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湖北八校第二次联考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师一附中黄冈中学黄石二中荆州中学
湖北省八校
襄阳四中襄阳五中孝感高中鄂南高中
2016届高三第二次联考
语文试题
命题学校:华师一附中命题人:陈春媚许丹玲乐晓峰王中秋李青毕兰吴洪涛罗丹
审题人:邱星光余敏
考试时间:2016年3月29日上午9:00—11:30 试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古代女子以黛画眉,故称黛眉。
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全宋词》中‚眉‛字出现的次数达到一千五百零九次。
从审美学上来看,眉毛在人的面庞上的作用不容忽视,往往起到画龙点睛之作用。
在一首诗词作品中,对于眉黛的描写,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层波潋滟远山横,一笑一倾城‛(柳永《少年游》)描写了一个漂亮的歌女,眉毛像远山一样,眼波流转,千娇百媚。
‚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晏几道《生查子》)也是通过描写远山眉、细柳腰,向读者展示出了女子的美貌。
宋人认为,眉毛是很好的表现情感的工具。
通过对眉黛的描写,还可以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
宋代词人陈三聘在《鹧鸪天》中写道‚春愁何事点眉山‛,把女子画眉和春愁结合在了一起。
同样用眉黛来表示愁情的,还有如‚金缕歌中眉黛皱。
多少闲愁,借与伤春瘦‛(石孝友《蝶恋花》)以及‚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贺铸《忆仙姿》)。
可以看出,宋词中关于眉的描写,很多时候都和‚愁绪‛这个意象联系在一起。
眉黛代表女子,以眉而写愁绪,体现了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欧阳修的《诉衷情·眉意》中有这样的词句:‚都缘自有离恨,故画作、远山长。
‛‚远山‛指的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远山眉‛,即眉毛细长而舒扬,颜色略淡。
古人常以山水来表达离别之意,歌女画眉作‚远山长‛,表明了她内心的凄苦之情,因为她‚自有离恨‛,故而将眉毛化作远山之形。
‚花黄‛也称‚花子‛‚额黄‛,是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
它用彩色光纸、绸罗、云母片、蝉翼、蜻蜓翅乃至鱼骨等为原料,染成金黄、霁红或翠绿等色,剪作花、鸟、鱼等形,粘贴于额头、酒靥、嘴角、鬓边等处。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为‚对镜贴花黄‛,说明南北朝时期,在脸上贴装饰物,已然成为一种风尚。
宋代上层妇女也继承前代遗风,在额上和两颊间贴金箔或彩纸剪成的‚花子‛。
这种‚花子‛背面涂有产于辽水间的呵胶,用口呵嘘就能粘贴。
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描写道‚小山重叠金明灭‛,一说即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有所脱落而造成的或明或暗的效果。
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添妩媚动人之态。
‚梅妆‛也是宋代较为流行的一种贴面妆容,‚梅妆‛即‚梅花妆‛。
这种妆扮相传始自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在正月初七醉卧于含章殿下,一朵梅花落在她的额上粘住,三天后才落去,因而作‚梅花妆‛。
陈允平的《绛都春》中有‚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两句,这里词作者专门提到‚梅妆欲试‛,体现了这种妆扮在当时的流行性。
妆容虽美,但是却‚芳情懒‛,欲画而未画,说明这位女子心事重重,自己提不起兴致也更因无人欣赏,故无须白白画这妆容,更能体现出女子内心的孤寂。
(摘编自梁牧原《妆容与服饰在宋词中的作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对于眉毛的描写非常多,一是因为眉毛在面庞上有外在的审美作用,二是因为眉毛能表现人的内心情感。
B.细长而舒扬的“远山眉”是北宋时期十分流行的一种眉形画法,在宋代词人的笔下,它常常能体现女子的美貌动人。
C.以眉而写愁绪,能体现古代女子的惆怅心理和孤苦命运。
因此宋词中的“愁绪”很多时候都用对眉的描写来表达。
