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融体系与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
一、金融体系的发展
(一)金融体系概述
如果从功能视角来考察金融体系,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金融首要,也是最基本的功能是在不确定性的条件(或前提)下,(以资金为媒介)实现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在亏损主体与盈余主体之间跨期或跨区域配置的优化,或者说实现经济运行中“高效率的储蓄—投资转化”(Merton和Bodie,1995;Tharkor,1996;Allen和Gale,2000)。显然,金融体系这一功能的实现有赖于一些独特的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比如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监管组织以及金融法规等等)来实现,而这种金融部门、金融组织与金融制度的复合体也就构成了一国金融体系。
现代经济中,金融体系这一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作为引导资金流动的基本架构,金融体系一般认为是由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的一个关于融资模式的复合体;广义上,考虑到由于金融活动的外部性决定的准公共产品的性质,经济学家们往往把政府金融管制、法律环境等都视做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
如果对现代金融体系做一个简单描述,我们一般可以把它分为三个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金融机构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与金融监管体系——(1)金融机构体系。除中央银行这一特殊机构以外,其他机
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包括商业银行、储蓄银行以及信用社等在内的存款型机构,包括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以及养老基金等在内的契约型机构以及包括金融公司、投资银行、互助基金等在内的投资型机构;(2)金融市场体系。金融市场体系主要由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两个构成;(3)金融监管体系。主要由中央银行、财政部以及其他证券、保险监管部门等机构以及有关金融法规等构成。
由于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涉及通过储蓄向投资的有效转化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所以观察金融体系较为直观的一个方法就是比较不同国家的储蓄和金融资产结构。德国和美国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的类型。在美国,银行资产对GDP的比重为53%,只有德国的三分之一;相反,美国的股票市值对GDP的比重为82%,大约比德国高三倍。因此,美国英国的金融体制常常被称为“市场主导型”,而德国、法国、日本则被称为是“银行主导型”。
(二)金融(体系)的历史演变
作为一个历史范畴,金融,或者说金融体系始终处于一个不断变化的状态,其发展也表现出较为鲜明的阶段性。但问题是,虽然当前各国学者都基本接受了戈德思密斯(1969)关于金融发展等同于“金融结构的演变”的思想,在金融(体系)发展的“阶段性构成”问题上,不同的学者却依然存在不同的理解。这里,我们准备以Rybcznski 关于金融体系历史演变的分析为基础,结合技术、信息以及产权制度等环境变迁,对金融体系演变过程中的阶段性变迁作一说明。
1.第一阶段:银行主导阶段
Rybcznski认为金融体系发展的第一阶段是银行主导型阶段,大致
与戈氏研究中的第一、第二类金融结构所具有的特点类似:在这一阶段,“债权凭证远远超出股权凭证而居主导地位,在全部金融资产余额中金融机构所占比例较低,商业银行在金融机构中占据了突出地位”(戈德史密斯,P28)。由于在这一时期,(商业)银行不仅管理全社会的支付体系、提供流动性、集中和配置储蓄,还通过资金往来监控、管理着资金的使用者和产品创造进行风险的定价和重新配置,所以银行是金融功能的主要事实主体,在经济运行的储蓄-投资转化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2.第二阶段:(资本)市场主导阶段
从19世纪后期开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有些国家(特别是英国、美国等发达国家)的金融体系逐渐从最初的银行主导阶段向资本市场主导阶段过渡。这一阶段可以分为两个子阶段:弱市场导向阶段与强市场导向阶段。按照戈德史密斯(1960)的分析,这一阶段金融体系(结构)的特点是“首先金融相关率较高,约在1左右,但有一个从3/4到1 1/4的较大的变动范围,有时也能上升到2的水平;其次,尽管债权仍占金融资产总额的2/3以上,但股权证券对债权证券的比率已有所上升;金融机构日趋多样化,这导致了银行体系地位的下降以及储蓄机构和私人及公共保险组织地位的上升。”大约在20世纪中后期,美国、英国等国的金融体系基本进入了储蓄-投资转化的强资本市场主导阶段,而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目前仍停留于储蓄-投资转化的弱市场导向阶段。
在弱市场导向的子阶段,银行仍然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要地位,支付体系的管理、流动性的提供以及储蓄的集中和分配主要是通过银行实现的。但相对于上一阶段而言,保险公司、储蓄机构等非银行金
融中介机构在这一阶段开始得到发展,并开始与商业银行竞争资金来源,其在金融体系中的地位越趋重要;同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导致它们的绝对和(与银行)相对规模开始提高,但此时货币市场主要是银行间的同业拆借市场,而资本市场则主要以国债市场为主,公司证券市场与票据市场并不发达。
当金融体系发展到强市场主导阶段时,伴随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规模、复杂程度的大大提高,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尤其是投资基金)发展规模已经较为庞大,导致银行在金融机构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大大下降,相应新储蓄的存在形式从传统的银行存款转变为股票、债券、基金凭证以及保险凭证,而企业的资金来源开始转向资本市场——以前主要依靠银行融资的企业,现在主要靠发行债券、股票等证券来筹资。
3.第三阶段:证券化阶段
伴随着技术、信息等经济环境以及法律等政治环境的进一步变化,信息透明度、即时性的提高,交易成本的降低等因素对金融体系演变的影响更加突出,资本市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深化,金融体系的发展也就进入了第三阶段——证券化阶段。按照Rybcznski(1997)的理解,证券化阶段作为金融体系发展的第三阶段,主要指储蓄的集中、分配与企业的监控职能主要以流通证券为载体,由投资银行与资本市场来实现的阶段。
在证券化阶段,各经济主体储蓄的存在形式主要体现为各种可流通的证券,而作为融资主体的企业也依赖于各种证券的发行来为其投资集聚资金。相反,就银行而言,无论是在其资产(持有各类国债、股票等证券)还是负债业务(发行债券筹资)中,其与资本市场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