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面试(综合分析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0(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公务员面试(综合分析类)历年真题试卷汇编20(题后含答案及
解析)
题型有:1.
1.某地级市选拔一批”80后”做干部。

引起了群众不满。

政府人员解释说。

我们这样的小县城,如果不这样做怎么能留住人才呢?对此你怎么看?
正确答案:对于该市选拔一批“80后”做干部的做法我没有太多的想法,只要是选拔过程符合法律规定,严格按照流程、标准进行,那么,我相信“80后”干部也会符合岗位要求,能够很好地完成工作。

但是对于政府人员的解释,我颇感意外,因为,我实在是看不出选拔“80后”做干部与留住人才之间的必然联系。

我觉得他的解释欠斟酌。

我认为国家干部的年轻化趋势是正确的,让有知识、有才能、有品德的年轻人担起重任也是锻炼他们的机会,并且我们的招录工作都是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流程、标准来执行的。

党的十七大强调要“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形成干部选拔任用科学机制”,要“坚持正确用人导向,按照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原则选拔干部,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而这次招录工作正是本着这一原则开展的。

这批干部走的都是公开竞聘程序,对应聘者简历筛选后,结合考试情况,选择了这些匹配度最高的同志成为新任干部。

虽然他们都是“80后”,但是他们的能力符合招聘岗位的要求,其中不乏有人具备了更高的素养。

作为人民的公仆,公务员的主要职责是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因此,大家应该通过他们的行动来考察他们是否合格,来考察这批“80后”干部是否能够出色地完成本职工作,很好地为人民服务。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了考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分析能力,同时,从侧面考察了考生处理突发事件的沟通、协调能力。

如参考答案就是一种很新颖的答题思路,避开问题锋芒,选择全新的角度进行阐述。

考生在回答社会现象类问题时不妨考虑此种方法,只要能对答案自圆其说,答案切实合理、可行,考生一样能够取得好成绩。

监考老师一整天都在提问同样的问题,得到的答案大同小异,如果你能推陈出新,就有机会给监考老师留下深刻的印象。

为了能顺利过关,考取梦寐以求的职位,考生不妨进行尝试,出奇制胜。

知识模块:综合分析类
2.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是现在我们国家的奢侈品消费已经快成为世界第一了,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正确答案:我国奢侈品消费快速成长且呈现井喷之势这一问题,近年来一直受到多方关注,强劲的购买力,也吸引了诸多一线品牌的入驻。

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首先,需要肯定的是,奢侈品消费数额激增从一个角度体现出我国居民较强的消费能力,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

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的构想已经很好地获得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的构想也可能在不久的将来实现。

但是,就我国现阶段整体经济水平而言,与富裕相距甚远,人均生产总值在全球排名靠后,因此,国民对于奢侈品的热衷便与国家的实际情况形成极
不协调的矛盾关系。

其次,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更应该倡导一种勤俭节约的消费理念和社会风尚,国民应该根据自身能力选择相匹配的生活方式,不可盲目攀比。

尤其是当部分人还在为温饱而奋斗的时候,居高不下的奢侈品消费可能会引起仇富心理,影响社会的稳定。

在这方面,国家也有引导责任,比如说可以从学校教育抓起,从孩童时期开始培养树立良好的价值观念。

又比如说,从政府本身抓起,各级政府部门起到表率作用,建设节约型政府等。

长久以来,中华民族一直秉承着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到了今天,这种美德不应当断送在我们这代人的手中。

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政府宣传力度的加大,随着全民普遍富裕的实现,全国人民一定会回归到一种理性的消费方式,以实际需求为出发点进行消费,而不是单纯地追求品牌效应!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考生分析现实问题,提出观点、建议的能力。

就题干而言,奢侈品消费过热是问题症结所在,以国民现有消费水平发生如此高额的奢侈品消费是否合理,什么是正确的消费观、价值观是题目考察要点。

因此,考生在作答过程中要始终围绕这些要点展开,思路不要过于发散,保证中心思想明确。

知识模块:综合分析类
3.你对“被就业”“被小康”等怎么看?
正确答案:“被就业”“被小康”等社会热点话题的出现,就如同“躲猫猫”“打酱油”一样,体现出了人民对于不公现象的一种无奈、一种反抗。

我认为,产生这种社会现象的根源在于政府测算的全面性、客观性,同时,这种现象也反映出媒体报道的公正性、透明化。

政府测算的全面性、客观性问题,主要表现在政府在测算相应数据的时候,是在把握完整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全面、客观的测算,还是为了提升政绩、照顾形象而选择性地进行测算。

