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上册课文《掌声》课后反思(精选14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年级上册课文《掌声》课后反思(精选14篇)
三年级上册课文《掌声》课后反思篇1
《掌声》讲的是一个叫英子的女孩,腿脚落下了残疾,心里很忧伤,一次语文课上,老师让同学们轮流讲故事,英子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很好地讲完了故事,从此变得自信和乐观。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在教学中体现了如下的设计理念:
1、体现整体教学的原则。
(1)在阅读方法上,从整体到部分,然后回归整体。
(首先在和学生交流中引导学生回忆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的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重点两次掌声,辐射全篇,体会同学们真挚的爱。
最后,联系生活,朗读诗文,整体回归,体会爱的伟大。
)
(2)在落实教学目标上实现“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根据具体的语言文字的理解,指导学生自主探究,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情感逐渐升华,使学生的情感、教师的情感和文本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如,通过因果关系的句式训练,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体会英子的内心,从而感受到同学们给英子掌声的主要原因,同时渗透读中感悟、抓住重点词语体会的学习方法等,进而体会掌声中蕴含着爱,激发学生把爱献给他人。
)
2、注重学习方法的培养。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使学生具备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本节课,力求体现抓住关键词语思考问题的方法、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如:忧郁一词的理解)、边读边想的方法、带着问题读书的方法、读书批注的方法等。
进而使学生学会读书、学会思考问题、进而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
3、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本节课中,始终把握在语言文字训练的基础上,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立足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引导学生做到说话要有理有据,从中感受到同学们真挚的爱心。
(如:因果关系的句子。
通过因果句式的变化,使学生理解了因果关系的句子,同时体会同学们真挚的情感),(如:句子对比的练习:“一摇一晃
地走上讲台”与“一摇一晃地走下台”区别。
在体会句子的同时,感受英子内心的变化)。
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4、正确处理主导与主体的关系。
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相互讨论,自主探究。
但决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要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设计边读边想的问题,“假如……假如……”等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
1、教师备课要认真,课件出现了一个错误,需要认真。
2、在教学过程中,有时教师说得过多。
三年级上册课文《掌声》课后反思篇2
一、设计巧妙、层次明晰。
在教学中,利用小英的来信作为线索串起全文教学,揭示小英的变化以及为什么而变。
教学设计紧紧围绕“掌声”这一主题进行教学,从复习导入的质疑掌声,到精读训练的理解掌声,以及最后的升华掌声含义,对文本的把握比较恰当。
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对学生语言的训练,包括表达方式和语言的训练,有感情朗读训练,在读中悟,以悟促读,同时也注意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拓展训练。
学生能跟着教师创设的情境,表达自己内心的感情。
文中人物的内心世界体会透彻,对于掌声的含义理解比较到位。
二、还学生一个扎实有效的课堂。
然而,这样一节气氛活跃,情感丰富的课堂,是否真正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的教学是否真正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呢?课文后面有几个题目,“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小英有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背诵和抄写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等几个问题是否在这节课中得到真正的解决?三年级的学生要学会复述课文,学习描述的能力又是否在本节课中得到了体现
回顾自己的课堂,在理解“同学们注视的目光中包含了什么?”这个问题时,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说“如果你就是小英的同学,你看着小英一摇一晃地走上讲台时,会想些什么?想对小英说些什
么?”这是一种换位思考的方式,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这有助于学生理解人物的内心,但是,却忽视了学生能力的训练,学生能否通过人物的动作、神态来揣摩内心世界呢?再例如,“小英的眼圈儿红了”,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还是停留在字面的理解上,只能说出“小英快要流下眼泪了。
”……这样的回答,还未能真正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深入地钻研教材,明确课堂问题的指向性,用简略的语言和一至两个重要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提高课堂的效率。
另外,教师要很清楚,这节课上到底要教会我们的学生什么?千万不能只是停留在文本的层面上,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文本,提高语文能力,还学生一个扎实有效的语文课堂。
三年级上册课文《掌声》课后反思篇3
