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建立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问题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建立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问题的探讨
作者:屈波单冰
来源:《管理观察》2010年第07期
摘要:“十一五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要推进教育的现代化,提高教育质量,建设学习型社会。”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主环境,必须将建立毕业生就业问题预警机制提到日程上来。预警机制并不能解决就业领域近年来出现的众多问题,但它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进高校学科建设的改革进程,使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素质指导更贴近和服务于市场。
关键词:教育发展就业预警机制高教改革信息沟通
教育工作是文化建设的先导,更是人才培养、充分就业、社会和谐的基石和土壤。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就业问题的出现是近年来社会关注的问题之一。如何对不适应教育发展阶段的框架进行改革,是高校以及相关政策部门需要协调和推进的关键点。
一、毕业生就业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就业问题表层原因分析
1.人才数量供需比例不协调
2009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较去年增长了41万人,待业人数达到192万。高学历的毕业生大批量涌入社会,使更多的企业提高就业门槛,岗位人才配置不合理,盲目追求高学历的就业隐患和连锁反应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凸显出来。
2.高校专业、课程设置建设不合理
高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错位,专业与就业市场不对口。设置专业的方式较为传统。高校的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应该以市场为主线,而绝大多数的高校很少考虑或预测3至5年后市场的需求架构,导致毕业生就业时专业不对口问题突出。
3.教学培养模式相对单一
过于注重其对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忽视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尤其缺乏对大学生情感与态度方面的培养。抹杀了受教育者的个性与积极性,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知识能力结构失衡,很难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面对金融危机,美国商学院从2008年开始纷纷将实践课程引入教学,创建虚拟环境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让学习的过程更贴近真实的市场。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相关衍生知识。
(二)就业问题深层原因分析
1.市场化程度不高,择专业与择职业不能有机结合
由于高校的专业设置偏离市场指标,导致择专业与择职业不能有机结合。从2009年的专业供需情况看,绝大部分专业都出现了供过于需的现象,计算机、管理、经济、法律等专业明显供大于需,很多毕业生不得不跨专业求职。
2.就业指导工作不到位
就业指导的内容局限于提供职业信息、组织招聘活动等短期性指导,忽视对学生的就业技巧方面的培训和学生的择业观教育。另外,就业指导形式单一。主要是讲座和就业指导课,没有结合就业指导课程开展形式活泼多样的教学活动。
3.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就业部门、招生部门没有获得市场的真实信息。内外部沟通不畅,自然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高质量的信息。而这种信息不对称又导致个人很难进行正确的专业选择和职业定位。
二、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必要性
(一)市场预警系统的定义
就业预警机制是采集就业市场信息,预测市场需求信息,经过学校内部运转到达决策层的过程。决策层根据准确的市场信息开设专业,设置课程,进行招生的规划。通过预警机制的建立,能够将市场需求反映在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过程中,培养适应市场状况的毕业生。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建立,是高校市场化的必然过程,也是适应市场人才需求的重要调整步骤。
(二)就业预警机制建立的必要性分析
1.建立就业预警机制是市场化的必然要求
就业问题是市场需求的表现,毕业生就业问题实质上反映出人才市场供需比例不协调或者供需结构不协调。单纯的追逐热点专业或发展本校基础专业都是脱离市场的,传统专业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固有的学科结构,并不能体现市场化过程中对人才发展的需求。一方面才传统的专业人才供给过剩,另一方面市场新兴产业的人才需求又存在很大的缺口。因此,在开设专业之前搜集市场信息,预测市场发展进程,再根据各院校实际状况进行专业招生是比较理性的。预警机制能够及时的根据市场信息调整专业结构和方向,也减小了3-5年之后院校就业部门的相关压力。
2.建立就业预警机制是高校改革进程的相关环节
高校建设随着教育阶段的提升,也需要有改革和修正的过程。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不仅仅是高校在校学生人数的增长,更重要的应该是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和社会潜在人力资源的充足。如果没有合理的专业和学科,导致毕业生专业比例失调,不仅不能实现和谐社会下的充分就业,反而给市场带来更大的压力和负担。就业预警机制是促进高校教育改革的有效手段,能够推进学科建设的完善,专业设置更趋向于合理,毕业生的专业方向更贴近市场需求。
3.建立就业预警机制是节约社会资源的有效途径
毕业生的数量和素质是隐性的社会资源。专业不对口,供需比例差距大,人才资源闲置,就是对社会资源的浪费。而闲置的社会资源还会对社会相关领域带来一定的压力。要想使投入教育过程的资源合理转化为实际资源,必须建立就业预警机制,提前构建合理的人才资源结构,使教育投入能够实现其内在价值。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预警机制的环节构建
(一)预警系统建立的资源要素
1.招生办和市场结合
教育相关部门定期向高校发布企事业单位用人信息,今后高校各专业的就业情况将与招生计划挂钩,招生部门对最新的指标进行分析预测,再进行招生计划的设计。如就业形势不好的专业将在高招中减少计划。
2.招生办和就业办结合
就业办每一年毕业生就业的状况要如实反映给招生部门,针对招生和就业的具体状况,分析就业问题的原因,相应的对新一年的招生专业和数量作出调整,使招生服务于就业,就业状况带动招生的方向和指标。
3.就业办和各专业院系结合
就业办的统计数据传递给各专业院系,根据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和学科内的授课课程,将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纳入就业状况评审综合指标。各专业学科对比就业数据,删减市场需求少,就业状况差的专业,增添新专业及新课程的教师资源配备。
4.就业办和市场结合
就业办及时反馈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数据。就业办是结合市场的第一线,也是最能发现专业和学科设置问题的部门。就业办不仅需要收集毕业生的就业数据,还需要将就业的单位类型和岗位逐一备档,在学生毕业后的第一年,第三年,第五年分别回访毕业生用人单位,查看毕业生工作的稳定性,专业对口情况和薪酬状况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