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8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了解文章批驳的观点,准确把握作者的观点。
2.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3.品味和体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区分观点和材料,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
2.品味和体味本文尖锐犀利、富有战斗性、讽刺性的语言。
教学方法与工具
讲授法、合作探究法、朗读法等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文章《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的体裁是杂文,什么是杂文呢?我们来了解一下。
PPT显示:
杂文是直接、迅速针对社会现象发表议论的一种文艺性论文,它既要传达作者对社会现象的见解,又要通过文学手段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通过这段文字大家能够看到杂文有哪些特点?
预设:时效性、议论性、文学性
二、观点篇
鲁迅先生的杂文被毛主席称为投枪和匕首。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思考在本文中鲁迅先生将投枪和匕首刺向了怎样的观点?鲁迅先生又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预设:敌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一)这个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信地、信物、信国联、信神信佛
PPT显示:
我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
——20世纪30年代国民党的御用报纸
枪不如人,炮不如人,教育训练不如人,机器不如人,工厂不如人,拿什么和日本人打仗呢?若抵抗日本,顶多三天就亡国了。
……忍辱含愤,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联公理自判决。
——蒋介石在“九一八"事件发生后的演讲
1934年,由反动政客戴季陶和军阀段祺瑞发起,一些国民党官僚在杭州灵隐寺举行法会,请班禅大师求佛保佑。
鲁迅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二)反复朗读两个句子,体会两种情感的不同。
(三)本部分小结: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的时候,鲁迅先生勇敢站出来,批驳消极观点,提出自己的认识,无疑可以起到激浊扬清,提振国民的自信心的作用。
PPT显示:
紧贴时代激浊扬清
鲁迅先生是怎样批驳敌人论点,树立自己论点的?
(一)研读文章3、4、5自然段,分析如何批驳敌人论点。
预设:信地、信物、信国联是他信力,信神信佛是自欺力。
(二)研读文章7、8、9自然段,分析如何树立自己论点。
预设:
1.我们从古以来就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重点研读下面的句子: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在朗读中体会,其实这四类人代表着我们绵延了几千年的民族精神,“脊梁”一词是对这一精神的高度概括。
2.现在,有自信力的人也不少。
重点体会下面的句子: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3.为什么现在有自信心的人不容易被发现?
重点体会下面的句子,体会鲁迅先生的悲愤之情。
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4.如何寻找这样的人?
预设:“地底下"。
引导学生体会“地底下”的含义。
(三)本部分小结:鲁迅先生文字如手术刀般精准地对敌论点进行剖析,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们论点的虚妄。
又从我们民族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正确论点,可谓振聋发聩。
PPT显示:
直击要害真知灼见
三、言语篇
鲁迅先生的文章会成为投枪和匕首还在于他对语言的驾驭,下面,我们从以下几个角度来感受一下。
(一)词语的有与无
1.通过保留和去掉加点词语的方式,体会词语的表达效果。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预设:“总"只”“一味"三个词,生动刻画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无能和愚蠢,准确地写出了国民党政府在自欺的道路上越走越远的事实,三个词极富讽刺意味。
“曰”,运用雅词来体现国民党反动派极其御用文人的丑态,更加增添了讽刺的味道。
2.通过保留和去掉加点词语的方式,体会下列词语的表达效果。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预设:“总"能”体现了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力量的迫害和打压,
“简直"体现鲁迅先生对此的悲愤之情,“就是”则体现出敬佩和赞美。
(二)逗号的有与无
1.出示在表示时间和“于是"之后加上逗号的文字,在与原文字对比中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
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
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
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预设:“不久"现在”这两个词语后面没有用“__________________,”,读来语速应快一点,表明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态度转变之快,但依然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讽刺意味明显。
“于是”后也没有用“__________________,”,体现出他们得出结论的仓促,还是嘲讽之意。
2.体会下面句子中“__________________,”的作用。
他们有确信,不自欺。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
预设:第一个句子中在逗号处做长停顿,读出坚定,强烈地表明我们有的中国人没有失掉自信力,不自欺欺人,体现出对他们的赞美。
第二个句子“被摧残"被抹杀”之间可以用顿号表示停顿,但是鲁迅先生采用逗号,表达出强烈的悲愤之情。
3.小结:逗号的有无表示停顿的有无或者长短,可以达到传达和增强情感的作用。
(三)句子的繁与简
1. 通过保留和去掉划线句子的方式,体会表达效果的不同。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预设:反复重复国民党反动派的信物、信地、信国联,突出强调了国民党反动派做法的愚蠢、可笑,增强了讽刺意味。
(四)本部分小结:
鲁迅先生用他如火纯情的语言,对国民党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进行讽刺,从而更显他们论点的虚妄。
对于敌人来说其语言真的就是投枪和匕首;鲁迅先生用热情和悲愤的语言表达对革命者的赞美和同情,号召国民树立自信心。
对于他们来说鲁迅先生的文字是火把,是希望。
四、课堂小结
鲁迅先生的这篇文章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但是他所提炼的我们民族精神,他所要树立的民族自信心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今天,我们的国家在发展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如疫情影响下经济发展的迟滞、美国的科技封锁等等,但我们中国人从没有失掉自信心,我们有很多人在埋头苦干,在拼命硬干,有这些民族的脊梁,我们中华民族一定会实现伟大复兴。
全体同学深情朗读第7、8自然段,感受鲁迅先生给予我们的鼓舞。
板书设计:
___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____________ 鲁迅
_________时:激浊扬清
_________论:直击要害
_________言:犀利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