的范畴
C.是封建晚期“西学东渐”的产物 D.对当时中国的社会转型影响巨大
23. “真知与常知异。

尝见一田夫,曾被虎伤,有人说虎伤人,众莫不惊,独田夫色动异于众。

若虎能伤人,虽三尺童子莫不知之,然未尝真知。

真知须如田夫乃是,故人知不善而犹为不善,是亦未尝真知,若真知,决不为矣。

”这段话体现出的思想是( )
A.格物致知B.心即理也 C.发明本心D.端坐澄心
24. “饥来吃饭倦来眠,只此修行玄更玄。

说与世人浑不信,却从身外觅神仙。

”该诗作者主张()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 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25. 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指出:“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的缺陷,黄宗羲、唐甄们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只能用扩大相权、限制君权、提倡学校议政等办法来修补封建专制制度。

”这里的“先天不足”是指()
A.知识分子群体不够强大 B.专制集权体制顽固持久
C.民众的公民意识尚未觉醒D.资本主义经济不够充分
26.唐太宗对南朝后期竞相模仿萧子云书法的风气表示不屑,认为其“仅得成书,无丈夫之气”,只有王羲之的书法才“尽善尽美”,于是连西州(今吐鲁番)幼童习字的范本都是王羲之书帖。

王羲之在中国书法史地位的确立,是因为()
A.皇帝好恶决定社会对艺术的评判
B.王羲之的艺术成就不可超越
C.艺术水平与时代选择的共同作用
D.朝代更替影响艺术评判标准
27.“神是人,鬼是人,人也是人,一二人千变万化;车亦步,马亦步,步行亦步,三五步四海五湖”。

这说的是()
A.浪漫主义的灵动风格B.中国书画的写意特征
C.现实主义的典型塑造D.京剧表演的虚拟艺术
28.《汉书•艺文志》称先秦某一学派“顺四时而行,是以非命;以孝视天下,是以上同;此其所长也。

及蔽者为之,见俭之利,因以非礼,……而不知别亲疏。

”这一学派应是()A.儒家B.道家C.法家D.墨家
29.有古代学者论述某字体的形成时说:“(官员)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即胥吏)佐书。

”据此推断,该字体是()
A.小篆
B.隶书
C.行书
D.草书
30.下面是汉字“律”的四种字体,其中直接取代篆书而流行的字体是()
31.晚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列举了玉米在中国不同地域的名称,“或称玉麦,或称玉蜀秫,盖亦从他方得种”;李时珍《本草纲目》等还详细记述了玉米的功用。

这说明当时中国()
A.玉米种植巳经比较广泛
B.与美洲的经济交往频繁
C.政府大力引进外来品种
D.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3.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唐和宋在文化的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唐代是中世的结束,而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

下列选项能支持“宋代则是近世的开始”观点的是()
A.火药开始用于军事B.理学兴起,儒学复兴
C.文化的世俗化趋势D.中枢权力的制约机制
34.“对我来说,事物就是它们对我所显现的那个样子,对你来说,事物就是它们对你所显现的那个样子。

”对于此观点评价正确的是()
A.体现了理性和思想自由B.将人从神权束缚中解放了出来
C.是人类自我意识的觉醒D.使哲学真正成为研究人的学问
35.清初思想家颜元认为:“儒之出也惟经济。

离此一路则另著一种‘四书’‘五经’,一字不差,终书生也,非儒也。

”颜元认为“儒”应该()
A.追求物质财富
B.提倡工商皆本
C.践行经世致用
D.讲求重义轻利
36.英国学者罗素在评价古希腊某一学派时说道:“不相信有客观的真理,就使得大多数人在实际的目的方面成为自己究竟应该相信什么的独裁者。

”这表明该学派学说()
A.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B.开始实事求是地说明事物的原因和本质
C.以培养兼顾公私利益的好公民为己任
D.与希腊城邦民主政治的高度发展相适应
37.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覆之而不听,则去(另立新君)。

”这一思想在18世纪的欧洲最有可能被用于宣传论证()
A.君权神授的思想 B.卢梭的社会契约论
C.人是万物的尺度 D.三权分立的学说
38.“这些哲人使法国和整个欧洲的旧制度受到毁灭性的批判的猛击。

更重要的是,他们发展起一系列革命的原则,打算通过这些原则实现大规模的社会改革。

”这“一系列革命的原则”的突出特征是()
A.打破宗教束缚,推动信仰自由
B.提倡人文主义,追求个性自由
C.打破对神的崇拜,关注人的发展
D.反对封建专制,构建理性王国
39.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中世纪那幅封闭的、仅限于地面并以地球为中心的宇宙图景被淘汰了,代之而起的是无限的、受普遍法则制约的新宇宙,地球现在被看作其中的一颗行星。

”马文·佩里认为此“普遍法则”()
A.构筑了现代物理学理论框架
B.科学地解释了物种进化原理
C.引领人们对自然理性的认识
D.同样也普遍适用于人类社会
40.清朝蔡澄在《鸡窗丛话》中写道,“尝见古骨肆,古铜方二三寸,刻选诗或杜诗韩文二三句,字形反,不知何用。

识者曰:此名书范,宋太宗(976—997)初年,颁行天下,刻书之式。

”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
A.古代统治者非常重视科技成果的研发 B.古代科技成果普及程度不高
C.铜活字印刷取代了木活字印刷 D.宋朝之后活字印刷术得到新发展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40分)
说明:请将答案写在答题纸规定的范围内,超出答题框范围的答案无效。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4分,第42题14分,第43题12分,共40分。

