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综合实践论文:家务事,劳动习惯培养的起点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论文
家务事,劳动习惯培养的起点
【内容摘要】现在的孩子大多不会劳动,究其原因,家庭教育是其中重要因素之一。

然而,劳动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因此,父母必须重视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

让孩子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是培养孩子良好劳动习惯的重要途径之一。

首先父母应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其次,家长应在生活中言传身教,营造出良好的劳动氛围;再者,平时需注意合理引导,授予孩子正确的劳动方法;最后通过耐心鼓励、合理帮助,使孩子通过做家务事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关键词】劳动习惯培养树立意识营造氛围授予方法促成习惯
近几年,常听周围老师发出感叹: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可爱、聪明,可是在生活能力方面却是越来越糟糕?鞋带散了不会系;衣服脱下来随便一团,直接往书桌下塞;书包里乱七八糟……
我们不禁要问: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孩子不会劳动,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家庭教育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

请看:
镜头一:上放学路上,孩子们一身轻松地走着,爷爷奶奶跟在旁边背着书包提着小水壶……
镜头二:下午放学后,当天的值日生留下来打扫教室。

一位父亲来接孩子,看到孩子正东一下西一下地在扫地,不耐烦地抢过他手中的扫把开始打扫:“算了,算了,还是我来吧……”
镜头三:今天是三八妇女节,吃过晚饭后,孩子要求洗碗:“老师说了,今天是妇女节,要帮妈妈做家务事的。

”“你能这样想,妈妈很开心,可是你还有好多作业没做啊,还是先去做作业吧。

”孩子只好怏怏地走了。

类似于这样的镜头还有很多很多……日本教育家福泽渝吉有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

家长缺乏正确的劳动教育观、家人没有授予正确的方法、父母无法持之以恒地合理培养等,这些方面倘若缺失,便使孩子渐渐失去了劳动的意识,养成了不爱劳动的坏习惯。

古人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智,劳其筋骨,饿其体肤……”,我们虽然无须按照古人说的那样让孩子多吃苦头,但让他们学着自己料理自己的事情却是非常必要的。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哈佛大学对波士顿的456名男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了解他们的生活经历和成长过程。

在这些孩子进入中年的时候,研究人员对他们的生活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不管这些人的智力、家境、种族或受教育的程度如何,也不管他们遇到多少困难和挫折,从小参加劳动和工作的人,即使只在家里做一些简单家务的人,要比没有劳动经验的人生活得更充实更美满。

这表明,劳动使孩子获得能力,生活上就独立;在面对挫折时,孩子善于以独立的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可见,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的习惯是一件重要的事情。

一、树立意识,舍得让孩子劳动
劳动是人生一桩最紧要的事体。

——蔡元培
兴趣对学习任何事物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

其实,我们的孩子天生对劳动是很有兴趣的,生活中常有这样的现象:姗姗学步的孩子,就想拿着扫把扫地;看到大人在洗菜,她会吵着也要洗;发现妈妈洗衣服时有很多小泡泡,他们会迫不及待将手伸过来……这说明孩子天生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由再加上他们好动,往往都很乐意自己动手干点什么。

但从前面三个“镜头”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恰恰是我们作为长辈的无意中扼杀了孩子的劳动兴趣。

可见,家长应首先转变自己的观念,放心让孩子劳动。

1、树立正确意识
家长没有重视孩子劳动习惯培养的原因很多,有的心疼孩子,怕孩子吃苦受累;有些家长认为孩子学业重,功课多,不想占用孩子的宝贵时间;另外有些家长则认为孩子现在的任务就是学习,至于劳动,长大以后自然会做的,用不着家长教育。

其实这些观念都存在着一定的误区。

当代文学大师巴金说过,孩子的成功教育从好习惯培养开始。

家务事是人生的基础课程,是最普通却又最实际的生存技能。

让孩子从小参加适当的家务劳动,不仅是培养孩子良好劳动习惯的起点,还能使孩子感到自己是家庭中不可缺少的一个成员,从而养成具有责任心、义务感和为他人服务的品质。

因此,家长需树立正确的劳动教育观,把它视为与培养孩子良好学习习惯同样重要的事。

2、充分信任孩子
有些家长也知道劳动的重要性,但是总怕孩子干不好,或不如自己干来得省事。

在家庭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女孩想把心爱的小熊洗干净,妈妈也同意了,可是一看见孩子的衣服湿了就忍不住了:“你看看,自己的衣服都成啥样了,还是别忙了吧,等会还得洗衣服更麻烦。

