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名著导读之我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名著导读之我见
中学名著导读之我见
摘要:
中外名著是人类文化的宝贵遗产。
倡导中学生阅读名著,开展有益的读书活动,这对于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是无可替代的,也能帮助学生获得更多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顺应了新课程的要求。
本文对新课程下中学名著导读教学的研究就是帮助学生消除与名著之间的隔膜,为学生阅读提高审美能力、辨别判断能力,获得精神营养,对其成长发展起到导航的作用。
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准绳,准确把握住中学生阅读心理特征,探究初中名著阅读与高中名著阅读的内在关系,本着务实的态度,真正把名著导读教学落实并贯穿教学始终。
关键词:新课程,中学,名著导读,名著导读教学
一、文学名著作品阅读现状解析
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了立体的多感官的享受。
人们已经习惯坐在电脑、电视机等媒体面前,大都不太情愿静下心来度满是密密麻麻文字的书了。
大多数人的阅读是一种快餐式的阅读,是为了获得特定的信息或者是为了获得感官的一时轻松和享乐。
这种快餐式的阅读带给读者的直接影响就是少度名著或者不读名著。
一些学生可以如数家珍的道出某大腕明星、歌星的生肖爱好,但是对《红与黑》、《战争与和平》等作品的了解微乎其微,在忽略文学名著作品阅读的情况下,许多学生课外阅读都以娱乐消遣为目的。
这种大范围的平庸阅读,没有产生、引发学生对自我和外部世界思考的动力,不能给学生带来社会和人生严肃而深刻的思考。
阅读教学“立人”的功能便在这种平庸化阅读活动中退化甚至消解了。
总之,目前阅读教学平庸化的危机是严重的,不少一线教师及教育研究者对此开出的药方,就是加强文学名著的阅读和指导。
二、名著导读教学
(一)新课程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发展
为目标的教学理念。
语文课改的指导思想不再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更加注重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注重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基础。
教材在传授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丰富的人文内涵,熏陶感染学生,使他们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在精神、道德、社会和文化方面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最佳途径是进行名著阅读。
因此,不仅《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具体规定了“初中生要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而且要求每学年阅读二三部名著。
”而且在教材中,创造性地设置了“名著导读”一栏,以期通过教师对名著的“导”,达成学生“读”的目的。
“名著导读”教学课就是基于这样的理念而设置的。
(二)、初中名著阅读与高中名著阅读的内在关系
1、初中名著导读教学目标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不仅对初中生的课外阅读量做出了规定,而且对课外阅读的目标有,明确的要求。
要求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要求学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够区分写实作品和虚构作品,还要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四大文学样式的一些特点。
第二是欣赏文学名著的时候能够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对社会,还有对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也能够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都能说出自己的体验,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阅读教学中个性化的体验和感悟。
不过,强调学生的自主发展,并不是让教师袖手旁观。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实施建议部分明确指出“教师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可见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学
生、文本都是独立的主体,注重教师、文本间的多元沟通交流与互动。
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阅读兴趣能够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出发阅读动因。
阅读动因作为一种阅读情感活动的内在动力,能够唤起学生自觉阅读的行动,使阅读变为有意识、有目的、有审美价值的活动,从而表现出对文本意义的积极探究和自主审美,推动阅读成为有生趣的情感活动。
教师自身要树立开放阅读的教学观,帮助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解读视角。
学习关注人类的情感,历史文化的传承,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相互作用等,才能探寻到丰富的思想文化资源。
随着学生身心的成长,时代的变迁,他们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一定会有不同的诠释,个性化阅读的实质就是尊重学生立足当下的对名著的不同解读与认识。
2、高中语文必修课中名著导读教学目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新的课程目标。
感受?鉴赏:在阅读中,体味大四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的美,提高审美境界。
思考?领悟: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
通过阅读和思考,领悟其中的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发现?创新:学习多层次多角度的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体验和发现。
学习用历史眼光和时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
这一切目标的综合就是培养有个性、有理想、有丰富心灵的人。
“新课标”加强了对语文课程人文性内涵的重视,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都侧重引导对经典名著的阅读。
3、初高中名著阅读的衔接
初中名著导读的第一个板块是简介名著。
其内容包括介绍名著的主要内容、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写作特点以及社会意义。
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就对该部名著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也从中体会到阅读该
部名著的必要性就可以了。
如《繁星?春水》中就抓住诗人产生“在梦幻中感受真实”的特点来评论,通俗又扼要精到。
名著导读的第二个板块是阅读建议。
当学生对该部名著有一定兴趣时,我们的编者们又精心安排了阅读建议这一板块。
通过阅读建议,学生们掌握了阅读该部名著的方法。
例如《骆驼祥子》的阅读建议这样写道:老舍说:“《祥子》可以朗读,它的语言是活的。
”那就试试选一些精彩段落朗读一下,力求读出感情和韵味来。
生动的平民形象,传神、流畅、通俗的语言,富于魅力的老北京风情,这一切,你都会感受到的。
名著导读的第三个板块是精彩片段。
精彩片段的展示是引导学生阅读名著的奠基石,每一篇名著导读中都会列举该部名著的精彩片段,并对其进行点评。
通过精彩片段的展示与点评,学生们从中了解到了该部名著中的语言精髓以及精彩的故事情节,从而更加激发学生阅读该部小说的兴趣,也了解到了阅读该部小说的必要性。
名著导读的第四个板块是探究思考。
探究思考是学生阅读名著的回想曲,在学生阅读名著之后,为了加深学生对该部名著的印象,我们的编者们设计了这一板块,让学生通过思考这一板块所列举的问题,加深了对这部小说的了解,从而获得能力的提高。
通过对内容的回顾以及对人物的评价,学生们既加深了对该部小说的了解,也训练了学生读写说的能力。
如《骆驼祥子》的探究思考是这样的:(1)你身边有祥子这样的人吗?试着和他交朋友,了解一下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所思所想。
(2)你有过与祥子渴望拥有自己的车相类似的经历吗?
