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经济学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经济学
一、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2、绝对利益: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指在某种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贸易伙伴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

各国从事占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便可获益,世界总体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高。

3、比较利益: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

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4、国际分工: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

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

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

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5、贸易乘数:指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的作用,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在贸易乘数公式中,它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的和的倒数。

贸易乘数原理主要分析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l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这是因为出口增加可以刺激出口工业,相应的刺激与出口相关的工业的增长。

(2003)
6、贸易创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结成关税同盟后,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这就是贸易创造。

7、贸易转移: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这就是贸易转移。

这对进口国是种福利损失。

8、流动借贷:国际金融中决定汇率的理论——国际借贷说中的重要概念,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并且进入了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的平衡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

9、固定借贷:国际金融中决定汇率的理论——国际借贷说中的重要概念,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

它对国际收支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无实质决定性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现象,即债务存在时汇率反而走高。

10、国际收支: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

其特点是仅计入现在或将来有外汇收支的交易。

包括两种具体形式:直接的货币收支和以货币表示的资产的转移。

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广义国际收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是指为系统记载的、在特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居民与世界其他地方居民的全部各项经济交易,不仅包括外汇收支的国际借贷关系,还包括一定时期全部经济交易与往来,如无偿援助、易货贸易、捐赠等。

(2000)
11、边际进口倾向: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

通常在公式中用m来表示。

边际进口倾向越大,则每单位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越大,乘数效应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就越小,反之则较大。

12、外汇倾销:利用本币对外贬值机会,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市场的行为成为外汇倾销。

这是因为本国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用外国货币表示价格降低,提高了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出口;而因本国货币贬值,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削弱了进口商品的竞争力,限制了进口。

外汇倾销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是本国货币对外贬值速度要快于对内贬值速度以及对方不报复。

13、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这类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14、外汇汇率: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中的重要概念。

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和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用作支付使用的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

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是外汇在市场中的价格。

汇率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固定汇率、浮动汇率、远期汇率、即期汇率等。

15、开放经济:一国与国外有着经济往来,如存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往来,也就是对外有进出口和货币、资本的
往来,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为开放经济。

16.倾销: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三个构成条件:1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2这种低价销售的行为对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3损害与低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只有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的低价销售行为,才能够依据反倾销法采取反倾销措施,征收反倾销税。

(2004)(新)
17、关税壁垒:指高额进口税,通过征收各种高额进口税,形成对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阻碍,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削弱其竞争能力,起到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的作用。

它是在贸易谈判中迫使对方妥协让步的重要手段。

世界贸易组织对其极力反对,并通过谈判将其大幅消减。

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直接限制商品出口,如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限制等。

另一类是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的条件和标准,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如进口押金制、苛刻的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规定等。

世界贸易组织力图通过谈判使其限制、消减。

18、经济全球化:联合国贸发会议对经济全球化定义如下:“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跨国界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过程,运输、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这一过程。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经济全球化下的定义则是:“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它是现代经济的一个动态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新)
19、提供曲线: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

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的价格。

(新)
20、贸易条件:一般指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即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简称“交换比价”。

一般用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来表示。

所谓贸易条件改善,是指与基期相比较而言,交换比价上升,即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反之则称贸易条件恶化。

21、官方储备: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或其他官方货币机构所掌握的外币储备资产及其对外债权。

包括货币、黄金、外汇和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普通提款权。

22、浮动汇率:国际金融中指一国货币汇率根据市场供求状况,任其自由涨落,国家没有义务干预的汇率。

在实践中存在着完全的自由浮动与当局一定程度干预的有管理的浮动的情况。

23、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用一定本币来表示其价格,简言之,外币不动本币动。

它说明的是银行在购买一定单位的某外币时应付出的本币数量。

(新)
24、关税同盟:是经济一体化的组成形式之一,关税同盟从欧洲开始。

对内实行减免关税和贸易限制,商品自由流动,从而成员国居民可以享受比过去更低成本的商品的消费,同时增加了可选择的机会,因此成员国乃至关税同盟整体的经济福利会提高;对外则采取统一或逐步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

关税同盟有两种经济效应,即静态效应和动态效应,静态效应有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两种。

(新)
25、升水与贴水:国际金融中的概念,在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额用升水、贴水和平价来表示,升水意味着远期汇率比即期的要高,贴水则反之。

