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第13课 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 教学设计(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从明朝建立到清军入关教学设计
一.教学理念与目标
(一)教学理念:
1.指向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
2.基于理解为先的逆向设计理念。
(二)教学目标:
1.运用时间轴梳理明朝前期统一全国、专制强化、经略边疆的相关史实,并迁移至明朝前期疆域图进行空间展示,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2.延展时间轴,梳理明朝中后期围绕内陆边疆及沿海形势变化的重要史实,认识新的内陆边疆问题和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从而认识这一时期中国社会面临的内外危机。
3.依据明朝中后期应对内外危机的相关史料,深入分析,尤以明蒙关系作为探究点,认识明政府应对危机的态度与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对明中后期直至清军入关的版图变化的历史解释。
从而对历史进行反思,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二.教学设计思路:
以《大明会典》为主线,贯穿始终,把《大明会典》的编撰及重修作为节点,将明朝历史分为明朝前期和中后期两个阶段。
前期重在通过时间轴和历史地图,梳理制度建设、经略边疆的措施,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
中后期则重在史料解读,认识面对内陆边疆和沿海形势变化,明朝应对措施虽有调整但未突破祖制,因此也只能暂时解决一些问题,从而在此基础上认识明朝版图变化的原因,体会制度建设应遵循因时损益、因地制宜的原则。
三.教科书教学内容分析
本专题主要阐述了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
作为本专题的第一课,本课内容主要是明朝的发展包括版图的变化、封建专制的强化、对外关系、民族关系及明清易代等。
因第三课为明清经济与文化,因此本课主要侧重于政治方面,而作为1课时的内容,也不可能面面俱到,每一个方面都深入分析。
在比较各目内容的基础上,及围绕本专题的主旨,得出版图奠定及对外关系、民族关系的变化与明朝经略边疆的理念与措施是互动的。
因此本课的着眼点在于明朝政府在前期及中后期面对形势变化如何经略管理,而这种应对措施是否有效也决定了明朝朝运的变化。
四.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的对象是普通高中高一的学生,在初中学过明朝政治制度、郑和下西洋等基本史实及具备一定历史分析能力的基础上,更侧重于对学生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的培养。
五.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的奠定、明朝中后期面临的挑战。
难点:从典章制度的变迁与明朝国运的关系,认识制度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损益的原则。
六.教学方法
白板教学、对话教学、问题教学、史料教学
七.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环节:“宁完我”人物图片导入:
姓名:宁完我
身份:汉族降官
事件:宁完我请变通《大明会典》设立六部通事奏:
《大明会典》虽是好书,我国今日全照他行不得。
他家天下二三百年,他家疆域横亘万里,他家财赋不可计数,况会典一书自洪武到今,不知增减改易了几番。
何我今日,不敢把《会典》打动他一字?
设问:请代为批阅上述奏章,概括宁完我的观点及理由。
【教学设计意图】教材“史料阅读”中的人物及史事导入,引出《大明会典》的话题及制度建设的主题。
并考察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学习任务一:从《大明会典》联系明朝前期的制度建设,认识此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的定型。
教师活动1:出示《明会典》图片及简介,进行分析引导。
设问:据你推测这部会典可能会包含哪些内容?
学生活动1:调用已学的有关明朝制度建设的内容。
【教学设计意图】:调用旧知,引发学习新知的欲望。
教师活动2:出示会典目录结构图
设问:《明会典》作为大明的典章制度的汇编,体现了明朝怎样的制度建构?
学生活动2:观察目录,提取有效信息并展开知识联系,感知明朝整体的制度建构。
【教学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解读史料的能力,感知明朝的整体制度建构,为后面的内容做铺垫。
教师活动3:由目录展开史实联系,运用时间轴梳理明朝前期中央官制和边疆管理的措施。
进行引导分析。
学生活动3:学生根据教材及所学,通过时间轴梳理,了解明太祖废丞相、海禁;明成祖设内阁、奴儿干都司、乌斯藏宣慰司、册封法王、派郑和下西洋等史实,既认识到明朝中央官制的变化及在这个过程中皇权的空前强化,还了解到明朝前期对沿海及内陆边疆的管理措施。
教师活动4:引导学生在疆域图上标注机构和措施,认识这些建制及措施对明朝版图奠定的影响。
设问:这些制度建设及举措的作用?