D.宋词中往往用眉黛代表女子,对眉黛的描写,能表现她们的春愁、孤苦和离恨等细腻丰富的内心情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花黄”作为古代妇女面部的一种额饰,制作原料丰富、色彩鲜艳、形状多样,这些装饰物,使得词人笔下的女子更妩媚动人。
B.早在南北朝时期,妇女在脸上粘贴装饰物,就已经成为了一种风尚。
《木兰辞》中描写木兰得胜归家,换回女儿装的场景中就有“对镜贴花黄”。
C.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中,一句“小山重叠金明灭”可以说全是在写女子的妆容。
“小山”即“小山眉”,“金”指女子额前的装饰物。
D.“梅花妆”是由南朝宋武帝的寿阳公主首创的一种贴面妆容,她因醉卧时一朵梅花偶然落在额上粘住,从而受到启发而作“梅花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词中无论是描写女子的眉黛,还是刻画她们的贴面妆容,都有助于体现她们的美貌动人,表现其委婉细腻的情感。
B.“远山眉黛长,细柳腰肢袅”与“眉黛只供愁,羞见双鸳鸯字”中都写到“眉黛”,其作用都是为了表现女子的愁绪。
C.“远山眉”“花子”和“梅妆”都曾是宋代流行的妆容,因而被宋代词人写入词作中借以表现女性的形象或思想感情。
D.“梅妆欲试芳情懒,翠颦愁入眉弯”和“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都通过描写女子神情慵懒,无心画妆容,体现出她们内心的孤寂。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
未冠
..,谒顾况。
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
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
...,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
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
宪宗颇采纳。
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
师道人臣,不宜掠美。
‛帝从之。
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
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
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诸节度私计曰:‘谁
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
‛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 ‚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帝悟,待之如初。
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
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宰相嫌其出位,不悦。
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
‛出为州刺史。
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
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
..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
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
‛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
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迂,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
今视其文,信然。
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
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媟语入人肌骨不可去。
‛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
