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东莞市南开实验学校高三一轮复习第二讲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教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轮复习学案之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二讲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考点扫描】
【考点概要】
考点1:汉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
1.七国之乱:西汉初年,中央沿用三公九卿制,地方实行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势力对抗中央。

汉景帝削藩,引发七国之乱;平定后,把王国官吏任免权收归中央。

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
(1)政治措施:
1建立中朝:中朝,任用布衣为相,为决策机构;外朝,即原来的三公九卿,执行。

相权受限,皇权加强。

2设置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督与控制;
3实行推恩令(推恩分化,削弱王国)、附益法等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解决了王国的威胁(2)经济措施:改革币制,盐铁官营,平抑物价。

(3)军事措施:出击匈奴。

(4)文化措施:1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2教育上:创办太学,建立地方教育体系。

3.汉武帝加强集权的影响:1巩固和发展大一统的局面,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2但权力的过于集中也带来一些弊端,东汉后期外戚与宦官专权,政局动荡。

考点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1.内容:中书省——起草诏令,决策机构;门下省——封驳审议,审核机构;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官吏的任免和考核)、户(户籍、土地和赋税)、礼(礼仪、科举)、兵(军政)、刑(刑狱)、工(国家工程建设)六部,行政机构;最终决策权由皇帝掌握。

2.作用:1三省之间相互牵制,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办事效率;2相权一分为三,加强皇权。

考点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注意从中央分割相权、地方削弱地方权力两方面把握)1.背景:960年,陈桥兵变,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为消除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问题,巩固统治。

2.主要措施:
(1)收精兵——集中军权:1杯酒释兵权:和平削权,集中统兵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2中央:将禁军统领权归“三衙”,设枢密院行使调兵权。

兵权互牵制,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3禁军一半驻京师,一半分守各地,强干弱枝,保证中央对地方军事优势。

(2)削实权——集中行政权:1中央: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机构,但相权被三分:设参知政事分割行政权,枢密院分割军政权,设“三司”(盐铁、户部、度支)分割财政权,三司长官“三司使”被称为“计相”。

(合称“二府三司”)
2地方: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派文臣做州郡长官,设通判监督,直接向朝廷奏报。

(3)制钱谷——集中财政权:1中央:设“三司”分割宰相财政权。

2地方:派转运使将地方财政收归中央。

3.影响:1积极:结束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基本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封建统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消极: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造成国家积贫、积弱(即“三冗二积”)。

3教训:改革必须结合实际,
精兵简政,等。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
1重文轻武,文人治国;2分割相权,加强皇权;分割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3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考点4:元代:加强中央集权
1.中央:1一省制:即中书省,设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中书省。

相权反弹,严重威胁皇权。

2枢密院:最高军事管理机关。

3御史台:最高监察机关。

4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2.地方:行省制度
(1)目的:吸取宋朝地方无权、人浮于事的教训,加强对辽阔疆域的有效控制。

(2)内容:山东、山西、河北由中央(中书省)直辖,其他地方设行中书省,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进行管理。

行省拥有军、政、财大权,但行政权力是受到中央的节制,省的最高长官一般由蒙古贵族担任。

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

(3)影响:加强了元朝的少数民族统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为我国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初步基础;是我国地方制度的重大变革,是行省制的开端。

考点5:古代选官制度的演变
时期选官制度标准
西周世卿世禄血缘
战国、秦、汉初军功爵制军功
汉武帝开始中央征辟制、地方察举制孝廉、才能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出身门第
隋唐时期科举制才能
考点6:监察与谏议制度
1.监察制度:
(1)目的:保证官僚队伍的廉洁与效率;(2)确立:秦汉。

秦朝设御史大夫,汉代则专设御史府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汉武帝为监督郡国长官,专设刺史;(3)顶峰:明清。

在中中央设都察院及六科给事中,在地方设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
(1)目的:监督皇帝的言行和决策;(2)隋唐:三省中的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3)宋代:出现了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

(4)明清:专门的谏议机构已经没有了。

3.作用:在整顿吏治、防止腐败和地方割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不能从根本约束皇帝的至上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