《掌声》一课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英子在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她鼓起生活的勇气,从此变得乐观开朗。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人都需要掌声,尤其是当身处困境的时候;要珍惜掌声,同时我们也不要忘记把自己的掌声献给别人。
这篇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后面饱含着一个充沛的情感主题:文章中“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代表着“爱”。
全文以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
因此,如何指导学生走近人物的心理,感受英子的内心世界,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那么如何在教学中体现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让学生在情境诵读中入情,在切己体悟中融情,在拓展延伸中升情呢?我反思教学过程,觉得以下几点做得比较成功:
一、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读词,读句,落的几种不同的读法以及怎样运用,指导写字,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果因关系以及好处,这些方面我觉得落还是比较实的,落实了语言文字训练。
二、以悟代讲,以悟促情。
学习第一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读。
通过朗读来启发学生感悟课文人物的心理、情感。
三、对比理解,走近人物内心
如何让学生领会英子的内心变化,从而走近人物内心,就要让学生学会对比。
当英子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时,同学们在干什么呢?有的同学说在操场上快乐地玩耍,有的说在课堂积极发言,大声地唱歌。
感受到同学们的开朗活泼,再看英子的表现,学生就能走近人物内心,感受英子的忧郁、自卑。
英子上学和放学也可以让学生对比;同学们是结伴、聊着天上学,而英子总是一个人,感受她的孤独。
掌声之前的英子和掌声之后的变化要让学生对比;这是感受人物情感的一座重要桥梁。
上完这节课,反思课堂,也有很多不足之处。
原意是为了改变直接出示词语这一不变的模式,想有点儿新意,但由于学情估计不足,在词语这一环节,学生屡次出错,我屡次纠正,因此用时过多,以至于后面时间不充分,显得很仓促。
另外,我的语言有时不够简洁,不够准确,还需要锤炼。
课堂中,很多学生还是缺少主动思考及发言的积极性。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思维积极性及能力方面我还需要不断探索和思考。
三年级上册课文《掌声》课后反思篇4
篇课文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八组的一篇课文,写的是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个偶然的机会让她不得不面对全班同学的目光。
想不到的是,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
掌声从此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
课文通过英子的变化表现了同学之间的鼓励和关爱。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本课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懂得要主动地关心、鼓励别人,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
教学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
我认为本节课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两方面:
一、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读悟式”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从
而提高读书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让学生感受英子不同的内心世界。
如:指导学生边读边划出描写英子神态、动作的句子,交流感悟后,再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去读,读出英子以前的自卑和现在的开朗,读出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
这样反复品读,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引导学生懂得文中词句的意思,并通过对重点语句的理解体会人物内心世界,从而生成个性化的理解。
引导学生在品读中积累,在品读中感悟,丰富升华学生的情感体验,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
真正做到以读促思,以读悟情。
二、与文本对话,走进人物内心
语文最终的意义是对学生心灵的滋润、灵魂的塑造和精神的引领。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就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尽显个性地在文本里绽放智慧的花朵。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抓住英子的感情变化为主线索,让学生找出描写小英的神态、动作的句子来品读。
品读中,我不断地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如:在理解两次掌声的含义时,我问学生:“如果你是英子的同学,你想通过掌声告诉她什么呢?”让学生走入文本,体会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和关爱,感悟两次掌声的内涵。
再如:体会英子被同学们的掌声感动时,我又创设情境:“无数话语在心头涌动,此时的英子想说什么?”引导学生设身处地地想,身临其境地说,体会英子的感激之情。
就这样,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感受到英子从忧郁到开朗的变化过程,从而体会到大家的爱。
我努力让学生在这次互动的爱的学习活动中去理解课文内容。
本节课后我觉得教学中还有不少环节值得认真推敲,如:体会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英子这一部分时,我只抓住了英子低下头这一举动来引导学生体会英子的内心感受,而忽略了同学们目光中的含义,没有引导学生理解得足够清晰。
再如:从整节课来看,显得前松后紧,后面留给学生拓展交流的时间不够充裕。
这些方面都还有待改进。
三年级上册课文《掌声》课后反思篇5
今天在多媒体教室讲完了《掌声》这篇课文,评课老师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说给学生读的时间,说的时间不多,但对于我自己在于
