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英国近代教育
英国近代教育在近代,英国教育体系经历了许多改革和发展,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从学校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三个方面来阐述英国近代教育的相关内容。
首先,学校教育在英国近代教育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从教育法案的实施到普及教育的推行,英国致力于为全体儿童提供基本的教育机会。
19世纪末,教育法案使教育得到了政府的广泛支持,并确立了义务教育的原则。
该法案要求每个孩子在5至13岁之间接受教育,开创了英国普及教育的先河。
此后,教育在英国法律框架中得到了持续发展和改革。
其次,高等教育在英国近代教育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19世纪末,一系列的教育法案为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
其中,1870年教育法案的实施使得大学学院得到了政府的直接补贴和认可,这为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此后,大学学院成为高等教育机构的主要形式,并在20世纪初逐渐发展成为学校的一部分。
此外,1945年教育法案的通过标志着政府对高等教育的更大投资和拓展,确立了现代英国高等教育的体制和相应的管理机构。
最后,职业教育在英国近代教育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职业教育旨在为学生提供实用的技能和知识,以适应劳动市场的需求。
20世纪初,英国政府开始意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在工业和技术教育方面进行了改革和发展。
1927年,工业培训法案的通过为职业教育提供了法律基础,并促进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此后,英国通过一系列法案和政策来支持和改善职业教育,以满足不断变化的就业市场需求。
总结起来,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经历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和举措。
学校教育得到了普及,义务教育得到政府的支持和推行;高等教育得到了政策和法律的支持,大学学院成为高等教育的主要形式;职业教育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发展,以满足就业市场的需求。
这些教育改革和发展为英国培养了大批有才华和技能的人才,为英国的经济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编近代教育 第七章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西方近现代的教育制度
一、英国近现代的教育制度
㈠ 17世纪至18世纪中期 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初等教育的领导权仍由国教会掌握, 一些宗教团体为宣传教义,兴办“慈善学校’’,收纳贫家子弟,
向他们灌输宗教教义及进行宗教道德教育,也教授一些初步的读写
算知识,并教女童一些缝纫知识等。1763年,一些宗教界人士又 兴办“星期日学校”(SundaySch001),亦称主日学校,利用星
在高等教育方面,
这一时期英国仍以牛津和剑桥两所大学为中心,大学的
教学内容仍以古典文科和宗教神学为主。 17 世纪末、 18 世纪初,由于培根的唯物主义哲学和牛顿 的物理学理论对大学教学内容的改变所起的推动作用,一 些自然科学知识开始走进大学课堂。
㈡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
1.英国教育体制的发展。
教会控制教育是英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 1806年国会开始讨论国民教育国家化的问题,1853年国会又决定 每年从国库中拨款两万英镑作为对初等学校的建筑补助金,但仍交 由宗教团体“贫民教育促进会”和“英国及海外学校协会”全权负 责。 1839年,英国政府才设置“枢密院教育委员会”直接掌管经费 的分配。1856年又改组为“教育局”,最终于1899年废教育局,设 “教育署”,把对初等和中等教育的领导权集中起来,从此初步完 成了教育领导体制的国家化进程。
3.初等教育。 英国的初等教育一般分为两个阶段,即幼儿学校和初级学校。
幼儿学校招收五至七岁的儿童入学,教育的目的在于扩大儿童的认
知领域、发展智力、锻炼体力、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等。教学主要 在开放教室中进行,采用开放式的非正规教学方法,以便于开发儿 童的潜力和独立学习能力。初级学校招收七至十一岁儿童,教育目 的在于发展儿童的基本才能,激发他们求知的兴趣,培养其理想、
外国教育史详细整理版笔记
东方文明古国的教育一、巴比伦的教育1.巴比伦的学校苏美尔文化教育是巴比伦文化教育的前身。
大约在公元前3500 年,苏美尔人就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在两河流域南部建立了一些奴隶制城邦。
考古家断定这一时期,苏美尔人已经发明了“泥板书”和文字。
最初是图画文字,以后又演进为楔形文字。
在巴比伦时期,天文学、数学、医学和建筑学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在苏美尔时期已经出现了学校。
最早的学校与寺庙有关,由于泥板是主要的书写工具,学校被称为“泥板书舍”,重视语言和书写能力的教学,管理十分严格。
2.巴比伦学校的教学内容与方法在巴比伦时期,寺庙已有两级:一级是初等教育,主要教授读写;另一级是高等教育,除学习读写以外,还学文法、苏美尔文学、祈祷文学等。
教学方法比较重视师徒传授。
元3世纪后,巴比伦作为古代文明的中心,逐渐衰落。
后人了解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主要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研究。
通常,苏美尔和巴比伦的文化教育被看作是人类正式教育的起点。
从考古的材料来看,这一时期的学校主要是培养文士为主的学校。
文士教育一般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教授读写;第二阶段是将志向不同的学生分派到相应的寺庙或国家较高一级的机构接受教育。
二、古代埃及的教育1.古代埃及的学校与巴比伦一样,古代埃及很早就已经有了自己的文字,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埃及有了自己的学校。
(1)宫廷学校,主要由法老设立。
(2)职官学校,由政府各机关设立。
(3)僧侣学校,也称寺庙学校,是培训祭司或僧侣的机构,主要设在寺庙。
(4)文士学校,主要培养文士。
2.古代埃及学校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在埃及的学校教育中,主要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内容,(1)注重道德品德的培养。
(2)练习书写。
(3)练习词令。
(4)重视数学和计算。
在教学方法上,古埃及的学校主要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方法:(1)以机械教学为主。
(2)教师多利用问答方法,但不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思考。
(3)重视体罚。
三、古代印度的教育1.婆罗门时期的教育印度早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逐步形成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四个等级。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影响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演变与影响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影响深远,为何?因为英国已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工业大国,教育制度的发展也非常重要。
下面我们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演变和其影响。
一、学校教育的发展英国近代学校教育的发展经历了数个时期。
1. 第一期:公益学校公益学校起源于18世纪,主要是为贫穷家庭的孩子提供免费的基础教育。
在此期间,公益学校经过几个阶段的发展,如“查理二世基金会”(Charity School)和在19世纪初“国家公益学校协会”(National Society for Promoting the Education of the Poor in the Principles of the Established Church)的创建。
公益学校通常是由教堂或地方慈善机构资助,并以基督教教义为基础。
2. 第二期:私立学校从19世纪初开始,私立学校开始崛起。
主要是为富裕家庭的孩子提供高质量的教育,并且通常具有强烈的社交价值。
由此发展出了很多优质的寄宿学校,如伊顿公学和哈罗公学。
3. 第三期:公立学校19世纪中叶以后,公立学校开始逐渐兴起。
这些学校通常是由政府资助的,并在全国范围内提供教育服务,其中包括爱丁堡学校和万德沃思学校等。
