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情境创设(通用)

合集下载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

它通过创设逼真的情境,让学生在情景中体验和运用语言,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

情境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语感、想象力、观察力和表达能力,使学生愿意主动参与到语文学习中。

情境创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学生通常只是被动地接受老师的讲解和教材的介绍,容易产生学习的厌倦感。

而通过情境创设,在教学过程中,将课文中的情节、人物和环境等具体的情境还原出来,使学生能够更加真实地感受到课文内容,提高学习兴趣。

在教授《鲁滨逊漂流记》时,可以设置一个类似荒岛的情境,让学生沉浸感受大海的波涛、孤岛的风景和鲁滨逊独自一人的心情,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

情境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细节意识。

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可能没有机会亲身体验某些特殊情境,因此无法深刻理解与之相关的课文内容。

通过情境创设,可以创造出一种虚拟的情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与课文相关的场景,从而提高观察力和细节意识。

在教授《荷塘月色》这篇课文时,可以在教室中布置一处类似荷塘的场景,让学生亲身感受到陶渊明在荷塘中的心境和感受,进一步理解课文表达的含义。

情境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创设不同的情境,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表达。

通过实际运用,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掌握课文中的知识点,并且锻炼自己的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在教授《孔乙己》时,可以组织学生分角色表演,让学生在扮演孔乙己的过程中理解他的心态和命运,并通过表达进行深入思考,从而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

情境创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在情境创设中,学生通常需要在小组中进行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在教授《红楼梦》这部经典名著时,可以组织学生根据故事情节自己创作一段同人剧本,并进行小剧场演出。

通过合作和创新,学生能够在情境创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自己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并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

语文“主题读写”教学范式浅谈新课程改革下的语文素质教学,讲究鲜活灵动,追求轻负高质,以达到师生参与、教学相长的教学效果。

本人在新课标理念的倡导下,积极开展“主题读写”教学,力主学生语文能力的综合提高。

一、主题读写的教学理念(一)“主题”概述这里的“主题”,指的是包含在中学语文课程中的各个生活话题,是当前语文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

现行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排,在构建体系上充分体现了“主题式单元教学”的全新教学程序,这也充分体现了语文与人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现行教材中的“主题”界定,如七年级上册基本以“成长经历”、“人生理想”、“感受自然”、“领略科学”、“感悟亲情”、“童话寓言”为主题确定单元教学内容,这一编排虽然主题明确,内容适宜,但也存有缺陷:一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时代感有些不强,对社会上新近发生或正在发生的语文资源,难以纳入正常的教学进程;二是语文教学内容的校本化、地域文化性不够,有悖于语文与生活的密切关系,不利于学生语文兴趣的提高。

同时,新课标也倡导一线教师积极开展语文教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和教学方式的创新。

因此,积极探索符合学生实际、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提高学生文化品位的主题读写式教学范式成为笔者的日常教学尝试。

(二)主题读写的教学任务新课标倡导语文素养的培养,主张听说读写思等语文能力的综合提高。

以此为出发点,主题读写的教学任务定向为:教师选择某一主题,确定教学内容,开展语文教学,融“听说读写思”能力的培养于一体,设计能够培养和提高综合语文能力的教学环节,通过“课前准备、课堂学习、课后深化”的教学过程,力求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这一教学任务的确定,重点基于“读”与“写”的结合,以“读写”贯穿教学的整个过程,在“读写”过程中提升学生对语文主题材料的感受、品味、思考、表达等语文素养。

二、主题读写的教学范式基于上述理念,笔者在实践中探索、反思、进取,对教学内容的主题选择和教学设计形成了具有一定特色的教学思路与范式:(一)主题选择“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选择能够挖掘语文能力训练点的主题材料,是这一教学范型的首要任务。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点尝试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点尝试

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点尝试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越来越不适应新的语文教材,在新一轮的语文教学改革的形势下,倡导全新的教育模式,课堂教学的创新尤其重要,在近两年多来的新课程的实施中,在自己的不断摸索和实践中,谈一点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点滴做法。

一、营造氛围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一堂语文课有着一个引人入神的奇妙开头,必将取得这堂课的成功,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牢老抓住学生的心,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方法,或用幻灯片,或用录像,或是热门的电视,或是时事,或唱歌,或事物,或多媒体……总之要调动多种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例如我在教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时候,我先用多媒体播放有歌星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配合优美的FLASH画面,把学生带进一个如诗如画的艺术境界,让学生陶醉在优美的情景之中,从而激发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强烈兴趣,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又如在教周敦颐的《爱莲说》时,我先多媒体显示莲花的图片,各种各样的莲花图片,或亭亭玉立,或依水而靠,或随风摇曳,学生在欣赏着这美丽的图片的时候,激发起强烈的审美情趣,然后叫学生用形象的语言来描写几句,然后再引入课文,看看周敦颐是怎样描写莲花的,为什么特别喜欢莲花的。

再如教朱自清的散文《春》,我先教学生背诵古诗中描写春的诗句,然后再说说你家乡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在简单的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再去品读散文家笔下的春是什么样子的。

实践证明,课堂伊始,营造宽松、和谐、自由的气氛,对于上好一堂课、提高教学效率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二、学生自主解读文本语文教材是由一个个的文本组成,教材只是向学生呈现了一个可供理解的客体,文本的最终实现仍在于读者,大家知道,对于同一篇文章不同的读者就有不同的理解,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应紧紧贴近文学的魅力来教学,而不是肢解课文,作字词句段的分析,这样势必破坏了文学的整体性,破坏了文章本身所具备的美,学生成了肢解者,而不是审美者,鉴于此,新课程的教学中,要求学生能进行合作、理解、探究,从整体上把握文本的内容。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定格真情画面 放大真情细节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定格真情画面 放大真情细节

