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五篇范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五篇
范文》
第一篇:思想品德课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如何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海南省万宁市后安中学---陈君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要根据各地和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广开思路,发掘校内外的更加具有针对性和适应性的课程资源,从而更好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本人就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作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

不少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

由于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的缺乏,一方面,课程资源特别是作为课程实施条件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课程资源被埋没,不能及时地进入实际的教学中,造成许多有价值的课程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

表现在:
1、从课程素材与内容上看,偏重知识资源特别是学科知识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忽略学科知识的新进展和各学科知识之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

2、从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来看,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往往偏重于文本资料,甚至把教科书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加以固化,而对于开发非文字性的资源如生态资源、文化景观等多样化的课程资源载体
形式重视不够。

3、从课程资源的空间分布看,重
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对于校外课程资源的拓展和利用不够,包括乡土地理、民间习俗、传统文化、生产和生活经验等广泛的乡土资源。

(三)已开发的课程资源未能在教学中得到很好利用。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只有进入课堂,与学习者发生互动,才能最终体现课程资源的价值。

但实际上,许多教师对于已经开发的课程资源却未能很好地利用起来,这样便造成了课程资源的闲置与浪费,从而会加重教师负担。

这是教师不愿应用课程资源于课堂教学的主要原因。

二、开发与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尝试与对策
(一)加强对教师的培训,促进教师角色转变,提高参与开发的积极性。

过去,教师成了真理的拥护者和传播者,担当的是课程实施中的忠实执行者的角色。

新课程的实施使教师角色发生很大的变化,由课程的实施者变成了课程的开发者和实施者,教师对自己角色的这种变化的理解影响到他们能否参与课程的开发。

因此在培训过程中加强课程改革的学习,帮助教师从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角度去认识参与课程开发的意义,去促进自身的角色转变,从而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以主人翁的姿态投入到课程开发中去,并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高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技能。

强化课程资源意识,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

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资源和学校课程有效地融为一体,更好地发挥课程资源的作用。

提高课程开发技能。

教育教学
活动可以开发与利用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这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
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不仅同一资源对于不同的课程具有不同的用途和价值,而且同一课程的实施也可以选取多样的课程资源。

例如在实施“环境保护”教学内容中,既可以选取风景名胜的优美秀丽,引导学生通过欣赏自然美景,激发其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的内在动力;也可以选取由于环境污染、名胜古迹遭到破坏的实例帮助学生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二)设计生活情境,合理建构和优化课程资源
学校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改变仅仅依靠教科书开展教学的做法,走出教材和校内资源的狭隘视野,尽可能地开发与利用有益于教育教学活动的一切可能的课程资源。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开发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设计生活情境,使原本需要抽象思考或静心想象的事情然于学生面前,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亲身体验有机结合,将学生带入真实情境中,让其自主建构,教学过程富有活力。

比如:在《我国面临严峻的环境形势》的教学设计中,为使学生体验环境问题带来的巨大危害,教师可以将优美的渔海风尖与恶劣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制成课件一同展示,让学生在比较中体验、学习。

置身于未被污染破坏的自然之境中,学生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回家感,渺小感,激发起融于大自然,热爱大自然,敬畏大自然的意识;置身于遭污染和破坏的自然之境中,学生也会产生一种负向的情感体验,而这种体验常常导致
自觉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意识和行动。

教学目标水到渠成。

所以教师要引导并帮助学生走出教科书、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在社会大环境里学习和探索;学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应当学会自觉、自发地利用可用资源,为自身学习、实践、探索性活动服务。

(三)、设计主题活动,走向生活
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设计使教学资源的有效利用和价值现提供了良好的载体。

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为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对生活意义的领悟,获得对生活、对世界、对人生的反思和感受,获得对现实生活中人性的丰富性和复杂性的认识,开拓学生丰富而独特的精神世界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提供了社会实践更广阔的天地。

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有意识地在生活中寻找与课本中的知识有联系的,学生熟悉的场景,瞄准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的最佳联结点。

比如在《坚持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的教学设计中,为了让学生讨论怎样保护环境这一课题,教师可以设计主题活动“保护我们的母亲河---分洪河”的社会调查。