)
41.(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南北朝时期占统治地位的骈文,一味追求声律、词藻、用典,文风萎靡,形式僵化,内容空洞,已成为表达思想的障碍,严重束缚了文学的发展。

随着唐朝经济的发展,庶族地主势力日益占据优势,士族地主势力迅速衰弱,唐代出现了韩愈等人倡导的古文运动。

所谓古文运动,名义上是恢复周秦两汉的古代散文体,好像是一个复古运动,实际上却是要在继承古代散文优秀传统的基础上,以自由质朴、注重内容的新散文体来代替骈文,是一个试图使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适应时代要求的革新运动。

——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文艺复兴,从表面上看来,是欧洲思想文化人士复兴希腊、罗马的运动。

在他们心目中,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在这个时代欧洲文化达到高度繁荣和高
度完美的境界,但是在中世纪却衰弱下来甚至湮灭了,中世纪的欧洲几乎成了文化沙漠。

因此他们怀有一种复古的心情去挖掘古代遗产,力求恢复古典文化艺术,使之“再生”。

这是“文艺复兴”一词的由来。

——摘编自齐世荣《世界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唐代古文运动与文艺复兴的社会背景。

(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古文运动与文艺复兴社会价值的共通之处及启示。

(6分)
42.(16分)世界各地区的文明不断交流,相互碰撞,相互借鉴,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印刷术、火药、指南针这三种发明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

-----摘编自(英)培根《新工具》
中国人的发明天才,很早就表现在多方面。

中国人的三大发明(航海罗盘,印刷术,火药),对欧洲文明的发展,提供异乎寻常的推动力。

-----英国近代汉学家麦都思
材料二西学东渐是指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通常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清末民初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

明万历年间,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到来,对中国的学术思想有所触动. 传教士在传播基督教的教义同时,也大量传入大量科学技术.此时的西学传入,主要以传教士和一些中国人对西方科学著作的翻译为主.1605年利玛窦的《乾坤体义》,被《四库全书》编纂者称为”西学传入中国之始”。

从19世纪中叶开始,西学再度传入中国。

清政府在19世纪60年代开始推行洋务运动,促使西方的科学技术再一次传入中国。

甲午战争以后,由于中国当时面临国破家亡的命运,许多有识之士开始更积极全面地向西方学习,出现了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一批思想家。

他们向西方学习大量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也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

进入民国,由于对政治的不满,知识分子们提出全盘西化的主张;五四运动时期,这种思想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摘编自杜日辉主编《中国思想文化概论》
(1)概括材料一的主要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6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历史上两次“西学东渐”的不同之处,并归纳说明清末民初先进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特征。

(10分)
43.(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尹宝云教授在《现代化的通病》一书中写道,在任何国家里,现代化进程都是一个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利益斗争和社会动荡的痛苦过程,这些问题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在变化和发展,意味着静态的、停滞的传统社会结构正在解体。

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对尹宝云的观点进行探讨。

(说明:从中国近代史中选取事例进行论证,也可以对尹宝云的观点进行修改、补充或者提出新观点并加以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

菏泽一中12月检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1-5 BBBDB 6-10 CCCDA 11-15 BCBAC 16-20 AACCA
21-25 DAABD 26-30 CDDBC 31-35 ACCCC 36-40 DBDCD
41.(1)背景:“古文运动”:骈体文束缚了思想表达和文学的发展;唐代经济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动;“三教合一”潮流。

(任答2点4分)
文艺复兴:较多的保留了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化;中世纪神学世界观对人性的压抑;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发展、资产阶级要求人性解放等。

(任答2点4分)
(2)共通:适应了新兴阶层的需求;改变了人们的观念,推动了思想解放;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对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1点2分,任答2点4分)
启示:加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开发利用传统文化资源;顺应时代发展,进行文化创新。

(任答1点2分)
42. (1)观点:中国古代科技发明推动了世界文明发展。

(2分)说明:火药摧毁了封建城堡,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了骑士阶层;指南针促成了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形成;印刷术的传播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任答2点4分)
(2)背景不同:前者中国独立自主,西方开辟新航路;后者,西方国家开展工业革命并对外扩张,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内容及传播途径不同:除天主教教义外,前者以自然科学为主,后者还包括近代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且后者的传播途径更为多样化,如,商人、外交家、留学生等加入传播队伍,报刊学堂发挥传播渠道作用。

影响不同:前者对中国社会的触动不大,后者在客观上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

(6分)
特征: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围绕救亡图存主题;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发展历程。

(任答2点4分)
43.解析:此题作为高考文综第41题评述类开放性试题的一种变式训练,主要考查学生基本力学素养和历史评价能力。

解答此题过程中,要紧扣“运用中国近代史的史实”题干限制性要求,围绕着尹宝云教授“现代化进程都是一个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利益斗争和社会动荡的痛苦过程,这些问题的出现意味着社会在变化和发展,意味着静态的、停滞的传统社会结构正在解体”的观点进行评述,在评述中,要注意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多角度、多维度来解答。

答案示例:
赞成尹教授的观点,在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社会结构逐步解体,社会变化和发展中充满激烈的矛盾冲突,利益斗争和社会动荡。

(2分)
政治: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等。

经济:洋务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等。

思想文化: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三民主义、马克思主义思想的传播等。

社会生活:不缠足运动、剪辫运动等。

(任意三个方面举例6分)
在中国现代化的过程中,政治上从专制独裁逐步走向民主法制,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开始走向工业化、市场化,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上从愚昧迷信逐步走向科学化、大众化。

(2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