”男孩看到爸爸爬上梯子贴对联,跃跃欲试。

爸爸则说:“这可是大人干的活儿,你干不了的,回头摔下来就糟了,你还是去做别的事吧。

”殊不知,家长对孩子的不信任,正是对孩子劳动积极性的打击。

其实,遇到这种情况时,家长一定不要拒绝孩子,应该充分信任孩子,并抓住这个引导、教育孩子劳动的大好机会,耐心地手把手去教孩子,以保护好孩子的劳动兴趣。

当然,倘若孩子对劳动已失去兴趣并产生抵触情绪时,家长千万不要强迫。

最好是对孩子晓之以理,让他懂得劳动的光荣,产生劳动的愿望,并及时给予适当鼓励。

还可以在劳动中增加趣味,比如边劳动边给孩子讲解有关知识,剥豆时讲大豆的营养价值;洗手帕时谈肥皂的妙用;打扫卫生时讲讲自己经历的某次有意思的劳动,以增强孩子的求知欲,减少劳动的单调、乏味。

这样循循善诱,便能激发孩子对家务劳动的热情。

二、言传身教,营造劳动的氛围
人的思想愈被榜样的力量所激动,就愈会发出强烈的光辉。

——法捷耶夫
叶圣陶先生说:“凡希望学生去实践的,教师一定实践;凡戏戒学生不要做的,教师一定不做,也就是说,‘身教第一’。

”可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就是孩子的教师,因为长期共同生活的关系,父母成了孩子学习的榜样。

他们身上的不少品质、行为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子女。

因此,想要培养孩子的劳动习惯,父母应注意言传身教,自觉营造出良好的热爱劳动的氛围。

1、主动承担家务劳动
道理是靠父母做出来由孩子模仿的,而不是靠父母说教而由孩子执行的,这就要求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自律,要坚持不懈。

比如吃晚饭时,作丈夫的可以对妻子说:“你烧饭够辛苦的,饭后事情我就包了。

”这样就体现了长辈之间主动承担家务劳动的精神。

如果家长总是把劳动看成是一种枯燥无味的差事,整天为了干家务活儿而抱怨“衣服怎么这么多,得忙到什么时候啊!”“太烦人了,这么晚还得出去倒垃圾!”或者有的孩子的父母总是为谁多干了、谁少干了而争吵不休。

这种在孩子面前表现出家务劳动互相推让、互相埋怨的言行会使孩子逐步产生惧怕劳动、逃避劳动,以为劳动是苦差使的思想。

所以家长务必注意言传身教,让孩子觉得做家务是生活的一部分,像吃饭、睡觉一样的自然和必要。

天长日久,在这种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孩子会逐步地从父母身上学到为他人着想、热爱劳动的好品质。

2、积极参与公共劳动
家长的表率作用,还体现在积极参与公共劳动方面。

例如,有空时和孩子一起打扫楼道等公共区域的卫生。

村居内如果开展义务劳动,家长也应该积极响应、参加。

例如,植树节可带领孩子一起参与植树活动,既能感受劳动的乐趣,又能培养爱护环境的意识。

家长应时带孩子去奶奶、姥姥家,主动帮老人买菜、做饭、打扫卫生,最好让孩子也跟着一起干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儿。

父母这种主动劳动、孝敬长辈的精神,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自然会增强劳动意识,提高劳动自觉性,日后不用家长催促和监督,孩子就能自愿地承担起劳动义务。

三、合理引导,授予正确的方法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人以鱼只救一时之及,授人以渔则可解一生之需。

”——《老子》
在和家长交流时发现他们不放心孩子们参与家务劳动,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觉得孩子如果做不好反而会给自己增添麻烦。

其实,只要我们掌握方法,授予技巧,像当初引导孩子学走路、学说话、学吃饭那样多些耐心,孩子一定可以慢慢做好。

1、合理安排家务劳动
不同的孩子总是存在个体差异,我们应该根据孩子的年龄、体力、能力等特点,以及生理、心理的承受力来安排家务劳动并注意逐渐过渡。

一二年级的孩子比较小,可以让他们从最简单的、力所能及的自我服务的劳动开始,要求孩子逐步学会自己穿好衣服、会系鞋带,晚上会自己洗手洗脸洗脚上床入睡;每天卷好铅笔,整理好书包;会帮助父母整理小样衣物;进餐前能为家人摆放好碗筷,还可以帮忙盛好饭等。