媒体报道的公正性、透明化问题,主要表现在媒体报道相关事件后,对于民众反馈是进行及时的播报,还是选择性地忽略。

作为普通群众,在信息获取方面天然地处于弱势地位,他们只能够通过政府披露的信息了解行政机构运转情况。

但同时,他们通过切身感受对社会现状有着自己的感悟。

因此,政府部门在估算、发布行政数据的时候,需要正视问题,尽量把握数据的客观性、公正性。

媒体也应该担负起如实报道的义务,传递出群众的真实心声,保障社会的有序、健康发展。

以上便是我对这一问题的一些思考,还请考官给予指正。

解析:本题同时也考察了考生对于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度。

在回答社会现象类试题的时候,考生一定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而不要就问题说问题。

考生的观点可以独特,但是不能违背事实、违背常理。

考生的方法可以粗浅,但是一定要言之有物。

掌握了以上要点之后,考生便能够很好地回答社会现象类试题了。

知识模块:综合分析类
4.近年来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有村民反映说“大学生能力不够”。

还有的大学生也说自己觉得不适应。

说说你的看法。

正确答案:我认为,让更多的大学生到农村当村官是一件好事,这可以向村民传递更多先进的科学知识、应用技能,也可以为村委会输入新鲜血液,带来全新的管理理念。

同时,也可以有效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为他们提供发挥自己专长的平台。

但是,由于在执行这项政策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
才出现了村民、学生双双为难的局面。

那么究竟问题出在哪里?大学生当村官这一举措是否还要继续下去呢?我有以下几点看法:首先,部分大学生在报考村官时没有明确的理想、目标,也没有对自己的兴趣、能力与报考的岗位进行考量。

同时,他们对所要服务的村社也没有什么认知,因此,入职初期便出现了茫然无措的表现。

有些人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刻苦钻研,很快融人角色;而有些人却因为适应能力较差,或是兴趣爱好使然不能够很好地完成工作,因此,也不能够获得村民的认可。

其次,在选拔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在许多一线城市,如北京,能当上村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是很多“好”学生才能享受的专利,学校会把机会留给平时社会活动表现突出的学生,帮助他们就业。

提高学校的就业率,而没有考虑到这份工作是否真的适合他们。

显然,学校及学生的做法出发点不同,他们只是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尽量满足各自的需求,才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这种尴尬。

我认为,岗位应该留给那些真正热爱农村事业,愿意为之付出的毕业生,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毕业生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毕竟刚毕业的这两三年是事业的起步阶段,如果频频换行业,那么前面的时间就都浪费掉了。

以上便是我的一些粗浅想法,还请考官批评指正。

解析:针对社会现象类试题,考生一定不能单就表面问题进行陈述,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分析,最好能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

本题的参考答案中,选取了就业观、择业观为切入点,从学校及学生的角度进行分析,结合了具体实例,使得整个分析饱满、有力。

考生在回答社会现象类试题时可以借鉴这种模式,多角度进行:分析。

知识模块:综合分析类
5.钱学森曾上言总理“现在中国学校培养不出优秀高材生”,你怎么看?
正确答案:钱学森关于中国学校不能培养出优秀高材生的言论,不但在当时适用,在现在也是具有一定适用性的。

之所以说“现在中国学校培养不出优秀高材生”,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首先,中国的教育更多的是强调理论教学,而不是能力培养。

各级院校在制订教学计划过程中很少涉及实践类课程,而理论总是需要实践来支撑的,缺乏实践支撑的理论就如同空中楼阁,经不起现实的考验,也不便于进行更深层的把握和应用。

其次,中国的教育模式是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要想成为“好学生”就必须要学好各门功课,不能有偏科现象,因此,很多在某一领域有专长的学生由于总分不够,在高考录取过程中就被高校拒之门外了。

所以说,中国很难出现国外那种科学人才。

但是,中国的教育体制并非就一无是处,中国本土也培养出了很多优秀人才。

我们对中国教育进行批判是希望中国教育能够取得更好的发展,取各家之长,补一己之短;是希望能够站在全新的高度上,培养出各具特色的人才。

解析:针对“现在中国学校培养不出优秀高材生”这一问题,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分析。

不能一味否定中国教育,而要批判地分析,希望中国教育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掌握了以上要点,考生便能够很好地回答本题了。

知识模块:综合分析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