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项的调查。

有的调查分洪河从过去到现在的演变情况,有的调查分洪污染造成的危害,有的调查造成分洪河污染的原因。

在调查报告会上,调查分洪河历史小组的学生搜集了很多资料、图片,大家看到了分洪河过去清清的流水,小孩儿在河中游泳的的情景,也看到了想在分洪河如墨般的浊流,感触很大。

调查分洪河污染小组的学生列出了以下几条:河边居民往河中乱倒垃圾;河边一家橡胶加工厂直接往河中排放废4
液、废渣;环保部门监管不力等。

调查分洪河污染危害小组的学生也列出以下几条:危害群众健康,污染地下水,影响乡镇形象等。

学生一个接一个发言,提了很多建议:“我们要在分洪河两岸插上警告牌‘请不要往母亲河倒垃圾’”。

“我们给镇委镇政府写一封信,建议镇委镇政府对分洪河两岸环境进行整治”。

“我们应该组建一个宣传队,对分洪河两岸居民进行宣传教育,让更多的人行动起来保护分洪河”。

总之,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要积极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优势,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服务。

第二篇:思想品德课如何利用好各种教学资源思品教学中教学资源的使用
平昌县镇龙中学
朱武
中学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本课程的教学,同时事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同社会科学学习领域其他学科教育相互支撑;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和学校其他德育渠道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共同完成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
思想品德课该如何去抓住学生的心,发挥其教育功能呢。

我认为除了运用好教材外,要充分挖掘一切有利于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实施:
一、巧借“他山之石”,加强学科渗透,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学科间相互渗透相互蕴涵是新课改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教学过程中,广泛涉猎其他学科知识并挖掘其中的思想品德教育成分,加强学科之间的渗透,也是今后思想品德课改革的努力方向。

知识本身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各个领域是相互关联的,思想品德学科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只要潜心挖掘,有机整合,借助其他学科知识,不仅能活跃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轻松掌握本学科知识,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我比较多的运用了语文、史地、艺术等学科的知识进行渗透,如在九年级思想品德前言课第一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学时,运用法国作家都德的《最后一课》来说明爱国主义是世界各国人民普遍具有的一种基本的可贵的品质,能够增强感染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在初二思想品德“走进父母”一课时引用了唐朝诗人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些充满感情的诗句能极大激发学生对父母的感恩之情,从而认识到孝敬父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在讲“可持续发展战略”这一内容时则运用《地球受到的伤害》的漫画,幽默形象又寓意深刻的漫画,对环境污染及遭到破坏的事实的揭示让人触目惊心,起到了文字无法达到的效果。

而在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运用音乐,不仅增加课堂气氛,更激发了学生的情感。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通过学科知识的渗透也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的形成和综合能力的培养。

二、抓住学生动态,整合德育资源
学校是学生每天生活学习的地方,学校的每一个地方、每一件设
施、每一项活动都是可挖掘利用的教育资源,校内教育资源具有方便快捷和灵活的特点。

它就在校园里,在学生的身边,教师可以要根据教学内容,选择相关的学校教育资源有效的利用。

新课程改革再次强调教学要“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这是思想品德课教学应该把握的一个方向性原则。

在我们的学生中,每天在发生着大大小小的故事,这些看似平常的小事都可以成为思想品德教师教学中的典型事例。

在教学中通过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和行为表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抓住学生带有普遍性的典型思想和身边的典型“小事”,通过小组体验、感悟、交流,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及优良品质。

如针对学生中浪费粮食、乱化零用钱、沉湎网吧等现象,可以联系思想品德课培养社会责任心和艰苦奋斗等知识进行教育,更具说服力,取得良好的效果。

中学思想品德课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导渠道,在教学目标上与学校德育工作的目标是高度一致的。

学校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第二课堂。

近几年,学校团支部广泛开展了“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以及”八荣八耻“教育等主题活动,为思想品德课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

而思想品德课与学校的班会课、晨会课、国防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等都能找到最恰当的结合点。

三、借助家庭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是未成年人成长的摇篮和第一所学校,是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场所,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第一任老师,对他们一生有重大影响。

家庭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孩子来说也是最直观、最形象
的,家庭教育对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的养成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也是学校教育最强有力的后盾。

利用家庭教育,更有利于把学生的道德认识内化为道德行为。

我们要把思想品德课与家庭教育紧密配合起来,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把课堂上的道理逐步内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自觉行为。

例如初一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大多数都是和家庭教育分不开的,需要取得家长的配合。