定格真情画面放大真情细节如果说主旨意趣是文章的灵魂,那么真情实感就是文章的血脉。

没有真情流淌的文章,就如同无源之水,枯朽之木,缺乏灵动之质,感人之美。

“诗缘情”(《文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文心雕龙》)------历代名家都强调了“情”之于文章的重要性。

确实,真情流露的文章才有感人肺腑的力量,才经得起推敲和品读,朱自清的《背影》就是最好的明证。

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引导学生用心叙写真事、抒发真情是做好写作辅导的关键。

然而,写真事抒真情,说来容易做来难。

学生实际写作中呈现的五花八门的文章,没有老师预想中的那么理想、完美。

我从学生习作的批阅、辅导、修改中总结出两点经验;一要让学生学会定格真情的画面,二要让学生学会放大真情的细节。

一、学会定格真情画面。

“定格”,可以理解为筛选和锁定。

定格真情的画面,就是从自然、社会、生活的包罗万象的画面中筛选、锁定既切合题意又有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的画面。

能定格真情的画面是写好真情类文章的必要条件。

定格不好画面,作文未写就等于已失败了一半。

我曾有幸批阅过几次中考作文。

在“亲情”的话题作文中,批到一叠作文竟有五分之四的同学选择了给妈妈洗脚的雷同画面;还有为数不少的同学选择了半夜看病、送伞的陈旧画面;另我意外的是,不少孩子选择了父母卖血供学的异常画面,仿佛不卖血就不能体现亲情似的。

在“沟通”的话题作文中,有选择自己与李白、杜甫、屈原沟通的画面,与贝多芬、爱因斯坦沟通的画面;还有选择钟子期与俞伯牙、马克思与恩格斯沟通的画面------而且不少此类文章还以想象丰富、构思奇特、大胆创新而成了上等佳作。

捂卷沉思,不由心寒:“情”之真只能体现于“洗脚”,“情”之深只能体现于“卖血”;“沟通”不选择家庭、学校等活生生的亲人朋友,却舍近求远,穿越时空行起死回生之术,还美其名曰“心灵感应”!这纯属闭门造车、投机取巧、矫情伪文之举。

《语文新课程标准》对初中写作做了明确要求:“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要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多姿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综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综

语文综合性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变换随着新教材的普及,课程改革正悄悄进入语文教学领域。

从单元组合来看,语文教学领域已出现了一个新亮点——语文综合性活动。

初中语文正改变传统单一的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语文综合性活动正异军突起,占据一席之地,并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的特色受到学生的欢迎。

在这最能体现新课程自主、探究、合作教学理念的语文综合性活动中,我们语文教师应做哪些积极努力呢?经过七年级上下两册的语文综合性活动的教学实践探索,我以为语文教师应该走出传统的角色定位,因其势而利导之,灵活变换角色。

一、活动前:热情洋溢的鼓动者俗话说:响鼓也要重槌敲。

每次综合性活动,如要保证质量完成,是需要每一位学生都积极参与的。

因此,活动前,教师富有鼓动性,针对性的开场白就像擂响战鼓的重槌,使学生参与活动的情绪高昂,信心百倍,并持久地保持下去。

比如:“老师相信,这次综合性活动结束,我们班每个同学都能达到85分以上,表现特别突出的,也许会得满分呢,大家可要把握好机会哦!”或者,“老师相信,这次综合性活动,我们班肯定是年级段完成最棒的!到时,我们可以办一个成果展示会,和初一段其他各班交流交流。

”……这些充满热情和期待的话语,无形当中就激起了学生参与综合性活动的兴趣爱好,使他们不仅在课内,而且在课外也能为它积极准备,寻找资料,合作探求,孜孜不倦。

但是光有兴趣爱好,每个人责任不明确,一起吃“大锅饭”,效率肯定不会很高。

因此分配任务,明确责任也是活动前一个不可忽略的环节。

每个单元的综合性活动都由好几项小活动组成,因此可以把班级同学分成几个小组,每组完成一项小活动。

如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综合性活动《漫游语文世界》中,我先把全班同学分成俗语、谚语搜集,广告语搜集,对联搜集,方言土语搜集四个小组。

每一个小组由学生自己推举组长,再由组长根据每个组员的特长给他们分配任务:家中藏书丰富或有电脑的同学负责搜集材料;有美术天赋的同学负责封面设计以及插图绘画;书写工整美观的同学负责誊抄;脑瓜灵活点子多的同学负责整体创意……组长把小组成员的各自任务用书面形式写好上交老师,并且负责小组成员工作情况的及时汇报和小组成员合作情况的协调等工作。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初探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初探

中小学语文教学衔接初探与初一新生的家长交流,不难听到“我孩子小学语文成绩挺好,怎么上了初中成绩下降那么多?”诸如此类的话语。

透过这些话语我们可以看出,不仅学生不适应初中的学习生活,甚至家长也不适应孩子在初中的表现。

相当一部分小学生升入中学后,由于许多方面的不适应,学习兴趣减退,学习质量大幅度下降。

在某种程度上讲,这影响了学生一生发展的走向。

其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是课程目标九年一贯整体设计。

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之下,按1—2年级,3—4年级,5—6年级,7—9年级这四个学段,分别提出“阶段目标”,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和阶段性。

各个学段相互联系,并螺旋上升,最终全面达成总目标。

应该说,课程标准的一体化设计,整体考虑,互相衔接,是系统而科学的,充分注意到了小学到初中的过渡与衔接。

但是,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小学与初中之间有较大的跳跃,阶段性明显,而整体性、连贯性相对减弱,在过渡与衔接上(主要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一年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和断层现象,隐藏着诸多的问题。

这是围绕中学语文教学的一大难题。

对此,我作了一些分析和探索:初一新生学习现状1.学习习惯上与初中学生要求的差距。

主要表现在时间安排不合理,上课专注力不够持久,容易分心走神等。

2.学习方法上对初中学习的不适应。

例如,听课不太善于抓住重点、领会要点,不会作笔记,作札记,勾画批注课文,不善于利用课文的注解、相关的工具书解决学习中的疑难,过于依赖老师的传授,一时找不到适合跟进初中阶段学习的学习方法等。