如果有,试把你当时的心里和精力写出来。
人教版普通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名著导读的第一板块是背景介绍。
涉及到作家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创作的背景以及外国著作的中文翻译版本等,让学生对作者有初步的了解。
如《论语》是孔子言论的辑录,就从作者的经历及思想角度评论作品。
《红楼梦》是在作者亲身经历和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切的生活素材的基础上创作的,所以对作者的身世介绍就特别详细。
第二板块是作品导读,如《大卫?科波菲尔》的思考探究二是这样
设计的:在世界各国文学中,拥有众多读者的通俗小说家很多,为什么只有少数可以成为经得起历史选择的经典作家?试以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家的艺术成就加以说明。
通过初高中名著导读的内容及结构安排,我们可以看出:初中名著导读为学生提供了一些简便易行的阅读方法,因为初中生在阅读一些文学作品时难免会出现盲目的无序的阅读状态,这些方法是必要的。
初中名著导读在介绍作品时都有一个非常贴近作品内容的题目,这些题目不仅是对作品主题的概括,也是编者对作品的一种评价,是对学生阅读前的提示,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一定的作用。
如《伊索寓言》的标题是“生活的智慧和想象的魅力”;《名人传》的标题是“痛苦和磨难早就伟人”;《傅雷家书》的标题是“苦心孤诣的教子篇”等。
而高中名著导读没有标题,直接进入作品的背景介绍等内容,这样编排是给升入高中的学生更多的阅读想象空间,而不是先入为主的评论。
初中名著导读中安排了阅读建议,语言是循循善诱式的,非常贴近初中生的阅读心理。
精彩段落的节选和简短切中的评价更是为学生的阅读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教会学生如何从不同角度去欣赏、评价文学作品。
高中名著导读的作品导读中梳理了作品的大致情节,更侧重于作品的人物性格及艺术风格的介绍。
高中名著导读中设计的思考探究中的问题显然要比初中名著导读中的问题在难度和深度上有所提高。
这也是根据学生在身心发展到不同阶段,在思维方式、生活阅历、阅读经验积累的程度制定的。
初中名著导读中的《简?爱》和高中名著导读中的《大卫?科波菲尔》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和查尔斯?狄更斯同为英国十九世纪著名作家,在阅读指导中可以将两部作品结合起来,既可以让学生了解英国十九世纪的风貌,也为学生了解西方社会精神思想提供了范本。
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名著导读设置了《论语》。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过了《<论语>十则》,高中的名著导读《论语》无疑为学生进一步学习这部儒家经典拓展了领域和空间,以满足学生学习我国古典文学的需求。
初中生学习论语要求达到的知识目标是:能读会“愠,罔,
殆,矣,诲,弘,凋,恕”等字词,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并且能够准确流畅的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在能力目标上,要求学生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着力培养文言翻译能力;通过对《<论语>十则》的学习感受到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并可以联系自身的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进入高中阶段学习这部经典,是在此基础上继续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的阅读水平,更倾向了解孔子思想核心:“仁”的内在意义以及它在政治、伦理、哲学、教育等诸多领域做出了阐释,进而了解孔子在中国乃至世界思想史上的巨大影响。
同时,在阅读当中让学生认识一位血肉饱满的孔子来亲近这位圣人,在现实生活中以他的思想精华来引导自身的言行,树立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为自己的人生之路寻找一座航标。
高中学生阅读文化名著重在领会精神,抓住重点对其中的主要内容或观点进行讨论,不必面面俱到。
对著作中的疑难问题,应引导学生自行钻研,相互探讨,必要时教师可作适当的讲解。
三、中学名著导读教学可借鉴的方法
(一)、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
1、抓住学生的兴趣点推介名文
学生比较重视名人对一件事物的评价,许多名著都有名人名家或民间俗语做过评价,我们可以利用这些名人名家的名言来给学生引荐,可以借卢梭的话“每一成长中的青少年,尤其是男孩子,应该读读它”来推销《鲁宾逊漂流记》,可以用一句老话“少不读红楼,老不读三国”来刺激学生阅读。
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才可能打动他们的心灵,从而找到阅读的乐趣,获得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
2、用教材课文中的名篇作为“点”来带动相关名著这个“面”
课堂教学内容里,有很多名著的选读,我们可以借助这些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阅读名著全部。
比如,学习课文《智取生辰纲》就可
以联系《水浒》,学习课文《托尔斯泰》,就可以联系《名人传》,学习课文《香菱学诗》可以联系《红楼梦》。
因为是课堂学习,学生对这些选读部分有一定的深入了解,同时又不能全面了解其中的情节发展,人物关系,社会背景等。
自然有探求的愿望,利用这一点可以让学生走进名著。
(二)、从整体上感知文本,把握全篇
节选的片段再精彩,终究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如同人站在山脚,很难观其全景一斑。