总的来说,这三个时期可以说是英国近代学校教育体系经历的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对于英国教育制度的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二、教育法的制定英国历史上,多次进行了有关教育的改革法,其中最重要的是教育法(Education Act)的制定。
1833年,教育法颁布,对公益学校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1842年,公立学校法颁布,建立了政府资助子女贫苦的工人教育的制度。
这个法案不仅提高了教育质量,而且有助于促进成年人和儿童的受教育程度,也为日后的教育体系发展奠定了基础。
1870年教育法的出台使得教育成为了给予全国子女和机会的可能。
此法案适用于更大的人口,并且是将教育开放给低收入家庭的一个里程碑。
外国教育史第八章近代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
外国教育史第八章近代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近代教育制度是在近代社会的背景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以国家为主导、教育普及为目标的教育体系。
近代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在世界各国都有所表现。
近代教育制度的产生和发展首先要从工业革命的影响谈起。
工业革命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型。
这意味着劳动力市场对于专业技能的需求变大,同时也需要更多的普通劳动者。
为了适应这种需求,国家开始重视教育的普及和规范,建立起了现代教育制度。
在欧洲,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主要表现在普通教育的普及和职业教育的发展。
普通教育的普及是指国家将受教育的范围拓宽到了更多的群体,不仅仅是贵族和富商,也包括了广大的普通民众。
教育普及的核心思想是“公共教育”,也就是每个公民都有平等受教育的权利。
这种思想体现在德国、法国、英国等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建立了普通学校和义务教育制度。
职业教育的发展则是为了满足工业革命时期对技术工人的需求。
国家建立了职业学校,培养出了一大批熟练工人和专业人才。
这种职业教育体系首先在英国得以发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伦敦建立了伦敦大学和皇家技术学院。
此外,在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中,还要强调国家的角色。
国家在教育领域起到了主导和规范的作用。
国家制定教育法律和政策,设立教育部门来管理和监督教育,确保教育的质量和公平性。
这种国家主导的教育体制在欧洲、美国等国家得以广泛推广。
然而,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教育的私有化和商业化趋势。
随着教育市场的扩大,一些私立学校开始崛起,教育变成了商品,丧失了公益属性。
这种商业化教育的扩张使得教育不再是每个人都能够得到的权利,而是变成了富人的特权。
另外一个问题是教育的标准化和考试制度的过度强调。
近代教育制度为了保证教育的公平性和质量,往往强调标准化和考试,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兴趣发展。
这种过度强调考试的制度导致了教育变成了机械的死记硬背,缺乏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外国教育史——第6章
第六章近现代英国的教育第一节英国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的教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
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中世纪后期,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
这个时期又出现公学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教派控制了教育。
后期,国教又分出清教派,清教与国教一起来控制教育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二、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教育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许多教育家和团体主张教育革新,改革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第二,这一时期英国非国教派教育家所创办的新型学校的出现,推动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第三,在这一时期,英国一些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开始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
这个时期的普及初等教育是与社会的贫困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在扶贫过程中,英国宗教团体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一时期,非国教派和天主教等教派也大力创办慈善学校,进行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
英国初等教育对贫困儿童的实施,也引发了一场关于贫苦儿童教育和就业关系问题的争论三、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18世纪80年代前后,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工业革命使得解决普通人的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成为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在英国工业革命的时期,首先出现的是“星期日学校(SundaySchool,也称主日学校)”伴随星期日学校的发展,出现了另一种学校制度——“导生制”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为缩短工时和建立工厂法,保护童工的利益,与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也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英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19世纪20年代,英国开展了“新大学运动”四、工业革命后英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870年通过了“福斯特法案”。
英国近代学校制度
英国近代学校制度的发展历程,见证了英国社会、经济、文化以及政治的变革。
从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英国近代学校制度逐渐形成,并成为现代教育制度的重要基石。
一、初等教育在18世纪末以前,英国初等教育主要由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负责。
慈善学校为贫苦家庭儿童提供免费教育,其中著名的慈善学校有“基督教知识促进会”和“海外福音宣传会”。
19世纪初,英国出现了导生制,即教师先教授导生,再由导生教授其他学生。
这种教学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师资匮乏的问题。
1833年,英国政府开始关注教育问题,颁布了《初等教育法》(Forster's Act),对初等教育进行改革。
该法案规定国家对教育有补助权和监督权,将全国划分为数千个学区,设立学校委员会管理地方教育。
同时,对5至12岁儿童实施强迫义务教育,教学内容包括世俗科目和宗教科目。
二、中等教育19世纪,英国中等教育机构主要包括文法学校、新兴中等学校和公学。
文法学校主要培养贵族子弟,新兴中等学校则面向中产阶级。
公学作为英国绅士的摇篮,以其严格的教育和管理著称。
19世纪中叶,英国开始对中等教育进行改革。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Forster's Act),将初等教育与中等教育相衔接,形成了双轨制。
20世纪初,英国中等教育改革继续深入,建立了现代中学,为工商业科目提供了教育机会,扩大了教育覆盖面。
三、高等教育18世纪末,英国高等教育主要以古典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为主,主要培养神职人员和贵族子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英国高等教育出现了新大学运动,以曼切斯特大学、伯明翰大学等为代表,开设了新的学科和专业,推动了英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
20世纪初,英国高等教育改革继续深入。
1902年,英国颁布了《大学和学院法案》,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古典大学与其他大学平起平坐,标志着英国高等教育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四、教育思想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离不开一系列教育思想的推动。
