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高考目标定位】
【基础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
(一)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所谓“争鸣”,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背景
1.经济上,随着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促使井田制逐步瓦解,奴隶制经济崩溃。
而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提供了物质条件。
2.政治上,周王室衰微、诸侯士大夫崛起。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各种力量在争衡、较量。
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发表不同的看法,提出改革时弊的各种方案,就必然会出现观点各异的现象,加上新的统治阶级还未树立绝对的权威,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受任何条框
的束缚和制约,尽可以畅所欲言。
3.阶级关系上,“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4.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
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三)诸子百家
1.概念:指在社会上形成的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学者和思想流派。
2.主要流派和代表:
(四)历史地位和意义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2.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和宽容开放的特点;
3.儒家思想就是在“百家争鸣”中吸收、融合各家之长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4.“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之后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学派互相诘难、批驳,又彼此吸收、融合,终于形成古代中国的思想。
其中,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德准侧;道家学说构成了中国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
他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二.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一)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1)汉武帝时西汉国力强盛,但社会也潜伏着危机。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2)董仲舒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3)汉武帝的举贤良对策为董仲舒阐发儒学思想提供了良机。
2.特点: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新的儒学体系。
3.主要思想主张
(1)董仲舒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了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3)董仲舒还提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纳为“三纲五常”。
4.结果
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对于扭转内外松弛的局势十分有利,深受汉武帝的赏识。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
5.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评价
(1)“春秋大一统”对于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国家、稳定社会秩序起着积极作用。
但是其中的唯心主义成分应批判。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对儒学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起了积极作用。
但是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做法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的争鸣。
(3)“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应批判。
(4)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限制土地兼并,减轻农民负担,在当时有稳定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对后世也有积极影响。
(5)“三纲五常”的伦理道德,提倡孝道,对中华美德的发扬广大起了积极作用,对现代社会道德建设也具有深刻的启示,但是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二)汉武帝措施
1.措施:(1)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2)儒家垄断教育;(3)兴办太学,各郡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要点名师精解】
1.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观点有何异同
【点析】
(1)相同点:
①背景: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
春秋是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战国是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
②目的:维护本阶级的统治。
孔子以维护奴隶制统治为目的,孟子和荀子则是为了缓和农民与地主阶级的矛盾,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
③性质:包含民本思想,体现人文精神,具有古典人文主义性质。
④内容:主张“仁”和德治,以德治国,施政以德。
(2)不同点:
在人性和伦理观上,孔子主张“性相近”;孟子主张“性本善”;荀子主张“性恶论”,并主张礼法并施,使人便善,与孟子主张有明显分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