在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参与了解家庭生活、与父母经常沟通交流可以让学生了解父母养家的辛苦,从而学会孝敬父母;通过参与家庭管理,可以帮助学生养成科学的生活习惯,培养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家庭生活中经常参与劳动,可以锻炼独立生活能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良好的品德等。

四、开展社会实践,挖掘乡土资源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课程资源既包括学校内的教育资源,也包括学校外的各类教育机构和各种教育渠道。

思想品德教育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让学生在社区生活中自主活动,体验成长,这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我们松江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有着极其宝贵的教育资源可挖掘和利用。

通过让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和其他的名胜古迹,了解本土历史文化以及生活环境,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和家乡劳动人民的感情,让学生亲眼看到祖国大地的变化,了解人民生活的提高、可以进一步增强学生为家乡做力所能及的贡献的信心。

通过访问本地区的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其优秀品质,感受社会主义新风尚。

此外,
也可以邀请派出所有关人员来校作法制教育讲座,邀请本地区老红军讲长征故事,了解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增强爱国热情,也能增强对思想品德课中“了解家乡,认清国情”和“改革开放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培养社会责任心”等知识的理解。

五、关注时政热点,开发社会资源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他主张学生不只做学校的学生,还要做社会的学生。

思想品德新课程标准要求:时事政治教育是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的组成部分,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必须按规定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间上予以保证。

社会教育资源是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加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与沟通,是教育走向社会、走向实际的有效途径,并日益成为政治课教学的独特优势。

当今中学生不仅关心课本知识的学习,而且也开始用审视的眼光关注社会现实,这同样为我们的思品课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充分的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可以使学生开阔眼界,使我们的教育更有力度。

思想品学科教师要善于把理论教学与时事政治及社会热点有机结合起来,指导学生学习评析新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激发兴趣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如通过让学生收集了解我国经济、科技、体育、文化等方面的成就以及“感动中国”人物等先进事迹,不仅可以加深九年级思想品德中对于“国情、国家地位、综合国力、社会责任心”等概念的认识,更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此外,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还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资源、优秀的影
视文艺作品和网络资源、以及学校的图书馆、多媒体等设备,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教育资源的作用。

对思想品德课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的思考:
1、思想品德教师平时要做有心人,善于收集、积累资料,多掌握一些有用的信息,同时要了解各学科的教学内容。

2、对于掌握的教育资源要有筛选,选择针对性强,有教育意义的内容。

学生收集资源时,一定要认真指导。

特别是网络资源,有很多不健康的东西
3、对于农村中学学生来说,查找资料、收集相关信息的渠道相对不多,再加上中学生学习负担较重,课外时间也有限,一定要合理安排时间,同时尽可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条件
第三篇: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新课程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思想品德课教材中,有不少课文内容很少,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教学思路和模式,采取平铺直叙的讲课法进行教学,只需很短的时间就能讲完,这样的教学肯定枯燥、单调,很难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对思想品德课产生兴趣呢。

我认为:充分开发和利用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是关键。

《思想品德课程标准》指出:“在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上,应建立融合、开放、发展的课程观,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人文教育功能,优化教学资源组合,有效地实施课程目标。

”由此可见,课程资源是达成课程目标的重要保证,能否合理有效地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直接关系到课
程实施的成效。

一、思想品德课程资源开放和利用的现状
由于受传统教学影响,长期以来,我校一些教师对课程的理解是狭义的,一直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把教材当作唯一的教学资源,存在“教材=教学资源”的看法,谈不上开发、整合、利用课程资源的问题了。

对学生而言,它就是一些学习辅导资料、习题、试卷等。

教师为了提高升学率,挑选教材上的知识点,要求学生不断重复进行枯燥、繁琐、机械的训练,严重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这种误解造成教学信息封闭、教学方法和手段滞后,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落实。

一堂好的思想品德课,不仅要看教师严谨的教学设计、严密的逻辑分析、深入浅出的演讲口才等等,还要看教师是否围绕课标充分地利用和合理地开发课程资源。

很多教师抱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资源缺乏。

这与教师没有具备充分地利用和合理开发课程资源意识及能力有关。

思想品德课程资源是极为丰富的,它存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于社会生活每时每刻,最重要的是教师能不能以思想品德课程的眼光去挖掘这些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和案例,能不能以思想品德课程的视角去赋予它们课程资源的意义。

