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上海水源地原水系统的发展及对策建议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上海水源地原水系统的发展及对策建议
水源地原水系统是整个城市供水安全重要环节。

本文在简单介绍了上海市水源地原水系统的发展过程及现状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和建议。

标签:水源地;发展过程;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一、上海水源地原水系统的发展过程
1、2000年前的水源地原水系统
历史上上海的水厂均沿黄浦江沿岸建造,为提高上海城市供水服务质量,上海市政府于1985年投资5亿元人民币兴建黄浦江上游引水一期工程,取水头部推移至黄浦江中游临江段,1987年竣工投产,供水能力230万m3/日,受益人口400万,自来水水质明显提高。

1994~1998年,上海市政府又投资28亿元,续建黄浦江上游引水二期工程,取水头部上移至黄浦江上游松浦大桥附近,总供水规模500万m3/日。

为适应可持续发展需要,1993年建成上海第二水源地--长江水源(陈行段)。

至1999年底,上海已建成黄浦江上游引水一、二期工程500万m3/日的取水规模,长江引水一、二期工程130万m3/日的取水规模。

2、2000年后水源地原水系统的建设
“十五”“十一五”期间本着控制黄浦江上游的取水规模,重点开发长江口水源地,增加长江原水供应量;按照“两江并举、多源互补,一网调度、安全可靠”的水源地和原水系统规划格局,完成了长江引水三期工程;特别是“十二五”期间,在推进集约化供水过程中,关闭中小河道取水口和地下水公共供水深井,供水水源向黄浦江上游和长江口集中。

截止2014年,长江口青草沙水源地供水规模为731万立方米/日;长江口陳行水源地供水规模为206万立方米/日;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现状有6座取水口,总供水规模为781万立方米/日;长江水源与黄浦江水源供应比例从“十一五”末的3:7调整为7:3。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本市供水水源地原水系统总体适应了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民生的基本需求,但与国家和流域要求以及上海面临的形势相比,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1、水源地水质风险依然突出
上海市位于太湖流域和长江流域的下游,其来水水质受上游情况影响,个别指标在部分断面和年份未能达到相应水功能区要求。

黄浦江及其上游河道来水主
要来自江浙两省,其水质优劣对黄浦江上游水源地的水质影响很大。

近年来,黄浦江上游来水水质不稳定已经给上海供水保障带来了一定困扰。

同时,长江口陈行水源地位于长江口南岸浏河排放口下游,时常遭受近岸污染带影响。

另外,长江沿岸分布了大量化工产业带,对处于最下游的上海市水源地构成了一定的环境风险压力。

本市水源地位于流域下游,尽管水量有保证,但水质风险依旧突出。

黄浦江上游为开敞式、流动性、多功能水域,突发性水污染事故风险难以完全避免,且受流域来水影响,原水水质不稳定;长江陈行水源地位于长江口南支南岸浏河排放口下游,时常遭受近岸污染带影响;整个长江口水源地每年冬春遭受咸潮入侵威胁,陈行水源地库容不足的矛盾凸显,影响了本市北部地区的供水安全。

此外,各水库型水源地还面临富营养化藻类爆发的风险。

2、各大水源地及原水系统之间联动能力有限
从宏观角度而言,目前本市已形成长江口青草沙、陈行、东风西沙与黄浦江上游四大水源地,“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系统格局已初步形成,但四大水源之间没有形成实质意义上的连通互补,一旦其中一个水源地发生重大危险,其它水源很难完全调配支援。

长江—黄浦江两大水源之间、长江青草沙—陈行原水系统之间应急联动能力尚显不足,在某系统水源地或原水管渠、原水泵站发生事故时,其他系统应急供应能力不能完全满足用水需求。

3、水源安全保障的长效机制和水源保护配套政策仍需推进和健全
上海位于流域下游,处于遭受水环境污染威胁最严重的城市之一,保护水资源、改善水环境的呼声和诉求往往被促进和支持上游城市经济发展的要求所淹没,急需与上游省市建立健全供水水源安全保障的长效机制。

虽然,本市近年来先后颁布了《上海市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上海市处置水务行业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沪府办〔2009〕)等相关法律和文件,水源保护配套政策和管理机制日益完善,但类似黄浦江上游死猪漂浮、太浦河苯酚污染等严重威胁水源安全的事故时有发生,监管协防供水水源的政策措施仍亟待加强。

三、对策建议
1、深化流域合作配套政策,研究相关立法工作
为保障全市水源地安全,必须深化流域区域合作,争取国家、流域和本市相关配套政策,共同推进长江流域管理条例的立法工作,为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合理配置、沿江产业的优化布局、跨界水污染联防机制建设以及生态补偿和污染赔偿机制的建立提供依据。

建立区域统一执行的环境目标、法规和标准体系,搭建区域环境合作平台,实现区域环境信息共享和建立联合环境执法队伍,针对跨界环境污染等环境纠纷事件,实现联合办公、协作调查、共同执法等措施。

同时,推进市域范围内环保、水务、海事部门进一步协调合作,对水源地面临的污染事故风险、船舶运输风险等进行全面评估,强化和提升相关工作机制。

2、推进水源地预警预报系统研究,有效提高监管水平
健全和完善由国家有关部委和流域管理机构牵头,流域相关省市参加的供水安全保障协调机制,研究构建以省际边界来水和水源地为主的全市水源地监控预警预报体系,提高应对突发性水污染、咸潮入侵等事件的抗风险能力。

实现与长江口、东太湖、太浦河省际边界的水文基础设施和环保部门水源保护的信息共享,构建水源地综合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水源地原水系统的管理能力和监管水平。

3、注重水源地安全保障能力的提高,稳定提升水源地原水水质
完善“两江并举、多源互补”的水源地原水格局,提高原水系统的安全保障能力,增加系统原水供应方式的灵活性,研究青草沙原水系统与陈行、黄浦江上游原水系统间互连互通总体方案,通过原水系统增能建设形成有效联动,以实现长江、黄浦江上游实质意义上的多水源互补互备,进一步提高全市水源地整体供水安全保障能力。

在保障供水能力、满足原水需求的基础上,加快实施青草沙水库排水闸工程、水库库内生态护坡工程和水库输水区拦藻网等工程建设项目来进一步稳定和提高长江青草沙水源地的原水水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