一般情况下,利息较高的货币远期汇率大多呈贴水,较低的货币则大多为升水。

26、现值债务率:在经济上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债务水平的指标,即该债务国当年未偿还债务的现值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世行认为80%为临界值,债务超过临界值60%的为中等债务国。

27、偿债率:在经济上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债务水平的指标,即该债务国当年还本付息的债务额与当年出口收入的比率。

实践证明,该比率在20%以内为宜,30%为警戒线。

(2001)
28、国际收支:国际收支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狭义的国际收支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

其特点是仅计入现在或将来有外汇收支的交易。

广义国际收支是指,系统记载的在特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交易。

大部分交易是在居民与非居民之间进行的。

这里强调各项交易,即包含不用外汇支付的交易在内;强调居民,即含有在该国居住一年以上的外国的特定机构,如外国企业、银行的分支机构,但留学生、外交人员、国际经济组织不计入居民范畴
29、贷方与借方项目:贷方项目是在国际收支表中表示国家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项目,是本国商品、劳务的输出或金融资产的流入。

借方项目是在国际收支表中表示国家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的项目,是本国商品、劳务的进口或金融资产的流出。

(新)
30、所有权特定优势:是指企业在资产和所有权方面所获得的为其他企业所不拥有的优势,包括产品、技术、商标、组织管理技能等。

所有权优势的大小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风险。

是国际生产这种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新)
二、简答题与计算题
1.试推导贸易乘数公式
(1)概念。

贸易乘数是指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的作用,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

在贸易乘数公式中,它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的和的倒数。

(2)贸易乘数原理。

主要分析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每单位收入增量中用于进口的比重)之和小于1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这是因为出口增加可以刺激出口工业,相应的刺激与出口相关的工业的增长。

(3)公式推导。

从定量的角度分析,外贸乘数可以用如下公式表达:
从总需求角度有 Y=C+I+G+X;从总供给角度有 Y=C+S+T+M;
令T=G,变换: C+I+X=C+S+M I+X=S+M
设dI为投资增量,dX为出口增量,dS为储蓄增量,dM为进口增量,
则有 dI+dX=dS+dM
变形后 dI+dX=(dS/dY+dM/dY)dY
整理 dY=(dI+dX)×[1/(dS/dY+dM/dY)]
若令 dS=dI=0
则有 dY=dX[l/(dM/dY)]。

即:贸易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之和的倒数。

据上分析,在出口增加时,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越小,国民收入最终增加的倍数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在现实中,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总小于1,即出口扩大所增加的收入中总会有一部分用于购买本国产品,这样便可循环往复地连续推动国民收入和就业量一轮一轮地增加。

2.试画出出口贫困增长的图形并做出分析
出口的贫困增长主要发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于出口量随生产提高而增大,进而造成贸易条件恶化。

1、贸易条件与出口的贫困增长的图形分析。

如图所示,图中生产力提高,生产可能性曲线外移,生产点从A移至
A’,社会无差异曲线与价格线的切点从C移到C’。

由于这时新的世界
价格线T’较原价格线T更为平缓,斜率即价格下降。

结果是出口增
加,但出口相对价格下降,同量出口可换回的进口下降;无差异曲线
从I降到II,总体福利水平下降。

2、出口贫困增长的条件与案例。

(1)条件。

一是出口国是发展中国家且为单一经济;二是产品为初级产品或劳动
密集型,且出口占据世界销售的很大份额,该国的任何出口增长都会导致世界市场价格的波动;三是该种产品弹性小,不会因价格变化而促成销量的增加;四是国民经济的发展高度依赖该种产品的出口,以致国际价格的下降需要靠更大的出口量去弥补损失。

(2)案例。

中国的成衣和钨矿砂出口。

3、政策含义及评价。

(1)政策含义。

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结构单一,许多国家根据东亚的发展模式在走出口导向的道路,产生了出口日益增多价格却越来越低的情况,说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从长远看应该予以调整。

(2)评价。

出口贫困增长现象只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可能情况,不是一种普遍现象,大多存在于发展中国家的一定阶段,而非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3.用图形说明两国贸易价格的可能区域及利益分配(在2×2模型条件下)
(1)贸易价格即贸易条件,是指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即商品的国际交换比率,在实际中往往用出口价格指数去比进口价格指数。