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B.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C.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D.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中国汉族男性年满二十岁要举行冠礼,表示成年。
未冠又称弱冠,即不到二十岁。
白居易就是在尚未成年时得到了顾况的高度称赞。
B.擢进士,指被选拔为进士。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称为进士。
C.浮屠,亦作浮图、休屠。
古人称佛教徒为浮屠,都是佛陀的异译。
后人认为佛陀二字太麻烦,于是简化成了一个字“佛”。
D.“赞”是纪传体史书中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本文篇末的“赞”中称赞白居易为贤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唐书》认为白居易聪明过人,工于文章,在元和、长庆时的文坛很有名。
他最擅长作诗,其它体裁的文章,比他的诗歌要写得差些。
B.白居易除了是成就斐然的诗人外,还是正直的臣子。
他多次进谏,而宪宗皇帝也多次接受了他的意见。
但是后来还是被当权的大臣们弹劾,仕途不顺,被贬江州。
C.白居易的诗多达数千篇,他按内容将自己的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和杂律诗。
而白居易看不上眼的恰是世人钟爱的杂律诗。
D.杜牧批评白居易的诗细巧艳丽,不是庄重高雅的人士作的,而且流传人间,影响很坏。
白居易则认为自己的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
(2)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9题。
上京①即事
(元)萨都剌
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
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
代出自蓟北门行(节选)
(南北朝)鲍照
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
马毛缩如蝟②,角弓不可张。
时危见臣节,世乱识忠良。
投躯报明主,身死为国殇。
【注】①上京即上都。
元代定今北京为大都,以在今内蒙古正蓝旗的开平府为上都,每年夏天移驾上都。
此诗写于萨都剌在元顺帝元年赴上都公干时。
②蝟:刺猬。
8. 这两首诗所描绘的边塞场景有什么不同?分别展现了什么样的人物形象?(5分)
9.请简要分析《代出自蓟北门行》最后四句的艺术手法和思想内容。
(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蜀道难》一诗中逶迤的蜀道,有极其奇险的风光,其中描写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诗句是:“,。
”(2)《锦瑟》一诗中“,”两句运用鲛人泪珠和良玉生烟的典故,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对美好理想执着追求却又无法实现的悲哀。
(3)陶渊明在《饮酒》诗中说,即使不能隐居山林,也依然可以感受乡野之趣,如何做到呢?诗人自问自答:“?。
”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 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在米脂
贾平凹
走头头的骡子三盏盏的灯,
挂上那铃儿哇哇的声。
白脖子的哈巴朝南咬,
赶牲灵的人儿过来了;
你是我的哥哥你招一招手,
你不是我的哥哥你走你的路。
在米脂县南的杏子村里,黎明的时候,我去河里洗脸,听到有人唱这支小调。
一时间,山谷空洞起来,什么声音也不再响动;河水柔柔的更可爱了;山也不见了分明,生了烟雾,淡淡地化去了,只留下那一抛山脊的弧线。
我仄在石头上,醉眼矇眬,看残星在水里点点,泛出明灭长短的光波。
我不知这是谁唱的。
三年前,我听过这首小调的唱片,但那是说京腔的人唱的,毕竟是太洋了;后来又在
西安大剧院听人唱过,觉得舒扬有余,神韵不足;如今在这么一个边远的山村,一个欲明未明的清晨,唱起来了,在它适应的空间里,味儿有了,韵儿有了。
歌唱的,是一位村姑。
在上岸的柳树根下,她背向而坐;伸手去折一枝柳梢,一片柳叶落在水里,打个旋儿,悠悠地漂下去了。
这是个极俏的人,一头淡黑的头发披着,风动便飘忽起来,浮动得似水中的云影,轻而细腻,倏忽要离头而去。
耳朵一半埋在发里,一半白得像出了乌云的月亮。
她微微地斜着身子,微微地低了头,肩削削的,后背浑圆,一件蓝布衫子,窈窕地显着腰段。
