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通用16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通用16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1
授课时间
年月日第周星期第节课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司马迁
教学目标
学问与力量连续积累文言常用词,连续培育文言文语感。

过程与方法体会擅长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熟悉廉、蔺品质珍贵处,培育机灵英勇的品质和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重点学习课文中的一些文言多义词和词类活用现象。

教学难点在学习小说技巧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
老师手记(重点内容:学情分析、教法设计、学法指导、分类推动措施、同学可能行为预见及对策等)
一、课前检测
二、导入新课师: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从什么地方看出?跟上次出访相距几年?
明确: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

∕唯书“相如从”,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

∕三年。

三、文本赏析
㈠讲解第14至16段(“渑池会”)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
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
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⒈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进
行的?这样的背景说明白什么?明确:“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

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在军事上取得成功的状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削减动用武力的代价。

⒉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进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
明确: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提问重点字词句。

★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进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

前340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

前3XX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

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

⒊同学齐读廉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依据这段话说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详写这段话有什么用意?明确: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

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

说明他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

为“廉蔺交欢”张本。

⒋同学默读第15、16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秦王怎样污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明确:“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

蔺相如:首从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消遣”;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⒌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明确: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

⒍“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明确: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⒎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是否有理由?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明确: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

以军事力气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

㈡讲解第17至21段(“廉蔺交欢”)⒈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
读。

⒉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预备。

明确: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

⒊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明确:“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⒋“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明确:强秦加兵。

“两虎共斗”。

⒌廉蔺产生冲突的缘由是什么?明确:蔺相如出身低微,开头只是“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现在却“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

廉蔺地位的变化是产生冲突的客观缘由。

但主观缘由却是由于廉颇不能正确对待自己,也不能正确对待相如。

“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⒍廉颇扬言见到相如“必辱之”。

相如是如何对待的?明确:相如有意退让,“不愿与会”,“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

即使见到廉颇,相如也“引车避匿”。

(“引”,退,牵拉。

)从这里可以发现相如的大度与气量。

⒎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

”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

明确: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

⒏廉颇始而“宣恶言”,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至蔺相如门谢罪”,这前后对比说明白什么?明确: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非常感愧,马上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

⒐廉蔺交欢”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明确:爱国,爱赵国,仇恨秦国。

蔺相如
廉颇
舍人(素贱人),口舌为劳
赵之良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
位居廉颇之上
不忍为之下
不愿与会,常称病,
不欲争列,引车避匿
必辱之。

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闻之,肉袒负荆,至相如门谢罪
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㈢要求同学熟读、背诵第四部分(最终五段)。

四、学问整理㈠一词多义类:★老师补充:秦汉以前位次以右为尊。

★要求同学讲解“刎颈之交”这个成语。

㈡名词作动词
1、臣乃敢上璧。

(献上)
2、舍相如广成传舍。

(支配……住宿)
3、乃使其从者衣褐。

(穿)
4、怀其璧,从径道亡。

(怀里装着)
5、左右欲刃相如。

((用刀)杀)
6、于是相如前进缻。

(走上前)
7、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

(走上前)
8、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

(发出惊异的声音)
9、赵王鼓瑟。

(弹奏)
10、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向人进酒或献礼)
11、廉颇蔺相如计曰。

(商议)
12、相如每朝时。

(上朝,朝见)13、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侍奉)★小结:①抓住一个最基本的意思;②结合上下文内容加以引申。

㈢名词作状语
1、卒廷见相如。

(在朝廷上)
2、而相如廷叱之。

(在朝廷上)
3、赵王于是遗相如奉璧西入秦。

(向西)
4、怒发上冲冠。

(往上)
5、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用言辞)
6、间至赵矣。

(从小路)
㈣形容词作动词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权衡,比较)
2、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

(使……完整的)
3、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敬重)
4、大王必欲急臣。

(逼迫)
5、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撞碎)
6、秦王恐其破璧。

(撞碎,砸碎)
7、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以……为羞)
8、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大)
9、寡人窃闻赵王好音。

(喜爱)
㈤意动用法
1、且庸人尚羞之。

(以……为羞)
2、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以……为先)(以……为后)
㈥使动用法
1、宁许以负秦曲。

(使……担当)
2、臣请完璧归赵。

(让……完整的)
3、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使……回到)
4、毕礼而归之。

(使……完毕)(让……回去)
5、秦王恐其破璧。

(使……破裂)
㈦古今异义词
1、璧有瑕,请指示王。

(今)上级长辈在处理问题上给下级、晚辈的原则、方法的话或文字。

(古)教导给……看
2、于是相如前进缻
(今)连词,表后一事紧挨前一事。

(古)在这时。

3、于是相如前进缻
(今)向前行动或进展。

(古)上前进献。

4、明年复攻赵(古)其次年。

㈧通假字(古今字和通假字)
1、臣愿奉璧往使通“捧”
2、召有司案图同“按”,审察、察看。

3、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同“锧”,腰斩犯人的刑具。

4、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不?同“否”
5、拜送书于庭同“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设九宾于廷同“傧”,迎客赞礼的官员。