3.基础知识和技能不达标。

主要表现在基础知识不踏实,不牢固,底子薄弱,体现在语文构成的多个环节。

(1)常用汉字识读关能过,但书写关难过。

错别字多,书写不规范,书写速度慢或者潦草,这是令许多初中老师头疼的事。

虽是常用字,但书写差错率高,有的成为习惯性错误,根深蒂固,反复纠正都难以奏效。

(2)拼音拼读能过关,朗读正确、流利,但拼写不过关。

不少同学在初中阶段都还不能完全掌握拼音方案。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下作文现状及对策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新课程下作文现状及对策

新课程下作文现状及对策一、引子——“掀起你的盖头来”在新课程教学中,新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对阅读教学的模式、内容和方式确实产生了深刻影响,尤其是综合性学习对新型人才培养所提出的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利用的能力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给了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提供了非常广阔的施展才华的空间。

唯一不足的是写作教学越来越成为广大一线教师感到棘手的大难题,主要表现如下:1、教材写作体系难以把握。

首先人教版写作一块最大的特点就是只提供写作的话题,而没有提供对写作的侧重点的要求,这就使得写作训练中涉及到并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写作知识点空白很多,有的却重复交叉。

由于目标体系不够明确,作文辅导就缺少系统性。

其次,阅读教材从内容上来看,的确可以启发学生在这个话题方面引起众多的思考,但是教材中很多的阅读文章并不能很好地起到“以读促写”的作用,“两驾马车”各跑各的道,写作缺乏支撑,两者之间缺少整合。

再次,综合性活动看起来内容丰富,但涉及面广,可供写作的内容多,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往往因为无法帮助学生选择合适的点,以致活动与写作脱节,导致写作失去深广的生活背景,作文还是成了资料的堆砌,变成了“无本之木”。

初中三年学生的写作本来应该是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但是由于新教材缺乏循序渐进的写作训练要求,很多老师在作文教学中处于一种无意识状态,所有的作文知识点零打碎敲,作文辅导缺少系统性,有“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之嫌,在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上的作用很少得到体现。

2、学生写作效能达成度不高。

写作能力的提高本身应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同年龄的学生知识体系不同,写作问题的要求不同,写作效能达成度也是不相同的。

但是由于具体的目标体系被架空,没有具体的知识点(文体要求)。

随着话题作文的崛起,随笔性的作文的出现,对学生写作的思路确实是被拓展了,但是由于不限文体,导致学生的文体意识越来越淡薄。

具体表现为:议论文中的事实论据是大段大段的事例,甚至在论据中出现冗长的对话,整个的事实论据变成了一篇记叙性的文字。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走近作者 深入文本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走近作者 深入文本

走近作者深入文本新课程改革已在北仑区实行了将近五年,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发现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学理念与以往的教学理念已很明显的不同,与之配套的教材也有了很大的变化。

初中六册语文教科书内除了少数几篇课文与老教材一致外,大部分篇目已更换。

相比之下,新教材的文学色彩更浓郁,涉及到的作家也更多。

如老教材中从未出现的泰戈尔、雨果、托尔斯泰、纪伯伦、沈从文、杨绛、孙犁、琦君、张晓风、宗璞、杏林子等名作家都在这里纷纷登场,这些文学大家风格迥异、精彩纷呈、内涵丰富的篇章,犹如一道道营养丰富而又美味的精神大餐摆在学生面前。

与此同时,一个问题摆在我们教师面前:如何让学生走近作者,深入文本,尝尽大餐的百味,并且吸取其营养呢?经过几年的实践,我大致摸索出以下几条途径:一、读前收集餐前果酒如果把阅读一个文本比作享受一次大餐的话,那么阅读前收集有关信息就好比是喝餐前果酒。

有些作家作品因为年代的久远、地域的差异、社会状况的变化等原因,会给学生阅读文本造成一定的困难,教师要在课前引导学生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资料,如作者的生平、思想倾向、所处的年代、写作的背景、作品的风格等,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本,揭示内涵、体会深意。

比如在教学安徒生童话《丑小鸭》前,让学生搜集安徒生的信息,了解其生平,学生就很容易明白丑小鸭的故事不仅仅是个童话故事,更是作者生平的写照,也是作者不屈奋斗的人格的写照。

又如新教材中新增了鲁迅的很多篇目,他的作品思想性、时代性非常强,所以学生在读之前了解一些有关的时代背景、社会状况是相当有必要的。

比如学《孔乙几》之前必须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之前必须了解中国当时的社会状况。

在教学中,我印象最深的是《列夫托尔斯泰》这一课,我感觉要是学生在读这篇文章之前如果不了解托尔斯泰的身世及其世界观变化的几个阶段,那么课文中如“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他脸上笼罩的厚厚一层阴云才消除了;直到人生的晚秋,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这样的语句他们绝对无法理解。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创新 语文教学之灵魂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创新  语文教学之灵魂

创新语文教学之灵魂摘要: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能否培养出创新人才,关键在于学校教育。

中学语文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由于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完成教育创新,成为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着诸多弊病,如教师讲授多,学生思考少;师生问答多,学生探究少;死记硬背多,发展个性少;作秀表演多,真正创新少等。

为此,创新性中学语文教学势在必行,首先要创新师生角色,那就是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确立新的教师观;确定新的学生观。

其次创新教学方法:讲究提问艺术,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强调“四个结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把握写作内质,探索创新性写作教学。

再次创新教学手段:应用多媒体教学,创造情景课堂;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激发学生创新火花。

创新是新时代的精神,语文教师只有努力探索创新性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有意识地把创新思维的培养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并落到实处,才能促进学生能动地获取知识的本领,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造就一代创新人才。