外国教育史-06《欧美主要国家和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英国)》
人类活动 直接保全自己
课程 生理学、解剖学
获得生活必需品, 逻辑学、力学、数学、光学 间接保全自己
抚养、教育子女 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
与维持正常社会、政 历史(政治、经济、社会习 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俗、文化) 闲暇休息、娱乐 文学、艺术
16
教学原则与方法
① 教学应符合儿童心智发展的自然顺序。它包 括:从简单到复杂;从不准确到准确;从具体 到抽象。 ② 儿童所接受的教育必须在方式和安排上同历 史上人类的教育一致。(类似“复演说”) ③ 教学的每个部分都应该从实验到推理。(直 观→抽象) ④ 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和推论。 ⑤ 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 ⑥ 重视实物教学
外国教育史
第二编 外国近代教育史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外 国 近 代 教 育 史
欧美主要国家&日本的教育制度 西欧近代教育思想
2
第六章 欧美主要国家&日本 的教育制度
近代教育概况
英、法、德、 俄、美、日
当时有代表性的教育家 的教育思想
3
第一节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4种教育形式 教育概况 3件大事
14
课程设置
根据生活准备说和知识价值论,他提出学校应该 开设以下五种类型的课程:
第一类:生理学和解剖学。它是直接保全自 己的知识,是合理的教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第二类:逻辑学、力学、数学、光学等, 是间接保全自己的知识,是使文明生活成为可 能的基础。 第三类:生理学、心理学和教育学。是履行 父母责任,扶养、教育子女必须的知识。 第四类:历史。有利于调节人们的行为,维 持正常社会关系的知识。 第五类:文学、艺术等。闲暇时用于满足爱 好和各种感情的知识 15
(P380)
英国近代教育
英国近代教育英国近代教育是在英国工业革命和现代化进程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在英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育机构等方面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
一、教育制度的变化在英国近代教育的过程中,教育制度逐渐从传统的宗教教会教育中走出来,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基础的现代教育制度。
学校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学校教育逐渐以学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为主。
1. 传统学校与新式学校的出现在英国工业革命之前,学校主要是以传统的形式出现,即教会学校。
随着社会的发展,英国出现了许多新式学校,这些学校强调学术知识和技能的培养,注重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能力的培养。
2. 政府管理的教育改革英国在19世纪初开始推行政府管理的教育改革,这一改革的核心是男子教育的提高。
政府开始加强对学校的监管,制定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推动学校向着现代化的方向发展。
二、教学方法的变化在英国近代教育的过程中,教学方法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教学方法从单纯地传授知识转变为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角色逐渐从单纯地传授知识转变为指导学生学习。
1. 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英国近代教育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能力的培养,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逐渐提高。
教师不再是唯一的学习指导者,而是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
2. 小组合作学习的兴起在英国近代教育的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逐渐兴起,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相互交流、分享、解决问题,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互助。
三、教学内容的变化在英国近代教育的过程中,教学内容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课程内容逐渐从单纯的学科知识转变为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
1. 学科知识与社会文化的关联英国近代教育注重学科知识与社会文化的关联,将学科知识与社会现实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2. 人文素养的培养英国近代教育注重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包括阅读、写作、演讲、音乐、艺术等方面,促进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人文底蕴的提升。
外国教育史第三章英国教育
第三章英国教育第一节英国教育制度一、英国近现代社会历史背景英国从15世纪末开始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原始积累,农场主在农村大肆进行“圈地运动”,大量廉价劳动力涌向城市,加速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国际贸易中心从地中海移到大西洋,英伦三岛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1640~1688年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起了代表资产阶级和土地贵族的君主立宪政权,形成资产阶级和贵族的联合专政。
这决定了英国在政治、思想上保留封建主义传统,在教育上也罩上了浓厚封建传统的色彩。
这期间,社会学术思想方面,文世复兴运动尤其是夸美纽斯的泛智论思想直接影响了英国的教育理论界,16世纪上半叶的宗教改革则为英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发展奠定了基础。
1760年代至于1840年代的工业革命使英国打下了经济上的霸主地位,被称为日不落帝国、世界银行工厂。
它也决定着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形成。
19世纪70年代后,经济发展相对缓漫,国际地位日渐降低,到19世纪80年代工业生产居美国之后,20世纪初,德国又超过了英国,究其原因,一是学校教育在培养科技力量上的失败,二是忽视普及教育,于是19世纪70年代后采取了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颁布了一系列重要的教育法令,逐渐形成比较系统的国民教育体制。
二战后英曾追随美国,以期摆脱困境但并未奏效,50年代后美苏争霸格局形成,转而与欧州其它国家联合以抵抗两霸,1970年正式加入西欧市场。
二、英国教育体制的发展宗教改革之前,英国的封建教育属于贵文笔及僧侣的一种特权,受天主教教会控制。
1534年宗教改革后,摆脱了罗马教皇对英国教会的统治,英国国王成为教会的首脑,从此,英国领导管理教育权基本上受国教教会控制。
工业革命之后,工人要求接受一定水平的教育。
为此,1802年政府首次颁发有关教育法令,要求工厂学徒、手工业学徒学习读写算基本知识,费用由工厂主和业主担负。
由于当时学校事业属私人、团体,不能有效贯彻,兼之学校数目很少,英国政府开始介入管理学校教育事业。
1806年,议员怀特布雷提出教区学校议案,建议国家在每一教区设立并管理学校。
第五专题:外国近代教育制度
(二)学术型大学的创建
• 取法德国经验,建立学术型大学。 取法德国经验,建立学术型大学。 • 19世纪,大批美国人赴德留学或考察,回国 世纪,大批美国人赴德留学或考察, 世纪 他们竭力提倡按德国的传统办学。 后,他们竭力提倡按德国的传统办学。1876 霍普金斯大学建立, 年,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它以学术性研究为 在全国首创研究生院。哈佛大学、 主,在全国首创研究生院。哈佛大学、耶鲁 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都以德国为榜样, 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等都以德国为榜样,向 学术型方向发展。 学术型方向发展。
大学推广运动: 大学推广运动: 主要是指全日制大学以校内或校外讲 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 座的形式将教育推广到非全日制学生。
在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联系, 在加强大学与社会之间联系 , 促使社会 中下层阶级和女子有更多的接受高等教育机 会 , 推动课程改革和高等教育机构发展等方 面具有重要作用。 面具有重要作用。
