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茯苓甘草汤(苓桂姜甘汤)
阎某,男,26岁。

患心下筑筑然动悸不安,腹诊有振水音与上腹悸动。

三五日必发作一次腹泻,泻下如水,清冷无臭味,泻后心下之悸动减轻。

问其饮食、小便,尚可。

舌苔白滑少津,脉象弦。

辨为胃中停饮不化,与气相搏的水悸病证。

若胃中水饮顺流而下趋于肠道,则作腹泻,泻后胃饮稍减,故心下悸动随之减轻。

然去而旋生,转日又见悸动。

当温中化饮为治,疏方:
茯苓24克,生姜24克,桂枝10克,炙甘草6克。

药服3剂,小便增多,而心下之悸明显减少。

再进3剂,诸症得安。

自此之后,末再复发。

(《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94) 按语:胃中停饮一证,临床可见有心下悸动,四肢不温,或见主利,舌苔水滑,脉象滑或弦。

本案脉证,主胃中停饮无疑,根据仲景治水之法,处以茯苓甘草汤温胃化饮获效。

本方生姜剂量宜大,病重者亦可改用生姜汁冲服。

此方是桂枝汤,五苓散的中间体,太阳经证是表病,用桂枝汤,麻黄汤,其中无汗用麻黄,有汗用桂枝.太阳府证是膀胱畜水证,用五苓散,茯苓甘草汤,那么五苓散和茯苓甘草汤有何差别呢?从药味分析,是比例问题,由于太阳府证是由经证传变而来,也就是病人来就诊时,府证已经形成,经证尚未消失,要依据经证的表病多少来选其中之一,经证多,选茯苓甘草汤,因为方中只有一味茯苓是管府的,其他三味桂枝生姜甘草都是桂枝汤中之药,是管表的.如果经证少,表证少,府证多,那就要选五苓散,此方只有一味桂枝是管表的,其他如茯苓猪苓白术泽泻四味都是管里的.
茯苓甘草汤的方义,它是治疗太阳畜水症的前期方,是太阳府证刚形成,表证尚多.依桂枝汤的内容加减,要去掉芍药大枣,以防收敛滋腻,不使畜水更聚.若依五苓散方义,要去掉猪苓白术泽泻,因为它只是畜水,通利即可,还没有到气化不能,津不上承的地步,所以他不口渴.而五苓散是治疗畜水的后期方,那时表证已寥寥无几.
此即桂枝汤去芍药大枣而加茯苓.防水渍入胃而预杜其变也.水停心下因致悸.故主茯苓为治水之主药.甘草载桂枝入心以固阳.生姜佐茯苓温中心散寒.俾水之停于心下者.得桂姜之辛温而解.而茯苓乃得建利水之功.
五苓散用白术.理脾气以输精.故渴者宜之.此方用桂姜.散水寒而逐饮.故不渴者宜之.
再按此方及五苓散.并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俱相类.五苓散.散太阳之水停.苓桂术甘汤.泄太阴之水蓄.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防少阴之水逆.此方堵阳明之水渍.数方增减.不过一二味.而主治各别.能解此.自不敢孟浪处方矣.
【方解】茯苓伍生姜治心下悸,加于桂枝甘草汤中,则治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呕而小便不利或心下悸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73条: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

注解:原条文“伤寒汗出”后,似脱漏“脉浮数,小便不利”七字。

“不渴”后似脱漏“而呕”二字,不然则无法理解。

大意是说:伤寒证,里有停水,虽发汗汗出而表不解。

若脉浮数,小便不利而渴者,宜五苓散主之;若上证不渴而呕者,宜茯苓甘草汤主之。

《伤寒论》第356条:伤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当服茯苓甘草汤,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注解:水停心下,甚则心悸,故厥而心下悸者,知为水饮逆迫心下所致,先宜茯苓甘草汤以治水,水去则厥自已。

若舍水而但治厥,不但厥不得治,则水渍于胃更必致下利之证。

按:失眠而心悸者,多为水饮,本方增量茯苓加龙骨牡蛎有良效
(参见桂枝甘草加龙骨牡蛎汤方证)。

【辨证要点】桂枝甘草汤证又见心下悸者。

【主治】治伤寒水气乘心,厥而心下悸者。

先治其水,却治其厥,不尔,水渍入胃,必作利也。

太阳证饮水过多,水停心下必悸;火畏水,故心惕惕然动,不自安也。

亦治伤寒汗出不渴者。

经曰:伤寒汗出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此汤主之。

汗而不渴为邪热未入里,故但解表利水而兼和中。

亦治膀胱腑咳,咳而遗溺。

【方论】此足太阳药也。

淡能渗水,甘能宁心助阳,故用茯苓;辛能散饮,温能发汗解肌,故用姜桂;益土可以制水,甘平能补气和中,故用甘草。

按:悸证,有过汗而悸者,有吐下而悸者,有气虚而悸者。

惟饮之为悸,甚于它邪,以水停心下,无所不入,侵于肺则咳,传于胃为呕,溢于皮肤为肿,渍于肠间为利。

故经曰:先治其水,后治其厥。

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水,况病之浅者乎。

本方去生姜,加白术,名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仲景治伤寒吐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摇者。

逆满气冲,寒邪伏饮,上搏于膈也,故令头眩;沉为在里,且既经吐下,复发其汗,则阳益虚而津液耗,故身振摇也;与此汤导饮和中,益阳固卫。

金匮用治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