7、秦自缪公以来同“穆”
8、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同“熟”,认真。

9、请奏盆缻秦王同“缶”,盛酒浆的瓦器。

㈨推断句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推断。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2、用“为”表示推断。

(1)蔺相如者,赵人也。

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3、用“乃”、“则”、“即”、“非”等表示推断。

(1)今君乃亡赵走燕
4、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推断。

(1)其人勇士,有智谋
(2)且相如素贱人5、谓语后面用“也”表示推断。

(1)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㈩被动句
1、徒见欺用“见”表被动。

2、而君幸于赵王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

3、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用“见……于”表被动。

4、使不辱于诸侯,拜为上大夫。

用“于”引进行为主动者,表被动(十一)倒装句★宾语前置
1、秦城恐不行得。

(无标志)
2、王曰:“何以知之?”(疑问句)
3、君何以知燕王?(疑问句)
4、王曰:“谁可使者?”(疑问句)
★定语后置
1、求人可使报秦者。

(中心词+定语+者)
★介词结构后置
1、以士气闻于诸侯。

(在)
2、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

(在)
3、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

(被)
4、故燕王欲结于君。

(与)
5、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从、到)
6、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

(在)
7、今臣至,大王见臣(于)列观。

(在)
8、得璧,传之(于)美人,以戏弄臣。

(给)
9、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以)城邑。

(把)
10、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在)
11、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在)12、舍相如(于)广成传舍。

(在)
13、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

(在)
1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被)
15、相如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

(在)
16、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

(在)
17、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在)
18、请奉(以)盆缻(于)秦王。

(拿)
19、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比)
20、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

(把)21、终不能加胜于赵。

五、作业
⒈背诵。

⒉整理本文的语言现象。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教学问题集锦
解决问题措施及实践结果
问题原因分析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学问。

2、概括文中的故事情节,把握冲突冲突,分析蔺相如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积累文言常用学问;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充分利用同学手头上已有的文言文学习资料,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人物形象。

2、课前布置预习。

预习留意:
①对比注解和文言文译注资料疏通文句;
②根据挨次叙述本故事的故事情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自主学习】
二、导学案“自我检测”部分。

【合作探究】
三、观赏表演,听故事,归纳故事情节
开端:秦王求璧
进展:决策入琴
高潮:智斗秦王
结局:完璧归赵
四、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出访前
(一)品读3——5段
1、出访前,赵国情形如何?
在和氏璧的去留问题上,赵国君臣难以选择,蔺相如就是在举国求才、求贤若渴的状况下出场的,这样支配为他后文智勇双全、忠心报国做下了铺垫。

2、出访前,蔺相如是什么人?
“缪贤舍人”。

缪贤一语道破,“其人勇士,有智谋”,“臣尝有罪”这一段不得不叹服蔺相如胆识过人。

3、蔺相如决策的依据是什么?达不到目的是又将采纳什么方法呢?
“秦强而赵弱,不行不许”“城不如,城请完璧归赵”
蔺相如:初显胆识
出访中
(二)阅读6——11段
1、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
明确: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
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
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敬重外臣的礼节。

蔺相如:过人的洞察力和推断力。

2、相如发觉秦王“无意偿赵城”后怎么办?
明确:①设计智取。

乃前(上前,名作动)曰:“壁有暇,请指示王。

”(示,给看。

意思是: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②说理斗争。

相如一方面以“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来批判秦王的哄骗手段;另一方面以赵王的谦诚来批判秦王的高傲、不讲信义。

(要求同学讲解“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这一句。


③誓死捍卫。

相如“倚柱,怒发上冲冠”这里写出了相如的生气表情。

“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以言辞表现相如的士气。

“相如持其壁脱柱,欲以击柱。

”又以动作表现相如誓死捍卫的决心。

3、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
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
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

蔺相如:英勇机灵、敢于献身
4、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
①义责秦王。

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②坚明约束。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赵立奉璧来”。

③赔礼请罪。

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④提出盼望。

“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示意秦王杀使者不是好方法。

蔺相如:足智多谋、英勇、不畏强暴
5、秦王两次接见蔺相如有哪些不同?这对提现蔺相如的个人形象有什么作用?
地点
礼节
第一次
章台
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其次次

斋五日,设九宾礼
秦王恃强凛弱,间接烘托蔺相如大智大勇的个人形象。

出访后
(三)、品析12—13段
1、出访结果如何?
“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

“完璧归赵”,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

五、人物形象的表现手法
①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②间接描写(以群臣素手无策、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静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


【拓展延长】
1、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对大臣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2、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__________ 对大臣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3、秦王的如意算盘落空了,他__________对大臣们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3
【学习目标】1、疏通课文,把握文中重点虚词、实词的用法及意义;
2、特别句式的特点及推断;
2、把握文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性格特点,以及本文在塑造人物性格和组材上的【重点】实、虚词用法
【难点】句式特点及推断
一、指出下列词的用法并解释
1、秦璧西入秦
2、秦御史前书曰
3、且庸人尚羞之
4、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5、归璧于赵
6、怒发上冲冠
7、舍相如广成传舍。