是利益分配的工具。

在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中,没有说明贸易条件的确定。

我们用2×2模型(即世界上只有A、B两个国家,两国均只生产X、Y两种产品)来说明。

(2)数字说明。

如右图所示。

用单位劳动可以生产的X、Y的数量代替过去单位产品需要使用
的劳动量。

则:A国生产X和Y的数量为分别为10单位和15单位;
B国分别为10单位和20单位。

显然,A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生产X,
B国的比较优势在于生产Y。

A国在贸易中用X换取Y,B国在贸易
中用Y换取X。

在A国,国内交换比率为10X:15Y,B国国内交换比率为20Y:
10X。

若A国在国际市场上能够用10X换取多于15单位的Y,A国便
会进入国际市场;反之,B国若能以少于20单位的Y换取10单位
的X,B国愿进入国际市场。

国内的交换比率便是A、B两国进入国
际市场的上、下限。

见图2。

图中,实际交换比率将处于由两国国内交换比率界定的两国交换区内,然而具体的交换比率即dY/dX的斜率,仅从供给方面是无法说明的,需由相互需求方程式才能说明。

在由比较利益决定的两国交换比率的上、下限内,实际而且是唯一的均衡贸易条件,是由两国对于交易对手的相对需求强度决定的,即双方正好能够吸收掉对方的出口。

如对手对于本国商品的需求强度大于本国对于对手商品的需求强度,则交换比率越接近于外国国内的交换比率;反之,则越接近于本国国内交换比率。

4.简述列昂惕夫反论的主要内容(99)
1、提出。

列昂惕夫是投入—产出模型的创造者,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战后一些学者利用经验数字对H-O模型予以检验,以考察它是否能够反映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有若干检验的结果并不支持H-O模型,于是,列昂惕夫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了与该模型相悖的节律。

2、基本内容。

列昂惕夫用投入—产出模型对美国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的对外贸易情况进行了分析,考察了美国出口产品的资本—劳动比和美国进口替代产品(即美国既进口又自己生产的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发现美国参加国际分工是建立在劳动密集型专业分工基础之上的(即出口产品中的资本—劳动比低于进口替代产品),而不是建立在资本密集型专业化分工之上的,即美国是通过对外贸易安排剩余劳动力和节约资本的。

这一结论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国际贸易界的巨大争议。

3、围绕列昂惕夫反论展开的争论。

反论与H—O模型的原理是相悖的,许多人用同样的方法对美国和其他国家的贸易进行了检验。

(1)列昂惕夫认为,美国工人具有其他国家工人3倍的劳动生产率,因此应该用工人数乘以3,故是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
(2)持要素密集度逆转观点的人认为,某种商品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与美国的生产);
(3)另外,还有资本密集型产品需求偏好论、关税结构说和自然资源稀缺等理论对列昂惕夫反论进行了解释。

4、评价。

尽管争论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但是人们普遍认为,仅仅从两种要素出发探讨贸易的发生是不够的,应该考虑更多的因素。

这样既促进了国际贸易理论的探讨,又推动了贸易理论的发展,产生了诸如人力资本论、R&D学说等新的贸易理论。

5.试画出技术差距论的图形并予以简要分析
1、基本内容。

技术差距论是美国经济学家托斯纳提出来的。

认为,贸易国之间技术差异的存在是解释某类贸易发生的原因。

新产品总是首先在发达国家诞生,其他国家由于技术的差距,要等一段时间后才能对新产品进行模仿生产,这段时间内便存在着贸易的机会。

2、如图。

T0-T1为需求滞后,取决于收入因素、模仿国消费者对新产品的认识;
T1-T2为反应滞后,取决于模仿国厂商的反应,以及规模经济、价格、市场、关税等;
T2-T3为掌握滞后,取决于模仿国取得技术的渠道、消化技术的能力等;
T0-T3为模仿滞后,之后模仿国便会以低成本为基础进行出口。

T1-T3为两国贸易区间(因技术差距而造成)。

6.试说明国际贸易中要素密集度逆转的情况
生产要素密集度逆转是指,某种商品在资本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生产过程的产品,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型的产品,即是大机器和高效化肥生产的产品。

所以,同一种产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还是资本密集型产品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在国外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产品,有可能在国内属于资本密集型的产品。