在写作背景不明、情节不完整的情况下阅读,很容易断章取义,以偏概全,不能准确的把握文章的主题思想。
从整体认识到局部品味的阅读方式,即使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了名著的阅读方向,同时又能借选文的品读,具体直观的触摸到主人公的形象,应该说是一种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
(三)、整合选文与导读,课内外阅读的有机结合
现行的语文阅读教材,都是编者煞费苦心精选制作,但由于篇目繁多,文本多样,所以很容易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仅停留于单篇文章知识点的掌握上,无法系统化、规律化。
如果我们把那些学过的课文,根据他们之间的联系进行归类整理,迁移拓展,这不仅使学生对旧有的知识进行了有效的复习,而且也加深了对作品的认识,使思维向纵深的良好势头发展。
初中语文教材中,鲁迅的文章几乎每册书中都会出现一两篇,尤其是散文集《朝花夕拾》。
人教版教材就选用了三篇,分别是七年级下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八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下册:《藤野先生》。
八年级上册名著导读中选录了《朝花夕拾》,标题为: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
循着这一主题,完全可以把这几篇作品与名著导读结合起来阅读。
这既是对旧知识的复习,也是对这部名著的重新认识和完整解读。
(四)、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名著导读教学
好奇,求知是中学生的天性,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相关资料,合理整合利用教学资源,有效激起他们的好奇心,诱导学生走进文本。
让他们进行“主动的生动活泼的真实的阅读”。
影视、动漫、游戏等的阅读不能替代经典原著的阅读,但影视作品通俗、形象、可感。
几部古典名著,尤其是四大名著都拍成了电视剧,并反复在播放,几乎家喻户晓。
一些国外根据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有许多都是经典之作,如《简?爱》、《巴黎圣母院》等。
留心影视信息,引导学生从看这些影视节目入手,引导学生进入名著阅读的大门,比照原文,同步阅读。
一段时间以来,央视《百家讲坛》退出一系列节目,红学家上百家讲坛有效拉近了学生与“红楼”的距离,而刘心武讲“红楼”引发的热烈讨论更是导读不容错过的时机;易中天津津有味“品三国”也是引导学生走进三国风云的契机;钱文忠教授解读《三字经》更是一个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去了解历史文化,进行综合学习的资源。
一些报刊、图书、互联网等广泛收集各种文学名著及其作家的介绍文章。
故事梗概、人物介绍以及各种名家的研究和批评文章,以宣传栏、免费专题、小册子、图书馆、网页等形式,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学生,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的《子午书简》等节目,以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在信息网络时代,有挖掘不尽的阅读资源,为学生创造阅读的条件,培养学生终身阅读的习惯,在文学世界里涵养身心。
四、结论
教育从本质上来讲,包含着“两种基本价值:一是促进人的发展,这是教育的内在价值、根本价值;二是承担社会所赋予的人才选拔功能,这是教育的外在价值、工具价值”。
中学阶段是一个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教育不仅意味着传授知识,而且对学生素质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懵懂的中学生而言,还不易理解许多作品的思想内涵。
但是,只要有一颗种子,就可以发芽、开花。
我们相信:通过阅读名著,可以培养学生人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可以培养学生对正统文化的认同,可以促进学生对民族文化和精神的认同,对人性、社会产生深刻的认识。
在异彩纷呈的现代文化潮流中,学校语文教育应当坚持一种对产同文化、经典文化的倡导与尊重,让高雅文化占据学生心灵,以提高其文化品位,塑造其高尚的人格,让学生在复杂的文化潮流中不至于迷失自我。
参考文献:
1张华《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的价值转型与目标建设》,《语文建设》【J】,2002年第1期
2王文彦、蔡明《语文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3巴丹.阅读改变人生——中国当代文化名人读书启示录【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4
4韩雪屏.中国当代阅读理论与阅读教学【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5梅清华.让名著导读走进语文课堂【J】.语文教学与天地:综合天地,2006年5期
6谢银根.新课标下的文学名著课外阅读导读初探【J】.教育导刊,2005年9期
7陈碧青.中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对策【J】.中小学生图书情报世界,2006年10期
8韦志成. 现代阅读教学论【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0 9袁振国.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0期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