江泽民同志曾多次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一个民族缺乏独创能力,就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十一世纪的国际竞争,是经济的竞争,也是科技实力的竞争,但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时代呼唤创新教育,创新教育呼唤创新人才,而能否培养出人格完善、胸怀广阔、知识丰富并具有开拓精神的创新人才,关键在于学校教育。

中学语文担负着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的重要任务,由于其独特的功能和特点,决定了它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作用。

如何在中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完成教育创新,成为摆在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一、目前中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病长期以来,受传统教学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着诸多弊端,课堂教学往往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分数为中心、以升学为中心,失去了人文学科应有的特征,使学生的语文能力日益低下,对语文的学习热情日益减少。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立足生活,饱满情感,完善思维——浅论“新课程环境”下作文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立足生活,饱满情感,完善思维——浅论“新课程环境”下作文

立足生活,饱满情感,完善思维——浅论“新课程环境”下作文教学的走向这里用到的是“新课程”这个词语,但事实上我们的作文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不仅仅来自于新课程;更是来自于以新课程实施为代表的一系列教学新环境的呈现。

1、教学改革带来的教学传统的迷失。

从笔者自己的学生时代到教第一届学生,印象中作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是分清文体: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有很多学生因为文体不清而被罚重写。

刚刚成为过去式的浙教版语文教材更是有着严格的作文教学体系,分册分单元地强化着文体写作,强化着各种写作技巧。

而突如其来的“文体淡化”一说,和新教材中主题式的单元设计,都对传统的作文教学思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文体淡化,是否是不要文体了?文体淡化,是否可以把所有学生的作文都称之为散文?在作文课上,除了告诉学生围绕某个话题或主题写篇作文,还需要说什么?这周的作文课和下周的作文课除了题目的不同,还能有什么变化?2、多种因素带来的生活经验的迥异。

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的超速传递,使得代沟轻易产生,现在的学生和每一位老师当年的经历都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交叉点非常的少。

他们现在面对的是网络、速度化的社会,迷恋的是火箭队、哈里波特,热衷于谈论的是超女、奇幻,思考的是如何最大限度地争取到自由、民主……他们没有放学后跳皮筋的经历,也绝少在田野里奔跑的快乐,他们的娱乐是疯狂的网络游戏,自我陶醉的K歌……贫富差距的拉大,生活层次的明显区分,使得同龄人之间的生活经历也是大异小同。

有的学生从他出生开始就进入了物质享受时代,从来没有过坐公交车的经历,他如何能够理解公交车上所发生的种种现象呢?有的学生跟随打工的父母来到这里,他的经历中会有一些被另眼相待的不友好的记忆,又该如何表达呢?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家庭因素的影响,使得每个学生对人与情的感知都有自己的理解。

家庭温馨,在呵护中长大的孩子有的理所当然地认为父母就应该是爱护自己的,有的会感激自己有快乐的家庭;而一个被父母遗弃,寄养在爷爷家,因为父母的过错而被无止境地唠叨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会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他应该对谁感恩?3、应试作文带来的写作欲求的低落。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浅谈新课标背景下农村初中作文教学内容: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文水平和素质的重要尺度和综合表现,在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的今天,农村初中由于经济、文化、地理等诸方面的原因,作文教学水平比城市中学偏低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教师怕教作文,学生怕写作文,学生作文水平低下。

这一现象一直困扰着广大农村教师。

本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来农村中学学生面对生活现实,从说真话、叙真事、抒真情入手,以我手写我心,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作文农村学生真话真事真情农村学生,尤其像我们这样远离城市、地处偏远山区的学生,他们的生活经历储备可谓少之又少,他们接触的社会面极其狭窄,加上平时又没有时间去阅读除教科书以外的其它有益的写作书籍,所以许多学生在写作中只能咬破笔头硬套、瞎扯。

尽管每学期也让学生至少写八篇作文,但收效甚微。

“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这是新课标赋予作文教学的新理念。

笔者认为,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一、贴近实际,多一点儿真话。

《语文课程标准》把作文要表达真情实感放在了首要位置,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强调作文要真实写实实在在的事,说自己想说的话,要力求表达自己所独有的思想和情感,而不是假话、空话、套话,更不是人云亦云。

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接近学生,触摸学生的情感世界,显得尤其重要。

在作文教学中,只有贴近学生的实际,从学生最喜爱、最熟悉、最想说处入手,紧紧抓住“生活”与“学生”之间不可分割的联系,把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生1活的涓涓细流才会在学生笔下汩汩地流淌,真挚的话语才会在学生习作中显现。

1、坚持激励,激活学生写真话的愿望农村学生因在“家庭—学校”两点一线中,在“上课—下课”“作业—考试”的活动中,对生活接触过少,缺少写作素材,经常闭门造车。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浅谈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诱思探究教学理论认为,创设情境,激发情意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贯穿要素,应贯彻于课堂教学的始终。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应该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适时的创设最佳教学情境,以便通过情意的体验和意志的发挥,形成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保持一种最优化的心理情意状态,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奠定动力基础。

”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多样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情意,使学生在知识、能力、品德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在语文学科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可以是课前精心设计的,也可以是根据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随机设计的。

巧妙设计教学情境,不仅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完成,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通过对课文作者的介绍巧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意。

选入语文课本中的文章,大都是文质兼美、情感真挚的美文,也是作者本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人格魅力及其独有的人生感悟都会灌注到他的作品里面。

因此,学习一篇课文,就是和一位思想丰富的伟大人物对话。

这种对话就贯穿着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教育。

尤其是课文作者的奋斗精神、人格魅力对学生的品德培养起着很大的作用。

同时,还可以找一些和课文作者有关的一些名人来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

这样,用课文作者和与作者有关的一些名人来设计情景,激发学生的情意,不仅能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而且也可以高质量的完成课堂教学。