• 这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其 这是英国第一个关于初等教育的法案, 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 中最有意义的是强迫初等教育,它标志着 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
• 17、18世纪中等教育主要有两种类型: 、 世纪中等教育主要有两种类型 世纪中等教育主要有两种类型:
• 进入 世纪以后,德国初筹教育发展的速度 进入19世纪以后, 世纪以后 加快,一些公国进一步颁布《 加快,一些公国进一步颁布《初等义务教育 法》。 • 1885年,普鲁士实行免费初等义务教育。19 年 普鲁士实行免费初等义务教育。 世纪末,德国初等教育的入学率达100%。 世纪末,德国初等教育的入学率达 %。
(二)“绅士”的中等教 绅士” 育
• 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年限通常为五年,以 文法学校和公学修业年限通常为五年, 升学教育为宗旨,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 升学教育为宗旨,注重古典语言的学习, 同时为适应上层社会交往的需要, 同时为适应上层社会交往的需要,也注重 体育和军事训练,养成绅士风度。 体育和军事训练,养成绅士风度。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教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英国有组织的教育是从基督教的传入时开始的.从公元6世纪到宗教改革近千年的时间里,教会垄断了英国教育.除了学徒训练和贵族教育外,一切有组织的教育都由教会提供,宗教影响和干预教育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最初,英国的学校设在寺院或大教堂内,以后逐步分为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丁语文,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歌咏学校具有职业训练的性质,培训教堂唱诗班成员.中世纪后期,随着英国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的先后建立,以及各类学院的出现,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文法学校与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歌咏学校和后来出现的教本国语的读写学校,成为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英国的教育开始形成具有一定等级的制度.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同时,在这一时期,在文法学校的基础上,英国又出现了公学,著名的温彻斯特公学(1387年)和伊顿公学(1440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自立国教,集政权与教权于一身,又创办了许多公学.同时,国教会也积极干预教育,教育成了教会的责任.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这时,对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学校的发展与现实关系的认识上.培根当时指出,英国的学校只注重学习文宇,而不注重研究事物,缺少与现实的联系.弥尔顿也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只局限于古典的语言文字,脱离现实,应该加强近代科学和实用学科的地位.这些新的思想的提出,对于英国近代学校的改革和学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640~1688年,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形成了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联合专政的制度,规定了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所具有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的特质.同时,英国国教和其他教派的矛盾,也使得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宗教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这一时期,许多教育家和团体主张教育革新,改革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英国国教中分离出去的清教主义主张,应把发展近代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应重新考察文法学校的教育价值.科学家培根也认为文法学校的内容过于陈旧,主张应建立一个设有众多自然学科的所罗门宫.文学家弥尔顿主张建立一种重视自然科学的,开设广泛课程的实科中等学校.政治家洛克也批评当时的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不良的学校环境,主张请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但这些主张由于没有触及英国教育管理的主体――英国国教派所管辖的大学和中学的利益实质,因而,对英国教育改革的总体影响是有限的.但是,这一时期英国非国教派教育家所创办的新型学校的出现,推动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曾出现过宗教宽容的时期,允许其他教派有与国教派成员一些共同的权利.lop-1689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国教派受到重视,其他教派遭到迫害.在教育上,要求教师必须信奉国教,不信者将被撤职.于是,一些受国教派迫害的人士创办了一种被称为学园的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这类学校最早的是由1662年被逐出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教师开办的.学园虽然保留了占典教育的课程,但与普通文法学校相比,有较高的水平,一些近代的课程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例如1675年设立的纽英顿学园,设有数学、自然哲学、政治科学、历史等课程.同年设立的格林学园除古典语言外,还有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数学、自然科学、逻辑、历史、地理等.1689年,英国颁布了“宗教宽容法”,非国教派开始获得较为宽松的办学环境,学园的发展趋于规范化.进入18世纪以后,学园的发展进入一个高潮阶段,许多非国教派教师在自由和科学的思想指导下创立了许多有名的学园,如沃灵顿学园、曼彻斯特学园等.这一时期学园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内容方面的探索,不仅提供了英国教育制度发展新的模式,也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准备了条件.在这一时期,英国一些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开始了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这个时期的普及初等教育是与社会的贫困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在中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有限,安于贫穷是社会需要的美德.封建社会解体后,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贫困现象.1601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开始关注社会的贫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贫苦者剧增,对资产阶级构成威胁,安于贫穷被视为一种危险.因而,给贫穷者一定的教育,成为稳定社会和保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当务之急.1698年,国教派成立了“基督教知识促进会”,1701年,又成立“国外福音宣传会”.这两个宗教团体在各地创办招收贫苦儿童的具有慈善性质的教义问答学校.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英格兰和威尔士有近3万儿童入校学习读.写、算、常识和宗教知识.除国教派外,这一时期,非国教派和天主教等教派也大力创办慈善学校,进行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英国初等教育对贫苦儿童的实施,也引发了一场关于贫苦儿童教育和就业关系问题的争论.当时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主张儿童应先教育,后就业,认为就业前让儿童接受定的教育,可以灌输服从精神,以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第二种意见主张儿童先就业,后教育,认为应尽量让儿童早参加劳动,如果长时间受教育,将不适应就业的需要;第三种意见是洛克的观点,他主张应建立劳动学校,让儿童边工作、边学习,认为这样可以使儿童有一定的收入和接受一定的教育,减轻家庭和社区的负担.