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越项目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概况

及我校实施计划的阶段进展

背景资料:工程教育学系基本架构

华东理工大学工程教育学系成立于2009年10月23日,是学校负责工程教育学研究、工程教育管理与实践、工程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等工作的专门机构。将以“全过程、全包容、全民性”的全面工程教育理念为指导,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突出过程工程特色,紧密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等中心工作,开展前瞻性高等工程教育学研究,服务学校和国家高等工程教育事业发展大局。

工程教育学系、理工优秀生部和高等教育研究所三位一体,主要负责:高等工程教育学研究、工程文化普及;优秀生(包括卓越工程师)培养;《化工高等教育》等杂志编辑、出版以及工程教育教学人才培养、在职培训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等工作。其组织架构如下图(图1):

(图1)

第一部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背景

(一)我国工程教育的现状

我国工程教育支撑了改革开放以来30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为我国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高等工程教育的在校生达到773.3万,占高校在校生总规模的36%,规模位居世界第一。我国工程学科本专科毕业生总量及其占全部本专科毕业生的比例均位居世界各国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工程教育大国。与此同时也形成了比较合理的高等工程教育结构和体系。

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人才强国等一系列战略部署。实现这些战略目标要依靠工程技术,其关键在于培养和造就大批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然而面对日益激烈的经济全球化挑战,我国高等工程教育还存在三个“滞后”和三个“不适应”,即教育思想观念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教学资源建设滞后于办学规模扩,教学设备水平滞后于行业技术发展;与此同时,传统教学模式与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不适应,封闭培养环境与应用型人才成长不适应,教师队伍专业实践能力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不适应。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工程教育发展的瓶颈。

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发布的《世界竞争力年度报告》显示,“中国地合格工程师可获得数量严重不足”,甚至在1999年到2003年的参评国家中,中国地年年排列倒数第一。尽管2004年后的情况有所好转,但仍不尽如人意。现有高等工程教育难以满足国家对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的迫切需要。

(二)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深远意义及其紧迫性对于未来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工程师,国际工程教育界已经形成了共识。首先,工程师需要具备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解决全球所共同面临的环境恶化、能源危机、人类生活和健康等问题做出贡献。其次,需要加强对工程师综合素质的培养,并通过实施领导力培训计划,使之具备引领本国和世界工程科技发展的能力。同样不能或缺的还包括培养工程师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由于我国工程教育量大面广,而且在整个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工程科技人才的培养质量将事关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乃至整个民族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同时,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适应和支撑产业发展的工程人才;建设创新型国家,提升我国工程科技

队伍的创新能力,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创新型工程人才;增强综合国力,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迫切需要培养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人才。

为此,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工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各项任务,提出了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作为工程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突破口,强化主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主动服务行业企业需求的意识,确立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观念,创新高校与企业行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改革工程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构建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类型多样、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向工程教育强国迈进。在此基础上教育部进一步明确了今后十年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四个方面战略重点,即:一是更加重视工程教育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二是更加重视与工业界的密切合作;三是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四是更加重视工程人才培养的国际化。

(三)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党的十七大报告对高等教育发展提出的总体要提高教育质量,工程教育量大面广,在高等教育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事关国家自主创新能力乃至整个民族在未来的国际竞争力,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并以此作为工程教育改革的突破口,率先进行工程教育改革,可以有力地促进高等教育整体质量的提升。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主要目标是: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奠定坚实的人力资源优势,增强我国的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国力。同时,努力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现代高等工程教育体系,促进我国从工程教育大国走向工程教育强国。

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总体思路是:在总结我国工程教育历史

成就和借鉴先进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以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为契机,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导向,以工程实际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通过密切高校和行业企业的合作、制订人才培养标准、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对外开放,着力提升学生的工程素养,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其中完善校企合作机制是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教育培养的基本途径,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则是其中的关键环节。

在上述主要目标和总体思路的指导下,教育部根据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现状、特点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提出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要遵循“行业指导、校企合作、分类实施、形式多样”的基本原则,并确定了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五项重点任务,即创立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创新工程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高水平工程教育师资队伍、扩大工程教育的对外开放以及制定人才培养标准。

(四)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的总体部署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实施将历时十年,从2010年起至2020年告一段落,首批启动61所高校,涉及专业289个,覆盖工科21个大类中的19个大类,参与学生近3万人。

预计到2014年,有20%左右开设工科专业的普通本科院校(约200所)加入本计划,大约10%的工科专业本科生(10万人/年)加入本计划,大约50%的全日制工科硕士生(7万人/年)加入本计划,届时实施专业将覆盖所有工科大类。最终到2020年,使我国培养的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满足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的需求,使我国跻身工程教育强国之列。

背景资料: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大事记

2004年,以“工程师塑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为主题的世界工程师大会在中国召开。

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2006-2009年,教育部、中国工程院就创新型工程人才培养开展广泛调研。

2009年,中国工程院发布《走向创新-创新型工程科技人才培养研究综合报告》。

2010年,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