利用课文作者设计教学情景,激发学生情意,不能只是局限在讲解课文之前,而且应该贯穿课文讲解的整个过程。

一般的教学过程是在讲课文之前对课文作者进行一些介绍,然后进行课文学习。

但是如果把作者的一些情况融入课文讲解的整个过程,教学效果会更好。

比如在学习《为了忘却的记念》这篇课文时,对作者鲁迅的基本情况学生都比较熟悉,不用过多介绍,重点介绍课文写作背景。

在课文学习过程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理解程度,可以设计一些与鲁迅有关的教学情景。

或介绍鲁迅对进步青年的关心、帮助的事迹(这些事迹不要局限在五位烈士身上,可以延伸到鲁迅对其他文艺界人士的关心、帮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也可以出示有关的图片或文字。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如何凸显语文味例谈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教学如何凸显语文味例谈

语文教学如何凸显语文味例谈新课程改革以来,可以说是理念层出不穷,模式遍地开花,方法日新月异。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却常常困惑:为什么朝气蓬勃的孩子到了课堂就缺乏了灵性?为什么社会实践当中,成绩优秀的学生,却缺乏必要的交际水平?细究之下,或是把语文课异化成政治课历史课,或是单纯的审美教育课、思维训练课;或是杂化成各科知识的拼盘。

并没有真正教给学生多少语文知识,教会多少语文方法,提高多少语文素养。

也正应了吕叔湘的一句话:费时最多,收效甚微。

所以笔者认为,语文教学理当扎根于汉语言的深厚沃土,方能开出万紫千红,争妍斗艳的花朵;也只有把汉语言及其承载的民族文化和精神发扬光大,才算是凸显了语文课的特色,具备了语文特有的味道。

2001年程少堂老师提出了“语文味”这一概念。

至今,关于语文教学中的“语文味”问题一直是语文老师们讨论的热点。

那么,到底何谓“语文味”呢?首先,语文老师要把学生培养成情感丰富的人,教师引导学生体感教材、作者的情感。

其次,语文老师要教出语文课独特的美感,让学生体会文本的语言美、意象美、意境美、思路美、文化美、氛围美、个性美、幽默美。

第三,语文课要教出语感,即对文体、语体及字词句的敏感。

另外语文课还要起到积淀民族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的功能。

我们又如何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凸显“语文味”呢?那就是用语文特有的人性美和人情魅力,去丰化和磁化语文课堂。

今天我就《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一课,谈谈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如何凸显“语文味”的问题。

第一,教师上课之前要有丰厚的知识储备,情感体验。

教师首先要用整个身心去体验文本的情感,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感受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无限痛惜之情,深入领会这篇报告文学所体现出来的现实意义。

当然,如果只备课本、教参,仅知道罗布泊的干涸是塔里木河断流造成的这种粗略的认识,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要让学生从直观感性的角度理解文本,还应备有一份新疆地图或塔里木河流域图,了解罗布泊与塔里木河的依存关系,和罗布泊对阻止塔克拉玛干沙漠向东推进的重要意义。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
初中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情境创设,尤其是在阅读教学中,应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在写作教学中,应该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作文。

首先,情境创设在阅读教学中非常重要。

虽然我们不能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故事中的情境,但是我们可以通过画面、音响、动作、语言等手段来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

以阅读《围城》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安排小组讨论,让学生扮演小说中的人物进行互动。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意图、人物关系、情节发展等要素。

其次,在写作教学中,情境创设同样非常必要。

例如,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为学生提供各种情境,让学生进行真实的写作实践。

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一幅图片或者一个故事情节来写作,让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表达和实践,从而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另外,在语文教学中,情境创设也可以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和跨学科知识。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阅读一篇文学作品时,了解作者的生平和作品创作的社会背景,让学生了解历史、文化、艺术等跨学科知识,从而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

总之,情境创设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同时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应用和掌握所学知识和技能。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话题设计策略浅析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语文课堂话题设计策略浅析

语文课堂话题设计策略浅析阅读即对话。

学生学习课文即是一个不断对话的过程。

其中教师则是这个对话过程中的组织者和实施者。

思维心理学认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的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

问题和认识紧密联系,如果没有问题,认识也就停止了。

因此选择恰当的课堂话题是教学的重要手段,它不但能巩固知识,及时反馈教学信息,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启迪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心智技能和口头表达能力,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进一步有机化。

话题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

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没有找到有效的话题。

使课堂效果不尽人意。

如话题过于浅显,缺少内涵,追求热闹但华而不实。

有老师上《真正的英雄》一课,采用学生抢答的形式感知课文:作者是谁?事情发生在哪个国家?什么时候?写了几个人?……学生回答此起彼伏,只有热度没有深度。

话题,只重视结果却忽视探究。

话题脱离文本,随心所欲,盲目时尚教的常常不是语文。

话题指向单一,满足答案却扼杀思维。

话题面临少数,多数学生面临冷场。

语文课堂教学话题是课堂对话交流的核心。

话题设置科学与否、巧妙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参与的兴趣,关系到学生语文学习的深度与广度。

语文教师要善于概括和设置话题,从对话的三要素(听者、说者、文本)上去把握。

有效的话题应该紧贴文本的地面,紧扣教学的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蕴涵语言素养和人文精神。

具体地讲,设计话题时要注重以下几种策略:1、话题要有目的性话题设计要紧紧围绕实现教学目标这个中心,上课时要用到哪些话题,在何时提问,提问哪些学生,期望得到怎样的答案,学生可能回答的情况及处理办法等都要有明确的通盘设计。

只有教师做到“胸中有沟壑”,才能真正体现明确的目的性。

老师抛出的话题要具体、规范、有针对性。

不能东一榔头西一锤,随意设问,杂乱无章,分散学生对重难点的注意力。

每一个话题都应当考虑到是否服务于整堂课的教学,既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也不能像散兵游勇那样零敲碎打,而是围绕中心问题,从分解走向综合,把散珠连成珠串,使各个提问相辅相成,环环相扣。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语文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谈语文