学生活动4:将时间轴上的史实对应到地图的各个点(字母),认识这些措施对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作用。
【教学设计意图】:将史事置于特定的时空中,认识制度建设与版图变化的关联。
在此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渐趋定型做出合理解释。
学习任务二:从《大明会典》的重修看明朝中后期的边疆问题及明朝的兴衰。
教师活动1:出示明会典及两次编修的情况:增补了嘉靖二十八年至万历十三年间事例。
出示材料:自嘉靖己酉而来,又历二十余载,中间事体亦复繁多。
好事者喜于纷更,建议者鲜谙国体。
法令数易,条例纷纭,甲乙互乖,援附靡准。
我祖宗之良法美意几于沦失矣。
今即命卿等查照弘治年间创修……以成一代画一经常之典,昭示无极,庶副朕法祖图治至意。
——《皇帝敕谕内阁》设问:为什么到万历年间重修呢?引导解读。
学生活动1: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
“中间事体亦复繁多”——因事生变。
教师活动2:追问:出现了哪些新事件而带来新的问题,这些问题明政府又是如何应对的?教师结合时间轴展开叙事:庚戌虏变、隆庆和议;倭患肆虐,隆庆开关等。
重点探究:嘉靖时期的北虏问题。
教师活动3:叙事并引导分析。
明蒙关系:明前期明成祖“恩威并施”——土木堡之变后断通贡——俺答汗庚戌之变——财政问题——隆庆和议。
和议后的互市情况:
设问:概括材料所体现的互市情况的特点?
学生活动3:阅读史料进行史料分析。
认识虽有开放边市贸易,但仍有种种限制,且未突破朝贡体制,以及仍未解决庞大的军费开支。
教师活动4:出示材料:《明会典》在万历时期部分新增内容,引导分析。
设问:根据明朝中后期的相关史事,解释《大明会典》为何会有这些新增内容?
学生活动4:回顾当堂教师叙述的史事,进行逻辑建构,组织语言,最终形成合理的历史解释。
【教学设计意图】:教师以原典史料为依据,将特定时空下发生的系列历史事件按一定的历史逻辑,与学生一起建构历史叙事。
然后在了解历史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的基础上,让学生对某些历史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以达到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能力的目的。
教师活动5:进行方法总结,并出示南寇问题及其应对相关的史实:倭患肆虐——戚继光抗倭——隆庆开海。
学生活动5:方法迁移,对南寇问题的解决提出自己的解释。
【教学设计意图】:把握课堂节奏,在之前重点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方法迁移,学以致用。
过渡:北虏南寇基本解决后,明朝万历后期又面临新的问题:东北女真族的崛起及欧洲殖民者东来。
教师活动6:结合版图变化叙事。
明万历后期的疆域及世界形势图明朝的版图变化
学生活动6:观察,情感体验。
并认识明朝应对新出现的边疆问题,虽有调整但还是在“祖宗之良法”的框架下进行的小修小补。
采取的措施依然是传统的重修长城、册封、朝贡体制等,而这些措施是无法应对新问题的。
理解明朝的衰亡。
学习任务三:明清易代,从《明会典》到《清会典》看典章制度建设对朝运的影响。
教师活动:回到宁完我的奏折。
设问:如果是你,会采纳宁完我的建议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学生活动:思考,小结。
从典章制度建设的视角看王朝的兴衰。
结尾:皇太极采纳了宁完我的建议,逐渐酝酿编制适合自己的会典;清朝入关后遂编撰成《清会典》。
而后清朝的发展有没有遵循这些制度建设的原则?获得长足的发展呢?