为此,他提出了“贫苦儿童劳动学校计划”,对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18世纪80年代前后,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大工业城市相继出现;人口增长迅速;工厂制度兴起,英国一跃成为近代社会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工业革命使得解决普通人的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成为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由于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掌握相应的文化技术知识,不仅需要对成人,而且也需要对童工进行必要的教育训练.同时,资产阶级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参政、竞选、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也主张给工人阶级及其子女以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当时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指出,“在一个文明与商业化的社会里,要求公众更为注意的是一般普通老百姓的教育,而不是有钱有地位的人的教育”.因为,国家从这一部分人的教育中也可以得到好处.“一个有修养的民族总是远比一个愚昧无知的民族更正派更讲秩序”.①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首先出现的是“星期日学校”(sunday school,也称主日学校).1781年,格勒斯特郡的报馆经理、慈善家r雷克斯出资为工人子弟兴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主要是利用星期日传授读、写、算知识和宗教知识,而被称为星期日学校.由于学校把工人子弟在星期日里组织起来,既可以给儿童一定的知识教育,又可以减少社会秩序的混乱,防止社会的“骚乱现象”,因而星期日学校很快在各地得到发展.1785年,英国建立了“星期日学校协会”.18世纪末,英国有25万名儿童在星期日学校学习.到19世纪初,就学人数已达100多万.伴随星期日学校的发展,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另一种学校制度――“导生制”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初等教育的发展.导生制也称为相互教学制,由英国国教会教师a贝尔和公谊会的教师j兰开斯特创立.在实行导生制的学校里,一个大教室中安置一排排长桌,每排约10多个学生,其中由一个年长、学习好的学生做导生.教师先教导生,然后由导生把刚学到的教学内容再教给其他学生.这样,一个教师可以通过导生教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学生.导生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多、教师少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重视.19世纪初,导生制得到较快的发展.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为缩短工时和建立工厂法,保护童工的利益,与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也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当时,英国工厂大量使用廉价的童工,劳动时间每天达10-14小时.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工厂法,规定限制童工的劳动时间,并提出对童工进行一定的读、写、算的教育,但该法没能执行.1833年通过的工厂法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做工,9-13岁的童工每天的劳动时间限制为8小时.同时规定,在纺织厂劳动的13岁以下的童工每天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厂主如雇佣没有医生的年龄证明和教师的入学证明的儿童,就要受罚.从1867年起,工厂法由纺织厂扩大到其他工厂普遍实施.工厂法关于教育条款的制定,客观上使得教育由原来的一种慈善性质,转变为一种法律的规定,有利于教育法制化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英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长期以来,英国教育的领导权一直由教会的国教派和非国教派控制,双方斗争愈演愈烈,国家很少过问教育.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使得教育的经济意义显著,它要求广大工人及其子女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只有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变化.这一客观需要,促使英国政府在19世纪初,开始了实施国家管理教育的政策.1833年,英国议会表决了一项提案(即教育补助金案),要求国王批准每年拨4万英镑的款项,以弥补私人捐款的不足和补充建立贫苦儿童的校舍.这笔款项的70%拨给了国教派所属的全国教育促进会,30%拨给了非国教所属的全英及海外教育协会.1833年以后,英国政府每年增加拨款,并开始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和管理.1833年英国教育发生的变化表明,教育由原来的一种宗教行为或民间行为开始向一种国家行为方面转变,国家控制教育开始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19世纪20年代,英国开展了“新大学运动”.1825年,建立了具有近代世俗性质的“伦敦大学学院”,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学、精神道德科学、英国法、历史、医学、经济等科目.1836年,该校与“国王学院”合并成为伦敦大学.新大学运动期间,在英国的一些工商业、文化集中的城市建立起了许多新的学院,如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里兹学院、伯明翰学院、利物浦学院等.1900年以后,这些学院陆续发展为地方大学.19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加强了对各类教育的干预,并对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进行了改革.1854年,英国通过了“牛津大学法案”;1856年,通过了“剑桥大学讼案”.其主要内容是建立“校务委员会”,加强委员会的权限,增加近代学科内容等.为了加强公学的建设,1861年以后,英国成立了“公学调查委员会”,开始对公学的改革.1868年,通过了“公学法”.这一时期,英国还成立了“文法中学调查委员会”,1869年通过了关于捐资兴办学校的法案.这一时期,英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的需要.三、工业革命后英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833年,英国政府决定通过拨款补助宗教团体兴办初等教育以后,使得初等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初等教育还受宗教的影响,尚未建立起国民的初等教育制度.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以后,近百万的工人获得了选举权,普及教育成为政治上的迫切需要.同时,英国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初等教育不能完全由教会控制,初等教育应当完全是非宗教性的.另外,英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对自身意识的觉醒和对民主的迫切追求,使得给工人阶级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当时,议会改革法曾提出了“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主人”的口号.1870年,英国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获得了议会的通过.因此,该法也称为“福斯特法案”.法案旨在完善现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法令规定:(1)在教会学校设置不足的地区,应设置由纳税人选举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兴办的学校,并用地方税收举办公立初等学校.(2)各教派设立的学校地位得以保持,但不能从地方税中得到补助.(3)公立学校可以进行不属于任何宗教团体的宗教教学,也允许教师不参与学校的宗教教学.学生家长可要求其子女不参加学校的宗教仪式或宗教教学.(4)规定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教育.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是英国一次创立国民初等义务教育制度的尝试.虽然它没有消除宗教在教育上的地位,而形成了英国历史上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并存的制度,但英国的教育制度从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880年,英国实行了5-10岁的义务教育,到1891年,英国完全实行了初等免费教育.这一时期,英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前一阶段改革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充实和提高,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中外教育简史知识点