谈语文课堂教学的“留白”艺术内容提要: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多元性、开放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的“留白”,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形象地“授业”,而且可以留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时间、空间,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求知欲和表现欲。

本文从实践出发谈了“留白”在语文教学实际应用,并归纳了四种策略:以“留白”入境、凭“留白”品韵、用“留白”引思、借“留白”悬疑。

关键词:留白入境品韵引思悬疑“几只蝌蚪,便画出十里蛙声”, 绘画中的“留白”艺术,给人以独特的美学欣赏价值,可以让欣赏者充分调动思维共振的积极性,去填补画面的空白内涵,创造出无画处皆成妙境的境界。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多元性、开放性、艺术性很强的信息交流活动,教师在课堂中恰到好处“留白”,给学生以自由驰骋的时间、空间,不仅有助于教师生动形象地“授业”,而且可以激发学生的注意力、求知欲和表现欲,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让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有所思考,有所探索,有所创造,形成一种语文教学特有的韵味和幽远的氛围。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不是给学生唯一标准答案,而是让他们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在自主研究学习中开发智力,提高能力,发展思维,体验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必须懂得什么该讲,什么该留着不讲。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地有选择地在知识上、时空上安排一些“空白”,留出教学活动的“空地”,给学生以咀嚼、玩味的余地,用已有的知识和个性的体验去发现、质疑、阐释、演绎、探究、批判、创新,达到自我构建和完善语文素养的目的。

一、以“留白”入境语文教学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决定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去阅读文本,披文入情,由情入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和感受,在情感和认知活动中获得自然而真切的感悟。

例如导入新课时“留白”,教师不急于开始传授知识,而是设置一定情境,渲染一定氛围,用语言描述或道具装饰来形成情境,设计出一些与知识相关的情境活动,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启发学生思维,让学生在优雅真切的氛围中,运用多种感官于语文学习活动。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摭谈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真诚回归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摭谈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真诚回归

摭谈新课标下作文教学的真诚回归中考阅卷归来,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的心情沉重之至:我们的学生,他们的作文到底哪里出问题了?重新拿出这份笔者对所教班级的20名学生所进行的04学年宁波市中考作文(本次作文有两个题目:一为“是一把双刃剑”;二为以“沟通”为题;要求二选一)调查询问,细细斟酌,苦苦思索,终于找到了“症结”所在:内容虚假、情节雷同是“罪魁祸首”。

在这20名被调查的学生中,与母亲“沟通”的,写后母的竟然有3人;与父亲“沟通”的,表现父亲沉默寡言且疼爱有加的竟然有4人;与同学“沟通”的,写从外地转来的“插班生”的竟然有2人……可以说,目前的学生作文,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真诚”。

“许多学生在作文中描述的生活状态与亲身经历的原生态相去甚远,作文中表达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与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也不尽相同。

长此以往,学生极有可能从写作的虚伪堕入做人的虚伪,通过写作来培养人文精神、健全人格的良好愿望自然会落空。

”①这与新课标强调的写作教学“要让学生用真情实感表达出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有创意地表达”这样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文学作品的表现方法上曾提出了一系列原则,“辞质而径”,辞句质朴,表达直率;“事核而实”,内容真实,有案可稽。

现代大教育家叶圣陶也曾说:“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原料上讲,是要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验证、浮游无荡的话;从写作讲,是要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

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

”……这些不正与我们当前所创导的新课标的作文理念不谋而合吗?因此,笔者在此要套用林黛玉《葬花吟》中的一句诗“质本洁来还洁去”来表达此时的心情。

换而言之,新课标下的作文教学需回归真诚。

那么,作为执教者,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如何实现作文教学的真诚回归呢?一、引导学生主动走进生活,让学生“我手写我心”,创导随意作文,是实现真诚作文的前提。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书香墨味润美言 生活真情酿美文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书香墨味润美言 生活真情酿美文

书香墨味润美言生活真情酿美文【摘要】:作文教学的现状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特别是对现今养尊处优的孩子们来说更是棘手。

针对这种状况,我以生活为源泉,以切实可行的经验体会为积累,以真实真情充实文章,以阅读润色语言,让学生不再"谈作色变"。

试行下来,取得较好的效果。

【关键词】:生活、真实、阅读、真情、美言、美文作文一直是师生头痛的教学环节,特别是对现今养尊处优的孩子们来说更是棘手。

作文教学的现状困扰着广大语文教师,对学生作文指导与能力培养总是事倍功半,甚至毫无起色,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更处于疲软状态,学生常常"谈作色变"。

每当作文时总表现出厌烦、惧怕,捏造的文章空洞乏味,语言苍白,为凑数字而作文。

为此,教学时我注重了下面的做法。

一、文章的生命—真实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要说真话,说实在的话,说自己的话,不要说假话、说空话、说套话。

”真实是文章的生命。

用真实的话说真实的事,符合《语文新课标》强调中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感受独特﹑体会真切的要求。

对于提高广大中学生的人文素质,提高写作水平也有很强的实践意义。

好文章的标准不同,好作文的写法也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真人真事,真情真语,才是真正的作文。

否则,就如瓶中的塑料花,桌上的木头人,毫无生命活力。

面对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学生们常不知说什么,怎么说,总找不到合用的素材。

其实他们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 校园生活,青春洋溢;家庭生活,温馨舒适;社会生活,缤纷奇异……只要稍微停留一下你灵动的眼睛,只需留一点点心,只需在一丝丝意,文章便有了生气。

开学那天我从一孩子父亲口中得知家中的困境,看着男子汉眼中闪动的泪花,我也忍不住热泪盈眶。

当我把这情况说明后,孩子们自发的进行了募捐。

第二天我布置写一篇作文,题目叫《一朵爱的浪花》,结果全班一大半人写的是这一素材,每一位学生都有话可说,其中好些同学加入了自己的心里活动,使这一故事更为感人。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试探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之路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试探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之路

