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 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 22 鲁国之法(2021学年)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22 鲁国之法

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22鲁国之法)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考试必读120篇22 鲁国之法的全部内容。

22 鲁国之法

一、美文精读

【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明朝的冯梦龙著《智囊》,出自《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主编的一部古代类百科全书似的传世巨著。

端木赐,复姓端木,字子贡,(公元前520——公元前456年),政治家,儒商之祖,官至鲁、卫两国之相.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孔门十哲之一,春秋末期卫国(今河南省鹤壁市浚县)人。

仲由,字子路,又字季路,春秋末鲁国卞(今山东泗水县泉林镇卞桥人)。孔子得意门生,以政事见称.性格爽直率真,有勇力才艺,敢于批评孔子。

【文章主旨】

本文阐明了做事要看到它背后的深远影响,不能只顾表面的道理。

【文言原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孔子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

子路拯溺者,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选自冯梦龙著《智囊》)

【对照注译】

原文注释译文

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

【法】法令,法规.【臣妾】

古时对奴隶的称谓。男曰臣,

女曰妾。【于】在.

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其

他诸侯国中做奴隶,

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指国库。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

【府】。到国库中领取赎金。

【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子贡】孔子的学生.【让】

拒绝。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子贡(端

木赐)在一个诸侯国中赎了一个

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

他的赎金。

孔子曰:“【赐】【失】之矣!

【赐】子贡的名。【失】

丢弃。

孔子说:“赐(子贡的名)呀,

你采取的不是好办法。

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

【举】做。【移】改变。

【易】改变。

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

习惯,

而教导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

【施】给予,传授.【适】

适合.【之】的.

影响老百姓的行为,不只是个

人的事情。

今鲁国富者【寡】【而】

贫者多,

【寡】少.【而】表承接。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

取其金则无【损】于行,【损】损害。你收回国家的赎金并不会损

害你的行为的价值,

不取其金,【则】不【复】赎人矣.”【则】就。【复】再。而你不肯拿回你的赎金,(从

今以后,)鲁国人就不肯再替沦为

奴隶的本国同胞赎身了。"

【子路】拯溺者,【子路】孔子的学生。子路救起一名落水的人,

其人【拜】之以牛,子路受之。【拜】感谢.那人感谢他送了一头牛,子路

收下了.

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者】……的人。孔子说:“这样鲁国人一定会

有许多救落水者的人了.”

【作品赏析】

从孔子的话看,他赞赏子路的做法而不赞同子贡的做法。孔子从小事便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名人的影响。做事要看到它背后的深远影响,不能只顾表面。他对事情看得透彻,分析出其中的道理。孔子认为,子贡的做法,无疑是提高了道德的评定标准,如果大家赎回了鲁国奴隶,而又去报销赎金,那么就会被认为是不愿失财而变成不道德的了,这样会导致那些贫穷的国民们不再去赎回鲁国子民了。

【读后必练】(共30分)

1.解释加点的词语。(10分)

①鲁人为.臣妾于诸侯( )

②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

③夫圣人之举.事( )

④可以移风易.俗()

⑤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 )

⑥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⑦子路拯.溺者()

⑧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

⑨有能赎.之者()

⑩取.金于府()

2.翻译.(10分)

①鲁国之法:鲁人为臣妾于诸侯,有能赎之者,取金于府.

②子贡赎鲁人于诸侯而让其金。

③夫圣人之举事,可以移风易俗。

④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多,取其金则无损于行。

⑤孔子喜曰:“鲁人必多拯溺者矣。”

3.文中写子贡做了什么事?(2分)

4。孔子对他的做法持什么态度?孔子持这种态度的理由是什么?(4分)

5. 关于子贡赎人和子路救落水者到底讲了一个怎样的道理? 怎样才是对的?(4分)

【参考答案】

1。①做。

②拒绝.

③做。

④改变。

⑤少.

⑥损害。

⑦救。

⑧落水.

⑨赎出。

⑩领取,获取。

2。①鲁国有一条法律:鲁国人在其他诸侯国中做奴隶,有能把他们赎出来的人,可以到国库中领取赎金。②子贡(端木赐)在一个诸侯国中赎了一个鲁国人,(回国后)拒绝收下国家给他的赎金.③圣人所做之事,可以改变风俗习惯。④现今,鲁国富人少而穷人多,你收回国家的赎金并不会损害你的行为的价值.⑤孔子说:“这样鲁国人一定会有许多救落水者的人了。”

3.子贡在诸侯国中赎出鲁国人,却不愿依鲁国法律领取应得的赎金。

4.孔子不赞同子贡的这一做法。孔子从小事情便能看到教化的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孔子认为圣人的行为可影响百姓,子贡不取赎金,便不能引导不富裕的百姓效法她去赎回更多为奴的鲁人.

5. 子路的行为是对的,子路的行为是在倡导一种规则,即善有善报,付出就应该得到回报。子贡的行为是错的。报销赎金是国家为达到救赎国人而制定的一种规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子贡那样的觉悟,一旦子贡作出这个榜样,那么这条规则就会被打乱,以后其他人就不会愿意为赎同胞而垫付赎金了.社会秩序要靠规则来维持,无论何人都应该遵循规则,否则,规则一旦打破,天下必乱。

二、趣文泛读

改观音经语

艾子一日观人诵佛经者,有曰:“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还着于本人。”艾子喟然叹曰:“佛,仁也,岂有免一人之难而害一人之命乎?是亦去彼及此,与夫不爱者何异也?”因谓其人曰:“今为汝体佛之意而改正之,可者乎?”曰:“咒咀诸毒药,所欲害身者,念彼观音力,两家都没事。”

【译文】

艾子有一天看见一个诵读佛经的人,经文有一段说:“诅咒那些毒药,都是要杀害人身的;祷念观音菩萨的神力,让它去毒死制作毒药的那个人。”艾子听后长叹了一口气说:“佛,是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