8、左右欲刃相如。

9、大王必欲急臣。

10、秦王恐其破璧。

11、毕礼而归之。

12、臣舍人相如止臣曰……
二、解释划线的词的古今义。

1、请指示王指示古义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亲戚古义
3、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古义
左右:古义
三、文言文中常见的特别句式有A推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句、D定语后置句、E介词结构后置句等。

请指出下列各句属何种句式。

1、求人可使报秦者
2、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
3、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大王见臣列观
5、徒见欺
6、以士气闻于诸侯
7、何以知之
8、而君幸于赵王
四、请给下列各句补出省略的成分,并写出详细内容。

1、请奏盆缻秦王
2、相如闻不忍与会
3、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4、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5、今君乃亡赵走燕
五、下列词有多种解释,依据句子的内容选一种恰当的解释,填入括号。

1、拜:叩拜、授官、
(1)拜为上卿。

(2)拜送书于庭。

2、见:观察、接见、被、受、显现、
(1)欲予秦,秦城恐不行得,徒见欺。

(2)秦王坐章台见相如。

(3)才美不外见。

3、徒:步行、党徒、部下、同类、白白地、空、只/不过、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

(2)召令徒属曰……
(3)徒见欺。

4、因:依靠、凭借、借助、顺着、趁此、于是、由于、
(1)不如因而厚遇之。

(2)相如因持璧却立。

(3)因来宾至蔺相如门谢罪。

5、幸:幸运、侥幸、幸而(敬词,表示对方这样做是使自己感到幸运的)、盼望、(帝王的)宠爱/宠幸。

(1)君幸于赵王。

(2)则幸得脱矣。

(3)大王亦幸赦臣。

(4)幸来告语之。

6、负:背、载、担负、倚仗、辜负、违反、抱歉、背叛、败、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2)秦贪,负其强。

(3)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

(4)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5)廉颇闻之,肉坦负荆……
(6)胜败未定。

7、请:请允许我、请你、请示
⑴、璧有瑕,请指示王
⑵、秦王窃闻赵王好音,请奏瑟
⑶、诸将请所之
六、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惊殊甚。

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

”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

”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1.加点字的意义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例句:“徒慕君之高义”
A.徒以吾两人在也
B.徒见欺
C.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D.班百者多徒行
2.对“所以”的用法归类正确的一项
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
③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⑤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⑥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
A.①②④∕③⑤⑥
B.①③⑤∕②④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③④∕②⑤⑥
3.对“之”和“而”的用法推断正确的一项
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③而相如廷叱之
②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④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4.翻译下列语句
(1)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译文:
(2)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译文:
(3)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译文:
(4)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译文:
(5)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译文:
(6)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译文: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篇4
【教学目的】
1.熟悉蔺相如机灵英勇、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熟悉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2.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3.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学设想】
教这篇课文,应当考虑以下两点:(1)这是同学升入高中后学习的第一篇文言文,必需以单元学问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育同学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要使同学在熟识人物言论行事、熟悉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悟在文章布局上的专心,就必需有效地利用评点。

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
的基本教学方式。

关键是要读得充分。

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许多。

对可读部分要做详细分析,区分对待,例如有关大事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可以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可以反复朗读、品尝;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

在课时支配上要考虑到:(1)在高中语文全套课本中共选《史记》四篇,本文是第一篇,似应对司马迁作比较具体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学问,应非常好地加以整理,使同学养成积累的习惯;(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同学负担。

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
第1课时:介绍和有关课文的内容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背诵第17、18两段。

第4课时:讲读最终三段,连贯背诵最终五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学进程】
预习要求:
由于课文较长,可以实行分段预习的方式。

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

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如下:
(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反复品尝。

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举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在书上标出段落挨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略)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 ̄约前90),西汉闻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

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处处考察风俗,采集传奇。

《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

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

父亲临终前叮嘱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

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

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

”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

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供应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连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附注:可预备一张中国全图,叙述时指出司马迁游踪的大致方位。

2.《史记》简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奇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

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

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进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非常身高史学价值。

班固赞扬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

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确
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非常身高的文学价值。

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亮。

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这篇课文,我们将对此有深刻的体会。

三、时代背景简介。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猛烈的历史时期。

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

在此之前,秦早已占据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

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应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

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教法:在讲解上述内容之后,可以先画一个《赵大事纪年表》,按课文填写可填的项目,然后提问同学:
“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三个故事各发生在哪一年?
赵大事纪年表
附注:此表与《史记六国年表》在个别地方有出入,但渑池会的年月是以《年表》为依据的。

四、检查预习状况:同学复述“完璧归赵”的故事。

五、讲解课文第1至5段。

1.阅读课文第1至2段。

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
①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地位相差悬殊。

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

有提挈全文的作用。


②“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荐使秦设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