这种理论前提是要素之间必须可以相互替代;用来解释列昂惕夫反论;国际经济是实际中,并不是普遍现象,只是个别国家的个别现象。

7.试用图形说明小国关税的情形
1、概念。

(1)关税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赋税。

关税有各种形式,如从价税、从量税,以及具有针对性的惩罚性关税,如反倾销税、门槛税等。

(2)国际贸易中的小国,是指该国在市场中只是价格的接受者而非决定者。

2、小国关税分析的重点是征收关税后对该国福利的影响。

(1)小国进口关税的局部均衡的图形分析。

图1中,P e与Q e是封闭条件下的均衡价格和生产、消费量。

P w、
P t是自由贸易条件下和征收关税后的价格,Q1Q2为自由贸易下的进口
量,Q3Q4为征收进口关税后的进口量。

小国进口关税的几种经济效应与福利分析。

经济效应为:保护效
应为Q1Q3,是保护下国内生产的增长,效应大小取决于供给弹性的
大小;消费效应为Q2Q4,是价格上升、需求下降的结果;贸易效应
是保护、消费效应之和;税收效应为P w P t Q3Q4,即ACFE″,是政府
的关税收入;国际收支效应为(Q1Q3+Q2Q4)OP w,是进口下降引起的对外支付降低。

福利变化为:生产者剩余增加P w P t AB,总量为OP t A,消费者剩余下降P w P t E″E′,为OP t E′。

损失的消费者剩余中,P w P t AB为生产者获得,P w P t Q3Q4为政府税收,尚有ABC和F E′E″为净损失,是保护国内生产与市场限制进口的生产和消费代价。

(2)小国进口关税一般均衡的图形说明
对X产品征税后,原来优势在于Y生产,现因X产品价格上
′,国家按国际价格交换,
升,资源转而生产X,生产点从A移至A
消费者按税后的国内价格交换,该国福利的变化由无差异曲线表示。

其图形如图2
图中,征收关税前,生产点在A,消费点在C,A′F的Y产品
′的X产品;由于关税,A′F的Y产品只能交
按国际价格能交换FC
′为关税。

税后消费点在C′点,福利水平下降。

换FD的X产品,DC
8.试用图形解释资本流动的经济效应
1、资本流动的动因。

(1)资本在不同国家间收益率的差异是根本原因,一般总是从收益率低向收益率高的地方流动。

(2)汇率变动以及国际收支。

(3)各种风险因素或规避风险造成资本流动。

风险一定时,资本流向收益率高的地方,收益既定时,资本流向风险较小的地方。

(4)其他因素,如投机、规避贸易保护、国际分工等。

2、资本流动的经济分析。

(1)图形分析。

如图。

横轴为资本量,纵轴为资本的边际
产出。

图中,A国的资本存量为OA,B国的为O′A;A国的
资本边际产品价值为OC,总产出为FOAG,其中OCAG为资本
要素的收入,CFG为其他要素收入;B国的资本边际产出为
O′H,总产出为O′JMA,其中资本产出为O′HMA,HJM为其他
要素收入。

(2)资本国际流动的福利分析。

产生国际流动后,资本从A国流向B国,资本收益ON=O′T,在E点达到均衡,A国产出为OFEB,B 国为O′JEB,A国减少BAGE,B国增加EBAM,两国净增EGM,因A国投资要有收益,A国总收入为AOFER,B国为O′JERA,A国净增EGR,B国净增ERM。

(3)政策含义。

国际资本流动的利益分配是国际资本流动理论中的重大问题,因此而产生的跨国公司在今天的世界经济中有着重大的影响。

东亚地区通过对外开放引进外国资本和技术,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同时因为在开放和引进外资中存在问题等又造成了1997年开始的金融和经济危机。

三、论述题:
1.试述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并予以评价
一、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1.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假设前提
比较利益说是由英国古典经济学派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给予详细描述的。

建立在克服绝对利益说的缺陷之上,目的在于说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不是绝对利益。

比较利益是利益比较的结果,在进行利益比较时,人们所遵循的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该学说的假设如下:
①学说使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的模型,即世界有两个国家构成,每个国家都生产两种产品,即有A、B两个国家,X、Y两种产品。

②两国均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无任何贸易限制。

③要素(这里主要是劳动)在一国自由流动,在两国之间不能流动。

④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即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隐含着用一种要素进行生产)
⑤交易双方生产成本不变,无规模收益,不考虑运输、保险等价值。

⑥收入分配不受贸易的影响。

在此假设前提下,李嘉图证明: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非绝对利益。

2.李嘉图比较利益学说的基本内容
(1)内容:比较利益的原则是:“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该学说的充分条件是,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必要条件是,各国自身与自身相比在不同的产品上劳动生产率存在差异。

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劳动生产率高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

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

因为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异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

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乙国也不必停产所有产品,只应该停产在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

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2)数学说明。

如下图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