第一章从非形式化教育向形式化教育的转变第一节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概况重点、难点:中国奴隶社会时期学校教育的特点及教育的阶级性一、教育的起源:有几种不同的观点:1、生物起源论:由法国哲学家、社会学家利托尔诺提出,英国教育家沛.西能页持同样的观点。
认为教育现象可超越人类社会范围之外,甚至在人类以前,教育就早已在动物界存在。
教育从其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学的过程。
是与种族需要相应的,是种族生活天生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
2、心理起源说(模仿起源说):美国教育史专家保罗.孟录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
模仿是教育的手段,也是教育的本质。
3、劳动起源说:苏联前教育家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论断而提出。
其论据是:第一,原始人教育的需要产生于劳动与生活过程中经验传递和相互协调的需要。
第二,人类的劳动也为教育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远古时期非形式化教育的实施1、教育性质——儿童公有。
教育只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
受教育权人人平等。
2、学习内容——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的实际知识与技能。
3、学习方式——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进行教育。
第二节世界早期学校的出现一、古代埃及的学校古埃及在公元前2500年左右,即在古王国末期产生了学校。
当时的学校有以下类型:1、宫廷学校:设在宫廷里,专供王子获高级官吏子弟就学,以培养奴隶主国家的高级文武官吏为主要任务,是古埃及最早出现也是最高一级的学校。
2、寺庙学校:设在寺庙里,寺庙的僧职也是该校教师。
既培养一般官吏也我皇帝培养修建宫殿、陵墓、寺庙及医治疾病的人员。
3、文士学校:一般设在文士家里,也可在露天。
是比较初级和启蒙性的学校。
上述学校均强调机械背诵,反复练习,严酷体罚。
二、古代印度的学校古印度的教育史与种姓制度和宗教制度密切在一起的。
(一)婆罗门的教育1、家庭教育:吠陀时期极重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主要任务是背诵《吠陀经》。
父亲权力极大,拥有对子女的教育权。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
1.简述西周“学在官府”教育体制的特征,(1)西周时期,社会分工尚不明确,社会管理专门化尚不明显,因此,教育行政依附于普通行政,尚未形成专门的教育行政机构。
(2)学校设在官府之中,民间无学术,庶民没有受教育的权利,官师一体。
(3)地方行政长官大司徒、乡大夫、州长等兼管地方教育事务,地方教化与地方政治密不可分,地方教育行政的政教合一。
同时“学在官府”也体现了教育和政治的密切关系。
2.简述王守仁“训蒙教约”的内容。
王守仁的“训蒙教约”的内容是;训练标准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目。
所设科目为歌诗、习礼、读书三项。
歌诗可以“精神宣畅”、“心气和平”;习礼可以“礼貌习熟”“德性坚定”;读书可以“义礼浃洽”聪明日开”。
每日课程先考德,次背书、诵书,次习礼或作课仿,次复诵书讲书,次歌诗。
“凡习礼歌诗之类,皆所以常存童子之心,使其乐习不倦,而无暇及于邪僻。
”3.简述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和程序,中世纪大学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辩论。
教学程序如下;(1)由教师先向学生讲解教科书梗概和主要思想。
(2)苘要叙述与课文有关的知识(3)诵读原文。
(4)复述课文内容梗概。
(5)释疑.此外还运用辩论的方法,通常由两名学生或两组学生展开辩论,教学语言为拉丁语.4.简述斯宾塞认为人的完满生活的五种活动(1)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2)获得生活必需品间接保全自己的活动。
(3)抚养教育子女的活动。
(4)与维持正常社会政治关系有关的活动。
(5)在生活中的闲暇时间满足爱好和感情的活动。
5.简述中国学校教育萌芽的时期及学校形式学校教育是社会和教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大约在原始社会后期,中国扰产生了学校的萌芽。
中国学校教育类型最早有两种:(1)“成均”指传说中五帝时代的学校。
“成均”的教育内容,以乐教为主。
(2)“庠”指传说舜时代的学校。
兼作养老、储存谷物之处。
养老是氏族社会的传统,氏族将富有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知识的老人集中起来由集体供养,由氏族长者对下一代进行说教。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基本特点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基本特点英国是西方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其近现代教育也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育行政管理体制19世纪以前,英国政府对教育的干预甚少,国民教育的权力集中在教会手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到19世纪初,资产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不断要求国家加强对教育的管理,国家开始逐步干预教育。
到了20世纪初期,英国形成了教育行政体制上中央和地方共同管理教育的特点,逐步确立和完善了中央与地方在教育行政管理体制上相互合作的“伙伴关系”。
(2)初等教育19世纪上半叶,英国初等教育主要由宗教团体和慈善机关办理,教育质量低劣,学校和人学人数严重不足。
1870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初等教育法》,实施强迫初等教育,标志着国民初等教育制度正式形成,到了1900年,双重制初等学校基本上普及了初等教育。
1918年《费舍教育法》的颁布使国民教育意味着14岁以前为初等义务教育。
英国的初等教育得到了普及和发展,但其双轨制问题实质上并未触及。
1944年《巴特勒教育法》提出对所有学生提供免费享受中等教育的原则,使中等教育成为连接初等教育和继续教育或高等教育的中间环节,消除了战前双轨制的初等教育体制。
(3)中等教育19世纪,英国中等教育机构主要是捐办文法学校和公学,只有贵族和资产阶级子女才有可能接受这一层次的教育。
到19世纪末,古典教育仍占极其重要的地位。
20世纪初,《哈多报告》主张通过一次性考试,把中等教育分为两部分,即传统的文法学校和各种形式的现代中学。
《斯宾斯报告》进而把《哈多报告》中的双轨的教育方案扩展为三轨,即文法中学、现代中学和技术中学,同时还提出设立多科性中学的设想。
此后,三类中学一直处于并立的局面,而综合中学也在缓慢发展。
(4)高等教育19世纪初,产业革命带来的科技发展强烈呼唤大学的改革,高等教育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主要体现在新大学运动和大学推广运动上。
其加强了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联系,促使社会中下层阶级和女子有更多地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史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史
《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史》
嘿,咱今天来聊聊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史呀!你知道吗,英国的教育那可是有着很有意思的历程呢。
以前呀,英国的教育可不是像现在这样普及和多样化。
那时候,只有少数贵族和有钱人才能接受好的教育呢。
就说在一个小镇上吧,有个有钱人家的小孩,叫小明。
他每天都能去上那种很好的学校,学习各种知识和技能,什么拉丁语呀、音乐呀、骑马呀,可丰富了。
而普通人家的孩子呢,可能就只能早早地去干活,没啥机会读书。
但是慢慢地,情况开始有了变化。
英国开始重视大众的教育了,开始建立更多的学校,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学习。
这就好像是给大家都打开了一扇通往知识的大门。
小明的学校里也开始有了一些普通家庭的孩子,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可热闹了。
