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春季学期新版青岛版七年级数学下学期9.4、平行线的判定、有关“平行线”中的思想方法素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关“平行线”中的思想方法
求解有关平行线的问题时,同样应注意数学中的思想方法的运用,常见的思想方法有: 一、方程思想
例1 如图1,直线a 与直线b 互相平行,则x y -的值是( ) A.20
B.80
C.120
D.180
分析 要求x y -的值,若能分别求出x 和y 的大小问题就容易解决了,而如图1,由直线a 与直线b 互相平行和x 和3y 是邻补角,于是利用方程即可求得.
解 因为直线a 与直线b 互相平行,所以x =30°, 又因为x 和3y 是邻补角,所以3y +x =180°,所以y =50°.
所以x y -=3050-
=20°.故应选A .
说明 求解有关平行线的问题时除了要能抓住已知条件,还要能及时地从图形中发现隐含条件.如本题的图形中的x 和3y 是邻补角.
二、转化思想
例2 如图2所示,当∠1=∠5时,试说明直线a ,b 是否平行?为什么?
分析 虽然∠1=∠5,但从图上看∠1与∠5却没有任何关系,为了能顺利地解决问题,不妨将已知进行适当地转化,即转化为同位角来处理,或转化为同位角来处理,或转化为同旁内角来处理,现以一种转化方法来求解.
解 平行.理由:因为∠1=∠3(对顶角相等),∠1=∠5(已知), 所以∠3=∠5(等量代换).所以a ∥b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说明 有些数学题目,初看觉得无从下手,但若能将问题通过适当地转化,问题便能得到顺利解决,本题中正是利用转化思想进行角之间的转化,才使问题获解.
三、构造思想
例3 如图3,若∠BED =∠B +∠D ,则直线AB 与CD 平行吗?为什么?
x ° 30°
3y ° a
b
图1
1
5
3 4 6 a
b
c
图2
图3
分析 从图中找出能直接判定AB ∥CD 很困难,这时可从线入手,添加一条直线,即过点E 作AB 的平行线,然后利用“两条直线都和第三条直线平行,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来推证出AB ∥CD .
解 过点E 作EF ∥AB .所以∠BEF =∠B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又因为∠BED =∠B +∠D (已知),∠BED =∠BEF +∠DEF , 所以∠B +∠D =∠BEF +∠DEF (等量代换),
所以∠D =∠DEF (等式的性质),所以EF ∥CD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所以AB ∥CD (平行于同一直线的两直线互相平行).
说明 本题中已有两条直线和角的大小关系,但BE 、DE 并不是它的截线,不是“三线八角”的基本图形,因此可以添加辅助线构成“三线八角”.
四、分类思想
例4 如图4,已知直线l 1∥l 2,直线l 3和直线l 1、l 2交于点C 和D ,在C 、D 之间有一点P ,如果P 点在C 、D 之间运动时,问∠PAC ,∠APB ,∠PBD 之间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若点P 在C 、D 两点的外侧运动时(P 点与点C 、D 不重合),试探索∠PAC ,∠APB ,∠PBD 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
分析 若P 点在C 、D 之间运动时,只要过点P 作出l 1的平行线即可知道∠APB =∠PAC +∠PBD ;若点P 在C 、D 两点的外侧运动时(P 点与点C 、D 不重合),则可以分为如图5和如图6两种情形,同样分别过点P 作出l 1或l 2的平行线,即有∠APB =∠PBD -∠PAC 或∠APB =∠PAC -∠PBD .
解 若P 点在C 、D 之间运动时,则有∠APB =∠PAC +∠PBD .理由是:如图4,过点P 作
PE ∥l 1,则∠APE =∠PAC ,又因为l 1∥l 2,所以PE ∥l 2,所以∠BPE =∠PBD ,所以∠APE +∠BPE
=∠PAC +∠PBD ,即∠APB =∠PAC +∠PBD .
E
图6
C
D l 2 P
l 3
l 1 A
B E
图5
C
D
l 2 P l 3
l 1 A
B
图4
l 1
l C
B D
P
l 2 A
E
若点P在C、D两点的外侧运动时(P点与点C、D不重合),则有两种情形:
(1)如图5,有结论:∠APB=∠PBD-∠PAC.理由是:过点P作PE∥l1,则∠APE=∠PAC,又因为l1∥l2,所以PE∥l2,所以∠BPE=∠PBD,所以∠APB=∠BAE+∠APE,即∠APB=∠PBD -∠PAC.
(2)如图6,有结论:∠APB=∠PAC-∠PBD.理由是:过点P作PE∥l2,则∠BPE=∠PBD,又因为l1∥l2,所以PE∥l1,所以∠APE=∠PAC,所以∠APB=∠APE+∠BPE,即∠APB=∠PAC+∠PBD.
说明处理几何问题中的动点问题时,当动点没有明确所在位置,应注意分情况讨论,这样避免漏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