试探初中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之路现代教学论强调,无论哪种教学方法的运用,都不能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作用。

教学成效如何,除教师要加强自身的情感修养外,还务必充分重视学生的兴趣、情感、意志等心理品质的培养。

就语文教学而言,我们常常自觉不自觉地主要着重于对学生语言形式的训练、阅读能力的训练、写作技巧的提高等基本素质上的培养,追求通过考试体现优秀的教学效果,且或多或少忽视或弱化了利用语文教材本身具有的重要情感教育功能,即使有所体现,也往往是照本宣科讲一些应该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等大道理的“说教”。

一、忽视或弱化的成因简析及对策由于长期以来,受由学生考试成绩优差来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好坏这一盖棺定论式的评判标准的影响,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自觉地选择了课堂上“争分夺秒”灌输,课堂下“题海无涯”训练,使得本应精彩的语文教学课堂讲台上下经纬分明,少有互动。

氛围不热,自然“情”种难播,即使稍有萌芽,也终究是“有心载花”,陷入教师或学生“单头热”的怪圈。

久而久之,习惯成了自然,教师的情感教学意识渐渐淡薄,语文教材的情感教育功能自然也就弱化了,但这对于健康成长中的学生们来讲损失是巨大的。

其实,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它的工具性与思想性强,从教学活动和教材本身这两方面,学生在学习中均可以产生道德情感、社会情感和审美情感。

而这些,只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就地取材,有的放矢地进行引导、培育,品学兼优的学生甚至是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的有用人才是不难培养的。

就我们初中语文教材而言,其中就有许多文质兼美、形神俱佳的范文,这些文学作品形象的感染力很强,老师若能再根据文章内容,有针对性地运用创设情境、通过心理换位、再造想象、品味语言、表演诵读、评议分析等教学手段,营造学习的氛围,就无须花大力气说“情”,也能让学生在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明理”、“悟道”、“激情”、“导行”,自然地让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结合,使学生心为之牵,神为之动,做到“‘情’在不言中”。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预设更合理让生成更精彩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中学初中语文教学论文 让预设更合理让生成更精彩

让预设更合理让生成更精彩日常教学中我们常常十分投入地备课,精心选择教学内容,认真设计教学方案,总希望每节课能顺利完成教学目标。

上课时,往往让“死〞的教案支配和限制“活“的学生,遏止了他们在课堂上思想和生命的活力,这是极不科学的。

新课改倡导关注学生的学习,强调课堂是学生交流、互动的场所,是学生学习、探究知识的场所,强调资源的整合,认为课堂教学是预设和生成共同创造的产物。

教学,既然是互动的过程,既然是引导学生开展的的过程,教师就不应一味地按照既定方针将学生置于被支配的地位,而应充分认识到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注意挖掘他们的潜能,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活动,最终获取知识,成为知识的占有者。

我们也深有体会,如果一味的关心教学方案的实施,就会对学生控制得越多,钳制得越死,学生就会失去学习参与的兴趣。

因而我们要科学而艺术地对待预设和生成,让预设更合理,让生成更精彩,才能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预设顾名思义就是预先设计,就是我们老师在备课的时候,对于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乃至教学效果的预先设想与设计。

而生成呢,应该是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的一种思维反响。

“预设〞的终点是“生成〞的起点,如何为教学生成更可爱而预设呢?一、学情预设生成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在预设文本时,始终要做到心中有“人〞,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生的唯一的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标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教学前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课前准备等、已有的知识经验,备课时要尽最大可能考虑学情:学生喜欢学什么?喜欢怎样学?会提出什么问题?解读会有哪些感悟?……在此根底上教师怎样肯定、鼓励、引导、矫正等等。

不妨多估计些情况,使预设更有深度和广度,这样我们就多了一份自信,多了一份机智,从而使自己能灵活驾驭课堂,创生更多的生动,这样的教学才能更有针对性。

如我对?羚羊木雕?的学情定位:本文通过家庭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反映家庭成员之间的思想矛盾, 内容比拟贴近生活,适合学生的年龄阶段,这种类似的事也是他们常碰到的事情,于是我设计了两个讨论题:1.读完课文,你们有什么话要说想对“我〞说?对“我〞果遇到类似“我〞那样的伤心事,会怎样处理?让学生互相交流,主要是让学生联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长经验去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同时也畅谈自己的感受,自己的经历,从中提高自己的认识,使自己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文新课程教学中情境创设
新课程理念认为,优质的知识呈现情境既可以促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又可以促进师生之间及学生之间多边互动,使课堂教学变得有生气。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和学生文化的教学情境就显得极为重要,情境教学易于唤起学生的注意,把形、情、境、理等熔于一炉,起着提示形象,陶冶感情,渲染气氛的作用,引起学生心理和情绪上的共鸣,使学生从传统课堂的可怜的倾听者中解脱出来,还给学生一个有感的课堂、一个对话的课堂、一个开放的课堂、一个感悟的课堂。

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若见其人”、“如闻其声”等亲身感受,来进入特定的氛围,深刻体验课文内涵。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创设情境,让孩子们能够充当学习语文的主人角色,自主地学习语文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做法。

一、创设故事情境
二、诺贝尔物理获得者丁肇中博士说:“成为一个科学家,重要的是对科学有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促进学生进行探索学习的源动力,而人的兴趣又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故事是学生喜闻乐见的事情。

它能有效地构建愉悦的教学情境,使教学内容深深地触及学生的心灵深处,诱导学生把学习新知的压力变为探求新知的动力,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于是,我抓住学生这个特点,在教学中经常运用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比如在上《马说》一课时,就可以从伯乐相马的故事导入。

既可以让学生知道的伯乐一说的来历,又可以让他们对千里马的意义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并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一篇看似枯燥乏味的文言文顿时变得生动而富有活力起来。