再后来呀,教育制度越来越完善,不仅有小学、中学,还有大学呢。
而且教育的内容也更加丰富多样了,不再只是那些古老的学科。
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课程,就像现在有的孩子喜欢科学,有的喜欢艺术。
到了现在呀,英国的教育可以说是非常先进了。
不管是哪个阶层的孩子,都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就像那个曾经普通家庭的孩子,也许他现在已经成为了一个优秀的科学家或者艺术家呢。
看看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真的让人感慨呀!从少数人的特权到大众的福利,这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
它就像是一个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好。
咱也希望以后的教育能越来越棒,让每个孩子都能在知识的海洋里快乐地遨游呀!这就是我对英国近代教育制度发展史的一点小感受啦,哈哈!。
第4章 外国近现代教育制度(一)
【例题4.1】名词解释:导生制学校(同等学力申硕全国统考2002年真题) 【参考答案】导生制学校是指采取导生制教学方法的学校。导生制是英国国教会牧师贝尔和公谊会教徒兰卡斯 特分别创立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亦称贝尔—兰卡斯特制。19世纪中期,英国的星期日学校已有250万学生,师资 是个问题,于是教会人士在伦敦创立了“导生制”学校。其基本方法是先将学生编成小组,每组10人,再指定一个年 龄较大且成绩突出者为“导生”,教师先教“导生”,“导生”再对小组进行教学。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缺乏教 师和教育经费的困难,有助于初等教育的发展。但是,其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教育质量的下降,同时也存在着其他种 种弊端,因此,后来逐渐被正规的初等学校教学制度所取代。
第4章 外国近现代教育制度
【考查重点】 1.英国、法国、德国、美国、俄国、日本的近代教育制度; 2.英国、法国、德国、美国、日本、苏联的现代教育制度。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大纲详解】
一、外国近代教育制度 14~15世纪的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掀开了资产阶级走向历史舞台的序幕。17~18世纪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工业革命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在历史舞台上的最终地位。这些重大的变化,推动了西方近代 教育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也形成了与东方教育的显著差异。 (一)英国近代教育制度 1.慈善教育 英国的初等教育一直由国教会管理,教会初等教育具有慈善性质。17世纪后期,英国社会贫困现象突出,一些 属于非国教会的个人和团体也创办慈善学校,推动了慈善教育的发展。慈善学校不收学费,课程主要是基督教教义, 使儿童勤劳守法。学生毕业不能升入文法学校和公学。当时出现了各样的“免费学校”、“贫儿学校”、“乞儿学校”、 “流动学校”等。英国的慈善教育对其他国家的教育产生了一定的影响,美国在殖民地时期曾把慈善学校的形式从英 国移植到新大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外教育简史学习笔记英国近代教育制度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后的教育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前,其教育就已具有悠久的历史.从历史上看,英国教育具有明显的宗教性和贵族性的特点.英国有组织的教育是从基督教的传入时开始的.从公元6世纪到宗教改革近千年的时间里,教会垄断了英国教育.除了学徒训练和贵族教育外,一切有组织的教育都由教会提供,宗教影响和干预教育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重要特色.最初,英国的学校设在寺院或大教堂内,以后逐步分为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文法学校具有普通教育的性质,教授拉丁语文,进行一定的基础教育.歌咏学校具有职业训练的性质,培训教堂唱诗班成员.中世纪后期,随着英国牛津大学(1168年)和剑桥大学(1209年)的先后建立,以及各类学院的出现,英国传统学校的性质和作用也发生了改变.文法学校与大学相联系,成为大学的预备学校.歌咏学校和后来出现的教本国语的读写学校,成为文法学校的预备学校.英国的教育开始形成具有一定等级的制度.文艺复兴时期,英国的文法学校和歌咏学校又得到较快的发展,一些著名的大学也附设文法学校.同时,在这一时期,在文法学校的基础上,英国又出现了公学,著名的温彻斯特公学(1387年)和伊顿公学(1440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产物.宗教改革时期,英国国王亨利八世与罗马教廷决裂,自立国教,集政权与教权于一身,又创办了许多公学.同时,国教会也积极干预教育,教育成了教会的责任.16世纪后期,英国的封建制度逐步衰落,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培养资产阶级新人的需要,促使有识之士开始思考和批判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这时,对教育的批判主要集中在对教育教学的内容和形式关系、学校的发展与现实关系的认识上.培根当时指出,英国的学校只注重学习文宇,而不注重研究事物,缺少与现实的联系.弥尔顿也指出,传统的学校教育只局限于古典的语言文字,脱离现实,应该加强近代科学和实用学科的地位.这些新的思想的提出,对于英国近代学校的改革和学制的建立,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640~1688年,英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政体,形成了资产阶级和贵族阶级联合专政的制度,规定了英国资产阶级教育所具有的阶级性和等级性的特质.同时,英国国教和其他教派的矛盾,也使得英国近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带有明显的宗教的性质.资产阶级革命后,英国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这一时期,许多教育家和团体主张教育革新,改革英国的封建教育制度.英国国教中分离出去的清教主义主张,应把发展近代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强调应重新考察文法学校的教育价值.科学家培根也认为文法学校的内容过于陈旧,主张应建立一个设有众多自然学科的所罗门宫.文学家弥尔顿主张建立一种重视自然科学的,开设广泛课程的实科中等学校.政治家洛克也批评当时的文法学校的教学内容、方法,以及不良的学校环境,主张请教师进行家庭教育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但这些主张由于没有触及英国教育管理的主体――英国国教派所管辖的大学和中学的利益实质,因而,对英国教育改革的总体影响是有限的.但是,这一时期英国非国教派教育家所创办的新型学校的出现,推动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发展.1640年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曾出现过宗教宽容的时期,允许其他教派有与国教派成员一些共同的权利.lop-1689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时期,国教派受到重视,其他教派遭到迫害.在教育上,要求教师必须信奉国教,不信者将被撤职.于是,一些受国教派迫害的人士创办了一种被称为学园的具有实科性质的学校.这类学校最早的是由1662年被逐出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的教师开办的.学园虽然保留了占典教育的课程,但与普通文法学校相比,有较高的水平,一些近代的课程成为学校教学的内容.例如1675年设立的纽英顿学园,设有数学、自然哲学、政治科学、历史等课程.同年设立的格林学园除古典语言外,还有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数学、自然科学、逻辑、历史、地理等.1689年,英国颁布了“宗教宽容法”,非国教派开始获得较为宽松的办学环境,学园的发展趋于规范化.进入18世纪以后,学园的发展进入一个高潮阶段,许多非国教派教师在自由和科学的思想指导下创立了许多有名的学园,如沃灵顿学园、曼彻斯特学园等.这一时期学园在办学指导思想和内容方面的探索,不仅提供了英国教育制度发展新的模式,也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开始准备了条件.在这一时期,英国一些宗教团体和慈善机构开始了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这个时期的普及初等教育是与社会的贫困现象联系在一起的.在中世纪,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有限,安于贫穷是社会需要的美德.封建社会解体后,人们开始重新认识贫困现象.1601年,英国颁布了“济贫法”,开始关注社会的贫困问题.资产阶级革命以后,英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贫苦者剧增,对资产阶级构成威胁,安于贫穷被视为一种危险.