本堂课的表现,并不如预想般令人满意,现下将自我感觉的几点不足之处加以总结,以便在今后的讲课中能汲取经验教训,更加完善课堂教学。
其次,语言的匮乏是语文课堂中的一个大的缺陷。
之前一直在教数学,渐渐淡忘了读书,导致语言的严重不足,翻来覆去总是那几个教案上有的词语,而且语言描述不准确,不能使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精彩,不能使学生通过语言的描述达到老师想要传达的思想(这几句话其实也不准确,并没有表达出我的明确意思)。
需要多读书,读专业书,继续学习语文教学技巧,虽说不能达到出口成章,但也应该在有准备的前提下,能够精确的表达想要传递的思想。
第三,对于整篇课文掌握不够精准,内容还不够熟悉,流程太形式化,并不能达到随心所欲的地步。
要想讲好一篇课文,最起码对于课文内容要信手拈来,毫不费力,可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随时改变教学的方式方法,达到最终要传达给学生的情感,知识等等的目的。
现在反而是强行让学生跟着老师提前写的稿子走,一旦偏离就生拉硬拽的拽回来,这样只是一场老师的表演而已。
第四,由于用的是自己的学生,他们拼命地想要迎合老师,反而把自己的思路给堵塞了。
因提前几天就通知他们预习,而我们班的学生又太懂事,课堂上极尽可能的配合老师,一句多余的话都不说,感觉好像学生比老师还要紧张。
课后我们班的班长问我“老师,我好像看见讲台前的横幅上最后几个字是比赛,你的多少分?是第几啊?”弄得我又是感动于学生的关心又是觉的哭笑不得。
总之,这堂课给了我很大的触动,也使我发现了自己的许多不足之处,还有许多的不足或许连我自己都不知道。
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必须要随时学习,随时提高,最重要的是多读书,读好书,并且将书中的知识加以充分利用,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取得进步。
三年级上册课文《掌声》课后反思篇6
《掌声》是苏教版第五册的一篇课文,文章生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两次热烈的掌声,使她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文章通过这个感人的故事,赞美
同学们的宽容和善解人意,也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别人,特别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
这篇课文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内容是比较简单的,但是要很好地体会其中文蕴涵的感情,特别是通过小英的情感变化来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促进对文本的深度理解,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也许就有一定难度了。
因此,在教学时我注意了一下几个方面的引导,收到了一定的效果。
1.合理运用语境理解词意。
本文出现的一些意思比较难理解的词语,如忧郁、犹豫等。
我在教学中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的。
如学习忧郁,我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一小节,边读边思考小英原本是个怎样的人。
找出课文中的词语说说对忧郁的理解。
学生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既理解了课文的意思,同时也领悟了词语的内涵,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理解词语的方法。
2.通过朗读体会人物心理状态。
文章中小英的思想变化是巨大的,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掌声对于小英思想变化的作用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点。
为了突出这个重点,我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自己去体会。
一、自读思考,同学们给了小英几次掌声?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二、指名读,听读思考,画出描写小英的神态、动作的词语。
三、默读,想一想这些词语是什么意思。
四、个别读,读出你对这些词语的理解来。
五、评价,说说他读得怎么样?你能读得更好吗?对于教学重点的突破,始终是运用了朗读的手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体会情感,同时也突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3.融入角色,体验情感。
阅读过程应该成为学生和文本交流的过程。
教学中,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假如你是小英,你走上讲台前心里会想什么?当你听到掌声以后心里又会怎样想?假如你是台上的同学,你想对小英说什么?,这样问题更好地让学生的思考和朗读与文本进行直接的对话,一步步
引导学生融入了课文的意境,和课文中的人物共呼吸,从而更好地使学生产生自己对文章的独特感受。
但是,在教学中也有很多问题不能很好地解决,如在引导学生谈感受时大多数学生说的还是比较老套的,一些新颖的观点不是太多。
在课外延伸阶段,当我让同学们说说自己得到掌声的事例时,竟然有很多学生说从来没有得到过掌声,看来孩子们对于课文的理解还是停留在比较浅的层次。
看来要让孩子们能进一步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还需要做很多的工作。
三年级上册课文《掌声》课后反思篇7
《掌声》是人教课标版实验教材三年级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教材的主题是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
今天我根据这篇课文的教学要求和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用两节课的时间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性学习,基本上完成了新标所要求的全部教学目标。
通过对掌声一课的教学,让我感受比较深的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重视预习环节。
我在教学这一课前,让学生在家里先预习课文,给生字组词,在预习的过程中记录下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很快就能进入状态,并且很顺利地完成了认读10个二类字,记忆13个生字的教学目标,学生的各种生字组词也内涵丰富。
二、教学中强调“读的环节”。