三四年级的孩子,可以让他们学习整理自己的房间;洗洗小样物品;会钉纽扣,缝个沙包。

五六年级的孩子相对来说可以安排他们学做简单的菜;帮助父母清洗碗筷;学习使用电饭煲及微波炉等。

这样,从简单到复杂安排学习劳动,可以避免孩子因为难度大而失去兴趣。

2、适时授予正确方法
孩子在小的时候,对学习一样东西往往会缺乏耐心,此时家长如能及时授予正确的方法,则能使孩子在劳动中获得更多的成就感。

例如,整理房间时,告诉孩子东西应分类整理,如衣物类、书籍类、学习用品、玩具类。

整理衣物时,可根据时间(春秋、夏、冬)、质地(易皱、不易皱)、上下装等不同进行再分类。

衣服、裤子、袜子等分别教给他们不同的折叠整
理方法。

书籍类则可根据课内外不同、大小不同等进行整理。

床上用品折叠好后可根据从大到小的顺序依次叠放好。

整理好后,请孩子说说前后的变化,自豪的感觉定油然而生。

再如,洗衣物时应看看哪些最容易脏的地方需花时间清洗,怎样漂洗才算干净了,晾衣物时应注意先将衣服拉扯平整等。

有了正确的方法做引导,孩子学起来就容易多了,自然也有继续下去的信心。

当然,我们还要提醒孩子注意安全以及在劳动中学会保护自己。

四、耐心帮助,促成良好的习惯
养成良好习惯,直到终身由之的程度,是一条规律。

——叶圣陶
当父母的目标就是要让孩子不需要随时耳提面命就能自己承担责任。

说到底,我们希望他们不需要父母督促就能做好分内工作,而且能主动提出为家里分担责任。

但任何习惯的形成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在家务劳动中,孩子可能因为适应性差而缺乏耐心,甚至半途而废,这时家长应及时鼓励孩子坚持下去。

1、以宽容等待孩子进步
在刚开始劳动时孩子如果没做好,也不要急于替他做,因为“代替”容易滋长孩子的依赖心。

俗话说,熟能生巧,多多练习自然就掌握技巧了。

孩子在劳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因为一时不慎出错,如孩子洗碗时没拿稳,碗摔破了。

面对突发状况,孩子难免惊慌失措,家长应先确保孩子的安全,询问和检查孩子是否受伤,然后再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轻声安慰孩子,告诉孩子家长小时候刷碗也曾摔碎过,这都是在所难免的。

等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家长要耐心指导孩子收拾残局,用扫帚将摔碎的碗清扫出去,以免扎伤家人。

等孩子彻底冷静下来后再和孩子分析一下,刚才是因为什么原因才会出现这种情况,以后怎样可以避免等等。

孩子对劳动的热情和积极性是千金难买的。

此刻对孩子的宽容,恰恰能让孩子长记性、引起孩子足够的重视,同时孩子的责任心也能够随之形成和增长,使孩子受益终生。

2、用家规帮助孩子成长
家规作为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生活规范和行为准则,常常是一种无声的命令,是潜在的强大教育力量。

制订明确、合理、可行的家务劳动家规,有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它可以约束、帮助和教育子女在家庭中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家规的条理应一清二楚,写得明明白白,如每天起床后自己叠好被子,双休日必须清理自己的房间,打扫卫生等。

既然是家规,自然该有适当的奖励和惩罚,这些都需和孩子一起商量后制定。

聪明的父母还可以随着孩子慢慢长大,交予其的职责也跟着有所变化,家规也可随之逐渐更新,让他们在与困难的搏斗中日益成熟起来。

“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良好习惯,就像冲破种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

”(魏书生)
当然,父母必须注意不要单纯地把孩子当做劳动力来使唤,切不可把家务劳动当做惩罚孩子的手段,也不要过分用物质或金钱来强化孩子的劳动,以免孩子产生消极情绪,多鼓励、尊重孩子的劳动果实,这样会让孩子从劳动中获得快乐,从而有效强化孩子爱劳动的习惯。

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孩子进行经常性的劳动。

只有从多方面入手、全方位的对孩子进行培养教育,他们的劳动习惯才能逐渐养成。

望子成龙是天下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让孩子从小做起,从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让家务事成为他们良好劳动习惯培养的起点!
[参考文献]
1、《浙江省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教学指导纲要(试用)》
2、《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指南》
3、[美]温迪.莫格尔《放下孩子——犹太人的家教制胜之道》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4、孙米雷《培养小学生的劳动习惯》《学周刊》 2012年第10期
5、边秀芹《浅谈小学生劳动习惯的培养》《中国校外教育》 2011第1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