【教学设计意图】:教学设计首尾呼应。
主题升华。
引发学生思考。
引出下节课的内容。
八.板书设计
九.教学评价设计
1.过程评价设计(教师的自我测评):
学习任务素养目标
编码
教学活动评估监测等级
教师学生A(基本吻合)B(有偏差)C(偏离)
学习任务一A1 B1 C1
学习任务二A1 B1 C1
学习任务三A1 B1 C1
2.课后延伸探究:
结合课后黄宗羲《明夷待访录》的内容,收集相关史料,就明朝灭亡的原因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
3.课后习题:
(1)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中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
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2)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下诏:“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速行之。
”“复先王之旧”实质上是指( )
A.延续元朝典章 B.继承华夏传统 C.复兴汉唐制度D.回归周朝典制
(3)梁启超在论述中国古代专制政治发展时说:“专制权稍薄弱,则有分裂,有分裂则有力征,有力征则有兼并,兼并多一次,则专制权高一度,愈积愈进。
”从中国古代历史整体来看,这一论述中可以确认的是( )
A.君主专制是维系统一的主要条件B.分裂动荡是专制权力产生的前提
C.专制程度随着历史进程而不断加强D.武力夺取政权是专制制度的基础
(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明朝初年,曾与朱元璋争夺政权的张士诚、方国珍之余部,入海为盗,且“每诱岛倭入掠”。
《皇明祖训》记朱元璋认为,日本、安南(今越南)、暹罗(今泰国)等15国,“限山隔水,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朝廷“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禁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摘编自李金明《明代海外贸易史》材料二实行海禁,滨海人民被“断其生路”,“于是所在连结为乱,溃裂以出”。
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东南沿海一带出现颇有实力的海寇、海商集团,走私贸易兴盛,“海禁愈严,贼伙愈盛”。
有识之士认识到“市通则寇转而为商,市禁则商转而为寇”。
隆庆年间(1567~1572年),因福建巡抚涂泽民之请,明廷“准贩东西二洋”。
福建漳州月港兴起,“农贾杂半,走洋如适市”“闽人以其地近,且饶富”,商贩或移居于吕宋(今菲律宾)者甚众。
学者估计,隆庆开禁后输入中国的白银至少1亿两左右,促成了税收等政策的改变。
——摘编自晁中辰《明代海禁与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初实行海禁政策的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明中后期海禁政策调整的原因及其影响。
【参考答案】
选择题:A.B.C
非选择题:
(1)背景:明廷敌对势力残余利用大海继续对抗;倭寇侵扰,海盗与沿海不法之徒勾结;自然经济,统治者(朱元璋)对海外诸国的轻视。
(2)原因:敌对势力消亡;影响沿海百姓生计;严禁政策已不合时宜。
影响:开禁促成了海上贸易发展;有利于沿海百姓的生计,海外移民;加速白银内流,促成制度变革。
十.教学反思
本课执教后发现的问题及改进的对策:
1.时间分配上的问题及改进的措施。
本课通过“时间轴+地图”即“左图右史”的方式,较为紧凑地将明朝前期及中后期的主要史事及其影响与学生进行了探讨,但时间轴呈现的史事较多,在教授史事内容上所用时间较多,以至于后面的分析、探究稍显紧张。
改进的措施在于进行课前前测,方式可以是导学案、微课导学等。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或根据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对相关史实做一个大概的知晓,如此既可以节省课堂时间,也可以对学生具体史实掌握情况做一个了解,以便把握课堂节奏。
2.本课通过问题链的方式,把内容富有逻辑性地串联起来,以便形成一定的历史解释。
主要设置了以下几个问题:(1)从《明会典》的内容看明朝前期主要的制度创设及经略边疆的措施,从而认识其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定型的影响。
(2)从《明会典》的重修看明朝中后期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所做的相应调整。
(3)分析明中后期的制度微调的影响,认识适时而动的调整虽解决了北虏南寇的问题,但因为只是“小修小补”,因此对此期萌生的(比如女真族的崛起、欧洲殖民者东来)新问题就无法应对。
(4)从万历《明会典》之后再无重修,侧面认识面对新问题明朝没有找到新的应对措施,因此明朝的朝运也由盛转衰,最后被清朝所取代。
(5)从明朝的兴衰中认识典章制度建设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时损益的原则,在明清易代后,清朝面对复杂的边疆问题、民族关系问题,尤其是明未解决的殖民者东来的问题时又是如何应对的呢?它的朝运又如何?引出下一课的内容。
这五个问题虽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但在一节课有限的时间内,分析的深度还是不够的,比如在分析第四个问题时,明显感觉到还缺漏一个思维点,即微调的措施为何能基本应对明蒙关系却应对不了女真族的问题,为何只能缓和而不能彻底应对欧洲殖民者东来的问题。
或许这样的思维深度对高一的学生来说有点高,且课堂时间毕竟是有限的,因此解决途径或许是,作为学生课后自主探究的问题,以组织研究性小组的方式,通过推荐书目、上网搜索,并形成一定的研究报告,如此既能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