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情感体验”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重点段落、句子,情境朗读、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教师的示范读等多种读书活动,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认识理解生字词和二类字。
让学生在读中悄然进入情境,感悟课文,感受英子动态中的内心世界,把握英子的独特个格。
从而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读中突破教学重难点,在读中升华文本内容,让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学会关爱他人。
如第二课时在指导学生感受第一次掌声时,他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抓住英子动作神态进行多角度的读,从而感受到其情感变化及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通过抓住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
懂得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关爱,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在重视“读”的基础上,还必需注重学生的听、说、写等综合能力的训练和培养。
三、教学中揭示学习规律,注重学习方法传授。
在课堂教学中,我不光引导学生理解,也提示理解的方法。
比如在理解重点词“犹豫”时,孩子先说出了它的本义,我又引导学生说出了这个词的引申义,然后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个词用得准确。
又如,上第二课时,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出描写英子神态动作的词语,边体会,孩子们在实践的过程中又掌握了一种新的阅读的好方法。
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各个环节当中去,发挥其学习的主体性作用。
我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思考得最多的就是如何让学生在老师的积极引导下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所以,两堂课下来,我感觉到学生的学习热情一直高涨。
五、注意细节,面对全体学生。
我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划出重要语句的时候,就发现有少数几位同学没有跟上来,我立刻走到他们面前进行点拨。
如果忽视课堂上的这些细节,学生的学习就有可能出现两极分化。
六、教学中教师更需要入情入境。
在课堂上,老师的情绪会深深地感染学生,我一走进课堂,拿起书本,就融入到了《掌声》的文本当中,所以学生在老师的感染下也很快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当中,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利。
七、重视记与练的环节。
课堂效果好不一定等于教学效果好,所以,让学生多动手去记、去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在第二课时,我就设置了听写的环节,了解学生对生字词的记忆情况。
在学完本课后,我又让学生根据所学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感受,从而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
三年级上册课文《掌声》课后反思篇8
《掌声》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个残疾的小女孩,因为不愿意让别人看到她走路的样貌,总是最早来,最后走。
但一个新来的老师不了
解状况,请她到讲台上讲故事。
她在同学们的鼓励下,最后大胆地上来讲述自己的故事,获得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
从那以后,她变得开朗了。
几年后,她在给同学写信时说:那次掌声,给了她信心,给了她生活的勇气。
她很感谢大家。
课文的资料很具有感染力,但对于正常人,对于缺少生活经验的学生来说却很难体会其中的辛酸。
如何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在学生和英子之间搭建一座心灵的桥梁,带学生进入残疾人的生活、心理是教学中应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
整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关爱他人完美情感的熏陶、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引导,透过过渡语、小结语、评价语和激情语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学生的情感与文本产生共鸣。
“书声朗朗”是汉语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
我想,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研究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为此,在教学本课过程中,我采用了“以读代讲,主角转换”的方法,透过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多次读书,教师的示范读等多种读书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自已寻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内心世界。
透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转变后开心的情绪。
真正做到在读中感知,在读中体味,在课堂上,很好地突破教学重难点。
在这次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已真实的感受,才能实现阅读教学中的朗读技巧。
具体教学过程:
在前置性作业的交流空间环节中,布置了这样的交流话题。
1.英华原先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从哪句话中能够明白?
2.之后她有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在小组交流时,引导学生主要抓住英华的感情变化为主线索,让学生找到描述小英的神态、举动的句子,并反复读课文,但我发现学生们的感情还没有真正地融入到文本中。
于是我就创设情境,当学生读到英子犹豫时,我及时设计对话情境(走到一位同学边,摸摸她的头):英子,英子,你为什么低头呀?你能说说你的心里话吗?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