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现代媒体艺术的发展和主要类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7
第3卷第05期文化传播
一、引言
现代媒体艺术是指运用多媒体设备与技术表达观念、思想与情感的新兴艺术种类。
媒体是人们传递信息与获取信息的载体和渠道。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播信息的媒介不断发展变化。
现代媒体主要依靠计算机技术、网络和传播设备、多媒体技术等平台发展而来。
现代媒体艺术是运用多媒体设备与技术表达观念、思想与情感的新兴艺术种类。
现代媒体艺术是一种新兴的艺术种类。
他是融合了最新科技和艺术、人文理念的作品。
他已经开始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也许未来还会改变我们的生活。
二、现代媒体艺术走进大众生活
现代媒体艺术作品开始进入大众视野,要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的开幕式开始,巨大屏幕组成的数字化舞台和绚丽的影像作品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而后的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馆的镇馆之宝数字版的《清明上河图》,再次让我们领略了现代媒体艺术的魅力。
这幅作品原作是北宋时期大画家张择端的作品。
数字版的《清明上河图》以原画为素材,在此基础上运用数字影像、动画、投影、数码绘画和数码设计等多种新媒体技术,这幅名画动了起来。
作品长128米、宽6.5米的数字长卷,展现了北宋都城开封昼夜的风景,其中白天出现的人物691名,夜晚出现的人物377名,呈献给观众栩栩如生的北宋繁华景象,这种新颖的展示方式,不仅吸引了观众,也向世界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
这是科技与艺术完美融合的结晶。
这也预示着现代媒体艺术作品开始走进大众视野。
而后的发展可以说雨后春笋一般,我们生活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
比如我们去商场和博物馆时,遇到的互动影像装置或者数字展示类作品等,还有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平台的各种有趣的APP应用程序,以及不断涌现的各种智能穿戴设备等,这些都开始在我们的生活中出现。
比如现在大家都普遍使用的APP应用程序,其实也是现代媒体艺术表达的一个类型。
比如某家居公司融合了AR增强现实技术推出的一款应用程序。
通过手机或者平板电脑下载这款应用程序后,消费者可以通过这款应用程序,在自己的家中模拟家具的实景效果。
启动开关只需要一本产品的宣传手册。
当消费者需要观看模拟效果时,只需要把这本宣传手册放入希望的位置,然后在应用程序中,就可以展现虚拟实景效果,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转换不同的家具。
对认为满意的还可以跟实景拍成照片。
这样的应用程序不仅解决了我们很多实际的问题,而且非常有趣,更表达了设计者对家的关怀,用科技的手段,解决用户很多实际的问题。
达到了艺术是为生活服务的目的。
还有在展览展示方面,比如数字故宫的项目,数字展馆的建设上。
在端门位置做一个数字化的展馆,在中央体验区,
可以利用互动影像进行虚拟现实的体验。
作品的设计主题是“印象之门”,围绕这主题和内涵。
设计师结合实景在大门口的位置安装了大型的幕布,并投射上了数字影像的故宫情景,让观众体验一种近似真实观望的视觉体验。
而这个影像是可以互动的,通过定位识别系统跟观众互动。
影像展示了从最早的紫禁城到后来成为故宫博物院的历史。
用数字技术还原历史影像,通过虚拟影像和真实场景的结合,以及影像的互动设计,沉浸式的交互体验方式,虚拟与真实的结合,让观众仿佛穿越了历史时空。
这就是发挥了现代媒体技术的优势,用虚拟现实技术结合艺术创作出的作品。
三、现代媒体艺术的主要类型
现代媒体艺术是一种运用多媒体设备与技术表达观念、思想与情感的新兴艺术种类。
因为多媒体设备包括了影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等多方面,因此现代媒体艺术的表现类型也是非常多样的。
主要的表现类型有:影像艺术类作品、数码绘画和数码设计作品、新媒体艺术类作品、智能设备和体感交互类作品等。
(一)影像艺术类作品摄影诞生于1839年,如果说摄影是一种视觉艺术,那么摄像就已经具有视听融合特征了。
我们把两者合称影像艺术媒介。
影像艺术是现代媒体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和表现媒介。
影像艺术媒介一直是现代媒体艺术重要表现手段,早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录像艺术就已经开始发展,被称为视频艺术之父的艺术家白南准(NamJune Paik 1932-2006)。