她神态温柔、甜美,我不敢弄出一点响动,一任儿让小曲摄了魂去。
这是一首古老的小调,描绘的是一个迷人的童话。
可以想象到,有那么一个村子,是陕北极普遍的村子。
村后是山,没有一块石头,浑圆得像一个馒头,山上有一二株柳,也是浑圆的,是一个绿绒球。
山坡下是一孔一孔窑洞,窑里放着油得光亮的门箱,窑窗上贴着花鸟剪纸,窑门上吊着印花布帘,羊儿在崖畔上啃草,鸡儿在场埝上觅食。
门前小路,一拐一拐,到了河里,河水很清,里边有印着丝纹的石子,有银鳞的小鱼,还有蝌蚪,黑得像眼珠子。
少妇们来洗衣,一块石板,是她们一席福地。
衣服艳极了,晾在草地上,于是,这条河沟就全照亮了。
有那么一个姑娘,该叫什么名字呢?她是村里的俊仁者。
父母守她一个,村里人爱她,见过她的人都爱她。
她家在大路口开了个饭店,生意兴旺,进店的,为了吃饭,也为着见她。
她却最是端庄,清高得很,对谁也不肯一笑。
姑娘有姑娘的意中人,眼波只属于清风,只属于他。
他是后山的后生,十八或者二十岁,每天要从这里路过去县上赶脚。
进得店来,看见她,粗茶淡饭也香,喝口凉水也甜,常常饥着而来,呆会便走,不吃不喝也就饱了。
她给他擀面,擀得白纸一张,切面,刀案齐响,下到锅里莲花转,捞到碗里一窝丝。
她一回头,他正看她,给她一笑,她想回他个笑,但她却变了脸。
他低了头,连脖子都红了,却看见了桌布下她露出的两只鞋尖。
她看出他的意思了,却更冷了脸儿,饭端上来,偏不拿筷子。
他问;她说:‚在筷笼,你没长手?‛他凉了心,吃得没味,出去了。
她得意地笑,终又恨他,骂他‚孱头‛。
他几天竟不来了,她坐在家里等。
等得久了,头也懒得梳,她说:‚不来了,好!‛但却哭了。
一天却听见门外树上的喜鹊叫。
她走出来,却是他在用石子打那鸟儿。
她愣了,眼泪都流了出来。
他瞧着她喜欢,向她走来,她却又上了气,‚为什么打鸟?‛‚我恨!‛‚恨鸟儿?‛‚它住在这里。
‛‚那碍你什么了?‛‚也恨我。
‛‚恨你?‛‚恨我不是鸟儿!‛她想了想,突然笑了。
他一看她,她立即面壁不语。
他向她走近来,她却又走了,一直走到窑里。
只想他会一挑帘儿进来,回头一看,他没有进来,走出窑看时,他却走了,边走边抹着眼泪。
她盼他再来。
再盼他来。
他却再也没来。
每天赶脚人从门口来往;三头五头的骡子,头上缠着红绸,绸上系着铜铃,铜铃一响,她出门就看,骡子身上架着竹筐,一边是小米,南瓜,土豆,一边是土布,羊皮,麻线,他领头前边走,乜她一眼,鞭儿甩得叭叭地响,走过去了。
一次,两次,眼睁睁看他过去了,她恨自己委屈了他,又更恨那个他!夜里拿被子堆一个他,指着又骂又捶又咬,末了抱住流眼泪。
等着他又路过了,她看着他的身影,又急切切盼着他能回过头来,向她招一招手……
小调停了,我却叹息起来,千般万般儿猜想,那后生是招了招手呢,还是在走他的路?一抬头,却见岸那边走来一个年轻人,白生生赶了一群羊,正向那唱
小调的村姑摇手。
村姑走了过去,双双走到了岩那边的洼地,坐在深深的茅草丛
中去了。
我悄悄退走了,明白这边远的米脂,这贫瘠的山沟,仍然是纯朴爱情的乐土,是农家自有其乐的地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写“我”听唱片中的这首小调时觉得“太洋”,在西安大剧院听的时
候觉得“神韵不足”,是为了衬托村姑的歌唱水平,可以很好地表现出小曲的韵味。
B.作者并没有正面描写那位唱歌的村姑的五官,而是通过侧面描写其窈窕
的身段、温柔甜美的神态来突出她的娇俏美丽。
C.虽是想象中的一个恋爱中的女子,小说也用细腻深刻的笔触描绘了她那
极其复杂矛盾的心理流变过程。
D.作者想象的故事中,因为女主人公的喜怒无常,使得男主人公产生了误会,造成了爱情的悲剧,而现实生活中的村姑却等来了向她招手的“哥哥”。
E. 作者以“我”的视角来叙述故事,从发现歌唱的女孩,到转向对歌中女
孩的爱情的描述,最终再回归到现实。
最终表达了对这片乡土上的爱情的理解。
(2)小说主要描写了想象里那位“俊仁”的姑娘的爱情故事,其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3)划线部分的环境描写,是作者的想象,请问这部分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6分)
(4)有评论家指出,贾平凹的写作风格拙朴但却鲜活,颇具地方特色。
你认为
这种写作风格体现在小说的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潮打空城寂寞回
‚我没有罪。
你们这样迫害我,将来历史会证明你们是错误的。
‛这是财经
专家、文物保护专家朱偰的临终遗言。
在时间的长河中,追溯朱偰的人生路程,要从他的青少年时代说起。
1923年,年仅十六岁的朱偰离开故乡浙江海盐进入北大。
在北京大学,朱
偰学的是政治学。
1928年,意气风发的朱偰开始了留学德国的漫漫长旅。
到了德国,入柏林
大学,以财政学为专业。
五年后,朱偰获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南京任国立中央大
学经济系教授,年仅二十六岁。