因而,给贫穷者一定的教育,成为稳定社会和保护资产阶级利益的当务之急.1698年,国教派成立了“基督教知识促进会”,1701年,又成立“国外福音宣传会”.这两个宗教团体在各地创办招收贫苦儿童的具有慈善性质的教义问答学校.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英格兰和威尔士有近3万儿童入校学习读.写、算、常识和宗教知识.除国教派外,这一时期,非国教派和天主教等教派也大力创办慈善学校,进行普及初等教育的工作.英国初等教育对贫苦儿童的实施,也引发了一场关于贫苦儿童教育和就业关系问题的争论.当时有三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意见主张儿童应先教育,后就业,认为就业前让儿童接受定的教育,可以灌输服从精神,以适应将来的就业需要;第二种意见主张儿童先就业,后教育,认为应尽量让儿童早参加劳动,如果长时间受教育,将不适应就业的需要;第三种意见是洛克的观点,他主张应建立劳动学校,让儿童边工作、边学习,认为这样可以使儿童有一定的收入和接受一定的教育,减轻家庭和社区的负担.为此,他提出了“贫苦儿童劳动学校计划”,对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二、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教育18世纪80年代前后,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引起了英国社会的巨大变化:生产力得到快速发展;大工业城市相继出现;人口增长迅速;工厂制度兴起,英国一跃成为近代社会高度工业化的国家.在工业革命时期,英国的教育也有了新的发展和变化.工业革命使得解决普通人的教育和普及初等教育的问题,成为更为迫切的现实需要.由于工业革命要求劳动者掌握相应的文化技术知识,不仅需要对成人,而且也需要对童工进行必要的教育训练.同时,资产阶级为了保护自身的利益和参政、竞选、维护社会秩序的需要,也主张给工人阶级及其子女以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当时英国著名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就指出,“在一个文明与商业化的社会里,要求公众更为注意的是一般普通老百姓的教育,而不是有钱有地位的人的教育”.因为,国家从这一部分人的教育中也可以得到好处.“一个有修养的民族总是远比一个愚昧无知的民族更正派更讲秩序”.①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首先出现的是“星期日学校”(sunday school,也称主日学校).1781年,格勒斯特郡的报馆经理、慈善家r雷克斯出资为工人子弟兴办了一所学校.这所学校主要是利用星期日传授读、写、算知识和宗教知识,而被称为星期日学校.由于学校把工人子弟在星期日里组织起来,既可以给儿童一定的知识教育,又可以减少社会秩序的混乱,防止社会的“骚乱现象”,因而星期日学校很快在各地得到发展.1785年,英国建立了“星期日学校协会”.18世纪末,英国有25万名儿童在星期日学校学习.到19世纪初,就学人数已达100多万.伴随星期日学校的发展,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另一种学校制度――“导生制”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初等教育的发展.导生制也称为相互教学制,由英国国教会教师a贝尔和公谊会的教师j兰开斯特创立.在实行导生制的学校里,一个大教室中安置一排排长桌,每排约10多个学生,其中由一个年长、学习好的学生做导生.教师先教导生,然后由导生把刚学到的教学内容再教给其他学生.这样,一个教师可以通过导生教几百个甚至上千个学生.导生制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多、教师少的矛盾,引起了社会的重视.19世纪初,导生制得到较快的发展.在工业革命时期,工人阶级为缩短工时和建立工厂法,保护童工的利益,与资产阶级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也促进了英国初等教育的发展.当时,英国工厂大量使用廉价的童工,劳动时间每天达10-14小时.在工人阶级的斗争下,1802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第一个工厂法,规定限制童工的劳动时间,并提出对童工进行一定的读、写、算的教育,但该法没能执行.1833年通过的工厂法规定,禁止雇佣9岁以下儿童做工,9-13岁的童工每天的劳动时间限制为8小时.同时规定,在纺织厂劳动的13岁以下的童工每天接受2小时的义务教育,厂主如雇佣没有医生的年龄证明和教师的入学证明的儿童,就要受罚.从1867年起,工厂法由纺织厂扩大到其他工厂普遍实施.工厂法关于教育条款的制定,客观上使得教育由原来的一种慈善性质,转变为一种法律的规定,有利于教育法制化的发展.工业革命的发展,引起了英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长期以来,英国教育的领导权一直由教会的国教派和非国教派控制,双方斗争愈演愈烈,国家很少过问教育.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使得教育的经济意义显著,它要求广大工人及其子女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只有具有一定文化知识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和职业的变化.这一客观需要,促使英国政府在19世纪初,开始了实施国家管理教育的政策.1833年,英国议会表决了一项提案(即教育补助金案),要求国王批准每年拨4万英镑的款项,以弥补私人捐款的不足和补充建立贫苦儿童的校舍.这笔款项的70%拨给了国教派所属的全国教育促进会,30%拨给了非国教所属的全英及海外教育协会.1833年以后,英国政府每年增加拨款,并开始加强对教育工作的监督和管理.1833年英国教育发生的变化表明,教育由原来的一种宗教行为或民间行为开始向一种国家行为方面转变,国家控制教育开始成为英国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19世纪20年代,英国开展了“新大学运动”.1825年,建立了具有近代世俗性质的“伦敦大学学院”,开设语文、数学、物理学、精神道德科学、英国法、历史、医学、经济等科目.1836年,该校与“国王学院”合并成为伦敦大学.新大学运动期间,在英国的一些工商业、文化集中的城市建立起了许多新的学院,如曼彻斯特的欧文学院、里兹学院、伯明翰学院、利物浦学院等.1900年以后,这些学院陆续发展为地方大学.19世纪50年代以后,英国政府加强了对各类教育的干预,并对高等教育和中等教育进行了改革.1854年,英国通过了“牛津大学法案”;1856年,通过了“剑桥大学讼案”.其主要内容是建立“校务委员会”,加强委员会的权限,增加近代学科内容等.为了加强公学的建设,1861年以后,英国成立了“公学调查委员会”,开始对公学的改革.1868年,通过了“公学法”.这一时期,英国还成立了“文法中学调查委员会”,1869年通过了关于捐资兴办学校的法案.这一时期,英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也都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以适应近代资本主义的需要.三、工业革命后英国教育的改革和发展1833年,英国政府决定通过拨款补助宗教团体兴办初等教育以后,使得初等教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初等教育还受宗教的影响,尚未建立起国民的初等教育制度.1867年,英国议会通过改革法以后,近百万的工人获得了选举权,普及教育成为政治上的迫切需要.同时,英国的统治阶级也认识到,初等教育不能完全由教会控制,初等教育应当完全是非宗教性的.另外,英国工人阶级力量的壮大、对自身意识的觉醒和对民主的迫切追求,使得给工人阶级一定的文化知识教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当时,议会改革法曾提出了“我们必须教育我们的主人”的口号.1870年,英国教育署长福斯特提出了“初等教育法”,获得了议会的通过.因此,该法也称为“福斯特法案”.法案旨在完善现有的宗教和慈善团体兴办初等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公立的初等教育制度,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1870年初等教育法的制定,奠定了英国教育制度的基础.法令规定:(1)在教会学校设置不足的地区,应设置由纳税人选举的地方教育委员会兴办的学校,并用地方税收举办公立初等学校.(2)各教派设立的学校地位得以保持,但不能从地方税中得到补助.(3)公立学校可以进行不属于任何宗教团体的宗教教学,也允许教师不参与学校的宗教教学.学生家长可要求其子女不参加学校的宗教仪式或宗教教学.(4)规定对5-12岁的儿童实施强迫教育.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是英国一次创立国民初等义务教育制度的尝试.虽然它没有消除宗教在教育上的地位,而形成了英国历史上公立学校和教会学校并存的制度,但英国的教育制度从此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880年,英国实行了5-10岁的义务教育,到1891年,英国完全实行了初等免费教育.这一时期,英国的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前一阶段改革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充实和提高,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