【过关检测】
1.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而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恩令C.设置中朝D.设置刺史
2.从汉景帝到汉武帝时期,西汉政府
A.推行郡国并行制B.逐步削弱王国势力C.实行州县两级制D.大力实施行省制度
3.“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中的“州官”,其最初的职能是
A.代表中央巡察地方B.管理地方行政C.管理地方军事D.管理地方财政
4.时人评说:“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对这
番话,下列理解与史实相符的是
A.东汉察举制的流弊,推举出来的文人及武将多不适任
B.唐代科举制的弊端,考上秀才的寒门弟子才识多平庸
C.宋代科举取士的结果,导致重文轻武,武将怯于外侮
D.明代八股取士的遗毒,文人品性不端,武人不能打仗
5.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材料表明他主张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
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
6.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的目的是
A.防止宰相权重难控B.完善中央集权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D.扩大民主权利
7.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方式历经“秦朝军功授爵制——西汉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其对应的选拔依据正确的是
A.绩——孝廉——门第——才B.才——孝廉——门第——绩C.才——门第——绩——孝廉D.孝廉——绩——才——门第8.西汉察举制和隋唐科举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原因是
A.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到一些德才兼备之士B.自下而上的选拔方式扩大了统治基础
C.以儒家思想作为挑选人才的唯一标准D.皇帝和高官主考的形式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政治地位
9.针对唐中后期宰相“事无不统”的教训,为了进一步分割宰相权力,宋太祖采取的创新措
施有:1设中书门下分掌行政权2废丞相,设六部直接管理国家政事3设枢密院掌管中央军政4设三司机构总管国家财政
A.123B.134C.234D.124
10.北宋制钱谷,对加强中央集权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保证了中央的财政收入B.使地方丧失了割据的经济基础
C.避免了地方官吏的贪污D.使北宋政府有足够的财政同辽等议和11.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

这句话所反映的情况发生在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12.某学校进行研究性学习活动,想了解浙江省和安徽省的省份名称的来历。

研究发现,浙江省古代隶属于“江浙行省”管辖,而安徽省古代隶属于“河南江北行省”管辖。

“江浙行省”和“河南江北行省”这两个省级行政区划设置,最早应出现在
A.唐朝B.南宋C.元朝D.明朝
13.元朝实行行省制度,产生的影响不包括
A.有效地管辖辽阔的疆域B.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直接行政管理C.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D.“省”奠定了后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14.下列词句:1休养生息2杯酒释兵权3犯颜直谏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5“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

可以作为萧何、魏征、赵普、范仲淹、王安石等五位中国古代宰相小传的关键词句。

对应的排序是
A.12345B.13254C.13245D.31425
15.(2013·天津文综·1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乡、亭、里。

郡有郡守、郡尉等,分掌政治、军事、监察之权。

县分大小,万户以上设县令,万户以下设县长。

——樊树志《国史概要》K](1)材料一反映了汉初哪些政治制度?指出其渊源。

(5分)
材料二“汉高祖……矫秦县之失策,封建王侯, 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

”这些受封的诸侯王和列侯都是“有土之爵”,在其封地上享有两大特权:一是“自置吏”,二是“得赋敛”。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2)依据材料二,说明汉初“矫秦县之失策”的措施,(4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措施导致的后果。

(2分)
材料三汉武帝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而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分别隶属于汉郡。

淮南王刘安谋反,“国除为九江郡”;衡山王刘赐谋反,“国除为郡”。

又颁布律令,规定王国官员地位低于一般官员,限制人们与诸侯王交游。

从此,王国与汉郡无异。

——摘编自邱树森、陈振江主编《新编中国通史》(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汉武帝解决王国问题的措施,(5分)并分析其
意义。

(2分)
15.答案: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依据材料一中“刘邦接受了皇帝的称号,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地方行政系统仍是郡、县”这句话,可以得出汉初实行的制度分别是皇帝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

渊源的作答,考生联系教材,不难发现这些制度都是秦朝遗留下的制度,说明了汉初的制度是继承秦朝的。

【答案】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承袭秦制。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矫秦县之失策”的意思是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材料认为秦朝灭亡在于实行郡县制,故汉初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又恢复了分封制。

内容和后果的回答,只要结合教材知识即可。

【答案】措施:分封诸侯王国。

内容:受封王侯在封地上可以自行任命官员、收取赋税。

后果:王侯权力过大,危害中央集权。

【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解析】依据材料中“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为列侯这句话,可以得出推恩令的答案。

“国除为郡”这句话可以得出剥夺封地、改郡县的答案。

“又颁布律令”这句话也可以得出答案。

意义的回答可从削弱地方割据、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角度来回答。

【答案】措施: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封地;剥夺犯法诸侯王封地,改为郡县;颁布律令加强对诸侯的防范。

意义: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巩固了国家统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