朱偰常针对当时国内的财政热点问题——废银圆
实行纸币制、反洋货倾销、关税自主——做专题讲座,在各大报刊发表论文,声
名鹊起,并使中央大学经济系以联系实际而著称,大盛时誉。
自从在中央大学执教开始,他与这个古城紧密相连,以至于将自己的生命镶
嵌进这座古城。
自1932年至1935年,朱偰开始考察金陵古迹,南京的陵寝坟墓、玄观梵刹、祠宇桥梁,城郭宫阙和南京城墙等,都是他视野所及的范围。
他编撰
出版了《金陵古迹图考》,又在两千余张照片中,精选317张,编成《金陵古迹
名胜影集》一书。
朱偰涌动着一腔对金陵古物的热爱,又为六朝陵墓摄影百张,编成《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
新中国成立后,朱偰被任命为江苏省文化局副局长,主管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
上任不久,朱偰接到紧急报告,许多人在城南拆毁明代的古城墙。
朱偰心急
如焚,立刻赶到毁城现场。
著名的石头城遗址被拆得面目全非,幸好最有代表性
的地段鬼脸城还未拆除。
令朱偰感到痛心疾首的是,他们把古石头城上拆下的条石,敲成小石子用来铺路。
焦急万分的他,赶到南京市政府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坚持要保护鬼脸城。
他四处奔走,联合社会各界共同呼吁,并电告文化部。
1956年9月23日,朱偰在《新华日报》上发表《南京市城建部门不应该任意拆除城墙》一文。
这篇文章被《光明日报》转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朱偰为了保护南京城墙,对南京方面的批评,成为他被打为‚右派‛的祸根。
在江苏省文化局的反‚右派‛斗争大会上,朱偰感到莫大耻辱,一时晕了过去,这更是成了以装死来负隅顽抗的‚罪证‛。
1959年,被打入另册的朱偰,被派到出版社当编辑,时常被发配到农场,从事割麦子、拉板车、垒猪圈等重体力劳动。
在动荡的年代里,朱偰遭遇连续抄家,抄家之后是无休止的批斗。
1968年7月15日,不堪忍受的朱偰以决绝的方式结束了生命。
朱偰去世十年后,获得平反。
南京图书馆为他举行了隆重的骨灰安放仪式。
2007年,朱偰诞辰百年,他的故乡海盐为他编辑出版了《孤云汗漫——朱偰纪念文集》。
石头城就是朱偰的命运。
金陵古城经历千年的风雨,在时代的狂飙突进中,朱偰以一介书生的柔弱之躯,保护了南京古城墙和石头城。
尽管古城不可避免地被拆除了一部分,但幸存下来的南京古城墙,就是朱偰的墓志铭。
(摘自《名人传记》,有删改)‚父亲离去后,我们只能在梦中与他相会……‛回忆起父亲朱偰,62岁的朱元春双眼充满了泪水。
‚明城墙还能够保存大部分,这是我父亲希望的,也是今天每一个纪念他的人所共同期盼的。
‛
‚我站在南京的古城墙上,淅淅沥沥的秋雨越来越大了,我分不清自己的脸上是泪水还是雨水,我在内心呼唤着先生的亡灵,南京人民不会忘记为保护明城墙而逝去的你……‛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副会长丹青发出这样的感慨。
民进南京市委宣调处处长王长才说,纪念朱偰先生,不仅仅是纪念他对南京文物古迹保护所做的贡献,更重要的是继承他的精神,更好地保护南京的文物古迹。
薛冰认为,朱偰先生所表现出来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对民族、国家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应该让当下商业化的,或者只埋头于书斋、两耳不闻窗外事的知识分子警醒。
‛
(摘自《现代快报》,有删改)相关链接
①在文学创作方面,朱偰先后有几部游记作品出版。
《行云流水》《匡庐纪游》《汗漫集》《入蜀记》,这四部游记作品,写山川名胜,展人文底蕴,记南北行旅,发思古幽情,被誉为‚新徐霞客游记‛。
旅游、游记、摄影……是朱偰的业余爱好,但都已经达到专业水平。
②金陵乃六朝古都,历代诗人有诸多吟咏的诗篇。
朱偰对南京的评价深刻而饱含热忱,在比较中国的长安、洛阳、金陵、北京四大古都之后,他说:‚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与民族患难相共、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朱偰从德国留学回国后,在南京任国立中央大学经济系教授,常针对当时国内的财政热点问题发表论文,获得了声名,并使中央大学经济系备受关注。
B.在南京中央大学任教期间,朱偰考察金陵古迹,编撰出版了《金陵古迹图考》《金陵古迹名胜影集》和《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三本介绍南京文物古迹的著作。
C.新中国成立后,朱偰为了保护南京古城墙四处奔走,甚至敢于严厉批评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