在1965年,利用一个便携摄像机,在纽约的大街上拍摄了许多镜头,其中还包括了关于教皇的一些镜头,晚上他拿到艺术家常聚会的戈戈咖啡馆进行放映。
这件视频艺术作品被一些学者认为是最早的录像艺术作品。
这天也被看作是录像艺术的诞生日。
白南准对新媒体和多媒体未来发展的研究也是非常深入,早在1974年他就撰写了题为《后工业化社会的媒体规划》的论文。
主张借助电子高速公路、家用卫星宽带通信网络、电缆和光纤等,使洛杉矶和纽约连成一体。
1995年创作的作品《电子公路:美国大陆,阿拉斯加和夏威夷》中,用几百台电视机做成了一幅美国版图的电视墙,而且电视机之间布满闪烁不定的霓虹灯和管线等。
电视机屏幕里的图像不断变化闪烁着,每一幅图片代表艺术家对美国各个州的印象。
白南准努力将艺术、媒体、技术、流行文化和先锋派艺术结合在一起。
是世界著名的多媒体影像艺术家,其作品被各大艺术博物馆广泛收藏。
以影像作为媒介和主要手段,进行创作的现代媒体艺术作品是非常多的,其中有摄影类作品,也有录像艺术作品,
摘 要:现代媒体艺术是运用多媒体设备与技术表达观念、思想与情感的一种新兴艺术种类。
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发展现代媒体艺术作品已经走进大众生活,是一种融合了最新科技和艺术、人文理念的艺术作品。
现代媒体艺术有影像艺术、新媒体艺术、智能交互类作品等多种类型。
其发展将会对我们的未来生活方式产生重要影响。
关键词:现代媒体艺术;影像艺术;新媒体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079 (2020) 05-0137-02
谈现代媒体艺术的发展和主要类型
田金良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300)
作者简介:田金良,男,汉族,山东淄博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数字媒体艺术。
第3卷第05期文化传播
数字影像作品,或者互动影像类作品等等。
影像媒介是现代媒体艺术重要的表现手段之一。
(二)数码设计和绘画作品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传统的图像经过计算机技术的加工或编辑后,就变成了数码影像。
这种数码影像是以计算机数字二进制为基础来记录、存储和应用的影像。
数码绘画就是运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在电脑上进行绘画的一种艺术形式。
数码绘画具有造型准确、表现色彩丰富、可反复修改等优点。
而数码设计就是对数码图像进行编辑处理和设计。
数码绘画和数码设计在广告、影视、动画、游戏艺术、新媒体等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其表现形式涵盖了平面设计、动画设计、影视美术设计、多媒体艺术设计等多种形式。
简单概括地说就是用计算机技术进行视觉设计和生产的各种领域。
(三)新媒体艺术类作品
新媒体艺术是一种以光学媒介和电子媒介为基本语言的新艺术学科门类。
建立在数字技术的核心基础上,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和数字技术等最新技术和媒介进行艺术创作。
其作品类型表现多样,有新媒体装置艺术作品、交互设计艺术作品、交互影像类作品等。
装置艺术是“场地+材料+情感”的综合展示艺术。
把装置艺术借助了新媒体的表达方式后就产生了新媒体装置艺术作品。
新媒体装置艺术作品“站立着的人”,2009年第一次是在里昂灯光艺术节期间展出,作品便受到了人们极大的欢迎。
这个作品2013年也曾经来中国展出,这些塑料模特模型与真人差不多大小,当你拥抱他们,在他们耳边说话时,可以启动他们发出不同灯光,可以倾听他们的声音。
通过这样的互动和交互进行一种交流和反思。
(四)智能设备和体感交互类作品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在计算机处理技术、控制技术、传感器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和电力电子技术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智能设备不断涌现,智能设备以自我检测技术为基础,以自我诊断为核心,包括智能穿戴设备、体感交互设备、智能感应设备等。
智能穿戴设备,也称为穿戴式智能设备,是指应用穿戴式技术对日常穿戴进行智能化设计、开发出的可以穿戴的设备的总称。
比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
智能穿戴设备探索了人与机器的新交互方式,努力使设备提供专属化和个性化服务。
现在,可穿戴式智能设备已经非常多样,在生活、教育、娱乐、医疗等很多领域都有应用。
智能手环就是人们常用的智能穿戴设备之一,它可以记录用户日常的生活数据,比如饮食情况、睡眠时间、运动步数等。
根据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改善和了解自己的生活状况。