三、创设图片情境
四、尽管近来一直有人反对语文教学中过多的引用图片,认为语文学习最主要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理解语言文字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学生必须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并借助自己的想象,在脑海中还原文章所描写的景,并在这一化抽象为具体的过程中体验到美感享受。

而不是凭借直观的图片,只让学生看到图之美,而不是读到图之美。

但是我认为,适当地在教学中设置一些图片情景是必不可少的。

因为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在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发展,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解决问题的强烈欲望,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成了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

而图片恰恰能让学生有一个直观的感受。

现在的学生缺少生活经验,有时单凭课本上的文字,凭空让他们想象合理解不见得能让他们真正地感受其中的内容与真情,故而图片情境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比如上《黄河颂》一课时,可以选择几幅黄河的图片让学生欣赏,然后说一说对黄河的印象,并对其中印象最深的一点加以描述。

对于从小生长在浙江的学生来说,绝大部分学生是不曾见过这气势汹涌波涛彭湃的黄河的。

仅仅是图片也让学生发出一阵阵的赞叹。

这样不但让学生迅速地进入到欣赏黄河的情境中来,让学生较为真实地感受到作黄河的汹涌澎湃,也激发起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更为巧妙的是它酝酿了课堂教学气氛,并为学生下一步的品析性发言预设了范例。

同时也是一次短平快的口头作文训练。

五、创设音乐情境
语文教材中那些“按照美的规律创造出来的”文质兼美的典范佳作,作为美的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情感和美质的积淀。

而音乐作为人类一切美好事物的集合,作为没有国界的艺术,历来是人类抒发情感的媒介。

音乐最善于细腻地表达人们不同的情感,其中溶解着各种思想,贝多芬称它为“人类精神的火花”。

用音乐来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也许是创设音乐情境的初衷中国民乐的古朴、民族性,流行歌曲的直白、通俗性;钢琴曲的铿锵有力、奋发向上,二胡的哀婉动人、缠绵悱恻-------大多可以在语文教材中找到相应的文章。

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运用音乐将可
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在课前让学生听一听贝多芬的《命运》将使学生对他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在学完课文之后再让学生来重温那激昂的旋律,学生对音乐的理解也将加深许多。

如在上《安塞腰鼓》之前,让学生听一段浑厚有力的安塞腰鼓,当那阵阵鼓声撞击学生耳膜的同时,定然也撞击了他们的心灵,这自然为学生学好和更深地领会到民族文化的精深创设了一个很好的课堂情景。

当然,音乐并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课堂教学,音乐所具有的极强的艺术感染力和艺术渗透力,应该综合认识和运用,关键是如何和文章内容有机结合,使之水乳交融,浑然一体。

六、创设表演情境
七、每个学生都有表演欲望,渴望展现自我。

生动活泼的游戏既能吸引学生自觉参与,又能为学生提供成功的机会。

恰好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表演形式寓知识教学于活动中,有利于激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了互动的机会。

表演课本剧需要在对课文有一定的了解之后,可以创造性地发挥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比如《皇帝的新装》《变色龙》《威尼斯商人》等课文都可以安排课本剧的表演。

在学习诗歌单元时,也应该让学生来进行朗诵表演。

让学生自己选择配乐,来朗诵《海燕》或者《组歌》等课文,将会是另外一种享受。

例如在上《威尼斯商人》时,为了把人物表演得更加得栩栩如生,不少学生都自觉地钻研起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的性格特点,揣摩他们说话的语气。

在分组表演时,相当成功。

这样既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让学生从更深程度地对课文的每一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有了更客观和理性的认识。

何乐而不为?
八、创设生活情境
不少老师发现,现有教材中提供给学生的材料有很多是与学生生活脱离的。

如果教师按照已有教材组织教学,很难体现新课程的理念,落实新课程的目标,为此我们要“创设生活情景”。

生活无处不是语文。

《语文课程标准》就向我们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教师要以学生的
眼光看世界,为学生创设生动的生活情景,让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悦中,在最自然放松的状态下,调动所有的感官去注意、观察,去发现、研究,去追忆、再现,去想象、推断,去剖析、感悟,使他们在学习中感悟生活,在生活中理解语文。

比如在上胡适的《我的母亲》之前,我布置了一个任务,让每一位学生都和自己的母亲聊一会天,了解母亲的生活经历,并记下影响母亲人生的一件事。

也许有很多母亲都非常的普通,然而每一位普通的母亲都和自己孩子说了很多,让孩子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兴奋。

有个学生情不自禁地感慨道:居然妈妈的身上还有这么多的故事。

当我们再来读《我的母亲》的时候,大家就很容易理解文中所记叙的母亲形象了。

当然要合理地引入情境,只在情境的种类上下功夫还是不够的。

教师首先要具有创造的精神,注重创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注意抓住一切时机激发学生学习欲望。

当然,刚才所提到的种种创设情境的方式,都是我们激发学生学习的一种手段。

有了这样丰富有趣,色彩鲜艳的课件,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浓了,参与课堂的程度大了。

但创设教学情境要特别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要充分考虑教学条件、学生生活实际,情境创设朴实、实用即可,而不必刻意追求形式的新颖独特,也不一定非要用图画或动画。

创设教学情境关键是要引发学生学习,包含的教学问题对学生来说富有挑战性、能引发学生思考的。

坚决杜绝那种为创而创的、没有价值的情境。

我们心中要明确,我们的教学内容还要扎实,“双基”的培养还应到位。

不能因为教学改革了,我们就忽视读书,忽视写字,一定要在抓基础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陶行知先生讲,要打通接收信息的渠道,解放学生的大脑,让他们多想一想;解放学生的双手,让他们多做一做;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多说一说;解放学生的眼睛,让他们多看一看;解放学生的空间,让他们多动一动。

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无疑能使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

让我们从每一节课做起,真正地把学生看成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知识容器,让他们能在教师和他们自己设计的情境中,通过逐步自主的“做”和“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从而学会生存、学会发展,还给学生一片更加精彩的天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