二、资源开发和利用方法
如何开发课程资源呢。

教育专家的观点十分鲜明。

1、教师首先要考虑这个资源在这节课上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

它们对于实现课程目标的价值是什么。

资源不是作概念的注脚,不是
为了旁征博引,补充课程内容,而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增强思维的深刻性,落实课程标准的要求。

2、教师要对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和研究,使资源、目标、学生之间形成互动关系。

而且,开始做什么,过程中用什么,复习时用什么,都要研究。

尤其是教学中动态生成的资源,要注意积累、总结、交流,因为这种资源不可重复,要有意识地捕捉。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们结合自身特点做了如下工作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活动范例、图片
教科书中每一课都配有丰富的活动案例和图片,这些案例和图片新颖、鲜活、精巧,都力图体现本课程的目标和内容。

教材图文并茂的意义不仅仅是为了使它在呈现形式上更活泼、生动,更在于它在教学组织中起着示范和开阔思路的作用,它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学习和人格健全的一种示范,也是师生对话的“话题”。

教学中我重视引导学生认真解读和品味教材中的文字材料、图片,领会它们提供什么样的信息,其中蕴藏的“言外之意”,从而用相应的书本知识进行讨论。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参与其中,他们要自己去“动脑、动口”,去思考、探究,去得出结论。

由此可见这些图文材料为学生的自主探究留下了广阔的空间。

七年级下册《思想品德》第40页“老太太应聘”的图文资料,有两幅图和一段文字。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的:材料提供什么有效信息和中心主题。

招聘会场人山人海说明了什么。

老人填写各类应聘表,是自己找工作吗。

老人的儿子在干什么呢。

为什么会
造成这种状况呢。

这对年轻人有什么危害呢。

图文材料其实告诉学生们: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不能自立就将一事无成。

2、开发学生的自身资源
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资源。

那么学生那些方面可以作为课程资源呢。

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体验、思想认识、发表的意见、提出的问题、个性的差异、兴趣,甚至是错误的回答都是教学资源。

我在开发学生资源过程中注意做到以下三点: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会
新课程更多关注学生的心理特点,关注学生现有的学习和生活,在课堂上多让学生自己谈经验、谈体会,发表自己的看法,这往往比教师的说教更为深刻,更能打动学生的情感。

如我在教学七年级下册《彼此尊重才能赢得尊重》时,备课组建议授课教师让学生举例说说同学之间最容易伤害感情、最容易引发冲突的事情。

因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学生都有亲身体会,所以学生发言十分踊跃,说的内容很丰富。

然后我又乘热打铁,再引导学生去讨论:同学之间怎样才能和谐相处。

通过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教师在中间穿针引线,学生很容易懂得彼此尊重的重要性。

(2)利用学生的生活信息
学生获取的信息是多种多样的,把学生发现的信息作为课程资源,能使教学内容更丰富,更贴近学生,更贴近生活。

如七年级下册《人生当自强》一课,备课组建议授课教师要调动学生去搜集有关自强方面的名言警句和事例,学生共同努力收集到以
下名言警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等。

同学们不仅列举了不少名人自强事例,还现身说自强,如有的同学说自己的手摔骨折时,强忍疼痛,没有掉眼泪。

有的同学说感冒生病了坚持到校上课等等。

学生们讲述的事例真实,情感真挚,所以更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3)巧妙地运用课堂突发事件
七年级下册《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一课,授课教师可以结合班级有不尊重人的现象,向学生发问:“请同学们谈谈平时在课堂上有什么不尊重人的表现。

”于是学生们很快就说到上课做小动作、大声说话是不尊重老师的表现。

刚刚两位大声说话的学生马上不好意思地低下了头。

接着我引出下面的内容:“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你要想得到别人的尊重,首先你要学会尊重他人。

”对这一突发事件,我没有批评学生,而是巧妙地把课堂现象转化为课堂资源,灵活运用教学手段,教育的效果非常好。

3、努力开发教师自身的课程资源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教师的生活阅历、情感体验、学科知识、特长、爱好等方面就是很好的课程资源。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第六课《钢铁是这样炼成的》,授课教师可以结合自己或他人小时候吃苦耐劳、勤奋努力的亲身经历,把六十年代出生的孩子与九十年代出生的孩子生活、经历作对比来教育学生,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