体感交互设备也是智能设备里的重要类型。
体感交互设备通过感应器等设备,接收交互者发出的动作、语音等消息,然后按照指令完成交互体验。
因为设备脱离了传统的直接接触的控制方式,因此有非常好的用户体验效果。
现在比较流行的体感交互设备有Xbox One,Leap Motion,Kinect 等,这些设备可以通过识别人的动作等来完成一些项目的操控。
现在体感交互设备已经应用在游戏、教育、生活等各个领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四、结束语
现代媒体艺术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他以互动影像、智能设备、数字绘画等多种表现形式深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并影响着我们未来的生活方式。
参考文献:
[1]彭兰.中国新媒体传播学研究前沿[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2]【美】保罗·莱文森.新新媒介[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上接第136页)对这类群体的宽容性。
[8]同时,郑植文(2018)认为耽美文化作为一种青年亚文化对于当今时代的未成年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和所处社会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丰富了他们的认知,推动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与思考。
[9]特别是耽美文学开始让此类亚文化的声音和话语更多地被听到,未成年群体的需求被重视,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固有的传统社会文化。
但从消极层面来看,特别在消费主义的驱动下,部分耽美文化呈现低俗态势。
杨揄熹和刘柏因(2012)提出耽美文学内涵主旨偏离,色情描写泛滥,为了阅读量而“注水写作”的情况屡见不鲜,作品良莠不齐,荼毒未成年的思想。
并对主流文化造成一定的冲击。
[10]周亦琪和李琦(2016)更是强调现在传播的大多数耽美作品脱离现实,充满了臆想性的味道,沉溺其中的话可能会导致未成年的性取向认知障碍。
与现实脱节,还会对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产生不良影响。
[11]
四、耽美文化研究的新趋势
在耽美文学逐渐盛行的情况下,同时也衍生出来一个群体——未成年耽美群体。
与传统异性恋相比,耽美文化中的同性爱情更接近于精神之恋,且这类爱情比以往突破艰难险阻的爱情反抗因子更加强烈,是对传统体制与传统设定的一种抗争与颠覆。
这种对传统设定的抗争正好满足了未成年对角色形象和“乌托邦”爱情的想象。
并且耽美文学的背后隐藏着未成年耽美群体对传统设定的颠覆,符合未成年的情感追求,因此未成年耽美群体成为推动耽美文学群体的特殊存在,也成为耽美文化研究中的一个新趋势。
在互联网提供的“次反公共领域”下持有独立话语权的未成年群体也成为耽美文学创造的主体,这使爱好相同的未成年在专属所在群体的空间内,用特有的耽美文化话语,抚慰彼此孤独的灵魂,确立耽美爱好者的身份认同。
五、结束语
总之,在现有的耽美文化相关研究中还缺少系统的方法论指导。
作为一种新兴文化,以质性访谈的方式来认识热爱耽美文化的未成年耽美群体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
以此为起点,从群体的角度来深入理解耽美文化给未成年受众带来的满足感,同时还可以深入讨论耽美文化对未成年日常生活实践的意义。
参考文献:
[1][4]易思.耽美影视作品热播背后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传播,2017
(14):39-40.
[2][5]杨婷婷.耽美文化流行语境中的女性主义浅析[J].戏剧之家,
2017(10):268.
[3]朱清河,张晓明.耽美文化的媒介赋权与价值祛魅[J].现代传播(中
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04):12-17.
[6][11]周亦琪,李琦.“腐女”群体与耽美亚文化的新媒体传播[J].传
媒观察,2016(06):31-33.
[7]曾雯婷.浅析耽美文化传播过程——以网络传播和腐女角度分析
[J].传播与版权,2017(01):136-137.
[8][10]杨揄熹,刘柏因.全媒体时代的迷文化研究——以耽美迷群为
例[J].新闻爱好者,2012(06):15-16.
[9]郑植文.新媒体视域下青年亚文化的发展——以中国大陆的耽美
文化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8,9(15):90-91.
通讯作者简介:
谢晨,女,汉族,湖北黄石人,博士研究生,副教授。
研究方向:传播理论。
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